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净宗修学纲要

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淨空法師 講述   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点此下载PDF

淨宗修學綱要

知恩報恩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學為人師 行為世範】

「知恩報恩」、「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是大乘佛法的精神。

師是表率,範是模範,你的思想、念頭、言行造作,無一不是眾生的好榜樣,好模範。挽救世道人心,一定要從我們自己本身做起,把自己無始劫以來的毛病習氣,徹底痛改前非,我們才有救。自救才能救人。

一、教依

(1)總依淨宗五經一論

淨土法門所依的經典是「五經一論」:《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普賢菩薩行願品》、《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和《往生論》。任選一部,專精深入,只要真正依教修行,決定有成就。

(2)專依無量壽經夏老會集本 佛說阿彌陀經蕅益要解 普賢行願品清涼疏鈔

在中國,佛門所公認的一乘經有三部,《華嚴經》、《法華經》、《梵網經》。《無量壽經》是一乘之一乘,因為《華嚴》、《法華》最後都導歸極樂。

在隋唐時,祖師大德們提出了一個問題: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哪一部經足以代表整個佛法?大家一致公認,《華嚴經》第一。《華嚴》是根本法門,其餘一切經是枝葉花果。若《華嚴經》再與《無量壽經》比較,《無量壽經》第一。

為什麼《無量壽經》第一?《華嚴經》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普賢菩薩勸導華藏世界四十一個位次的法身大士,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成佛,華嚴才圓滿,否則只能得到等覺的果位。所以《無量壽經》是《華嚴經》的歸結處,這是明顯的說出了《無量壽經》是第一當中的第一。這是我們修學所依據的重要經典。

蕅益大師的《阿彌陀經要解》,是一部非常偉大的著作,印光大師對於《要解》推崇備至,他讚歎說:「理事各臻其極,為自佛說此經以來第一註解,妙極確極。縱令古佛出世,重註此經,亦不能高出

其上矣」。即使古佛再來,為《阿彌陀經》作一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大師讚歎《要解》到了極處。由此可知,《要解》對於我們修學淨土的人來說非常重要。

《普賢行願品疏》是清涼大師作的,鈔是宗密大師作的。這本《疏鈔》,不但是《四十華嚴》的精華,也是全部《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精華。《普賢行願品》,是四十卷《華嚴經》的最後一卷。經中廣泛顯示出事理圓融,事事無礙的境界。佛在《華嚴經》上說,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普賢行究竟在哪裡修?我們讀了《無量壽經》才恍然大悟,原來普賢行是在西方極樂世界修,「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所以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個個都修普賢行。

(3)淨宗祖師語錄 印光大師文鈔

淨宗祖師的語錄,特別是《印光大師文鈔》,這是我們在教學上所依靠的教科書。印光大師當年就已經看到現前社會的亂象,要化解災難,挽救劫運,唯有因果教育。人人相信因果,天下大治。所以,《印光大師文鈔》在末法時期,就更顯得重要了。

二、理依

(1)信依要解六信,受持如來甚深法藏,護佛種性常使不絕。

建立信心要依《要解》的「六信」:信自己、信佛陀教誨、信因、信果、信事、信理。

信自,人沒有自信心,就什麼都不要談了。一個人成就之大小,與自信心的大小、堅定程度,完全成正比例。世法如是,佛法也如是,就是要相信自己。三資糧最重要的就是建立自信,相信自己、相信迷悟本空、相信本覺本有、相信自己在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這樣的人在佛門裡才叫法器,他這一生決定有成就。

「受持如來甚深法藏,護佛種性常使不絕」,都從信心當中得
來。

(2)十界一真,世出世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觀法如化,三昧常寂,通諸法性,達眾生相。

