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第19集MP3文字)jingkong老法师主讲/台湾华藏图书馆大专讲座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  (第十九集)  1988/7  台湾华藏图书馆大专讲座  档名:05-001-0019

MP3下载

请掀开经本七十二面,经文是: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这一节经文很重要,灌顶法师注解得很详细。我们还接着上一堂来研究他的注子,在这一面倒数第二行最后一句。「若事忆念,则专心注意,毫无杂缘,若理忆念,则唯妙觉明,圆照法界。」这意思前面都讲过,无论是事念、是理念,功效都一样的。一般讲理念是上根利智,正如同祖师大德们所引的像马鸣、龙树、智者、永明之流,他们是属于理念。一般中下根性的人念佛成就的多半是事念,也就是在教理没有像那些人那么样的通达,但是事念一样可以达到最高的境界。这前面都说过了,不拘在事、理。所以这个法门对我们来说,功德利益太大了。理不透彻明白,只要你相信,只要你信得过,真正发愿认真念佛就行,念到最后,功效绝对不比理念的差。

 

念佛,「佛亦有二」,也有两个意思,第一是「事相,即是三身十身」,三身是一般通说的,法身、报身、应化身,这是三身;十身是《华严经》上所说的,说得相当详细,《钞》里面这段也省略了,这个不要紧。第二是「理性,唯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真如本性。「又事理忆念佛中,复各有二」,不管是事念、是理念,这里面又可以区分为行布、圆融。什么叫行布?行布是有次第的,圆融是没有次第的。底下说「谓先念化报」,这就是次第念,先念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叫化身佛,然后是法身、报身,这是有次第的。像我们初学的人现在念佛,我们观想、想象的都是应化身佛,报身佛我们没有办法想象,因为相太大太大了,无法想象。这是有次第的,叫做行布,「是事次第也」,行布就是事次第。「若三若十,同在一心,是事一时也」,这个一时就是圆融,同时的,三身、十身一念具足,没有先后次第,这个叫圆融。所以事念里面有次第念、有圆融念。这就是说明,无论事念、理念都有次第跟圆融两种方法,我们究竟采取哪一种都没有关系,哪一种都可以。实在说只要老实这句佛号念下去就可以了,不要去管它是行布,也不要管它圆融,不要理会这些,就是一心念下去就好。

 

理念里面,这里也说得很清楚,「先空,次不空,后空不空,是理次第也,三如来藏心佛,同在一时中念,是理圆融也」。空是从体性上说的,从本性上讲的,不空是从现相上说的。性相是一,理事不二,这就是空与不空,空不空是一。我们凡夫达不到这个境界,在我们观念当中,空就不是不空,空就不是有,有就不是空,我们观念上通常都是这样的执着。不晓得空与不空是同一桩事情,是同时存在的,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这个意思就很难理解了。其实并不是真的很难理解,而是我们一般在常识上习惯着这种分别执着,一下改不过来,原因在这个地方。所以讲性空是体性,不空是讲的现相。《心经》里面给我们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就是说的这个道理,这是理义的圆融。它讲的空就是讲自性,它讲的色就是讲的现相,自性所现的相分。所以性与相是一不是二。

 

底下大师假设了一个问答,「若心外有佛,何容理念,设心外无佛,乌用事为」。这个问的我们看看也很有道理。如果说是心外有佛,我们理念就达不到,理是心。如果心外无佛,那又何必事念?那已经融在一心里面了,这就所谓是「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我们何必还要去念十万亿国土外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实在这个问题似是而非,乍听起来很有道理,仔细研究,它不是真的有道理。为什么?它还是二分法,它还是分内外。分内外,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就说,二就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所以这个分别你仔细去看,它依旧是有内外。所以佛法里面讲行布、讲圆融,讲事、讲理,统统是一桩事情,事理不二,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这才是佛法。为了解释可以这样说法,可是真正在修行,在观想、在境界里面,它是统一的,它是融合的。但是要细细说这个现象,就得用次第来叙说,使这个境界我们能够透彻的明了,但是起作用它决定是同时的。

