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礼举要讲录》李炳南教授编述 台中莲社印行

admin 电子书评论5阅读模式

辰、出门

 

「第一、衣冠不求华美, 惟须整洁。」

 

只要出门离开家里,这个人,今天刷牙、洗脸等等,固然是卫生,而衣服就有两种作用,不光是卫生,大主意是恭敬人。譬如在家里,天气热了敞开怀,要是来了客人,你拿着扇子、敞开怀,感觉对不起人,眼中无人啊!要明白这个。一出门如何呢?︽论语︾有「出门如见大宾」,讲了必得能口中诵,口中诵是记问之学,能够记得住,能够说了,这个还不中用,现在连这个记问之学也没有了,道听途说而已!记问之学没用处,但记问之学能够举一反三,以此类推,温故而知新,看旧的,来了新的就明白新的,还没讲就知道,那就算有所得了。

 

「衣冠不求华美」,衣服不在好坏,就是破了也不要紧。你听这个有了心得,再看历史,一定是两个样。要是没心得,就是看了二十四史也没用处,你不知道它的用意在那里。这句话「衣冠不求华美」,古人说「捉襟露肘」,襟怕露了,赶紧拉衣服,襟一整齐了,手肘又露出来了,这又不好看,盖了这个,露出那个,可见得衣裳很破烂。

 

从前有一位高士叫黔娄,他死了,家里穷。拿个被子给他盖上,盖上了头,露了脚,盖了脚,露着头,怎么着也不行。有朋友出主意:「斜着一盖不就成了吗?」太太在旁边大不高兴说:「唉呀!那可不行,先生他一生正直无私,怎么死了还要叫他斜着呢!」你听听这一句便可以了。

 

衣服不在好坏, 破烂也不要紧, 破了打补钉嘛。以前穷念书的, 衣裳破了这个补那个, 补了又补。衣服不是要求华丽, 而是要求整洁, 「整」是必须要用扣子把衣服系起来, 譬如夏天穿着香港衫, 人家都敞着, 我必得扣起,你叫我敞着我不会。

 

有人说:「你太落伍了!」我跟他们不一样,我根本就没入伍,我还没入伍谈不上落伍啊!他那伍,伍到什么样子?他以为现在兴这个,衣冠整齐现在是不兴了,现在不兴的,我就走那一条路。那一条事情对社会上有利益,我就去干, 那一条对社会上有害,我就不干, 我不管它现在兴不兴。

 

现在是杀警察、抢银行、要红包,这些都兴,这个我绝对不干。叫洋人洋爸爸,我怎么也不干,活着我是一个中国人,死了我也是一个中国鬼,下生在这个地处嘛!你查中国历史,凡是念书的大家必须知道,狐狸死在远处,跑不回来,牠跑不回来,怎么样子呢?东西南北牠记得,牠必得将头朝着来处,死得才瞑目。不冲着牠的窝,死也不瞑目,畜生尚且如此啊!我讲的都是实话,你去悟吧!

 

「洁」,衣服穿在身上,这身上有了汗臭气,很肮脏的,往衣上一染,衣上染了这些就要洗洗,总之要整洁,就算尽意了。

 

你的衣服一整洁,要是对待有学问的人,你是雅人对雅人,那是志同道合那很好,不要叫人家说你闲话。俗人说你坏话、坏人说你坏话,不须要觉得羞耻,因为那些人是贼寇和小偷。我虽然穿的破烂,我卖土豆花生,一天只卖十块钱,吃饭我就吃九块,甚至于吃十块,虽然没有余钱,但还是丰富,丰富什么?道德丰富,天爵丰富!你一天偷一千万,你是贼寇,谁比谁高?

 

讲书的人,有时间就多谈几句。唱戏的穿了破烂衣裳,那都有名目的,连小丑背上的衣裳都有名目,绝对没有这个当那个讲法的,这个学问可大了。现在人改圣人的书、改佛经,唱戏的唱这么多年,就是不敢改一改剧本,戏中那件破衣服叫「富贵衣」。要是这一戏班子他不办了,他要卖,照例不能全点收,不全点收不要紧,简单检点一些富贵衣,有这件富贵衣,他才买你的,没有这件富贵衣他不要。

 

你看看这件破衣裳,再想想中国的教育,现在必得处处西洋化,这是自掘坟墓,根本不要了。想要中国再延续下去,必得落实中国文化。

 

*富贵衣,将布块缝制于长衫,以示剧中人穷困潦倒。穿此衣者日后必显达,故称富贵衣。

 

「第二、见长者, 必趋致敬。」

 

你到街上, 长者他在前头, 咱们不必向前头去, 也不必多问, 顶多在后头跟着。他在后头, 咱们没看见, 就怕我们往那边去, 他往这边来, 这就面对面碰到了。不过这得多少变通, 譬如在乡村中、马路上等等这个地处可以使用。

 

编《常礼举要》,那时没这么多汽车,现在在偏僻街上,可以如此做。正走着,看见长者,我们穿过路去,「趋」是跑到那边去迎着他、说句话、行行礼,或在路旁站着谈话,这是向长者致敬。但是在城内就不行,来回的车辆这么近,你必得穿过路去,穿过去就碰上车,他不安心,你也不安心啊!

