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法师晨间开示 |第24集

admin 晨间开示评论阅读模式

悟道法师晨间开示  悟道法师主讲  (第二十四集)  2018/11/21  台湾华藏净宗学会  档名:WD32-007-0024

play-sharp-fill

play-sharp-fill

视频链接MP3链接

尊敬的悟全法师,诸位同修大德,大家上午好。阿弥陀佛!今天难得无锡的同修来我们道场,非常欢迎大家到台湾来。我们昨天才从日本回来,今天就接着跟大家读诵《太上感应篇》。《感应篇》在我们中国佛教,净宗十三祖印光祖师,他一生极力的提倡。另外就是《了凡四训》、《安士全书》,这三本书都是讲因果教育,讲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们净老和尚这些年来,提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三个根,儒家以《弟子规》,道家就是《太上感应篇》,佛家就是《十善业道经》,这是儒释道三个根。从这三个根来学习、来做起,奠定我们做人、学佛、念佛、成佛的基础。这个非常重要,我们也不能疏忽了。儒释道三家,都是同样的教人断恶修善,修心养性的,佛法讲得更彻底,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这些修心养性的经典我们都必须学习,凡是人都要学习。

《论语》第一篇「学而篇」,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一开头,三段话就是首先告诉我们,人一出生就是要学习、学习,学了之后还要时时刻刻去练习。好像那个母鸟教小鸟飞翔,小鸟还不会飞,陪伴着小鸟飞翔要练习很久、很多次,牠才学得会。我们学任何一样的学问,也都是学了就去练习,学了不练习那也就不起作用,学了还要时时刻刻练习。在生活当中,从早到晚时时刻刻,我们待人处事接物这个当中,依照这个经文去体会,来学习。不断的练习、实习,温故知新,不断的温习旧的,新的意思发现了,新的意境体会到了,所以温故他才能知新。苏东坡讲「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熟悉,深思了那你自然就会明白。

读经也是一样,但是读经,读这个圣贤的经典,第一个我们用有恭敬至诚心,我们这就是修心、修定的,在佛法叫修定。我们心很散乱,散乱心障碍我们自性的般若智慧,所以先修定。定到一定程度,我们自性般若智慧它就现前,这是戒定慧三学。其实儒释道三教也不离开这个原则,这点我们一定要知道。所以读经,我们常常会有妄念,就是要把这个妄念念掉。念咒也是一样,念佛也是一样,修止观、参话头,种种修行法门,都离不开戒定慧三个原则,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我们心要定下来首先要持戒,这个戒要从断恶修善做起,戒律的精神就是断恶修善。如果不懂得断恶修善,不懂得因果报应,这个戒是持不好。所以印光祖师在《文钞》给我们开示,就是因果是戒律的钢骨。我们要盖个大楼,我们都知道这个钢筋、水泥,钢骨就是钢架,那你才盖得起来;不然你有水泥、有砖瓦这些你盖不起来。必须先要有个钢骨、钢架,那后面你才能盖上去。所以不明了因果报应这个道理,我们去持戒,实在讲这个戒持也不好。必须先明白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报应丝毫不爽,《感应篇》讲「如影随形」。

我们现在读《感应篇》还没有心得,为什么说没有心得?因为我们读了还没感觉,没有感觉就是没有心得。什么感觉才有心得?就要像袁了凡先生、俞净意公那样的心境,那就有心得。你看袁了凡他还没有遇到云谷禅师之前,每天浑浑噩噩的,一天过一天。俞净意公也是一样,意恶很多,浮浮沉沉,还怨天尤人,他自己造恶业自己也不知道,还以为自己做了很多好事,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家庭严重变故,这样怨天尤人。每年都写疏文请灶王爷向上帝报告,做了这么多好事怎么得这个果报?这个袁了凡跟俞净意这两个古大德的例子,那是我们很好的一个善知识。实在讲他们经历的这个过程,我们再回头观察我们自己的心境,我们是不是也是这样?我们现在实在讲,那个浑浑噩噩比起他们严重多了。特别现在这个时代诱惑那么多,到处都是让我们起心动念、生贪瞋痴慢的,这些诱惑,实在讲比明朝五百年前那个严重太多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有这个警觉心。实在讲这个地方,就是我们用功的地方。所以读《感应篇》,我们大家一起共修,就是大家一起来学习。