 

答覆答得很好。「心外有佛者,由我心佛,成彼外佛。」外面佛从哪里来的?是自心变现出来的,可见那个外没有离开自性。「经云,诸佛正知,从心想生,故须理念」,人家理念不是没有道理,不是没有依据。「心外无佛者,托心外佛,显我心佛,经云,心想佛时,是心作佛,故须事念」,事念也有它的道理。像我们今天,不错,我们自性本来是佛,但是现在自性迷,我们的自性佛显不出来。我们现在念这个自性变现的外佛,在念他,念他显自性佛,目的是在此地。如果说念佛不是显自性佛,那就错了,那就完全错了!所以,念他佛显自佛,自他不二,自他是一。「若离事理二念,何名即心即佛」,即心即佛就是「是心是佛」,是一个意思。

 

下面他再问,「若即佛是心,祇应念心,何必念佛,又即心是佛,祇应念佛,何必念心」。这些都是虚妄执着,可是这种执着是大有人在,如果不把它说清楚,不把它讲明白,这个执着不能打掉,对于我们念佛修证确实是有障碍的,疑情不断,总是会有障碍的。所以祖师大德非常慈悲,给我们破除疑惑。答里面说「但执」,这个执就是执着,所谓是初学的人要择善固执。但是要知道,择善固执是手段,不是目的,是现前一个阶段,我们的心没有到彻悟,我们的行没有到自在,那就得择善固执。说老实话,戒就是择善固执,严持戒律,严持就是固执,择善固执。如果到定、到慧,就没有了。像孔老夫子他老人家说,他到七十岁「从心所欲而不踰矩」,从心所欲就是得大自在;虽然得大自在,他没有超越规矩,没有超越法度,所有一切规矩、法度统统在里面。虽然在里面,给诸位说,他没有形迹,这个又妙了。如果有执着,他有形迹。

 

譬如说我们举戒经里面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小乘戒里面,歌舞观听决定是禁止的,沙弥戒里头不准,哪个地方唱戏、唱歌、跳舞,不可以去听,听了犯戒。大乘戒里面不一样,你看看敦煌的壁画,将来有机会你们到大陆去观光,看看敦煌、看看云冈。诸佛菩萨讲经说法,天女在空中又唱歌、又跳舞、又表演,同时都来的。在小乘人决定禁止,不许可的,为什么菩萨许可?因为小乘人看了会动心,菩萨有甚深的禅定,看了他不动心,不妨碍。不踰矩是这样讲法的。当你自己心里头会动心、会打妄想、会起妄念,决定禁止。心清净了,在一切法里头不动心、不染污了,那是样样都没有障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所以《华严经》上善财童子参访外道,参访胜热婆罗门,参访伐苏蜜多女,他不妨碍,他心清净,一丝毫染污都没有。这就是说定共戒、道共戒,不踰矩是这个讲法。

 

可是诸佛菩萨对于初学的人他依然示现严持戒律,为什么要这样示现?不这样示现不能教初学。那个初学的人说,师父,你教我持戒,你自己都不持戒。他不服!所以他也得要装着持戒。我们中国佛教有一大特色,这个特色就是素食,全世界的佛教都没有素食,我们中国佛教素食。素食是梁武帝提倡的,梁武帝提倡素食运动,我们佛门就响应了。所以一直到现在,学佛的好像一定要吃素食,不吃素食,这个社会上的人就会指责你。这是变成一种习惯法,不是佛法,是习惯法,这已经差不多有一千年的历史了,真的成了习惯。在古时候,素食运动的确是推行得很严格,实在是有好处,真的是有好处,对于健康、对于培养慈悲心有很大的功德利益。

 