 

学什么东西,都要有实有权,没有叫你学呆呆板板地、学书呆子啊!学书呆子有什么用处?

 

「第三、登高不呼, 不指, 不招呼。」

 

上了高处去,不论上什么高处。在街上,现在都是盖着楼,你上楼就是高处。他在地面走着,你在高处喊着:「喂、喂、喂」,下头那些走路的人,会想:「你到底招呼谁?」大家都站住,会使人起疑惑。而且在高处和低处说话,两边也听不清楚,这个可要回避。

 

「登高不呼」,这一招呼,大家都疑惑了,都停了脚、叫谁呀?也弄不明白,一点也看不清楚,以上是有声之呼。

 

「不指」,这是无声之呼,是指在高处看看,那边是什么山,这是什么水,下面是什么人,用手指着,这也疑惑人。

 

「第四、路上不吸烟, 不嚼食物, 不歌唱。」

 

这是指年轻的弟子,有年纪的老先生又例外了。从前差不多都带着旱烟袋,这几年不兴了,时候变了,形成了现在的纸烟。从前吸烟是逍遥自在,是消遣的一种事情,并不是需要的事。吃饭是需要的事,尚且还得逍遥,吸烟更是逍遥自在,太自然了。

 

念过书的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都得恭敬。念了《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街上年长的老人都是我们的长辈啊!你见他们,有这样子吗?可是在乡间,对老人不一样。老人在路上走着,路又宽、人又少,见了面也不认识,走着很疲乏,在路上吃吃烟是可以的。在路上碰到一般人,也可以有「点头之交」,点个头就可以了。这是从前的话,现在谈不到了。现在住公寓,邻居姓张姓王一概不知,谁跟谁都没关系,什么里仁得仁,不兴这一套了。

 

「不嚼食物」,路上有灰尘,吃到嘴里会传染。总而言之,最好闭着嘴走路。人人的鼻孔都长着毛,它是天然地保护。风一吹,闭着嘴,灰尘就往鼻子里去,鼻毛将灰尘遮闭住。额头上长眉毛,又不听又不看,眉毛做什么?但是头上出了汗,还得靠它挡住,上不了眼睛去。

 

「不歌唱」,也是为了卫生的缘故!

 

「第五、乘车,见长者必下, 见幼者亦须与之颔首为礼。」

 

「乘车见长者必下」,这条要活用,不是人人都有车坐,你没念过古文上「长铗归来兮,出无车」,齐国孟尝君的客卿冯谖出去还没车啊,普通人随随便便地那会有车?你坐着车,在街上,不但是长者,即便是熟人,一看到他们,你的车就得停住,下来跟大家一起走。这在城市里不行,你坐着汽车,你喊汽车、公共汽车停下来,你下车行礼,那就是书呆子。你说:「我是有本之学!」唉呀!差了!你在城市马路上,不论骑什么车,都不可下车与人行礼,这个你都得变通。

 

「见幼者亦须与之颔首为礼」,这不是说遇见长辈、平辈要下车行礼,比你年轻的晚辈你便可以不恭敬,不恭敬是不行的。遇见晚辈,你打个招呼就可以了。

 

「第六、夜必归家, 因事不能归时, 必先告家人。」

 

早上出门,所以说是「夜必归家」。白天出来的时间长,晚上必得要回家。若「因事不能归时」,要是你今天出去,回不来或者是帮忙人家,某人家有婚丧嫁娶的事情,一旦请你帮忙,晚上回不来,在早上出去前,跟家里人说明白,我今天不回来,所以说必先告家人。这段是单指你计划不回来,所以才先告诉家人,要是你临出去前并没计划要住在别处,便谈不到事先告诉家人,这后头有讲,就不必说了。

 

为什么说这个话呢?为人子的,别人不关心,母亲没有不关心的,到了天晚,某人还不回来啊?说好了,等一会儿就回来,家里的老母天然的这种心,她跑到门外头在街上等着、看着,你回来了吗?你不回来,她就在那里看,那不是白看吗?白看她还是看。她也没上过学、没教她怎么会?在家里,固然父母也打也骂,爱之深责之切,越爱便越责备的过火。

