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二次宣讲)第18集/jingkong老法师主讲/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無量壽經(二次宣講)  (第十八集)  1990/4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2-005-0018

MP3下载

請掀開經本二十二面,第二行,「觀想念佛」,這個四種念佛的第三種,這是依據《觀無量壽經》的方法來修學。「如《觀經》所說:以我心目,想彼如來。但境細心粗,妙觀難成,故不如持名方便易行」。這是念佛方法裡面的一種,這種方法也相當殊勝。我們知道《觀無量壽經》是淨土三經之一,三經概略的說,可以說《無量壽經》是淨土的概論,對於西方極樂世界它的起源,它的歷史、狀況,都介紹得很詳細。小本《彌陀經》著重在勸我們修學,是勸信、勸願、勸行。《觀無量壽經》裡面重點是講理論,這個淨土的理論,這個理論不僅限於淨宗,可以說是整個佛法都離不開這個原理,它有理論、有方法。更難得的是講西方世界四土三輩九品的因果,說得很詳細,這是《無量壽經》沒有它講得詳細,所以可以互相來參看。這個理論非常重要,就是《華嚴》上所講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個境界是我們心識變現出來的。因此觀想是能夠改變環境的,不但可以改變環境,說老實話,可以改變我們的命運,可以改變我們的生理,這個實在是非常非常之奇妙,理論很深很深。

佛告訴我們,它這個觀想一共有十六觀,十六種觀法,真正講觀想的,只有從第一到第十二,這是觀想念佛,因為十三觀,就是前面所講的觀像念佛,十三觀是觀像,第十六觀是持名念佛。由此可知,淨宗所講的四種念佛,全都在《觀無量壽經》裡面。所以持名念佛是《觀無量壽經》十六觀之一,它特別殊勝,也就是容易修學。這邊引用《觀經》的一句話,實在是把十六觀統統都包括了,就是「以我心目,想彼如來」,心裡面要想,眼睛要看,要看佛像,要想佛、想西方極樂世界。但底下講這個話是真的,「境細心粗,妙觀難成」,我們今天用我們的觀想,為什麼不能把眼前這個境界改變?那就是心太粗了,心粗就是我們妄念太多了,所以想不成功。真正想成功,佛與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就會現在我們眼前,所以這個理是決定真實的。從這個道理,我剛才說過了,可以改變我們生活環境,可以改變我們的命運,可以改變我們的生理。現代人很時髦的術語,就是要改造我們的身體,觀想確實能夠做得到。但是至少心要有相當純度的清淨才能夠做得到,當然心愈清淨,心就愈細,觀想的力量愈顯著。也正因為如此,大多數的人修這個法門不容易成功。所以《觀經》的理論,我們歷代的祖師常常宣揚,可是依照這個方法修學的人就不多了,原因就在此地。在我們中國歷史上,智者大師是修《觀無量壽經》往生的,這是一個修得有成就的。我們在經典上看到,這個經是世尊給韋提希夫人、為五百宮女所說的,當然她們都是修學這個法門的。

第四是「實相念佛」,這個境界很高,「遠離生滅、有無、能所、言說、名字、心緣等相,專念自性本具天真之佛。實相念佛,圓覺之性,雖然眾生本具,但因妄心念念生滅,而不能觀」。實相念佛,在念佛法門裡面是最高級的修學方法,我們知道就好了,你要是想學學不來的,怎麼學不來?你有個想就不行,你想學就不行。為什麼?這是一個妄念,實相裡頭沒有妄念。實在我們老實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以後,給諸位說,統統是實相念佛,就是你證得理一心以後,那個念佛全是實相念佛。理一心我們知道,在圓教初住菩薩就是理一心,往如來究竟的果地還有四十一個位次,就是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還有四十一個位次,這四十一個位次統統叫實相念佛。所以這個在沒有得理一心以前,想也想不到的,這是諸位一定要知道。

