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圆觉经 |第26集|MP3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dmin 大方广圆觉经评论阅读模式

大方广圆觉经 1981.7 启讲于 台湾圆觉寺 / 编号:09-007 / 共 36 集

MP3下载

 

注:共36集文字由网络同修提供。


圆觉经  (第26集)1981年  圆觉寺  档名:09-007-0026

我们接着看经文。「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威德汝当知。无上大觉心。本际无二相。」“本际”就是现代哲学所讲的宇宙的本体,在佛法里面讲就是真如本性、法身理体。“无二相”就是平等一相。「随顺诸方便。其数即无量。」体是一个,形相、作用是无量无边。「如来总开示。便有三种类。」这是讲修学从根本上来拣别,可以分为三大类。这三大类包括了佛法里面所讲的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总而言之不出这三类。我们以念佛来看,念佛方法也不出这三类。例如,平常我们妄念起来了,你用这一句阿弥陀佛把它压下去,这就是用的奢摩他,这是止住一切妄念。如果你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心里明白这些烦恼都是假的,如幻啊,而这句佛号也如幻,,这是观假,这就是用三摩钵提来念佛。如果你念这句佛号心地清净、一念不生、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这就是用禅那的方法来念佛。所以同样一句阿弥陀佛,每个人念都不一样。你如果不懂这个道理,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又不是奢摩他,又不是三摩,又不是禅那,那你就只是念的人天福报啊,来生到人天享福去了。所以理不懂不行啊。

「寂静奢摩他。」奢摩他是静,就是止的意思,着重在清净。「如镜照诸像。」这是形容奢摩他的相。「如幻三摩提。如苗渐增长。」这是形容三摩提的相。「禅那唯寂灭。如彼器中锽。」这是形容禅那的相。禅那就是寂灭,就是我们讲的理一心不乱。前面奢摩他与三摩这两种,都是相当于事一心不乱。诸位懂得这个道理,就知道每个法门都离不开这三个总纲领。换句话说,哪个法门不是禅呢?都是修的禅,都是修的定,只是有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只可以说手段方法不相同,我们要达到的境界是完全相同的,这个境界就是奢摩他、三摩、禅那。「三种妙法门。皆是觉随顺。」都是净圆觉心之随顺。「十方诸如来。及诸大菩萨。因此得成道。三事圆证故。名究竟涅槃。」“三事圆证”就是圆修,后面我们会讲到。圆修,那是究竟涅槃的境界。

再看底下这一章,辨音菩萨这一会。「于是辩音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如是法门。甚为希有。世尊。此诸方便。一切菩萨于圆觉门有几修习。愿为大众及末世众生。方便开示。令悟实相。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这是祈请的一段话。首先辨音菩萨赞叹佛在前面给我们讲出修学的纲领,实在是太稀有了。稀有在哪里呢?就是说明悟净圆觉为因地心,依悟起修一直到成佛,这个实在是太稀有了。所以大家要想成就,不悟怎么行呢?一定要悟。可是悟,也不是说悟就悟了。为什么不悟呢?有障碍。首先要去障碍。障碍是什么呢?障碍里面最重的、头一个要去掉的是爱欲啊!爱欲里面最重的,一个是贪财,一个是贪色。这是最重的。如果这些不能放下,那就无门可入啊,也就无道可悟啊!没法子悟啊!所以先要去五欲啊,财色名食睡不能贪啊!要连根拔除,这才能够悟净圆觉,不然就不可能啊。我再在此地告诉诸位,如果你财色名食睡都不贪了,境界现前你都不动心了,这也只是你具备了悟净圆觉的条件,还是没悟啊。功夫往上还要增进,才能悟啊。进到什么程度呢?进到见思烦恼断了,这才算悟。此地讲的“悟净圆觉”在圆教里面讲是初住菩萨的境界,初住菩萨是见道位,悟就是刚刚见道啊。见道而后,再依悟起修,不断往上提升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等觉、妙觉。这些境界我们都不能误会,渐次也要清清楚楚,这样才不会退心。你才会法喜充满啊,在修学过程中就会有乐趣。而且这个乐趣是天天增长,法喜充满啊。