 

街坊那些不三不四的人,他在外头当小偷,我们可以不管,没关系。可是孔圣人管,佛也管,什么原故?普度众生!但是咱们没有那个学问,尤其是现在。

 

我们出去发生车祸,或遇到其他乱七八糟的事情,夜黑了也不回去,遭了麻烦,家人也不知;自己中了伤也说不出话来,自己又没带身分证,警察也弄不出所以然,那就麻烦了。若出去前,有跟家人说上那里,届时家人去那个地处找你,有人说:「他来了,他已经走了」,家人就可以顺着路去追问,问不到人就问警察,少很多的麻烦。

 

「第七、车马繁杂冲区, 不招呼敬礼。」

 

不论看什么书,没有一条呆板板的,书都是四面八方。中国有一句话,所谓「见机而作」,而「定法不是法」,台湾也有这个话嘛!

 

「第八、不立在路上久谈。」

 

路上,来来往往的人车很多,你站在那里谈,妨碍交通。你要谈,几句就可以了,不要一直谈,有序分、还有正宗分、流通分,把这一套等等讲完了,对方他有事没事呢?他等得了等不了呢?此其一。

 

第二呢,你谈的这一套,当然里头有秘密的话,你说:「不要紧,没有什么秘密。」在街上谈话说:「今天晚上我不回家」,「谁看门呀?」「没人看门……」,只要是有心人,在你家附近住着,你家晚上又没人看门,今天晚上你家就不保险!这还不懂得,还有别的秘密,那就太多了。

 

这个时局是怪事年年有,现在怪的出奇,但是也可说不怪了。明天的报纸我都知道了,你信不信?不用出版我就知道。我看明天的报纸,后天的报纸不必再看,也知道了。你会说:「你也跟他们那些自命不凡的人一样有神通吗?」我连鬼通也没有,报纸就是神通报纸,前通多少年,后通多少载。

 

在马路上不可久谈,在马路上即便你是站着,警察要过去干涉,就不好看了。我见过一件事,在家里谈完了,出了门,主人送到门口,两下子就该分手,可是客人不走又回头来和主人谈话。客人不走,主人就无法回去关门,在家里只谈五分钟,在门外头站着却谈了十分钟还多。你的邻居都听见了,人家要侦探你的秘密,不用上你家查去,问问邻居或听你们的谈话就行了。凡是你家里的事情,都是你自己泄漏秘密,《礼记》有说:「内言不出于阃」,家里的事情、屋里的话,不能出你的门限。

 

往后送客,送到门外,或上人家去当客人,主人送出来以后,咱就可以走了。主人或许有别的事要干,别站在门口不要紧的话扯了一大套。

 

* 在马路上久谈,不仅妨碍交通,也易泄漏秘密。

 

「第九、不走马路中间,越路须先向左右看清,不可与汽车争路。」

 

你走在马路中间,警察也不让你走。越路时先左右看看,或许有车,不论马车、脚踏车,他看前面有人走,就慢慢骑过去。现在可不行,现在的摩托车、汽车可不管,他要硬闯,现在闹乱子的就是这两种车。你越过马路要看看,要不然为什么建天桥呢?建天桥,交通还可以不乱,这就是防范。要是不建天桥,你想要越过马路,不知要等到几时。

 

这是十年前的事情了,我来莲社,被车子碰到,从身上压过去。有人或许会说:「你懂这个常礼,你怎么也被车子碰上呢?」给你说理由── 我走到路口,也是这边看、那边看,看车子还远,我走得又快,一赶到街口上,车还过不来,这没有什么关系﹔看看没有车,我就过来了。走过了街口,穿过了马路,进了这区公所的路口,进了巷道,这还有什么问题呢?又不是在马路上?我就慢慢地上莲社来,这就是天命了。一个小毛头,骑车的能力不怎么高明,他并不是上这个巷道来,他是往别条街道去。我在巷道中慢慢的走,他不知怎么的却进了这边,撞倒了我,他也倒在那里,这很冤枉。

 

我说:「你上那里去啊?这里是民生路。」

 

他说:「我不上这里来,我往那边去。」

 

我说:「你上那里去,怎么跑到这里来呢?」

 

他说:「车子剎不住啦!」

 

我说:「好啦,那不干你的事,该我倒霉。」

 