十法界、一真法界,世間法、出世間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兩句話你如果真正體會到,你才真正肯定,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觀法如化,三昧常寂」,法是世出世間一切法,化是變化、幻化,諸法是非有而現假有,這是事實真相。眼前這些現象,正如同作夢一樣,當你進入夢境的時候,這些萬法都在你面前。你自己不知道是在作夢,完全把它當真,這一當真,肯定就造業;業也不是真的,起業一定引現果報,果報也不是真的。因為自己不知道事實真相,在果報裡受苦享樂,殊不知受苦是假的,享樂也是假的,等夢醒了才知道完全是假的。我們什麼時候六道輪迴這個夢醒了,也就是說我們果真把執著放下了,分別淡薄了,夢就快醒了;醒來之後才知道,六道輪迴是一場惡夢。

佛菩薩知道六道、十法界都是在夢中。夢中不但這一切事物你得不到,連這個身體也得不到,物質現象是假的,精神現象也是假的,自然現象還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了解事實真相,身心世界一天比一天放下,沒有一絲毫執著,一切法任運隨緣,這就自在!

「三昧常寂」,不起心、不動念是常,不分別、不執著是寂。所以諸佛菩薩示現在六道,他確確實實是觀法如化,三昧常寂,這是他的本事。

「通諸法性,達眾生相」,世出世間一切人事物的變化,完全通達明瞭,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我們修學是依據這個道理,希望把這個道理變成自己的生活。

(3)住真實慧,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惠以真實之利,於諸眾生,視若自己,念念普利群生,心心流入覺海。

真實慧、真實之際、真實之利,這三個真實代表了《無量壽經》的實際內容,也表達了《無量壽經》所依據的理論。

「住真實慧」,住是心安住。你相信這部經典,讀誦這部經典,老老實實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把心安住在阿彌陀佛上,絕對能夠明心見性,這是真實智慧。

「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開是開示、開啟,化是眾生變化。真實之際,就是真如本性,菩薩教化眾生,目的是要每個眾生明心見性。

「惠以真實之利」,佛給予一切眾生最真實的利益,這個利益是什麼?就是這部《無量壽經》,這句阿彌陀佛,這是最真實的利益。它的真實就在於它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至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依照這個法門來修學,沒有一個不成就的。成就是平等的,是殊勝的,所以這是真實利益。

「於諸眾生,視若自己,念念普利群生,心心流入覺海」,念念要利益眾生,利益社會。

(4)以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之心,以看破、放下、自在、隨緣之行,破除一切妄想執著。

佛法修學的總綱領,我把它寫成二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這二十個字把整個佛法都包括了。佛陀對於一切眾生的教誨,一個是教你怎麼存心,一個是教你怎麼生活。這是非常實用的生活教育,絕不談玄說妙。佛陀教我們要用「真誠心」,真誠決定沒有虛偽,不自欺、不欺人;用「清淨心」,清淨決定沒有染污,沒有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聞利養、貪瞋痴慢,你心才清淨;用「平等心」,決定沒有高下、沒有貢高我慢;用「正覺心」,決定不迷,然後才能起大慈大悲心,大慈大悲就是無條件的關懷一切眾生,全心全力幫助一切眾生,這是菩薩心。你有菩薩心,才能行菩薩道。這二十個字是我們的性德,是如來真實智慧。

(5)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決定一生往生不退成佛。

如果這一生不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修學,有因無果。佛在《法華經》上說:「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念佛法門是一乘法,往生就是證果,比什麼都重要。

三、行依

行,淨宗學會成立之初,我提出五條綱領: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這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一定要遵守的。

(1)觀經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淨業三福,不僅是淨宗的最高指導原則,也是整個佛法的指導原則。

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學佛的基本條件,若不具足這個條件,就沒資格進佛門。這四句話就是儒釋道的三個根。孝親尊師落實在《弟子規》,慈心不殺落實在《感應篇》。你能夠把《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真正做到了,你就是標準的善男子善女人,具足這個條件才能夠入佛門受三皈五戒。

