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圆觉经 |第13集|MP3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dmin 大方广圆觉经评论阅读模式

大方广圆觉经 1981.7 启讲于 台湾圆觉寺 / 编号:09-007 / 共 36 集

MP3下载

 

注:共36集文字由网络同修提供。


圆觉经  (第13集)

1981年  圆觉寺  档名:09-007-0013

 

底下一句是讲「安处徒众」,这是说明修学有同参道友在一起,佛法里面说四个人以上叫众,就可以称之为僧团。佛门里面的众,有和合的意思。僧是梵语,翻成中文是众,又翻作和合众,换句话说一定要遵守六和合的戒条,这是佛为僧团制定的规矩,是大家在一块共同修行的生活规范。六条里面,第一条是见和同解,是最根本的一条,拿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见解要相同。见解不相同,麻烦就大了,一个人一个意见,天天闹纠纷,这就没有办法在一块共修,因此在一块共住的先决条件就是要见解相同。比如我们都是学佛的,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每个法门有每个法门的见解,念佛人有念佛人的见解,如果念佛人和参禅的人在一块住,这个事情就麻烦了。这个念阿弥陀佛,那个听到阿弥陀佛就讨厌,这怎么行呢,这不能共住啊。纵然是同样修念佛法门的,念佛法门里面的方法也很多,有持名念佛的,有观想念佛的,有观像念佛的,有实相念佛的,用的方法不相同,这就没有办法在一块共住。持名念佛在一块共住,观想的在一块共住,这是同住修行的先决条件,见解要相同。第二条是戒和同修,小乘戒律是比丘戒、比丘尼戒,这是规范我们的生活,是自律的规范。大乘菩萨戒是入众的,欢喜别人的,是共同场合中的生活规范,小乘戒律是私生活规范。第三条是身和同住。第四条是口和无诤,没有争论。第五条是意和同悦,大家在一起都非常和睦,欢欢喜喜,法喜充满。第六条是利和同均,一切待遇是平等的,十方供养人人都有份,物质生活方面一律平等。这是佛给我们制定的共同生活的六和敬,这是“安处徒众”,同参道友在一起,都能相安无事,道业才能够互相砥砺、互相勉励,一定会有成就,这叫和合的僧团。

「宴坐静室」,静室在此地不是指一个禅堂,也不是指你自己的寮房,这里指的是一个安静的处所,也就是佛经里面常讲的阿兰若。阿兰若是梵语,翻成中文意思是清净的处所,没有繁杂的声音来扰乱。佛说阿兰若的标准是村庄里牛叫的声音听不到了,这就很安静了,那个时代是农业时代,牛叫的声音很大。你住的地方听不到牛叫的声音,这就很安静了。现在麻烦了啊,现在汽车、火车、飞机普遍,现在要找一个寂静的地方是真正的不容易。从前寺庙都在山里,确实很清净。我第一次到圆觉寺时是民国四十二年,那时圆觉寺还没有电灯,电路还没有牵上来,第二年才有电灯。那时圆觉寺连马路也没有,真是清净啊,听不到声音啊。因为交通不便,所以游客也不多,很少有人到这来。而现在变成观光地区了,你看麻烦不麻烦!原来这个地方是个好修行的场所,现在不行了,现在的环境比从前差太远。

这里的“静室”,就是一个寂静的环境。对初学人来说,环境对我们的身心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是上根利智的人,他不受影响。他如果真做到六根不染六尘了,那十字街头、百货公司都是他的静室,那是功夫上了轨道了。所以这个静室的标准不一样啊。你看《华严经》里鬻香长者修定,他到什么地方去修呢?他到市廛去修,市廛就是我们现在的所说的百货公司,人最多最热闹的地方。他是不是到那面壁入定呢?不是的,他这也看看,那也看看,而心里如如不动,那就是禅定。他的定是这个定法啊,我们看不出来啊,他是见色闻声,心里如如不动,禅家所谓的“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所以宴坐静室,各个阶层程度不一样,标准也不相同。我们初学的人,只能找一个安静的环境,没有嘈杂,游客不到的地方,这是我们的静室。功夫成就了,百货公司、热闹场所,那都是你的静室。所以,经典里面所讲的都是原理原则,没有一定的讲法,句句话都是活的。初学的人有初学的讲法;你如果是阿罗汉,那就有阿罗汉的讲法;你是辟支佛,那就有辟支佛的讲法;权教菩萨有权教菩萨的讲法;十住菩萨有十住的讲法,十地有十地的讲法,经文是一样的,解释都不相同,所以经是活的。

