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开敷夜神章|第24集|文字MP3|jingkong老法师主讲|台湾华藏讲堂

华严开敷夜神章  (第二十四集)  1986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12-004-0024

点此听MP3

请掀开经本八百零九面,第三行,我们将经文念几句对对地方:

【不拣方处。不择族类。不选形貌。随有来至。如其所欲。随其方处。随其国邑。如彼所求。如彼爱乐。】

从这个地方看起。这是广行大施里面的最后一段,说明菩萨布施不但心平等,在事相上也是普遍平等的。像这些地方,在我们修学来说,都非常非常的重要。我们自己无论修学哪个法门,总是感到很难成就。原因在什么地方?障碍太多。障碍究竟在哪里,自己也不晓得,晓得了就会把障碍除掉,正是因为不晓得。佛在经典里面是时时处处提醒我们,而我们往往看经都是粗心大意就看过去了,佛怎么样提也没有叫我们觉悟,没有叫我们醒悟过来,我们的困难就在这个地方。此地要注意的就是应当要学菩萨。这个地方的菩萨,这是第七地,七地菩萨的身分,如果说就别教、通教来说,那都是佛。别教的佛跟圆教比,只等于圆教第二行位的菩萨,何况是七地?这些人都是诸佛菩萨,我们要学的。我们今天就是要拣方所、要拣族类,我们有分别心、有执著心,所以这个心与境接触的时候就生烦恼,这是我们很大很大的障碍。

我们要修什么?自己就要晓得。所以我们讲席当中是常常提醒同修们,修行的总纲领就是三皈依。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说得非常的透彻。通常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咱一提到佛就会想到佛像,讲到法就会想到经典,讲到僧就会想到出家人,结果全想错了,都叫打妄想。六祖给我们说得好,他这个三皈,他不讲佛法僧,他讲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就是怕你听到这个名词打妄想,结果你皈依,皈依到邪路去了,没有皈依到正路。觉是自性觉,觉就是佛,佛就是觉,所以叫你觉而不迷,这就是皈依觉,这就是修行。我们在境界里面起心动念就是不觉,有几个人知道?几个人觉悟?无论什么境界里头,眼所见,耳所闻,乃至于意所知,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诸佛菩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叫觉,这叫正,这叫净。所以菩萨在此地教给我们『不拣』、『不择』、『不选』,这是觉。如果在这里面有拣、有选择,那他还是凡夫,跟我们没什么两样。这是我们应当要觉悟的,应当要学习的,心里头确实不能生这个心。

如果发现别人走错了路,我们是佛弟子,我们应当有慈悲心,点醒他的过失,希望他能够改正,这个是慈悲。同时,自古以来真正觉悟的有几个人?不觉的占大多数。对于不觉的人,我们要帮助他,不要叫他堕三途;换句话说,有拣、有择、有选,就好像教幼稚园、教小学,他不懂事。所以初学一定要择善固执,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要择善固执,于自己修学、帮助别人也是如此。佛法是从执著然后到不执著,它是有阶梯的、有阶段的,如果一下手就要学好看,学大菩萨不分别、不执著,给诸位说没有一个不堕阿鼻地狱。我们今天是看到这个境界,晓得这个理论,晓得这个理论有什么好处?要把自己的境界不断向上提升。知道什么?我到三楼了,上头还有四楼,还有五楼,我还会上去。如果不知道这个理论,以为这就到顶头了,到了这个境界,他就不会再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那就很可惜,所谓是得少为足,这是个错误的。

所以我们今天看到这样的境界,自己努力要学习。但是决定不能舍弃佛法的大根大本,那就是戒律,决定不能舍弃。孔老夫子也说,他老人家到七十岁,「从心所欲,不逾矩」。随心所欲就是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得大自在,就跟菩萨在此地一样,可是自己言行举动绝对不违背规矩,自然都合乎戒律,妙极了。初学的人,戒经上讲的,不可以看歌舞,不可以坐高广大床,这都是犯戒的。到那个时候,天天看歌舞、天天坐高广大床,也决定不犯戒律,为什么?在那个里面真正得到、成就了觉正净。所以《华严》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但是,要想一想我们自己现前的境界有没有得到这个境界?这一点要认真的反省。自己以为我到这个境界,听到人家说两句不高兴的还要生气,这是凡夫,不够资格,你还得乖乖的学戒律。恭维你几句,好开心,欢喜得不得了,风稍稍一吹就动了,你的程度还是念幼稚园一年级,小小班,没功夫。所以这个大经可以读,不能学,老修行的人,有这个功夫的人,可以逐渐逐渐向上提升。

