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开敷夜神章|第8集|文字MP3|jingkong老法师主讲|台湾华藏讲堂

admin 华严开敷夜神章评论阅读模式

华严开敷夜神章  (第八集)  1986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12-004-0008

MP3下载

 

第七百八十四面,第二行,我们将经文念几句对对地方。

 

【起令一切众生速疾增长广大喜乐心。起愿一切众生究竟成就极安乐心。】

 

从这个地方开始。这段经文虽然不太长,它每一句里面都含有许多的意思,所以在上一次我们没有能把它讲完,只讲了七句,今天这是第八句。这个十三句都是说双运悲智,也就是说的菩萨大慈大悲的心,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待人接物之处,像这些地方都是我们要效法的、要学习的。今天我们再从第八句来看,第八句这也是起心,所谓起心就是起用,我们这个心要起作用。『令一切众生』,这个境界非常的广大。众生的本义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就叫做众生,因此它的原意不仅仅是说我们一切动物。动物范围就包括得广了,在佛经里头常讲九法界有情众生,就是有情识的,我们现在用动物来概括,它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我们再要看看植物、矿物,它还是众缘和合而生的。由此可知,众生范围包括得非常的广泛。这也正是佛在《华严》里面给我们说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就是把我们现在所讲的动物、植物、矿物全都包括在其中了。此地的「一切众生」,不但包括我们娑婆世界,还包括十方无量无边世界所有的众生之类,当然特别是指有情众生。我们现前这个力量虽然不能做到,我们不能没有这个心。菩萨心量广大,要救度一切众生,在能力上我们要随分随力去做,不能说心发了,发了有力量也不做,这就不叫做学菩萨行,修菩萨道。菩萨发的这个愿是非常广大,在行门里面一定要随分随力,我们讲尽心尽力,尽心尽力就是圆满的功德。力做不到,我心到了,那个功德还是圆满的;心圆满了,力要是没有做到,就是你有这个能力要没有做到,你的愿也不圆满,心与力都不圆满。所以一定要尽力量去做,能做多少就是多少,这都叫做圆满功德。

 

『速疾』是快,绝不是迟缓,赶快去做。做什么事情?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这一句的意思就在此地,就是『增长广大喜乐心』,我们要起这个心,要真正去帮助一切众生。换句话说,这是一个题目,里面包括的境界可以说无量无边,一切世出世间法总包含在其中,能叫众生离苦得乐。末后一句跟这一句意思相彷佛,它所不同的地方,要令众生得究竟乐。可见得前面一句是教我们现前得到物质、精神上受用之乐,使我们这两者都能够丰富,都不缺乏,这是菩萨应该要做的。既然要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所以菩萨必须具备圆满的智慧、德能、才艺,才能够为一切众生谋幸福。特别是在本经,我们在这个经里面所看到的诸佛菩萨们示现在各行各业,以各种不同的身分来修菩萨道、学菩萨行。以出家人的身分占的比例非常之少,五十三位善友其中出家人只有六位,其余的全是在家的菩萨,而且各行各业、男女老少统统都有,这是我们应当要觉悟的。

 

第九句,既然说到『究竟成就极安乐心』,这是菩萨对于众生拔苦与乐最后的目标、终极的目标。前面一句是讲九法界受用之乐,这一句就是直接指成佛。成佛,佛在天台讲有四种佛,所以讲有四教,藏、通、别、圆;在《华严经》里面讲有五种,小、始、终、顿、圆。而这个地方的佛就是指圆教的佛,因为唯有圆教佛才是无上正等正觉,我们要帮助他得究竟乐。愿虽然如此,我们能做到吗?说实在的话,前面一句我们还真的不容易做到。为什么?我们的智慧、德能都很有限,虽然心里面想帮助一切众生,力做不到,力不从心。可是末后这一句,反而我们能做得到。究竟乐是成佛,成佛依照我们这部经的修学方法,就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成究竟佛果,「成就极安乐心」,这是我们必定要觉悟的。

 