底下一段开示是教我们破我执,这是修行第一部,初步的功夫。「恒作是念」,恒是恒常,念是讲的观想,常常作如是观啊。「我今此身。四大和合。」四大是地水火风,此处都是从粗相来讲的。「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这些都是不净物啊,这是我们说的地大。「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这是身上的水分,是讲的水大。「暖气归火」这是讲身上的温度,温度是属于火大。「动转归风」动转是属于身体的运动,像血液的循环,一切的运动都叫做风大。风是动的,不动就不叫风了,风代表动的意思。从最粗的显相去观察,我们这个身是四大假合之物。「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四大和合的时候有这个身相现前,如果四大都离开了,这个四大又在哪里呢?于是就能够觉悟到身是四大假合之物,聚的时候就有,散的时候就没有,因此在四大假合中找不到主宰啊。我,是主宰的意思,是自在的意思。在这个身体里面找不到主宰,找不到自在,那就没有我啊。你能够常常作如是观,这个观法在小乘里称为四念处观,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个观法与本经这段文的意思很接近,这是讲的观慧。能够常常这样的观察,「即知此身毕竟无体」我们这个身没有自体啊,而是「和合为相。实同幻化」,没有自体,没有自性啊。身既然不可得,我又在哪里呢,我执就容易破了。而一切众生最大的病根就是妄认四大为我,执着这个身是我,这是最大的错误啊。因此,佛法里面的修学第一关就是破身见。

前面我给诸位讲过,佛弟子入门的标准,在大乘里面是破四相、发菩提心。小乘的标准是破了八十八品见惑,证小乘初果须陀洹果,这是小乘的入门。这是小学一年级啊,这才入门了。而我们现在呢,不要说大乘门,我们连小乘门都没有入。说到这个地方,现在学佛问题实在很多啊。我们中国古人在佛法里成就的太多太多了,他们为什么那么容易成就呢?原因是他们修学的次第、顺序,一切都如法。大乘一定要有小乘的基础。就好比现在的大学一定要有小学、中学的基础。没有小学、中学的基础,大学你没法上啊。而我们今天是一开头就学大乘佛法,没有小乘的基础,所以这个大乘佛法始终不能进步,因为没有根底啊。小乘佛法在中国一向就不流行,中国人不学小乘,一学就学大乘。诸位要晓得,中国之所以不要小乘,是因为儒家与道家就代替了小乘,而且比小乘还要殊胜,所以从前学佛的人,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哪一个不是在儒道上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呢,这样他学大乘佛法就很容易啊。我们今天麻烦在哪里?既没有小乘,也没有儒道基础,而直接学大乘,麻烦就出在这里。好像盖大楼一样,盖着盖着就倒下了,再盖还是倒下了,始终建不起来,原来是底下没有打地基啊。

小乘是基础啊,如果我们没有深固的基础,想往上盖总是有限的。我们现在学了大乘了,小乘要不要呢?如果不要,我们的大乘成就就很有限,就好比你盖大楼没有地基,你盖的高度就有限,这是一定的道理。那我们怎么办呢?是不是回头再学小乘呢?再修小乘又不甘心啊。在这个时候唯一的办法,就是一面盖高楼一面打地基,用这个方法。你现在去找小乘经很麻烦,小乘经典翻译没有大乘经典好,而且小乘经典在中国研究的人少,讲的人少,注解的人也少。所以,与其在小乘经上下功夫,倒不如在中国儒道经典上下功夫,如四书五经、老庄经典等。一面学大乘,一面要认真的修学中国传统儒道经典,把这个基础补好。如果舍了儒道的经典,你想学好大乘,那就只有取小乘四阿含的经典。这一点常识我们一定要知道。所以四书五经要熟读啊,能够背诵是最好,不能背诵也要熟读,最低限度四书五经中要有一部是精的、熟的。《礼记》里重要的有十几篇,也要熟读。为什么呢?懂得礼的意思,你才会持戒,佛法里面的戒律跟儒家的礼是一样的,没有两样,而《礼记》是解释礼的,说明礼的精神、礼的大意。这是在此地附带的说明。

我们修学,几时能够把八十八品见惑断掉,这才入佛法小乘的门。八十八品见惑,第一个是身见,就是此地讲的不在执着四大为自身相,身见就破了啊,才入小乘的一年级啊,才入门啊。那么换句话说,依旧执着这个四大假合的妄相为自身相的话,我们还在小乘的门外,就连小乘的门都没入,更不要说进大乘门了,这怎么会有成就呢。所以我们要想真正成就,要真干啊,要认真的去修学啊,决定不可以自欺,这才是一个真正的佛弟子。自己欺骗自己,那不是佛弟子啊。到这个地方都是讲的“观身无我”啊。