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受是接受,持是保持,三皈是覺不迷、正不邪、淨不染,要真正做到。具足眾戒,在家弟子,五戒守好就可以了。不犯威儀,威儀是禮節、儀表,我們要守禮節。

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我們念這句阿彌陀佛,不夾雜、不間斷、不懷疑,一心持名就是發菩提心。蕅益大師在《阿彌陀經要解》中說,發真誠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

「深信因果」,從深一層的意義來講,就是佛在經上常常告訴我們的,「一切法從心想生」。現在這個世間,戰爭、災難都來了。希望我們從今天起把念頭轉過來,要救自己、救社會、救世界苦難眾生,不想戰爭、不想災難,天天想佛菩薩,天天想十善業道、天天想清淨、天天想覺正淨。你只要把這個念頭轉過來,那個境界就會轉,境隨心轉,這比什麼都重要。

「勸進行者」,是勸大家發心自行化他,這是菩薩法。西方淨土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礎上,不發菩提心與西方淨土不相應。

(2)六和敬: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

三福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之中就是六和。佛法的修學從什麼地方看你的成績?就在六和敬。和是和睦相處,敬是尊敬一切。和裡面如果沒有敬,只有形式,沒有實質;有實質的敬,沒有外表的和,也不能夠圓滿。和與敬表裡一致,這是聖人教導我們的。和、敬,是性德的流露,凡夫與佛的差別就在此地。我們學佛,就要學和、學敬。

「見和同解」,見是思想、見解,思想見解相同才能共住,若不相同,在一起必然有爭執,意見不合就產生糾紛。如何才能見解相同?絕不是你要接受我的意見,你要遵循我的意見,必須是我們每個人都捨棄自己的成見,這是佛法最妙、最殊勝的方法。佛不是叫誰服從誰,佛法平等,每個人把自己的成見、見解都放棄,每個人的心都清淨平等,這種見解就和合了。

「戒和同修」,戒是生活的規範,大家在一起生活一定要有秩序、規矩,團體才不至於紊亂。人人都守禮守法,這世界不就和諧了嗎?

「身和同住」,大家共住在一起。「口和無諍」,沒有爭論。「意和同悅」,每個人都歡歡喜喜,法喜充滿。「利和同均」,衣食住行,大家是平等的。

(3)三無漏學:起心動念,遠離三毒惡惱,必與清淨(戒)、平等(定)、正覺(慧)相應。

「三無漏學」就是戒學、定學、慧學,這三學是釋迦牟尼佛一生教學的內容大綱。經典雖然多,傳到中國來之後,編輯分類,分為三大類,經藏、律藏、論藏;經藏是講定,律藏是講戒,論藏是講慧。所以,我們稱經典為三藏經典。無論大乘佛法、小乘佛法,總離不開戒定慧三學,佛法終極的目的是在智慧。「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沒有定是決定沒有智慧的。心地愈清淨,智慧就愈能夠現前,唯有智慧能夠解決世出世間所有問題。

三毒,即貪瞋痴。修戒不貪,修定不瞋恚,修智不愚痴,修戒定慧就遠離三惡道。

(4)菩薩六度:恆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眾生,住於無上真正之道。

恆是恆常,永恆不能斷,時時刻刻都要遵守。六度是佛陀教導我們怎樣生活、怎樣工作、怎樣處事待人接物的六個原則。你能夠遵守而不違背,在佛法就稱之為「菩薩」。這六條是菩薩行。

「布施」,是無條件的犧牲奉獻,為一切眾生服務,這叫布施波羅蜜。

「持戒」,是守法,遵守法律,遵守戒律,還要遵守每一個地區的風俗習慣、人情世故,決定沒有抵觸,這樣才能與人和睦相處。

「忍辱」,是有耐心。世出世間一切法,成就都要靠耐心,愈是大事,愈要有耐心。

「精進」,是無有疲厭,修學不間斷。菩薩修學決定不能終止,永遠要往前精進,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禪定」,禪是不受外來的誘惑,定是心裡確實有主宰。佛在《金剛經》上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明瞭外面境界的事實真相,你就不受誘惑了,沒有憂慮,沒有煩惱,一心念佛求生淨土。