《华严》是佛法的根本法,所以一切经典都是《华严经》的眷属,只讲《华严》的某一部分,《华严》是整个佛法的总纲领。《华严》里面虽然讲了有两千多种修行的方法,这在「离世间品」里面所说的。末后这一品,就是我们现在所读的这一大本,「普贤行愿品」,有五十三位善友来给我们做一个榜样,这两千多种的法门怎么个修学法,五十三参是给我们做了个模样、做了个典型。可是这个里面最重要的,也就是说一切法门里面最根本的法门,就是念佛法门。何以晓得?我们在这个经里面开头所看到的,善财童子出来参访第一位善友吉祥云比丘,教他念佛;而末后是普贤菩萨,这是第五十三位善友,不但教他念佛,还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看这一个开头、一个末了,要留意这个,他是以念佛开始,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归宿,你就晓得在无尽法门里面他以什么法门为主,这是我们在《华严经》里面所看到的。

 

再看一看,善财童子的老师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在最后的一章里面也是发愿求生净土。所以我们要想一想,文殊菩萨到底传了什么法给善财童子?文殊菩萨自己求生净土,在我想他必定是把这个法门传给了善财童子。后来在中国,唐朝法照禅师朝五台山的时候遇到文殊,文殊菩萨也是教给他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他原来是参禅的,禅师,自从遇到文殊菩萨之后他就专修净土,成为净土宗第四代的祖师。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善财童子就是修的念佛法门。既然修念佛法门,为什么还要到处参学那些许多不相同的法门?我们今天读这两句经文才恍然大悟,因为善财童子他起了「令一切众生速疾增长广大喜乐心」,所以他必须要博学多闻、要多才多艺,众生想得到什么,他都能够帮助他,这就要参学。参学是为众生的,不是为自己的,这一点要知道。为自己是专修念佛法门,这是自受用的,博学多闻是他受用,正是菩萨的大慈大悲,这是真正值得我们效法的。

 

可是说到博学多闻,必须要具备基本的条件才可以去参学,这个基本条件也就是我们佛法修学纲领里头常说的,功夫不能够间断、不能够夹杂,你才会成就。像善财童子这样博学多闻,不间断这是没有问题,我们可以能够肯定的,善财的功夫没有间断。那夹杂了没有?他处处参访,在我们想一定夹杂了很多,他什么都学。如果他要是夹杂,他一样都不能成就。广学多闻而又不夹杂,这是人家的本事,我们今天要学的就是学这个。广学多闻对于自己毫无影响,那就是自己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这里头绝不掺杂着观想,绝不掺杂着其他的行门。所以他看了、听了,一切明白了,将来有别人来请教他,他会教人家,他样样都精通,自己修的就是一门。这正是《金刚经》上所说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个不取相、不动心,不是说对外面境界不接触,外面境界统统不接触,那是小乘阿罗汉,不是菩萨,菩萨是什么都接触,在接触里面不取相、不动心。不取相,样样我明了,样样不染着,禅家所谓「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他有这个本事。外不着相,内不动心,所以他的功夫还是纯而不杂,他一生能成就无上道。

 

我们今天是禁不起外面境界的诱惑,为什么?一接触我们就着相了,外面着相里头又动心,「这个法门不错,我也想去学一学」,你看这就糟了。所以没有这个本事,在从前就是跟着老师不能出师,好像做学徒一样不能出师。只能跟一个老师学,不能听第二个人说法,为什么?因为你着相,因为你动心。几时真正能做到不着相、不动心,那老师就不会再把你带在身边,他一定鼓励你出去参学,因为你已具足了参学的条件,你有这个能力;如果老师还要把你带在身边,不准你出去参学,老师对不起你。如果是你不具足这个条件,你出去参学,老师也对不起你,老师害了你。所以真正一个好老师不容易,他对学生的成就要负起绝对的责任。所以现在学佛难,我们找一个老师不容易找到,纵然找到一个好老师,说实在话,我们自己没有具备做学生的条件。这是讲师资之道不容易。在你没有成就的时候,老师对待学生,我们在表面上看,好像是很专制、很跋扈;到你成就之后,老师就像菩萨一样非常的慈悲,绝对不会给你加一丝毫的约束,你真正是自在解脱了。

 

为什么说念佛就能得究竟乐?这一点也是在《华严经》上显示出来的。修学任何一个法门,在理论上讲决定平等,「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决定有成就;可是就事相上来说,这个法门的确有难易、有浅深,这是我们不能够不留意的。同时我们自己又必须要明了自己的根性,自己的程度,自己现在生存在这个世间的时代背景、生活方式,我们选择这个法门与我们这个生活有没有障碍,所以要考虑的有太多太多了。在一切法门里头可以说,要真正讲到方便无过于念佛,因为念佛不拘形式,行住坐卧都可以念。因此古人给我们说,八万四千法门里面最简单的、最容易的,又最稳当的、最靠得住的、最快速的,无过于念佛法门。这个话是真的,一点都不假,连法相宗的开山祖师窥基法师都是这样的赞叹。