「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这一段是教我们观察妄心里面也没有我,幻身妄心里面都找不到我啊。“四缘”就是地水火风。“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如果单单从物质上来讲就是五根,意根指的是心。这里眼耳鼻舌身五根是陪衬的话,前面一段已经说过了,这个地方重点是意根。我们众生把第六意识认作真心,不知道第六意识是“妄有缘气,于中积聚”啊,不是真实的东西啊。这个地方“妄有缘气”虽然第七识第八识也能说得通(第八识主要是含藏的业习种子),但主要指的是第六意识,妄有能缘的气分在六根当中积聚。这个东西也不是真的,好像它有能缘的现象、有能缘的作用,实际上它不是真实有的,所以佛在此地讲“似有”啊,可见得它不是真的啊。究竟是怎么回事情呢?唯识里面说得详细、说得透彻。识是能缘,识是妄心啊,所以说“似有”,不是真心啊。第八识阿赖耶是一半真一半妄,真妄和合。

这个在《大乘起信论》里说得非常清楚。《大乘起信论》味道很浓厚啊。前七转识以及相应的五十一种心所法全是虚妄的,阿赖耶是一半真一半妄,其它的统统是虚妄的,其它的都是阿赖耶那一分妄变现出来的东西。诸位如果要晓得这些都不是真的,都是虚妄的, 那么你在一切现象里面就不会起虚妄的作用。这也是前面给我们讲的“远离诸幻”啊。前七转识我们叫它作心、心王、心所,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它是假的,不是真的。为什么呢?它只有假名,无有自性,它是属于依他起性。不但前七识是依他起性(这是很显然的我们能够觉知的),连阿赖耶都是依他起性。《百法明门论》里面第一位就是心法,第二位是心所法,第三位是色法,第四位是心不相应行法,这总共是九十四法,统统是有为法,有为法就是依他起性,有为法就是众缘和合而现的假相,就像我们这个身是四大假合之相,没有自性啊。所以,我们要觉悟,心不是真的,是幻的。身也幻,心也幻,佛教给我们要远离诸幻,身心要放下啊。外面的六尘境界在百法里面是属于色法、属于不相应行法,亦是幻化之法啊,身心世界统统都要放下。为什么呢?如幻啊,一定要远离。我们为什么在这些幻心中会把第六意识认作心呢?那是因为第六意识的力量特别强,从哪里看得出来呢?从相应的心所看得出来。五十一个心所与它统统都相应,所以它能缘的力量强大,我们不知不觉就会把它当作自心相。其余的几个心王相应的心所少,力量薄弱,我们还没发现,所以一切众生多半是妄任第六意识为自心相。这个误会惹的麻烦就太大了。什么麻烦呢?无量无边的烦恼,生死轮回啊,都是以这个误会为根本。诸位要是从这个地方果然觉悟了,晓得我们这个身的真相是什么,晓得我们现在误认的那个心的真相是什么,你要是果然把这个真相明白了,给诸位说,生死轮回就没有了。四大里头没有自身相,八识五十一心所里头没有自心相,你问问自己,谁受生死?哪一个去轮回呢?没有啊。所以生死轮回当下就了断了。迷的时候有生死轮回,悟了就没有了,所以佛前面讲“离幻即觉”啊,就在这一念觉,这一觉生死轮回就超越了。

这比小乘要去修九次第定才能超越生死轮回就高明太多了。小乘人用的方法笨得不得了,他们先要离五欲,再修四禅定,再修四空定,再修第九定,才能超越轮回。这是没悟,而硬要闯出去,这个费的劲就太大了。所以佛有个比喻,说小乘断见思烦恼犹如截断四十里的瀑布啊,瀑布流得那么急,四十里的宽度,一下把它堵住,让它的水不流,这要多大的力量,这个多困难啊,佛用这个比喻说明小乘人断烦恼难啊。大乘人聪明,小乘人笨啊。你看玄奘大师在《八识规矩颂》里面说“愚者难分识与根”,那个愚者就是指小乘人,阿罗汉、辟支佛与大乘菩萨比起来愚笨得可怜。大乘菩萨断惑证真不用小乘的方法,他们用观照的功夫,照见五蕴皆空啊,这段经文就是《心经》的说明,照见五蕴皆空。四大空了,色蕴空了,自身相就没有了;受想行识空了,自心相也没有了。这是大乘方法的善巧啊。

