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圆觉经 |第5集|MP3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dmin 大方广圆觉经评论1阅读模式

大方广圆觉经 1981.7 启讲于 台湾圆觉寺 / 编号:09-007 / 共 36 集

MP3下载

注:共36集文字由网络同修提供。


圆觉经  (第五集)1981年  圆觉寺  档名:09-007-0005

 

我在此地附带的给诸位说一个关于弥勒菩萨的公案。弥勒菩萨出现的时代是南宋高宗时期,他和岳飞是同一个时代人。南宋的首都是临安,就是现在的杭州。弥勒菩萨出现在浙江奉化,在蒋家家谱(蒋介石)里有记载,蒋家祖上曾经请布袋和尚在自己家住了两个月,供养了两个月,所以有福报啊,后代才出了一个总统。这是讲佛门里面修福,供养佛菩萨功德不可思议,佛门里面诸佛菩萨的造相,全是表法的。譬如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弥勒菩萨,常常看到有许多小孩围绕在他身边,这些小孩有一定的数量,或者是五个,或者是六个,五个代表五欲,六个代表六尘,五欲六尘啊,虽然为五欲所缠绕但是如如不动,这是表入尘不染的意思,也是禅家所谓的“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第七位是清净慧菩萨。慧觉清净,到清净了,一定是像《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啊,这个心是清净的,我们凡夫的心不清净。为什么不清净呢?我们心有住啊。心怎么有住呢?你心里面有牵挂,心里面有念头,就叫有住。无住生的心是真心,有住生的心是妄心,就是八识识心啊。佛教我们学佛的人,应该要生真心,不要起妄心啊。清净慧是从真心里面生出来的,真心的作用就是智慧。智慧是无分别的,般若经里面常讲“般若无知”,你们现在这样要知,那样要知,知是不是好事?看一个经,就想这个怎么讲,那是什么意思,互相讨论研究,唯恐没搞清楚。实际上有没有搞清楚?永远搞不清楚。诸佛菩萨来给你讲,你还是搞不清楚。为什么呢?你有知。有知,就像《楞严经》里讲的“知见立知,是无明本”。无明从哪的?无明就是从这来的。你们是一天到晚生无明,制造无明,哪有智慧呢?真正智慧是无知啊。像镜子一样,确实是无知,但是照得清清楚楚,别人来问你,有问就有答,答得真实答得正确。有没有知呢?无知。无所不知啊。我们今天怎么样呢?我们今天是“知见立知”,变成有所不知。我们在搞这一套。去了这个,就是清净慧啊。我们不能再搞“立知”的事啊,“知见立知”中的“知见”是无知之知,是真正的清净慧,是般若智慧,就是无分别智。无分别智里再要建立一个“知”,这是错误的,这就是无明的根本,所以《楞严经》里说“知见立知,是无明本”。你几时到了无知了,到了无分别了,你就一切都知道了,圆满正确的知道,像我的十号之一“正遍知”一样,正是正确,遍是普遍,没有一样不知道的,这才是我们要求的,才是我们要学的。从哪里学起呢?要从无住生心上学起。心里面一切的牵挂,都把它舍掉,布施掉啊。你们为什么有烦恼啊,因为你不肯布施啊。烦恼起来了,把烦恼布施掉,不就没有了吗。你们有生死,就是因为你们固执不肯舍离,把生死布施掉,就没有生死了。你们有轮回,不肯把轮回布施掉,布施掉,轮回也没有了。不肯舍嘛,贪念,舍不得,这是自找苦吃啊。如果这些东西是真的,你贪念还有意义啊,但是这些东西都是假的啊,烦恼是假的,生死是假的,轮回也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啊,“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啊,为什么要执着呢,为什么要贪念呢,为什么不肯放下呢?我们得学清净慧菩萨,无住生心,照了万法,才能够随顺圆觉。

