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落实六和敬是真功德

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淨空法師 講述   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点此下载PDF

落實六和敬是真功德

學佛從哪裡學起?從與人和睦相處開始,也就是修「六和敬」。人,不能離開群體,佛法講四人是一眾,就是團體。在家庭裡面,父子兄弟也是小社會、小團體,就要學六和敬。養成這個習慣,在任何場合當中,與一切人都能和睦相處。

佛門出家僧眾,僧是僧伽耶的略稱,「僧伽耶」是梵語,中文意思是「和合眾」。佛教戒律規定,四位出家僧人在一起,遵守六和敬,而且實行羯磨制度,才稱為和合眾。羯磨也是梵語,中文意思是會議,無論大小事情都開會決議,每個人都要服從決議。佛法從三千年前就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制度,大小事情都由會議解決。

遵守六和敬非常重要,可分理、事兩方面來談。理,以淨土宗的教義來說,「同證一心不亂無上菩提」,這是大家共住修行的宗旨目標。我們到僧團裡做什麼?求一心不亂、求無上菩提、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目標完全相同,這是理。事有六條,即六和敬,一定要遵守。「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六和敬是成為僧團的基本要件。僧代表清淨、和睦。一個小團體,彼此身心清淨和睦共處,不分在家、出家,不分男女老少,也不分任何行業,四個人在一起依照這個方法修行,就叫僧團。若將六和敬落實在家庭,家庭就是僧團。古人講「三人同心,其利斷金」,能有四個人見解、志趣完全相同,將六和敬做到,非常不容易。

第一、「見和同解」。見是思想、見解,思想、見解相同才能共住,若不同,在一起必然有爭執,意見不合就產生糾紛。如何才能見解相同?絕不是你要接受我的意見,你要遵循我的意見,必須是每個人都捨棄自己的成見,這是佛法最妙、最殊勝的方法。佛不是叫誰服從誰,佛法平等,每個人把自己的成見、見解都放棄,每個人的心都清淨平等,這種見解就和合了。

釋迦牟尼佛當年率領的僧團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麼多人如何能不鬧意見?就靠天天講經。三天不講經,意見都出來了。佛陀在世時,二時講經(印度將一晝夜分做六時,二時就是八小時),二時修行,從前的寺院亦復如是。譬如念佛道場,除聽經八小時外,還要念佛八小時,一日已去了十六小時,早已精疲力竭,只能趁時補眠,哪有時間、精神鬧意見,所以天下太平!

中國古時候的寺院道場都有解行的特色,即是在理論上、在眾經之中只選幾部,在行門上專修一個法門,不論道場人數多少,見解完全相同。譬如淨土法門,所依據的經典就是「淨土五經」,在修學方法上,統一用「持名念佛」,大家見解一致,看法、想法一樣,志同道合在一起修行,這是和合的大根大本,有此根本才真正能和睦相處。

佛教在中國形成了許多宗派,各宗派的宗旨不同。譬如華嚴宗,是以《華嚴經》為主,你如果要到那個寺院去講《法華經》,那就不行,因為見解不一樣。天台家是以《法華經》為主修,他們天天講《法華經》、研究《法華經》,你若去跟他講唯識、講禪也不行,他不能接受。這就等於辦專科大學,他請這位法師來講經,一定與他的思想相同的。我這裡是專研究《華嚴經》,某個人也是專研究《華嚴經》,我們可以請他來講。他不是研究我這一門的,就不能請他來講,怕動搖了我們自己的根本。雖然我們學佛的目標是相同的,但是路不一樣,也能達到一個目標,都是成就無上菩提。這不是排斥,是便利自己成就。

佛法有各宗各派,喜歡哪個法門、哪部經典,就去親近這些道場、法師,大家在一起學,這是和合眾。如果我們請了一位法師來,法師所講的與我們所修學的理論完全背道而馳,就是破和合眾。我們絕對尊重不同的法門,但是不能在一起共修,因為所依據的經典、理論、方法不一樣。同一個見解,見解根據主修的經典,大家的意見就建立了共識。

第二、「戒和同修」。戒是生活的規範,大家在一起生活一定要有秩序、規矩,團體才不至於紊亂。人人都守禮守法,這世界不就和諧了嗎?