「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为什么呢?识,是靠根尘相对才有的,必须有根尘才能发识。离了根不能发识,离了尘也不能发识。所以佛在《楞严经》里用“犹如交芦”来说明这桩事情,三根芦草夹起来,少了一个都不行,就如鼎之三足矣。「四大分解。无尘可得。」这就说明,尘也不能立啊。《楞严经》里面世尊对阿难说得很清楚、说得很亲切。因为阿难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有亲属的关系,而且阿难是世尊堂兄弟中年纪最小的,因此对阿难的嘱咐开导特别的亲切。佛对阿难亲切的开导,实际上是对我们说的。《楞严经》中世尊说道:“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前是眼前,尘是六尘,影不是真的,完全是虚幻,不是实在的。本经佛给我们说四大分解,分散了,就无尘可得啊。前面讲六尘,六尘也是四大所成的,四大既然是分离了,尘相也不可得。哪里还有合尘所现的妄心呢?所以妄心不可得啊。这个就是说明第六意识的虚妄。我们如果把它认为是心就大错特错了,而我们一般众生都是把这个当作自己的心,不晓得这个是假的。我们往来都是用这个心,给诸位说,全是用的虚情假意啊。熟话说“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香”,为什么没有千日好呢?因为统统用的虚情假意嘛,怎么会好得了呢,几个人知道真因呢。如果用真心、真情,就永远不会变了,那是真的,会变的都是假的啊。我们与某个人是好朋友,很好,好得不得了,但过两天又恼了,不好了。这心就变了,心变了就不是真心啊,会变的就不是真的,不会变的才是真的。佛法里面真、妄的定义就看变、不变。凡是不变的都是真的,凡是会变的都是虚妄的。你们在一切法里去观察,心法、色法,哪一法不变,永远不变呢?我们看来看去,好像虚空不变,所以虚空是无为法。虚空没有办法包括在有为法里面。除了虚空,山河大地都会变,身会变(细胞组织新陈代谢,一天比一天衰老,大的变化是生老病死),植物会变(生住异灭),矿物会变(成住坏空),都是会变的,会变的都是假的,都是诸幻啊。

「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缘心就是攀缘的心,没有缘心可见啊。尘上面可谓是无尘可得,所缘既然是无得了,那么能缘之心当然是毕竟虚妄啊。正像《金刚经》所说的“三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从这里我们要觉悟,在这个妄心里面也找不到我。那我们一向把这个妄心认为是自己的心,这就是很大的误会和错误。从今天我们明白了,原来自心相也是虚妄的啊。这是佛在本经里面给我们说明的。我们明白了,悟了,悟了之后你是不是能不再认第六意识为自心相、不再认这个身为自身相呢,你能不能做到呢?我们还是做不到啊,习气太重了,断不了啊。换句话说,理可顿悟,事须渐除,我们现前入不了这个境界啊。假如佛一开示,你就入了这个境界,那你就悟入了。这样的人有没有呢?有,你在许多经论中,佛还没有讲一半,就有人开悟了、证果了。大家看《楞严经》,摩登伽女是淫女啊,我们今天讲妓女啊,文殊菩萨把她叫到佛那去,楞严会上佛还没讲到一半,她就证到三果斯陀含。你要问她怎么证的?她一面听,境界一面变,这叫做三慧啊,根性利。诸位要晓得,三学是渐次修的,三慧是顿修的,三慧是菩萨修的,三学是小乘啊。三慧是以三学为基础,没有三学哪有三慧呢。有些同学把三慧闻思修理解错了,他认为闻就是听经;听了之后回去再研究,再去想这个经的道理,这是思;想的差不多了就开始修行。这样理解就错了,就麻烦大了。我们要知道,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慧开了之后才有闻思修啊。什么叫闻?耳根听声音,接触声音叫闻。什么叫思呢?一听意思就懂了,不用思维思考,这叫做思,这个思不是第六意识,这个思才此地意思是清净圆觉啊,一听就觉悟了。什么叫修?一听无明就没有了,这叫修。所以闻思修是同时的,是连着的,万万不能理解为闻了再思、思了再修。有人想,我听经听了好多年了,这是闻啊,现在可以不用听了,该回家去好好研究了,你要这样理解,那就大错特错了。你要这样搞,那在听的时候是说食数宝,你回家研究是胡思乱想,你所谓的修是盲修瞎练啊,你全把意思搞错了,那怎么会有成就呢。菩萨如果这样修就糟糕了,那又怎么能在小乘之上呢。我们现在在这里听经,一听意思就懂了,立刻起了观照,真心离我,了不可得,我执就破了,闻思修就一次完成。我执破了是什么境界呢?阿罗汉的境界。你看看,不必像阿罗汉那么麻烦,阿罗汉果就证得了。诸位有没有闻思修的功夫?如果有,你现在我执就破掉了。底下一段是破法执,法执破掉你大乘就入了门了。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12月9日05:39:2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55809.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