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开敷夜神章|第16集|文字MP3|jingkong老法师主讲|台湾华藏讲堂

admin 华严开敷夜神章评论阅读模式

华严开敷夜神章  (第十六集)  1986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12-004-0016

MP3下载

 

请掀开经本第七百九十三面,第六行:

 

【其心深入诸三昧。究竟清凉无热恼。已修一切智海因。此寂静者之解脱。】

 

从这个地方看起。这个大经我们展开来真正要得利益、得受用,那就是依照这个经文里面所说的理论、方法、境界来修正我们自己的过失,这就能真正得受用。这首偈是说『寂静者之解脱』。「寂静」,我们想到这两个字,立刻会联想到禅定与一心不乱。这个在佛法修行都是最重要的纲领,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离不开禅定。而禅定,这里一开头,『其心深入诸三昧』,「三昧」就是禅定,不是浅入,是深入,所以他才能得寂静,他才能得解脱。这个解脱就是自在。从什么地方得自在?从思想上得自在,从见解上得自在,从生活上得自在,也就是从人事环境上得自在,这是真正的自在。我们现在想想,我们的障碍很多,处处不自在。实在说本来是自在的,为什么搞得我们不自在?这个原因就是我们没有入诸三昧。三昧,这是梵文音译的,它的本义翻作正受,受就是享受、受用,正就是正常的,正常的享受就叫做三昧。三昧也就是禅定,唯有禅定才是正常的享受。禅定哪有那么多?给诸位说,太多太多了,无量无边,所以称之为诸三昧。一切人物事里,我们可以讲诸法,法无量无边,世出世间法无量无边,每一法里面你都得正受,这叫「入诸三昧」。

 

怎样才能得正受?《金刚经》上讲得很好,「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你就得正受。一切法里头可不可以受用?可以受用,穿衣吃饭天天都在受用,怎么说没有受用?有受用。有受用你着相,这个受用里面有苦恼,你有分别、有执着、有妄想、有烦恼,你会随着受用而生起,所以你就不自在,你心得不到清净、得不到自在。如果你受用一切法里面你能够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这样去受用,那你就得自在,这叫做三昧,这叫做入诸三昧。不但要入,而且要深入。这个深入是心入,不是身入。其实心入了,身哪有不入?没有一样不入。而且这个三昧的境界是尽虚空遍法界,横遍十方,竖穷三际。这个境界在《华严》里面讲就是一真法界,净土里面讲实报庄严土。归根结柢一句话,我们在一切境界里面还起不起念,还着不着相、动不动心?关键就在此地。

 

不但对于世间一切法,所谓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佛不是说这东西不能享受。如果佛说某一样东西他不能享受,《华严经》讲无障碍的法界,那就有障碍了,怎么能说无障碍的法界?怎么可以说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必须到事事无碍才是真正的解脱。我们今天理事有障碍,事事有障碍,有障碍那个障碍是在我们自己这边发生的,而且是在自己心里面发生的。障碍在哪里?障碍在你自己心里面。心怎么?迷了,迷了就有障碍。迷心里面才起分别、起执着,才打妄想;觉心里面没有,觉心里头没有分别执着妄想,觉悟的人没有。如果拿唯识家的说法,那诸位就更容易懂了,唯识学家说,佛菩萨用四智,凡夫用八识。八识是什么?第六识分别,第七识执着,阿赖耶识打妄想。所以凡夫用心意识,你就得不到三昧。佛与大菩萨转识成智,他不用第六意识,不用第六意识,一样的分别。你看永嘉见六祖的时候说,六祖说你很会分别,他老人家说「分别亦非意」,这个高明。善于分别不是意识,是什么?妙观察智,恒顺众生之分别而分别,自己确实没有分别,所以不是意。

 