如果你修学时厌倦了、懈怠了、讨厌了,感觉到不耐烦了,这全都是因为你没有如理如法的修行,把路走错了。菩提路本来应该是越走越光明,越走越自在。如果你走着走着,前面走黑暗了,没有光明了,这肯定是你的路走岔了,决定不是菩提道。如果是菩提道,你越走,眼睛就越亮,对宇宙人生一切万法就会越了解、越透彻。不会说这个也不知道,那个也怀疑,没有这个现象。所以是以悟为先决条件,但是在悟之前必须把所有障碍悟门的东西去掉,这就是为什么叫你先持戒,持戒就是去障碍啊。像在家的戒律,五戒十善、八关斋戒等,这都是排除障碍啊,像出家的比丘戒、菩萨戒也是排除障碍啊,都是排除在悟上的障碍啊。悟了之后修行就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如果没悟,那就是盲修瞎练,这个道理一定要晓得。辨音菩萨大慈大悲,为我们请法,求佛给我们开示。你看本段经文里,特别提到“末世众生”啊,教我们悟入实相。

「尔时世尊。告辩音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修习。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辩音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这是佛的赞许,菩萨承教敬听。「善男子。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修习者”是能修习,“修习”是所修习,能所都没有啊。这是从本体上来说的。「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于未觉幻力修习。」依于未觉这才有修习,修习也是如幻啊,不是真实的。能所两边都离了,这才是真实的。在未悟、未觉的地位上,在修学过程中「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这个二十五种就是前面三种展开来的,这一展开就变成二十五大类。给诸位说,每一类里面,也有无量无边类。这二十五类是八万四千法门的纲领,二十五个再归纳就是三大纲领,奢摩他、三摩、禅那是三大总纲领。这三大纲领一展开就是二十五类,二十五一展开就是八万四千,八万四千一展开就是无量无边,四弘誓愿里说的“法门无量誓愿学”啊,大家要晓得这个道理。会学的人抓纲领,不在枝枝叶叶上搞,枝枝叶叶太麻烦了,那要搞到哪一年才搞清楚啊。所以经里面常讲,小乘人修行是三大阿僧祇劫,大乘人修行是无量劫,为什么这么长时间呢?就是因为没有抓到纲领,只是在枝枝叶叶上修行。如果是抓到纲领,一生就能成佛,不用无量劫,也不用三大阿僧祇劫,一生就办到了。

像这样的经典,是了义,是一乘圆教,是抓总纲的,很快就能成就。这类经典对机的是顿根、圆根的人,圆顿根性的菩萨,佛就教你这个方法,直截了当,一生成就。那圆顿根性的人与一般人有什么不相同呢?给诸位说,最大不同之处就是他烦恼能够放得下。我们自己想想,财色名食睡,我们是不是真能放得下。如果真能放得下,那你就是圆顿根性,这个法门对你非常适用。你如果放不下,这个法门学学,就只是熏习,还得要把程度降几级,慢慢来学,从浅显的经典学起。这个我们一定要了解,法门要契合自己的程度,才能得利益。如果不契合自己的程度,虽然理论很高很正确,但我们现前得不到受用,所以诸位不可以好高骛远。我希望诸位都是圆顿大菩萨。

前面奢摩他、三摩、禅那介绍清楚了,再看这二十五类就很好懂。这二十五类是说明修学时偏重在那个方面。这二十五类可以相互的来修,不是说我单修这个,就不能修那个。可以用这二十五种方法随时调节的,所以修行是活活泼泼的。但是,这个调节不是在法门里面调节,诸位要懂得这个原则。不是说,我现在念佛,念佛不太好就再去参参禅,再去念个咒学个密,那就乱掉了。这个调节,是用这二十五种在一个法门里调节。例如,这一句阿弥陀佛,有时我用它作止,有时用它作观,有时用它作禅,有时两种并用,有时三种并用,随时调节,这个修行就很活泼很自在了。这二十五种定轮,都是用在这个一句阿弥陀佛上,这才叫会用啊,会修啊。所以你学会这个本事,那就是辨音菩萨讲的稀有稀有啊,实在是太稀有了。那就在修行门路上决定没有障碍了。