但是在此地,我们讲到布施,要用平等心。虽用平等心,现在这个社会不对了,有很多是欺骗的,所以我们今天布施,听到有那么个消息,要派人先去调查一下,到底他是真的还是假的,否则的话就被骗了。甚至于我还听说有骗子冒充出家人,也剃了头,穿上海青搭上衣,拿了锡杖、钵,到处去化缘,在街上化缘,听说化了半年,从南到北化了半年,他化了二、三百万,比做什么生意都好。结果被发现了,假和尚,不是真的,被拆穿了。你想想看,世风日下,我们今天不能不选择、不能不分别。所以要小心谨慎,要用智慧,不要用感情,要度众生,不要被众生欺骗了。这是这年头不对了,比不上佛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人心地纯厚,不会造这些罪业的,现在这个年头不对了。

学佛总是记住要修觉正净,日常生活当中待人接物要理智,不要动感情,这才接近于佛道。理性是觉正净,感情是迷邪染,这是我们一定要记住的。前面这几句都好懂,『如其所欲』,他希望得到什么,菩萨就能够施舍给他,也不管他是哪里来的,不分种族、不分阶级、不分男女老少。底下几句话我们要记住:

【以大慈心平等无碍。以大舍光照明一切。应众生心令无所乏。】

这几句话是特别的重要。所以一定要以慈悲心,要以平等心,这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要修学的,慈悲、平等是我们本来有的,这是性德。可是现在我们迷了,迷了之后,本性的良德良能丧失、失掉了,学佛无非就是恢复性德而已,佛法非常的平实。所以佛,刚才说过,就是觉而不迷,法就是一切法,我们在一切法里面觉而不迷就叫做佛法。所以佛法很平实,修行人就是修自己的平等心、修自己的慈悲心。『以大舍光』,这是讲布施,「舍」是事,「光」是理、是慧,就是布施与智慧连在一起,以大智慧做基础来行大布施,这叫舍光。『照明一切』,可见得菩萨不迷,菩萨不邪、不染。『应众生心令无所乏』,这句是总说,众生有求,佛就有应,有求必应。好了,我们现在这里供的有观世音菩萨,后面有阿弥陀佛,你跟他求,你看他应不应?他准不应。怎么才应?你晓得佛是自性觉,你明白这个道理,你自性觉了你有求就必应。可见得向谁求?向自性觉求,向自性正求,向自性清净求,不是向外求,佛像供养在这个地方不过是提醒我们而已。

佛代表的就是自性觉,见到佛我就要觉而不迷。菩萨,两边两位菩萨,观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谁大慈大悲?自己大慈大悲。大势至菩萨代表智慧,不是他的智慧,看到他,要启发自性的智慧。这叫礼敬三宝,这叫向三宝求。可见三宝是自性三宝,不是外头的三宝。所以你要是在外头的三宝去求,你永远求不到,有求不应;如果你从自性三宝求,有求必应。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佛法里面根本就没有迷信。说到佛法,我再告诉诸位同学,全世界的佛法,以中国的佛法最纯、最正。为什么?全不离自性觉正净。西藏的佛法没有这么纯正,它带着有古印度的婆罗门宗教的色彩在里头,换句话说,它里面掺杂着有这些天神,掺杂着有宗教,不这么纯正。中国大部分地区佛法完全真正是内学,求自性觉正净,绝对没有向外的。但是密宗里头有很多向外的,与这些天神他们有往来打交道,所以不纯。

