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集/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2次宣讲)悟道法师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第二次宣講)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十七集)  2018/6/1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  WD15-005-0057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MP3下载

請大家合掌,我們來念開經偈,我念一句,大家跟著我念一句,我念完之後,大家再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請放掌。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尊敬的諸位同修大德,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今天這個時間,悟道在台北華藏二樓講堂續講《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這部經在信義路華藏淨宗學會二樓講堂講過一遍,這是講第二遍。上次講到大梵天王,經文在二十六頁倒數第三行,我們上次講到:

【爾時。大梵天王從座而起。整理衣服。合掌恭敬。白觀世音菩薩言。善哉大士。我從昔來。經無量佛會。聞種種法。種種陀羅尼。未曾聞說如此無礙大悲心大悲陀羅尼神妙章句。唯願大士為我說此陀羅尼形貌狀相。我等大眾願樂欲聞。】

這是大梵天王聽觀世音菩薩宣說『大悲心大悲陀羅尼神妙章句』,也就是我們平常講的大悲咒。觀世音菩薩講了大悲咒之後,大梵天王就從座位起來,很恭敬請問觀世音菩薩。大梵天王也是生生世世信佛學佛,也經過無量佛的法會,聽聞種種的佛法以及陀羅尼。「陀羅尼」是印度話,翻成中文意思是總持。『未曾聞說』,就是經過那麼多的佛,聽那麼多的佛法,以及種種的陀羅尼,從來沒有聽說過大悲神咒,沒有聽說過無礙大悲心大悲陀羅尼神妙章句,這是第一次聽到的,當然非常稀有。大梵天王請問觀音菩薩,這麼殊勝的陀羅尼它的『形貌狀相』,這個話我們用簡單一點的白話來說,就是它是什麼樣子?『我等大眾願樂欲聞』,大梵天王以及在會的聽眾、這些大眾,大家都很想聽觀音菩薩來給我們講一講大悲心陀羅尼它的狀相。為什麼叫做大悲心陀羅尼?下面是觀音菩薩的答覆:

【觀世音菩薩告梵王言。汝為方便利益一切眾生故。作如是問。汝今善聽。吾為汝等略說少耳。】

這一段,觀音菩薩也就答應大梵天王請問的這個問題。大梵天王他這個問在七種問裡面屬於利樂有情問。大梵天王實際上也不是一般的天王,不是六道裡面的天王,也是菩薩化身的,化作大梵天王,他也來參加聽經,當影響眾。實際上,大梵天王他心裡很清楚、很明白,大悲心陀羅尼的形貌狀相。自己明白清楚,這樣的問是為了方便利益一切眾生故。因為一般眾生他不懂,看了、聽說了,也不知道大悲心陀羅尼到底它的內容是什麼。不懂,他也就不會去問這個問題。凡是會問問題,他還是有相當的程度,那也不是一般人。就好像我們學佛的人,有時候常常我們辦個佛學問答,在場有些聽眾,問大家有沒有問題,沒有一個人有問題。實際上有沒有問題?實在講問題一大堆,他不知道怎麼問,從何問起,要問什麼,他不懂,不是沒有問題,他有疑惑,但是不知道怎麼問。所以過去我們辦佛學問答,也曾經有這樣的經驗。像我們淨老和尚早年在台北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辦大專講座,四十幾年前,每次辦大專講座都有個佛學問答。新來的同學實在講有很多他不知道是要怎麼問,因此有些老同學,譬如說曾經來參加過的前期同學,這期他又來參加,他就比較內行,他問這個問題,其實不是他的問題,但是他知道大家心裡應該會有哪些問題,老同學就會代替新同學來發問。提問出來了,我們師父回答,也就幫助大家解除這個疑惑了。所以此地大梵天王也是一樣,他並不是不知道,我們看觀音菩薩告訴梵王講的話,我們看這個經文就很清楚,『汝為方便利益一切眾生故』,你是為了方便要利益一切眾生,所以來問這個問題。因為一切眾生他不會問,所以『作如是問』,才作這個提問,並不是他不知道,他知道。但是在場聽眾很多不知道,也不曉得該怎麼問。

下面講,『汝今善聽,吾為汝等略說少耳』。這兩句經文,關鍵的字眼就是「善聽」這兩個字。在其他的經典我們看到諦聽,跟這個善聽意思一樣。諦是審諦。善聽就要善思惟,善聽我們講淺一點,你要用心來聽,你不能把佛講的話聽錯了,不能誤解了,不能錯解了,不能曲解了,也不能斷章取義,我們講淺顯一點就是這樣。聽經,聽錯意思的,實在講大有人在,沒聽懂,甚至把經義錯解了、曲解了,所以我們開經偈念到「願解如來真實義」。願解如來真實義,當然真實義那是最高層次的,我們不要講太高,我們最高的聽經是聽理。聽理是什麼?現在話講真理,聽那個理。真理只有一個,理你真懂了,所有的經典你都通了,所謂一經通一切經通。因為它道理是一個,真理是一個,沒有兩個,沒有兩個真理。也就是事實真相就是一個,你通了,當然所有的經都通了。因為所有的經都是講這個事實真相,只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講,講的是一樁事情,這個叫經體,它的體性,也就是它的理論基礎,它的道理。