戒律在日常生活當中非常重要,佛的戒律尤其是值得人尊敬,戒律是戒自己不戒別人,修道才能得清淨心。修行的根本在得定開慧,如果常常拿戒律衡量別人,看別人破戒犯戒了,這還能得一心嗎?正如六祖惠能大師所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為什麼不見他人過?因為只戒自己不戒別人。自己要守戒,不要求別人守戒,別人守戒也好,犯戒也好,與自己不相干。我對於一切人決定不起心、不動念,才能得一心。這非常符合現代人講的科學精神,純粹是自律而不律他。每個人都能自律,都能容忍,自己守規矩,不管別人,這個團體當然和合。別人不守規矩,佛陀教導我們一個方法是「默擯」,就是不理他,我們的心還是清淨的。一定要保持自己的清淨心,才能達到一心不亂,這是非常重要的原則。

戒和同修,這就是義,義是循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合情、合理、合法。團體生活,起居作息都有規矩,規矩是大家共同擬定的,少數服從多數。規矩也可以修改,可在開會時提出建議,通過後,人人要遵守。

佛門的戒律要遵守,基本戒律就是五戒、十戒,真正僧團最低限度要做到「沙彌十戒」。所以,培養你身心清淨,教你真正放下,心清淨就沒有妄念,心都在道上,道業容易成就。

第三、「身和同住」。大家居住在一起。佛法的修行在清淨心,因此對於生活環境非常重視。譬如軍隊的管理,軍人睡覺就是通鋪,這有好處。如果一人一個房間,自己在房間沒有人看到時就會放逸,習氣、毛病都出來了;如果有人看到,當然會謹慎約束自己。所以,中國寺廟自古以來都是主張睡通鋪,所謂「廣單」。白天「十目所視,十手所指」,你的言行動作要謹慎、規矩,晚上大家睡在一起還是要約束自己,不敢馬虎隨便,這就給你一個好的修學環境,把你所有的毛病、習氣都斷除,用意在此地。

從大環境來說,我們和許多眾生同住在地球上,就要時時刻刻懂得保護我們生活的環境,自己享受也要讓別人享受;我這一代享受,還要想到讓後人有好的享受。再縮小,與一國人相處、與團體大眾相處、與家人相處,都能聽佛的教誨,依佛的教訓行持,念念想著所有大眾的幸福美滿,則能和睦,這是「身同住」。

第四、「口和無諍」。沒有爭論,但是在研究討論的時候可以辯論。佛知道一切眾生所有的誤會、結怨,十之八九都是言語造成的,所謂言多必失。話不要講得太多,太多了容易失言,引起別人誤會、猜疑,於是就與人結怨;結怨之後,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有意無意當中,造成菩提道上的障難。古德說:「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當我們想說話,這個話到口邊了,變成阿彌陀佛就好,這個法子很妙。口和無諍,真正做到口和無諍,就是一天到晚見到人都歡歡喜喜念阿彌陀佛;不管人家對我們講什麼話,心裡都是阿彌陀佛,心平氣和。

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是假的,不是真的,有什麼好爭論的!人家讚歎我,是假的,別歡喜;人家毀謗我、侮辱我,也是假的,何必生氣!他罵別人,你為什麼不生氣?因為覺得那不是罵我,所以沒有接受。他罵你的時候,你接受過來就生氣了。當你把自己也看作別人,他是罵別人與我不相干,你就不會生氣了。我是假的、名是假的、相也是假的,這是事實真相。所以,他罵的時候,「阿彌陀佛,謝謝,消災免難」,他是我的大善知識、大恩人,他每一句都替我消災,我的業障就消了。你能歡喜接受,如如不動就消業障;你要是全盤接受,自己在那裡生氣,你是造業障。一個消業障,一個造業障,就在一念之間;轉過來時,不但不造業障反而消業障,佛真有智慧,教我們這個絕招。所以,這些冤親債主天天為我消業障,我要每天將修積的功德迴向給他們,報他們的大恩。還要知道,每天讚歎你、奉承你,這消不了業障,因為讚歎多了,會讓你貢高我慢,又生業障了。

第五、「意和同悅」。修行有進步、有成就,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就能法喜充滿、滿心歡悅。學佛如果學得一天比一天苦,誰願意學?學得一天比一天快樂,一年比一年快樂,是有進步!所以,佛法的目標,在個人來講是終身幸福、家庭美滿,社會和諧,天下大同,這是佛法修學的目標。這樣美好的教育,我們能不學嗎?

