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论语 |第122集|MP3文字|悟道法师主讲|华藏净宗学会

admin 每日论语评论阅读模式

每日论语  悟道法师主讲  (第一二二集)  2019/3/24  台湾  档名:WD20-037-0122

MP3下载

诸位同学,大家早上好!我们继续来学习雪庐老人的《论语讲记》,「公冶长篇」第十九章。我们上一集学习到这章书:

【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这一章书雪庐老人解释比较长,所以我们分两次来录音。

「子张问孔子,陈文子如何,孔子答:清矣,清高。子张问说,陈文子是仁人吗?孔子回答说,没有智慧,哪里能谈到仁上。」

「二年后,齐国换了国君,陈文子回来了,这有考据的(这是有考据)。陈文子没有陪着崔子干,虽然两人交情很好,而且他去了其他国家,朝中臣子很多,未必个个换,陈文子是他自动走的。有说(有一个说法),崔子弒君时他在齐国,并没有上外国去,所以孔子才说他不智。」这是有一个说法是这样说的。

「前面是三仕三已无喜无怨,这一则是清廉,陈文子与崔子好,但是崔子弒其君,他去国而不出仕。这不简单,因为《礼记》说五伦社会,父母是生我者,出社会进入另一个大家庭,一国领袖便是百姓的当家人。领袖好,那我们就要拥护他,必须对他尽忠。如何尽忠?他办不了的事,必须替他办;他有灾难必须替他办,去为他牺牲。领袖遭遇灾难而死,臣子也不活了,与领袖共患难(现在讲领导),这很重要。国君不好,臣下有谏诤的责任,例如在家里,父母有错,子女有劝谏父母的责任,不谏是不孝子,看着老人干坏事,等到他恶贯满盈,就要受报应。所以说国无谏臣,国必亡,国君不好要劝谏,这是救他,家无谏子,家必败。」家庭没有劝谏的孝子,家庭就必定衰败了。「朋友也有谏劝的义务,五伦之中都有劝善规过这个义务,朋友全在有患难时互相帮助,有过错时要劝他改,这才是朋友。国君不好,臣子为什么不说?例如纣王不好,比干以圣人的话劝他,纣却要看他的心是不是七窍,所以比干是死谏。」

「齐君与崔子妻通奸,陈文子有劝谏齐君吗?有劝崔子吗?白白看着崔子弒其君,也没看他有劝谏。崔子当权时,他不仕,所以孔子说是清。没有说他是忠,仁更谈不上,对国君、对崔子,他都没有尽到劝谏的责任,那是他的智慧不到,胡涂人如何说是仁人?」

「一位是忠,一位是清(清廉的清),都具有人品,我们也是人,我们有什么品?所谓品,就是要往高处走,下品也入品,若否品便是没有品,那就不堪为人了(那就不是人)。你们自反省自己是何等品(是哪一等的品)。从前介绍信首先必须说品学兼优,才是真介绍,才可以面谈。」如果没有加上品,这是应付的,不能面谈了。

「这一篇公冶长,很多是品评人物的行为,弟子看了某人的行为,想效法,想回避,孔子答复他,哪一个人可以学,哪一种行为要回避。孔子答的都是浑沦之气,不伤厚道。」

下面是(雪公讲义),雪庐老人他在这一篇、这章书再作个讲义。

「(按)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一章。举三仕三已等相问。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何晏、孔安国、朱考亭,皆以知音如字(都以知这个音)。有焉得二字。与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其仁也。语气有异(语气上有不相同)。然班固、王充、郑康成、颜师古等,皆以知作智音。(知读作智这个音)。加焉得二字,与直云不知,分明各异矣。」加上焉得这两个字,与直接讲不知,这个分明就各不相同了。

「主智音者(主张读智这个音的人),似以智仁有先后之别(智跟仁它有先后差别)。颜曰:智虽利物,不如仁所济远。班氏则表先圣后仁及智之次。《论衡云:智与仁不相干。五行之道,不相须而成。班书古今人表,所列九品,智人下仁人一等。是恐先智后仁,有违圣训也。」这是一种说法。

下面雪庐老人再讲,「窃按《礼记.中庸篇》: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又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论语.子罕篇》: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此三经文,皆以智字开端,统为孔子之说。其中宁无含义,有何不敢依述。」雪庐老人举出来,这在《论语》、《中庸》里面,孔子讲到智都是在前面,那有什么不敢依照这个来讲述?这是举出来对照前面有人讲的看法。雪庐老人依孔子他讲过的,这就很有力的证明,智都在前面。「再《礼.大学篇》,明德新民两纲,各有四目。内在格致,智也。外在修齐,仁也。经云:智者不惑。既不惑矣,始能意诚心正。又云: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既仁为孝弟之本,而后齐治平,自可推而进之。是无不以智为先也。」这是雪庐老人举出来这些证明,都是以智在前面,没有智,后面那些都没有了,所以以智为先。没有智慧,他就不懂得怎么去行仁道,仁是孝悌的根本,有这个孝悌,然后才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没有这个根本,那后面也就没有。