佛法愈是讲到最上层,愈是纯精到极处,只有在低级里面才掺杂这些鬼神、这些宗教的思想在里头。实在讲,高级的佛法完全不是宗教,是讲心性之学,整个宇宙森罗万象是心性变现之物。《华严》上说得好,「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法界性这三个字就是现在哲学里面所讲的宇宙万有的本体,法界就是宇宙万有,性就是本体。本体是什么?本体是自性,是自己的真心。所以才给你说明这个事实真相,「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识之外,没有一法。所以一定要悟,决定不能迷。悟的心是清净的,当我们心不清净,心里面起了波浪,这个时候要觉悟,这是我一念迷起来了。不要以为自己我知道的东西很多很多,我知道的东西很正确很正确,给诸位说,全是妄想。为什么?《楞严》上说得很好,「知见立知是无明本」。那是什么东西?那是无明。真正的智慧是不起心、不动念,真智慧。

般若无知,真正的智慧是无分别智,你能在一切法里面离一切分别执著妄想,你本能的智慧就现前,这叫般若智慧,这是照见。起心动念的时候,这不是真智慧。求真智慧不是一个容易事情,为什么?用意识心来追求智慧永远是世智辩聪,这都是我们一定要明了的。为什么?在现前这个时代,《楞严》上说得非常之好,「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哪个人是邪师?凡是他思想从心意识里面生的,在佛法里面讲都是邪师,他没有真智慧。可是今天这些人在世间上讲,那真是绝顶的聪明智慧,世智辩聪。他们来批评佛法,来批评祖师大德,把佛法、把祖师大德批评得一文不值,到最后只有他第一,大家都跟他去学去了,这就上大当了。跟他学,学什么?学六道生死轮回,去搞这个去了,永远没有办法出离三界。所以真正的佛弟子心要清净,要有坚定的信心,决定不动摇。求什么?二六时中只求心地清净。这个清净好懂。心清净了,哪有不觉的道理?不管在什么境界里头,就是修一个清净心。

用什么方法修?方法很多,所谓八万四千法门,统统都是修清净心的。我过去在讲席当中也告诉诸位过,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可以归纳为三个总门,三个总法门,这个总法门就是觉正净。以我们中国这个宗派上来分,中国的禅宗,它从觉门入,所以它讲求的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它是从觉门入;教下,像华严、天台、三论、唯识,它是从正门入,正知正见,它从正门入;念佛法门是从净门入,清净心,它修这个,它从这个门入。这三个门,无论从哪个门入,一个得到了,全都得到了。所以这三个门,实在讲,从净是比较容易、简单。从这个门入,我们这个念头才一起,马上就换成阿弥陀佛,给诸位说消业障,决定不造业。无论这个念头是善念还是恶念,是正念还是邪念,正邪是相对的,正邪之正不是真正的正,还是个邪念,只要念头起来,立刻换成阿弥陀佛,念佛要这种念法才有受用。否则的话,一天就是念上十万声佛号,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是喜怒哀乐,还起烦恼,这佛号念了没有用处。为什么?压不住烦恼,佛号念得不能叫你心清净,虽然念佛,清净心没得到。所以要晓得佛号怎么个念法,才叫做真正的修行。修行就是修个觉正净而已。

这个几句话都提起我们的总纲领。「应众生心令无所乏」,刚才讲了,这句是总说,这句是总纲领,总纲领就是觉正净,这是众生所缺少的、所没有的。底下讲:

【求饮食者施与饮食。求衣服者施与衣服。】

这是从生活方面来说。我们上次也说过,台湾在今天丰衣足食,可是在佛法里面,『饮食』、『衣服』不是这么说的,佛法讲的是精神上的生活,物质上是没有缺乏,精神上缺乏得太多了。「饮食」是养我们身命的,佛法里面告诉我们「禅悦为食」,我们有没有禅悦?没有,我们没有得到饮食,我们饮食太缺乏了。什么是禅?六祖说得好,「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这叫禅。禅里面自然生出的法喜,那叫禅悦,这种欢喜是从内心里面生出来的,法喜充满,这是佛法里面讲的饮食。「衣服」是忍辱,衣服是遮羞的,比作忍辱衣。我们想想,我们什么事情能忍得过?世间小小的风一吹我们都受不了,我们谈什么?没有忍辱决定不能得禅定,决定不能得一心,忍是禅定的前方便,就是预备的功夫,是一心的前方便。我们念佛想念到一心不乱要能忍,不能忍,自己得不到一心,得不到一心对自己的损失太大太大了。我们实在讲,无量劫以来今天遇到这个法门,遇到一个了生死出三界永脱轮回的一个法门,如果要不好好的修,轻易的放过去,这个损失太大太大了。可是要想真正成就,世出世间法都要能忍。不但讲世间法能忍,要知足常乐,生活能过得去就好,没有一念奢求。对于出世间法也要忍,忍什么?你能放得下,能真正把它舍掉,一门深入,才有救。