我们在《高僧传》里头看到,有不少的法师对于素食是不忌讳的。我记得是在《高僧传》还是《神僧传》里面看到这一段故事,大概总是三十年以前看的,这名字都忘掉了,印象很深刻。说有一位法师他是常常出去应酬,他酒肉都不忌,他都不忌讳,但是他教他的徒弟非常严格。徒弟不服气,说师父,你这样教我,你自己做不到,你教我们,我们不服。师父就说,好!你们不服,明天我请你们去吃肉。到了第二天,他叫这些徒弟准备了畚箕、锄头,准备这些东西。徒弟觉得奇怪。师父说我今天带你出去野餐。到山野地方叫他们去挖,挖什么?挖死人、死尸,死人、死尸挖出来之后,拿来煮叫徒弟们吃。徒弟看了,一个个都不敢,师父在那里吃得津津有味。然后就告诉他,你有我这个能力你可以学我,没有我这个能力,乖乖的持戒。徒弟没有话说了,才晓得师父是没有分别,没有分别心。

 

还有一桩事情,好像是印光法师在「护国息灾法会」,他有个七天的讲演,里面讲了一个公案。说古时候四川有个法师叫道香,这名字我记得,叫道香法师,这个法师有神通。因为四川那时候佛法刚刚兴,祭拜鬼神都是杀生,他就普遍的劝导大家不要杀生,用香花素果来供神。每年大的祭典他都奉劝,地方人不听。到最后有一次他就这样说,好!你们大家不听我的,我就随俗!你们祭拜的时候请我,我也出来吃一顿。到这一天,大鱼大肉他也吃了,这地方上人很欢喜,法师今天跟我们在一起吃了,这是破了斋。他吃完之后回到庙里,很多人跟他一道去,他就吩附大家统统来合力在庙门口挖个大坑,挖个很大的坑,然后放水,水放进去就变成一个小池塘。他站在边上把整个吃的东西吐出来,吃的鱼吐出来之后,一条条活的在水里面游,吃的鸡鸭活蹦活跳都出来了。人家看到是心惊胆跳,法师这么厉害,他死的吃进去,活的吐出来。你们有没有这个本事?这样大家才相信了。所以叫大家要素食。这是不得已而示现的神通。

 

这个过后不久,四川有一位他们寺庙里头同修到京城去,宝志公在,他跟宝志公同时代,宝志公是观音菩萨化身的。宝志公说你从哪里来?他说我从四川来。他说四川香贵不贵?他说四川香很贱,很便宜,没有人看中这个东西。他说既然这么贱,为什么还不走?就说了这么一句话。这个人听了也莫名其妙,听了也听不懂,以后就回去了。回去道香法师就问他,到京师见了哪些人?他说我见了宝志公。他说宝志公跟你说些什么?他说宝志公问我四川香贵不贵?我说香很贱。他说他怎么说?他说那贱,为什么不走?他老人家一听,马上就入涅槃,就死了,坐在那里就走了。就是问他!这就是真正有道的人,这个地方人对你尊不尊重?不尊重赶快走。传这个讯息。他真的生死自在,宝志公叫他走他就走了,他也没有生病,他坐着听了这个话就走了。神僧!真正有道的高僧。

 

所以要晓得,初学要执着,执着是有阶段的,如果你永远执着,你的境界就不能提升了。所以一定要晓得。如果开始不执着你不能入道,根本没办法入门,入了门有相当一个阶段的修持,逐渐逐渐把这个执着放松。但是要晓得,在什么情况之下放松?在你的心清净,智慧增长,烦恼减少,这时候可以放。如果你烦恼多、智慧浅,那你就是要执着,你决定不能放松,那一放松就坏了。所以往上去,有道共戒、有定共戒,人心清净怎么会犯戒?不可能的。所以戒律的精神只有两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实实在在高级的佛法里,它不拘束于迹相,它着重在真正的身心清净,觉不迷、净不染、正不邪,它着重在这里,所以他真正得到大自在。

 