「然凡一事,必有两端。如正邪真伪等。」正邪、真伪,真跟假的。「智与仁,亦不例外,在勿自欺(这也是智)。今所言之智与仁,皆指正与真者而论也。」现在所讲的智跟仁都是指这个正,正确的跟真实的来论。

「令尹子文这一章,误会若干年了,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一章,智慧还不到,怎么谈到仁字。」

孔子提倡仁,志道、据德这是内在的体相,依仁,仁是外在的功用,游艺更是外在的用。仁者二人,如竹的二,加厚的意思,与人加厚,所以为外在。班固、王充、郑玄、颜师古主张知音智,但不敢把智放置在仁的前,恐怕违背圣训,所以为自己圆场,颜师古以为智虽然可以利益众物,不如仁来得济助广远;班固也表示仁在智先。这都是懂文不懂道,学问不坚固的缘故。王充在《论衡》中,王充说,智仁不相干,如五行不相干,其实金木水火土,就是仁义礼智信。」

「红、蓝、白、亮红,菠菜根也是红的,清朝的官职也分九品,翎的颜色都不同,巡府都是亮红翎。」(案:清制文、武官服,顶戴由一品至九品依次为:一品红宝石顶、二品红珊瑚顶、三品蓝宝石顶、四品青金石顶、五品水晶顶、六品砗磲顶、七品素金顶、八品阳文花金顶、九品阴文花金顶。)这是清朝文武官服它的一个制度。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班固、王充等人的一失,吾的学问不如他们,」雪庐老人讲,他的学问不如班固、王充等这些人,不如他们。「他们因为马虎,如绘事后素引用有错。」这就是没有仔细了,举出古时候班固、王充等这些人,因为马虎看过,所以举出引用有错误的地方。

「佛经主张一切种智、大圆镜智,智为首,儒家也是以智为先。」

「汉儒注疏的毛病较少,宋儒学佛夹杂佛法,以为懂微言大义,张商英以为佛法是儒经注解的精华,天下的正道,道理都是相通的,若是偏执的道,那就不行了。孔子之道是世间法,但是他懂出世法,对懂的人才谈」,孔子是对懂出世法的人才会谈,不懂他就不谈了。「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到了五十岁还在学周易,没有学道之前不能教人,因为记问的学问不足以为人师。」

「你们学《论语》,首先要不受欺骗,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佛家为人主七,要学断惑,译经法师必须是三藏法师,像什师(鸠摩罗什法师),玄奘法师是何许人也?你们想想。」

「宋儒从《礼记》取出《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合成四书,程朱不懂《大学》、《中庸》,以为《大学》有三纲。吾依佛法的科判主张有二纲,八目配二纲,格致诚正配内在的明德,修齐治平是外在的新民,两纲是自行化他。格致,《大学》没有解释,朱子补上一段。汉儒注解,格,来;物,事情。」

「力行所学,尽力去做,就与仁接近。自己别看不懂,有羞耻者才有勇敢,有勇气就会立时改过,常改就没有过失了。」常常改过,过失就没有了。

「智者不惑,不迷惑就是智,学佛志在断惑开智慧。心性,儒家罕言,老子常言,佛家亟言。你要是想有神通,迷惑除去自然有神通,因为断惑就放光明,自然能照见事物。孔子四十而不惑,也是断惑、伏惑,道家也是如此。」

「仁者不忧,君子坦荡荡,仁者无忧愁的事情,仁者是志在道上,据于德,依于仁,对社会终日大布施,仁者有什么忧?但是父母有病,你忧不忧?」

「勇者不惧,若是暴虎冯河,孔子就不赞成。」

「格物,物不是指对象,是指事情,就是佛家的法字(佛法的法)。格,来也,事情没有来时便是无事,儒家说无极,佛法说真空。事情来了就是动,来了事便不静了,所谓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一动就是太极,无极生太极。佛家本性真空,真空中有妙有,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两仪生四象,一阳一阴,阳阴交错便生四象。佛家说万法唯心,儒家说: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

「致知,一动就知道了,圣人先知先觉,我们不知不觉。佛家起信论说,本性有染净二分,所以有万法,流转而无尽,若是还灭就能成功,所以说但去凡情,别无圣解,恢复本来面目就行了。佛儒都是十五的明月,平等平等。致知,有事就知道,起信论说三细,起首为业相,有相就要有见,成了我的境界,这三细无善无恶。三细为缘长六粗,六粗起首为智相,才有分别。」

「迷惑颠倒能意诚、心正吗?所以不惑才能意诚心正。学仁便是修身。」

「例如大圆镜智为正智,六粗的智相,是起惑造业受苦,六粗的前四种是起惑,第五是造业,第六业系苦相是受苦。六粗的智相是分别智,那是邪智。」

「仁有妇人之仁,勇有匹夫之勇,都有两方面。宋儒学佛而辟佛,就是自欺。」这是举出宋朝的大儒学了佛反过来再辟佛,来排斥佛,这就自欺,自己欺骗自己了。

好,这章书我们就学习到这里。祝大家福慧增长,法喜充满。阿弥陀佛!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9年3月24日14:23:0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57809.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