光景在我看不长,不要以为这个世界很太平,我们都能过著太平的生活,不见得。美苏现在虽然力量是均衡相等在那里,可是拼命都在那里发展尖端的科学武器。搞这个东西干什么?就是毁灭世界的。所以其他的法门好,真好,我们现在是时间不够了,你能够在十年、八年修成功吗?十年、八年修不成功,万一核子战争爆发了,你怎么办?你还得生死轮回,麻烦在这个地方。再看看整个世界,诸位,现在台湾很富裕,观光也开放了,我是希望同修们常常到国外去走走、去看看,百闻不如一见,你去仔细看看,这个世界是太平的相还是个乱相?我走过很多地方,我所看的绝对不是好预兆。

如果再把中国的古书去念一念、对一对,这是大灾难来临之前的预兆,很不好。人心坏了,人心乱了,没有法子收拾,真正是加速度的走上灭亡的道路。诸位要冷静去观察,多念念中国的古书,念念《四书》,念念《左传》,再多看一点中国的历史,你看看每个朝代兴亡那些现象,兴有兴的相,亡有亡的预兆,然后你再看看这个世界人心,再看看这个世界众生所作所为,你就晓得将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局面。不要去算命,不要去卜卦,用不着搞那一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后才觉悟我们的时间不够用,来不及了。来不及,那只有走什么?走最简单的路,最容易的路,最稳当的路,最靠得住的路,咱们要选这个路来走。古来大德教给我们,这条道路就是念佛法门,除这个法门之外没救,我们现在是救命要紧,念佛要懂理论、要懂方法。所以念佛是求具足的饮食,法喜充满;念佛要修忍辱波罗蜜,这是衣服。

【求香华者施与香华。】

『香』表信,信香,清净信心。『华』表因地的修行,修因,先开花,后结果,「华」代表修行。通途的法门这个花是代表六波罗蜜,在《华严经》代表十波罗蜜。在净土法门里面,这个花就是一句佛号,这一句佛号句句声声都具足三学、三慧、三资粮。所以佛号的功德不可思议,这样念佛才有感应,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这个感应很显著,愈念心愈清净,愈念心愈欢喜,这个就是受用,真是叫离苦得乐,破迷开悟。假如我念佛,我心里还是很烦,还是很忧虑,这个不如法。念佛一定要念到自己欢欢喜喜,无忧无虑,这个念佛才上轨道,功夫才得力,才有受用。

【求鬘盖者施与鬘盖。】

『鬘』是花鬘,『盖』是宝盖。花鬘在古印度是一种庄严具,就是把花串在一起,像花环一样,套在脖子上,这在那时候是一种很通常的风俗,跟前面香花的花是一个意思。「盖」是遮尘土的,跟伞不一样,伞是遮荫凉的,它用意不相同。所以伞通常我们在外面用,盖在房子里面也可以用,防止灰尘落在身上。尘是什么?五欲六尘,要明了这个意思,要防这个。清凉是要心地清凉,防热恼。热恼是瞋恚,贪爱也是热恼,诸位晓得,瞋恚苦,贪爱之苦过于瞋恚,这个诸位要细细去思量,都是严重的烦恼。这些都是断烦恼的意思。

【如是有求幢幡璎珞宫殿园苑象马车乘床座被褥金银摩尼真珠瑠璃璧玉珂贝诸珍宝物。一切库藏。及诸眷属采女妃嫔城邑聚落园林屋宅。皆悉如是普施众生。】

这下面有很多都是表法的意思,在此地我就不多说了,举出两种,因为前面都常说过。这个地方我们能够看到,菩萨真是祖师们常说的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这就是一切放下。不但身外之物他能放下,实际上连内财也能放下。放下就自在,放下就没有忧恼。

再看底下一卷,第二十四卷,这个经文还是接着的,这一段要说菩萨发心的本事,就是「开敷一切树华夜神」,这是七地菩萨,善财童子向他请教,问他怎么样修成的,到底修了多少时间,你才有这种成就。前面就叙说他过去的这一段历史。

