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育杂志》第449期 本期专栏:幸福从哪裡来 2016年7月1日

admin 佛陀教育杂志评论2阅读模式

《佛陀教育杂志》第449期 本期专栏:幸福从哪裡来 2016年7月1日

本期专栏:幸福从哪裡来

本期内容简介

经论辑要:金刚经讲义节要述记(174)

印光大师开示:示念佛方法

伦理道德:传统教育要从胎教抓起

因果教育: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新译(14)

心得交流:eg11195同学的学佛心得

答疑解惑

 


 

本期专栏:幸福从哪裡来

 

人生在世谁不想获得美满的幸福人生?人人都追求幸福,可是什麽是真正的幸福?幸福感从何而来?搞清楚、搞明白,我们追求幸福就有目标了。

 

一、什麽是幸福

 

世间人所希求的归纳起来,不外乎求财、求智慧(希望自己有聪明智慧)、求健康长寿。 能不能求得到呢?能。「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只要我们如理如法的求、依教奉行,完全能求得到。但这只是世间的小乐,并不圆满、究竟,不是真正的幸福。

 

什麽是真正、圆满的幸福呢?

 

1.心安理得就是幸福

 

理明白了,心安了。身体、精神没有压力,没有忧虑、烦恼、牵挂,这就是自在,就是幸福

 

2.没有分别执着就是幸福

 

物质环境有逆境、顺境,人事环境有善缘、恶缘,在一切物质、人事环境中,都不起心动念,就得到圆满的幸福。

 

二、幸福从哪裡来

 

如上所述,没有忧虑、烦恼、牵挂,没有分别执着这是佛菩萨的本事。我们就是要学佛菩萨,不受环境转变的影响,那才真正做得了主宰。 那麽,我们怎麽学习呢?读圣贤书、读经典就是接受佛菩萨和古圣先贤的教诲,天天提升自己,消灾免难,自然获得幸福。

 

1.幸福来自于听老人言

 

真听老人言,幸福在眼前。老人是谁?老祖宗,中国的老祖宗、古圣先贤有智慧、经验。

 

古人教我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是中国文化的总纲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是它的大本。如果每一个人都学习,我们起心动念、言行举止不违背这十二个字,那麽人人是圣人,每一个家庭是幸福美满的家庭,社会是和谐的社会、爱的社会,天下是平等、和平的天下,多麽和乐幸福。

 

2.幸福来自于修身、齐家

 

中国人讲,修身、齐家是幸福。「身修而后家齐」,把自己的本分做好,这是修身;先端正自己的心念,修养自己的言行,不受干扰、染污、诱惑。身修好了,一家人和睦,你的家就整齐,家道就兴旺;所谓「家和万事兴」,你的事业就很顺利。在团体裡亦如此,你身修好了,团体大众尊敬你,以你为榜样、模范,大家都向你学习。团体和睦,会兴旺,会影响你的邻居、亲戚朋友,他们看到你们这一家这麽欢喜、团结、合作,都向你学习。这就是幸福。

 

3.幸福来自于知足

 

俗话说「知足常乐」,知足的人最幸福。一生过得最有意义、最有价值、最幸福、得大圆满的人,不一定是大富大贵。像祖师大德所示现的是贫贱,但是过得最幸福,世间大富大贵人没有他自在、快乐。诸佛如来要示现佛身度众生,先要住兜率天。这是告诉我们,要想成就究竟圆满、幸福自在,首先要懂得知足。知足的人全心全力帮助别人,帮助别人是种善因,既种善因,后面必定有善果。知足之人决定修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样样都热心的捨己为人在做。不知足的人不肯布施,吝啬。贪吝是一切众生根本烦恼,有它就不快乐,知足就常乐了。

 

4.幸福来自于三皈依

 

幸福美满从觉、正、净中来。觉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皈依佛就是觉而不迷,皈依法就是正而不邪,皈依僧就是淨而不染。物质上享受是俗人,庸俗之乐;追求真正幸福美满的,是高人,具有清高之乐。

 

5.幸福来自于清淨心

 

幸福和快乐不是财富多、地位高。很多有财富、有地位的人并不一定快乐。读喜欢读的书,做喜欢做的事,一生自由自在,这才叫真正幸福。佛教我们,在世间一切法随缘不要攀缘,就快乐、幸福。常常守住清淨心,清淨心就是道,清淨行就是菩萨行,觉而不迷,这才真正要紧。如理如法的修行,可以说没有一个不幸福快乐的。幸福、快乐、美满的人生是在佛法中求得的。