 

而且我们在古大德当中,就用这个法门,七天成功的就有许多人。诸位想想,哪一个法门七天能得到结果、能成功?这个法门七天能成就,正是经上所讲的,若一日到若七日,克期取证。我们在《往生传》、在《净土圣贤录》里面所看到的,三年成就的可以说占绝大多数。用三年工夫把这个事情办稳当了,这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确实有把握了,这是真正快乐。极乐世界的殊胜必须要读《华严经》,要读《弥陀经疏钞》,你才能真正的理解我们为什么要修学这个法门,这个法门它的好处究竟在什么地方,才能够彻底的明了。只要一到西方净土,跟《华严经》全经所讲的境界没有两样,而且整部《华严经》不过是西方净土简略的介绍而已,因为西方不离华藏,西方是华藏的精华之所在。如果不是华藏的精华,为什么华藏世界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还要发愿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所以我们晓得西方极乐世界是华藏世界的精华之所在。

 

那想去就必须要具足三个条件,深信,决定不怀疑。但是这个信心不容易建立,为什么?因为我们对那个地方没搞清楚,我们总会有疑问;一听就深信了,那这个人过去生中一定是大善根、大福德。像我本身我就做不到,我学了三十多年我才相信。所以有很多同学问我,你为什么这样相信?我说我是讲《华严经》讲了十几年才相信的,虽然初学的时候老师就跟我介绍,我还把它当耳边风,没能够深信。虽然从《华严经》上体会到这个意思,明白这个事实真相,相信它了,可是我在做功夫的时候还有夹杂,学菩萨学不像,结果吃亏的还是自己。所以一直到今天,我才想学什么?学真正不夹杂,不夹杂也就是要舍。所以想到我们中国平常用的术语,这个里面学问之大,舍得,你肯舍就能得,不舍就不得。所以我现在把其他的经论、法门统统要舍掉,我要把它舍掉,我才能够得到净土,才能够得到一心不乱。现在看这个样子不舍不行,年岁一天一天大了,再不舍就不得了,一定要舍。

 

所以我现在讲经只讲两部经,就是这一本《四十华严》跟一本《弥陀经》,我就讲两部经,其他的经统统不讲了。为什么?不舍不得,必须要舍尽了才能够得到。这个两部经其实是一样的,因为《华严经》最后的归宿就是西方净土,也就是《弥陀经》。西方净土的殊胜在《华严经》里面,《华严经》给我们介绍西方净土;《弥陀经》教给我们修行的方法,专修净土的方法。所以这部经可以说是我们现前的受用,我们在娑婆世界的受用,而《弥陀经》是我们未来殊胜的利益,是我们来生的受用。但是今生跟来生是融合在一体的,其实没有今生来生的差别。为什么?往生是活着去的,不是死了才去,是活着去的。所以这个才真正叫当生成就的佛法,一生成就。我们再看下面一句:

 

【起随一切众生所欲雨一切财宝心。】

 

第十句是讲随顺,也是随喜。普贤菩萨在最后的一章,就是本经的末后,做总结论的时候,他把一切的行愿归纳为十条,叫十大愿王,也就是《华严经》的十大纲领,愿行的十大纲领,这非常重要。既然是《华严经》大愿大行的纲领,我们可以说那是一切大乘佛法的总纲领。这里面就有两条,一是「随喜功德」,一是「恒顺众生」,这个地方就是要随顺众生了。随顺一切众生,众生的欲望可以说非常的复杂,各人喜爱不相同,不但有今生环境、教育对他有影响,还有过去生中生生世世的习气。菩萨非常慈悲,能随顺,随顺当中不但能叫众生不起厌烦,而且能够成就自己的忍辱波罗蜜。我们为什么常常说忍受不?所谓忍受不了就是不能随顺,肯随顺哪有不能忍受的。忍辱对修行人来讲,无论你修学哪个法门,那是一个关键,不能忍就不能得定,因此忍辱可以说是禅定的预备功夫,非常重要。你没有定就不能开慧,智慧就不能现前。在念佛法门里面来说,定就是事一心不乱,慧是理一心不乱,我们要不肯随顺一切众生不行。