大乘經的理論基礎建立在諸法實相,一法相,諸法實相這個理論基礎。這個理懂了,所有的經全貫通了,就是開悟了。會聽的,聽經會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理,我們沒辦法,可以聽教義。教理我們聽不懂,聽不懂聽一聽種種善根也沒關係,將來有一天會懂,我們先聽教義。教義,每部經它有個局部性的,它針對哪些人講的,講哪些事情,哪些修行方法,教義它就是有局部性的。每部經的教義都有不同,但是教理是一樣的,在教義上是不一樣。譬如說《佛說阿彌陀經》,或者我們現在講《佛說無量壽經》,我們現在淨宗學會受持的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這是淨宗第一經,還有《佛說阿彌陀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無量壽經》、《彌陀經》、《觀經》講的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從教義講,它是修淨土,講西方極樂世界。《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也有三經,淨宗有三經,地藏也有三經,《地藏菩薩本願經》、《占察善惡業報經》、《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地藏經》講的是什麼?講地獄。一個講地獄,一個講極樂。一個講極樂,一個講極苦的世界,兩個強烈的對比,這個在教義上就有不同了,一個是講極樂,一個是講極苦,不一樣。但是它根據什麼來講的?這個教理,講極樂也好,講極苦也好,統統是從自性理體來講的。

所以大乘經就是諸法實相,大乘一法印,小乘經它的理論是三法印,真的只有一法印。《妙法蓮華經》佛給我們講,「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除了佛方便說,有講二乘、三乘、五乘,那是佛方便說,真的只有一乘法。一乘就是講到成佛,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這是一乘法,一乘法是真的。佛講二乘、講三乘、講五乘,就是眾生程度不一樣,所以要方便說,方便給他引導入一乘。講真的,只有一乘,沒有什麼二乘、三乘、五乘,那個沒有,那都是方便說。真實說,只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因為眾生程度不一樣,所以講了那麼多,實際上都是建立在諸法實相這個理論基礎上,就是講到我們的自性,真理只有一個。所以會聽的聽教理,我們聽不懂教理,就聽教義。有些連教義也不懂,那就結結緣,很難有什麼受用。教義懂了,你進一步從這個教義裡面的理論方法去修持,修到相應了,你也就入了教理。

善聽,非常重要!因為現在的人,聽經往往似懂非懂。所以,今年四月在香港佛陀教育協會做祭祖繫念法會,我們淨老和尚特別講半小時的開示。因為現在很多人把他老人家講的經聽錯了,有的是斷章取義,而且這個錯的,都是很重要的地方。這個半個小時,我們同修大家也要多聽。因為過去有很多同修也出現種種的問題,這些問題常常有,一個階段就會出現一下這些問題。譬如說日本本願念佛,十念往生的,它就是誤解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誤解。說只要信就行了,這就有點跟基督教類似了。信了上帝就能生天,你只要信了,就能去了,你的罪上帝都會幫你背的。天下有這麼便宜的事情嗎?日本這個本願念佛也類似這樣,你只要信了,你怎麼死的都能往生,車禍死的、災難死的、地震被壓死的,怎麼樣死的,亂七八糟死的,都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信了就可以。這是完全誤解信的意思。信是最難的,我們看《無量壽經》跟《彌陀經》,我們做三時繫念常常在誦《彌陀經》,大家誦得很熟悉了。你看佛講了兩次,這是叫難信之法,它行不難,但是信難。你說,你這麼容易你就信了嗎?如果這麼容易,那佛在《彌陀經》講難信之法不都講錯了。佛會講錯嗎?佛沒講錯,是我們聽錯了,我們不善聽聽錯了,沒有把佛在經上講的意思真正聽懂,真正聽明白。佛沒講錯,是我們聽錯了。現在這樣的人大有人在,所以最近大陸有個居士,他的信眾可多了,他也是到香港跟老和尚照個相,說他也在讀《無量壽經》,也在講《無量壽經》,老和尚給他讚歎幾句,他回去之後信徒就很多了。所以老和尚這次講半個小時說,以前我讚歎過的人,也不一定是對,你要去觀察,看他修得怎麼樣。他說,你不能夠他來跟我照個相,就說他完全都是對的。所以老和尚特別再聲明。他的問題出在講的似是而非,一般人沒有深入經教,真的也聽不出來,也不容易分辨。他講只要具足信願,就能往生,行那個功夫就不重要了。這個問題很嚴重,行如果不重要,《彌陀經》佛講,「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到若七日,「一心不亂」,那一段不就可以去掉了嗎?講那一段不是多餘的嗎?大家想對不對?