【时此会中有长者女。名宝光明。与六十童女。眷属围绕。端正殊妙。人所喜见。皮肤金色。目发绀青。胜妙圆满。色相具足。身出妙香。口演梵音。上妙宝衣。以为严饰。】

这一段很容易懂,都是描绘这位长者女与她这些同伴,有六十人,这是大福德清净庄严之相。所以,庄严是身心清净,这是真正的庄严,大众尊敬。

【常怀惭愧。正念不乱。有大智慧。动止安详。】

前面这两句也很要紧,都是我们现前的毛病。『惭愧』,在百法里面来说是善法,是善心所。「惭」要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这个人有良知,所谓是有良心,无论待人做事都凭良心,这就是惭,唯恐自己做事情对不起别人,这是一个善心所,这是从内发的,比愧要高。「愧」也是做好事,他为什么做好事?做了坏事怕别人骂他,怕舆论的制裁,所以他必须要规规矩矩做个好人,不是他从内心要做好人,是被大众逼着不得不做好人,这是愧,也是一个好的心所。无惭无愧这个人就没救了,为什么?既没有良心,又不怕人家的指责,人家怎么样指责他、骂他,他不在乎,所谓脸皮厚,这种人就无恶不作。所以这个地方「常怀惭愧」,修道的人这四个字很重要,能常怀惭愧,他的道业在一生当中没有不成就的。所以,惭愧两个心所我们也缺乏,严重的缺乏,这是常常要提醒自己。

『正念不乱』,「正念」就是清净心,一心不乱,这就是正念。不但是平常待人接物我们要一心不乱,就是念经、听经也要一心不乱,你才真正能得受用。听经如果随着讲经的人言语在那里转,怎么转?他讲到什么你就分别什么,你就想什么,这就糟了、就坏了。你每天在那里胡思乱想已经就很可怕了,跑到讲堂里来,这个法师还帮助你胡思乱想,怕你胡思乱想得还不够,这不是糟了吗?所以听经要怎么听?要以清净心听,这样听有悟处。如果你听这个经,你想这个字里面的意思,言语里面的意思,你不会有悟处。为什么?全落在意识里头,所以禅家讲参禅要离心意识参。离心意识是离个什么?第六意识分别,第七识执著,第八识落印象。离心意识就是不分别、不执著、不落印象,你看这个心多清净。

看经也是如此,我这个经文展开,从头看到尾,一字不漏,字字分明,都看在眼里,我不起分别、不执著、不落印象,这样看经会得定、会开悟,这叫修行。如果展开经本,研究里面意思,那就把佛经当作普通凡书来看,这就变成了佛学,而不是学佛。学佛是学觉正净,佛学还是迷邪染。读经如此,听经也一样,离心意识听你就会开悟。讲的人不高明没有关系,听的人高明,讲者不悟,听者开悟了。古时候都有这个例子,他会听,所以说会讲莫如会听。要懂得这个原理原则,就是「正念不乱」,常常保持着正念,自然有大智慧;自然有威仪,就是『动止安详』,你的言语、你的动作当然会安详。

【具足威仪。】

『威仪』是我们今天讲的风度、讲的仪表。

【恭敬师长。最胜清净。心无放逸。】

佛法是师道,师道是做人的根本,尊师重道我们才能真正得到东西。所以自己要想成就,必须要守住这一条的教诲。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这在《华严经》里不知道说了多少句。一个老师教的学生很多,但是学生当中有成就的人不多,你要展开历史来看看,古今中外可以说没有例外的,凡是那些有成就的人,必定对老师都有最尊敬的人。所以印光大师在《文钞》里头说过,「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是不是老师要你恭敬?错了,不是老师要你恭敬,敬心是性德,是你本性里的性德。面对着老师恭敬心生起来,性德开显,所以就很容易领悟。对老师不恭敬,对老师瞧不起,那个学生再好,天赋再高,这个老师对他一点作用不能发生。