理一心的境界,這個地方幾句也就描寫得很清楚了,「遠離生滅」,這個心裡面不再有生滅的觀念,也就是我們常講不生不滅,真正證得不生不滅了。可是諸位要曉得,生滅是什麼?念頭。你能夠把生滅的念頭斷掉,沒有生滅了,這就不是普通人。阿羅漢與辟支佛粗念是斷掉了,細念還沒斷。《楞嚴經》上阿難尊者說得很好,微細惑,那個微細惑就是阿羅漢與辟支佛他還有。必須破一品無明,這個生滅心真正伏住了,它不是滅斷,是伏斷,真正伏住;要講滅斷,那總得七地以上,那是真正斷掉。「有無、能所、言說」,這個統統都說的二邊,二邊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相對。現代科學家發現我們這個地球上的人生活在相對的世界裡。幾時能夠脫離相對?脫離相對,我們不得已給它加個名詞,叫絕對,這個絕對跟相對還是一對,還沒有辦法離開的。心地真正清淨,一個妄念都不生,動一個念頭都是妄念。所以有無,有要把它空掉,無也要空掉,這樣才行;有把它空掉,那個空還沒有空掉,不行,空也要把它空掉,空有二邊都不著。空有就是此地講的有無,能所也是二邊。言說、名字、心緣,那就跟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教給我們的是一樣的,他教給我們學佛,《大乘起信論》,起信是剛剛開始,啟蒙。但是這個啟蒙它不是小乘,它是大乘,所以它的標準很高,這個標準是圓教初住菩薩的標準,不是普通標準。就像《金剛經》一樣,《金剛經》也是大乘開始的一個標準,你看《金剛經》上所說的,「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有這個四相,就是有生滅、有無、能所、言說、名字,那就不是菩薩了。所以它那個菩薩的標準很高,它是圓教初住菩薩,跟《起信論》裡面的標準相同。所以它一定要離言說相、要離名字相、要離心緣相,心緣是起心動念,這個都不許可的。這是講學佛必須把這三條統統遠離,你就很容易與大乘佛法相應。相應是什麼?就是底下所講的與自性相應。

這個地方講念佛法門,那就是專念自性天真之佛,自性天真佛是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面來的。所以世尊在大經裡面給我們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本來成佛就是自性本來具足的,哪一個不是佛?沒有一個不是佛,只是我們現在迷失了自性;我們講諸佛菩薩,他是覺悟了自性。實在自性上沒有迷悟,自性沒有迷悟,迷悟是人,自性沒有迷悟,所以從自性上看,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所以佛教教給我們什麼?破迷開悟而已。迷的是自己,悟的還是自己,所以迷,我們也沒有什麼失掉;悟,也沒有什麼得到,真正是不增不減。實相念佛是圓覺之性,圓是圓滿,覺是大覺,這個覺悟裡面沒有一絲毫欠缺,所以稱之為圓覺。我們講等覺菩薩是不錯,是覺悟了,但是他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他的覺還不能稱圓,圓就不能有欠缺,所以等覺菩薩都不能稱為圓覺。圓覺唯獨佛才稱,沒有欠缺,圓覺之性就是實相念佛。由此可知,實相念佛必須與圓覺之性要相應,要用真性來念佛,不是用八識了。《楞嚴經》裡面所講的轉識成智、捨識用根,這就是實相。

所以這是我們知道,但是我們在眼前做不到,這是肯定不可能做到的。我們只要用持名,老老實實的持名,真正依照《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上所說,「淨念相繼」,後來一定是「自得心開」。這個自得心開就是實相現前了,就是用持名念到最後是什麼?念到最後就變成實相念佛。這個法子很妙,不求就得到了,求是決定得不到的。

所以下面就說,「雖然眾生本具」,一切眾生本來具足的,「但因妄心念念生滅」,從這個地方就更清楚的給我們指示出來,前面講遠離生滅,就是遠離妄心,這個妄想是念念在生滅。諸位一定要知道,這個東西就是六道輪迴的根本,只要有這個東西在,這個六道就很不容易超越。如果這個念頭、妄念力量強,我們念佛也不容易往生,是非常非常可怕,所以對於這個一定要提高警覺,否則的話,這一生必定空過,空過之後,那就是苦不堪言。我們在一生當中沒有遇到這個法門,那是沒法子,那不能說了;遇到這個法門讓它空過,這個過失太大了,沒有任何辦法能夠補償的。所以這一點必須要覺悟、要理性,決定不能感情用事,要把這個利害得失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眾生就是妄念太多,這個法門不能修,妄念沒有了這個法門自然現前。「故佛告父王,諸佛本德、真如實相等,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勸父王持名念佛也」。他的父親也示現跟我們一樣是個凡夫,也是一天到晚妄念很多。妄念很多,這四種念佛說老實話,除持名之外,其餘三種都不太容易修。所以這個持名念佛,就是在所有念佛法門裡面第一方便了。

