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概要十四讲表】第11讲表(四谛十二因缘)

佛学概要十四讲表

雪庐老人编表/徐醒民老师主讲

民国八十五年七月讲于台中市佛教莲社大专佛学讲座

第十一讲表(四谛十二因缘)

【佛学概要十四讲表】第11讲表(四谛十二因缘)

第十一讲表「四谛十二因缘」。四谛法门就是小乘声闻乘修的法,十二因缘就是中乘缘觉所修的法。我们现在就一段一段地看。

(甲)、四谛

「四谛」。谛就是真实的意思,就是佛所讲的四种法,这个法就是真实的道理,一点都不虚假,这是「谛」。一般的字典讲,这个谛字就是我们把这一桩事情看得清清楚楚,一点都没有错误,这叫做谛,叫做「审」,审视,审就是审察,审察得清清楚楚,非常真实。释迦牟尼佛讲这种真理分四个字来讲,这叫「四」,那就是这个表里面所说的「苦、集、灭、道」这四个字。苦是苦谛,集是集谛,灭道也就是这样的。

先讲「苦谛」,苦谛就是说实实在在是真的苦,就是第四表讲的三苦、八苦。所谓苦是什么呢?「身心酬业」,以我们人道的众生来讲,我们人道的众生到人道来,为的是什么呢?凭什么到人间来呢?无论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心理,到人间来是人的身体,在心理方面也是人心,人的身、人的心来了就是为了酬业。酬就是来报酬的意思,所谓报酬就是我过去造的业,那个业是合乎人道的业,因此我们这一生就到人间来了,酬过去所造的业,来就是受业报的。

受的是什么业报呢?「患累逼恼」,患是忧患,累这个字是当束缚,缚就是用绳子把一个人的身体束缚起来,叫缚的意思。这个忧患,就像被别人用绳子把我们身体捆绑起来,这叫累,捆绑得非常紧就是一种忧患。逼是逼迫,恼是烦恼,这种逼迫、烦恼,就是束缚,束缚得愈紧,愈感受到逼迫。现代人常常讲的压力,承受压力愈重,烦恼也感受得愈苦恼,我们人到人间来,就是这个样子,从小到老我们承受的压力非常大,一直到老死都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这是世间的一个果啊。来到世间就是要酬业,就是受这个苦果的。

那么要问这个苦果是怎么来的呢?要看「集」了,集是什么意思啊?集是招集的意思,凭什么招集呢?就是过去在这一生以前起的种种迷惑颠倒的惑,由惑然后再造业,叫起惑造业。惑是什么呢?惑就是贪瞋痴种种烦恼,那就是见思惑。有见思惑,再造了种种的恶业,善业恶业都有,所造的都是生死业。过去的惑与业,都能够招集生死,叫「集」。就是因为过去起了惑、造了业,由这个惑与业招集未来的苦果,过去的惑业招集今生的苦果;今生再继续起惑造业,那又招集来世的苦果,因此这个集是世间的因。

佛法只说这两个有什么用呢?没有用啊!那必得讲「灭谛」、「道谛」。灭是「结业已尽」,结就是惑,业就是造业,结业这两个字也就是起惑造业的意思。惑业已尽了,已经把它破除、断除得干净了。「无生死累」,累就是一种束缚的意思,前面讲的十使就是那个累,拴住我们出不去,结业已经尽了,就是无生死累了,这就出了世间,就是出世的果。

也许要问生死怎么了啊?怎么样得到灭的这种境界啊?那必得要修道。道是怎么个修法子的呢?那就是「正助双修」。无论佛法是那一宗的,都有正功夫、有助功夫,没有正功夫,但有助功夫,当然不行的;但是只有正功夫,没有助功夫,也是不行,所以正助双修。能够正助双修就「能至涅槃」了,涅槃是梵文的名辞,翻成中国字有好几种翻译的法子,最简单的就是「灭」字,灭就是涅槃。把生死那种惑业都已经灭尽了,就得了涅槃境界。再加一个字,叫「灭度」,灭度也就是涅槃的意思。因为惑业都已尽了,业尽了,己经度过了生死苦海,到了涅槃岸了,这叫灭度。还有「寂灭」,寂就是把一切的生死现象都灭得没有了,这叫寂灭,又叫做不生,不生就是无生。为什么叫不生呢?或者叫无生呢?因为有生必有灭,这是相对的,无生就是没有灭了,那个灭字是生灭的灭,是相对的,与这个灭字是不一样。所以同样是一个字,用在什么场合,它是什么意义的。无生就是不生,就是灭。