下面开始说明二十五定轮了,二十五种不同的方法,都是达到一心不乱,达到心地的寂灭清净。下面每一小段说一种定轮,一共二十五小段。我们要注意,前面经文中说到「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这是二十五小段的先觉条件,要悟净圆觉,以净为依据来起修。这句经文是二十五段的总纲,这二十五段把这句经文统统省略掉了。不管你修哪种定轮、哪个法门,都要以悟净圆觉为基础,这是佛在圆觉经里特别强调的,悟后起修。

「若诸菩萨唯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唯”就是唯独、唯一。“极静”就是奢摩他。静就是定啊,定力量强了,所以能够断烦恼,能够把一切烦恼止住不生。烦恼断尽,就可以成佛,便入涅槃。此地的涅槃,指如来的大涅槃,不是阿罗汉的偏真涅槃。由此可知,单用一个方法,也能成佛。只要你能够把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统统断尽了,那就成佛了。我们想悟、想见道,见思烦恼断尽了这才算开始悟。见思烦恼没断尽,那就是没悟啊,这是大乘法啊。小乘悟的标准,是把八十八品见惑断掉,这才叫开始悟,到四果罗汉圆满。诸位要晓得,八十八品见惑,第一个是身见,不再执着这个身是我。边见是有对立的念头。见取见和戒取见,这两种是成见,见取见是执着果报,戒取见是执着修因。最后一种是邪见。这五种见惑,统统都放下了,这才是小乘的悟啊。我们要知道,不要说小乘的悟,就算小乘的证果,都不算开悟。这第一段是单单的修止,用这个方法。

我们再看第二段。「若诸菩萨唯观如幻。」这就是从假入门。前面的第一段止是从真空入门,这第二段是从假有入门,一切万法都是如幻如化啊。「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这是单从假观入手,也能够成就。“以佛力故”指依自性本具真如佛性内熏的力量,这里佛力是讲自己的佛性,不是说别的佛。这些道理在《大乘起信论》中说得很明白,大家以后有机会研习起信论,起信论能够帮助你理解大经,论就是解释经的,尤其是解释大乘一乘了义的经典。这样你就晓得像《金刚经》里讲的“一切法如梦幻泡影”啊,所以这是假观。“陀罗尼”是总持,此地的陀罗尼就是指的圆觉性,圆觉性是大陀罗尼,前面开章明义就说出来了,“如来有大陀罗尼,名为圆觉”,陀罗尼就是指圆觉,就是指我们真如本性。“不失寂念及诸静慧”,不是清净心,以及从清净心里现出无量的智慧。这种菩萨是单单修观的。

「若诸菩萨唯灭诸幻。不取作用。独断烦恼。烦恼断尽。便证实相。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这类菩萨悟了净圆觉之后,他修行的方法与前面两种不一样,他不修空观,也不修假观,他空假两边统统都不取不著,这是我们所称的叫中观啊,禅是中观啊。“唯灭诸幻”,空和有都是幻,这里的灭就是离开的意思,你不取它。这类菩萨用这种方法独自断烦恼,烦恼断尽了,实相就现前了。实相就是见性,在我们念佛法门讲就是理一心不乱。这类菩萨是单修禅那的。诸位想想,禅那是什么?禅那是一切都不执着,空有两边都不执着这是禅啊。你才起心动念就有执着了。一部《六祖坛经》就是专门讲禅的意义、禅的境界、禅的修法。你看看《坛经》里面所讲的,人家所依靠的作为最根本的就是本经所讲的“悟净圆觉”,六祖大师的那首偈子“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悟净圆觉”。六祖大师在世时,他老人家在南方弘法,所谓是“南顿北渐”啊,北方是神秀大师在弘法。神秀大师所依的是什么呢?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大师是渐学,六祖大师是顿超。我们本经此地所讲的禅是顿超、顿悟、顿修、顿证,是依“本来无一物”,是依不二法门。不二就是一啊,二就不一了,所以它成就快啊。

