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开敷夜神章|第30集|文字MP3|jingkong老法师主讲|台湾华藏讲堂

admin 华严开敷夜神章评论阅读模式

华严开敷夜神章  (第三十集)  1986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12-004-0030

点此听MP3

请掀开经本八百二十七面,倒数第三行:

【佛子我于一念知。一切剎海极微劫。佛及菩萨诸神通。五道轮转众生类。】

从这一首看起。这个十首偈都是说明能知,前面五首已经介绍过了,这是第六首开始。这个四句偈当中我们特别要注意的就是一念,一念就能知,二念就不知;二念就迷了,一念是觉。所以《弥陀经》里面教给我们一心,《华严》里面讲到究竟圆满的境界称为一真法界。总而言之都是一,一就行了。佛给我们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换句话说,众生与佛没有两样,无论在哪一方面来看都是一样的。可是事实上?那就大大的不一样了。为什么会变成不一样?就是众生起了二念,不能保持他本有的一念或者是一心。我们特别要着眼的就是『一念知』,这是本性起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所以下面就说出境界。『一切剎海极微劫』,这句里头讲两桩事情,「一切剎海」是讲依报,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宇宙、星球、银河系,说的是这个;「极微劫」是讲时间。所以这一句里面是讲两桩事情,这就是无限的时空他没有不晓得的。

第三句是讲的知正觉世间,『佛及菩萨诸神通』,这一句里面包括了佛,包括了菩萨,包括了声闻、缘觉,这是十法界的四圣法界。末后这一句就是六道众生,它这里说『五道』,「五道」就是六道,把阿修罗道省略掉了,因为阿修罗实在讲是天、人、鬼、畜这四道里头都有阿修罗,说五道,阿修罗在哪一道就说他是哪一道。所以佛经上常常讲的「五趣轮回」,这里讲「五道轮转众生类」,众生类这三个字是总结,因为除佛之外都可以说是众生。九法界的众生,一念都知道,真是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不知道的。我们现在难就是难在不能达到一念,一天到晚起妄想,没有办法恢复到一念。佛法修学的枢纽就是在一念,这个一念普通我们称它作禅定,禅定就是一念,在《弥陀经》里面讲的「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一念。由此可知,除非不是佛法,如果是佛法,修什么?就是修一念而已,一心而已,就是修的这个。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那是手段、是方法,统统修的一念,一念就是觉,一念就是正,一念就是清净。这是说明佛法的修行是以禅定为枢纽。再看底下一首:

【我亦知彼诸世尊。初发广大菩提愿。一切行海具修行。乃至当成一切智。】

这一首是讲如来,如来不是说一尊佛,是讲三世十方无量无边的诸佛,没有一尊佛他不知道。举个例子说,某一尊佛他最初发心,我们现在也是初发心,发心之后将来必定成佛,你与佛有缘,你必定成佛。《法华经》本师释迦牟尼佛就给我们授记,「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这是普遍给我们授记。我想你们在座的每位同修至少也念过一句南无佛,你念过一句南无佛你就成佛道,不过这个成佛道不是现在,早晚要成。至于这个早晚完全是看自己,自己如果能够精进不懈,你就成得快,懈怠懒惰那就成得慢。不管是快是慢,决定成佛,这一句「南无佛」的种子决定不坏,决定不会消失,也不会变质,所谓是金刚种子。这是菩萨晓得诸佛最初发心。所以最初发心要记住,发的什么心?念佛的心。你看《法华经》上说,「一称南无佛」,念佛!处处都是在启示我们,无量无边法门里面念佛第一。他没有说别的法子,这是皆已成佛道,他说「一称南无佛」,没有说他看到一部经,或者是读诵几部论,没有这个说法,只说「一称南无佛」。

