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圆觉经 |第12集|MP3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dmin 大方广圆觉经评论1阅读模式

大方广圆觉经 1981.7 启讲于 台湾圆觉寺 / 编号:09-007 / 共 36 集

MP3下载

 

注:共36集文字由网络同修提供。


圆觉经  (第12集)1981年  圆觉寺  档名:09-007-0012

 

我们继续看偈颂,「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此义”就是长行如来所答的幻从觉生,幻如果尽了,觉就圆满了。那要怎样才能教我们大觉圆满呢?一定要离幻,离幻才能将觉心显示出来。「普贤汝当知」,普贤菩萨哪有不知道的呢?世尊对普贤菩萨说,其实是对我们说。不过这个地方的普贤是我们自己,我们是初发心的普贤,他是等觉的普贤。「一切诸众生。无始幻无明」,这一句要注意,前面长行文里面答复只是讲到无始诸幻,幻究竟是什么,在偈颂这里点出来了,幻就是指的无明。无明从什么地方来的呢?「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普贤菩萨在前面提出离幻的方法,并没有问诸幻的起源,在偈颂中佛把这个意思补充出来了,幻从哪里来的?幻皆从如来圆觉心所建立。但是这个地方“如来”两个字不能当佛讲,此处当真心理体来说。我们因为迷失了真心,才起如幻的无明。再看下面一段,「犹如虚空华。依空而有相。空华若复灭。虚空本不动。」这个地方只要晓得比喻,大意就能够明了。佛在此地把空花比作无明,将虚空比作本性。「幻从诸觉生。幻灭觉圆满。 觉心不动故。」这三句解释前面的疑问。幻是指根本无明与枝末无明,觉就是圆觉妙心。这句意思是说根本无明和枝末无明都是从圆觉妙心随缘所显现之物,随缘是随什么缘呢?随迷的缘。如果是觉呢?那就没有幻了。“幻灭”不是说无明灭了,比无明灭意思还要深一层,前面说过“以幻灭幻”啊,所灭的是如幻的无明,能灭的是幻智,幻智也要灭掉,这才究竟啊,所以觉才圆满。可见得无明灭了,如果幻智不灭,还是不圆满。到这个时候才显示觉心原本不动啊。「若彼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常应远离幻。」这是在行门里面最重要的基本纲领,从初发心到如来地,无论你修学哪一个法门,都离不开这个原则。“远离”就是放下,将一切如幻的统统放下,「诸幻悉皆离」,把一切诸幻离尽。后面是一个比喻,「如木中生火。木尽火还灭。觉则无渐次。方便亦如是」,以火比作灭幻的幻智,以木比喻作如幻的无明,所离了,能也不能建立,能所双亡啊。正是长行文里讲的“知幻即离,离幻即觉”,所以觉没有渐次,方便也没有渐次。这是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说实在话还是上根大修行人才用得上。虽然是大修行人的事,但我们初学也用得上,它的好处就在此地。我们现在远离诸幻不能像菩萨那样离无明,但我们最初可以从离爱欲下手,这个重要啊。离爱欲就是要守净戒,戒就是叫我们远离爱欲的啊。比如十善业里面讲的身三、口四、意三。意三,不贪不嗔不痴,就是远离贪嗔痴。身三,不杀生就是远离杀生的恶业,不偷盗就是远离偷盗的恶业,不邪淫就是远离邪淫的恶业。可见最高的指导原则一直贯穿到圆觉,我们都不能离开这个原则,离开这个原则决定不能成就。第二会我们就解释到此地。

下面第三会是广明行相,这里面分为两大段,第一大段有四会,从“普眼菩萨”以下四会,第二大段也有四会。第一大段的四会是给我们说明上根人的修证,上上乘不需要方便,也不需要渐次。但是上中以下的还是要方便、要渐次,这样有没有违背前面的原理呢?没有违背,因为佛的方便法是从无方便中建立的,所以方便即是无方便。渐次是从无渐次当中安立的,因此渐次亦是无渐次。我们要晓得这个道理,这是佛法的善巧、微妙之处。