 

6.幸福来自于正确的方向目标

 

没有追求、没有目标的人生是迷茫的、痛苦的;目标方向错误更是危险的。有正确的追求、明确的方向、目标,这种人最幸福、最快乐。如果我们能念佛,再以求生淨土做为后续的目标,那真快乐了,真自在了。

 

(1)在生活中落实佛陀的教诲

 

人生活在世间,原来就是要求快乐、幸福的,但世人迷惑颠倒,用贪瞋痴去求,怎麽可能得到幸福快乐?用三学六度去求,你才真正能得到。三学是戒定慧。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就是戒定慧的扩展,应用在生活上就是六度,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得到幸福、快乐、美满。处事待人行门的纲领是三福、六和。我们修行就是要从三福修起,从「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修起,这是我们修学的大根大本。我们没有了世尊所说的那些障碍习气,然后三皈五戒,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可见得这是很踏实的行门,我们真正能得福,真正能得自在。

 

(2)佛号具足真善美慧

 

念佛才是唯一真正提高了生活的品质,使我们真正得到幸福美满的人生。如果这一句佛号把真心念出来,受用真正不可思议,真正是大自在!唯有真心念佛的人才具足真善美慧。

 

如此这一生会很快乐、很幸福,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更快乐、更美满,那叫真正的幸福。这是一条光明的大道,十方一切诸佛都讚歎的一生圆满成佛的无上菩提大道。

 

——恭录自淨空老和尚讲演集


 

经论辑要:金刚经讲义节要述记(174)

 

5.法供养者,如普贤大士所说,「如说修行、利益众生、摄受众生、代众生苦、勤修善根、不捨菩萨业、不离菩提心」等是也。

 

『法供养者,如普贤大士所说,「如说修行、利益众生、摄受众生、代众生苦、勤修善根、不捨菩萨业、不离菩提心」等是也。』

 

此是《普贤行愿品》裡的经文。普贤菩萨为善财童子先说「财供养」,然后说「法供养」。一切财供养皆不如法供养,与《金刚经》的说法完全相同,「一切供养中,法供养为最」。法供养无量无边,仅是举几个例子而已。我们必须从这些例子中明白,所谓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而后才能在生活中圆圆满满的用上;我们的生活才能自在,方能美满。

 

第一、「如说修行」。佛怎样说,我们就怎样做。「行」是行为,包括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语、造作。如果我们身、语、意三业的行为,与佛讲的不一样,必须依佛所说的修正过来,方是「修行」。修行是修正错误的行为。我们想错了,看错了,做错了,讲错了,都得修正过来。依照佛经上的标准是「如说」,以此为标准修正我们身、语、意三业错误的行为,方是「如说修行」。

 

佛在本经讲的「应无所住,而行布施」,想想自己有没有做到?布施范围很广,整个生活,身心活动都包括在其中。我们的心有牵挂、有忧虑、有烦恼、有妄想,即是「有住」;而佛教导我们「无住生心」。如果真正修行,就要依照经上所讲的,把一切妄想、执着、忧虑、牵挂都放下,都捨离。真的做到「无住」,才是如说修行。如果心裡还有住,就没修行。若不「如说修行」,何能成功?学了一辈子,学得的不是真的,那就是佛的叛逆弟子,而不是佛的孝顺弟子。

 

佛教导我们如是做,我们照做,决定有大利益。世间人愚痴,学了佛,为何不能把佛所说的都做到,原因是对于佛所讲的真实义不仅不了解,也不知其功德利益,是故做不到。如果真的明白,任何力量都挡不住,他非照做不可,即是「信心不逆」。「信心清淨,则生实相」,利益太大了。做不到,是理不清楚,亦不清楚事实真相。由此可知,经的讲解就非常重要,要讲得透彻、明瞭,使大众知道如说修行的功德利益不可思议。

 