所以經典給我們做依據,古來祖師大德都是強調,信願行缺一不可。我們做三時繫念,中峰國師也是這麼開示的,「信行願三,如鼎三足,缺一不可」。信願行實在講,是一而三,三而一,他把它切割了,它不能切割的。它有一個就具足其他兩個,有信就有願有行,有願就有信有行,有行就有信有願,它是一而三,三而一。現在把它切割掉了,好像開刀一樣,把它切割掉了。如鼎三足,缺一個,站得住嗎?站不住。意思就是說,能往生嗎?不能往生。所以老和尚很著急,趕快出來說明,他說這個是魔說,說功夫不要緊是魔說。印光大師在《文鈔》講,沒有念到一心不亂,就是指事一心、理一心,念到事一心就斷見思惑,念到理一心就破無明,明心見性。他講,沒有念到那個程度,就是功夫成片伏煩惱,也可以往生。事一心、理一心那個標準高,我們一般人做不到,但是也不能完全一點功夫都沒有。好像一般的法門,你要超越六道,要斷見思惑,要出十法界,要破無明惑,那個標準高。好像你考試最少要八十分、一百分,最少也要六十分以上。斷見思惑,六十分;菩薩破一品無明,他算八十分;到等覺菩薩,算九十九分;成佛就一百分了。我們淨宗可以帶業往生,修其他法門沒有帶業的。煩惱一絲毫沒斷盡,你六道就出不去;無明你沒有破一品,十法界你出不去。顯宗密教、大乘小乘,沒有例外的。只有淨土,煩惱一品沒斷,也可以往生,但是它的條件,伏斷煩惱,不用滅斷,其他法門要滅斷。滅斷就是連根拔除了,永遠不會再生煩惱了,那個難度高。我們這個伏斷比起那個滅斷是容易,但是容易我們也不能看得太簡單。好像考試,阿彌陀佛沒有要求百分之六十,那起碼要考二十分,你考個零蛋怎麼行?是不是?我這個學校二十分就錄取了,其他的學校要六十分以上,我這個二十分就可以了,你考個零分那也不行。所以你有一點點功夫,起碼把現行煩惱能夠壓得住,臨終我們其他的念頭不起來,這時候佛就幫得上忙了。你具足信願,佛來佛光一照,就把你接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那邊再去斷,換個環境去斷。現在先要求低一點,分兩次。其他法門沒有,就一次要完成的,在這個娑婆世界就要完成,不然你超越不了。所以淨土殊勝,殊勝在這裡。

但是你也不能看得太簡單,我信就好了,這樣佛還要講什麼《無量壽經》嗎?你信就好了。還要講《彌陀經》、還要講《觀經》嗎?還要很多經典處處講嗎?包括我們這部經,都有講往生極樂世界的。所以找時間跟大家講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蓮社開示的,什麼叫帶業往生。我在大陸常常跟同修分享,在新加坡也跟同修分享,那真的要搞清楚,不然這一生又去不了了。不是說我們一廂情願,到時候我念佛我就去了,不是這樣的,不是我們想像那樣的。不相信,你生病的時候你試看看,我都試過好幾次,到醫院裡面,痛得不行,你有心情念佛嗎?所以古大德講,我們這個功夫就要平常來練。實在講,李老師很慈悲,他九十幾歲還講《論語》。《論語》你看懂了,他說幫助你念佛往生的,他對蓮友講的。

現在我們老和尚提倡的《群書治要》,還有三個根,我們不要說學一百分,我們起碼也學個六十分,六十分幫助我們伏惑。所以《太上寶筏圖說》,古時候的人畫的,有圖畫的。我今年三月到澳洲去,有一天我就把書架上這套書拿來翻一翻,李老師以前有用毛筆字寫,說我們一般的婦孺,就是說一般的婦人,以前不像現在大家都讀大學,像我這個年紀是沒錢讀書的,吃飯都成問題,所以一般人他沒有什麼機會讀書的。要他深入經教,當然他有困難,但是只要《感應篇》他讀懂了,會去修,就幫助我們伏惑;你教理不懂,你只要懂斷惡修善,壞事不要做,好事去做,這樣就能幫助我們伏惑。所以現在我們老和尚提倡這三個根,就是幫助我們念佛伏惑的。《無量壽經》二十四品、二十五品,三十三到三十七品,統統是講這些斷惡修善的。真的我們看《無量壽經》實在講得很清楚,我們還是看不懂。所以老和尚很慈悲,又《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再加上《群書治要》,這些來補充,我們才稍稍有一點明白。非常重要!所以善聽很重要,不能說一點功夫都沒有。所以這個行,念佛當中它包含這些傳統文化在裡面,都包含在行這個當中。你有信有願,但是行功夫不得力,還是不行。所以李老師講,你沒有辦法伏惑,你臨命終就顛倒了。臨命終顛倒,不是臨命終才顛倒,我們平常就顛倒。我們現在就顛倒了,你知道嗎?沒有,我頭腦很清楚。我跟大家講,一點都不清楚。我跟你講真話。為什麼?我自己發現自己不清楚。所以顛倒不是臨終才顛倒,只是臨終才比較明顯的。平常我們自己沒有深入經教,自己渾然不知,不知道,一身煩惱習氣,覺得自己什麼都沒錯。所以要善聽!老和尚這半個小時的開示,建議大家要去找來聽聽。

觀音菩薩很慈悲,「吾為汝等略說少耳」。當然這個經有無量義,能講出來的,當然是大海一滴。下面觀世音菩薩講,什麼是大悲心陀羅尼形貌狀相?

