汉字入门(第14集)刘克雄教授主讲

admin 汉字入门评论2阅读模式
摘要教授: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六个。现在《乐》已经亡佚,这是自从《诗经》,然后汉乐府也已经不能唱。

汉字入门(刘克雄教授主讲) ◎ 2015.8.2 启讲于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编号: 56-181 / 共 32 次讲演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

学生:向老师行鞠躬礼,老师早上好。

教授:各位同学好,各位同学请坐。

学生:谢谢老师。

教授:同学们翻到一百二十页,变例,象形。一百一十六。

学生读诵:变例象形,增体:雷ㄌㄟˊ。(甲文)(金文)(小篆)。雷指雷声,雷声不可像,用「」符号,表示隆隆滚动的雷声。按:雷声能听到但看不见,而雷与闪电常相伴随,因此古文雷字是从「」(甲文「电」)而来。甲文、金文雷字,中为电字的古文而稍有变化,「」是雷声的意象,隶楷「田」符号,是小篆「」的省文,是雷声的意象,而非田字。金文、小篆是据甲文加「雨」,表示雨天的雷声。

备注:《说文》:「阴阳薄动生物者也,从雨,畾(ㄌㄟˊ)象回转形。」

典籍所见:(1)大声。《屈原.卜居》:「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常用词:雷电交加,如雷贯耳,电闪雷鸣。

教授:前面我们讲的是象形的正例,这裡一开始我们介绍象形的变例,变例裡面有增体。「雷」这个字,同学们看甲文、金文。现在假如同学们不看到这两个文字,要你创造天上打雷,这个雷你要怎麽创造?想想看:

板书:

金文()当中是闪电,()这个是增体的,雷声隆隆的滚动,似乎从远处滚过来,也可以从近处往远处滚,这叫增体。甲文()就比较简单些,还同样是闪电加雷声。声不可像,所以用这种符号()来表示,它并不是田野的「田」字。由甲文、金文到小篆底下那三个还是来表示隆隆的雷声。上面加「雨」,是用来形容、用来说明雷声都是夹着雷雨。再由它到隶书、楷书,就把底下原来的三个雷声省略成一个。看下一个字,树师读一遍,「州」。

学生读诵:州ㄓㄡ。(甲文)(金文)(小篆)。州是水中陆地的象形。州为水中可居者,故甲文旁像川流,中央像土地。古文与甲文同,篆文则上下重叠二「川」,中有小州陆地,是隶楷所本。

备注:《说文》:「水中可居曰州,水周遶其旁,从重川。」

典籍所见:(1)水中可居者曰州。《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州。」(按:今用「洲」,是州的后起字。)(2)二千五百家曰州。《国语.郑语》:「谢西之九州。」(3)州谓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公羊传.庄公十年》:「荆者何?州名也。」(4)稳固。《国语.齐语》:「令夫士,群萃而州处。」

常用词:九州,神州,自治州。

板书:

教授:甲文、金文类似水中可居的陆地,州。到小篆:

板书:

从重川,两个川重叠。当中这还是水中可居的陆地。由它再演变到隶书、楷书:

板书:州

这三点是什麽?可居的陆地。典籍所见,我们引到一个《诗经.关雎》。《关雎》这首诗,以前有没有教同学们唱过?没有。想不想听?

学生:想。

教授:我就知道你们爱听。好像我几次都提过,我们中国,我们的传统文化有一大遗憾,音乐,古乐的亡失。当时孔夫子拿多少教材来教学生?

学生:六经。

教授: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六个。现在《乐》已经亡佚,这是自从《诗经》,然后汉乐府也已经不能唱。乐府诗,顾名思义当然是要配乐的,可是现在音乐已经亡佚。所以从诗经、汉乐府,唐代的七绝,还有从五代以后到宋代盛行的词,元代的曲,到现在都没有一样能唱。我们觉得是最大的遗憾,也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一项非常大的损失。朱熹,朱夫子,他说他找到好像是十二首《诗经》的音乐。我们觉得好高兴,朱夫子找到了十二首《诗经》的音乐。

板书:

同学们可以配上《关雎》。《诗经》以四言为主,就是说四个字一句,四言。这个乐谱也正好每小节四拍,如果配上《关雎》,我们就可以唱。我们先一起唱一遍乐谱:  简单吧!配上乐词: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容易吗?好听又容易。分析一下这个乐谱,我们发现它非常朴素,一字一拍,跟《诗经》当时文学发展的背景是一致的。《诗经》代表我们中国北方的文学。北方与南方有一个很大的差异,南方雨量充足,土壤比较肥沃;北方相对的比较乾旱,因此土壤也比较贫瘠。由于这种地理环境影响到南、北人的性格,北方的人,由于土地贫瘠,养成他们勤劳、朴素、刻苦,反映在文学上是《诗经》,朴素、简单。南方不一样,雨量比较充足,物产比较丰饶,因此,南方的人不必像北方的人那样终年的辛勤的劳作,他有閒暇,他翘着二郎腿在那冥想,他的文学也就比北方简朴的文学,用现在的形容词来说,比较浪漫些。

在周代,《诗经》代表北方的文学,《楚辞》就是南方的文学。你读《楚辞》:「採薛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虽然当中只加了一个兮字,你就感觉到节奏,跟《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就不一样了。能感觉到吗?所以,刚才我们大略说了一下文学的背景,北方是那样简朴,反映在文学上是朴素,像《诗经》;音乐,那当然也是朴素。因此,一字一拍:  好简单,是吧,没有什麽耍花腔那一套。我们会觉得很高兴,因为《诗经》遗失了的音乐,竟然被我们的朱夫子找出十二首来。可是我们做学问重要是什麽?要有证据。不能因为朱夫子的光环很大,朱熹朱夫子,他说了就算数。我们要请教朱夫子,你找的《诗经》的音乐,你的根据是什麽?他没有,没有证据。因此,这个音乐也就不算数,没有证据。只能说聊备这麽一说,朱夫子找到的《诗经》音乐是这个样子。

可能同学们会问,几千年我们灿烂光辉的文化,我们的音乐,难道就一点一丝都找不到吗?我曾经说过有一样,唐代传到日本,然后在他们明治维新时代,就是清朝末年,又从那裡流回我们中国的一个琴曲,古琴的曲子,记得吗?我说过:

学生:幽兰。

教授:「幽兰」。它是用文字记的谱,可见唐代还没有乐谱。文字记的谱我也解释过,要记述一个音,譬如Do、Re、Mi,Mi这个音,它怎麽记?用琴,用弹琴的指法来记述这个音。左手拇指按第几弦,第十二徽,我们找到十二徽,按住;然后,右手中指勾。这麽多文字,你按住了,然后勾它一下,噔,这麽一个声音。这是唐代的「幽兰」谱。很高兴,终于找到了唐代的「幽兰」谱。再晚一点,那就是姜白石的,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集》。姜白石,一般都称词集,宋代的词,姜白石他不称词集,他称歌曲,《白石道人歌曲集》。以前我在台北世界书局,买到一本姜白石的《白石道人歌曲集》。姜夔本身是南宋大的文学家,也是大的音乐家,所以他本身词作得好,音乐又是他自己作的。这是我们现在说填词,我今天填了一首词,请你指教;我不敢说,我今天作了一首词,请你指教。要说作词,要像姜夔一样,乐谱也要自己作,才敢说是作词。

《白石道人歌曲集》裡面,有几首,他在文字的旁边记上旁谱。他的谱也是简字的谱,经过现在音乐史的研究者,把它翻译出来。我好像唱过给你们听过,「扬州慢」,有没有?不记得了?还是没有唱过?「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唱)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后面,当中省略一部分。后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唱)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多美的文辞!他写扬州。

板书: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摇着小船,「波心荡,冷月无声」。还想听一次吗?(唱)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这是宋词留下的一鳞片爪,可信的。不可信的,传说的,不算。这是有旁谱记载,可信的。我们说姜白石是一位大词家,你看他的文辞多美,「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配上他自己作的音乐,是那麽好听,这是真正作词。希望同学们哪天学好作曲,现在又可以参照西洋的音乐,他们的理论加上我们传统的,在座有志于音乐的话,往这个方向努力。

