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入门(第22集)刘克雄教授主讲

admin 汉字入门评论1阅读模式
摘要《说文》是告诉我们刚才同学们记得的这五种美德,别的古籍裡面还有其他的几种美德,我们暂时就不说了。珏是合两块玉会意。所以《说文》说,「二玉相合为一珏。」

汉字入门(刘克雄教授主讲) ◎ 2015.8.2 启讲于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编号: 56-181 / 共 32 次讲演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

板书:

教授:一达谓之道,所以引申为各种做人做事的道理。明白吗?道。德呢?从最早的甲骨文:

板书:

上面那一部分是什么?

学生:十。

教授:十,甲骨文裡面这一竖代表十。

板书:

底下是眼睛。十目代表什么?一再的仔细的看,《中庸》怎么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十目,博学、审问、慎思:

板书:

所以后来这裡加一个「心」字,跟思想有关。博学、审问、慎思,经过慎思之后你就能明辨,明辨就可以笃行。所以德,内得于己,外得于人,明白吗?接下来,同学们看「孙」这个字。

学生读诵:孙 sūn ㄙㄨㄣ。(甲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孙合「子」、「系」会意,系指继续,子的儿子,是子的延续,就是孙子。

备注:《说文》:「子之子曰孙。从子系。系,续也。」

典籍所见:(1)指孙子。杜甫《石壕吏诗》:「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2)谦卑、恭顺。《礼记.缁衣》:「民有孙心。」(3)遁逃、流亡。《春秋.庄公元年》:「夫人孙于齐。」

常用词:儿孙满堂,子孙后代,孝子贤孙,子子孙孙。

教授:甲文、金文、小篆一直到隶楷变化不大,一边是子,一边是系,所以《说文》说:「从子系。」它又接着解释,系是「续也」。看下一个字,「珏」。

学生读诵:珏 jué ㄐㄩㄝˊ。(甲文)(小篆)(隶书)(楷书)。珏表示合在一起的两块玉。合两个「玉」字会意。金文多加了人形,像在颈挂了两串玉。

备注:《说文》:「二玉相合为一珏。」

板书:

教授:看甲文,玉我们记得了,几片的玉当中有绳子串起,这个绳子上面还可以露出絮来,这是玉。有时候三片、有时候四片不等,这是一串的玉。《说文》说:「玉石之美。」有几德?

学生:五德。

教授:告诉我哪五德?

学生:润泽以温,仁之方也;䚡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尃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絜之方也。

教授:仁、义、智、勇、絜,玉有五德。古人佩玉是为什么?

学生:提醒自己。

教授:真好,是用来随时提醒自己,要学习玉这五种美德。《说文》是告诉我们刚才同学们记得的这五种美德,别的古籍裡面还有其他的几种美德,我们暂时就不说了。珏是合两块玉会意。所以《说文》说,「二玉相合为一珏。」下一个字,「友」。

学生读诵:友 yǒu ㄧㄡˇ。(甲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友指朋友。合两个「又」会意,又为手,表示朋友间手拉手,相亲相爱。

备注:《说文》:「同志为友。从二又相交。」

典籍所见:(1)志同道合的人。《诗经.小雅.常棣》:「虽有兄弟,不如友生。」(2)兄弟间相亲相爱。《书经.康诰》:「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于弟。」(3)结交。《史记.卫康叔世家》:「郑伯弟段攻其兄,不胜,亡,而州吁求与之友。」(4)亲爱。《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常用词:朋友,兄友弟恭,良师益友,以文会友。

教授:甲文、金文类似这样(),左右两手并列,到了小篆(),变成上下,意思都是《说文》说:「同志为友。从二又相交。」接下来看,「多」。

学生读诵:多 duō ㄉㄨㄛ。(甲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多指众多。合两个「夕」会意,时间是无穷至多的,一夕过去,一夕又来。故从重夕。

备注:《说文》:「緟(ㄔㄨㄥˊ)也。从緟夕。夕者,相绎也。故为多。緟夕为多。緟日为曡。」段注:「相绎者,相引于无穷也。抽丝曰绎。」按:古文字学者有以为多本义是物多之义。(引备一说)

典籍所见:(1)丰富、不少。潘岳《杨荆州诔》:「多才丰艺,强记洽闻。」(2)经常。孔融《荐祢衡表》:「若衡等辈,不可多得。」(3)大部分。表数量大。《孟子.梁惠王下》:「诸侯多谋伐寡人者。」(4)只,只是。《论语.子张》:「多见其不知量也。」

常用词:多次,积少成多。

教授:《说文》说:「从緟夕。」「緟夕」怎么会是多的意思?「夕」记得吗?同学们。甲文「夕」跟「月」它不分,它是指晚上的月亮。然后可以引申为月亮出来的时间,「夕」,晚上。「緟夕」怎么有多的意思?看我们前面的说解,时间是无穷至多,一夕过去,一夕又来。所以「緟夕」引申为时间多。这是之所以「从緟夕」的原因。下个字看,「枣」。