所以,从许多的大乘经典里面细细的去思惟、去体会,无不是标榜念佛第一。你真正能体会到,你就把这个法门里面最重要的抓到了,也就是说法门里头最快捷方式的一条路,最近的一条路你找到了,你走这个路成佛就快,走迂回的路那成佛就慢了,时间就要耽误了。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讲经说法,始从《华严》,最后讲《涅盘经》,四十九年所说的,自始至终都是把念佛摆在第一位,我们要深深体会他的用意,因为念佛最容易念到一念。念佛实在讲,在理论上说,就是以一念代替一切妄念,不起念头则已,一起念头就是阿弥陀佛,就用这一念。到一切妄念不起了,所谓二六时中一天到晚起心动念只有这一念,除这一念之外其他念头都不起了,这个时候叫得到了念佛三昧,就是得到定了。得到定是不是此地讲一念知?不是,一念知比这个境界还要高,比这个功夫还要深。念佛三昧得到只是把妄念伏住,决定不起现行。所以功夫再要加深,《楞严》上说得好,「净极光通达」,念佛三昧是净,但是还没有到极,还没有到净到极处,这一念是净到极处,光通达了(光就是智慧),光明现前了。智慧光明现前就是一切智,能力就具足了,在《弥陀经》里面讲的就是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就是这个境界。

所以念佛的好处,它不要掺杂其他的法门,就是这一句佛号,从初发心到成佛道,不改换第二个方法,就这一个方法就能完成,妙就妙在此地。不像其他法门,修一个法门还要用其他许多法门来辅助、来帮助,否则的话你功夫不能得力。念佛的好处,什么辅助的都不需要,只用这一念就能够完成,从初发心到成佛。这个法门实在是容易、简单、稳当、可靠,但是信的人太少了。为什么少?就是它太容易了。一般人怀疑,成佛哪有这么容易的?实在是容易,最容易的方法才能伏我们的妄想。

所以我自己修学这三十多年当中深深的体验到,东西看多了、听多了、读多了,清凉大师讲得没错,清凉大师在这部经讲经题的时候讲到,他说这个情形是增长邪见,「有解无信,增长邪见,有信无解,增长无明」,都很难。可是用念佛这个法门,有信无解不怕,虽然是增长无明,如果这一句佛号一直念下去会把无明念掉,它有这种功德,能破无明。但是除这个法门之外,可以说确实是增长无明、增长邪见。所以他老人家极力提倡有信、有解、有行。什么叫做证?信、解、行合一了就叫证,并没有一个特别的证;换句话说,信、解、行统统变成了我们实际的生活就叫证。我们所信的、所解的、所行的,与我们日常生活要不相关、脱节了,这不叫证。

特别是在五十三参当中看到的。所以菩萨修行的方法、法门不一样,各人有各人修学的方法,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华严》是圆教,所谓圆就是事事无碍,我们今天在社会上从事任何一种行业都没有障碍,都能够学佛,都能够成佛,这才无碍。如果有人说成佛一定要出家,在家不能成佛,这就有碍,这不是圆教,他有障碍。或者说出家成就高,在家成就比不上出家的,给诸位说,这是别教以下的意思,不是圆教。但是诸位要知道,藏、通、别都是佛的方便说,圆教才是真实说,换句话说,佛法里确实是事事无碍。我们今天起心动念、一切作为统统都有障碍,障碍从哪来的?自生的,是你自己对于一切法里头迷惑颠倒所造成的障碍,实际上没有障碍,这是诸位仔细读读《华严》你就明了。

你看这五十三个善知识,他们从事的行业,像我们这个社会里面有善的,也有不善的,其中有学佛的,也有学外道,他都能成就,都没有障碍,都是佛,都是大菩萨,我们要深深的体会这一点。至于他们用什么法门来修学,这是更重要的事情,更要细心去体会。法门不管怎么多,不管怎么样在变花样,它的原理原则决定不变,名称可能不相同,意义没有两样。你看此地,他把重点讲在「一念」,这就是他修行的目标、方向。在佛法里面,运用第六意识分别,可以说最殊胜的就是法相唯识宗,你喜欢想,就叫你去想,就引导你去想。法相唯识真的要用脑筋,不用脑筋就会迷在里头。这也是个方法,叫你想,想尽了就无想,也达到一念。它是教你,你会起心动念,起心动念里面训练你到最后的时候训练成一念,那个方法也妙极了。你要不知道这个方向,不知道这个原则,你拼命去胡思乱想,愈想愈远,永远达不到目的。