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四十九年天天给我们讲经说法,分别诸法相,世出世间法相样样分别得清清楚楚,那不是意,那是妙观察智。我们学佛要学这个,这是善学,很会学。所以诸位总要记住,这是我常常在讲席当中勉励同修,学佛一定要把大纲领抓到。我修什么?我修觉不迷,正不邪,净不染。这一部《华严经》从头到尾,你们想一想,字字句句没有离开这个原则,都是叫我们修觉正净。觉心里面没有分别执着妄想,正知正见里头也没有分别执着妄想,清净心里亦复如是,这样你就得自在了。所以『究竟清凉无热恼』,身心清净没有烦恼。烦恼都是他自己心里生病了,不是身病,心病,起了分别执着妄想就是心害病了,才会有这个现象,正常心里头确实没有。前面讲深入,这里讲究竟,像经上所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是深入,所以得到「究竟清凉」,这是把烦恼的根本都拔除了。

 

『已修一切智海因』,「一切智海」也就是一切种智之海,娑婆若海,一切种智。从哪里修?诸位要晓得,一定从清净心中修,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是修的这个,这是我们在《华严经》,尤其是在这一品里面,我们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要是一个真正修行人,我们决定要恭敬,修的法门不相同,目标相同,成就相同,都成无上菩提,念佛也好,参禅也好,持咒也好,学教也好。在这一品经里面是五十三参有五十三位修行人,显示出五十三种不同的修行方法,都是修的觉正净,都是成无上菩提。所以我们在经上看这些善知识,都是自己谦虚而尊重别人、赞叹别人。这是诸位展开经卷,每一章你都能看得到的,这就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地方。智慧从哪里生?心清净就生了。外不着相,内不动心,一心不乱,他怎么不生智慧?当然生智慧。

 

世间法里头智慧高下不等,你仔细去观察,智慧高的人,他定力就深。不会受外面境界所动摇,他就有智慧;没有智慧的人,外头境界风稍稍吹动,他心就动了。这个人没有智慧,在一切事里面他做不了主,这个人这么说,听起来不错,那个人那么说,结果他没有法子,无所适从,心就乱了。善财在此地他是示现大定,也就是「其心深入诸三昧」。诸,我们用这个经来说,就是五十三参。五十三种不同的境界显露在面前,他如如不动,他是外不着相、内不动心,成就他自己的大定,这就叫「已修」。实在讲,一切智海不是修得的,这是本性里头具足的,你把烦恼障碍去掉了,本有的智慧就现前。这一首是说明「寂静者之解脱」,我们要学身心寂静要这样的学法,你自然得清凉、得自在。下面再看第十五首:

 

【了知诸法差别相。善入无边深法界。普度群生靡有余。此慧灯者之解脱。】

 

寂静者偏重在自修,就是自行,智慧者偏重在化他。自行要自在,化他也要自在,决定不生烦恼,这个就是解脱。我们看看这位菩萨怎么样在度化众生里面得自在。第一个是『了知诸法差别相』,这个「了」是明了、通达。他怎么明了的?是不是多读、多看?当然,博学多闻是一种手段。如果不许博学多闻,善财童子何必五十三参?五十三参就是广学多闻,所以他才能「了知诸法差别相」。但是这个地方诸位要知道,广学不是用意识心学,多闻不是用耳闻。假如善财跟我们一样,还是用心意识,别说五十三参了,五百三十参还是个凡夫。他跟我们不一样的,就是他不用心意识,他已经转八识成四智,他完全用的智慧心,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他用的是智慧心,所以能了知。

 

古大德给我们提出解行两大纲领,说得很有道理。听经要在消归自性,这就是会听。听了之后怎么样?不是听言语,不是读文字,把这里头的义理完全显发自己的自性。譬如说法像一盏灯一样,灯可以照我们,灯照我们,我们并没有得真利益,这个灯不在,那又完了,又黑暗了。会用灯的人,借这个灯光把自己的心灯点燃,这就高明了。我不要用别人的,借着释迦牟尼佛这个般若智慧开发自性般若智慧,这叫消归自性,启发自性的智慧。所以《起信论》里头教给我们,离名字相,名词、术语,不执着这个;离言说相,也不执着音声、语言;离心缘相。心缘是什么?离一切知见,绝不思惟这个话是什么意思,这句是怎么个讲法,不想这些,这都是妄想,直捷的。

 