学生读诵:枣 zǎo ㄗㄠˇ。(小篆)(隶书)(楷书)。枣,合两个「朿」会意,枣木有刺而高,所以从重朿。

备注:《说文》:「羊枣也。从重朿。」按:羊枣,是紫色的小枣。

典籍所见:名。(1)枣树所结的果实。《诗经.豳风》:「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常用词:枣红色,囫囵吞枣。

教授:翻过来继续读这个字,「棘」。

学生读诵:棘 jí ㄐㄧˊ。(小篆)(隶书)(楷书)。棘,有刺的灌木。合两个「朿」会意,棘低于枣,而刺尤多。

备注:《说文》:「小枣丛生者。从并朿。」

典籍所见:(1)武器名。通「戟」。《左传.隐公十一年》:「颍考叔挟輈以走,子都拔棘以逐之。」

常用词:棘手,荆棘。

教授:把「朿」这个字并排,是刚才读的「棘」这个字。同学们记得「朿」这个字吗?木而象朿。并两个「朿」,就是我们一般说的荆棘,长很多的小刺。那如果把它重写(重迭),就是前面读的那个字,「枣」。同学们见过枣树吗?有人点头,有很多同学没点头。哪天到我家来,我院子好多,路上也好多,我院子出门的路上也好多。确实有刺,而长得就是这裡说的「羊枣」,小小的。这是枣树多刺,所以把它重迭两个朿。

这裡有个问题,典籍所见,「棘」这个字,典籍所见说:武器名,通「戟」。告诉我怎么通?你要怎么证明?我不告诉你,你一定要告诉我。真高兴,大家都赶快翻《说文》,真好。

板书:棘,己力切,一部。戟,纪逆切,五部。见纽。

教授:韵部,一个是一部,一个是五部。韵不相同,韵它不算迭韵。声纽,在我们的这个反切上字表没有()这个字,是吧?

学生:是。

教授:但是同学们都很聪明,这个「纪」是在见纽。这个()虽然反切上字表没有,但是,它们两个的关係是什么?声母、声子。因此它一定,它必定也是见纽。因此,这两个字「棘」、「戟」之所以能够通假,同学们明白了吧?非常高兴,同学们自己能查了。接下来,看下一个字,「林」。

学生读诵:林 lín ㄌㄧㄣˊ。(甲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林指树林。合两个「木」会意,表示树木较多的树林。

备注:《说文》:「平土有丛木曰林。从二木。」

典籍所见:(1)泛指同类的人或事物会聚之所。《史记.报任少卿书》:「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託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矣。」

常用词:树林,林立,林木,茂林修竹。

板书:

教授:现在同学们你就当作是站在这裡,对你的学生们说,认识吗?

学生:木。

板书:

教授:认识吗?

学生:林。

板书:

学生:森。

教授:一棵树,两棵树,这不是三棵树。段玉裁所过,凡三重其文者,皆有多、有盛的意思。

板书:三重

三重其文合起三个,譬如这个「森」,就是合三个木。

板书:多 盛

它都有多,也有盛的意思。三重其文者,有多,有盛。因此,一棵树,一棵,可以说一棵;两棵,这不一定是两棵,二就开始有多了;然后,三棵树是森林,很多的树。这裡引到《报任少卿书》,有同学读过吗?《报任少卿书》读过没?很好,有同学读过。没有读过的同学找出来熟读。这是司马迁写给任安的一封信,任少卿。

板书: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同学们一定没见过,给朋友写信一开始这样写的,先列自己的官名,我叫太史公。然后接下来,什么叫牛马走?我只配当老兄你的牛马,「太史公牛马走」。然后把自己连姓带名「司马迁」,然后很客气「再拜」,拜而又拜,然后「言」,底下说事。这是一篇很有名的书信,愿同学们自己找出来读,更希望我们能熟读。

这封信,据说并没有送到任少卿那裡,他只是在那发牢骚。他发什么牢骚?司马迁。有同学知道他有牢骚吗?他有满腔的牢骚。他有个好朋友叫李陵,李广的孙子,李陵。李广,同学们一定听说,打匈奴非常有名的,匈奴看到那个旗子上面一个李字,他们就赶快跑,号称他是飞将军,大家赶快跑,李广。他的孙子李陵也是一个很厉害的勐将,武帝时候给他五千骑兵(骑马)深入匈奴。五千并不多,他打到最后,也没有援兵,箭已射尽,弓箭也都用完了,这时候他有两个选择,一个自刎,一个投降。他想了一想,然后再想,假投降。他认为这样轻生,好像是尽节、尽忠,但是没有机会再为朝廷效力,因此他想假投降,表面上装着投降匈奴,希望有朝一日从后面给匈奴狠狠打他一下,这是李陵他的想法。

朝廷裡知道他投降了,朝廷裡其他的重臣异口同声就骂他不忠。李陵他这种想法,好朋友司马迁他心裡知道,所以在朝廷裡面替李陵辩护。常言说,众口铄金,更何况他事实摆着,你投降了。所以武帝看到司马迁一个人在那裡辩护,他非常生气,震怒之下宫刑。然后李陵在那边等待机会,时间久了,后来,朝廷对他家裡的处置也传到李陵那裡,把他祖先的坟墓也给挖了。我们中国人孝道是很重要,是非常的重要,对祖先的坟墓是多么样的重视。李陵知道武帝震怒之下,把他祖先的坟墓都给挖了,所以这使他痛心之馀,就没有回来。而司马迁为着李陵在那辩护,受到最惨重、最耻辱,所谓腐刑,所谓宫刑,阉割他,这是最耻辱的刑罚。司马迁,照说,活得还有什么意思,倒不如死得痛快。可是他为一件事,他忍辱偷生,为什么事?