我们举个最浅显的例子,法相入门是《百法明门》,《百法明门》实在讲只解释经里面的一句话,「一切法无我」,就解释这一句话,一切法就是百法,后面二无我,人无我、法无我。所以《百法》是大乘,大乘入门,学了《百法》之后就证二无我,证得二无我就是大乘圆教初住菩萨。七信位是人无我,圆教初住就是法无我,二无我你最低限度也是圆教初住菩萨,你这一部《大乘百法明门论》念了之后立刻就证到圆初住,这是满分,打分这个可以打一百分,满分。换句话说,这个境界在念佛法门是什么境界?是理一心不乱,就是此地讲的「我于一念知」,就是一念。可见得《百法》不简单,是叫你在一百法里面,这个一百法包括了世出世间法,包括了有为法跟无为法,你明了之后在这里大彻大悟,悟入到人法无我,是这个意思。

现在我听说不少讲《百法明门》的,讲什么?讲名相,一百个法相名词,拿这个来解释。本来咱们头脑里面分别执着就不少,又加上一百条的分别执着,唯恐你分别执着不多;换句话说,加深了我执,加深了法执,跟佛讲《百法明门》的宗旨完全颠倒。这种讲的法就叫做念死书,死在字里行间,念死书。咱们念死书的称为书呆子,他念佛书,变成佛呆子,错了,大错特错。所以从法相唯识都是意在言外,何况性宗的经典,就是法性宗的经典!但是法相宗也把《华严经》列为主修的经典之一,它是六经十一论,《华严》是六经之一。所以它用的方法,叫你思尽无思,达到这个目的。所以从《百法》上你就能看出端倪出来。如果错了方向、错了宗旨,你永远是迷,不会开悟的。这是学佛的同修,尤其是发心讲经的同修,要注意,不要念死书。

『一切行海具修行』,「行」就是生活行为,生活行为是无尽无量的,所以比喻作「海」,海是既深又广,在此地用这比喻,一切行海。从起心动念到所有的行为,待人接物,所有的行为,「具」是具足,「修行」是把这些行为样样都修正。这句话诸位听了之后也许会有疑问,你说修正,什么叫正?什么叫不正?正与不正的标准何在?这是个大问题。通常佛在方便说的时候就有许多层次的标准,标准不相同的。初学有初学的标准,像五乘佛法,等于说把佛法教学分作五个阶段,人乘、天乘、声闻、缘觉、菩萨,一层比一层高,就好比我们读书一样,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每一个阶层有每一个阶层的标准,这叫权说、方便说。既然是权说、方便说,当然它一定有个不变的标准,绝对的标准有,绝对的标准是什么?就是一念,就是一心。不管在什么行为里面,你能够训练一心,那这个行为统统是正。

《华严经》就是采取的绝对标准,它不是相对的。如果是相对的,你在这五十三位善知识,你就会觉得非常奇怪。根性不相同,职业不相同,甚至于职业里头有善恶很大的悬殊,为什么他也是菩萨?为什么他也成佛?因为它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所以他事事无碍。相对的标准里面就有障碍,他可以做到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做不到,事事无碍一定要绝对标准。绝对标准是什么?无论我们什么样的行为,起心动念一切造作行为,都是在修觉正净,都是在修一心不乱,这就是绝对的标准。

譬如在小乘戒律里面,小乘对于威仪非常重视,一举一动都要合乎规矩,小学生的教学方法,叫律仪戒。大乘戒律在精神,修学上跟小乘就完全不相同。小乘戒里面,譬如说不杀生,戒经里面讲得清清楚楚,没有伤害到众生,没有把他命断掉,这没有破戒。譬如你打他、伤害他,但是他还活着,他命没有送掉,这个就不能算杀生,这不犯杀生的戒。一定要他命断了,这才叫杀生,破了杀戒。伤残都没有破戒,一定要他命断了,才算是破了杀戒。可是在菩萨戒里面就不然,菩萨戒我动个念头,我恨他,我要杀他,戒就破了,那个人怎么样?碰也没有碰他一下。为什么?因为大乘境界是修心,不是在事相上。小乘是在事相上修,大乘是在心地上修,所以两个人持戒的方法完全不相同。因此现在南洋小乘瞧不起中国的佛法,认为什么?中国的出家人不守戒律,戒律都破光了,他们是严持戒律,他持的是律仪戒,他戒在事相上。中国佛法是大乘,戒在心地上,不一样,这个情形他们不晓得。但是要知道,大乘戒难持,小乘戒容易持,大乘戒是要你自己心地里真正去守,你要说是不能够守持,拿这个来造作恶业,认为我心地清净,这个罪过就无量无边,比小乘结罪要重得很多很多。