第二、「利益众生」。怎样利益众生?一定要如说修行。这七句就像七层宝塔一样。「如说修行」是第一层。没有第一层,那来的第二层。第二层建立在第一层的基础上;第三层建立在第二层的基础上。所以,「如说修行」是大根大本。不能如说修行,其馀都是空的,如盖七层宝塔,第一层没有盖成,上面六层就别讲了。修行从那裡修起,就从这一句修起。《金刚经》上讲得太高了,我们想做,真的做不到;可是佛在《观无量寿佛经》上讲的标准较低,凡夫都能做得到。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此四条是「人天法」,若不想堕三恶道,想在六道裡作人、作天人,标准就在这四句;做不到这四句,必定堕三恶道,人天没分。自己的前途,不必问别人,多念一念经典,反省一下,就知道自己属于六道的那一道。一般习惯说「人死作鬼」,其实人死不一定作鬼;有六道,如何断定人死了都作鬼。然而此话也不无道理,那个人没有贪心!贪心重的人堕鬼道,是故说「人死了作鬼」,也有道理。瞋恚心重的人堕地狱,愚痴重的人变畜生,此是三恶道的业因。人天道要修五戒十善,是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是升人天道的殊胜之因;从这个基础上方可建立佛法。

 

佛经裡常见「善男子、善女人」,此「善」是有标准的,不是自以为很善,就是善男子、善女人。自以为善,未必真善。善男子、善女人最低的标准,就是做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但非《金刚经》的标准。《金刚经》前半部须菩提尊者说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真正发无上菩提心之人,方是《金刚经》上半部之善男子、善女人的标准。下半部善的标准更高,一定要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同样的「善」字,其标准在一切经裡不一样,不能不认识清楚。

 

小乘经中讲的善,标准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金刚经》上说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方是大乘善。「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是大乘善。我们要做到才行!「如说修行」,要真的做到。佛法重行,不重解。淨宗重行,华严也重行。何以见得?看三圣的排列就知。普贤菩萨代表行,文殊菩萨代表解。《华严经》上普贤为长子,是重行;文殊为庶男。解摆在第二,行摆在第一。西方三圣之中,观世音菩萨表行,大势至菩萨表解;势至表智慧,观音表慈悲。是故,佛法重实践。

 

「开悟」,悟有「解悟」与「证悟」,主要重在证悟。证悟才得受用,解悟没有用处。会说不能行,不能解决问题,所以一定要「如说修行」,才能「利益众生」。佛与大菩萨们示现在人间,纯粹是利益众生。如释迦牟尼佛在生活中表演的样子,利益众生。我们今天如说修行,要自利利他;而佛与大菩萨自利圆满,所表现的纯粹是利他。

 

第三、「摄受众生」。为一切众生作好榜样,让众生看到就生欢喜心、生羡慕心、生尊敬心,而后方生学习之心,此是「摄受众生」。我时常提醒同修们要认真修学。真正认真修学,我们的样子就不一样,心与一般众生的心也不一样。我们的心真诚、清淨、慈悲。现代人讲,磁场与别人的磁场不一样,众生只要接近,即生欢喜心。何况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识」就是分别、想像。经上讲「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心想」就是识;识会变相。

 

人心清淨、真诚、慈悲,相貌会变,体质会变。本来身体不健康,现在身体一年比一年好,相貌一年比一年圆满,一年比一年年轻,人家看到就羡慕,就是「摄受众生」。「你何以这麽好?」「学佛得来的!」「你做生意何以赚钱」?「阿弥陀佛加持的」。可见在在处处皆是修行,都是利益众生、摄受众生。若没有利益众生之心,没有真正修持的心,无论何法,也不能摄受众生。

 

第四、「代众生苦」。各人有各人的业报,如何能代?佛也无法代我们受苦!虽不能代,可以等流。「等流」就是相似。以在家同修而言,若前生修得不错,福慧双修,则这一生既聪明又有福报。我们真正明白佛所讲的道理,就能把自己的物质生活降低一点,帮助一切苦难的众生,这就是「代众生苦」。譬如,我可以住两百万的房子,现在只住一百万的房子,另外一百万就可以帮助一切苦难众生,减少自己的享受,即是代众生苦。

 

出家人接受信众的供养,信众好心供养师父,就是希望师父改善生活品质。师父还过苦日子,生活并没有改善,拿你的供养去修布施,这也属于代众生苦。换言之,能省的应当儘量节省,把财物用于弘法利生;弘法利生不离财布施。我们印经需要钱财,讲堂的设备是为众生的,最新、最好的录影机,价钱也是最高的;希望画面、品质达到最好,让没有机会参加现场的人,听到录音带,看到录影带能生欢喜心。这些都是利益众生。省吃俭用,代众生苦。

 

