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圆觉经 |第35集|MP3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dmin 大方广圆觉经评论1阅读模式

大方广圆觉经 1981.7 启讲于 台湾圆觉寺 / 编号:09-007 / 共 36 集

MP3下载

 

注:共36集文字由网络同修提供。


圆觉经  (第35集)1981年  圆觉寺  档名:09-007-0035

五种经题,我们已经介绍了两种。题是一经的纲目,所以五个题我们都要略为说明一下。第三个题是“秘密王三昧”,这个题是从动静无碍上建立的。三昧是一切大定的总名,一般翻作正定或正受。权教、小乘、凡夫所修的定都是有出有入,入定的时候定的境界现前,出定后定的境界就失掉了,所以不能称之为秘密。这个秘密,并不是说不让人知道的秘密,不是这个意思。这个秘密是深密的意思,这个定太深了,不是我们凡夫普通人能想得到的。但如果单单只是深,可以称作三昧,但不能称作王,王是自在的意思。秘密王三昧这就是说它既有定又有动,活活泼泼的,在动作当中有大定,所以行住坐卧都在定中,动不碍静,静不碍动。这是诸佛、大菩萨的禅定,通常我们称之为首楞严大定,或者是《华严经》中讲的狮子奋迅三昧,这与此地秘密王三昧的意思是相同的。经里面常说“不起寂灭定,而现诸威仪”,就是说没有出定,又在十方世界随类化身,度化一切众生,这个境界在《华严经》中尤其明显。像第一会中讲佛在菩提场讲《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二会佛升忉利天,怎么个升法呢?是不离菩提场,而升忉利天。不离菩提场是定啊,而升忉利天是动,是自在。之后的每一会都是如此。不离菩提场,而升夜摩天;不离菩提场,而升兜率天……我们看到身在大定当中,但他的化身已经遍满十方世界随类做一切佛事。虽做一切佛事,但是身在此地如如不动,动静一如,动静无碍,这才叫秘密王三昧。

第四个名字叫“如来决定境界”,这是从真如不变的意思上建立的名题。也正是说明如来法身充满法界,常住不动啊。“决定境界”,决定是从真上说的,指真如不变,灭了妄才显示出真如,所以叫境界。本经普眼章说的一真法界就是指本觉灵源,也就是我们讲的真如本性,像经文里面所说“无边虚空,觉所显发”,《楞严经》里面所说“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都是说的真如不变,就是此地的“如来决定境界”。“决定”指是真、不是妄。学佛,无非就是求真而已。世间人讲求真理,未必能求得到。佛法里求真理,是确实能够证得,能够求得到。

末后一个“如来藏自性差别”,我们一看这个题就非常明显,是从如来藏性随缘而建立的名号。如来藏,是真如本性带着一层无明的称呼,如果不带无明那就直接称如来了。如来藏在那里面,可见外头有个障碍啊。藏在哪里面?藏在无明里面。无明破了,如来就现前了。破了无明,就不叫如来藏了,就叫如来。如来就是佛性啊,就是真如本性,我们所谓是本性在缠啊,被无明缠缚着啊。能依此出生诸佛,所以叫如来自性。我们晓得,自性就是不变的性,无始无终,从来就没有改变过,当然它也没有差别,但是它可以随缘起用啊,起作用的时候我们说它做差别。

譬如在前面弥勒会中我们说到五种性,声闻性、缘觉性、菩萨性、不定性、外道性。声闻缘觉的修行方法是先除事障,没有除理障,所以堕在小乘。大乘菩萨是理事二障同时断,但理事二障浅深的程度有很多,我们通常讲俱生和分别,那是从大类来分的。实际上分别里面有浅深不同,俱生里面也有次第不同。如果没有次第,菩萨哪有五十一个阶级呢?五十一个阶级就是障碍深浅不同而有的次第啊。破一分烦恼就进一个阶级,破两分就又进一个阶级,就是这么回事情。到分别、俱生都破尽了,就成佛了,入妙觉位啊。所以菩萨没有一个不是精进不懈、勤断二障啊。不定性的众生,有渐有顿,这就看遇到什么样的老师了。如果遇到小乘老师,就证小乘果;如果遇到大乘老师,就证菩萨果;如果遇到佛,就证佛果,这是不定性。前面都讲过了,这就关键看遇到什么样的老师。外道性,是说我们遇到的老师知见不正,老师不是正悟,而是邪悟,他悟的路子不正,你跟他学,就把你的路也带错了,这就是外道种性,前面经文中说这是“邪师过谬,非众生咎”啊。学生是好学生,被老师带错了路,这叫外道种性。这是五性差别。譬如清净慧章里面讲了五种随顺,这都是讲如来藏自性差别。这是简单举几个例子说明,如来藏随缘所现的差别相,实在讲是无量无边啊。但虽然现这些差别相,但它的体是不变的,永远不会改变。这是把经题五种名称概略的意思,我们给诸位介绍出来。末后佛嘱咐我们,要我们奉持,奉是奉行,持是保持不失啊。换句话讲,佛教我们要有长远心、要有耐心的去修学。这是佛答复贤善首菩萨经题。

