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开敷夜神章|第7集|文字MP3|jingkong老法师主讲|台湾华藏讲堂

admin 华严开敷夜神章评论阅读模式

华严开敷夜神章  (第七集)  1986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12-004-0007

MP3下载

 

请掀开经本七百八十三面,第二行,我们将经文念一段对对地方。

 

【我见是已。起大悲心。为欲利益一切众生。所谓起愿得一切妙宝资具摄众生心。】

 

从这个地方起。经文讲到此地,是详细说明菩萨所证得这个法门的业用。在前面这一小段是说普摄之心,今天就要讲到这一段的正题,菩萨用什么样的心来摄受一切众生,这也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处所。在一切大乘经典里面常说,心只有一个,哪有那么多?像《弥陀经》里一再教给我们,「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一心不乱是真心,也就是佛心。到底下去我们会看到很多心,这些心都是一心所起的作用,所以在应用上就多了,于是这里面有是、有非、有邪、有正、有善、有恶,那是我们要辨别的。可是这个心都是依一心而生起,那就是菩萨心。我们现在在日常生活当中也是起心动念,但是我们起心动念不是依一心,所以跟此地经上所讲的这个不一样。他是依一心而起的作用,我们是依第六意识所起的作用,名称虽然是一样,结果不相同。怎么说不相同?从一心所起的这一切作用是清净的,依第六意识所生起的心是烦恼,这里面有苦乐忧喜舍,有三界六道的果报,就有这些东西了,麻烦。

 

所以修行修什么?诸位一定要知道,就是修个一心不乱。不管是显宗、密宗,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无非就是修个真心而已!真心用事就叫佛、就叫菩萨;妄心用事,所谓妄心就是分别心、执着心、妄想心,这个来用事我们就叫做凡夫。所以凡夫跟佛没有差别,就是用心不一样。我们会用真心,就叫佛,就叫菩萨,所以修行就是修的真心。明白这个道理,我们用真心用事,给诸位说,决定不吃亏,而且得大利益、得大功德。如果像世间人所追求的富贵、功名、长寿,给诸位说,世间人即使追求得到了,也很有限。我们看世人能够享受,五欲六尘的享受,他能享多少年?大概六十岁以前还能够享受一点五欲之乐,六十岁以后就一年不如一年,纵然有财富、有势力,也没有法子享受。为什么?体力没有了,精神衰退了。如果说长寿,多活几年,无非是多受几年老苦而已,生老病死苦。所以真正聪明人要不要长寿?不要长寿。长寿就受老苦,不要长寿我不受老苦。能不能不死?能,没有死苦。像我们所看到的许多真正修到一心了,他生死自在,他没有死苦,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

 

所以真正要讲到富贵,在我们这一部经,这是最后的一品,在初会里面,就是《八十华严》前面的十二卷,第一卷到第十一卷半,里面所讲的毘卢遮那佛依报、正报的庄严,古人常说「不读华严不知道佛家的富贵」,就是不晓得成佛的富贵,成佛那个富贵绝对不是人间天上所能够相比的。所以你要求富贵,好好的学佛,成了佛才真正叫大富大贵;你要长寿,你要好好的学佛,唯有学成佛,才是真正的长寿,永远的不生不灭。怎么个成法?一切用真心,绝对不用虚妄心。诸位要记住,待人接物从现在起,唯一真诚。别人欺骗我,那是他的事情,我不骗他。为什么?我要学佛,学佛的人绝不骗人,绝对不欺骗人。如果我们还要用一种欺诈之心待人接物,你纵然修上个三百年,你也成不了佛。修成什么?修成妖魔鬼怪,所谓是「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这一点非常的重要。千万不要怕,「这个世间人都是欺骗人的,我要诚心待人,那我不就处处上当,处处被人欺负吗?」没有关系,人欺负你,妖魔鬼怪欺负你,佛菩萨不欺负你,最后占便宜的还是你自己。你一定要有这个信心,没有这个信心不能成佛、不能作佛,也不能修行。

 

好,我们今天就看这段经文。『我见是已』,这是菩萨自称,他看到上面所讲的这些众生,众生真可怜,纵然做到人王、天王都是如此,生死轮回,贫穷困苦。我们愈想愈有道理,佛菩萨在面前,他也遇不到,他也见不到,非常的可怜可悯。菩萨见到这些事相,『起大悲心』,生起大悲心。『为欲利益一切众生』,这句话是总说,佛、菩萨生的大悲心不是为自利,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这个下面就有九句,刚才念的这一句这是总,底下这是别说,『所谓起愿得一切妙宝资具摄众生心』。众生难度,为什么?他有贪心,无始劫以来的俱生烦恼,贪心不要学的,他生生世世带着来的,你要叫他学佛,要叫他断贪瞋痴,他不肯干,不容易接引他入门。菩萨有善巧方便,你有贪心,行,你贪什么?你贪财,我这有财;你贪宝,我这有稀世之宝,你来。正所谓先以利欲勾引他,叫他入佛门来,「后令入佛智」,然后慢慢再教他明白这些道理。这是一种善巧方便,是一种接引的手段,不是目的。因此佛菩萨也要财、要宝,这个财宝绝对不是自受用,是拿来引诱众生入门的。四摄法里面第一个就是布施,无条件的施舍,目的是希望他入佛门之后,他能明理,他能够觉悟,他能够修行证果,目的是在此地。所以菩萨是「愿得一切妙宝」。「资具」,资是资生,具是用具,拿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我们生活所必须依赖的这些物质。我们有这个身体在,衣服、饮食、医药、房舍,乃至于交通工具的车船,都是资助我们生命的这些工具,乃至于包括精神生活上所必须的这些器具,也包括在里面,都叫做资具。「摄众生心」,这么一个心愿,心就是心愿。