请看经文。「于是普眼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这是祈请的礼节,我们就不用多说了。普眼菩萨在前面也已经介绍过,这里我们也省略不说了。「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这段话重点是点明普眼菩萨是为末世众生发菩提心、修菩萨道的人来祈请的。在修行渐次当中,“云何思惟”,大家要特别留意,这个思惟不是用第六意识,在八正道里面叫正思惟,我们说得比较言简一点就是观照,是观照般若,大家不要一看到思维,就理解成第六意识了,那就错了。这个连着说“云何思惟,云何住持”,有点像《金刚经》里面须菩提尊者的话“应云何住,云何降服其心”,这里的“云何思维”就是《金刚经》上的“云何降服其心”,此地的“云何住持”就是《金刚经》上的“应云何住”,言词不一样,意思大概是相同的,可见得这两个问题是修行人一下手就要搞清楚的。为什么呢?我们烦恼习气太重了,如何来降服呢。如果不降服,这个习气、烦恼就成大障碍。另一个大问题是我们的心如何安住,这个地方的“住持”不是寺院的主持,是说我们的心如何安住啊。如何安住是讲的真心,云何思维观照是照破妄心,妄心要降服,真心要安住。这两桩是大事情啊,众生迷而不悟,要用什么方便法能让一切众生普遍的开解悟入,这就是佛法,这就是佛法里面的教学。

「世尊。若彼众生无正方便及正思惟。闻佛如来说此三昧。心生迷闷。则于圆觉不能悟入。」这是正式祈请,说明祈请的理由。末世一切众生以及权教菩萨,如果他们没有正确的方便,换句话说,他就无门可入了。“方便”,方是讲的方法,便是讲的便宜,就是对机便宜之法。佛陀在世的时候,无论讲哪一部经,一定是偏赞这部经的,菩萨、祖师大德讲经也不例外。我不能在讲《圆觉经》时拼命去赞《金刚经》好,说哪一部经就应该赞叹哪一部经。那你们听经就有问题了,听法师讲说这个经是第一,哪个经也是第一,你如果样样都学,那你样样都得不到利益了,你在一切经里面只能选一部经。我在此偏赞《圆觉经》,希望大家修习圆觉。如果你们已经修《佛说阿弥陀经》的,那你就不要动摇,不要见异思迁。你本来是念《金刚经》的,你还是念你的《金刚经》,不要我这一讲《圆觉经》你心就动了,理可以听,但你要始终守住你的一门。如果你还没有选择依止的经典,你如果觉得《圆觉经》好,与自己有缘,你可以选择《圆觉经》。选定了之后,下次再听我讲别的经第一,你就不能舍弃《圆觉经》换另外一部了,那你永远不会成就了。这是我特别跟大家讲清楚的,不可以动摇,不可以见异思迁,心里要有主宰。一切经都可以听,听了后帮我深入这一部经典,功夫用在自己的看家的这部经上啊,这样才能有成就。

这里提到“正方便”,这几天我给大家讲的就是初学的正方便,教给你们行门解门都要一门深入,学一样东西,在一样东西里面扎根,这个根基是越厚越好。古人常讲的厚积薄发,才能产生力量。所以正方便太重要了,特别是对初学来说。“正思维”,可以说就是正确的人生观,这个人生观是学佛的人生观。佛在《法华经》上给我们讲得很清楚“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一大事”,唯有一才是大事啊,二就不是大事了。你们学经学一部是大事啊,学两部经就不大了。你们行门修一就大了,修二就不大了。唯有大才能有成就,这是要注意的。能够懂得一是正思维,二就是邪知见了。一真、一心、不二,这都是正思维。心常恒定在一上,净土里面常讲的一心不乱啊。如果没有正方便及正思维,而听佛前面这一段开示,确实他的心会生迷闷。为什么迷闷呢?听了不悟啊,越听问题反而越多。一有问题马上就发问,好不好呢?给诸位说,不好。你们同学中有几个很爱问,碰到我就问,问个不休。你所问的那些全是废话,我给你答复的也是废话,累了半天都是废话。诸位要懂得存疑啊,小疑则有小悟,大疑则有大悟啊,不能一有疑马上就问。

我没学佛之前是学哲学,当时有个同学有很多问题,他一听了马上就提出来问,也是问个不休,老师慢慢地一个一个给他解答。另外有个同学,他听了之后不问,徐醒民(那是没学佛之前),他听我讲东西如果有疑问,他藏在心里,他慢慢去想,想一个礼拜两个礼拜,他想到一点道理再来问我。这个做学问的态度就比前面那个同学高明了,他能有心得,他听了之后虽然不懂,但他能回去想个十天半个月,而不是一有问题立刻就问出来,我立刻给他答复了,但他就不会开悟了。他听了我的解答,好像是问题解决了,实际上并没有解决。他如果去想十天半个月再问,这个问题能够解决。从这个地方,我们就知道要注意做学问的方法、态度了。诸位要晓得存疑。还有一些问题,你来问我,我没有解答,为什么呢?因为后面都有,讲到后面就都解答了嘛。我现在给你解答,那讲到后面就没味道了,这些道理也要懂得。必须破迷,才能开悟。而破迷,一定需要正方便及正思维,否则的话不能悟入。