以下二十一轮,就是这三种交互的使用。「若诸菩萨先取至静。以静慧心照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萨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这是先修止,后修观。“先取至静”,就是从净觉心,取净为行,净里面就生智慧啊,他用智慧再去照一切境界,照见五蕴皆空啊,他用这个方法。

「若诸菩萨以静慧故。证至静性。便断烦恼。永出生死。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这一类的菩萨是先修止,后修禅。先取至净,证得了净性,烦恼断了,生死了了,圆证一心啊。

「若诸菩萨以寂静慧。复现幻力。」先是止,然后是观。「种种变化。度诸众生。后断烦恼。而入寂灭。」“寂灭”就是禅。「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这是止、观、禅三种方法次第修。要看清楚它这个此地的排列。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断烦恼已。后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这个次第与前面次第排列不一样。前面排列是先止、再观、再禅。而这里是先止、再禅、再观。换句话说,就是先成就自己,再利益众生,他是这样修法的。先断烦恼成就自己,而后再成就一切众生。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心断烦恼。复度众生。建立世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禅那。」这个修法又不一样了。先修止,以“至静力”之功能利用把狂心断掉,像《楞严经》里面讲的“狂心若歇,歇即菩提”。这类修行是止,然后观、禅同时(没有先后)。

大家必须晓得,现在我们这个社会是非常的复杂,道门真是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道门,佛道只有一条路啊。其余的统统是岔路。岔路里面也许有似是而非的佛教招牌,你如果被它欺骗了,入进去了,以后再想退出来就非常困难了。所以大家千万不要有好奇心,凡是误入歧途的,都是好奇心害的。佛是教我们走正道啊,你有好奇的心理,就容易被邪魔外道摄取欺骗,他们就利用你脆弱的心理,诱惑你入邪道。比如有个同学刚才跟我说修阳神出窍,他问我能不能阳神出窍,这是邪道修的。阳神出窍有什么用处?没有用处啊。出了窍,你这个身体是自在多了,但是如果你爱欲不断,你活动范围超脱不了欲界,只是比我们这个身的活动范围大一点而已。欲界上面还有色界、无色界,即使你超脱了欲界,你还是超脱不了色界,纵然你超脱了色界,你还是无法超脱四空天。换句话说,你还是没有法子超越六道轮回啊,你做人、做神、做仙,总而言之还是生死凡夫啊,没用处的。为什么不修圆觉心呢?为什么不修一心不乱呢?修到一心不乱,你看《弥陀经》上讲的那些人,他们比阳神出窍高得太多了,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一顿饭功夫就已经游历了十万亿佛国土,你阳神出窍连一个佛国土都不能超越,这怎么能相比啊。你要有修阳神出窍的功夫和时间,修一心不乱也够了。所以你叫我修阳神出窍,我决定不干。为什么呢?那个成就太小了,费的功夫那么大,得的利益才那么一点点。我们花同样的时间,可以得无比的利益。用做生意的话来说,我们要做大买卖啊,小商小贩摆摊子的事情我们不干,阳神出窍就好比是摆摊子的啊,大家要晓得这个道理。

