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入门(第22集)刘克雄教授主讲

admin 汉字入门评论1阅读模式
摘要《说文》是告诉我们刚才同学们记得的这五种美德,别的古籍裡面还有其他的几种美德,我们暂时就不说了。珏是合两块玉会意。所以《说文》说,「二玉相合为一珏。」

 

汉字入门(第22集)刘克雄教授主讲

 

学生读诵:从 cóng ㄘㄨㄥˊ。(甲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从,跟随。合两个「人」会意,像两人前后相从。(按:今通行简体的「从」字,是繁体「从」的本字。)

备注:《说文》:「相听也。从二人。」段注:「按从者今之从字。从行而从废矣。」

典籍所见:(1)跟随。《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2)自、由。《孟子.离娄下》:「施施从外来。」(3)舒缓悠閒的样子。《诗经.小雅.都人士.序》:「古者长民,衣服不贰,从容有常,以齐其民,则民德归壹。」

常用词:服从,从此,三从四德,言听计从。

教授:同学们看甲文的写法跟金文、小篆方向是相反的,但是意思是一样。一个人跟从在另外一个人旁边,有相从的意思。所以《说文》说:「相听也。从二人。」段注说:「从者今之从字。」他说的「今」是什么时候?现在吗?

学生:清朝。

教授:是他那个时代,他是乾隆时代。今者之从字,又说「从行而从废」。段玉裁可万想不到,二、三百年之后,现在被废的「从」又大行其道,这是简体「从」。实际上,这是它本字的「从」,一人跟从在旁边另一个人,「从」的本字。下一个字,竝。

学生读诵:竝(并) bìng ㄅㄧㄥˋ。(甲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竝表示两个人并立而站。合两个「立」会意,今写作「并」。

备注:《说文》:「併也。从二立。」

典籍所见:(1)併合。东方朔《七谏》:「冰炭不可以相并兮,吾固知乎命之不长。」(2)并排、并列。《庄子.马蹄》:「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3)一起、同时。《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4)皆、俱。《战国策.秦策》:「文士并饬,诸侯乱惑。」(5)相当于「连」。《汉书.代孝王刘参传》:「徙代王于清河,是为刚王。并前在代凡立四十年薨。」

常用词:并且,兼并,合并。

教授:甲文、金文、小篆看得很清楚,是两个立并在一起。所以《说文》说:「併也。从二立。」立是什么我们讲过的,记得吗?立。人站立。

前面那个从,《论语》裡面,典籍所见引的第一个。夫子有一次感叹的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由是谁?

学生:子路。

教授:子路。接下来说什么?「子路闻之喜」,记得吗?有同学不记得了,把这一则翻开来读一读。子路听到老师说:「道不行,我们坐着木筏到海外去,我想跟从我的就是子路了。」子路一听真高兴,老师要带我去旅行了,乘木筏去旅行了,子路闻之喜。夫子看出来子路闻之喜,因此他莞尔一笑说:「无所取材。」你别高兴太早,我现在还找不到这种木材来做木筏。这是在《论语》裡面。由此,我们也看出子路是很可爱的人。所以,孔子才会说:「从我者其由与!」如果有同学不熟悉,你回去把《论语》这则翻开来读一读,好吗?

学生:好。

教授:看下一个字,「戋」。

学生读诵:戋 jiān ㄐㄧㄢ。(小篆)(隶书)(楷书)。戋指残害。合两个「戈」会意,戈是兵器,二戈相向,相互争斗,必有伤残,伤残引申有小义。

备注:《说文》:「贼也。从二戈。《周书》曰:『戋戋巧言。』」段注:「此与残音义皆同。故残用以会意。今则残行而戋废矣。」按:古文字学者有以为,甲文戋字,从二戈相向,兵刃相接,是「战」字初文。(引备一说)

典籍所见:(1)积聚的样子。白居易《秦中吟.买花》:「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2)微细的样子。《聊斋志异.小官人》:「戋戋微物,想太史亦当无所用,不如即赐小人。」

板书:戈

教授:这是什么字?记得吗?不记得。

学生:戈。

教授:戈,是种兵器。合两戈会意(戋),表示互相战斗,然后互相打斗必有伤残,再引申有小,这是从字义、字形来说。而实际上,我们说过从戋得声的字都有什么?

学生:小。

教授:都有小义。为什么?大胆说!