苦集灭道就是四谛,这个四谛前面是世间果、世间因,后边是出世果、出世因。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首先就到鹿野苑,跟当初他们最初随释迦牟尼佛出来修行的五比丘,首先就跟五比丘讲四谛法门,是修小乘的。

四谛法门有三转,佛说法叫转法轮,轮如车轮,法是佛法,如压路机碾到那里,路上高低不平就平服了。佛法也是这样,佛法这个大轮子一碾过来的时候,把众生的烦恼就把它碾平下去了。「三转法轮」,三转是按照学佛人的智商有高低不等,智商最高的只要一转就行了,智商中等的一转不够要二转,智商再低一等的话要三转。

第一个是「示转」,示转就是上等根基的人,智慧程度高的人,释迦牟尼佛就跟学习能力最好的人就讲了,这是苦,苦什么呢?苦就是「逼迫性」,它这个特性是逼迫的,能够逼迫人的,学习能力很强的人一听到这是逼迫性的苦,怕受逼迫,赶快就要结束痛苦了,这是「示」,稍微批示一下就行。那么讲到集谛呢?佛就说了,这是集,它是感招,招感,招是招集,感是感应来的,造了那个起惑造业,惑业就是一种招感,招感未来的苦果,所以说这是集,它是「招感性」。再讲到灭,前面世间的果、世间的因都讲清楚了,再要把世间因果把它转为出世间,那就是说也要批示一下,佛说这是灭,是「可证性」,即是「灭」,人人都可以证到这个灭。怎么样能够证呢?这是道,道是「可修性」,是人人都可以修的,只要这么一个提示就行了,上等智商的人,他一定就行,当下就了解,就可以照这个修持去。

智商次等的人,佛就再说一遍,除了重复四谛之性外,再加一个劝告,佛说这些苦是逼迫性,程度差的人逼迫就逼迫,与我有什么关系啊?佛就劝告,有关系的,这些苦啊它是逼迫性,汝应该知道,汝就是,应该知道啊,为什么应该知道啊?与有关系的。再讲到集呢,集是招感性,别把招感性认为与没有关系,那就是汝应断,汝就是,应该断,断这个集。再讲到灭呢?灭是可证性,不但是佛证了,不但是罗汉证了,应该证,说到他本身去。再讲到道,这个道是可修性,这个可修,汝应修,应该修。都加一个「应」字是劝告中等根器的人。

下等根机的人怎么样呢?一想,佛这样劝告我,我能够这么做吗?有什么事实?佛提他做什么呢?那就要现身说法了,佛自己现身说法了。第三转法轮就「证」证明,拿佛自己来证明,就是说,这是苦,是逼迫性,汝应知,不但汝应知,对它有疑惑:能不能够证啊?就告诉他,我已证了。我是过来人,我已经知了。佛说的苦,佛自己就吃那些苦,说的话才能够让众生相信;如果自己没有吃过那些苦,没有感受那些苦,那话说出来,人家是很难以相信的。再说集,集是招感性,汝应断,佛说我已经断了,我早就把这个已经断除了。灭呢,我已经证到了,证到灭的这种境界了。道呢,我已经修了。

这是三转法轮,这是声闻乘,虽是同样的声闻乘修这个四谛法,还是按照学习的能力、领悟的能力,有三个层次,要三转法轮。虽然大家不是学小乘的,但是这个是基础,怎么是基础呢?学阿弥陀经就知道了,阿弥陀经注解,最好的注解是藕益祖师注解的,藕益祖师阿弥陀经要解,他解释到众鸟演法的三十七道品的时候,讲到四谛就是有四种次第,天台宗讲四谛就是有四种次第,分成藏、通、别、圆四种。藏教的次第就是生灭四谛,通教是无生四谛,别教是无量四谛,圆教是无作四谛,一层一层地往上,境界愈高,在这里只讲个生灭四谛。各位不要认为现在讲生灭四谛太浅近了,通教的生灭四谛是通小乘、通大乘,别圆教讲的纯粹大乘,圆教是最高的,高虽是高,我们现在就拿小乘生灭四谛来讲。