第五、「勤修善根」。自己能真正诚恳的如是做,即是「勤修善根」。善根是「不贪、不瞋、不痴」。纵然不能把贪、瞋、痴三毒烦恼完全拔除乾淨,但的确减轻了。虽然减轻了,还要减,一定要减到完全没有,就成佛了。菩萨善根除了不贪、不瞋、不痴之外,还要加一个「精进」。

 

第六、「不捨菩萨业」。菩萨事业是度化众生,菩萨没有其他的事业。《四十华严》裡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五十三位法身大士示现在人间,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论示现什麽身分,目标一致为教化众生。为某一个行业的众生,为某一类生活方式的众生作最好的榜样。这个标准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作觉、正、淨的榜样,这是菩萨事业,是如来家业。如来家业决不只是出家人的事,出家当然要担起,在家人亦不例外。

 

佛门四众是一家,四众要和合,佛法才能久住世间,才能利益一切众生;四众分了家,佛教就灭亡了。如果以为如来家业,弘法利生是出家人的事,在家人不负此责任,这就不是佛弟子,不解如来所说义。我们看五十三参,五十三位法身大士所示现的,只有五位是出家人,其他的全是在家人,这些人不捨菩萨业,都在绍隆佛法。荷担如来家业,在家与出家不分彼此。四众密切合作,佛法才能长住世间,才能利益广大的众生,无量无边的功德!

 

第七、「不离菩提心」。「菩提」是梵语,意思是觉悟。不离菩提心,落实在实际生活,就是不离三皈依。「三皈」是觉、正、淨,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不离菩提心」就是不离觉、正、淨。我们学佛,一入佛门先接受「三皈依」,此乃我们修学最高的指导原则。离开三皈就不是佛法,不是佛弟子。是故,最后一条非「不离菩提心」不可。「不离菩提心」是总结。自始至终,开始是「如说修行」,最后「不离菩提心」,始终一如。「始终是一」,意思非常深。《维摩经》说「不二法门」,「始终不二」,此是真的入不二法门。淨宗讲「得一心」,始终是一心。
>>续载中……

 

(《金刚经讲义节要述记》讲于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国,「华藏讲记组」恭敬整理。)


 

印光大师开示:示念佛方法

 

回向发愿心,谓以己念佛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悉皆往生西方;若有此心,功德无量。若只为己一人念,则心量狭小,功德亦狭小矣。譬如一灯,只一灯之明;若肯转燃,则百千万亿无量无数灯,其明盖不可喻矣,而本灯固无所损也。世人不知此义,故止知自私自利,不愿人得其益。(三)复章道生书


 

伦理道德:传统教育要从胎教抓起

 

根,在中国是讲究胎教。母亲怀孕就开始端正心念,没有邪思,小孩禀受母亲的正气,这叫胎教。文王的母亲怀孕十个月,典籍裡头记载,「目不视恶色」,邪恶的东西不看,「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摄身语意,因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影响胎儿。她生下的儿子周文王,大圣人。文王的妃子,太姒;文王母亲,太任;祖母,太姜,三代名字都有太,所以妇女称太太就从这来的。太太是什麽?圣人之母,生出来、养出来的、教出来的是圣人,这个称呼非常尊贵。周家出了三个圣人,文王、武王、周公,大圣人。孔子心目当中最佩服的、最仰慕的,周公,距离他比较近。

 

出生之后,小孩就会看、会听,他已经在开始学习了。所以《弟子规》是童蒙养正必须修学的,不是教他念的,是父母落实《弟子规》做给他看,他这样学会的。这一千天,从出生到他三岁,这一千天,父母要尽责任,在他面前表演得纯正。不是纯正的不能给他看,不能给他听,不能让他接触到。所以他这一千天所接触到的,纯淨纯善。所以古人说,古谚语「三岁看八十」,就是说的这桩事情。三岁之前奠定的这个根基,八十岁都不会改变,根深蒂固。他懂得孝、懂得忠,再大的威胁利诱,他不会变节,根深蒂固。所以他的智慧、学问能成就,母亲教的。

 

现在,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时期,没人教,做母亲的人不知道。谁教他?现在是电视教他。你看小孩一出生,眼睛就看电视,电视裡头五花八门,他全学会了。所以现在做母亲很苦,小孩不听话。学校的老师,我也遇到很多,学生不听话,很不好教。原因是什麽?扎根的那个年龄疏忽掉了。三岁以后教,迟了,来不及了,他都学坏了,不容易改掉。