直捷的就是我们讲悟处,你一听一看,你自然有悟处,有悟处这就是消归自性。没有悟处,不要紧,再来第二遍。你不相信可以试试看,遍遍都有悟处。你不能用心去研究,你要用心去研究,统统落在意识里头,落在第二义里头,不是第一义。第一义里头决定没有分别、妄念,只用一个清净心,直截了当来接受。听经如此,读经也是如此。这个方法要是训练成功了,在日常生活当中待人接物统统如是,到那时候你才晓得《大方广佛华严经》不可思议,并不仅限于这个经本。一切众生的言语,一切众生的造作,一切众生的行为,没有一样不是大方广,所以他才能够『善入无边深法界』,与这个经的经题完全相应,杂华庄严,这是用这个来比喻、来形容深入法界人的境界。这样的人他就能教化众生,『普度群生靡有余』,不管什么样的众生,他都有方法帮助他。

 

像释迦牟尼佛示现在这个世间,说无量无边的法门,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佛陀以后,我们看历代的祖师大德,比佛就差得远了,这些祖师大德们只能在佛法里取一门,以一门来教化帮助与我志同道合的人。假如与你自己志不同、道不合,他就束手无策,就没有办法了。譬如说,诸位同学都晓得灵岩山,过去印光大师的道场,专修念佛法门的,讲经的法师在那里不行,他不要,不能共住,参禅的人也不能共住,学密的人更不必说了,它那里要的什么?统统是念佛人。没有释迦牟尼佛那么广大,释迦牟尼佛当年那个盛会是有教无类。禅宗道场也是如此,只接引一类根性,等于说像办专科学校,不是一般的大学。大学各种科系都有,它是办专科,只有这一科、一系。在中国十个宗派就是这样形成的,十个宗派都是专科大学。这个方法确实是好,能成就许多众生。所以中国丛林的特色也就在此地,就是办专科大学,解行相应。

 

我们再看看近代的道场,可以说解与行都不专,你去看看一个寺庙,请法师来讲经,学禅的法师也请他来,念佛的法师也请他来,想法、看法、所修行的法门完全不相同的,都可以到这来讲;修行,他每年打几个佛七,也打几个禅七。诸位想想,他到底修的是什么?修了几十年,你要叫他凭良心说一说,他一无所成。了生死、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把握吗?参禅真得到禅定了吗?持咒果然相应了吗?统统都有问题。这个不是法门的过失,是我们自己搞乱了。佛讲无量无边的法门,你要记住,是为一切众生说的,不是为你一个人说的。佛弟子之所以成就,都是一门成就的。你看那五十三个善知识,都是修一门才成就的,一门深入。佛说这么多法门,众生的根性不相同,程度不一样,思想不同,嗜好不同,生活习惯不同,用一个方法没有办法叫他得到觉正净。

 

像经上常举的两个例子,舍利弗教两个徒弟,一个徒弟是看坟墓的,他教他修数息观;一个徒弟是打铁出身的,他教他修白骨观,修了多少年都不能成就。碰到佛,佛一问知道这个情形,跟他们讲,你们两个修行的方法换一换,没几天就成功了。这就是说明众生根性不一样,看坟墓的那个人,你教他修白骨观容易,他天天看到死人;打铁的天天拉风箱,铁锤一锤一锤在那里打,你教他数息观,能与他相应,这点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我修这个法门能成功,我这个法门教别人修他不一定能成功。譬如看坟墓的,他修白骨观他能成功,他修数息观就不能成功;白骨观给那个打铁的人修,就不能成功。这叫普度群生,你要有许多的手段、许多的方法,你要能观机,契机契理才能度得了众生。这个度的意思,拿现在的话来说,叫帮上忙了,真正帮上忙了,帮助他了,他真能得受用。你要不善于观机,不但度不了众生,往往还毁灭众生,断绝他学佛的机缘,这个过失就大了。没有一个众生不能学佛,没有一个众生不能成就,你要会接引他。

 