 

此地所讲的『财宝』有两种,一种是世间的财宝,经里面常说的七宝一类;换句话说,是一切众生资生之具,就是他生活上必需品,必须要的物质的享受要给他满足,要帮助他。其次的是出世间的财宝,就是佛法。佛法有许多的法门,在我们中国就有大小乘十个宗派,其实每个宗派里面还有许多小的派别。法门之多,要随顺,他喜欢修学哪个法门,要帮助他,要成就他。为什么?他所喜爱的这个法门,他修学起来特别容易,他不喜欢这个法门,勉强去修学,非常的困难;换句话说,修行也要顺着他的习性,顺着他的爱好,这样才能够成功。我们看看古来的大德,诸位要是看看古大德的这些语录、传记,往往能够发现,初学的学人(学人就是学生、参学的人)到他那里去了,去参学,想跟他学,而这个祖师往往说,你的因缘不在我这里,你到某某地方去参学。他到那里去,他果然就成就了,这是真正的善知识。

 

所以从前佛法为什么兴?彼此互相赞叹,这我们在《华严经》上也看到,你看到每一位善知识自己都非常谦虚,对于别人是倍加赞叹。不像现在,现在的风气很糟,不但没有赞叹,互相毁谤,好像彼此是冰炭不能兼容。这怎么得了!这样佛法就会衰灭。法门不相同,统是佛说的,所以你要是毁谤别的法门,就是毁谤三宝,你自己修这个法门修得再好,而你造下毁谤三宝的罪业。我们很明显的能够看出来,他不能忍,既不能忍,他就一定不能得定,既不能得定,他就毫无成就,他所学的也不过是皮毛的功夫而已。真正有功夫的人,真正有定、有慧的人,他对于任何一个法门一定是赞叹。无量法门殊途同归,虽然个个都是第一没有第二,第一也赞叹其他的第一。我们在楞严会上看到的,以二十五位菩萨代表行门,个个第一,每个人修行的方法都不相同,但是个个都成无上菩提,每一个人用的方法都正确,都没有错误。

 

就好像我们一个讲堂一样,四面有很多门,随便你从哪个门进来都到了。不能说只有我这个门可以进去,那个门不行,没有这个道理。随便从哪个门进来,进来都一样。所以八万四千法门,那个佛堂很大,有八万四千门,随便从哪个门进来都行。所以进来的人对于任何一门没有不赞叹的,绝对不会有毁谤的。我想这个道理并不很深,并不难懂,凡是有自赞毁他,标榜自己,排斥其他法门的,决定他自己没有入门,我想不但没有入门,他连佛法正确的理解他都没有。所以我们要学随顺众生。这是讲了两层意思,在世间法我们也尽心尽力的帮助他,改善他的生活;在佛法他要肯修学,在佛法里面要随他的兴趣来给他介绍法门,给他介绍道场,介绍善知识。不一定说是我修这个法门好,很殊胜,你们大家统统到我这儿来,没有这个必要。他真有兴趣当然我们也欢迎,他兴趣在别的地方我们也非常赞叹,乐意的帮助他,绝不障碍他。这一条就是这个意思。第十一句:

 

【起以平等方便成熟一切众生心。】

 

这个意思跟前面也是相通的,但是意思就深得多了,前面没有讲到『成熟』,这个地方讲到「成熟」,成熟就是在一生当中他决定成就了。什么叫成就?在禅宗里面讲,明心见性是成就;净土里面讲,决定往生才是成就。要成就一切众生,一定要以『平等方便』才能够做得到。因为「平等」是你自己的成就,你自己没有成就如何能帮助别人?「方便」那是讲技巧,教学的技术,有善巧方便可以帮助他。这个当然不是一般的众生,而是他在修学过程当中将成就未成就的时候,这个时候需要帮忙。为什么上面讲平等方便?这个意思相当深,古人常说「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他在这个法门已经下功夫到将成就未成就的时候,譬如参禅,他在将悟未悟的时候,这是很要紧的关头,真正善知识就帮助他悟入,以善巧方便帮助他悟入,这是真正成就他。如果看到他到这个样子,你要是生了差别心,譬如说我是一个修净土的,看到他参禅将悟未悟,「不行,你这个没有用,还是老实念佛吧!」你就把他的道心破坏了,人家已经接近成功了,你一句话把他打断,叫他退了心,叫他改修你这个法门从头再来起,这对不住人。即使是真正念佛的人,念佛人懂不懂禅?懂禅,不是不懂,事一心就是禅定,理一心就是大彻大悟。他怎么会不懂?那就不是教他用念佛的方法,用其他的手段来帮助他悟入,这才叫不动道人心。所以叫他就路回家,不要再打闲岔。同样的,念佛人念到功夫纯熟的时候,将要到一心不乱的时候,禅师也不会叫他,「你念佛不行,你还是参禅吧!」不会的。所以自古以来,有许多禅宗大彻大悟之后,自己专修净土法门,他禅净真的都通达。他接引众生的时候,该用禅的时候用禅,该用净的时候用净,该用教的时候用教,这是有观机的能力。什么样的根性,教给他什么样的方法,能顺着他成就,这叫真正的善知识。只要成就,这叫真正的殊胜。