第七位是威德自在菩萨。这个菩萨的名、义与大势至菩萨非常接近。“大势至”的解释也是有大威德、大势力,它是表智慧的。他有威势,可以降魔啊。他有慈悲,可以救济一切众生。什么是魔呢?你们有没有见过魔呢?你们一天到晚都见到魔,只是不认识。譬如你们女孩子,最大的魔王就是化妆品制造者、服装设计师,这些是大魔头。为什么呢?你的心一天到晚随他转。今天搞一个花样,明天搞一个花样,你的心都不安啊,被他牵着走啊。这是大魔王啊,你还很欢喜他。所以要晓得,那些就是魔王啊。凡是叫我们心不安,叫我们心随着它转的那都是魔王。叫我们心安稳,叫我们如如不动的,那是佛菩萨。叫我们心跟着他转的,牵着我们鼻子走的,那是魔头啊,我们要认识他,我们要远离他,绝不为他所转。你们能办得到吗?看到一个新花样,今年服装流行什么,这是魔在那里变手法啊。你们辛辛苦苦赚的钱都捐给他了、都送给他了、供养他了。过两天又换个花样,又来骗你,你的钱又被他骗去了。所以你就苦一辈子。为谁忙呢?为他忙的。为魔王所忙的啊。如果我们穿的衣服几十年几百年不变样子,魔就对我们一点办法都没有,那个服装设计师就对我们一筹莫展啊。为什么呢?我如如不动啊。我这一件衣服可以穿个十几二十年,不被他所动。那个样子有什么新啊旧啊潮流不潮流啊,是你自己心里作祟啊。你穿不流行的服装出去,不会有人笑你啊,只要你自己不笑自己,自己不感觉到“我这个不够时髦”、“穿得不入时”,你自己不笑你自己,街上绝对不会有人笑你。所以,自己被魔王放在手掌心里耍,还不晓得。这是我们要认识的。你有大威德,你有大智慧,这些妖魔鬼怪一看就看清楚了,你就不上他的当了,你就不会为他所转了。这就是威德自在菩萨。

第八位是辨音菩萨。辫是辩才,音是音声。不但是辩才无碍,而且音声美好。我们娑婆世界众生耳根最利,看东西不容易开悟,但是听容易开悟。因此,释迦牟尼佛示现在我们世间,就以音声为佛事,在教学上是用音声,以这个为主。佛灭度之后,把他所讲的整理记录下来,称之为经典。可是历代祖师大德,这些善知识弘法,依旧是以音声为佛事。在我们现前,虽然不及佛那个时候殊胜,但是也相当方便。为什么呢?我们现在是耳根与眼根并用。眼根看的是经文,耳根听的是讲演,所以是并用。佛在世的时候,没有经典,只有闻法。这就是所谓的“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这个菩萨称之为“辩音”,就是表音声能为娑婆世界做佛事。佛事,就是教化众生的事业。

第九位菩萨是净诸业障菩萨。业是造作,造作的结果我们就叫结业。比如学生在学校念书,平常叫作业啊,练习簿就叫作业簿啊,这是造业啊,后来就要受报了。这个报是什么呢?毕业。毕业就是果报。正在造的时候,这叫事。结果的时候,就叫业。哪一个众生不造业呢?除了那些见性的菩萨,他不造业了。没有见性,都要造业。见了性的,他为什么不造业呢?诸位如果他这部《圆觉经》念完,里面的大意能通,你就晓得了,晓得有不造业的人。只要你离心意识,就不再造业了。因为造业的是心意识啊,真如本性不造业啊。本性只有随缘,他不造业。所以诸佛菩萨应化在我们世间,他不造业。释迦牟尼佛住世八十年,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他不造业。弥勒菩萨在中国示现了很多次,他不造业。为什么呢?他心清净啊。所谓是六根清净、一尘不染,他造什么业呢?造业是什么呢,造了这个事情,心里落印象,就造业了。我在这里给诸位讲经,我讲经时候如果落印象我就造业了,讲的时候不落印象我那就不造业。不落印象是什么呢?说与不说是一,不是二,无说与说是一啊,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这就不造业。就像钟一样,你敲它,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不扣则不鸣,它不造业。换句话说,有心就造业,无心就不造业啊。你们诸位听经,听了阿赖耶识不落印象就不造业,这是无漏法;听了之后阿赖耶识落印象,这是邪知邪见,听了佛法也是邪知邪见。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啊。起惑、造业、受报,这是三障啊。净诸业障,就是不迷惑、不造业、不受果报了,这样诸业障就清净了。我们拿《金刚经》的话来说,几时你四相破了,就不造业了,四相具足还是要造业。