「善男子。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这是答复贤善首菩萨问题中的所至,就是说依据本经修学最高能达到什么境界。此地佛给我们说出来了,最高能达到佛的境界。不但是佛的境界,而且是“唯显如来境界”,从这里看真是究竟了义,圆觉是如来境界啊。唯是唯独啊,如来所证境界不离本起因心。这是我们特别要注意到的,为什么呢?我们晓得这回事情,明白这个道理,也照这个法子来修行,那我们在一生中也能到这个境界,这是给我们的决定信心。这个经是唯佛如来能尽宣说。学佛,我们是求一个果,总得要求一个结果,可是果不离因,要想求得正果,先要审明正因。因与果要相应,那当然有成就,如果因与果不相应,那后来决定是一场空,不会得到结果的。这是一定要注意的。我们看到有许许多多学佛人,后来得不到结果,落了一场空,太多太多了。有些人平常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净土,但临命终时手忙脚乱啊,别人开念佛机帮他助念,他反而叫人关掉,不想念佛啊,听不进去。这是业障深重啊,这样的情形我们都看到很多。这就是因地心与果地觉不相应。所以我们学佛一定要先辨别因的真妄,这个辨别是辨别自己的因地心啊,不是去看别人。也不要去问别人,你问别人,别人也不知道你的心是真是假,这个事情只能问自己啊,你自己发的是真心还是妄心。真心与妄心有一个很简单的区别法,真心是利众,妄心是自利。真心的人,即使自利,也是利他,他不是真的自利。

比如说四弘誓愿,第一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四弘誓愿只有一愿啊,后面的三愿都是为了完成这一愿啊。第二愿是断烦恼,为什么要断烦恼,是为了度众生,烦恼不断就度不了众生。第三愿是学法门,也是为了度众生,学法门是为了教化众生方便啊。第四愿成佛道,也是为了度众生,不是为自利。如果没有第一愿,那你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都是自私自利啊。自私自利的心与我就容易交感,与我感应道交,就会上了魔的当。你果然把“众生无边誓愿度”摆在第一位,其余都放在后面,魔看到你不敢沾惹你,离你远远的。为什么呢?因为你有十方诸佛护持,有护法龙天护持,这是一定的道理,你与一切真善知识就不期而遇啊。所以四弘誓愿是一个愿啊,进则兼善天下,退则独善其身。退是什么意思呢?没有缘,缘没成熟,时机没到。这时自己要努力,充分地充实自己,等待有机会时再去利益一切众生、救度一切众生啊。所以这个退不是消极,是机缘没成熟啊。可见得,进的时候是积极,退的时候还是积极;进的时候是普度众生,退的时候还是普度众生,这是菩萨,这样的人不会遭到魔难。

我学佛之前写了一篇哲学的心得报告,送给方先生看,也送给章嘉大师看过,那是未学佛之前。我心里念念想的是国家、民族和一切众生,没有想到自己。未学佛时,种性就不一样,没有自私自利的念头。所以,我就很有信心不会落魔道,不会有什么障碍能把我障碍住,我相信这一点,没学佛时就有这个信心。你们跟我大概有点不一样。我在很小的时候,十三四岁时就会想“我到这个世界是来干什么的呢”、“我是天上神仙下来救世的,我不是人,我是神下来的”,我有这样的想法,你们有没有这样想过,我在小孩子时脑袋里就有这些怪想法。所以经常就会想如何去救度苦难众生,那时我还没学佛。尤其我生长在抗战期间,看到百姓流离失所、妻离子散、苦不堪言,这种事情我看得太多了。这是讲因地心与果地觉要相应。“唯佛如来能尽宣说”,佛的境界只有佛才能说得清楚,没到成佛时虽然能说但说得不详细啊,语焉不详啊,为什么呢?没到那个境界嘛。《华严经》里也有两句话说“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呢?就是说自己一定要亲证都这个境界,说出来才有味道啊。没有到过这个境界,那是听人家说的,说得不十分详细,也不敢肯定。你到了这个境界,见过了,你说的语气都不一样,就是肯定的语气。