 

中国古人讲,「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小时候教的就像天性一样,不容易改变。中国人懂得胎教,懂得扎根教育,全世界没有第二家,只有中国人懂。所以世界上四大古文明,前面三个没有了,中国还存在,靠什麽?就靠这个。这是欧洲二次大战之前,欧洲有些学者研究这一个科目,为什麽中国还存在?结论,大概是中国人重视家庭教育的关係。这个结论一点都不错,非常正确。

 

但是现在中国人把传统教育丢掉了,苦头来了。家裡,儿女不懂得孝道;在学校,学生不懂得师道。不知道尊师重道,那学圣贤书就没指望了。中国这些古东西要学习,完全靠恭敬。印祖所说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没有诚敬心,圣贤来教你,你都得不到。诚敬心从哪裡来?这是真正的麻烦。

 

文摘恭录—二零一二淨土大经科注(第一六0集)2013/2/4 档名:02-040-0160


 

因果教育: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新译(14)

 

清朝崑山周梦颜安士氏述/民国蓬岛思尼子新译

 

人能如我存心。

 

【发明】先要看清楚「存心」这两个字的意义,然后才讲到「人能如我」;又须先认识心是什麽东西,然后再讲存与不存。就像教人取宝,必须先要知道藏宝的地方。

 

⊙人心与道心的分辨,是儒家千古以来,圣人们代代相传的真正命脉。道的根源出自上天,这只不过是模煳、类似的话,并非孔子、颜子道脉的宗旨。而世俗学儒的人有意毁谤佛教,凭空造出「释氏本心」、「儒家本天」的说法,伤害了自己的心学渊源,独独将镇家之宝让给佛教,实在非常让人惋惜。于是知识浅薄的人,竟然有跟随附和这些说法的,哪裡会有大圣大贤起来纠正这种错误的言论呢?

 

⊙圣贤人的学问,只不过是要人求得「放心」二字。但心既然放下了,谁还会再去求它呢?一放一求,好像是有两个心;如果没有两个心,为什麽又说求与放呢?这个地方应该反覆去研究,不可以草率地带过。

 

⊙儒家谈论「心」,到了「灵性不迷惑,具足一切理,顺应一切事」的说法,真是精确纯正极了!但这种义理本来是出自《华严经》、《愣严经》的各种注解,孔子、孟子以后,周敦颐、程灏兄弟以前,儒家从来就没有这样的说法,朱熹将它揭露出来,不能说无功于儒家。

 

⊙朱熹在十八岁时跟随刘屏山求学,屏山认为他一定会热衷于科举功名,但是搜查他的书箱,裡面竟然只有《大慧禅师语录》一套(详见《尚直编》与《金汤编》)。他屡次与吕东莱、张南轩参访各地禅师,与道谦禅师最谈得来,常有警醒、启发(道谦禅师去世以后,朱熹写了祭文,记载于《宏教集》)。因此,在《学庸集注》中所阐述的心性,稍微接近于禅意。他晚年住在小竹轩中,常常读诵佛经,着有〈斋居诵经诗〉。若说朱熹完全不知道佛典,那就错了!(鲁公与孔子谈得很投机,孔子很称讚他。鲁公说:「这不是我所讲的话,我是从老师那裡听来的。」孔子说:「您已经入道了,直心就是道。」既然如此,那麽爱护朱熹的人,正不必替朱熹掩饰才是。)

 

【论心】

 

心不在内

 

愚痴的人都认为心是在体内,只是因为误认五脏六腑的心就是灵性的本体罢了!殊不知一个是有形状的心,会随着躯壳而生死;一个是没有形状的心,不会随着躯壳而生死。有形的心是在体内,无形的心不在体内,如果说是同一种东西,那麽尧舜与桀纣的心,相差就像天地那麽地远,为什麽同是犯了心痛的病,却都是一般的诊候、一般的疗法呢?既然如此,那麽服药的心与善恶的心,很明显地就是两种东西。

 

心不在外

 

有人怀疑:有形相的既然不是心,那麽能知能见的必定就是心。但是所知所见的东西都是在外面,足以证明能知能见的心也是在外面呀!曾经试着闭上眼睛回转过来观察,只能在面前看到它的形体,而不能从眉根、眼底、面皮裡看见它的形体。譬如身体在室外,所以只能看见室外的牆壁、窗户,不能从窗户中隐约地看见裡面。实话说,不是这样的!知苦知痛的也是你的心,别人吃黄连,你不说苦,蚊虫叮咬你的皮肤,你就喊痛,怎麽能说心是在外面啊!