「四種念佛,持名念佛最為方便究竟,故稱為徑中之徑」。我們知道,這從《華嚴經》上看到的,無量無邊的法門,最後歸結到念佛法門是第一殊勝。因為在華藏世界登地的菩薩,他們採取的修行方法都用念佛,經上所講「,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這是曉得無量無邊的法門,到最後才知道,這個法門最好。四種念佛法門裡面,又以持名第一殊勝,大勢至菩薩就是選擇的持名念佛,他是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就用這麼一個簡單的方法。一句阿彌陀佛,從初發心到圓成佛果,都不改變,也不需要用別的方法來幫助,就是一門。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值得我們反省的。我們今天講功夫不得力,原因是什麼?修雜了、修亂了,雜修、亂修怎麼能成就?大勢至菩薩是專修,真正是《無量壽經》的宗旨他完全掌握到,也徹底把它做到了,那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他真的專念。所以這個法門是徑中之徑,在所有法門裡面是捷徑,第一捷徑;不但是捷徑,它也是最究竟,究竟就是圓成佛果,這樣才究竟。如果這個法門方便是方便,不能夠成圓滿佛,那就是不究竟;這個法門方便又究竟,這是太難能可貴了。

再看底下一段,「四種念佛,難易懸殊,深淺似異,實則事理不二,淺深相即。若是圓人看來,稱名暗合道妙,初步即是到家,故持名念佛又何異於實相念佛」。這個話說得真好,這要不是對這個法門真正有修持,認識得透徹,這個話他說不出來。四種念佛,在理上講是平等的,沒有淺深,也沒有難易,淺深難易是因人而有差別的,不是法有差別,法沒有差別,人有差別。所以圓頓根性的人看這個四種,他看這個持名就是實相。因為持名念佛,它所要求的是淨念相繼,這個淨念就是我們常講不懷疑、不夾雜,特別要緊的就是「不夾雜」這一句,非常非常重要。諸位要曉得,我們這一句佛號忘掉就夾雜了,夾雜什麼?就夾雜妄念,妄念要是夾雜多了,這個念佛的心就不專一,心不專一怎麼能成就?由此可知,這個夾雜是功夫不能成就的第一個因素,可是這個毛病,幾幾乎乎我們每一個人都犯。所以我們想想,過去古來這些祖師大德們,為什麼人家修行很短的時間就有效果,就得清淨心,就得一心不亂;我們修了很久,好像連消息都沒有,原因在哪裡?夾雜!所以間斷必然夾雜,夾雜一定間斷。真正能夠做到不間斷、不夾雜、不懷疑,就是《楞嚴經》上講的「淨念相繼」。所以他這一句說得好,把這個念佛法門的祕訣,簡簡單單四個字說盡了,你只要能夠做到,沒有一個不成就的。所以念佛它暗中與實相就相應,它就相通,只要你真正做到淨念相繼,必定實相現前。

「《疏鈔》云:實相云者,非必滅除諸相,蓋即相而無相也」。蓮池大師這個解釋,解釋得很好。這個外面的現象我們沒辦法離開的,這是諸位要知道。另一些小乘人,到深山裡面找個很寂靜、偏僻的地方去修行,他有沒有離開相?還是離不開,眼見的還是色相,耳聽的還是音聲,離不開的。佛法裡面教給我們離相,是離心中染著之相,不是外面的現象,是離這個相才管用,所謂是即相離相,即相而無相。這個說法通所有大乘佛法,大乘佛法裡教我們離一切相,統統是這個意思,即相離相。所以說心地清淨,也就是我們今天一般人所說的,心裡面的牽掛,你一切法裡頭都不牽掛,你的心就自在了。所以離一切妄想、離一切執著、離一切分別、離一切憂慮、離一切牽掛,你的心多自在!這些你要是不肯捨離,是你自己找苦吃,為什麼?因為那一切的一切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什麼是真的?清淨心是真的,清淨心不但能生智慧,清淨心還能生福德。佛法常講「福慧雙修」,修福、修慧都在清淨心中修,清淨心裡面有無量的智慧、有無量的福德。所以你要懂得即相而無相,即相而離相;不必說是把外面這一切境界相排除,不是這樣的,那個是錯了。