「愿兴慈悲。为我等辈及末世众生假说方便。」这是请法之辞。求佛大慈大悲为我们末世众生说法。“我等辈”,这是普眼菩萨谦虚啊,普眼菩萨自己做一个榜样给我们看,绝没有自恃开悟把自己区别于众生之外,你看看这个语气,念念当中都是教导我们谦虚、卑下、恭敬、忍让,这一句话里面都包含了。为什么说“假说方便”呢?本来没有阶级、没有次第,要在没有阶级、没有次第里面说阶级、说次第,这就叫假说方便。为什么要假说呢?因为假说能够诱导我们悟入,众生确实找不到悟入的门路,所以佛才假说种种如幻的方便啊,方便法是假的不是真的啊。「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这是请问完毕之后的礼节,像这些地方我们都要学习,要学礼貌啊。

「尔时世尊告普眼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修行渐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说种种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这一段是佛对普眼菩萨的赞,以及重复普眼菩萨提问的纲要,允许给他讲解,嘱咐他谛听。「时普眼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这个句子每章都一样,大家要特别注意“默然”两个字。「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从这个以下是佛正式答复普眼菩萨的问题。这一小节是说明起行的方便。特别说明“新学菩萨”,这个新学是指初发心的。但是诸位要晓得,这个初发心可不简单。我们现在算不算初发心呢?也可以说是初发心,也可以说够不上初发心。严格地讲,初发心是圆教初住菩萨,照这个标准我们不够格,如果我们把标准降低,那我们就够格了。我们发心皈依三宝了,真正发心求无上菩提了,向着这个方向走,也可以说初发心。经文讲到“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这就是我们现前的身份,我们现在是“欲求”啊,心里想着发,但心还没发出来,我们现在还没有菩提心啊。菩提心是至诚心、深心、大悲心,我们现在都没有,像这些一定要晓得,千万不要误会了,我们没有菩提心,还以为自己已经发了菩提心了,这个就是迷得重啊。自己晓得菩提心没有现前,这是迷得轻的。

虽然菩提心没法,我们想发,我们现在借佛的最初方便,希望能在最短的时间我们的菩提心能够现前,能够发出来。菩提心一发,四相就破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没有了,就破了。这也可以作一个看厌,什么时候我们四相破了,我们的菩提心就发了,发了之后那还只是初发啊,后面还有四十一个阶级啊,这是无阶级中建立的阶级,还有四十一个修行的渐次。四相破了,这才只是第一个阶级啊,像爬楼梯一样,才登上第一级啊,所以万万不可以自满,要晓得这才入门。那么我们现在还不到这个程度,经文里面说的“欲求”,是想求啊,想求如来净圆觉心,想明心见性,想得理一心不断。如来净圆觉心就是禅家讲的明心见性,就是净土里面说的理一心不断,就是华严经里面讲的一真法界,这都是同样的境界。能不能求得到呢?能。如理如法的去求,一定能求到。这里教给我们方法,应当正念,远离诸幻。

这八个字是两桩事情,第一个教你正念,正念是什么呢?我们还是用在我们根本修行法门上,正念就是一心念佛。诸位要记得,是一心念佛,不是二心念佛。如果我们念佛当中打妄想,这就叫二心念佛了,念佛里面不夹杂妄想,这就叫一心念佛。一心念佛就是我们修念佛法门的正念。第二个是远离诸幻,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念佛人常讲的“放下万缘,提起正念”,就是这两句的意思,这是用在念佛法门里面来解释这两句话,我们就能够得道受用,所以念佛人正念要紧、放下要紧啊!有正念,而放不下,还是不能成就。放不下就不能真正保持住正念,真正念佛的人一定要放下万缘。你在念佛时,即使有人跟你说你家发大火了,你听到了就当没听到一样,这是远离诸幻,这是有正念,这是放得下,这才能得一心。诸位要真正能放得下啊,要晓得念佛这才是唯一的大事啊,其余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啊,那都是诸幻啊,不放下行吗?不放下就不成。所以,正念是答复普眼菩萨方便之开端,也是菩萨修行起点的根本。