所以我们常常在像《高僧传》、大陆上这些丛林山志里面,诸位常常可以看到,有这些参学的来了,到这来参访、来请教,往往老和尚告诉他,你的因缘不在我这里,你在某个地方,他指出一个人,你去亲近他。果然没错,到他那里,三年五载他大彻大悟,他修行证果。不能说这个老和尚没本事,没有本事怎么晓得他到那里会有成就,会介绍他?这个人绝对不是凡人。为什么不留在自己座下?诸位要晓得,我们中国文字,所谓是文言文,简单扼要,绝不囉嗦,几句话里面包含着无量义。一个人来参学,绝对不是说个三句话、二句话就打发走了,古人跟今人也差不多,言语很囉嗦,文字很简洁,写起文章很简洁,简单明了,话一定说得很多。他来参学,你姓什么?叫什么名字?你从哪里来的?你过去几时学佛?什么因缘学佛?一定问了一大堆。你对于什么经典有兴趣?古时候这些大德你对于哪个最尊敬?这就可以做参考。当世的这些人,你是最景仰哪个人?他这一问,他要说是我对某个人最景仰,对于某个法门很喜欢。他就会说你的因缘不在我这里,你在某某人那个地方,介绍他心目当中最景仰的人,他去才成功。为什么?他真正尊敬,尊师重道。虽然到我这里来,你对我只有二、三分的恭敬心,你对那个人有十分恭敬心,我要把你介绍到他那里去,你在我这里你只有二、三分的成就,你到那边去有十分成就。所以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没有什么神通,没有什么奇怪的事情。所以学问、道业成败的关键就在尊师重道,恭敬师长非常非常重要。

恭敬师长是不是天天要来侍候、要来礼拜?不是的,这说得很清楚,『最胜清净,心无放逸』,这就是最恭敬,绝对不是礼拜。我告诉诸位同修,我当年学佛,亲近章嘉大师三年,我就没有给他磕过头。他对我最慈悲了,我的佛法根柢是他老人家替我栽培的,我非常感激他。因为那时候自己成见很深,我们见到总统也不过行三鞠躬礼,见到你这个大法师,我给你行三鞠躬礼就很恭敬了。其实是一鞠躬,哪有三鞠躬?脱帽一鞠躬。看到别人趴在地上拜我们还笑,现在是什么年头、什么时代,三跪九叩首是从前,我们都觉得不合时宜。章嘉大师没有怪我们,我们就是以清净心、无放逸的心来跟他学,不在乎这个形式。我跟方东美先生学也是如此,真正有学问的人一看,就晓得你是真正恭敬还是假的恭敬,你是内心里头的恭敬还是表面上装出来的恭敬,一眼就看穿了,就了解了;换句话说,知道你这个人可教不可教,值不值得来教你。这样的学生难找,实在难找。

李老师在台中差不多将近四十年,他是民国三十六年来的,去年往生,将近四十年。听他讲经说法的,我的估计,最低限度也超过三十万人。因为我在台中的时候,我离开台中,我是民国五十六年离开台中的,我离开台中的时候,台中的莲友已经有二十多万人。真正得到他东西的有几个人?恐怕十个都找不到。亲近那么多年,为什么原因得不到?就是「最胜清净,心无放逸」没有做到,这就是不诚、不敬。能得到东西,就是这几句话,心要诚、心要敬,真诚、恭敬。真诚、恭敬就是最胜清净,心无放逸。不放逸就是认真、就是努力,不是随随便便、马马虎虎,要认真去学、认真去修。

所以这个四句,从「具足威仪,恭敬师长,最胜清净,心无放逸」,这是我们学佛修道能不能成就的关键。现前没有人指点我们,我们也找不到哪个是真善知识,我劝勉同修们找古人,找古人做老师。私淑古人你也要用这种心,你不用这种心你得不到。古德虽然不在,他的著作在,我们以最胜清净、心无放逸的这个态度来修学,如同他在面前指导没有两样。清净心就是专心,我既然认你做老师,跟你学了,你说什么我就听什么,我就学什么,这样才能成功。我跟定这个老师,那边还有人讲演我也想去听听,这就是不诚、不敬。诸位千万不要误会,好像老师这样独裁、这样跋扈、这样专制,不是的,是培养你自己的根柢。古今大德都是一样,一个人有一条路,你走一条路你能把根基扎稳,对你自己将来的前途有无量无边的帮助。一开端就要博学多闻,你已经就乱了,你的成见很深,你的见解很多,很不容易接受一个好的老师来指导,所以很难成就。这是实话,老师没法子教。