现在要问苦集灭道这个苦,就拿苦这个字,我想问问各位这个苦字学到了没有啊?实在是没有学到。前面讲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这几种无论那一种各位都还没有学到,我可以肯定这么说。就拿爱别离这一项来讲的话,们都没有学到,必得在战争乱世,经过妻离子散的时候,亲戚朋友遭遇生离死别那种痛苦,才觉得,哦!爱别离是这样的苦啊,必得是这样,那对于这个苦才了解,才感受到世间无常,这个世界真正是苦啊。爱别离一苦就这么不容易知了,生老病死,老苦知不知道?各位现在还没到老的时候,也不见得每个老人都有这样苦。八苦无论那一苦,真是有感受到了,在世间就不会跟人家一争短长,争来争去的,没有心思跟人家计较这个计较那个,还跟人家计较这个计较那个,跟人家争取这个争取那个,那就是对于这个痛苦的世间还没有了解,苦字还没有真正的学到。这一点特地说出来,往后研究的时候,就特别强调这一个,人家了解的话就不会说:「唉哟!这个十四表一眼就会了,我也会讲了。」不是这么容易的。这个表,每一张表,不研究则已,研究的时候必须要用这个方法深入地研究,真正用功夫把自己的修持地往里边去研究,才得出这个味道出来。不然的话,那都是表面文章,自度谈不上,度人效果就差了。必得要这样完整地研究。

集是招集,既是招集,研究世间的一举一动都是招集啊。懂得招集的道理,我们在世间做任何事情,甚至于我们起的这个念头,想任何事情的话,自己随时都不能随便。雪公老师在世常常讲,我们学佛的人,最重要的不要恼害众生,这句话听来简单,仔细想想看,一举一动说话也好、行为也好,在公家办事、在私人机构、自己创业,什么事情也好,不要让众生起烦恼,身口意三业都不要让众生起烦恼,那我们这个三业都不会造业了,就没有招集了。没有这样的话,我们都要招集,都会造业的。有形的当然我们不能做,就无形当中也避免不了的,所以不发愿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在世间生生世世来修,修到何年何月才能成就啊?这个集字,就这么难。灭、道是讲出世法,修持更难了。

这虽是小乘,但是我们学佛就要从这个生灭四谛开始,对于世间一切的状况,都是看得实实在在的,这是一个痛苦的世间。各位要问的话,我们只有苦没有乐,那么世间还有乐啊,学佛还有乐啊,得了法喜,这不是乐吗?不错,得了法喜是乐。必得研究佛法,得了法喜那是乐,那个乐是从本性出来的乐,是极乐世界的乐。可是不学佛,在世间一般得的乐,比如发了财得了乐,就是得了诺贝尔奖金那种乐也是虚假的,那也不是真乐,那都是名利这一方面的乐,名利一到手随时就会转变的,它不是真乐。真乐必得要到了极乐世界那个乐。我们这个世间研究佛法,得了法喜了,对于苦集灭道真正了解了,心里感觉到法喜的那个乐,那才是真乐,因为那个乐没有变化的,不会再变成苦的。

(乙)、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十二因缘在前面讲过啦,有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是「流转生死门」,这属于苦集二谛,也还是四谛,从四谛上面再把它推演出来,这是流转,生死流转的。现在学佛,学这个十二因缘,要把它倒转过来,看那些划的箭头,现在从老死、生转过来,转过来叫作还灭门,「还灭涅槃门」,这是灭道二谛,这是缘觉乘。

缘觉乘怎么样由流转生死而能够到达还灭涅槃呢?那还是从原来流转的十二因缘着手,那就是爱取这两个字。在前面跟各位讲到十二因缘生死流转的时候,人生三际之抉秘跟大家讲过,一个人到寿命终了的时候,就出现自体爱,自体爱然后发生中有,中有然后到处飘荡、游荡,后来遇到父母缘的时候,发生境界爱,这就是爱。有爱、有取,发生境界爱,就取那个境界,这就有生了,又有未来的生死了。

现在要怎么样修还灭门呢?十二个因缘,无论在那一个因缘断都可以,但是最有效果的就是爱取这两个,把这两个破除、断除掉。十二因缘就等于十二个环,连环不断,连环不断要破除一个环节的时候,其余就连不起来了,就断了,断了三世因缘,也断了六道轮回,出三界了。这是中乘的,就是缘觉乘。无论缘觉、或独觉,他都了解了三世因果,才能够这样修得好,才能修成功的。