现在我讲这个情况,我怎么知道?因为我不知道大家的情况,我是根据我自己就是这种情况,就是浑浑噩噩的一天过一天,胡里胡涂的,不知不觉老死到了,所以现在感触就很深,一生无所成。就是弘一大师讲的,「一事无成人渐老,一文不值何消说。」弘一大师这是谦虚,用在我自己身上那是真话,那是这样的。这个成并不是在外面的一些名闻利养,那个在佛法不是成就。佛法的成就是什么?成绩、成就就是佛经常讲的烦恼轻智慧长。烦恼一天一天减轻,智慧一天一天的增长,心一天一天的开朗、开明,这个是正确的,这些讲成绩。真正的成就,临终能自在往生极乐世界,那是究竟圆满的成就,成就是在这个地方。那修其他法门要能超越三界,这个是佛法成就的标准。不是得一些世间的名闻利养,还是在六道生死轮回,在佛法里面的标准讲那是不及格的,不及格。修其他法门要超越六道,那真不容易,要断见思惑,最起码的。在净土法门,见思惑一品没断,但是可以带业往生,到极乐世界再去断,生凡圣同居土,这我们一般人都可以做到。

但是有一个前提,还是要伏惑,伏住我们的见思惑,没断但是不要让它发作。发作就是贪瞋痴一直起来,就发作了,临命终的时候贪瞋痴起来,那去不了,这点非常重要,你想去但是有业障障住。佛光加持,你接收不到,佛光是在加持的,但是我们接收不到,我们自己有障碍。我们必须把最粗的这一层障碍先排除掉,接受佛光加持,我们就可以带业往生了。雪庐老人(就是李炳南老居士),在《太上宝筏》他写的这个墨宝,这个可以印出来流通。他说如果不懂经教的一些妇孺,就是一些比较不认识字的妇人、小孩,多读这个,依照这个来修,起心动念依照这个来修,因为《感应篇》讲得很浅显,很容易明白,这样来修就可以帮助我们念佛伏惑,伏惑我们带业往生就有把握。如果伏不住惑,那没把握,要看临命终最后一念,那一念你是不是能念佛?是不是放得下?但是我们平常没有做到这个功夫,临命终真的没把握。现在我不是讲你们没把握,是讲我没把握。你们,我不知道,这个我经验过好几次,出家以来三次大病都濒临死亡,才知道临命终那一关,不是我们平常身体好好的时候,那么轻松。不要说临命终,大病的时候你就六神无主,就不知道何去何从,你一句佛号提不起来,这就去不了西方。为什么?因为我们缺少这个基础。

所以,雪庐老人为什么他九十二岁的时候,还讲《论语》,讲那个干什么?他是针对台中莲社那些莲友讲的。他说他到台湾来,第十年往生的人最多;第二个十年往生的人,就比第一个十年少了。第三个十年那就更少了,怎么这个念佛提倡了三十年,愈来愈退步了?发现以前早期的人,他有这个伦理、道德、因果教育的基础,后来慢慢的就疏忽没有了。后来讲这个做人,这些儒释道都是我们学佛念佛基础的助缘,非常重要。念佛是正修,这些是助修帮助我们念佛功夫得力。如果没有伏惑,我们往生没把握;如果伏惑,现在你就能感受到佛光,你跟阿弥陀佛就连上线,跟阿弥陀佛的网络就连上,阿弥陀佛那个WiFi连上了。现在讲WiFi大家比较容易懂,讲那些感应大家搞不懂,WiFi,阿弥陀佛也有WiFi。我们这个心、这部计算机连上阿弥陀佛的网络,连上了你就可以见佛、见到极乐世界,你就有把握。我们念了这么久一点消息也没有,要注意,这个先提醒我注意。因为大家的功夫我不知道,可能你见佛不晓得见几次了,我一次都还没见到,所以现在是以我自己来讲的,提供给大家参考。

所以大家要懂得修心,儒释道就是教我们修心的。像《格言联璧》弘一大师从小就念的,他有节录一个《格言别录》,做人处世存心。《太上感应篇汇编》、《太上宝筏》、《太上感应篇增注》,这些都非常好的。但是我们要深入这个意味,心必定要静下来、沉淀下来,我们才能得到受用;我们如果心浮气躁,我们体会不到、感受不到。所以修学,我们要先从收心,把这个浮躁之气先收摄,让它回归到平静,我们再读、再听、再学、再讲,你的感受就不一样。所以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希望我们同修大家共同勉励。今天就跟大家学习到这个地方,祝大家福慧增长,法喜充满。阿弥陀佛!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9年2月18日03:59:2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57517.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