在过去唐朝时候道宣律师,大乘八大宗都是隋唐时候建立的,律宗开山祖师就是唐朝的道宣法师,那时候他住在终南山。他的戒律精严,感动得天人供养,他是日中一食,送饭的是天人来给他送饭,每一天到时候饭就送来了。有一天就是窥基法师,窥基法师路过终南山,顺便去拜访道宣律师,道宣律师在当时也很有名气。窥基大师是玄奘的得意弟子,但是听说他戒律不清净,俗话说「三车法师」。他出家跟玄奘大师谈条件的,这是个传说,玄奘大师希望他出家,他是王孙公子,唐朝开国的大将尉迟敬德是他的叔叔,所以他出身在贵族。要他出家真不容易,他提出三个条件,说要带一车美女、一车黄金、带一车书,所以相传他戒律就不严,人很随便。道宣律师就轻视他,这个人有学问,不错,但是没有德行,就有点瞧不起他。

这一天在终南山大概接待谈话也久了,到中午的时候天人没有来给他送饭,他持戒很严,过午不食(过中不食),就是日中之后就不食,这一天天人没送饭,下午窥基大师走了。到第二天天人来送饭的时候道宣律师就问他,你昨天为什么不给我送饭来?大概昨天要来送饭,也可以在窥基大师面前炫耀一番,天人供养我,结果昨天没有来。天人就告诉他,说昨天有大乘菩萨在山上,满山的护法神,我进不来。这个话说了之后道宣法师就流汗,非常的惭愧,晓得自己看错了,自己不如窥基大师,人家的戒行是心地功夫,不是斤斤计较小节。这就是说明持戒,同样是持戒,层次、境界、方式不相同,大乘菩萨真正求得清凉自在,他修行是修这个,无论在什么境界里头,就是修的清凉自在。所以叫历事练心,你不经历这些事情你怎么晓得不为境界所转?样样事情都亲身经历,自己心里如如不动,清净光明,晓得自己功夫提升了一层。如果在这个境界里还会起心动念,自己决定功夫不到家。

所以菩萨修行在哪里修行?就是在日常生活一切人事环境当中修行,无论这个境是顺境、是逆境,就在这里头修不动心,在这里面修定修慧,定就是如如不动,慧就是一切明了,我样样都明了,样样都不动心,这是一个绝对的标准。所以佛给我们说,一切众生的根性不同。根性,依贤首家来分就是五种根性,小、始、终、顿、圆,五种不同的根性。根性不相同,修行的方法也不相同。圆人的根性你叫他学小乘、小教他决定不干的,为什么?受不了拘束,这样也不行,那样也不行,那他受不了。小乘的根性看到圆人他看不顺眼,这个人你看乱七八糟的,不守戒律,一天到晚胡作妄为,他看不顺眼。所以各种根性不相同,因此佛才有八万四千法门,才有许多的宗派,接引各种不同根性的人。但是无论修哪个法门,到相当程度之后一定要进入圆教,他才能够圆满的成就。