【觀世音菩薩言。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無為心是。無染著心是。空觀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無雜亂心是。無見取心是。無上菩提心是。當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羅尼相貌。汝當依此而修行之。】

這個上一次也跟大家有說明,大家如果想要多了解,我們找上一次講的,大家聽聽。這裡講的有幾種心,幾種心,我們要知道《華嚴經》講的原理,「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個只是講幾種而已,實在講,要講是無量無邊的。無量無邊很多很多,但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你有一種心,所有的心都有了。因為心只有一個,哪有那麼多的心,一心!一心裡面,這些心都有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因為時間的關係,今天剛好有個空檔,我是早上才臨時決定晚上要講的,因為怕有些事情要處理。我問,晚上有沒有人講課?他們說沒有。我說今天剛好有空檔,趕快來續講,因為停了一年多了。我記得去年農曆正月停到今年,一年多了,大概前面講的,我們也都忘光了,但是現在再提起來,我們就有點印象了。這些心就是陀羅尼相貌,我們現在誦大悲咒的很多,我們有沒有這樣的心?如果有這樣的心來誦,當然它就相應了,跟觀音菩薩相應了。所以觀音菩薩也勸我們,當依此來修行,依這個心來修行。好,我們再看下面:

【大梵王言。我等大眾今始識此陀羅尼相貌。從今受持。不敢忘失。】

大梵天王他就跟大眾向觀音菩薩報告,說我們現在明白大悲心陀羅尼的相貌,原來是這樣,從今以後,我們就依這個心來受持,『不敢忘失』。這關鍵的字眼,就是『受持』兩個字。讀誦是為了受持,受持就是在生活當中去落實,去把它做到,用這樣的心態來對待一切人事物,「不敢忘失」。我們今天接著講下面的:

【觀世音言。若善男子善女人誦持此神咒者。發廣大菩提心。誓度一切眾生。身持齋戒。於諸眾生起平等心。常誦此咒。莫令斷絕。】

這一段經文,觀音菩薩又接著開示,前面給大梵天王開示完了,觀音菩薩接著又開示。『若』是假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這個「善」字也是關鍵的字眼。往往我們讀經,都沒有注意到這個「善男子善女人」,但是我們常常讀,讀得很熟悉。在《地藏菩薩本願經》,佛有些經文講「善男子善女人」,有些地方經文講「男子女人,不行善者,行惡者」。講男子女人就是幹壞事的、造惡業的,他不行善行惡者,他講男子女人。加一個善,那就不一樣了,起碼要有《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的基礎,才叫善男子。所以《無量壽經》二十五品,往生正因說「雖不能大精進禪定,盡持經戒,要當作善,所謂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淫欲」,一直到不貪、不瞋、不痴,這樣信願念佛,臨命終「不驚不怖,心不顛倒」,那就往生了。所以這一段對照《彌陀經》那一段,《彌陀經》講得簡單,我們看不出來,「善男子善女人」,我很善,可是善有個標準。所以《無量壽經》補充《彌陀經》的,以經解經。這裡持大悲咒,這裡也是講「善男子善女人」,就是修善的。《觀經》講淨業三福,第一福有修到了,那就是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那就是善男子善女人。

善男子善女人有這個善的基礎,再來持誦大悲神咒,『發廣大菩提心,誓度一切眾生』。什麼叫「廣大菩提心」?這個我們常常念,我們聽了實在講也不懂。菩提是覺悟的意思,大菩提就是大覺,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那叫大菩提心。但我們很想發,發不起來。為什麼?沒有動力。什麼是動力?蕅益大師《寒茄集》裡面講,沒有發菩提心,說要度眾生,蕅益大師說他不相信。他說發了大菩提心,但是修的不是為了要了生死,那更不相信。這個話主要就是說什麼叫菩提心。你為了要了生死、出三界,脫離輪迴,你發這個心,想要解決這個問題,那就是菩提心。了生死,我們聽了還是很抽象,怎麼了生死?印光大師教念佛人說,把一個「死」字貼在額頭上,說這個字觀得起來,我們就必定能夠成道。我們也想發,我們也是發不起來。以前老和尚早年在華藏圖書館,我們出家眾每個人發一張印光大師寫的「死」字,貼在我們的腳後面。他說你晚上躺下去,兩腳一伸就是死了,就觀想我現在死了,要求阿彌陀佛來接引了。我們一個人貼一張,躺下去,大家都看到那個「死」。但是也不起作用,想到明天還會再爬起來,沒有想到今天晚上就要死了,還不想死,看久了,也麻痺了。