所以答覆说,「但执即佛是心,不知即我本觉心性,是彼究竟觉佛」。所以他不明了这个真正的道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是我们自己本觉心性所现的,除了本觉心性,哪有诸佛如来?「经云,是心即佛三十二相,故不妨念佛,又执即心是佛,不知即彼究竟觉佛,是我本觉心性,经云,诸佛入于众生心中,故不妨念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念佛显心,念心显佛,这样才能圆融,这才是正觉。「若心佛偏念,即义不成矣」,还是变成两截,还是变成二法,不是一法。可是「一」这个观念的确非常非常之难,那就是我们无始劫以来,生生世世都是生活在相对的观念里面,这培养成了一个习惯了。这个习惯根深蒂固,不是你一生养的习惯,是无量劫以来养成这个习惯,今天要把这个东西打掉,这是谈何容易。所以,二是错误,一是正理;二里面就有障碍,一里面,迷、障碍了不可得,找不到。佛法,禅宗讲「识得一,万事毕」,禅宗讲一;《华严》也讲一,「一真法界」;净土法门讲一,「一心不乱」。大乘佛法统统讲一,一切大乘经一实相所印,如果不是一实相所印,那就不叫大乘经。所以跟小乘经不一样,小乘经讲三法印,大乘经是一法印。注意即、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注意那个「是」;「即心即佛,即心是佛」,那个「即」。

 

下面他老人家又给我们设一个问答,「问,一真法界,体无二相,何存内外心佛念耶」,这个问的意思很深。为什么有内外?内外是方便说。「答,法界一真,本无内外,不属佛心。」所以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个只有最高的智慧的人他能够体会得到,中下根性的人永远没有办法见到这个事实真相。所以佛说法方便说,众生喜欢分,佛先随众生的观念,分内、分外,分自、分他,然后告诉你内外自他是一不是二,这我们才渐渐能悟入,这是给我们指一条路子。所以这里答得就很好,本无内外,不属佛心。「佛自证穷」,证是亲证、契入,穷是穷尽本源,也就是究竟圆满的证悟。「知生等有」,佛所证得的究竟圆满的境界,佛知道一切众生统统有,不是佛专有的。佛证得究竟果,他有圆满的智慧,无所不知;他有圆满的德能,无所不能。佛晓得全知全能每个众生统统都有,是平等的,不是佛的专利,不是佛专有,别人没有,不是的,九界众生个个具足。

 

六祖大师开悟的时候说,「何期自性本来具足」,没有欠缺,统统具足。现在我们很可怜,统统具足了,我们根本就不能承认、就不能相信,为什么?你说具足,我没有,我看到他也没有,他也没有,大家都没有,佛怎么说大家都有?这佛讲众生在迷位,迷什么?把你自己的智慧德能迷了。迷了不是没有,有;不是不存在,存在。迷了之后,虽有,不起作用;虽然存在,好像失掉一样。所以这个失叫迷失,不是真正的失掉,只要你不迷了,你的本能、你的智慧就恢复,决定没有丧失。好比我们这里两盏灯一样,佛这个灯光明跟众生灯光明是一样的,无二无别。佛这个灯放光,光明完全放出来。众生这个灯怎么样?上面有很多遮盖,譬如我们把它盖上一张纸,它还放光,但是光减弱了,再加一张,又减弱了一点,再加一张,加上个一百张、一千张,它一点光都没有了。

 

它光在不在?在,它包在里头透不出来。我们众生的光就是这样的,光跟佛没有差别,就是包得紧紧的。什么东西包着?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一层一层的包住,所以光透不出来。透还是透出来一点,我们现在眼能见,耳能听,这就是光,心光往外透,但是透得太少,我们眼睛隔一个墙就看不到了。佛的眼睛没有障碍,隔一个须弥山,隔一个地球,他也能看到,他没有障碍,尽虚空遍法界他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障碍。我们今天这个眼睛障碍太多了,隔一张纸都看不见。所以,佛是教我们恢复自己的本能!佛的德能众生等有,平等的,知生等有。「欲令生悟」,这个生就是众生,佛已经悟了,看到众生没悟,这很冤枉,希望你也悟,跟他一样的觉悟。「义分心佛」,从这个意思上才说心、说佛,实际上心佛是一不是二。