我刚才下电梯,在电梯里碰到一个女孩子,她没有住在此地,她的一个亲戚住在这个地方。她看到我,她说你是不是这的法师?我说是的。她说我很想学佛,学佛可不可以吃牛肉?我说可以。她就来了。不可以,那我不学佛了,学佛没有牛肉吃,我不学佛了。让她先入门,了解了佛教,那吃不吃牛肉是她自己的事情。所以有人对佛教有这么一个好的印象,想入门来,不能够一下把他断绝掉,那个做法太残忍了。所以接引众生观机是第一,要对机说法。真正一个学佛的人,眼睛里面所看的都是诸佛菩萨,个个都是善人,都是善知识。每个人所作所为都对,没有一样不对,你才能够得清净心、得平等心。你心地清净、平等,你智慧就开了,你才能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个真相就是佛法里头讲的诸法实相,才能真正的了解。了解诸法实相就是明心见性,就是念佛人所讲的理一心不乱,那是了解了诸法实相。所以这是智慧者在天天教化众生里面得大自在。再看底下一首:

 

【了达众生真实性。于诸有海无所著。如影普现心水中。此先导者之解脱。】

 

『导』是导师,导师是对佛的尊称,他有能力教导三界一切众生,有能力教导九法界有情众生,这个境界比前面更高。他知道性相不二,性是实性,相是实相,实相无相而无不相。在有情众生的分上,我们今天讲动物,叫做佛性;无情的众生,我们今天讲植物、矿物,就叫做法性。名称虽然不同,一个是佛性,一个是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性里面有觉,这就叫佛性;性里面完全不觉,就叫法性。所以佛在经上给我们说,我们人实际上是有两个因素,一个是精神,一个是物质。我们头脑一天到晚能够想象,这是精神,这个肉体是物质。物质是相分,精神是见分,这个诸位在唯识里面读过,见分跟相分是同一个自证分里头变现出来的,所以心法与色法是同源的,因此心法可以转变为色法,色法也可以转变成心法。《华严经》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就是这么个道理。

 

这一首偈也就是发明这个意思,首先『了达一切众生真实性』,这就是佛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我们怎么能够轻慢?轻慢一个众生就是对佛的大不敬。所以普贤菩萨最后的十大愿王,是把整个《华严经》修行结归到十大纲领,就是十大愿王。第一个是「礼敬诸佛」,那个诸佛是谁?一切众生,情与无情都是的,不但有情是诸佛,无情也是的。我们要培养一个清净、平等、一切恭敬的心,这个心是性德,这就是佛性。佛性显露出来的时候,所起的作用是毋不敬,这是性德。我们性德迷失了,今天来学恭敬,那叫修德。修德不圆满,性德是圆满的。今天我们迷得太久,靠修德来显发自己的性德,一切恭敬。这是从一切众生本性上去看,决定平等。

 

一切的现象,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些色相都是实性的相分,都是实性变现出来。所以哪个相不是性?古人所讲「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们拿黄金塑个佛像,这是佛,佛是金的,金色的。你把这个黄金造一个小狗、小猫,它是不是金的?相不一样,质相同,价值相等。你再把它做个饿鬼相,把它做个地狱相,还是相等。那我们要问问,你说佛像是实相,那个小狗、小猫是不是实相?饿鬼、地狱是不是实相?当然是实相。真正透过这一关,你在法界里面才真正生平等心。平等的法界跟诸位说,就是一真法界,就是实报庄严土,你自己成佛了还不知道。修行如何把自己境界往上提升?你要明白这个道理。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看法、想法,我们的想法、看法错了,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行。我们看这个世间不平等,有我们喜欢的,有我们厌恶的。譬如讲,看到佛像,我就欢喜;看到饿鬼,我就讨厌。咱饿鬼跟佛像称一称,分量相等,价值相等,怎么可以厚此而薄彼?不可以。那是迷,觉了都一样,迷了不平等,觉了就平等。觉了,你看什么都好,的确是法喜充满。

 

学佛,你看学佛有成就,有受用没有受用,生活上能看得出来。学佛学得很欢喜,法喜充满,这个学佛有受用,有心得了。学佛学得愁眉苦脸的,苦恼得不得了,这个学佛就学错了。你们去看看佛菩萨的像,哪个佛菩萨像是锁着眉头,苦哈哈的样子,你们有没有看到过?不但佛没有,罗汉都没有。罗汉样子虽然是奇形怪状,你仔细去看,都有一分慈祥、喜悦的相。你看看五百罗汉的图,每个相都不一样,没有一个不是法喜充满。这是在我们修学过程当中要检点的,检点检点我学佛这个路子正不正。要正,决定欢喜,无论什么境界里头都欢喜,无论处什么人都欢喜。为什么欢喜?外不着相,内不动心。看到外面那个境界相在变化,就像看电影、看电视一样,那怎么不欢喜?只有心被外头境界转,才会生苦恼。心不被境转,那怎么不欢喜!《楞严》上说得好,「若能转物,则同如来」。学佛的人要转境界,不能被境界所转。善财童子在此地教给我们就是转境界,而不被境界所转。