造业之后一定有果报,所以这个业要选择,千万不要造恶业啊。因为恶业三途的苦报不好受啊。所以对于初学的人,没有能力断烦恼的人,佛就教给他造善业,不要造恶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啊,这样我们自己决定不堕三恶道。我们千万不要只想到这一生,这一生太短促了,造作罪业划不来,我们要想到来生。换句话说,一定要修来世的无量福报,这个才是聪明人啊,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眼光远大。我们以一生来说,要享福,晚年享福才是真正的果报。你们家庭环境好,有福报,年轻的时候不要享尽了,享尽了到老年苦的时候才叫可怜啊。你们稍稍留意,就能看到,这个世间有许多孤苦伶仃的老人,你去打听一下,他在年轻的时候也是飞黄腾达、不可一世啊,福都在年轻的时候享尽了。我父亲有一个朋友,原来在大陆做过总司令,也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不可一世,一呼百应的啊,到台湾老年的时候,家里面一个佣人都没有,没有儿女,太太对他也不怎么好,我到他家里去看他,实在是很可怜。我劝他学佛,他说再过几年吧,现在还太早了。当时他已经七十多岁了,他说学佛还要过几年,结果过了几年他就死了。他是将军啊,诗、文、字都好,年轻的时候福报享光了,所以聪明人有前后眼啊。我在年轻的时候,绝不享福。我22岁到台湾后,在机关工作。假期时,别人都去度假去玩去了,我却把所有的时间用来读书,人家叫我书呆子,还有人讽刺我说我装样子,我呢装到底那也就装成真的了。我的观念跟他们不一样,我年轻能吃苦,要下功夫,到老年的时候我再来享福。我现在就很享福了,无论走到哪个地方,人家把我看成上宾,都对我接待很好,什么事情都不要我操一点心。现在我那些同事都退休了,到我这来一看,都感慨“哎呀,还是你对啊,你的路子正确啊”,他们现在很可怜啊,拿了一点退役金,自己什么都不会,给人家做生意,没有几个月都被别人骗光了,苦得不得了,现在晓得我这个路子是对的。我们很公平啊,那个时候你享福,福享尽了,现在受苦了。我那个时候吃苦、积福,现在该享福了。老天爷待人很公平啊。我如果年轻时也跟他们一样去玩去享受,那今天也会和他们一样受苦啊。诸位要有智慧,年轻的时候有福也不享,有钱要布施,多多的培福,自己有福让大家去享,福报留到晚年啊。晚年无论到什么地方,有人欢迎,有人伺候,这个多自在呢,这是真正的福报。更真实的福报是来世,不但我这一世晚年有福报,来世有更大的福报,这个道理只有学佛的人才懂得,只有学佛的人才肯做。偈颂里面常讲“愿消三障诸烦恼”,净诸业障菩萨就是教给我们如何消业障,如何断烦恼。

第十位是普觉菩萨。普是普遍,觉是觉悟,一切事与理他都觉悟,都不迷惑,这叫普觉。尤其是在我们现在末法时候,所谓法弱魔强啊,修行人要依靠什么样的善知识,要依靠什么样的法门,才能够避免一切魔障?尤其今天这个复杂的社会,我们接触的面太广大了,若不能普觉,那就相当困难哪!如果你能够普觉,今天你们的成就决定超过古人。为什么呢?古来大德环境单纯,接触的面很有限,三五十里以外发生的事情,总得三四天才晓得,因为没有报纸和广播等工具,那个时代人心很清净啊。现在人不行啊,芝麻绿豆大的事情,因为有电视广播,立刻就传播开了,这个心就乱了。古人所讲的“知事多时烦恼多”啊,知道得太多了,烦恼就多了,“识人多处是非多”,你认识的人、交际广了,是非就多了。你想想看,在这个多是非、多烦恼里面,你能够如如不动,那你的本事比古来的祖师大德要高得多啊,你的定力比他们深得多啊。他们要在古代能成就,要换在今天未必能成就。所以我们今天修行如果能成就,决定超过古人得多啊,我们在这样的花花世界里面能够不动心,这是很难得的。所以说,我们生在这个世间、这个时代,也真是大好的机会。这个时代要成就,那就是登峰造极的成就,如果不成就,那就堕落得最深啊,两个极端啊。这是个非常的时代,也能成就非常的人物,希望大家把握这个大时代,这也是古来祖师大德想求都求不到的时代啊。

第十一位是圆觉菩萨。这个菩萨就与本经相应了。圆是圆满,觉是觉悟,因为他能够圆照清净觉相啊,正如圆觉自性,所以称之为圆觉菩萨。他在圆觉会上特别为我们末法时期的大众请佛开示修行的最初方便,也就是我们修行从那个地方入手。以圆觉菩萨来祈请,这个意思就特别深了。换句话说,这里头就有“保证”的意思,从这个最初方便入手,决定可以能成就圆觉自性。