我们看到,每个定轮里面,菩萨都是有自利利他,这是一定的。有的是先自利后利他,有的是先利他后自利,有的是自利利他同时。经文意思当中都能看得到,太虚大师注释大家可以参考。我们因为要赶进度,就不能细说。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资发变化。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后修禅那。」先止观同时,然后再修禅那。他是以“至静力”帮助发生变化,“资发变化”就是指权智的作用,以种种权巧方便而度一切众生。就像佛在经里面讲的“不起寂灭定,而现诸威仪”,又如“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用这个方法来修学,自利和利他是同时的。烦恼断尽了,这就证无上菩提了。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用资寂灭。后起作用。变化世界。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这是先止与禅同时修,偏重在先成就自己,后修观利益一切众生,也是成就自利利他。

前面七门,是止在第一。下面的七门是观在第一,再后面有七门是禅在第一。你们一看这次序的排列就一目了然。这二十五轮是灵活的运用、自在的运用。至于自利利他这两种行门,这是看缘分。佛法里面常说,佛不度无缘之人。什么叫无缘呢?不是说某个人与佛无缘,这个理解是错误的。一切众生与佛都有缘,说“不度无缘之人”,是指缘没成熟。缘没成熟,不能勉强去教化他,一定要度缘成熟的众生。就好比果园里的果实,那树上的果实不是一天同时成熟啊,你看哪几个熟了,就先采下来,再过两三天看到有成熟的再去采。先采已经成熟的,没有成熟的就留着以后再采。机缘没有成熟的时候要着重自度,偏重在自利上。机缘成熟了,要偏重在利他,要晓得这个道理。机缘成熟了,你不要想“我自己还没有成就啊,我现在还不能度他啊”,这种想法就错了,度他就是自度,自度就是度他,同时并进。机缘没有成熟时,没有人跟你学,这个时候不能勉强,这时就应完全着重在自己精进,等待机缘成熟。我们要晓得这个道理。菩萨的弘愿,实在是广大,四弘誓愿啊,可是要看缘成熟不成熟来决定利生的事业。有些人一辈子没有发愿,一辈子没有度化众生的机缘,那就一辈子自己进修,这样的人也多得很哪!所以你要想自己成佛后法缘殊胜,你首先要与众生结缘啊,某人不是无缘无故与你有缘的啊,所以要广结法缘。

从前在台中跟李老师求学时,李老师对结缘没有重视,他就教我们要结缘。缘怎么结法呢?有力量的要尽力,没有力量的要尽心。那时我们都是做学生,没有收入,没有力量。但是如果我们到一个道场,我们对这个道场恭敬,这就与道场有缘了,像你们到圆觉寺十天,你们就与圆觉寺有缘了。为什么呢?每天在大殿里做早晚课,在讲堂听经,清晨洒扫庭院,这就与地结缘了。你对常住能够生恭敬心,你就与这里常住主人结了缘了。有信徒到圆觉寺来拜佛,你用欢喜心来接待他照顾他,那你就与这里的信徒结缘了。将来你做佛,你一定会在圆觉寺做主持、讲经,一定法缘殊胜。这是你在这住了十天,就能与这里的人、事、物结缘啊。如果你没有住在这,只是到这里来玩一玩,游览一下马上就要走了,也还是有办法能广结善缘。你到大殿里佛像前拜三拜佛,第一拜与道场结缘,第二拜与常住结缘,第三拜与这个寺庙所有信徒结缘。我就是这样拜佛的,我三拜拜下去,法缘殊胜啊。你们拜三拜,在那里求升官发财,求佛保佑。同样是拜三拜佛,用心不一样啊,果报就不相同啊。所以要了解这个道理。你如果有力量,你去道场听经时,你可以带一些糖果,花十几块钱就可以买一大包啊,道场里每个人都发一个糖果,你就与这些大众都结缘了。结缘最殊胜的呢,我用的方法是印经。人家供养我的钱,我统统印经,印了之后海内外都结缘。所以我不但国内法缘很盛,我到国外法缘也很盛。无论到哪里,有缘的人很多啊,照顾我的人很多啊。所以积财有什么用呢?你虽然有财,你到国外去旅行,还是得自己照顾自己,很苦啊。我一文钱都不要,我到国外去,大家都照顾我,我好自在啊。为什么呢?我常常寄书给他们啊。你们想想,算算这个帐,哪个划得来。所以我决定不存钱,有钱就布施。有福大家享,大家都有福了,我自然就有福了。如果大家都没福,我一个人有福也不行啊,那些小偷强盗就都会把我当目标啊,我自己也不能心安啊,所以有福一定要大家享。