 

「佛为外境,心为内境」,这是随顺众生分内、分外,「忆念功成,自然证知,心无佛外之心,佛无心外之佛,唯一法界,普融无尽」。真正入了情况了,晓得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道理在此地。由此可知,佛说一切法都是教我们证悟的手段、方法。所以说佛无有定法可说,应机施教,以种种巧妙的方法来诱导你悟入,这个意思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学佛,绝对不是仅仅要想了解经典里面这些意思,经典里面的道理,这些法相名词怎么解释,不是这个。如果你要是学这些东西,那就是世间学术,就是佛学了。学佛,我们要学的什么东西?佛告诉我们,我们要明了他的大义,绝不执着言语、文字,不执着。这个东西是像指路牌一样的,我们看到这个指路牌,我们绝不执着,它指的方向在那边,我们会到那边去走去,我们不会把指路牌就当作这个地方。所以一切经教是指路牌,不能执着,也不能不要,不要了我们就会迷失路,不知道方向了。所以它又很有用处,我们也要它,要它又不能执着它,执着它就错了。

 

譬如我们从外地到台北来,到了台北交界的地方,那个地方竖个牌子「台北」,好了,我已经到了台北,靠在那个牌子就行了,这行吗?你到了台北吗?没到,这是愚痴。经典就像那个牌子一样,言说也像那个牌子一样,我们一定要晓得,这是有弦外之音,文字外面有文字,那才叫妙意无穷。这是佛要我们去体会的,要我们去悟入的,不是叫我们死在文字章句里面。近代有不少人学佛把方向搞错了,就是死在经书里面,这是错误的。以为经书念多了就有了智慧。那个智慧是什么?是记问之学。你记得多、你听得多,你也会讲,但是,不是从你自己本性里面悟出来的。你所记得的那些东西统统是别人的,说实在话与你不相干,你自己一点受用也没有。佛法这个事情要自己去体悟,你能够体悟一分,你得一分受用,你体悟两分,有两分受用,你得到的真实之利。如果自己不能够体悟的话,只在文字死记上下功夫,这是一点用处都没有,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的。

 

底下说,「现前见佛者」,现前就是我们身体还存在的时候,「谓不离现阴」,现阴就是现在这个身体,我们身体叫五阴聚合的身体,色受想行识。所以他这里不用现身,用现阴,这个字就是教你去觉悟,这身是假的,是四大五蕴和合之假相。这些名词术语都是提醒你,不要迷、不要执着。所以佛门里面,如果你到一个寺院,你要问他,你这个寺院住多少人?人家一听你就是外行,你不懂佛法。为什么?你还执着有人相,我相、人相,你还执着这个。应该怎么问法?佛门里头通常问法,「你这个道场住多少众」。你也不能说住多少众生,住多少众生你又着了相,众生相,你看《金刚经》上「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都是错误的。这住多少众,众是什么意思?住多少个众缘和合的假相,是这个意思,这就不迷。你问住多少众,人家一听,你是内行的,你不是外行的。这都是启发你破四相,不要执着,我们身体是四大五蕴众缘和合的假相,假有,不是真有。佛门里头许许多多名相术语它都是给你启示的,时时刻刻教你警觉,是破迷开悟,教你这个。

 