「又持名即是甚深般若」,這一點也非常重要,因為有很多人誤會,誤會念佛人,好像念佛人充其量他有一點小定,沒有智慧,般若是智慧。說這些話的人,不但對淨宗法門不了解,可以說他對整個大乘佛法都不了解,所以才有這樣的誤會。既然有定,慧從哪裡來的?慧從定來的!所以淨宗古德教給我們,持名就是甚深般若。蕅益大師在《要解》裡就明白的告訴我們,「念得純熟,萬緣齊放,能所頓空,即是無住」。從這一句當中我們也就明瞭,什麼叫純熟,純熟的標準在什麼地方?就是你心是不是清淨了,你是不是放下了,萬緣齊放,你有沒有放下?能所頓空,就是前面講的生滅、有無、能所、言說、名字、心緣,是不是統統都放下了?果然放下了,你已經證得圓教初住菩薩,你已經得理一心不亂,這就是《金剛經》上所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金剛》是我們中國佛教,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派,都肯定這是般若裡面最殊勝的般若經典,這個就是無住。《金剛經》上無住這個意思,諸位從這一句裡面你也就能夠理解。「無住生心」這一句很難講,你看看從這個地方來觀察,這一句就不難懂了。反過來看,什麼叫無住?無住就是念得純熟,萬緣齊放。「於此之時,一句佛號,朗然明白,相續不斷,即是生心」。無住的意思明瞭了,什麼叫生心?我再跟諸位簡單說一句,無住就是不執著,執著斷掉,妄想、執著都沒有了,這個叫無住。生心是什麼?生心,這個時候這個心當然還是要生起的。如果心也不生了,雖然證得無住,心也不生了,那跟石頭木頭有什麼兩樣?石頭它無住,它也不生心。

所以小乘阿羅漢、辟支佛他證得無住,他不生心,釋迦牟尼佛呵斥、責備他們叫「焦芽敗種」,他沒有作用。菩薩無住之後生心,生心完全是服務一切眾生,自己事情沒有了,別人有事情,幫助他解決問題。現在術語裡面講「剩餘價值」,我們自己這個心到了無住,無住的確生死都沒有了,可是這個身體還在,身體還在,好好的利用這個身體為一切眾生服務,這個就有價值、有意義了。所謂說自利而後一定要利他,這個才是大乘的精神;小乘只有自利不肯利他,自己真正入這個境界,他不肯教化眾生,不像大乘菩薩,經上講的「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主動的去教化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淨宗方法這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是無量覺。諸位要曉得,在三皈依裡面所講的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都在這一句佛號之中,這一句佛號統攝無量無邊的法門。佛號是提醒我們自己,在什麼時候、什麼場所、什麼樣的對象,我們應該要怎樣去做,那是活活潑潑,不是呆板的。所以念這一句佛號不是死的,這一句佛號是念念提醒我們,我們自己要覺悟,要幫助一切眾生覺悟。一切方法、一切手段,在佛法裡面稱之為善巧方便。所以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心,自行化他之心,念念相續不斷,這是生心,這個與《金剛般若》裡面所講的無二無別。念佛怎麼沒有智慧?念佛正是不可思議的大智慧,所以說暗合道妙,這個暗合道妙前面講過。