过去我亲近方先生,他老人家跟我讲个故事,讲外国人学钢琴。也是有个明师,有一个富家的子弟想去跟他学,这个琴师不教。为什么原因不教?就是过去他曾经跟过好几个人学过,现在想来找他,他不教。学生请求说我给你加倍价钱,甚至于给你十倍的价钱。他说我也不教。为什么原因?你指法已经错乱,要把你重新修正过来很难,很不容易。所以,真正的善知识喜欢教什么样的人?从来没有学过的。就好像画画一样,它是一张白纸,我们画画喜欢拿一张白纸来画,如果人家已经画了,涂得乱七八糟你再拿来画,你想想看那画成什么东西?所以说老实话,今天真正有一流的高手,你们想去拜他做老师,他不收你。一问你,跟这个学过,跟那个学过;听过这个人讲经,听过那个人讲经;又看过这个,又看过那个。好,不错,你很好,很难得,你去学,给你客客气气的几句话,打发你走,不教你了。

我那时候学佛很幸运,刚刚开头,什么都不懂,所以老师把我当个宝,没有接触过。跟方先生学哲学的时候,没入门,什么都没看过,所以他特别在家里教我,不让我到学校去。为什么不让我到学校去?有道理,这是他的慈悲,到学校一定认识同学,同学私下会来研究讨论,又会把你污染了。他连学生都不让我接近,只准接近他一个人;换句话说,就是保持干净,不要受污染,真是慈悲至极。这种老师到哪去找去?学佛遇到章嘉大师,他老人家也是如此,一个星期两个小时,在青田街上课,在他家里客厅上课,这样教我三年,不容易。想想很幸运,就是没受污染,所以才被他当作宝贝。假如我这个法师的经也听,那个法师也听,到处去跑庙,我也去找他,他不会理我的,顶多给你说几句客气话,打发你走算了,不会认真来教你的。

所以诸位同修,你们要晓得,你们今天遇到一流高手他不会收你做学生,就是你们都污染太多了,他没有法子,洗不干净,绝对不是他不慈悲,这是我们自己明白这个道理。找不到现代人,找古人。找古人也要把自己过去所学所知的那些知见统统舍掉,你能有这个胆识你才能够成功。过去我所听的、所学的统统不要了,舍得干干净净的,我今天要跟印光大师学,我就依《印光大师文钞》,就读他的东西,除他的东西之外我什么都不看、什么都不学,这叫亲近善知识。跟一个老师学,学一家之言。这一家,他这个老师绝对不专制,老师是爱护你,培植你根本。到你自己有正知正见,你心地清净了,换句话说,你的觉正净有了一点基础,不会再被外面所动摇,老师就开放了,出师了,老师要把你赶走,不可以住在我这里,要叫你到处参学,博学多闻。这时候你所接触的对你都有利益,绝对有利益。为什么?你能够明辨是非,你能够明辨善恶,你不迷,无论在哪个境界,不迷,不会被人所转。所以你接触得愈多,成就两桩事情,第一个成就智慧,你接触多的时候,智慧增长;第二个成就你定力,为什么?你不会被人所转。就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童子的根本老师是文殊菩萨,在文殊菩萨那里得到这个基础,奠定这个基础,毕业了,出去参学,所谓五十三参,这才成就究竟圆满的智慧。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世出世间求学都是如此,都是这个原理。

所以我们讲亲近老师不容易,今天一个好的老师,说老实话找不到学生。所以学生求老师难,老师找学生更难。我离开台中之后,偶尔也会回去看看老师,可是每次回去我都劝老师要培养学生,现在佛法弘法的人才太缺乏。每次见面我都会提醒他,大概讲了有十几次,有一次他老人家不耐烦了,他说:「好吧!你替我找学生去。」我从此以后不再讲话。为什么?我找不到学生,我哪里去找到一个百分之百服从的学生?我没见过。所以从此以后不谈这个事情,晓得是众生的业障,有什么法子?没有法子。