「般若」,就是智慧,對於一切事、一切理、一切現象、一切因果,都能夠正確的通達明瞭,沒有絲毫疑惑。把智慧落實在前面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就是「六度之行」,這是菩薩的生活,一個覺悟人的生活。我們向菩薩學習,認真努力去做,於人無爭,於世無求,老實念佛,給眾生做個好樣子,潛移默化,就是「教化眾生,住於無上真正之道」。

(5)普賢十願: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一禮敬諸佛,二稱讚如來,三廣修供養,四懺悔業障,五隨喜功德,六請轉法輪,七請佛住世,八常隨佛學,九恆順眾生,十普皆迴向。學習菩薩,修此大願,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無量壽經》一開端就說,西方極樂世界大眾,「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所以極樂世界皆是普賢菩薩。

「禮敬諸佛」,這是修學佛法下手之處,禮敬是修什麼?折伏我慢。真正在菩提道上修行的人,學佛的人,只有我自己一個人,除自己之外,每個人都是我的老師,都是我的善知識。

「稱讚如來」,中國古人教我們隱惡揚善,看到眾生好的一面,要讚歎他、鼓勵他;見到他惡的一面,不說他,讓他自己去反省懺
悔,這是養我們自己的厚道。

「廣修供養」,在菩薩六度中稱為布施,普賢菩薩的布施叫供養,為什麼?因為普賢菩薩布施的心是真誠、清淨、廣大、平等,這樣的心修布施就叫供養,沒有這種心叫布施。布施的福報小,供養的福報大,因為布施的心量小,供養的心量大,福報是隨著心量成比例的,心量大福報就大。

「懺除業障」,業障怎麼懺除?第一要知道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的過錯,要能發現、覺察,覺察之後要真正把它徹底改掉,業障就消除了。

「隨喜功德」,隨喜是成就功德,為什麼?把我自己的妄念放下、成見放下,一切法都不再執著。「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心住在一句阿彌陀佛上。

「請轉法輪」,請佛菩薩講經說法,請真正善知識,有修有學的人,出來講經說法利益眾生。凡是能讓眾生有聞法的機緣,都在這一條當中,我們應當盡心盡力協助。

「請佛住世」,眾生根性都劣,絕大多數都需要不斷的薰習,天天聽、天天學,才能成就。要想眾生真正的成就,只有一個方法,請善知識長住我們這個地方,不要離開。

「常隨佛學」,佛是我們的榜樣、典型、模範,我們學佛得要像佛。你能把《無量壽經》全都做到,你就是阿彌陀佛。

「恆順眾生」,唯有恆順眾生,自己心裡才不起煩惱,心才會平靜。眾生惡,旁敲側擊誘導他,實在無動於衷的,隨他去。他幾時回心轉意,幾時再來幫助他。

「普皆迴向」,心量拓開如虛空法界一樣,這樣的功德才是圓滿功德。

四、果求

(1)實踐四好,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成就自身,莊嚴眾行,軌範具足。

「莊嚴眾行」,莊嚴就是如法,如佛所教,佛陀教我們做的我們認真做,佛陀教我們不做的我們決定不做,我們的思想行為充滿了智慧,充滿了德行,這是真正的莊嚴;行是行為,身的造作、口的言語、心裡的起心動念,這叫眾行。