「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这是讲观行成就。第一个说的戒定,戒定慧三学是修学的基础,是行门的根本。可是如何修戒定慧呢?就是前面讲的第一要正念,第二要离幻。这正是儒家所讲的格物致知啊。正念是致知啊,离幻是格物啊,不从这里下手,你就不得其门而入。起行的时候先依如来的教诲,奢摩他是梵语,翻成中文意思是止,止就是止息啊。这就是说明,要离诸幻,得用戒定慧三学的方法,这就是在无渐次中方便设立渐次,教我们修学。修学首先要修定,奢摩他就是定,止就是定,观是慧。止,是止息一切妄念。可是我们止不住,不晓得从哪里止起,那怎么办呢?最初方便就是坚持禁戒。你看禁戒里有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邪淫、不饮酒,不就是止啊,就是止住啊。小乘戒戒条多,但容易守,因为小乘戒是论事不论心。小乘里面想杀人,但没去杀,就不算犯戒。大乘戒是论心不论事,起心动念就犯了戒,即使身没有做行为。大乘里面即使真杀了人,但如果没有起心动念,也不算犯戒。大乘里无心就不犯戒,小乘与大乘就不一样。小乘戒有点像我们世间的法律,它要论事,而大乘是论心不论事。这个经的当机众是菩萨摩诃萨,这个经是对菩萨讲的,里面没有声闻缘觉啊。菩萨的五戒是从心地里面要修知止,决定没有杀害众生的心,不但没有杀害,如果让众生生烦恼了,那都不是菩萨。诸位要晓得,菩萨所在之处,必定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普贤十愿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众生业障深重,菩萨想救度他,他不改过,他要往地狱去,那菩萨就随顺他让他去,那没办法啊,他止不住恶业啊。他造杀盗淫妄,造这些恶业,菩萨看到了,如果菩萨劝他,他对菩萨更恨,他的罪就会更重。所以菩萨为什么不示现在恶世,因为来了之后只会加重众生的恶业,他看到佛菩萨一定会毁谤、一定会侮辱,这是罪上加罪啊,所以菩萨避开这些恶人是大慈大悲啊。等到他什么时候觉悟了,罪受满了,菩萨再来。菩萨度众生,生生世世,不在一时啊。很多人看到众生造恶,就特别心急,想快点度化,这是没有方便没有耐心啊。我们要懂真正的慈悲,恶人能劝的时候就劝,不能劝的时候就避开,这是行菩萨道啊。世间能听得进好话的人少啊,俗话说得好,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善言善语能听得进的人,这是有善根有福德的人。没有善根福德的人,他一听恶言恶语,他就很高兴,听善言善语他听不进去,好像遇到冤家对头一样。这是我们学菩萨道的人一定要晓得的,一定要坚持禁戒。

讲到戒律,佛禁止没受过戒的人去看比丘戒、比丘尼戒,有一个例外可以看,如果你发心阅藏,那就可以看,因为藏经是全部的,不能把小乘戒单独区分开。如果不是阅藏,又没有出家受戒,就不准看比丘戒、比丘尼戒。可是世间人很怪,越是不准看,他偏要看,叫他看的书他偏偏不看。实际上佛门里面决定没有秘密,佛教的密宗也不秘,秘密传道那一定有见不得人的事情,正大光明何必要秘密呢,所以诸位要晓得这个意思。密宗那个密是深密,理太深了,浅学的人没有办法理解,《大藏经》里就有《解深密经》。佛门里面没有秘密,真是事无不可告人言,大公无私、正大光明,哪有什么秘密呢?凡是传教有见不得人的秘密,秘密传教,你们就要警惕,那是邪道,不是正道,那决定不是佛法。那佛为什么禁止你看比丘戒、比丘尼戒呢?还是大慈大悲啊。比丘戒、比丘尼戒也没有秘密。怕的是你自己烦恼习气深重,你没看这些戒律,你对出家人还有恭敬心。如果你看了这些戒律,反而会用这些戒律去随意评论这些出家人,认为这个出家人破戒,认为那个出家人也犯戒了,那你对出家人不但没有恭敬心,而且还会随意批评,那你就一天到晚就在造业啊。出家人没守戒律,他会堕阿鼻地狱,但你批评毁谤出家人,你也跟着他去阿鼻地狱啊,你说这个冤枉不冤枉。佛为了防止你造这个恶业,防止你堕落,所以教你不要看这些戒律,这是对你大慈大悲啊。那阅藏为什么又能看呢,因为阅藏你对教理通达了,你虽然看到出家人犯戒,但你出家人还是恭敬,破戒的比丘你也把他当佛一样看待,这是明理的人啊,所以他看这些戒律没有关系啊。那些不明理、断章取义的人,必定会造重罪。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坚持禁戒,是教我们自己持,不是拿戒律去衡量别人、评价别人、批评别人。所以戒律这个尺子是量自己的,不是量别人的,你们要懂这个道理。如果拿这个尺子去量别人,看这个不对,看那个也不好,那自己就把所有戒律都破尽了,也造了无量无边的罪业。所以,戒是戒自己,绝不戒别人。所以,看到破戒的比丘,还是要把他跟佛一样看待,生平等心,自己心才清净,才生慈悲。他破他的,与我不相干啊。他堕他的地狱,我走我的菩提路啊,为什么跟他一道,为什么那么愚痴呢。敬人,有福啊;损人,是造恶啊,是要遭难的啊。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12月8日05:12:3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5580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