「句句是佛知見,念念放般若光,念佛號即是念實相也」。這個話是真的,但是一般念佛人很少能說得出來,原因在哪裡?念佛的功夫不夠。我想我們道場同修,現在功夫也沒到這個程度,但是這些話都能聽得懂,能聽得懂就不容易,你雖然說不出,但是你還能聽得懂。希望更努力進一步,不但我們聽得懂,我們要能做得到,真正把它變成自己的境界。這個佛號,諸位一定要曉得,所以我勸大家一定要熟讀《無量壽經》,為什麼?因為經典要不熟,這個佛號裡面真正的義趣不能引發。你念這個題目,整篇的文章你都會浮現在腦海,一句阿彌陀佛就是經題。我們這個經本題目比較長,實在講還是這一句阿彌陀佛展開來的。經上所講的,「無量壽」就是阿彌陀佛的本體,「莊嚴」是阿彌陀佛的樣子、形相,「清淨平等覺」是阿彌陀佛的作用,你看從體、相、用展開來,合起來就是一句名號。你要曉得這一句名號真正的意思,你就得熟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就是這句名號的解釋。如果再是《無量壽經》看了還不明白,那還有解釋,就是註解再加註解。那註解是什麼?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法華經》(這《妙法蓮華經》),都是《無量壽經》的註解。如果還要想知道更詳細一點,我們這邊擺的《大藏經》,這個《大藏經》就是《妙法蓮華經》、《大方廣佛華嚴經》的註解。你就明瞭了,這句阿彌陀佛,原來就是這麼多經典的總題目,所以你能夠好好的念這句名號,什麼都念到了。

今天還有人問我,我們要不要再念大悲咒、十小咒、楞嚴咒?不要念了,統統不要念了。為什麼?我念這個題目全都念到了,一個也沒有漏掉;你念那些東西,你只念一部分,漏掉的太多了。這個是總經題、總題目,全都念到了。所以這是句句是佛知佛見,佛知佛見是《法華經》上所說的。念念放般若光明,這個般若是自性般若,也就是念念都是智慧,圓滿的智慧。所以念佛號就是念實相,這四種念佛可以說達到了極處。所以在本省念佛的人雖然很多,那個念佛真正有什麼好處,他說不出來,什麼樣的功德,他也說不出來,要想把這個無上的法門來推廣,當然就不容易了。所以一定要認識它,一定要認真努力來學習。我不但是勸勉我們自己同修,我現在在外國的時候,勸外國人要熟讀《無量壽經》,我也勸他們要背。我們現在有英文翻譯的《淨土四經》,最近我們印了兩萬冊,專門供養外國人的,希望外國人把這個經每天念一遍,都把它念到會背了,意思不懂關係不大,先把它背起來。每天一定要念一遍,念這個就是修戒、修定、修慧,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因為你不念經,你就會胡思亂想,念經就不胡思亂想,胡思亂想就是造業。常常念經,我們的妄想就少了,妄想少了心就清淨,心清淨了智慧就增長,所以念經好處非常之多,好處多。

「小本有一心不亂之文。今本不云一心不亂,而專主一向專念。是所宗更為明確,更契眾生根機,彌顯慈尊恩德」。小本是《阿彌陀經》,《阿彌陀經》在我們中國有兩次翻譯,我們現在流通的本子,大家讀誦的是東晉時候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也就是姚秦的時代,南北朝那個時代;第二次的譯本,是玄奘大師翻譯的。羅什的譯本是意譯,沒有按照梵文的文法,把它的大意翻出來,所以很得中國人的歡迎。因為我們看到那個文章,就像中國人自己寫的文章一樣,不是從外國文翻出來,讀起來好像總是不太順口一樣的,所以受到中國人廣大的歡迎。它意譯裡面有「一心不亂」這個句子。在從前人念這個經沒有多大問題,現代人念這個經文確實有問題。在我們台灣,我還沒有遇到提出問題的;我在美國遇到,遇到同修們念《彌陀經》,念到一心不亂,害怕了。我說,你怕什麼?他說「我做不到,做不到那我就不能成就,這個法門我不是白修了?」所以讀到這一句經文恐懼了,這是我在外國遇到的。

但是一心不亂這個句子,在梵文原文經典裡面確實沒有,這是羅什大師意譯的。原文的經典裡面是講「一心繫念」,一心繫念那我們真的就放心了。玄奘法師翻譯的,他是照著原文直譯的,直譯當然那個句子我們讀起來覺得很不順,可是它的原文可以說保存得很完整,它的原文是「一心繫念」。我們看一心繫念,我們就放心了,繫念是什麼?就是掛念、牽掛,什麼都不要牽掛,你一天到晚就牽掛阿彌陀佛就行了。這比一心不亂實在講是容易多了,一心不亂確實不容易做到,一心繫念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的。你們想想,我們自己一天到晚最牽掛的是什麼?我們把那個牽掛去換一換,換成阿彌陀佛就成功了,這真是方便。