这二十五轮是二十五种方法,随时随地都能变化,没有一定的,要你灵活自在的去运用,心安理得啊。我们再看下面经文,下面七节是以观为先的。「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随顺。而取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凡是以止为先的,是偏重在自利,纵然是利他,也是偏重在自利。凡是以观为先的,是偏重在利他,纵然是自修,也是利他。这里面用心不一样,虽然没有法缘,他用心不同。比如说,一种是自己进修,他完全是为自己断烦恼、证菩提;一种是自己进修,准备将来有机缘度化众生。虽然都是自修,但这两个人用心不一样,这两个人一个是以止为主,一个是以观为主。从这一段开始,连着七节都是以观为主,这是慈悲心特别重。我们要记住,这二十五轮都是以“悟净圆觉”为根本,以净觉心起诸幻,以变化力变幻种种境界随顺众生的根性。所以要教化众生,普贤菩萨给我们提了两个大纲啊,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啊,才能够接引众生,才能够度化众生。不随顺不行,一定要随顺,自己要有定力,要有智慧,要能够看得清清楚楚。前因后果你看得清清楚楚,所以你教化众生不会感到厌烦,也不会退心。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境界而取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菩萨利益一切众生,这是菩萨行里最重要的事情,菩萨与阿罗汉不一样的地方就在此地。菩萨看众生就是自己啊,所以他把利益众生摆在第一位。“以变化力”,这是观,变化种种境界利益一切众生。在这里面取寂灭,寂灭就是禅,由观到禅,灭烦恼证大涅槃,这是先观后禅。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静而断烦恼。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奢摩他。后修禅那。」三种都修,次第是观、止、禅。这个地方“佛事”的意思要搞清楚,佛是觉的意思,佛事就是令一切众生觉悟的事。令一切众生觉悟的事,就是教学啊。所以佛教是教育,菩萨是教员啊,义务的教员,没有报酬的,不像现在学校的教员,现在学校的教员每个月都薪水的,佛教的教员没有薪水的。当然好学生对老师必定是有供养的,但它是没有硬性规定的。说实在话,供养的多少也是这个老师的福报啊。老师的福报大,供养就很多;福报小,供养就很少,虽然有好学生,但好学生都很穷,那也没办法供养,不可奈何啊。如果他福报大,学生虽然佛法不通,但是学生很欢喜这个老师,对老师很有感情,那也会有很大的供养。所以,供养多少,这是属于福报的事情。因此我们学佛要福慧双修啊。为什么呢?有福报的话,办事情方便,障碍少。诸位要知道,福报是两方面的,老师有福报,学生没有福报,也不行;学生有福报,老师没有福报,也不行,必须得彼此双方面都有福,才会有大成绩。我们中国自古以来的祖师道场,那是因为大众有福报,祖师也有福报,所以才会那样的兴盛啊。今天的寺庙,你们到日本去看看,那个庙盖得那么大,香火那么盛,收入那么多,但寺里没有人讲经,没有人说法,也没有人听经,大家只是拜拜而已,这是什么呢?这是信众没有福报,法师也没有福报。这些表面的香火盛只是世间有漏的福报,再大的福报也没有用处,这既不能自利,也不能利他,只是在那里享受人间痴福而已。住得很自在,吃的很舒服,一切都很享受……人间福报而已啊。佛法里面讲的福报,开智慧是福报,证清净心是福报,往生佛国土是福报,这才是真正的福报。所以,如果自他都有福报,那法缘就很盛,成就的人就会很多。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12月22日05:42:0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55827.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