但是想到死,沒有人不害怕的。你們怕不怕?我是很怕,不知道你們怕不怕。如果死得很痛快,那倒是還好;要死氣斷不了,受折磨是很恐怖的。要死也死不了,要好也好不了,就在那邊折磨,那是最苦的,那個我看了是很害怕。為什麼?這幾十年來,看得很多。看得很多,但是我們過了又忘了。為什麼會忘?大家做三時繫念,中峰國師在第一時講,「諸苦盡從貪欲起」。我們明明知道這個死很恐怖,我們也想了生死,但是為什麼常常忘記?就是因為我們有貪欲。諸苦盡從貪欲起,你貪戀這個世間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財色名利、自私自利、貪瞋痴慢,這些貪一樣就是障礙。人學佛,貪佛法也是障礙。所以那天我帶我們全體的職工、義工聽蔡老師講的《群書治要》,現在他出家了。我前天在福州阿彌陀佛大飯店(第二家)做三時繫念,他前天來參加,身體比較虛弱。我聽到蔡老師講,學傳統文化也會貪傳統文化。後來我想想,真的有道理。這一句話給我們點醒了,真的,在這個當中還是跟學佛一樣,還貪名聞利養。只要貪一種,就是障礙我們發菩提心,你就貪戀這個世間,你就放不下。所以我們現在對治,要從貪。貪戀娑婆世界的心,要把它壓住。佛在淨土法門講,把它壓住,讓它不要發作就好了,帶業往生,到極樂世界再去斷。其他法門不行,你要斷得乾乾淨淨的,比較困難。我們先把它壓一壓、控制控制,這個是可以,比較容易。所以你學佛,也不能貪很多法門,貪很多經典,你還是貪。老和尚講,你換對象,你貪心一樣的,換了對象去貪。不貪世間法,來貪佛法,還是貪,貪心沒有變,只是換了對象,貪不同的對象。統統不能貪,這樣就叫做放下。不能嘴巴講放下,心裡貪瞋痴一直起來,那怎麼放下?所以發廣大菩提心,就是要發了生死、出三界,你才能夠誓度一切眾生。所以這個發心不能有一點點偏差,一點點偏差就不行,就不相應了。

『身持齋戒』。「發廣大菩提心,誓度一切眾生」,這是一個最關鍵的。先講發心,然後再講這個身,我們這個身體持齋戒。「齋戒」,我們一般講八關齋戒,過中不食叫齋,齋戒。下面這句也很重要,『於諸眾生起平等心』,我們自己身持齋戒,但是心不能不平等。你心不平等,你持齋戒,看到沒有持齋戒的,你就瞧不起他,那你心有平等嗎?這個心是關鍵。我剛才偶爾翻到《緇門崇行錄》,蓮池大師,我們淨宗八祖寫的。這個我跟大家念一念,這是巧論齋戒,它這個標題叫「巧論齋戒」。

「宋求那跋摩,罽賓國王族也,元嘉八年達建業。帝問曰:寡人欲持齋不殺,而身主國政不獲從志,奈何?」這是講南北朝的時候,高僧是罽賓國的王族,貴族出家的。罽賓國是現在新疆一帶的,以前都有很多小國家,這個高僧到京師祇洹寺,住在那裡。求那跋摩,在古印度也是王族出家的。在南朝宋文帝元嘉八年,跋摩大師來到建業,就是來到中國。這個時候是宋文帝,這個宋跟宋朝趙匡胤不一樣,這是南北朝的宋,不是後面南宋北宋那個宋。宋文帝請教大師說,寡人也想持齋不殺生,但是他身主國政很不方便,很想怎麼辦,奈何?「對曰」,跋摩大師就回答,他說帝王的修行跟平常百姓有所不同,你是身為一國之主,我們小老百姓身分低賤,名分很低微,當然就是要修苦行,「刻苦耐勞」,一天吃一餐,不要吃肉,吃素,「勤儉修行」,一般人應該是這樣的。但是「帝王擁有整個天下,掌管所有的百姓」,你在這個身分地位上,怎麼做就是持齋戒?就是你「只要說一句仁德的嘉言,官吏跟百姓都會很歡欣」。你做一個國王,你講一句好話,有道德仁義的嘉言,大家聽了,人民都會去依教奉行,你這個功德多大!好像現在當總統的,講一句好話,道德仁義的,他有影響力;如果盡講些沒營養的,那是造罪業也很重。

「行一仁政,則人神都高興而隨順」,你一個政策,是仁慈的政策,對人民有利益的,人跟神都很高興,看了都歡喜。「雖然用刑而不濫殺生命」,雖然有刑法,但是不濫殺無辜。「雖然有征役」,就是征召老百姓來服勞役,但是也不隨便去壓榨人民,完全行仁政,那麼天下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寒熱適當,百穀茂長」,就是我們一般講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寒熱適當就是該熱的時候熱,該冷的時候冷(不像我們現在冷熱都亂套了),這個五穀當然就很茂盛。「這樣的齋戒才是大齋戒」,跟一般個人持一天吃一餐,你這個功德,「大功德啊!」,大齋戒。「這種不殺生,可算受持不殺戒的極致啊!」你看你一個政策,影響多少人。「哪是單放棄吃半天的飯,保全一禽獸的生命,就算是大慈悲大功德了呢!」

跋摩大師畢竟是高僧,真的是很有辯才。「文帝拍案感歎著說:世俗人對深遠的佛理迷惑不清,無從信奉,大都是出家人拘泥於出世法而疏於入世的教化」。的確是這樣的,你懂出世法,不懂世間法,不能度眾生。文帝講,有很多出家人他都疏忽了入世的教化,他都沒有考慮到我們世俗人的情況。「像您」,就是跋摩大師,「所說的這些話,實在是一個開悟明達,解行通天人之際的高僧啊!於是命令掌職的官吏供養跋摩大師,全國都崇拜供奉」。