学生:写《史记》。

教授:《史记》没有做完,他忍辱偷生要完成他的《史记》这部着作。所以他有满腔的怨恨。因此,你看他的《史记》,它的体例,帝王的传,我好像上次说过,帝王的传叫什么?本纪,诸侯的传叫世家,一般人的传叫列传。孔子为什么称世家?他又不是诸侯,他是个平民百姓,他也是布衣。因为司马迁尊重孔夫子,升他一格,本来应该叫孔子列传,升了一格,《孔子世家》。廉颇、蔺相如,这种轰轰烈烈的人,他就是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项羽呢?他是汉高祖战败的对手,如果要替他立传记,顶多就是项羽列传。可是你现在打开《史记》,叫《项羽本纪》,把他连升三级,由列传升世家,再升跟帝王一样本纪。这意思是说,你这个姓刘的汉家,汉代姓刘,刘邦,你这个姓刘的汉家,这个天下,本来我司马迁认为应该是项羽的,所以把项羽的传记称它为本纪。

到最后,《项羽本纪》后面有一小段的赞语,项羽本纪赞,司马迁这样写,「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我听周生告诉我,舜的眼睛,一个眼睛有两个瞳子,叫重瞳子。那么怎么样?舜是谁?大圣人。「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他也是重瞳子,「羽(项羽)岂其苗裔邪」,可能就是舜的后代吧。这是什么意思?他是大圣人舜的后代,这个天下不应该是你姓刘的,应该是项羽的。所以《项羽本纪》后面有这段赞语。「吾闻之」,他不说他自己说,「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从《史记》把项羽的传称本纪,他后面本纪赞裡面又这样子说,你想《史记》这部书完成之后,他敢公诸于世吗?他绝对不敢。所以他说,在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裡面就说到,我这个《史记》,我是要「藏诸名山,传之其人」。要不然的话,如果这个《史记》在司马迁在世的时候,公诸于世,那么汉家的天子,当时还是武帝,看着这个《史记》会怎么样?抓来怎么样?打屁股?一定不止!所以他不敢把《史记》公诸于世,他忍辱偷生,为着他那部《史记》没有完成。完成之后,他也不敢公诸于世,只有藏诸名山,传之其人。

因此从这种种迹象就看出,给任安的这封信,他一定是没有真正送达到任少卿手裡,只是用这封信来发抒自己满腔的愤懑、不满,这是《报任少卿书》。他的外孙:

板书:杨恽,报孙会宗书

《报孙会宗书》,同学们可以把这篇找出来,跟《报任少卿书》同时读。杨恽《报孙会宗书》,裡面也是在发牢骚。杨恽这篇《报孙会宗书》,也有他外祖父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的这种风格。所以同学们可以找出来一起看。接下来同学们看后面,「炎」这个字。

学生读诵:炎 yán ㄧㄢˊ。(甲文)(小篆)(隶书)(楷书)。炎,火苗升腾。合两个「火」会意,表示较大的火。

备注:《说文》:「火光上也。从重火。」

典籍所见:(1)焚烧。《书经.胤征》:「火炎崑冈,玉石俱焚。」(2)酷热、极热。屈原《九章.悲回风》:「观炎气之相仍兮,窥烟液之所积。」

常用词:火炎,世态炎凉。

教授:《说文》说:「火光上也。从重火。」表示更大的火,是炎这个意思。看下一个字,「赫」。

学生读诵:赫 hè ㄏㄜˋ。(小篆)(隶书)(楷书)。赫指红色。合两个「赤」会意,红而又红为赫。

备注:《说文》:「火赤皃。从二赤。」段注:「赤之盛,故从二赤。」

典籍所见:(1)盛红的样子。《诗经.邶风.简兮》:「赫如渥赭,公言锡爵。」(2)明亮。《荀子.天论》:「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3)显明、盛大。《诗经.商颂》:「于赫汤孙,穆穆厥声。」(4)怒。《诗经.大雅.皇矣》:「王赫斯怒,爰整其旅。」

常用词:显赫,赫赫有名。

教授:《说文》:「从二赤。」赤是红色,从二赤,所以段注说:「赤之盛」。赤之盛,有盛的意思,所以我们典籍所见第三引到《商颂》,这是盛大的意思。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12月20日21:56:3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7632.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