一些看热闹的围上啦,他若走得慢了,警察就要过来,他就走不了了。他走不了,我也走不了了。我说:「你快走,我离莲社近,还有人照顾,用不着你照顾我,两个人留在这,就倒霉。」

 

这个「不可与汽车争路」就不讲了。

 

*现在摩托车、汽车要硬闯,闹乱子的就是这两种车,越过马路要左右看看。

 

「第十、行走时,步履宜稳重,并宜张胸闭口,目向前视。」

 

不论你走得快、走得慢,要稳重别慌张。快也好,慢也好,什么方法呢?就是走直路!譬如我在讲台上面,要走到对面,就直接向那边去,对着那张桌子、那个挂钟走过去。这就叫做稳重!你万不可走曲线美,万不可有这样走法!走曲线要妨碍后来的人,也妨碍眼前的人,这是步履要稳重。

 

「并宜张胸闭口」,这与个人的卫生有关,这个没人管你。张胸,因人是直的,胸腑要挺直,你们年轻可以练练。走路时要闭口,不但是走路要闭口,静坐、睡眠等等一切都要闭口。空气中通常有些菌类的东西,在马路上菌类的东西更多,口一闭,这些东西即使随风流动,它也进不来。鼻孔鼻毛挡不住,闭着嘴就不会有什么传染的。这个胸腑要是练了,必有好处,活到我这个年纪,你尽管多活吧,你试试。走路脚在前头,为什么说「脚在前头」呢?

 

走路当然是脚在前头,但是有了年纪,跟年轻的不一样,有了年纪,走路是头在前头。你不信,你看看有年纪的,你就会信了。你再不懂就是呆板汉、书呆子了,那只可以等你活到八十岁的时候就明白了。走路时,脚先向前,闭口,目向前视,走路时眼睛看前头,两旁有什么事你可以回避,这是很要紧的。这两旁的人,假若你要没看清楚,见了面不打招呼也不要紧,他看你往那直直走,他也不怪你。你要是那么东张西看的,而没与他打招呼,他会认为:「这个人看见我不理我」,以后就给你找些麻烦。

 

我讲这个是活的,绝不跟程子一般,程子叫书生坐在那里,好像绑在一棵树,孔子也没这样。目要前视,这个很要紧,这个原因跟你说了。

 

行住坐卧是四种威仪,「行」要做到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立如松。卧如弓,两腿弓起来,真卧就是卧如弓。坐如钟,钟是庙里打的钟,钟放在那里不动,像一个「重」字。行如风,这风一吹要是没有别的阻挡物,直直的吹过去,要是有阻挡物,它才转向。你走路时,不随便转向,就是行如风。

 

* 行走时,从容、平稳、直线,要做到「行如风」。

 

「第十一、遇妇女老弱, 应尽先让路让座。」

 

出门在外,不光是行路,或是坐车、或者到公众地处、游览地处,有坐位,看见有年纪的、身体不好的,或是老弱妇女,妇女原来比男子禀赋差,身体就软弱点,或可腹中还有个小孩,那就更不用说了。见了这四类的人要让他们先走,让他们过去先坐,这个法律没有强规定。

 

在公众地处,有坐的地方,你坐下来了,没有第二个座位,就你坐的这块石头,你看见他们往这里来,你起来让给他们坐。他不坐,你就随他,坐车子更不用说!这就是礼。凡是恭敬他人、不妨碍他人的就是礼,礼含藏着道德在内。

 

「第十二、途次有人问路,须详为指示;问路于人,须随即称谢。」

 

走着路,有人问路,他不知这个地处,我们虽然也是走路的,但也不知这个地处。他认为你走的态度不慌不忙的,像本地人似的。他是彰化人,我们是台中人,他问:「先生,南屯往那里走?」他若遇见我,我还真不懂,我现在还找不了去南屯的路。

 

你知道就跟他说个明白,且必得讲个详细,为什么呢?你不说清楚,让他听不明白,他走错了路就耽误了半点钟或者一点钟也未可知。他误了事,就是误在你身上。你要是带着铅笔、本子,画个路线给那个路人那更好。虽然话要说得明白,但要简要详明几句就可以。平素说话噜嗦,开头他问南屯,你说这里还有西屯,还有北屯什么的,这叫噜嗦。人家问你南屯,你就讲南屯,要言不烦。

 

从前古书上说,有一个博士,自己骑驴要卖驴,卖驴得结契约,当了个博士还不会写契约吗?洋洋大篇三张纸,文作完了,这上头却没有一个驴字。你卖的是驴,对方看了文章,没有一个驴字。现在的文章在报上登了,万言说完了,说了什么事情,人还不知道呢,现在人犯这毛病太大了。

 