但是众生当中有一类确实是圆教的根性,他一下手就从圆教入门,他的成就比一般人就要来得快,要来得殊胜,但是这是少数人。如果不是圆教的根性要来修圆教的法门,恐怕堕落也特别快,为什么?自欺欺人,那就不得了。所以这是我们要明了的,今天经上讲的这是绝对的标准。所以佛的所有设施都值得我们赞叹,都是大慈大悲,帮助一切不同根性的众生,其目的都是叫他圆成佛道。这个道理我们要明了,明了之后就不会轻视别人,对于一切人就知道尊重,绝不轻慢人。佛自己本身也做出一个榜样给我们,佛不轻初学。所以我们对于任何宗派不同修行的人我们要尊重,我们要恭敬、赞叹,他修的他知道,我不知道;我修的我知道,他也不知道。底下一句,『乃至当成一切智』,这是果,前面既然修因,后面一定证果,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再看底下一首:

【亦知彼佛灌顶地。具足无等菩提道。方便说法悉不空。我于一念皆明了。】

前面一首是说他从初发心到成佛道,这四句。这个四句是说他证果之后普度众生,自利利他。『亦知彼佛灌顶地』,「灌顶」也就是授记,佛为他授记,给他灌顶。在每个位次,最后一位都叫做灌顶位,譬如十住,第十住就叫做灌顶住。第十行、第十回向、第十地都叫做灌顶,灌顶就好比是毕业了,特别在《华严经》上讲的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四十个位次;十信位不算,十信没有地位。好像我们现在学校教育制度一样,小学、中学没有学位,大学毕业了才有学位。佛法也是如此,十信没有学位,十住才有学位,第十住有学位,第十行、第十回向、第十地都有学位。灌顶地就不一定是哪一地的菩萨,不要呆呆看到是第十地法云地的菩萨,不必这么看法。为什么?他说「彼佛」,诸位要晓得,圆教初住菩萨就有资格以藏教的佛来度化众生,应以佛身而度化之,他就现佛身来度化。所以圆教初住就成佛,这是真佛不是假佛。所以禅家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见性成佛成什么佛?藏教佛、通教佛,是这个。别教的佛那要破十二品无明,在圆教相当于第二行位的菩萨,十住破十品,初行破十一品,二行就破十二品,所以别教的佛相当圆教第二行位的菩萨。所以这个地方讲的彼佛是藏、通、别统统包括在其中。

『具足无等菩提道』,这就是广大无边的觉道。「菩提」是翻为觉,觉而不迷。这个「道」是一个形容词,也就是讲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待人接物样样都不迷失自性,时时处处都不迷本性,这就叫做菩提道。换句话说,无论是待人接物,不论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处所,他都能用他的清净心,用觉心、用清净心、用正知正见,这就叫菩提道。我们在这个经里面看得很多,所谓「道」就是存心,就是用心。善财童子参访这些善知识,一见面就提出两个问题,见面的时候先说出他自己的愿望,我已经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个意思就是说我已经发无上菩提心;换句话说,我的志愿是想成佛。拿现代的话,最简单、最明白的话,就是这么一句话,我到你这来请教,我的志愿是成佛,你要帮助我。我有两个大问题,第一个,我要用什么样的心才能成佛?第二个,我要用什么样的行为才能成佛?一个是菩萨道,一个是菩提心。所以他说我不晓得怎样修菩萨道,不知道怎样学菩萨行,就是两大问题。这两句话在五十三参里面重复了两百多遍。重复这么多遍,我们把这个经看一遍,这几句话重复几百遍,使我们的印象特别深刻,然后你才恍然大悟,这是学佛里头最重要的课题,我们用什么心。「具足无等菩提道」就是用心,也就是三皈依里面所说的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就是具足无等菩提道,这是真正的成就。