 

他参访的五十三位善知识,实际上就是我们从早到晚接触这个社会各个层面,就是这个意思。我们接触这个社会各个层面是苦不堪言,不晓得怎么应付好;善财童子接触各个层面生智能,得大定,得真正自在解脱。他怎么学的?读《华严经》要从这里着眼,要学善财童子,要学这些善知识。所以他晓得外面境界相,『如影普现心水中』,「心水」就是比喻前面的众生真实性,影相就是说的于诸有海。这个有就是三有,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用这一个字来说,有因有果。这些因因果果菩萨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虽然清楚明白,他不分别、不执着、不取相、不动心,所以他自在。所以底下讲解脱,他自在了。再看底下一首,十七首:

 

【从于三世诸佛海。方便愿种而出生。尽诸劫剎勤修行。此普贤者之解脱。】

 

普贤菩萨的大愿是要教化众生、利益众生,自己成就之后倒驾慈航,帮助那些没成就的人,自己觉悟了,再回过头帮助那些还没有觉悟的人。这个第一句说『从于三世诸佛海,方便愿种而出生』,这就是倒驾慈航。虽然到了如来果地,他能退回来。退回来干什么?退回来教化那些初机的众生,而不是永居在那个高高的地位上。我们儒家也说,你看《礼记》里面讲,「安安而能迁」,这就是大慈大悲,能够舍己为人。这两个安,心安、身安,这个日子很舒服。虽然自己身心安稳,日子过得非常好,可是还有一些苦难的众生需要帮助,那我们必须舍弃自己的安稳,与他共甘苦同患难,你才能度得了他。这是大慈大悲,普贤菩萨的精神就在此地。所以能在佛地再退回来,以方便、以愿力出现在世间。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示现什么样的身分。

 

拿观音菩萨来说,我们在诸经里面看到观音菩萨的身分不相同,《楞严经》上的观音菩萨是初住的地位,圆教初住,《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是初住菩萨;《华严经》上我们读过的是第七回向菩萨;《法华经》里面我们读到的「普门品」是等觉菩萨。他在一切经,就是一切法会里面,他示现的身分不相同。这就是应该用什么身分他就示现什么身分,可以高,也可以低,他不执着这些,所谓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菩萨现身说法不是为自己,为众生的。这个事情做多久?底下说,『尽诸劫剎勤修行』。这不是做一天二天、一年二年,尽未来际劫,像地藏菩萨发的愿一样,「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普贤菩萨也是如此。「勤修行」,这个修行是认真修行,为众生做一个榜样。我们拿释迦牟尼佛来说,你看《梵网经》上讲的,这是他自己说的,他这一次,这是讲三千年前出现在印度,到这个世间来示现成佛,他说是第八千次了;换句话说,释迦牟尼佛早就成佛了。为什么还要在此地示现八相成道,还要雪山苦行,还要夜睹明星大彻大悟,搞这些样子?无非都是教我们众生的,给我们做一个榜样,做个样子,看人家怎么修的。所以佛菩萨修行不是为他自己,是为众生,为他自己,他早就圆满了,他不要再修了,为众生修的。虽修种种苦行,他自在不自在?自在。为什么自在?他不着相。我们看到很苦,他不苦,他没有执着。我们看到苦,因为我们有执着,有执着就觉得苦,没有执着就不苦。这也证明了心转境界,不是境界转心,心转境界。

 

【普入一切法界门。悉见十方诸剎海。亦见其中劫成坏。此无二者之境界。】

 