最后一位是贤善首菩萨。贤善受菩萨是既贤且善啊,而且是上首的菩萨。他在本经里面代表了流通分,使这部经的道理以及修行方法不但利益当时,而且普遍流传到后世,使后来的一切众生都能够依这个理论与方法成就圆觉的真心,证得圆觉自性。这十二位法身大士为十万菩萨摩诃萨的上首。再看底下经文。

「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这是说这些菩萨众们还有随从的人员,就是这些眷属们。菩萨有出家的菩萨,也有在家的菩萨,一般菩萨现在家相的多,现出家相的少。以我们中国佛法来说,四大菩萨中,只有一个是现出家相,就是地藏菩萨,其余的三位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都现的是在家相。所以,为了度众生方便起见,菩萨以在家的身份居多。以弥勒菩萨来说,我们现在塑的布袋和尚是出家相,但是傅大士是在家相。我们看印度,它所绘画的弥勒菩萨相也是在家相。不但是在家相,而且还是在家女相。既然是在家,当然有眷属,所以就能理解这个地方的眷属了。如果是出家身份,也有眷属,那就是法眷属,也就是他的学生。所以,出家是以学生为眷属,如果是在家呢,不但有学生,还有儿女、妻子等。底下这句重要的“皆入三昧”啊,佛入的是三昧正受,菩萨也是入的三昧正受。换句话说,菩萨也一样的入佛神通大光明藏,与佛同心同行同一境界啊,所以说同住如来平等法会啊。不但菩萨是这样,连菩萨的眷属也都是这样,个个都是身心寂灭、平等一相,从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法会的殊胜庄严达到了极处。

序分,证信序六种成就,到这个地方就讲完了。我在此地特别的要告诉诸位,诸位在佛法里面如果真正要想成就,首先对佛法要有决定正确的认识。第一个要认识的,佛法不是宗教。你如果把佛法当作宗教来看待,那你从一开端就迷了,这一迷到底你不会有开悟的一天。第二个要认识的,佛法不是学术、不是哲学。欧阳竞无大师说得很好,宗教是戒取见,哲学是见取见。我们学佛的人,戒取见要断,见取见也要断,这两种见都是迷而不觉啊,这是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的啊。佛法里面讲平等,是讲破执着,有执着就不平等。佛门里面只有一大,老师第一大,所以要尊师重道才有成就啊。世间法里面有三大,第一天大,世间人敬天,这就是宗教,他敬天神;第二是亲大,父母;第三是老师。诸位读《礼记》,你就明白这个道理,老师的恩德跟父母是一样的。你从称名上就能够看得出来。古人有名,有字,有别号。名,只有父母可以称,老师可以称,你做了官了,皇帝都只称你的别号,表示对你的尊敬,你的祖父对你也只称别号不称名,称名的只有父母和老师。这就说明,父母亲与老师是同等的地位,孝亲尊师啊。但是在佛法里面,只有老师,老师第一。即使老师是在家人,也第一。如果老师是在家人,学生是出家人,学生对老师还是要顶礼礼拜。要晓得,师第一大啊。佛在世的时候有例子,维摩居士是老师,舍利弗、目犍连示现的是阿罗汉,声闻弟子到维摩居士那里请教,请教的时候一定是先要顶礼,绕座位三匝,跟对佛一样,没有两样。我们今天佛门之衰败,就是因为出家人认为“我是至高无上,在家的老师也要来拜我,我不能拜他”,这就颠倒了。在家老师也很客气,见到出家人就先礼拜了,这是错误的。欧阳大师对这个问题有很详细的解释,他都是根据经论来解释的,希望学佛的人自己要尊重自己。为什么呢?现在在家学佛的人有严重的自卑感,而出家人有一种傲慢心,真是两败俱伤啊。