很多人因为对于传统文化没有深入,不理解,总是认为西洋的音乐是那麽伟大,中国的音乐破锣破鼓,敲敲打打,是吗?千万不要妄自菲薄。先说你佩服的、你仰慕的西洋音乐,谁最了不起?你当然会说,那是乐圣贝多芬。是,我也同意。乐圣之前,如果没有巴哈(我们称他为音乐之父)他十二平均律的发明,就没有后来的乐圣贝多芬。因此,可见十二平均律是多麽重要,巴哈。那你一定会叹口气,可惜巴哈不生在我们中国。查一查一个人,叫朱载堉,是明代,也发明十二平均律,时间比巴哈还早。只是我们没有继承它,好好的发扬,这跟后来的士农工商这种观念有关係。西洋人,他们对音乐家、对艺术家(画画的)都非常尊敬。中国有一段时间对音乐不重视;西洋唱歌剧的,男高音、女高音,他们都非常的尊敬。中国也有类似的歌剧,昆曲,南音裡面的戏文,就类似西洋的歌剧。西洋人把那些唱歌剧的音乐家、歌唱家,都非常尊敬;中国却冷落的说他是伶工、戏子,不受尊重。因此,朱载堉虽然发明了「十二平均律」,不受到社会的重视,也不受到为政者的提倡,所以一直只在民间流传,这是很可惜的一件事。但不要忘记,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比巴哈要早,这个你可以查查中国的音乐史这方面的常识。有一本《中国音乐史》,王光祈作的,非常好,可以翻一翻,了解一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让我们唱了很多歌,耽搁太多时间了,回到课本。我本来还想唱歌,可是还要赶快把这个书讲完。下一个字,树师妳读「岳」。

学生读诵:岳ㄩㄝˋ。(甲文)(古文)(小篆)。岳是高山重叠的象形。篆文为后起形声字,古文则是象形字,甲文与《说文》古文略同,并像层峦叠嶂,山外有山之形。

备注:

典籍所见:(1)高大的山。《文选.思元赋》:「二女感于崇岳兮。」(2)卿士之官,掌四时者也。《诗经.嵩高》:「维岳降神。」

常用词:三山五岳。

教授:好,大家看到甲文的写法,山外有山,重重叠叠,很近乎《说文》裡面的古文这个「」字。小篆这个「」已经变成什麽?形声字了,下面那个「」是它的声符。《说文》的古文,山已成文,又加上上面那一部分,这是增体的象形。

板书:

这是象形的山,它已经是一个文字,山。然后古文它又怎麽样?

板书:

山外又有,好像远处还有很多山,这一部分是增体的象形。所以这个「岳」,小篆和隶楷这个「岳」放在这裡不合适,应该只说上面的古文和甲文,我们这裡举的是增体的象形,底下这个「岳」它已经是形声字。翻过来,「石」,读一遍:

学生读诵:石ㄕˊ。(甲文)(金文)(小篆)。石是山石的象形。小篆与甲文同。上以厂(ㄏㄢˇ)像山崖,下以「□」像石块。

备注:《说文》:「山石也。在厂之下;口,象形。」

典籍所见:(1)磬。《书经.舜典》:「予击石拊石。」(2)斛。《国语.周语》:「关石龢均。」(3)砭石。《素问.病能论》:「夫气胜血聚者,宜石而泻之。」(4)碑碣。《史记.秦始皇本纪》:「乃遂上泰山,立石。」

石字是部首字,凡由石组成的字,多与石头有关,如:碑、矿、磬等。

常用词:金石之交,水落石出。

教授:这个石,甲文、金文和小篆,都可以看出它演变的过程。

板书:

ㄏ,山石的崖壁凸出来,这是已成文。

板书:□

这是不成文的符号,是增体,石头,石。下一个字,「母」。读一遍:

学生读诵:母ㄇㄨˇ。(甲文)(金文)(小篆)。母像有双乳,哺育儿女的母亲。甲文、金文及小篆母字,其中有两点,像人乳形。

备注:《说文》:「从女,象褱子形。一曰象乳子也。」

典籍所见:(1)妈妈。《诗经.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2)本源。《道德经》「以为天下母。」

常用词:衣食父母,贤妻良母。

板书:

教授:甲文,在字,这已成文,,它加两点不成文的符号:

板书:

这是增体的象形。女是个象形字我们都知道,我们才说过,像侧面跪坐,双手在做女红,这是女字。两点是标出哺育儿女的妈妈的双乳,这是增体的象形。《说文》它说:「从女,象褱子形。」像女人怀抱小孩,这是第一说;「一曰」,另一说,「象乳子也」,像母亲的双乳。如果许慎他能看到甲骨文,他应该就会赞同后面,「一曰象乳子也」,像母亲的双乳,不会说它像怀子形,因为他只看到小篆。接下来,读一遍: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11月30日06:10:1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6173.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