这个『无二』也就是见性,也就是得理一心不乱。实在说,佛法就是不二法。这个意思,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讲得非常的圆满,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二就有分别,有分别就会有执着;不二,不二就没有分别,当然也没有执着,所以不二就是一心。你看这首偈子里面所显示的,『普入一切法界门』,我们简单讲,十法界,十法界同时入,平等的入,同处入。同时、同处、平等入十法界,一心就能入,心有分别就入不进去。没有分别,十法界就在现前;有了分别,十法界就有差别。所以一现九隐,你只能见到一法界,其余的九法界你见不到。第二句讲『悉见十方诸剎海』,不但见到一个佛的剎土,就是一个大千世界,十方无量无边的大千世界你都见到。你要明白这个意思,你才晓得学佛的好处,学佛的好处就在此地,学佛真正的利益就在此地。怎样才能见到?无二就见到了。

 

所以六祖当年离开猎人队到广州法性寺的时候,遇到印宗法师在讲经,旁边就有两个听众看到风吹那个幡在那里动,一个说风动,一个说幡动,两个争论不休。他去把它解决,他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你们两个心动。风动、幡动与你们什么关系,你们两个在争论不休,两个在吵架,冤枉!与风、与幡都不相干,无明在争论。所以印宗法师非常器重他,就请教他在黄梅,黄梅宗旨如何?请教禅定、解脱。六祖回答他,禅定、解脱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你们想想看这个意思。六祖接引的是上上乘人,当然这个话不是对普通人说的,对普通人说他不懂。所以六祖大师会下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四十三个人,印宗有一个,印宗也是的。

 

这些都是大乘佛法里头的原理原则,我们做不到。做不到怎么办?分别法相。但是你要晓得,一定要从分别走到无分别,你就突破了,你就大开圆解了。如果你执着在这个分别里头,永远不能突破,你没有办法开悟。这样搞一辈子,纵然说得天花乱坠,也是道听涂说,都是拾取别人的,不是自己心性里面的东西。一定要突破,研究经论要突破,持戒要突破,参禅要突破,念佛也要突破,你要不突破,念佛不能到理一心不乱。诸位要晓得,破人我执,才能得事一心,破法我执,才能得理一心。你要不突破,不突破搞其他的法门,不能成就,参禅不能超越四禅天,换句话说,你出不了三界。念佛,那算是很幸运的,念佛不能突破,可以带业往生,可以生凡圣同居土,这就是其他任何一个法门不能相比的。其他的法门不突破不能成就,念佛法门不突破可以带业往生,这就是生凡圣同居土,它有这个殊胜。所以善财童子修的这个法门就是念佛法门,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善财童子修的是这个法门,但是善财童子在一生修行当中他突破了,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亦见其中劫成坏』,看到这个世界的成住坏空,不仅仅是有情众生生老病死,无情众生生住异灭,不只这个现象,看到了成住坏空。成住坏空是不是四种不同的相?给诸位说不是的,成住坏空是一相,不一不异,这是妙不可言,这就是诸法实相。这是我们很难理解的,这是诸佛菩萨的境界,所以说『此无二者之境界』。

 

【十方剎海极微中。悉见佛坐菩提树。成等正觉化群生。此无碍眼之境界。】

 

这首偈不必细说,不难懂,但是这个境界的确不容易体会。他是讲极微之中,极微是依报里面最小的,我们今天科学家所发现的,所谓原子、电子、基本粒子之类的,这是物质的基本,在佛法里面这个名词叫极微。一一极微里面都有佛在那里坐道场,都在那里示现成佛,教化众生。佛道场是正报之大者,极微尘是依报最小的,这就是所谓的事事无碍。大中现小,小中现大,微尘并没有放大,佛道场并没有缩小,这个境界也是我们没有法子体会到的。古人实在是不得已,用一个镜子,譬如我们这个道场坐这么多人,这道场不算小,我们用一个小小的镜子在这里一照,统统照在里头,镜子没有放大,人也没有缩小,但是里头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是不得已用这个比喻。拿这个镜子比喻什么?比喻无障碍眼,眼清净了你才能见到这个境界。诸位要记住,这不是神话,这是事实。

 