 

所以道场的兴隆殊胜不在乎人多,不是人多、不是寺大,而是这个道场里头有多少成就的人。如果是禅宗道场,有几个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是它的成就,是它的殊胜;念佛道场,有几个人得一心,有几个人往生,这是它的殊胜,与人多少不相干。再说个不好听的话,人愈多愈不容易成就。人愈多道场愈热闹,热闹的地方烦恼多、是非多,怎么能成就?所以真正的道场不要人多。我们看《西方确指》里面觉明妙行菩萨,他那是用特别的手段,那也是不可思议,他们道场总共八个人,八个人都能成就,这个了不起,真正殊胜。因此真正修行办道的道场,它不会让你随便去观光的,你去人多打闲岔,因为大家功夫没有纯熟,还没有到外不着相、内不动心,没有到这个程度,对于外面的外缘,接触得愈少愈好。到真正成就了之后,那就像善财一样,他出去参学去了。

 

参学也是一个人的事情,我们在这个经上看到的,善财童子没有同学,就他一个人。为什么没有同学?要有同学他就学不成,他一心就破坏了。因为善财童子眼睛里面所看到的一切众生都是老师、都是佛、都是菩萨,凡夫、学生就他一个,所以他才能真正修学一切恭敬。如果有一个同学,你跟我差不多,我何必要对你恭敬,我对老师恭敬,你就不必了,他就起了分别心,他一心就得不到了。所以菩提道上诸位要想成功,你要牢牢的记住,学生只有我自己一个,除我自己之外,情与无情统统是善知识,你十大愿王才能修得圆满,你在一切境界里面,你的性德才能够显露,诚敬是性德,是我们本性里面的德能,才能够显得出来,所以他一定要在平等的境界里面才能够透出来。佛的心是平等心,菩萨的心是平等心,所以性德能够显露;阿罗汉、辟支佛心不平等,所以纵然有九次第定,甚深禅定,他的性德透不出来。所以我们恭敬一切人是为什么?为了显自己的性德,为了自己成就无上菩提。你说我为什么对他要恭敬?我问你,你要不要成佛?我要成佛。要成佛,又看不起人,这怎么行?哪个佛曾经看不起人过?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在本经里面告诉我们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话说得明明白白。佛眼睛里看一切众生统统是诸佛,所以佛对于一切众生是平等的恭敬。我们晓得我们对佛礼敬,不知道佛礼敬我们。我们对佛礼敬,很惭愧,用的是分别心,虚情假意;佛对我们恭敬是真心,不成对比。所以他能成佛,我们成不了佛,道理就在此地。底下一句是:

 

【起令一切众生满足圣财心。】

 

这也正如同地藏菩萨的本愿一样,我们一般人只晓得地藏菩萨很慈悲,广度这些恶道苦难的众生,你还不晓得他老人家慈悲的程度。他度一个人一定要把他度成圆满的佛道,而不是说只把他度到人天、度到声闻、度到菩萨,他就不管了,不是的,一定要帮助他圆成佛道,这就是叫『一切众生满足圣财心』。如果不能够圆满菩提,「圣财」就有欠缺。圣财在此地也不多说,通常讲七圣财,那还是归纳,实际上讲,我们本性里面本来具足的智慧德能。正如同六祖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才是满足的圣财;换句话说,不见性就得不到,见性才能够得到。见性有见一分、二分的,有见到圆满的。见到几分的我们叫分证位,从圆教的初住到等觉,这四十一个位次都叫分证位,没有圆满。分证位的菩萨我们叫他做正等正觉,不能加无上,所以这四十一个位次都叫做正等正觉。一定要到无上正等正觉我们的性才完全显露出来,它的作用就太大太大了,实在不是我们言语思量所能够达到的。末后一句说:

 

【起愿一切众生究竟皆得十力智果心。】

 

这一句是非常明显的给我们说出究竟圆满,圆教佛果地上的十种特殊的能力,这个十种特殊的能力都是从般若智能而生的。智慧是能生,种种的德能、才艺是所生,所以叫做智力,此地讲的『十力智果』。到这个地方才可以说,菩萨悲智运用到了极处,到究竟圆满之处,一定要帮助别人成究竟圆满的果位。我们读的是经,经上讲的都是些菩萨,好像与自己不相关,这就是我们不善读。我们读佛经为什么不开悟?为什么读了没有受用?就是把自己跟佛菩萨当中划了个界限,这是他,这不是我,所以你就得不到受用。必须把这个界限要抹掉,佛菩萨给我们讲的句句话,都是说的我们自己。要不是为我们,他自己说这个有什么意思?已经是他自己证得的境界了,再说这个有什么意思?毫无意义。换句话说,这是以他的境界启发我们的道心,帮助我们破迷开悟。我们读经就跟照镜子一样,我们每天早晨起来洗脸,晚上睡觉之前也都照照镜子。照镜子目的是什么?看看有肮脏的,赶快把它洗干净。经就是镜子,读经就是照镜子,照照我们的心跟菩萨的心一样不一样。菩萨的心是清净心,清净心起的作用就是这样。如果我们待人接物不能诚心诚意的去帮助别人,我们的心就染污,我们的心就不干净。对着佛经,要把自己的心洗干净。

 

前几天,好像是星期天还是星期六,有一个同修说他家里请了几尊佛像,要找我去给他开光。我答应了。但是因为我有事情到景美图书馆去,我在那边等他,结果他到此地来找我,看到我没有在,他就回去了,没有再找我了。其实佛像开光,开个什么光?如果说佛像要请个法师开个光这个佛像就灵了,换句话说,我的本事比佛大得多,我叫它灵它就灵,我叫它不灵它就不灵,你天天拜佛拜干什么,每天来拜我就好了。其实他搞错了,开光是借佛菩萨开发我们自己心地光明,是这个意思。我们天天在读经,天天在这里给诸位讲演,这就是给你们开光,你要晓得这个道理。所以佛教寺院佛像举行开光仪式,要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举行落成启用的仪式,我们现在像塑好了,我们要开始用它了,就是这个意思,要说明这个佛像所代表的意义,见到这个佛像就能够回光返照,而修正自己的毛病、缺失,那佛像对我就开发光明了。

 

像阿弥陀佛他代表的是无量觉,佛是觉,觉而不迷,阿弥陀是无量的意思。我们待人接物如果迷惑颠倒,一看到这个佛像,我应该要觉,我不能迷,这个佛像岂不是就开了我自己的光明吗?开我自己无量觉光。观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我们见到观音菩萨像,想到我们待人接物还是不慈悲,见到菩萨像想到我应当要慈悲,观音菩萨就代表我们自性的慈悲。地藏菩萨代表的孝顺,孝顺父母、孝顺老师,孝亲尊师。这就是开发我们性德的光明。不是我们替它开光它就灵了,哪有这个道理?那是真正的迷信。学佛是破迷开悟,哪里还愈学迷愈深?这个不得了,这大错特错。所以一定要懂得这个意义。开光里面有些道具,仪式上决定少不了的,有一条毛巾,毛巾什么?洗脸的,就是叫你洗心的,象征性,把你心里面的肮脏东西洗掉,就是神秀大师所说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就是这个意思;有一枝朱砂笔,代表智慧的;有一面镜子,代表见到佛就像照镜子一样。见到佛,我像不像个佛?见到菩萨,我像不像个菩萨?这样才有功德。所以造像的功德无量无边,意思在此地。如果你要把它当神像去看待,那你就错了,那佛菩萨会增长你迷信,那是大错了,佛法教学的宗旨是破迷开悟,怎么能够帮助你迷信?可是现在许多人不懂这个道理,我过去也曾经参加有些寺庙开光典礼,法师举行开光没有把这个意思说出来,这是错误的。所以开经偈里面讲得好,「愿解如来真实义」,实在不容易,不能够错会了佛的意思。

 