我们那时候跟他学,在他会下十年,除了听他讲经之外,任何人讲经不准去听的,这也就是怕受染污。因为你听了之后,你就会有分别心,你就会比较,就会批评。批评别人固然不好,还要批评老师,对于老师的尊敬心就失掉了,这个对于自己修学来讲是非常非常大的损失。所以一定要明理,那是老师的大慈大悲,就跟父母一样,真正爱护,真正在栽培。今天的人怎么会知道古人这番苦心?都认为这个老师有什么了不起,专制、跋扈,只准听他的,不准听别人的,起了反抗的心,你说有什么办法?所以现在的学生找不到。

关于这一桩,我们在这部经到第三卷德生童子、有德童女那一章,说得非常的详细,你才晓得一个做学生的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做学生。今天我们找真正具足好态度的学生找不到,所以纵然真正得道的人,没有办法传法,所以今天在外面只是宣传宣传而已,宣传佛法。这个四句希望同学多念念,多把它记住,我们纵然做不到,心向往之,自己做不到,希望别人能做到。

【常念顺行甚深妙行。】

『顺行』是顺法性,也就是顺觉正净,要顺这个。决定不能顺生死行,生死行就是迷邪染,迷而不觉,邪而不正,染而不净,这就不得了,这是六道生死轮回,我们不能够随顺的。我们要随顺觉正净,「常念顺行」,就是顺性。『甚深妙行』,这个「妙」是二边不著,这是妙。今天我们讲这个世界,相对的世界,超越相对就是妙。相对的,我们说个绝对,绝对跟相对还是一对,还是没有超越。所以佛法常讲,「二边不立,中道不存」,这是妙行,这是心真正的清净。

【所闻之法忆持不忘。】

『忆』是记忆,就是你能够记得。『所闻之法』,诸位要记住这个「法」,这个法是讲义理,不是讲文字。文字记不记得不重要,道理要明了,不能把这个道理忘掉。『持』是什么?「持」是要做到,光是我明了,我记住了,我做不到,那有什么用处?那没有用处的。持是保持不失掉,要把这个道理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这个叫持。

【宿世善根流润其心。】

这是自自然然的,果然你能够这样做,会引发多生多劫的善根统统现前,所以这时也就成就无比的智慧。为什么?过去所修的善根,这一生有障碍,分别执著妄想是障碍,这时候分别执著妄想都打断了,障碍没有了,这一世闻的法你能记得,前世也现前了,再前世也现前了,就是多生多劫的善根统统能现前,就是这个道理。可见得去障碍的重要,障碍不除,累劫的善根不能现前。所以这是『流润其心』。

【相似妙果靡不成就。】

相似的妙果是菩萨果位,不是对究竟来说,究竟是圆满的果位。虽然不得究竟,也能得究竟果的少分,这就叫相似。譬如我们念佛,念佛严格的来讲,一心不乱是成就,纵然没有到一心不乱,能够到功夫成片,那就是相似,相似的一心不乱。这个时候的境界就非常非常的美好,心地清凉自在,没有烦恼,见色闻声心都清净。自己会晓得自己的功夫得力,自己的修行上了轨道,当然法喜充满。

【清净广大犹如虚空。】

这是指自己的境界,自己的心境就像虚空一样,不但能包容,而且清净,一法不立。就像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等安众生。常见诸佛。】

『等』是平等,『安』是安逸,平等的都能叫众生得到安乐,尽心尽力从事于教化,帮助大家得安乐。『常见诸佛』,这句话意义非常之深,「诸佛」是什么?一切众生个个都是佛。佛在这部经跟《圆觉经》上说过,「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你自己是个佛心看一切众生,一切众生个个都是佛。所以对一切众生,无论他作善、作恶,确实都是最虔诚、最恭敬的心来对待,不会有嫌弃的,不会作善的人我恭敬他,造罪业的人我厌恶他,没有这个心,那个心是凡夫心。如何把凡夫心变成菩萨心?你不了解称性的功德,确实礼敬诸佛不容易做到,这种恭敬是出自于内心的,是性德,不是勉强的,不是做作出来的,「常见诸佛」。

【尽无余界。求一切智。】

这一句是学佛的终极目标,刚才我们讲修行三大纲领,修的是觉正净。目标何在?目标在求无上正等正觉,『求一切智』就是求无上正等正觉。换句话说,是究竟圆满的智慧,这是我们学佛终极的目标,最后的一个目标。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9年1月7日04:53:1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57092.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