『方便说法悉不空』,这个「不空」就是没有空过,与一切众生都方便说法,决定不能叫光阴空过了。这真能做得到吗?能做得到,第一个你的心要念念不忘。首先是念念不迷,这是个基本,从不迷里面生出无尽的悲愿利益众生。不要想到利益自己,一想到利益自己就迷了。大乘比小乘妙就妙在此地,小乘是念念想自己,我的戒律要怎么持得好,我的禅定要怎么修,所以破我执好难,因为什么?他有我。大乘修学法巧妙的地方就是什么?处处叫你把自己给忘掉,起心动念想别人不想自己,这个方法妙,久而久之真的把自己忘掉了,所以这个我执没想断到后来没有了,这个法子妙。所以佛法里头大乘比小乘要究竟,大乘比小乘要容易,小乘纵然断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证初果,从初果到四果,你看经上讲,天上人间七次往来,要多长的时间。但是大乘要想证到明心见性,一生可以做得到。小乘人一生决定做不到,他就是什么?他有我来修,难在这个地方。大乘一生能够破法执,因为他无我,起心动念都想别人。这个心是从清净心里头生的,所谓清净就是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妄想,你心就清净了。如果有这样的愿行,自然你的时间不空过,一分一秒都不空过,都在那里利益众生。白天利益我们现前的众生,夜晚睡大觉能利益鬼神,因为你心地清净,清净就放光明,他们看到就合掌恭敬欢喜赞叹,所以能利益鬼神,决定不空过。

在利益现实的社会里面,我们有许多的方式,不仅仅是言说、讲演,这是许多方式里面的一种,所谓方便有多门,这是多门里头的一门。除此之外还有表演,什么表演?生活就是表演。学佛的人心地清净光明自在,使你的朋友、一般外面的人接触他就有感受,这就是利益众生,一句话不说也利益了众生。所以成佛之后还要特别用一百劫的时间去修相好。相好是什么?修福报。佛不是把这个东西都舍掉了,为什么这个时候还特别去修福?是为众生修的,不是为自己修的。所以佛菩萨的像都非常圆满,叫你一看到就生欢喜心、就生恭敬心。如果佛出现在世间又干又瘦又矮又小,你想想看,什么人会恭敬他?不能度众生,所以一定要修福报。这个福报不是为自己修的,是为了接引众生方便而修的。换句话说,这个福报不是自受用,而是他受用,因为他自己已经忘我了,不但我执没有了,法执也没有了。可见得他自己决定没有受用,而是为一切众生受用,这些统统属于方便。所以我们要能够体会到这个甚深的义趣,不是我们做不到,我们现前也能做得到,要努力向这个方向去做,念念不忘利益众生。利益众生是真正的利益自己,为什么?自他不二。再看底下一首:

【亦知彼佛方便门。转大法轮满世间。涅盘无量诸功德。法住久近皆能了。】

这还是继续前面未尽的意思,也知道彼佛无量无边的方便法门,这些法门都是接引众生的、摄受众生的。『转大法轮』,「转」是一个推动,「法轮」就是代表佛法的教学。我们现在商业上都有个标志,叫商标。佛法也有,佛法用什么标志?用轮,佛法用法轮做标志、用莲花做标志,也有用卍字(卍字是以后人用的,很少)。自古以来佛法的标志就是用莲花、用法轮,而以法轮用得最多,因为轮这个相它的意义的确很圆满,佛法讲的是不二法门,这个轮代表了不二。第一个是空有不二,轮,外面这个轮相是有,心是空的。你们想想那个圆心有没有?你不能说它没有,你也不能说它有。你说有,找不到;你说没有,没有圆怎么成就的?所以它代表空有不二,代表性相一如,轮是相,性就是心。换句话说,佛一生所说的法门用这轮相能够表达出来。

我们明了这个轮相,轮相对我们凡夫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启示,养生之道。我们一个人有身、心两部分,身就好像是轮,要动,轮要不动作用就没有了。你们诸位想想,轮的作用就是要它运转。今天科技发达,说老实话就是轮带动的,没有轮什么都不能动,轮带动的。所以轮一定要动,不动它就是废物,就没用处。我们这个身就是轮,所以身要动,身要不动就有故障,就要生病。所以说活动,活就要动,不动呢?不动就死了,就不活了,身要动。心呢?心不能动,心要动就坏了。心要静,身要动,养生之道,延年益寿。现在人颠倒了,身要舒舒服服的,不动,心一天到晚在打妄想,恰恰颠倒,所以带来一身的病苦,错了。所以佛法你看看这个轮相,从小处看,启示我们如何养生之道,大的是整个宇宙,用这个标志确实非常有道理。