佛教种种的设施,如果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教学的工具。但是我们讲教学的工具,你的恭敬心生不起来。所以佛教不用这个名词,实在讲它是教具,一切的陈设都是给我们启发的,启发我们性德的光明。所以谈到教学,我们不明了,往往对于佛教产生很大的误会;真正明了之后,没有不五体投地,没有话说。几千年前,他这个教学的方法就已经利用艺术,就达到艺术的教学法,有音乐、美术、雕刻,用这些东西来表法,叫你接触到、看到、听到都能够启发你性德的光明。实在不得了!这些事情没有办法一一为诸位细说,但是诸位能够举一反三,你就晓得佛门设施这个用意是非常高度的智慧,使我们整个生活都生活在佛法当中。要拿着这种教学扩大到我们整个生活的层面,无不如是,整个的人生就是佛法,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我们具体的生活实现。所以千万不要把佛法跟我们自己划成了两个界限,认为这些东西与我们自己不相干,那我们要学它干什么?学佛现在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那来生就会落空。佛法里常讲的花报、果报,现在得的受用叫花报。花开得好,我们可以预想,将来的果实好;果一定好,收成一定好。我们这一生当中所得到的,这叫花报。这一生当中我们学佛,真正得到幸福,真正得到快乐、得到自在,我们晓得来生我们的果报非常殊胜;这一生还是迷惑颠倒,还是苦恼重重,来生果报就堪虑,这是一定的道理。

 

甚至于诸位如果要细心去观察,你看学佛的人,无论出家、在家,最后一着把他真正的功夫完全呈现给世人,决定瞒不了人,就是你临终的那一剎那,你就看他那个相怎么样。真正成就的人,预知时至,无疾而终,真得大自在,说走就走,这得大自在。这不是假的,他没有苦,他晓得他自己到哪里去,他晓得他什么时候走。所以他那个叫死吗?他没有死,他离开我们的世界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了,他没有死。所以跟你说,往生是活着走的,不是死了走的,活着走的;死了,麻烦大了。所以从前我们跟李老师,李老师常说:不能死,死了就不得了。学佛的人怎么可以死?死了就六道轮回,就免不了三恶道,决定不能死,这是我们真正的功夫。

 

所以学佛人第一要有智慧,真正的智慧;第二要有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我们待人接物以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就不会迷失了方向,才能真正达到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当然这些功夫,要我们自己认真努力的来修学。所以修什么?其实不是修的清净、平等、慈悲,因为清净、平等、慈悲是我们本有的,你本性里头本来具足的,麻烦的就是你本性里头本有的德能现在有了障碍,你所修行的无非是去障碍而已,去迷惑、去颠倒、去烦恼而已,把这些东西去掉,恢复我们自己的性德。以自己的性德来待人接物就叫做佛菩萨,以迷惑颠倒过日子就叫生死凡夫。所以我们看到这个经文里面,菩萨是怎么个用心的,这就是我们学习的地方。读一句,自己反省反省,我虽然智慧不大,能力有限,我没有做到,我有没有这个愿?有没有这个心?有了这个心之后,我是不是尽力的在做?尽心尽力就是圆满功德,念念圆满功德,时时处处都圆满功德。没有智慧不行,没有智慧什么?邪正不分,这就愚痴。有智慧,能够辨别邪正,能够辨别真妄,能够辨别是非,能够辨别善恶,这就是智慧,这就是学问。

 

所以为什么我们要读诵大乘经典?连一个念佛的人都要读诵大乘经典。佛在《观无量寿经》里面给我们讲的,净业行人要修三种福,第三种里面他就讲「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劝进行者就是劝勉别人,所以一个念佛修净土的人也要读诵大乘。大乘经里面最圆满的就是《华严经》,读了《华严经》等于说读一切大乘经,都读到了,读其他的大乘经典是读某一部分,读《华严经》是读圆满的、读完整的。所以过去弘一大师,诸位都知道,李叔同先生,他老人家一生提倡《华严》。劝勉年轻人学佛从哪里下手?最好从《华严经疏钞》下手,这是他当年在世常常劝勉我们的。实在是有道理,因为如果从《华严经疏钞》下了功夫之后,以后不管读什么经论都非常容易。这就跟学校里开课程一样,这是整个佛学的概论,先读概论,全盘我都有概略的认识,以后专门研究某一个部分就容易多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11月13日15:36:0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55244.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