「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渐次增进。至于佛地。」这一段前面的两句是说能够流通的人。什么人能流通这部经呢?诸菩萨能够流通,末法时期的众生也有资格流通。底下三句是答复前面贤善首菩萨所问的流通这部经能够到达什么地位呢?此地讲了“依此修行渐次增进至于佛地”,可以成佛。流通两个字大家要特别注意到,依教修行才是流通。经到我这个地方,我不依照修行,那经就止住了,不通了嘛,还叫什么流通?我自己要依教修行,还要教别人依教修行,像水一样没有障碍从我这里流到他那里了,这叫流通啊。不是说我花钱印经、到处分送就是流通啊。这也算流通,但不是真的。经典送出去后,果然有人看到后心里欢喜、依教奉行,那算是通了,那是他流通了,你自己没通啊。自己虽然没通,但自己给了别人流通的机会,也算不错,修得有福报,如果他成佛了,那是你帮助他的。你与那个佛就有缘了,将来机缘成熟时,那个佛会来度你。想到要靠人家来度我们,为什么我们不去度人呢?所以想到这个地方,一定自己要依教奉行,又能够印行流通,又能够演说流通,那这个意义就更不相同了。这就是自他两利啊。

“渐次增进”,就是逐渐逐渐自己的境界提高,就像前面所讲依如来本起清净因地发心,首先我们生起信心,决定信心,再进一步对这个道理透彻的理解了,理解之后就发心修行,修行当然就会证果,这是一定的道理,信解行证啊,一直到如来地。经文前面说过“唯显如来境界”,如来境界是个什么境界,要细说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本经说的扼要,也相当的周圆,是从总纲领上说的,便利对我们修行的指导。简单的说就是身心寂静、平等不二,这是如来境界,如来境界就是入不二法门。一句话可以道得,可以说出,但是真正踏入这个境界的人不多啊。为什么呢?心里起了个念头,就是二了,就不一了。一的境界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了了分明,正念现前,不起一个妄念,这个境界是平等的境界,是不二的境界。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以这个境界为最后的目标、终极的目标。一切大乘经都是帮助理解这个境界,帮助我们摄入这个境界,在本经里就叫做净圆觉性。这是从体上讲的,从它的作用上说,它是大用无边啊,圆满法界,随顺不二啊。像前面我们读过的,生死涅槃不二、智慧愚痴不二、众生诸佛不二,自他依正不二,诸佛是这样的。我们也要做到这样,不是勉强做的。勉强做到,那是在意识范围内去做,无明没破,虽然做得很像,不是真的,是假的,是相似的,所以一定要慢慢地渐修,断四相破无明,这就是真的了。这是答复贤善首菩萨流通的问题,你如果真的明理、依教修行,就可以达到如来地。这个功德实在是了不起。

「善男子。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亦摄渐修一切群品。」这是答复前面云何奉持。佛给我们说,这部经是顿教的大乘法,顿是讲顿悟、顿修、顿证,它没有渐次的,直截了当成佛的。顿机众生是这部经真正的当机者,他一接触这部经典就开悟了。但是如果要不是顿机,也能得利益,亦摄渐修啊。有这句话就看出,虽然这部经正式的当机者是圆顿的菩萨,但是凡小也能得利益。不过如果我们想自己也能达到顿教大乘的根性,说实在话也不难。难的是你不相信自己,这就没有办法了。如果相信自己,那就不是难事情,关键就在信不信自己啊。你要相信自己的话,你就不会去问别人了。你要相信自己的话,你的眼睛就放光了。不相信自己,才会借别人的眼光啊。所以佛在一切经里,无不是苦口婆心的劝我们要相信自己,要建立自信心啊。不用说学佛,世间法也一样啊。你一生的事业成就与你的自信心成正比例,甚至国家的兴衰也与这个国家国民自信心的程度成正比例。所以你看看,十一个善法里头一个就是讲信,学佛也是如此,信解行证,第一个就是讲信。信什么呢?信佛还是其次,头一个就是相信自己,第一个是自信,然后才是信老师、信法门,这样才能成就啊。对于老师、法门有怀疑,即使诸佛来教你,那也没有办法啊,你不相信那有什么办法呢。所以有人来向我请教时,我非常恳切的告诉他,在一切诸善知识中,哪个是他最佩服的,就跟那个人学,你对那个老师一丝毫怀疑都没有,那你跟他学就一定会有成就。也许有人问啊,这个老师如果是邪师怎么办?邪师也有成就。佛经里头很多这个例子。