但是羅什大師翻的並沒錯,如果有錯誤,諸位想想,玄奘大師當年到印度去目的何在?他就是懷疑古人翻的經典可能有錯誤,他親自到印度去直接接觸梵文經典,去學梵文經典,學了十七年回來,對於古大德所翻的經典,他沒有加一個字的評語。由此可知,玄奘大師對於過去人所翻的經典完全承認了,經典裡面沒有錯誤。尤其是《阿彌陀經》,他雖然也翻譯了,他的學生,就是窺基大師,窺基是我們中國法相唯識宗的開山祖師,是玄奘大師得意的弟子,玄奘大師的傳人。他給《阿彌陀經》做了個註解,還選用羅什的本子,沒有用老師的本子。這給我們後人很大的啟示,尤其是現代人,現代人什麼?私心太重了。玄奘的弟子要註《彌陀經》,不選擇老師的譯本,選擇前人的譯本,玄奘大師沒有說這個學生背師叛道,沒說他;他這樣做法,也沒有覺得我對不起老師。由此可知,古人這個心目當中真的是依法不依人,他是理智而不是感情的。奘師跟什師譯的本子一樣好,一樣好,人家的本子已經普遍流通,所以老師的雖然跟他的本子一樣好,沒有流通的必要,人家已經流通了。由此可知,古德確實沒有名聞利養,沒有這個概念,一心一意只是幫助一切眾生,幫助大家破迷開悟,一心一意推廣佛法的教學。

佛法,我們同修很多都知道,佛法是教育,佛法變成宗教,是清朝中葉以後的事情。變成宗教就很不幸了,這個教學真正的目的就喪失掉了,宗教達不到佛法真實的目標,這是我們要知道的。尤其現在這個社會,在中國、在外國,佛法除了大多數變成宗教之外,還有變成學術的,還有變成邪教的。專門拿著這個佛教去欺騙一切眾生,那就是邪教了,這是害人的,這真的是非常非常不幸。我們要學,學傳統的佛法,佛陀的教育,這個是一定要認識清楚的。為什麼說羅什大師譯的沒錯?諸位要知道,修淨土的目的有兩個,在現前是修清淨心,清淨心裡面,剛才說過了,智慧增長、福德增長,我們在這個世間是有智慧、有福德之人,我們求的是這個目標;將來我們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兩個階段的目標,用一個方法能夠得到。到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時候,這是阿彌陀佛來接引,西方極樂世界在哪裡我們也找不到,說西方,西方那個範圍太大了,我們決定找不到,是阿彌陀佛來帶我們一起去,這就方便。他來帶我們去的時候,佛光照注的時候,使我們自己修行的功夫就提升了一倍,所以說一心不亂是真的,不是假的。雖然釋迦牟尼佛講的經文上沒有這個意思,但是羅什講的也不是假話,所以玄奘大師並沒有指責他,這個要知道的。

「今本」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的經文很清楚、很明白,它上面是講的「一向專念」,就是專主,主是主張,專門主張一向專念,它不是講一心不亂。所以這種修行的方針就格外的清楚、格外的明顯,使我們讀了之後不會產生懷疑。「更契眾生根機」,格外的契機。「彌顯慈尊恩德」,這個慈尊是指阿彌陀佛跟釋迦牟尼佛。「彌陀無盡大悲勝願,方便至極,力用難思,凡聖齊收,利鈍俱被。但能發心專念,悉得度脫。如是方稱如來本懷,才是究竟方便」。前面跟諸位說過,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說到究竟方便只有這一部經。《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是屬於同部,所以稱為大本、小本,這個兩本經是一切經當中的究竟方便。這我們回過頭來看第一句,這是阿彌陀佛無盡的大慈大悲,殊勝的宏願。這個願文在經文裡面第六章四十八願,四十八願當中第十九願是「發菩提心」,十八願就是「一向專念」,所以十念必生,這是方便到了極處。在八萬四千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又說無量無邊法門,這麼多的法門裡面,要講到最方便就是念阿彌陀佛,這是最方便的法門,所以說方便至極,到了極處,再沒有比這個更方便了。力用難思,力是它的力量,它的作用是不可思議的,沒有法子能夠想像得到。凡聖齊收,凡是講六道凡夫,下至地獄眾生;聖是講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上至等覺菩薩,這一句阿彌陀佛統統包括盡了。利鈍是講根性,利根的人聰明、有智慧,鈍根的人智慧比較差一點、比較愚痴一點,這個法門統統可以學。無論什麼樣的根性,只要你能夠發心專念,你能夠相信這個法門,你能夠接受這個法門,依照這個法門的理論、方法來修學,悉得度脫,這個度脫是講成佛,你必定在一生當中圓成佛道,是圓滿成就佛道。