轮相要动,要转动,把这个代表佛陀的教学。转就是推动,我们要把它推展,将这个教学发扬光大。用什么力量来推动它?大慈悲心来推动,所谓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以大慈悲心来推动这个教育,使一切众生都能够受惠,都能够得到佛法的利益,所以这是无条件的。我们今天社会繁荣兴盛,什么力量带动的?名利。你们想一想,如果今天把名利要拿掉了,谁愿意去工作?大陆上这三十多年来贫穷落后,什么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名利。大家做,我为谁做的?所以全国普遍都怠工。大陆在过去共产党的制度,年轻的时候,学校毕业给你分配了工作,给你订了薪水,这个薪水终身的,一生就这么多;给你这个职务,这个职务是终身职,不能更换,没有升迁。所以大家做了以后就不做,我怎么样辛苦去做也不能升官,怎么样辛苦你也不会多给我一点钱,非常不合理。

甚至于夫妻两个给你分在两个省,我就听说,两个都是教书的,他不肯把他们分在一个学校,他把他们分在两个学校,距离是两个省,只有寒假、暑假才能够聚会一下,就不准调动。他那个方法就做得这么样的呆板,做死了,所以普遍的怠工。譬如工厂,干部来巡视了,大家就做一下,干部走了,坐下来聊天。所以那时候尼克松他们一帮人最初到中国去看的时候,回国的时候对于大陆有个批评,中国这个民族是全世界最懒惰的民族。中国人怎么会懒?我们台湾也是中国人,在美国表现得不懒,任何学校里面前三名差不多都是中国人,读书非常勤快,很聪明,不懒。就是因为大陆上没有名利两个字在推动,大家都不动。现在共产党觉悟了,那个路死了,走不通了,现在也给一点小名小利,所以现在又动起来了。

佛法这个推动不是名利,是大悲心在推动,这比名利更要殊胜,更是难得。所以转法轮,转动的力量是大慈悲心。『满世间』是遍满世间,希望把佛法普及到全世界,普及到每一个角落,这是诸佛菩萨的愿望。谁来做?要靠我们来做。实在说,真正具备大慈悲心的人不多,还是名利要紧,换句话说,现实的生活这是我们眼前看到最重要的一个关口。佛法也知道,所以有说「法轮未转食轮先」,我们穿衣吃饭这是第一个必须具备的条件,然后才能谈佛法,如果最低生活不能维持,那就谈不上修行,也谈不上佛法的教学。所以维持最低的生活也是佛门里面讲求的,但是这个最低生活当然也要随着时代水平来提高,这才能说得过去。即使是这个样子,现在真正发心为众生转法轮的还是不多,为什么?名利超过了大悲心。

我在前两个星期,在中国佛教会遇到现在的秘书长了中法师,很感慨的跟我谈了一句话说,我们佛教现在缺乏年轻的人才,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年轻的出家人有没有?多得是。为什么不肯到这里来学讲经、学弘法?这地方名利太少了。所以他就跟我说,他说法师,你讲经讲这么多年,你一个月收几个红包?年轻人天天去赶经忏,给死人念经,一个月收入五、六万,你这个讲经说法的法师怎么样也比不上他。这是事实,真的,这一点不假,那个地方收入多,他到那里去了,不肯去学讲经。何况学讲经至少要学十年,十年当中,你还没有成就的时候没人供养你,你一点收入都没有。到你有信徒来供养,那是出了名之后的,这个苦难的十几年日子你怎么去熬去!而且前途还是个未知数,将来能保证一定出名吗?一定有人供养吗?未知数。搞经忏佛事学三个月就行了,就可以毕业,马上就派上用场,一个月就有五、六万收入,只要三个月工夫就行了。所以他说经忏佛事害死人,把这些年轻人都引诱去了,没有人肯发心出来学经。真的,一点都不错。

但是在从前的佛教没有经忏佛事,所以你一出家之后就乖乖的来学经学教,每天上八个钟点课,参八个钟点禅,或者念八个钟点佛,他心地清净。尤其是寺院都在高山上,距离都市、乡村都相当之远,人在山林里面居住确实清净。不像现在,寺庙在都市,一天到晚跟花花世界接触,要说他不堕落那他是再来人,他要不是再来人怎么能保得住不堕落?不容易。所以要晓得,今天佛教之衰,原因在哪里我们要晓得。