每個人都依照《無量壽經》的方法、理論、境界來修學,都學習阿彌陀佛,最快樂了,世出世間再沒有任何的快樂能比得上念佛人的快樂。如果念佛這麼多年,念得很辛苦,一點樂都沒有,是什麼原因?是還沒有入門,念得不相應。天天讀經,經裡面講的道理沒搞清楚,不能把這些道理用在自己生活上,所學非所用,你的苦就離不開。如果你所學習的全都能落實在生活上,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都能與經典的理論、方法、境界相應,哪有不快樂的道理!

第六、「利和同均」。利就是物質上的享受,一定是平等的。利和同均就是沒有積蓄,沒有私財,對於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要徹底放下,一切供養全歸公,私人決定不會有一分錢的財產,十方供養不管是供眾或是供個人,全歸常住。常住推選一個人來管理、分配財物,管理的人一年換一次,每個人都有為大眾服務的機會,這是非常公平。團體不管人數多少,自己有私人財產,和合僧團就破壞了。一個地方能有僧團出現,這地方就有諸佛護念、龍天擁護,不會遭難,這是大家有福。

利和同均是最重要的一條。利也是指個人的福報,就是有福共享,有福報與一切大眾共享。他有福報,我不享他的,我只有付出,沒有求取,心才清淨,才與佛相應。我有福報供給他人享,他人有福我也享,這就變成有報有償,有往有來,這是做生意買賣,還沒有覺悟。真正覺悟的人,只有奉獻沒有求取,心多清淨、多自在!真正能

這樣做,你的福報就愈來愈大,為什麼?自性本具的德能現前了,自性裡的障礙清除了。有享他人福的這個念頭,這是障礙,這是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了,稱性的福德才現前。假如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斷,你修布施、供養能不能得福?能得,你所得的是修德,是你這一生所修的,不是自性本具的福德。你所修的福德會用盡,若不再繼續修,福報用完就沒有了,這是現前社會很容易見到的現象。

如果什麼事都把利擺在前面,人的思想就壞了,起心動念損人利己。更嚴重的,損害國家,利益自己,這不得了,天下大亂。要想這個世界恢復像從前一樣安定和平,還是要把利擺在最後,把道義擺在第一。對於名利,許多宗教經典都是這個說法,「得到一點就應該知道滿足了」,這個話說得多好;換言之,都是教人知足常樂,應當全心全力的去追求道德、學問。

這六條要如何具體落實?落實儒釋道三個根就是真正修六和敬。如果我們這個小團體,把《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都落實了,就是和合僧團,這個道場就是十方諸佛護念,一切龍天善神保佑。我們不能要求別人,要從自己本身做起,對別人的道場尊重,決定不批評,決定不干涉,決定不說別人是非。你一個人肯做,就能感化一家;這一家都做了,肯定感化鄰居,感化親戚朋友。別人還沒有接受感化,是自己做的功夫不夠,還要認真努力,這就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所以,問題決定不在外面,外面沒有問題。

怎樣才能做到?做到「無我」就對了,起心動念想別人。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不再跟別人對立,不但不跟人對立,跟一切事也不對立,跟天地萬物都不對立,那是破邊見。然後再破成見,我認為應該如何,這就不能修隨喜功德,不能恆順眾生。必須把成見放下,才能修隨喜功德,才能修恆順眾生,這是入佛門的第一步,在小乘是證得須陀洹,大乘是《華嚴經》上初信位的菩薩。雖然才入門,那個功德就不可思議,你是真的佛弟子,所以一切諸佛護念,龍天擁護,鬼神尊敬。這樣一個僧團出現,這個地方就有福了。捨己為人,起心動念為釋迦如來正法久住,起心動念為這個世間一切苦難眾生,不要想自己,才能做到六和敬。

六和敬是修行真實功德,真正的基礎。所以,禮貌也不能輕視,如果不重要,佛菩薩為什麼那麼重視它?對待人深深九十度鞠躬禮是有必要的,表示自己內心的謙虛,對別人的尊敬。所以,小節不能疏忽,大節才能受持。認真修學,真正學習尊重他人、敬愛他人、關懷他人、照顧他人、幫助他人,都是出自於內心。宇宙萬物、眾生與我是一體,本來自性是圓滿、和諧的,我們今天處事待人接物一定要與性德相應,與人和諧、與一切眾生和諧、與天地萬物和諧,這多美好!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9年8月7日04:56:2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60330.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