「如是方稱如來本懷」,這個如來就是指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願望,就是希望每一個人在一生當中都能夠成佛,跟他一樣。如果我們把這一句話引申來說,那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因為每尊佛他的心願都是希望看到眾生快快成佛,快快成佛只有這一個法門。其餘法門你修學,不一定這一生能有成就,唯獨這個法門是決定成就,所以才是究竟方便,究竟就是這個法門必定能成佛,這個叫究竟。方便就它最容易,無論什麼人都可以用這個方法來修學。我們看其他經典,像《華嚴》、《法華》,大家知道這是一乘了義經典,是究竟,但是不是一般人都能學的,那就不方便了。像《楞嚴經》,交光大師所講的「捨識用根」,《楞嚴經》的理論好,境界很高,誰會捨識用根?我學佛三十九年了,我沒有看到一個,所以它雖然是究竟,它不方便。我們再看看一般方等以下的經,有方便的,有方便的怎樣?它不究竟,像《十善業道經》、像《八大人覺經》,這個很方便。尤其像《阿含經》是很方便、很容易懂、很容易修學,但是成不了佛,所以它不究竟。方便則不究竟,究竟就不方便。如果說究竟又方便,給諸位說,查遍《大藏經》就這麼一部,就是這部經是方便又究竟,所以稱為究竟方便。諸位曉得,這四個字很重,分量非常之重,究竟方便這個標準的話,一切經裡頭只有這一部,除這一部之外,你決定找不到第二部。

我們再看下面第五大段,「所被根機」,這個念破音字,跟我們現在挑手邊的披是一個音,也是一個意思。「《疏鈔》云:前三非器,謂無信者、無願者、無行者。反是皆器」。這一科,就是這一段,給我們講什麼?前面這一段是給我們介紹這一部經的方便、作用,現在這一段要給我們說明,這個法門既然這樣殊勝,究竟方便,要什麼條件才可以修學?現在我們就來談條件,哪些人可以修學這個法門,哪些人不能修學這個法門。《疏鈔》是蓮池大師所說的,他老人家講前三非器,器是根器,不是這個法門的根器。哪三種呢?第一個是你不相信,那有什麼法子?這個法門雖然很好,究竟方便,你不相信,所以你不能成就。第二個是你不願意學,你就算信了,信了我不想學它,這個法門對你也沒用處。第三種,你不肯依照這個法門去修行,你說想,「我也很想,我也很想得到健康長壽,我也很想得到快樂、得到智慧福德」,那你不肯照這個方法去做,你是得不到的,這一點諸位一定要曉得。除這三種之外,那就是你能信,你能願、能行,那統統是這個法門所攝受的,沒有一個不能修學。