蓮池大師他有個評論,他就讚歎:「帝王所以不信佛法」,不能單單指責這個帝王他本身的過錯,實在講,也是講佛法的人,特別是出家的法師,「不能完全闡述發揮佛法的奧妙啊」。也沒有看對象,所謂契理契機,什麼對象,他什麼身分,他什麼地位,你怎麼跟他講。所以經它是活的!不會講,你講了,他就嚇到了,不敢來學佛了。像跋摩尊者談佛法,「道理正確而說法圓融委婉,言解善巧而不違背正理,才是真正融通佛法和世法而不相妨礙的人啊!就是古代賢良的諫議大夫,也不過如此。那些固執偏見而自謂秉持正道的世俗僧,他們不知道帝王的不願親近出家人的原因」。為什麼不願意親近?因為跟他講的,他做不到,他嚇都嚇跑了。

所以過去李老師在台中蓮社,他有三不勸。第一不勸人家吃素,第二不勸人家受戒,第三不勸人家出家。因為一般世俗人,你講這三樣,他就跑了。你要吃素,師父對不起,我現在時間沒到,等我老一點再說。他勸大家來聽經,因為經聽明白了,吃素是你的事,看你要不要吃。你真搞明白了,吃素戒殺有這麼大的好處,你自己就會發願來吃素戒殺了。持戒有這麼大的功德,你也會發願持戒。出家就是更高的了。但是不勸人家,這三不勸,勸你來聽經。我們要勸別人,也是這種方式。特別我們對這個人還不了解,最好不要勸他吃素,你要戒殺,不然你一刀還一刀,一命還一命。他聽了就生煩惱,聽了他就排斥。先不要跟他講這個,先跟他講佛理,先跟他講理論。所以蓮池大師講,「神龍的變化,不是蚯蚓可以知曉的,正是這個道理啊!」我看老和尚一輩子,他就是扮演這個角色,他現在度了那麼多,各國的領導,那些人都服服貼貼來信佛,各種宗教都能跟他們溝通、能團結,他就懂這個道理,懂這個原理,知道怎麼說法。所以不會說的人,會把人給嚇跑了。

所以佛在《法華經》講,末法時期要度眾生,要用大乘法,不能用小乘法,那麼嚴格去要求大家,就跑光光。要求自己可以嚴格,對別人要寬,「律己以嚴,待人以寬」。所以講到齋戒,可能有些人:我不行!這一段,如果你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大概沒有一個不行的,都行。在什麼環境,你都能夠持齋戒,最重要就是你發那個菩提心。不然你持齋戒,有的人持得很執著,那根本就是不善聽。以前我們圖書館有個出家眾叫悟超,已經往生了,九十幾歲往生了,退伍軍人,河南人。他老人家在家就持午,有一天去台南,老和尚還有韓館長,我們有幾位出家眾去看開心法師,開心法師準備一桌豐盛的午齋在等我們。車開下去已經過中午了,我們這位老人家他自己準備好麵包,他在計程車上,他老人家說,師兄,我先吃了,我持午,對不起,我先吃了。去到那邊,大家都坐到餐桌去,我們師父說,悟超呢?我就給師父報告,我說超師他持午,在車上吃吐司麵包吃飽了。開心法師講,這個真是不通理。後來我們老和尚回到圖書館,就給他講,剛才你就沒有去吃飯,開心法師講很微妙的佛理,很可惜,你沒有聽到。他老人家非常的懊悔。所以這個齋戒,有大乘小乘,看什麼環境、什麼對象,要怎麼持,要懂,你就沒障礙。如果不懂,可能有很多人有障礙。縱然能夠這樣持,他還是障礙,因為他有執著,也是障礙。你一執著,就沒有菩提心了。

「於諸眾生起平等心」,這句很重要,為什麼只有單提平等心?你自己持齋戒,看到那個不持齋戒的,你心要平等,平等恭敬,禮敬諸佛。你不能看到那個不持齋戒的,認為他是凡夫俗子,我比你強。你心就不平等,傲慢心就起來了,持的齋戒都破光了,不會持戒。所以這個關鍵我們要看清楚。『常誦此咒,莫令斷絕』,就是誦大悲咒,不要讓它斷絕。下面是講修法形式:

【住於淨室。澡浴清淨。著淨衣服。懸幡燃燈。香華百味飲食以用供養。】

這個就是布置壇場。這個就是要閉關,一般說打七,像我們說打佛七,七天。誦大悲咒也是一樣的,『住於淨室』,在清淨的一個佛堂、房室。洗澡洗乾淨,穿清淨的衣服。『懸幡燃燈,香華百味飲食以用供養』,就是布置這個壇場,像我們做法會布置壇場,布置很莊嚴。這個看各人的財力,各人的環境,你能力能辦的,就盡量辦莊嚴一點;能力不到的,盡心盡力也就功德圓滿,也不要去借錢。一定要懂這個道理,關鍵是在這個誠心比較重要,沒有誠心,你弄得再莊嚴,也沒有感應。下面講:

【制心一處。更莫異緣。如法誦持。是時當有日光菩薩。月光菩薩與無量神仙來為作證。益其效驗。】

這一段很重要的,就是『制心一處,更莫異緣』,這兩句。在佛《遺教經》裡面講,「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去年我們老和尚在英國三時繫念法會的開示也講,「制心一處,一心繫念」。我們這個心叫心猿意馬,妄念紛飛。我們能把它制在一個地方,就是你的心把它制在誦咒,或者是念佛,或者是念菩薩的聖號,都可以。以一念代替百千萬億的妄念,心能控制在一個地方,這個心的能量起作用就不可思議了。我們現在為什麼沒感應?心亂糟糟的,一邊念,還是妄念紛飛。《了凡四訓》裡面雲谷禪師教了凡居士持準提咒,他持到怎麼樣就靈驗?持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念頭不動,則靈驗矣。你那個妄念不動了,就靈了。我們現在為什麼念了半天不靈?我們妄念一直在動,沒有念到念頭不動,就沒感應。佛力的加持,被我們妄念障礙住了。所以「制心一處,更莫異緣」。『如法誦持,是時當有日光菩薩、月光菩薩與無量神仙,來為作證,益其效驗』。有日光、月光菩薩,還有無量的神仙,都來作證、來加持,那這個效果更靈驗了。

【我時當以千眼照見。千手護持。從是以往。所有世間經書悉能受持。一切外道法術。韋陀典籍亦能通達。】

這一段就是說你不但佛經,世間經書你沒有讀也通了,外道法術這些經典,你都能通達。《觀世音菩薩本跡感應頌》,有個高僧,在《高僧傳》第四集,清朝澍庵大師,揚州人。「少粗獷,不持戒,為主僧所呵,憤欲報仇」。澍庵法師,江蘇揚州人,少年時候很粗獷、很粗魯,也不持戒,當然被住持所呵斥。呵斥,他心裡就很不平,想要報仇。後來他想一想,自己是修得不好,這也是他轉變的一個動機。「既思潛修以湔恥」,人就是立志,自己要好好修,不然報仇也沒用,是自己不好,所以要自己來修行。「乃於所住寺藏經閣,誦大悲咒,閉關三年乃出,神采頓殊,抑抑自下,然不測其所證也」。閉關三年,閉關三年幹什麼?就是念大悲咒,誦大悲咒,就是這裡講的制心一處,更莫異緣,就是放下萬緣,什麼都放下了。念了三年出來,神采頓殊,跟以前不一樣了。大家覺得看起來不一樣了,但是也不知道他到底是證到是什麼樣的境界。

「偶於茶社中,聞客析經義,詰難甚苦,師笑所談,皆有佚脫。乃誦所論書,且誦且解,客等駭服。由是以淹博名,或試以綺語小說,亦應聲誦出。乃知師於內外典籍,九流百家,下逮小說,一切文字,不待涉目,無不成誦,競傳神異,號聖僧」。這一段,就是這個澍庵大師,大家也不知道他證得什麼境界,偶然在茶社,過去開茶店的,就像我們現在講的茶店、咖啡店,賣茶的,去喝茶,聽到客人在分析經義,有分析到很困難的地方。澍庵大師在旁邊聽到就笑笑,他說你們講的那些都有佚脫,那些經文都有脫落,所以不全,你們遇到困難了。所以把他們講的那些經統統把它誦出來,他沒有看過,沒有讀過那個經,統統把它念出來,且誦且解,一面誦,一面給大家解釋。這些客人,大家非常驚訝,也非常佩服。由是以淹博名,他經教很淵博這樣出名了。後來有些人試以綺語小說,亦應聲誦出,像我們世間的小說《水滸傳》、《紅樓夢》,有些講綺語的小說,用這個去問他,澍庵大師他也應聲能誦。乃知師於內外典籍,九流百家,下逮小說,小說是九流最下面的,一切文字,不待涉目,無不成誦,所以競傳神異,號聖僧。這個就是跟我們現在念這段一樣,『一切外道法術、韋陀典籍』,你念大悲咒念到念頭不動,你就通了。所以一經通一切經通,全貫通了。連那些小說,沒看過的,都通了。為什麼?通自性了,一切法從心所生。這也是給我們一個證明。下面的經文講:

【誦持此神咒者。世間八萬四千種病悉皆治之。無不差者。亦能使令一切鬼神。降諸天魔。制諸外道。】

這一段是講治病。講到治病,這個感應就很多了,古今中外就有很多了。感應也很多方面的,在《感應頌》裡面,我有翻到一則公案,這則公案我覺得很值得我們大家來借鏡。這個公案是《觀音經靈驗》,「江陵王道行」,在大陸江陵,有個叫王道行的人。「墮崖折腰,調治弗痊」,墮崖就是從山崖掉下來,好像我們從大樓掉到樓下去。掉下去,實在講,沒有摔死就是命大。他的腰折了,腰折損了,我們現在講脊椎可能摔傷了。古代也沒有開刀,當然古代也有他們調治的方法,可能摔得太嚴重了,一般的調治也治不好,調治弗痊,也治不好。他就發心誦白衣經一年,白衣經就是白衣大士,觀音菩薩稱白衣大士,觀音經統統可以稱白衣經。《心經》、《普門品》,這是最常有人誦的,還有一個《白衣神咒經》,以前我在家也一直念。還有一些念《高王觀音經》,那個查了也不是正規的佛經,但是很多人念了它卻有效。大家想想為什麼有效?心!