 

心不在中间

 

有人怀疑:心既然不是在裡面,又不是在外边,一定是或出或入而在中间。实话说,不是这个样子!如果有出有入,就不是中间;定一个中间,就应该是没有出入。况且你以什麽作为中间呢?如果在皮内,仍然是裡面;如果在皮外,仍然是外边。若还要去找中间,那只不过是皮肤纹理与皮下肌肉之间的污垢罢了,难道这就是你的心吗?

 

心非有在有不在

 

有人说,心若是不存在,那麽眼睛就看不见,耳朵就听不到,吃东西就不知道味道。如果眼睛看得见,耳朵听得到,吃东西知道味道,这就是心有存在了。既然这样,那麽心本来就是有时在、有时不在吗?实话说,这是六识而不是心。而且像美女在前,就会产生爱慕,这是因为眼睛与美色相对而成为识;说到酸梅,口水自然滋生,这是因为舌头与滋味相感应而成为识;登上高处往下看,两腿自然会发抖,这是因为身体与接触的对象互相迫近而成为识。如果认为这是灵性不昧的本体,那麽相差就太远了。「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所说的就是这个。

 

心含太虚

 

《愣严经》中,佛告诉阿难:「十方虚空存在你的心中,就像一片云朵飘在太空裡。」

 

⊙佛与阿难以七个地方来徵询心之所在,七问七答,完全破除阿难的妄心,然后渐渐显露妙明真心,使阿难心地空旷而后大悟,这一段可说是深切显明啊!

 

【按】「心」字既然含煳,那麽「存」字也不是准确的。如果一定要述说出来,那就将错就错,姑且以「未尝虐民」及「救人之难」等作为帝君的「存心」,仰赖而效法他,这是可以的。
>>续载中……

 


 

心得交流:eg11195同学的学佛心得

 

标题:专科班报告节选——如何克服修学障碍

 

我们修行的根本障碍就是三种烦恼,第一是无明烦恼,第二是分别,第三是执着。如果能放下执着,就成阿罗汉,放下分别就是菩萨,最后连无始无明的烦恼也放下,就成佛了。那要如何放下呢?师父上人的老师章嘉大师说,看得破就能放得下。我们很多人,包括弟子都是觉得自己学佛多年,已经看破了。但就是忍不过,所以也就放不下。如果真的看破了,一切都是假的,还能忍不过吗?就好比有人无缘无故的打你一巴掌,你如果真的看破了,就彷佛虚空中刮过一阵强风,吹到脸上,有点疼。那你会和风发脾气吗?会因为风而生起强烈的愤怒吗?所以说,放下的前提一定是看破。

 

我们的习气确实是很顽固,不是一时半会能改正过来的。弟子的体会是要依靠经教,因根性顽劣,念佛总是无法摄心。倒是看师父上人的讲义,能够完全让心安定下来,我可以从早晨一个人关门看师父的讲义,直到天黑看不到了,才放下,一天心都在经教上,很是受用。如今照顾父亲没有这样的条件了,但忙裡偷閒,抓紧零碎的时间,也是看讲义。遇到有感悟的段落就反复看,往往会法喜充满。相信等熏习的时间再久些,信心就会更坚定一些。只有有了定力,才不会被外界环境所干扰,顺逆境界都能保持清淨,这才是真功夫。

 

现在是一但环境产生污染,立刻就被境界所转了,心烦意乱。目前也有些同修,觉得自己修学多年不功夫得力,便放下世俗的工作,家庭的责任,到道场或寺院去静修,希望得到内心的安宁。弟子觉得,虽然我们学佛之人,要儘量减少外缘,以求客观上创造良好的修学环境。但佛法不违世间法,毕竟我们是尘世中人,这缘分就是如此,所以,无论修学成就的心理如何迫切,都必须面对目前的实际情况。所以,弟子觉得每个人的客观条件不同,但大多数人都不该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与家庭义务。除非有福报可以出家,那就名正言顺的专职学佛,不必承担其他角色了。在没有这缘分的时候,就敦伦尽分,做世间人的好样子。只是身在世间,不可避免的面对很多诱惑,烦恼会比较多,那就要时刻用经教提醒自己,用佛号转换念头,做起来挺困难的,可这就是修行,在日常生活中修正自己的行为。在喧闹的红尘中,慢慢让心定下来。

 

(文章来源「佛陀教育网路学院-心得交流」)


 

答疑解惑

 

问:弟子发愿,「修成正果,乘愿再来,在娑婆世界弘法利生,讲经说法度众生。众生受苦,弟子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我只是个习气深重的凡夫,不知是否为空愿?如果落空,是否改为求生淨土,然后倒驾慈航?