学生:齿音。

教授:齿音,非常好!凡齿音都有小义。这个留到我们后面讲形声的时候举的有这一条,从戋得声。我们看下一个字,「北」。

学生读诵:北 běi ㄅㄟˇ。(甲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北指两人相背。合两个「人」相背会意,小篆与甲文、金文同。

备注:《说文》:「乖也,从二人相背。」段注:「韦昭注国语曰。北者,古之背字。又引伸之为北方。」

典籍所见:(1)方位名。《岳阳楼记》:「然则北通巫峡。」(2)逃亡的军队。《战国策.燕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

常用词:南辕北辙,走南闯北,泰山北斗。

教授:甲文、金文、小篆都很清楚看出是二人相背。段注引到韦昭注的国语说:「北者,古之背字。又引伸之为北方。」北方是引申意。典籍所见第二,逃亡的军队。《战国策.燕策》:「燕兵独追北」,这个北是什么意思?逃亡跟北方有什么关係?如果他往南方跑?

学生:败兵。

教授:败兵,是,败兵为什么称北?为什么不称南?就跟相背的意思。本来两军相向,他相背跑走了。看下一个字,「刍」。

学生读诵:刍 chú ㄔㄨˊ。(甲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刍指割草。勹为包字初文,刍字从艸分为二,成为两个「屮」,外各有勹,表示将草割下包起来。

备注:《说文》:「刈艸也。象包束艸之形。」

典籍所见:(1)割草。《左传.昭公六年》:「禁刍牧採樵,不入田。」(2)饲养。《周礼.地官.牛人》:「以授职人而刍之。」

板书:

教授:《说文》说:「刈艸也」,割草;它又说:「象包束艸之形。」同学们看小篆:

板书:

小篆,外面这一部分是包的初文,这一部分,包的初文,这也是,裡面是草,所以它说是「包束艸」。它先解释是刈艸,割下草,包起来。老子说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个刍。什么是刍狗?用草扎成动物的样子,用来祭祀,祭祀完了以后就把它烧掉,这个东西叫刍狗。为什么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板书: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裡说的「不仁」,意思是说天地不会偏私的对某人特别的爱,就是「天地不仁」。像日月无私照一样的,它把万物看成像刍狗一样,它不会特别的为某一种人、物,特别的去偏私的偏爱,叫「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个刍的本义我们看出来就是割草,割下之后又把它束起、包起。下一个字,「卅」。

学生读诵:卅 sà ㄙㄚˋ。(甲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卅指数目三十。合三个「十」会意,表示数目三十。

备注:《说文》:「三十并也。古文省。」

典籍所见:(1)数名。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以卅万之众,守七仞之城。」

板书:

教授:甲文这样写。

板书:

金文中间加了点。我们说过,古文字裡,尤其甲文,这竖的线条长的话,它往往加点。在甲文裡面,这一竖代表数目多少?

学生:十。

教授:十。它把三个竖的十,还把它连起来,表示三十。在金文加了点。到小篆,当中这个,旁边:

板书:

三十。下一个字,「晶」。

学生读诵:晶 jīng ㄐㄧㄥ。(甲文)(小篆)(隶书)(楷书)。晶指极其光明。合三个「日」会意。

备注:《说文》:「精光也。从三日。」段注:「凡言物之盛。皆三其文。日可三者。所谓絫日也。」按:古文字学者有以为是列星的象形。(引备一说)

典籍所见:(1)光辉。李适《题章敬寺诗》:「远烟凝翠晶。」(2)清朗、明淨。《明河篇》:「八月凉风天气晶,万里无云河汉明。」

常用词:水晶,结晶。

教授:前面我们讲过一个「莫」字:

板书:

被借为莫有、莫要的莫,后人想再用到本义日暮的时候,他怎么办?

板书:暮

它底下又加了一个日,我说过这个字很不合理。也许同学要问,上次老师说的,二个日不合理,怎么还有三个日?现在这个晶:

板书: 晶

这不知道是另外哪一个银河系裡面,有这么一个三个太阳在一起的。不是的,他这裡说的什么?形容其极为光亮。刚才我说,段注裡面凡三从其文者,都有盛、有多、有大的意思,这裡我们就看到一个「凡言物之盛。皆三其文。」所以这表示极其光明。后面还有好几个都是三从其文的。好,我们看下面,「磊」。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12月20日21:56:3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7632.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