我举一则公案来说。我二三十年之前看的,记得不太清楚了,有点模糊的印象。你问我是哪个经,我也记不得了,但是去查《法苑珠林》可以查得到的。在经里,佛说有个人求道的心非常恳切、非常虔诚,别人就跟他开玩笑,对他说“你好好地供养我,我能够让你证果”,说这个话的人是骗他的,但是他当真了,他相信这个人。他把自己的衣服等东西都卖掉,买很多好东西来供养老师,磕头顶礼,求老师开导。老师坐在房中,叫他蹲在墙角上,拿个皮球打他一下,说“你证须陀洹果了”,他点头。换一个墙角,又打他一下,“你证斯陀含果了”,四个角都蹲完了,“你证阿罗汉果了”。他对老师磕头顶礼。老师对他说,我跟你开玩笑的,你怎么当真了。这个人说我真阿罗汉果了,把那个老师吓得一身冷汗。为什么呢?这个人心太诚。所以你只要是正心、诚心,邪师也能让你证阿罗汉果,也能让你成道。可见得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在自己,是自己的诚心啊,这个经上有例子啊。我教导人,你们要想成就,你就看你心目中最尊敬的老师是谁,这个人教你的东西你百分之百相信、百分之百依教奉行,一点折扣都不打,那你在这个老师会下一定能成就、一定证果。稍稍有一点怀疑,都不行。有小怀疑就有小障碍,有大怀疑就有大障碍,障碍自己成就。所以诸位选择善知识就用这个标准。

你们看《五灯会元》、《景德传灯录》、《高僧传》里头都有这个例子,你多看看你就晓得。有人来参学,老和尚与他聊聊,就对他说,“你的因缘不在我这里,在某法师那里”,结果他去了果然没多久就开悟了、证果了。这个老师难道没本事吗,没本事怎么能够预知啊,是凭什么判断的呢?凭学生的恭敬心。他与学生聊时,就会问这个学生对哪个老师最佩服等等,这一问一答之间老和尚就明白了,就介绍他去那个老师那修学,他就会成就。这个指导原则是正确的。有人到你这来参学,你不能说另外某个老师不行,鼓吹自己厉害啊,你看古来祖师大德绝没有这样说话的,都是非常谦虚啊,都是尊敬别人啊。你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都是自谦尊人。“我这很有限,你在我这学不到多少东西”,善知识都是这样的。我亲近李老师,李老师对我说“我只有教你五年的本事,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但我在李老师会下十年。善知识都谦虚啊,他没有说“你一辈子只能跟我”。老师对学生能认识根机,一见面就晓得,一见面就能看到你这个人的诚心啊,从你的言语、从你的眼睛就能看得出来你是真的还是假的。如果是假的,老师就会对你很客气,对你一番赞叹,把你打发走了,跟你欢欢喜喜结个善缘。如果是真的,那就对你不客气了。所以凡是对你很客气的,那说明老师对你没看上眼啊。如果看上眼,那就对你不客气了,那就是有意要成就你了。所以作学生的心里要有数,如果碰到一个对自己很不客气的,不是前世冤家,那就是大善知识。你如果是虔诚地求法,大概不会遇到前世冤家,是大善知识的可能性比较大。这是诸位应当要留意的。