真正发心为法、为道、为一切众生,那是真正的菩提心,功德利益不可思议,可是眼前要受苦,要受苦、要受难。但是现在出家受苦受难水平提高了,比我那个时候高得太多了。我出家学佛吃了十五年苦头,当中最艰苦的,五年,日中一食,我一天生活费用三块新台币,只够吃三个馒头,一块豆腐乳,再多了就没有钱。所以有许多人,你很了不起,你修苦行。我说你这个话是恭维我,其实怎么样?我没有钱,没有法子,我说我要有钱我也想吃五顿,被逼的,没有法子。我老师限制得很严格(就是台中李老师),他说我们是好朋友,我跟你讲真话,要是别人我决定不说,我也不问,他说你既然出家了,你一个月所有的费用超过一百五十块钱,你就不是出家人。所以我就守这个标准,一个月一百五十块钱,吃饭要九十块钱。他比我厉害,他一个月吃饭只要六十块钱,他一餐只要吃一个馒头就够了,我要吃三个,没有法子。所以老师确实有资格做老师,他做出榜样给我们看,他日中一食差不多有五十多年。

生活节俭有一个什么好处?不求人,好处,不求人就自在。生活费用多了,处处求人,就免不了要去巴结人,看人家颜色讲话,为什么?人家才送供养来。到不求人的时候,我就不看人家颜色,你爱听就听,不听你就去,为什么?无求于你。所以知足常乐,生活保持在一个最低的水平就够了,衣食足就够了,不必再求。所以今天有很多同修看到我们这个道场吃的大锅菜,有很多人看到很难过,比我从前丰富得太多太多了。我们今天住这么好的环境,我以前在台中住三个榻榻米,还有一个榻榻米摆椅子,堆折迭椅子,我能够用的只有两个榻榻米,不管在哪一方面,比我的环境好得太多太多了。我在台中过那个日子,有些同修到我那里看,摇头,这个日子你能过得下来。我就告诉他,我说我比沿门托钵强多了,我比睡火车站的长板凳要舒服多了,我很自在、很知足了。

我到台中求学我就跟李老师说,我说我到台中来吃饭我托钵,有个居士从泰国带个这么大的钵来,我很欢喜,为什么?派上用场,我说我去托钵;住哪里?火车站,睡长板凳,我每天到图书馆来看书,晚上来听老师讲经,我是这种心态到台中去的。结果李老师说:好,那这样子,你住图书馆,给个小地方,两个榻榻米给我,你也不要去睡长板凳,也不要去托钵。我说那样自在,那个如法。他说不行,你这样做人家会骂我,你到台中来求学我没有照顾你,别人会挖苦、会骂我。为了这个原因,所以我才到图书馆,否则的话我不干,为什么?托钵一天托到最好吃的,台中的莲友我认识的就有一千多人,我通知他,明天我到你家里去,他一定给我准备很丰富。我一天去托一家,托回来的时候,五、六年才轮到他家,他不天天请我吃好的?不认识的人不去,认识的人家去。所以求道真正要发道心,这才会有成就。如果贪图名闻利养,一定是害了自己,眼前得一点小利,后来苦就大了。古人有个比喻,「刀头舐蜜」,我们一定要警惕。

下面两句说,『涅盘无量诸功德』,「涅盘」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灭,就是灭烦恼、灭生死,也翻作圆寂,圆是功德圆满,寂是清净寂灭,所以无量功德。所以佛示现出世,或者示现入灭,都是给我们很大很大的启示。『法住久近皆能了』,「法」是佛法,住世住的长久或者住的时间比较短,菩萨在一念当中都能够明了。佛法在世间住的久暂与佛法不相干,是众生的福德因缘,大家喜欢佛法,佛菩萨就长住在世间;大家对这个不大在意,佛法就不住世间。所以与佛法、与佛菩萨没有关系,完全是众生福德因缘,使佛法住世,或者使佛法不能住世,这点我们要晓得。

好,今天时间到了。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9年2月27日05:57:3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57657.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