 

答:如果你真的把三教的根扎稳了,没有一个不得力。小时候疏忽了,现在补习还来得及!我们半年多以来,在安徽庐江,文化教育中心是去年十一月开办,到现在不到一年。我们召集的三十位老师,我们要求他百分之百自我落实《弟子规》。他们在不到三个月就落实了,很难得!中国国家的政策,现在对于学儒不反对,对于宗教还是有限制的,教育中心裡面不能学习宗教,所以《十善业道经》不能学,《感应篇》是道教的也不能学。三个根只有一个根,一个根也算不错了!这一个根扎稳,那两个根比较容易,如果有机会学,会很快。你能够真的把根扎下去,你才可以真正帮助别人。为什麽?你讲经人家相信,你做到了;你做不到的,别人不相信。一定要自己先做到,然后再教人。

 

问:打开《地藏经》,佛所说的五逆十恶,一切罪我统统都做了,像我这样重罪凡夫,能忏悔往生吗?怎样在心地下功夫?

 

答:《观无量寿经》裡面,阿闍世王杀父亲,囚禁母亲,跟提婆达多联手来破和合僧,五逆十恶都造尽了,阿闍世王临终时忏悔,念佛他往生了。现在《大藏经》裡面,有一部《阿闍世王经》就是讲这个故事。《观经》裡面讲造五逆十恶,往生西方极乐是下品下生。我们也以为阿闍世王是下品下生,结果经上讲,释迦牟尼佛所说的,阿闍世王往生是上品中生,我们看了非常惊讶,才知道忏悔功德不可思议。由这一点对我们很大的启示,我们千万不要瞧不起造作罪业的人,说不定他将来临终忏悔往生,在我之上,我还不如他!所以忏悔的功德不可思议。当然忏悔的心也有九品,看你用的是什麽心,真正彻底忏悔,那个力量太大!

 

问:年轻法师不敬长辈,当众批评信众食品不好,请问这是否为末法时期,邪师说法?

 

答:现在年轻法师不敬长辈,他没有出家的时候,就不尊敬尊长,甚至于连父母都不尊敬!这就是今天世界动乱的根源,我们疏忽了教育。教,必定是从小教起,不从小,他已经养成习惯了,那就教不了。所以小孩从小就学坏了,这是现在社会动乱的根源,我们不能不小心谨慎来提防。家裡面管得再严,一上学就学坏了。接受西方人的思想,不相信有伦理道德,不相信有因果报应。等到他哪一天相信,已经迟了,不知道造了多少罪业!

 

所以要下一代好,自己必须要做好,要做好样子,你的儿女从小就看到,他才能扎根。现在传媒愈来愈发达。我们讲经可以再利用媒体来传播。我们现在鼓励,要利用这些工具来做弘法利生的工作,同时也鼓励多多的播出正面的、有教育意义的。现在有许多同修告诉我,中国政府已经开始注意到这桩事情了,电视黄金时段的节目,像从前杀盗淫妄都已经开始禁止。但是现在找不到好的片子来代替,游本昌告诉我,他的「济公传」好多年了现在又搬出来了。最近二十三集的《了凡四训》也可以播出来。《俞淨意公遇灶神记》,现在有八集。我鼓励他们尽量要做正面的东西,历史故事、伦理道德、因果报应,这个好!

 

世间人争取五欲六尘,以为这个有乐;五欲六尘之乐裡头有真苦,你不择手段,你来世就到三途地狱去了,真苦!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的,我们看到真是苦,树下一宿,日中一食,真苦。其实他裡头有真乐,他的乐决定超过做国王的五欲六尘之乐。如果不超过,他为什麽干这个事情?这是我们一般人想不到,不知道他裡头有真乐。所以孔子、颜回,你看《论语》裡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是真乐。佛菩萨的真乐比那个又高很多层次,我们要用心去体会,要认真去学习,尽量的减少物质上的欲望。

 

(节录自21-338学佛答问)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7月2日11:10:1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4005.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