「軌範具足」,軌是軌道,範是模範,諸佛菩薩是一切眾生的榜樣、典範。佛不但用言語教導我們,時時刻刻在日常生活當中做給我們看,這叫軌範具足。

(2)效法華嚴五三善友,誓作世間眾生、家庭、工作、社團之好模範。

「五三善友」,是我們的好榜樣。《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修淨土法門,他念佛念到了理一心不亂,這才出去參學。五十三參,見各式各樣的人物,聽種種不同的法門,他在這個境界裡面用什麼功夫?他是「聽而無聽,見而無見」。見一切人物,聽一切法門,增長智慧,在一切境界裡,如如不動,還是老實念阿彌陀佛,並沒有改變,定慧等學。不接觸異端,見不到自己的功夫,接觸異端學說而不動心,一心不亂成就了;又能夠了解種種異端,智慧成就了。眾生有什麼樣的煩惱、邪見,全都知道了,你教化眾生才能契機。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顯示念佛法門的殊勝,當生成就。尤其在現代開放社會,思想言論自由,邪知邪見多,無法禁止,你若不學善財童子,就無法成
就。你要是懂得念佛法門,知道善財童子這一套高明的手段,我們一生決定成就理一心不亂;即使理一心得不到,事一心是穩穩當當可以成就。

在這個世間,我們要做一個好人、覺悟的人,無論生活、家庭、工作、社團都要做個好榜樣、好模範,真正把「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圓滿做到。

(3)和睦各個族群、宗教、文化,存異求同,共存共榮。

現代由於交通便捷、資訊發達,使地球縮小了,國與國的關係真的就像鄰居一樣。要想達到真正的世界和平,我們一定要與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化,「存異求同」,建立共識,消除一切隔閡,希望達到「共存共榮」,互助合作,和睦相處。如果不從文化交流上建立共識,這個世界之亂,眾生之苦,是決定不能避免的。

(4)安定社會,崇德興仁,互助合作,人皆均富樂利幸福美滿,勸諭策進,世界永久和平。

不但物質生活要富足,精神生活更要富足。「樂利幸福美滿,勸諭策進,世界永久和平」,我們要追求這個目標。這是舉世之人,不同的種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我們提出這個理想,沒有一個不贊成。

如何達到這個目標?一切法決定從自己做起,我自己做能不能有影響?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不但對於一切不同族類的人,不同國家的人,不同宗教的人,甚至於對一切動物、一切植物,乃至於山河大地、草木、微塵,我們都是平等相待、和睦相處,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

覺悟的人在世間,只有付出,絕不求權利,有福大家享,有罪報一人承當。這樣一來,世界永久和平,社會安定興旺,人民幸福安樂,才能真正落實。

(5)深信因果,信願念佛,求生淨土,共諸上善,同會彌陀一乘願海。

我們為什麼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這是極樂世界緣特別殊勝。那裡沒有三途六道,日常生活就是講經說法,研究討論,到十方世界上供諸佛,下化眾生,沒有其他的事情。永離眾苦,心清淨到極處,受用與阿彌陀佛沒有兩樣。

我們居住的這個娑婆世界,充滿了苦難,只有苦沒有樂,所有一切樂是壞苦,苦偶爾中斷了就覺得很樂。其實那不是樂,是苦暫停,你就感覺到樂,這是迷惑顛倒,沒有把事實真相搞清楚。佛在經上形容死之苦,神識離開身體的痛苦,猶如生龜脫殼一樣,所以臨命終時非常痛苦。但是念佛往生的人不死,他是活著看到阿彌陀佛來了,歡歡喜喜跟阿彌陀佛去了,身體不要了。生老病死是內苦,上至帝王,下至乞丐,人人都逃不了。因此,往生利益不可思議,你若不往生,來生又要輪迴六道了。

結語

釋迦牟尼佛千言萬語,重複教誨,就是在提醒我們要覺悟,幫助我們認清事實真相,希望我們在這一生中,脫離生死苦海,往生淨土,一生成佛。這是一切諸佛的本願,除此之外,佛一無所求。我們一定要依教奉行,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心一意專求淨土,一生就這一個願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念頭一動,阿彌陀佛就收到資訊了,佛一定加持,我們這一生決定得生。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9年8月5日04:38:0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6032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