佛法里面没有戏论,没有开玩笑的话,没有夸大的话,将来你自己得无碍眼,你见到那个境界必定跟经里面所说的一样。你才晓得佛讲的五语,真的,不是假的。「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不诳语者」,佛句句话都是真实。绝不能用我们凡夫的见解、我们的心思来测度佛的境界,那就错了。我们实际上不必谈佛,就拿我们天天打妄想的这个心,测度我们的真心,就是这个意思。唯识里面讲得很好,第六意识分别的功能非常广大,它能够攀缘过去,又能够攀缘未来,它可以想过去、想未来,能够缘无量无边的法界,就是缘不到真心,因为它是妄心,它缘不到真心。它的功能确实不小,内可以缘到阿赖耶识,外可以缘到尽虚空遍法界,就是缘不到真心。这就是说明我们的妄心永远没有办法测度真心,真实心,真实心就是佛。

 

所以往往我们讲的,一些人听到这些话,不能用凡夫心测度佛菩萨的境界,我们听了很不服气,好像这是拿来压人的。咱把这个话改过来说,我们这个妄想心永远不能测度真实心,这个大家听了比较舒服一点。为什么?自己对自己,不是我测度别人,我的妄心不能了解我真心的境界。正如同一天到晚起烦恼,不知道心平气和的舒服,不知道,没有办法测度,是一样的意思。『无碍眼』就是见性,见性见外面叫色性,所谓明心见性,这也是见性里面不思议的境界。

 

【汝从无量大劫海。亲近承事善知识。为利群生求正法。闻已忆念无遗忘。】

 

这末后两首偈是允许为善财童子开导。这个『汝』就是指的善财,因为善财前面提出问题,所问的都是佛不思议的境界,所以开头讲难说、难解。难说、难解,因为他有诚意,也只好给他解释、给他开导,哪些人有障碍,没有法子理解;哪些人没有障碍,可以为他说法,这在前面长行文、偈颂里面我们也都看到了。所以善财难得就是他是『从无量大劫海,亲近承事善知识』,他学佛不是一生,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缘,所以今天才能够遇到这些大菩萨们,才有这个缘分。而且善财生生世世修行是为利益众生,不是为自己,这个概念非常重要。我们今天修行为谁?为我自己,所以你的成就就很有限。我们很少真正生个念头是为众生,里头不附带自己的,很少会起这个念头,这就是你学佛怎么个学法都学不像。几时能像这些菩萨们,起心动念都是为众生,念佛求往生极乐世界还是为众生。为什么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看看今天这个世界的众生,邪知邪见,要想度他,没本事,没有智慧,没有福德,没有技能,咱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到那里去开智慧、修福报,成就自己的德能,再回来救度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为自己,是为众生,念这句佛号是为众生念的,不是为自己念的,这就是正法,邪正就在心。心邪,讲《大方广佛华严经》也是邪法;心正,我今天在此地拿一本基督教的《圣经》跟诸位讲都是正法。法无邪正,邪正在心,大家要明白这个道理。真明白这个道理,你就晓得外头境界没有邪正,外头境界没有好丑,你这个平等心才能够显现。你待人、待一切法才真正做到公平,才能够摄受一切众生,这是正法。『闻已忆念无遗忘』,这是生生世世所见所闻都能够记忆不忘。为什么不忘?他不迷,所以他不忘。

 

【毘卢遮那广大境。无边无量难思议。】

 

这两句正是善财童子所请教的。下面菩萨就说:

 

【我承佛力为汝说。令汝深心转清净。】

 

这个第三句是答应他,允许,我跟你说。我有什么能力跟你说?不是自己有能力,佛力加持。这是谦虚。实在讲,什么叫做佛力加持?真的外头有佛力加持你了吗?为什么不加持我,为什么会加持你?你要知道,所谓佛力就是自性觉的力量,自性净的力量,自性正的力量。心地觉不迷,净不染,正大光明,这个力量不可思议。本身不具备这个力量,想求外面的佛来加持,没有这个道理。所以说佛,自性佛,自性是真佛,这才有能力给他说。给他说的目的何在?末后这一句就是教学的目标,『令汝深心转清净』。他以清净心来接受,希望他的心更清净;他已经有觉悟,希望他更觉悟,这就达到了教学的目标。这一段偈颂到这个地方我们讲完了,下面长行就是为他开示。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11月13日15:47:1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55252.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