(丙)、三界迷谛

第三段「三界迷谛」,四谛怎么个迷呢?起见惑有八十八品,起思惑有八十一品。见惑、思惑,就是十使配合四谛。苦谛之下有多少个,在欲界的十使是满满的,到了上面色界、空界的十使有减少一些,有几点没有,这个不必详细讲了,为什么呢?详细讲的时候就要照着那样做,做起来是很复杂的、很麻烦,这个不必,为什么呢?我们大家都是学的净土法门,净土法门念了一句佛号,不知也能行,见思惑多少品数没有详细了解,佛号念得很好的话,照样能够断,不断也能够压伏得住,伏了惑,就带业往生,也能够离开这六道的。见惑有八十八使,各位知道重要的原则就是了,思惑也是配合三界九地,在欲界贪瞋痴慢这四种全部都有的。色界就贪痴慢三种,瞋恨心没有了,因为色界没有瞋恨。到了无色界瞋恨也没有,就是贪痴慢。三界一共九地,一地分九品,每一地分上中下三品,上当中有上中下,中当中有上中下,下当中有上中下。欲界一地是九品,色界有四禅就是四地,无色界也是四地。色界四地也是九品,四九三十六。空界就是无色界,也是四地,也是四九三十六。三十六加上三十六,七十二品。欲界九品加七十二品,八十一品。见惑,就是把十使配合四谛,再配三界,这样算出来八十八品,这个不再详细讲了。我这里不讲并不是说不告诉你,不是跟补习班老师一样故意留一手,让你们去补习去,不是这样的,为了节省时间,时间不许可。最好一个办法,各位查佛学辞典,实用佛学辞典也好、佛学大辞典也好,就查见思惑,佛学辞典一翻到见思惑它那个表,列出来清清楚楚的,比我讲的还更清楚,我讲的话大家还用脑筋用心记,把佛学辞典一翻开来非常清楚在那里,把佛学辞典翻开来之后,要想记得住,那很简单,用复印一下就留下来了,多么简单,这是个方法,不必详细讲了。

罗汉果、声闻乘就把见思惑全部断了,断尽了见思惑就证果「断尽证果」,证的果有小乘、中乘不同,声闻乘就断事,所谓「断事」,就把见思惑的种子全部断得干净了。缘觉乘不但是断事,种子不但断,断了种子以后,还有那些习气也要把它断得干净,习气断干净了,那就更澈底了,那就缘觉乘。

说到这里的时候,要跟各位交待一句话,这个不交待的话,们将来跟别人讲恐怕别人提出一个问题,但是新听的同学也不见得就提得出来,但不管提得出来提不出来,自己总要有个预备,就像我刚才讲的,就讲贪瞋痴慢,欲界贪瞋痴慢都有,色界只有贪痴慢,无色界也是贪痴慢,没有瞋恨,没有瞋恨的话,本来了生死要全部断干净,但是只断一种也就不错,见思惑一品都没有断的话,根本就没有这个分。一般外道、世间禅定,他连十使、见惑、思惑无论那一品,他根本就不能断的,比如说习气不断,连种子都不能断。既是不能断,就提出一个问题了。四禅天是世间禅,无色界四空天也是世间的四空定,也是世间法。四禅天、四空天没有瞋恨,见思惑当中他不是断了吗?那究竟是断还是没有断啊?说他能够断,能够凭世间禅定断这一种,其余的也可以断,讲唯识学、讲因明的话,三支比量的话,这一比,瞋恨他能断的话,那么贪他也可以断。这怎么讲法呢?跟各位讲,他在色界、无色界,虽然没有瞋,它只是不起现形而已啊,种子还是满满的在那,一点也没有动,种子丝毫没有断、没有破除啊。必得要这样了解、这样研究,否则的话,各位只是听过去了,不从这个当中仔细留心去研究的话,不遇问题则已,遇到问题的话就是,解答不了就是问题了,对于这张表就还没有学到。应该分清楚,我们不要认为我们自己对人也很和气,也不会发脾气,对于世间的名利,我们也不跟世间人一样,也没有跟人家争名夺利,再说到将来学了若干年的时候,有年轻人跟着学的时候,人家对你一恭维,你是了不起,看起来就很不错,人家说您老人家是断了烦恼了吧,证了果位。一想:大概我真的是断了烦恼了吧?好啦,人家一恭维,自己认为真是断了烦恼,真是证了果,那糟糕了,这是真正大烦恼了,那不是小烦恼,那就是「未得谓得,未证谓证」。那就是平时学佛,自己有一点点小的功夫不跟人家争名夺利,自己不敢随便发脾气,只是控制住,自己不起现形而已,种子还早得很呢!这一点必须知道。自己到什么程度自己不了解,自己都不能度。儒家讲「诚其意者,毋自欺也」,什么叫诚意?诚意正心就是自己把学问研究清楚,我确实在这上面做,做得一点都不虚假,然后人家怎么样,我们拿真话跟人家讲,自己也不要怀疑自己,那才真正是诚实了。所以印光祖师讲:学佛的秘诀,就是一个「诚」字、一个「敬」字。诚与敬,首先把这个道理研究明白,然后自己实实在在地在这个上面下功夫,不下功夫不会学好。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1月11日10:46:0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40765.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