佛门不能振作起来,这都是对于教义不通达,迷惑颠倒造成这个恶劣的现象。我们既然要弘扬正法,对于佛法对于教义一定要通达,决定不迷信,通达教义通达理论,依照这个方法去修学,才能够真正达到自利利他、自行化他的目标。最要紧的,佛法是不执着,佛没有法可说,诸位读《金刚经》,对这个意思更能够清楚的认识。佛无法可说,佛所说的一切法,都是对付众生的习气、毛病的。众生有病,给你这个药,这个药吃了后药到病除。病好了,药也没有了,病好了还执着药,那这个药也变成病了。那么你们想想,佛教是不是学术呢?学术是要啊,但佛法不能要啊,不能留起来啊,不能保存的啊,治好了病马上就不要了,这叫佛法。佛者觉也,觉悟的方法啊,到你觉悟了,方法也不要了,你要再留着这个方法就变成不觉了,方法就变成无明了。不觉的时候要它,觉的时候就不要它了。这个意思在本经中非常明显,入了文之后,我们就可以读到。一直到这个地方,我们的经文还没有正式的开讲,这都是讲经之前的预备功夫,大家心理上有一个准备,入了文之后才能够适应、才能够接受,这样才能够得到真实的受用。

向下经文呢,是本经的发起序,也可以说是全经的纲领所在,大家要特别的留意。「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这一段是祈请的礼节。“于是”就是法会集起的当时,文殊菩萨在大众当中,他要请教,必须从自己的座位起立,具足威仪礼节,先拜老师,顶礼佛足,这是最敬礼,以我们至尊至贵的顶礼佛之足,这叫接足礼,在礼节里是最重的礼节。这个礼节也是学谦虚,这一点要注意到。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傲慢的习气与生俱来,这是我们学佛最严重的障碍,这个障碍要不除掉,简直是不得其门而入。所以菩萨当中有常不轻菩萨,他见到人就顶礼,这是教给我们要学忍让,要学卑下。我们中国礼的精神,《礼记》里面解释“礼者,自卑而尊人”,我们佛门里面接足礼就是这个意思,教给我们自己要谦虚、尊敬他人,这是断除我们贡高我慢烦恼习气的一个方法,对自己有很大的利益。你们在行门里面的拜佛,也就是这个意思,拜佛是课堂的作业,离开课堂以后要晓得自卑而尊人,这叫拜佛。见到佛像,我一天拜一百拜三百拜,但在别人面前贡高我慢,这就完了,所学非所用啊。课堂里拜佛,离开课堂,一切众生都是佛啊。我不必跪着对他礼拜,但我心里要恭敬他,这就是拜佛,能够尊敬一切众生,自己能够谦虚能够卑下,这叫礼敬诸佛。诸位一定要懂这个道理,如果不懂这个道理,不能照这样去修学,你那个佛是白拜了,没有功德。会拜佛的人就是这个拜法,天天要拜佛,就是天天要修礼敬诸佛,天天要修恭敬别人谦虚自己,拜佛是一个很好的修行方法。拜佛的时候,身体按照这个规矩威仪,每一个动作都做到,而且做得很正确,这是运动。拜佛的时候心要清净,心要定。所以拜佛是修行啊,修动静不二,心是净的,身是动的。所以拜佛也是最好的养身之道啊,心要净,身要动,养身养心同时都做到了,这个妙啊,所以对健康长寿也是大有帮助啊。诸位真正照这个去做,功德利益不可思议。

右绕三匝也是古印度的礼节,这是表依依不舍的意思。长跪叉手,叉手就是合掌,合掌的意思是表一心,不合掌的时候心是散乱的,合掌表示把心从外境上收回来,合而为一。文殊菩萨一心恭敬,接受老师的教诲。而白佛言,底下就是请法的言辞了。

「大悲世尊。」这是称赞释迦牟尼佛,大慈大悲,为世间所尊所重的,这是我们的亲教师,是我们的老师。「愿为此会诸来法众。」愿是自己的愿望,就是请求的意思。诸来法众,参加这个法会的大众,从各方来到此地。「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这是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太重要了。希望佛给我们说什么呢?说说你老人家是怎么修行的,用什么样的因行而觉悟佛道的,这正是我们希望知道的啊。希望佛说出他根本清净的因地法行(法是法门,行就是修行的方法),提供给我们做一个参考,我们也可以依照这个方法修证佛法。第二个问题呢?「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这也是非常重要。第一个问题着重在因地心,第二个问题说明修行过程中免不了有许许多多的障碍,我们如何能够远离,教我们从初发心到如来地能够一帆风顺啊,这也是我们要知道的。第三个问题,与我们现前的大众关系更密切了。「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这个问题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因为我们最怕的就是学佛堕入邪见,这个事情麻烦大了。「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今天我们讲到此地,里头有关紧要的地方,明天早上我们再做补充说明。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12月2日05:17:1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55801.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