所以黃念祖老居士在《淨修捷要報恩談》講,有個女主人天天在拜觀音菩薩,念大悲咒,她有個婢女,她的傭人,看了也很想要學。有一天就請問她這個女主人說,請問女主人,妳每天都在拜,妳在念什麼?能不能教我?這個女主人就對她看一看,妳一個婢女也要跟我一樣念大悲咒?她就騙她,我在念荔枝核。荔枝裡面那個核,荔枝裡面不是有個核嗎?我在念荔枝核。她那個婢女聽了很高興,原來是在念荔枝核。她就一天到晚念荔枝核、荔枝核。有一天,她的兒子不小心墮到海裡面去了,沒有船,掉下去會被淹死的。他突然看到怎麼海當中浮一串荔枝核出現,他就身體攀附在荔枝核上漂著,被其他的船看到,把他救起來了。回去跟他母親講,今天好險,差點就沒命了,掉到海裡面去,剛好海裡面有一大片的荔枝核漂過來,我趕快攀附在那個荔枝核,後來被人發現救起來,才能保住一命。這個婢女一想,她說兒子,那真有感應,我每天都在念荔枝核,果然有感應救了你一命。所以黃念老就講,她念那個荔枝核,她的心就通到觀音菩薩那邊去了。任何一法都是佛法,關鍵是那個心,她誠心誠意的念,它就有感應了。那個女主人騙她的,念觀音菩薩不給她講,說念荔枝核。她就真的老老實實的念荔枝核,她也沒有懷疑,真的老實念,念了真有感應,關鍵在誠心。

墮崖這個王道行,誦白衣經念一年也沒效,這個經典不是講八萬四千病都能治嗎?『無不差者』,都能治。為什麼念了一年也沒有效?「夜夢神人叱之曰:汝誦咒視為具文了事,反怨經不靈驗耶」。這個王道行也有一點道行,雖然念得沒有效,但是他也真有下功夫,所以他才能感應神來給他託夢。神就給他呵斥,就責備他,他說你誦經知道你自己怎麼誦的?汝誦經視為具文了事。什麼叫具文了事?今天要誦《彌陀經》,趕快要去誦一誦,趕快誦完,功課就交差了,是這樣的。我們現在誦經是不是這樣?都是這樣的。我們現在誦經,時間到了,無可奈何,不來不行,無奈。這樣誦怎麼會有感應?誦一年沒有感應,誦十年、誦一百年也沒感應,心態不對,我們自己要檢討。沒有感應不能怪佛菩薩,要反省自己是怎麼念的。為什麼有人念得有感應,我們念得沒感應?他為什麼有感應,我為什麼沒感應?是佛法不靈嗎?佛法是平等的,沒有對哪個人特別加持,哪個人少加持一點,不會這樣的,都平等一樣,關鍵在我們眾生用的心不一樣。你用什麼心?王道行他是具文了事,就是跟我們一樣,到時間沒念也不行。反怨經不靈驗耶,具文了事就是應付應付,沒有真正的恭敬心在念,以為念完就交差了,每天念。你沒有反省自己,反而怨經不靈,就被神罵了,責備了。

這個王道行也很不容易,第二天夢醒了,「乃洗心滌慮」,盡改前非,把過去那些不好的習氣改過來。洗心,滌就是洗滌。放下,真的放下萬緣,一心誦經。「虔誦」,虔誠的讀誦,跟過去讀的就不一樣了,心態就不一樣了。這次讀多久?「逾三月」,就是大概三個月。「復夢前神」,讀了三個月,他又夢到之前來責備他的那個神,那個神在夢中用手拍他的腰,一拍他就「驚寤」,就驚醒過來了,「腰伸如故」,一拍後來腰好了。這個公案,我覺得我們要受教育,我們要警惕,如果念得沒效,也不要去怪佛菩薩。所以現在人類有很多病,念了半天也不靈,關鍵就是沒有虔誠心,不恭敬。所以印光大師講,佛法從恭敬中求,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如果一點恭敬心都沒有,那一點利益也得不到。所以恭敬就是在我們生活上,生活上待人處事接物,都是一個恭敬心。

所以你誦經恭敬心,做什麼事都是恭敬心,主敬存誠。《論語》裡面講,主忠信。駕著馬車你要很專注,好像我們開車一樣。做任何事情,恭敬至誠做,都會做得非常好,它就有感應。所以真的什麼病都能治,現在治不好,我們要懺悔、要反省。所以讀誦這個經典,你讀了都能明心見性、大徹大悟,那病怎麼會治不好?生死大病都能治得了,那身體這些病怎麼會治不好?關鍵是我們用心不對。我們自己要從這個地方反省。所以這個公案,也給我們很大的啟示。我們有什麼病,我們大家現在來共同努力,來念,念到有感應,那就有加持了。你有念,都會有感應,這個感應有顯感顯應,顯感冥應,冥感顯應,冥感冥應,總是有感應的。念觀世音菩薩聖號也是一樣,我們念,總是會有感應的。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先學習到這一段。經有無量義,要詳細講,時間就長一點。下次我們有時間,再來繼續學習。我們這個就是沒有定時的,星期五有空檔,我現在知道了,下次回來看看星期五有沒有事?下個月星期二看我在不在,在的時候就大家來學習學習。好,我們今天學習到這裡,現在請大家合掌,我們來念迴向偈,我念完大家再念,先不要急。「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阿彌陀佛!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9年6月7日09:49:2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59972.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