人家问路于我, 你要是不知道, 你便说痛快话:「对不起!我是个生人,我不知道,你问问别人吧!」

 

这个话,若含意深,意思是说,你走路的人得知问路的苦处,你得体谅人。

 

「问路于人,须随即称谢」,上来称呼某先生某什么的,人家说了,必得道谢。这一点,现在人不觉得什么的,从前人连这个肩挑、贸易、推车的一些苦力都有礼貌。推车的这些粗人,他推着车子,看前面有人,他的车子快,若前面走的慢,他不会说:「快走、快走,到旁边去,让我过。」他说:「先生,借光、借光」,这个「借光」两个字,掏出︽辞源︾来查查,人家都懂得,现在人对「借光」就不懂了。今日之下什么叫学问?言行、说话、做事都清清楚楚,就是学问,大学问就是办事,不办事没学问。把廿四史念得熟,从头背到底,倒过来再背,还是个书呆子,一点用处也没有,干什么用啊!

 

* 问路于人,人家说了,必得道谢。

 

「第十三、一人不入古庙,两人不看深井。」

 

现在交通复杂,这种情形比较少一点,可是要到远乡和一些偏僻的地方,不能说没有,此条或可实用。

 

「古庙」常关着门,不是人来人往的庙,是没人管的破庙。这个庙,你一个人不能进入,两个人就可以进去。这个你别查《礼记》去,《礼记》上可没有这两句。

 

两人不看深井,三个人可以看吗?三个人就可以看,两人不许看。那么一个人可以看吗?一个人可看,就是不许你两个人,这就是要言不烦,改个字也不行!有人说:「佛经我都能改,这个不能改吗?」佛经你改,你入你的地狱,这个你改了,现世就倒霉。

 

* 「古庙」常闭着门,不是人来人往的庙,是没人管的庙,一个人不能进入。

 

「第十四、逢桥先下马, 过渡莫争船。」

 

现在台湾骑马的也很少,一过桥要先下马。武将终日骑着马在阵上打战,路况瞧多了,每逢念了这一句「逢桥先下马」,看见桥也赶紧下来,还是那个样子啊。其实武将不要紧,我们这些普通人最须要学。

 

从前是南船北马,南方得懂水道,在北方得懂得骑马。懂得马的情形,就知道载人的马和上阵的马不一样。上阵的马都有教训,都有训练。那马不会一放炮就跳起来,马没那种功夫,仗还能打吗?上阵的马都很镇静。行路的马就不行了,牠看见水就要喝水,骑马的人要是外行,牠一到桥边,偏偏往桥下走、往水里跳,你老先生又不会骑马,又不会什么的,你先下马,牵着马过桥,就不要紧。

 

「过渡莫争船」,上船要经过摆渡口,也不是什么大摆渡,竖一个木板当作是岸,忽然间要坐的船人多了,木板发生了毛病,就出了危险。载多少人是一定的,你要过,船夫也不让你上船。

 

「第十五、在舟车上或飞机上, 不探手或伸手出窗, 并不得随便涕痰。」

 

在船上、车上、飞机上不能将手伸在外头。乘船的人在前头, 掌舵的人在后头, 他看不见你,那船在十里风下疾驶,两岸有什么障碍物,那就不一定了﹔ 你将手、头都伸出去, 走到障碍物那里,头回来了,手来不及回来,碰上了那个,就很危险了。

 

现在我又长了一个学问,一上车都坐好了,管车的小姐才吹哨子关门,这才行。坐自己的车子,才会出毛病(案:雪公手被车门夹伤一事)。我吃过亏,坐自己的车子,上去后,手还没进车里头,有同仁们好心好意地,在车外头把门「砰」一声关上了,我的手被弄住了,那怎么办?我说:「唷!先别开门,我的手被压住了,你慢慢地把门打开!」他这才打开,要是慌慌张张地那不行啊!开了门,这才将手拿出来。到了医院,没法子只好割破,将手指甲挑出来,好麻烦的一套。往后我上车,右手跟着车门进去,坐好后,我才叫他们关门。

 

「不得随便涕痰」,你在车上干这件事,警察不一定能限制你,在马路上也不能让一个警察牵着你走。但是等你的车子一开,若随便吐痰,被风一吹,后头走的人就挨上去了。


「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是至圣先师对其子伯鱼的诰诲,铿锵有力,语重心长。礼,不仅是德行之基,也是立国之维,一个人如果能学礼、知礼、守礼,则必可立完美品格,明人情世故,办不朽大业。   (明伦月刊七十五期.不学礼无以立)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10月6日09:43:2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5481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