顿机的人,中国的禅宗六祖是个代表人物。而后其余的大善知识,包括这些祖师在内,都是先渐再顿。像六祖这样天生就是顿根,那太少了,中国历史上只有这么一个人。我初学佛的时候,读《六祖坛经》就被方先生呵斥一顿,他说“你要晓得,中国历史上六祖只有一个,在他之前没有,在他之后到今天也没有第二个啊”。但是顿可以修,我们可以从渐再到顿。从渐到顿,在中国历史上成就的非常多,可以能找到二三百人。所以,我们真正能够依教修学,就决定能够成就。先要自己能够信得过自己,先要自己有个纯粹利益众生的心,舍己也要救人,牺牲自己也要成全别人,要有这样的心才行。于生死关头,能够牺牲自己生命来成就别人,这才是菩萨心。这是有点难,但是你必须有这样的决心才能成就。所以发大心要紧啊。再看底下的比喻。

「譬如大海不让小流,乃至蚊虻及阿修罗。饮其水者。皆得充满。」大海是小河汇集的,大海虽然大,但绝对不会拒绝小河流进来,这才能成其大啊,这是教我们要学习的。大海,千流万脉无不容纳。“蚊虻”比喻小乘,“阿修罗”比喻大乘,他们饮海水,都饮得饱满了。小蚊虫一点点小,喝这个水喝饱了。阿修罗身体很大,他饮这个水也喝饱了。这就是比喻,无论是大乘根性还是小乘根性,都能在这部经典里种下金刚种子,到机缘成熟时,必定是圆成佛道。由此可知,即使我们不信,但你在我们这个讲堂听了十天经,你阿赖耶识里也已经落下了圆觉的种子。这个种子弥足珍贵啊,非常的稀有,实在是不容易听得到的。

「善男子。假使有人。纯以七宝。积满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不如有人。闻此经名及一句义。」这是答复功德,答复功德里又分为好几层来说,这个小节是以七宝布施来较量闻经的功德。佛经里比较功德我们常常看到。大家看《金刚经》里较量功德前后五次,一次比一次殊胜。布施是修福,是与众生结缘,大家要会做。我们就说世间法,凡是成功做大事情的人,一定是慷慨大方、挥金如土。为什么呢?他这样才能接纳英雄豪杰,大家才能依靠他,替他卖命。历史上最显著的,你们把刘邦和项羽比较比较,一看两个人的个性,刘邦一定成功,项羽一定失败。为什么?刘邦慷慨大方,大家对他心服口服。项羽呢,封别人做官,那个印还舍不得给你,那跟着他的人心里多难过啊。项羽,是斤斤计较、算小帐,纵有赏赐,拿在手上还有点舍不得,哪里像刘邦那么大方啊,项羽当然会失败啊。所以越是做大事的人,他就越是能施舍,因为越施舍他的福报越大嘛,如果不能施舍他的福报从哪来啊,那就没有福报啊。所以诸位要晓得这一点,你就晓得修布施重要。不修布施,自己没有福,也没有人缘,那还能办成什么事情。所以今天在社会上有地位的,做总统、做国王、做县市长的,那都是过去生中修了大福报的啊,他才能得那么多人拥护啊。如果这一世他又懂得这个道理,接着再修布施福报,那就福上加福,那他做事情就更顺利。

我们知道,竞选议员、竞选县市长拉选票好花好多钱啊,假如这些人学了佛,他真正通达佛法,他把竞选的钱统统布施掉,与这个市里每个人都结缘,对这个市每个人都有恩惠,他如果想竞选市长,根本不必到外面去拉选票,他一定能够当选。你要不相信,我们台中李老师就如此啊。他如果在家里动个念头“我想做台中市长”,他马上就能当上。为什么呢?台中莲社信徒有二十多万,一个人拉十张票,他就稳做台中市长嘛。他就是不想干,请他干他也不想干啊,嫌麻烦啊。所以大家要晓得这个道理啊。所以哪个佛菩萨不布施啊,不布施的话,将来自己成就了,讲经说法都没人听。佛门里头也有这个公案。有个法师证果了,讲经没人听,没法缘。于是有位善知识教他结缘,他住在山上的寺庙,山上小虫、鸟雀很多,这个善知识教他每天去给这些小动物喂饭,给它们授三皈依,给他们结法缘。鸟死之后,都投胎到人道来了,过了二十年,都是年轻小伙子,他们都喜欢听这个法师说法,法缘殊胜。所以一定要广结法缘啊。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9年1月3日04:59:4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5583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