现前见佛有「定中见」、有「梦中见」。定中见里面有两种,一种是入定,入定在定中见的现相,一种是心地清净的时候佛相现前。清净心就是定,并不是在盘腿面壁打坐的时候叫入定,行住坐卧都是定。行住坐卧你心清净,没有妄念,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就是定。盘腿面壁是初级的禅定,刚刚学的时候要这样学法,高级的禅定没有。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鬻香长者他修禅定,善财童子去参访他,他不在家里,到他家里找不到,他在哪里?他在市廛,所以善财到市廛去找他。市廛是什么?拿我们现在讲,最热闹的商场,他去逛街去了,逛商场去了。逛商场怎么是修禅定?哪里热闹到哪里去,在那个地方他接触这些境界,他心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起心、没有动念,那叫禅定。他那个禅定不是闭着眼睛盘腿面壁,他是睁开眼睛东张西望到处去逛,这是禅定,高级禅定。

 

所以唱歌、跳舞都是禅定,你有没有这个能力?这是定慧等学,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慧;虽然明白,如如不动,这是定,定慧等持。诸位修行到一个相当阶段之后,你要从这个地方去修定、修慧,那是真的,这个定慧管用;盘腿入定这个定没有什么大用,为什么?腿子一放松一出定,定就没有了,不像人家行住坐卧都在定中。所以「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那叫真正禅定。六祖能大师,你看《六祖坛经》里面,他所教导的禅定不是盘腿面壁。在我们曹溪原本里头第四章,它一共有十章,第四章叫「教授坐禅」,你看看人家教的是什么?什么叫禅,什么叫定?他讲得很清楚,什么叫禅,什么叫定,什么叫坐。坐,你要真的在椅子上坐着,那就坏了,给你说那就大错特错了。坐是什么意思?坐是不动,我们坐在那边就不动了,它比喻心不动,你站着也好,你跑着也好,心不动就叫坐。所以不是叫你真正找个板凳去坐下来,不是这个意思。

 

禅是什么?是外不着相;定是什么?内不动心。实在讲六祖是从《金刚经》上开悟的,所以他传的禅定就是《金刚经》上两句话,释迦牟尼佛教须菩提尊者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就这两句。不取相就是外不着相,如如不动是内不动心,他那个禅定是这样修的。坐禅就是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这叫坐禅,他并不是真正一天到晚盘腿面壁,他不是的。六祖在黄梅八个月,天天破柴、舂米,一天到晚忙着工作,他那个叫坐禅。他坐禅的功夫超过禅堂里头天天打坐面壁,超过那个,所以这叫高级的禅定。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善财童子参访善知识,教给他怎样去修禅定。所以这定中见,如果心到这样清净的时候,行住坐卧都会见佛。另外一种,那就是真的是初级的,初学的,在盘腿打坐,或者在念佛、在止静的时候这个现相现前。另外就是在梦中,梦中梦见佛菩萨。这是属于现前见佛。

 

「当来见佛者,谓报终阴坏」,报是我们这一期,这一个阶段,我们的业报报尽了,阴坏就是身体坏了,人死了,身体坏了。你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见佛来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自己去的,太虚空这么大,极乐世界在哪里,你找也找不到,没有法子,一定是佛来接引带你去的。所以临命终时如果见不到佛来,或者是最低限度都是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没有来,像下品下生是菩萨来接引你,下品中生、下品上生那都是西方三圣来接引。如果临命终时见不到西方三圣,那就不能往生了,我们这一生念佛就没有成就。决定是西方三圣来接引。他来接引的时候,首先放光照你,第一个你接触到佛光,一接触佛光这就灭罪,而且将你境界提升。本来我们念佛功夫成片,所以往生都是一心不乱,佛光一加持,从功夫成片提升到一心不乱;如果你念到事一心,佛光一加持,立刻你的功夫增进到理一心。所以,罗什大师翻的《弥陀经》翻的「一心不乱」,没错。一心不乱什么时候得?我们现在想得不容易,往生的时候得到。由于佛力加持,把我们的功夫提升了,这样子得到的。所以他翻得没错。这是报终。

 

「或于华中见也」,花中见是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以后,花虽然没有开,化佛在花中为你说法,化菩萨也在花中,清净大海众也在花中。所以莲花里头绝不寂寞,也很热闹的,天天讲经说法,天天领导你修行。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9月11日09:41:3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54385.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