底下有一個簡單的解釋,這個解釋很重要,「信謂信生佛不二,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眾生念佛,定得往生,究竟成佛」,這個信要這樣信才行。不是說我教你念阿彌陀佛有什麼好處,你就來相信,「好,我信了」,這個信沒有用處的;將來再遇到一個法師說,我這個法門比你這個法門還好,好,你信心又動搖了,去跟他去學去了,這種我們常常看見的。這不叫信,你沒把這個道理搞清楚,那個信就是我們常講的叫迷信,迷信不能起作用的;佛法裡面講的信不是迷信,所以講是正信,正信是建立在理論的基礎上,你對這個理論真正通達明瞭,這叫正信;如果把這個理論在我生活當中去做、去實驗,實驗得到了真正證明,那就不叫正信了,叫真信,就又更進了一步,那個信才是真的,為什麼?自己經過實驗,這個要知道,這是真信。所以,這個信心要建立在理論的基礎上,要深信生佛不二。這個諸位必須要熟讀《無量壽經》,你才能夠了解這個意思,一切眾生跟佛、跟菩薩是平等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佛這個字的意義是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大覺。圓滿的智覺是什麼?是我們的自性,就是自己的真心,不是別的東西。所以佛法的修學,就是要把清淨心修出來,把我們清淨心上的一些障礙、一些污染把它去掉而已。眾生跟佛的差別,不是在心相上的差別,只是我們的心地上現在有污染,佛菩薩心是清淨的。現在大家都能夠意識到,環境污染嚴重,但是不曉得心理的污染、精神的污染,比環境污染還要重。環境污染足以能夠毀滅這個世界,人心的污染會毀滅大千世界。今天這個心理污染、精神污染,還沒有人覺悟到,還沒覺察得到,佛法就是教我們淨化身心,把心地的污染清除,這個是治本!恢復到清淨心,清淨心就是佛心,清淨心就是作佛。所以說眾生念佛,念佛就是念清淨心,念經典也是如此,把我們的妄想、把我們的執著念掉,恢復自性清淨心。所以「定得往生,究竟成佛」,這是這個法門無比殊勝之處,這是解釋信。所以你信,如果建立在這個理論基礎上,這個信心決定不動搖,這個信心是清淨的。

「願謂厭離娑婆,欣慕極樂,如子憶母,必欲往生」。尤其是我們生在現代這個時代、這個社會,這個時代無論你是貴賤貧富,我相信你都深深感覺到,生在這個世間痛苦,窮人有窮人的苦處,富人有富人的苦處,沒有不苦的。貴為總統,他也有他的苦處;賤為乞丐,他也有他的苦處,沒有一個不苦。如何離開痛苦?這就要靠佛法的修養。所以我們要厭離娑婆,娑婆是代表極苦,欣慕極樂,我們要離苦得樂。

所以我在國外,我教外國人,我教他念阿彌陀佛,他問我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我告訴他,阿彌陀佛是長壽的意思,他喜歡長壽,念阿彌陀佛的人都長壽;念阿彌陀佛的人都快樂,都快樂的意思;阿彌陀佛是心清淨、身清淨,身心清淨自然就快樂、自然就長壽。他們聽了很容易接受,尤其他看看我這個樣子,他就會學佛了,你看我很快樂,我六十五歲了。他一看到,六十五歲,他嚇一跳,在外國六十五歲是老人,很多地方優待老人,都不要買票的。可是我去的時候,非得拿護照給他看,因為什麼?他不相信我六十五歲。很多優待老人的地方,我只好拿身分證給他看。他說證據是什麼?我可以做證據,這是好證據。這個快樂、長壽、健康從哪裡來的?心清淨,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身體當然就健康。所以心地清淨,百病不生,不害病;不但不害病,我還常說,不死!這是真的,都不是假的。你問我會不會死?我會告訴你,我決定不死,這是真的事實,不會生病、不會死。所以我在美國的時候,他們給我買什麼醫藥保險,我說那個捐了給別人做醫藥費用,我決定不要,我要什麼醫藥保險?不用,不需要。所以諸位要懂得,這個身體真正健康、長壽、快樂,是修清淨心,用什麼方法修清淨心?用念《無量壽經》的方法、念阿彌陀佛的方法,這個決定不是迷信。你念的心要懇切,「如子憶母,必欲往生」,所以往生是決定靠得住的,不要懷疑,決定靠得住。這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實在講就跟現在移民一樣,我們從我們這個世界移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才真正安穩。

「行謂從願起行,一向專念,無有間斷」,這個行裡面就是不間斷、不夾雜,這是非常非常的重要。

「以上三事,號為資糧」,這個資糧是比喻,古時候出外去旅行總要帶一點錢,錢就是資,還得要帶一點乾糧。現在都不需要了,現在旅館、飯店很多,古時候是很少的,所以自己要帶糧食,要帶一點旅費。這個就等於說,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三個資糧,三個條件。「信願行三,缺一不可」,這三條件一定要具足,少一個都不行。

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9年11月5日04:21:0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60813.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