 

可是诸位在此地要看清楚,菩萨是「愿得」,没有求得。所以学佛的人有弘愿,没有希求,这是诸位一定要记住的。因为你有求,你就有烦恼、就有求不得苦,求得之后又患得患失,苦恼无边。菩萨有愿怎么样?愿是因缘成熟,这些东西自自然然来了。来了我们就要做,不来我们更欢喜,为什么?来了,我们要做圆满才法喜充满;不来,好,我不做功德就圆满了,我有心。我有心,我现在没有财、没有宝,我的功德圆满,念念圆满。如果现在你有这个愿,有这么多人送这些财来了,好,那你非得做,你不做不圆满,你要做了之后才圆满;没有人送的时候,你一发愿就圆满,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可是你那个愿是真愿,绝不是假的愿,是真心要帮助大家,要为众生造福。佛门里面讲度众生,这个度的意思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帮助众生,为一切众生服务,是这个意思。这是第一个,我们有愿,没有求。没有求,它怎么会来?有两个因素它会来,第一个是佛力加持,你一发愿,诸佛菩萨知道,在适当的时候,这些财宝佛菩萨就送来了;第二个因缘,众生得度的因缘成熟。佛菩萨送了一大笔财宝给你,众生邪知邪见,没有法子入门,那也是枉然,必须是众生得度的因缘成熟,佛菩萨的神力来加持;换句话说,这个事业是诸佛菩萨做的,我们是替他服务而已。这是发这么一个心,这是大悲心。第二句:

 

【愿一切众生皆悉具足资生之物无所乏心。】

 

这个意思很明显,『愿一切众生』,拿现在的话来说,都能够过安和乐利的生活,无论在物质生活上、精神生活上都不缺乏,样样都能够得到美满。既然要一切众生都能够过美满的生活,诸位想想,佛菩萨还能够障碍他吗?还能够破坏他吗?决定不可能。这一点我们尤其要认清,特别是在佛门里面。佛门里面我们晓得,法门很多,所谓是无量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法门虽然不一样,目标是一致的,弘愿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利益众生。假如说法门不相同,这两个人修的法门不相同,彼此有了争执、嫉妒、障碍,甚至于破坏,那你这个愿就没有了,与你自己的本愿完全相违背,那就不是学佛,与你自己所修的完全相违背。不但与佛门自己法门不相违背,甚至于与一些外道也没有冲突,特别是在《华严经》里面,《华严经》讲的一真法界,无有一法不如,无有一法不是,所以即使是外教,也如,也是。外教迷惑,他跟我们划界线,我们不跟他划界线,这就是佛法。我们不跟他划界线,能够包容他,他会觉悟;如果我们也跟他划界线,就跟他对立,对立必定有破坏,既有破坏,一切众生美满的生活一定起了障碍。所以这是学佛的人决定不许可。

 

我在早年就刚刚学佛的时候,那时候基督教欺负佛教。我们佛教出了一个法师,就是煮云法师,那时候我们很年轻,对他都很佩服。他写了一本书,《佛教与基督教的比较》,把基督教批评得一文不值。基督教也反抗,他们两个打笔墨战打了很久,可是煮云法师还是打胜了。我有一天去看章嘉大师,我的口袋里就装了一本他这个小册子,《佛教与基督教的比较》。章嘉大师看到我口袋里装了有书,他说你现在看什么书?我就告诉他。他一听到皱眉头,摇摇头,错了。那个时候我们不懂,人家来骂我们,我们反驳回去这是应该的,怎么能说错了?他老人家举了个比喻,举得很好,他说佛教像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老年人,德高望重,基督教像个小朋友,他来骂你几句,小拳头打你几下,你还要去跟他打一架,你把身分降低了。两个人一般高才会打架,一个高、一个低打不起来的,你什么时候听说五、六岁的小孩跟五、六十岁的老头子打一架,你有没有听说过?我听他老人家这个比喻,愈想愈有道理。他骂随他骂,他骂完了、骂累了,他就不骂了,何必要跟他争?是非公道自在人心,用不着去驳斥。毕竟他的见解是高人一等,所以我们对于这样的大德不能不佩服,实在是非常的高明。因此基于这个观点,我们可以与一切宗教合作,要化除误会,要打破隔阂,共同的谋人类真正的幸福,这才是一个宗教家的精神。否则的话,要起争执,那就是妖魔鬼怪,扰乱得大家都不得安宁,这是绝大的错误。菩萨有这样的弘愿。第三:

 

【于一切众事离执着心。】

 

分别、执着都是属于成见,尤其是执着,执着是成见。我们对于一切事物应当要放弃成见,不要执着。如果自己没有成见、没有执着,一切法都能够融通,再矛盾的东西,一到你面前来就圆融了。为什么能圆融?因为你没有执着,你有执着就不得圆融。佛门里面过去有个小故事(小公案)能够显示出这个道理,正是所谓的「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不学佛的众生所以不能够出离六道轮回,是为五欲六尘害了,在五欲六尘里面起了贪瞋痴慢,这才生死轮回;学佛的人不能修成正果,还是出不了六道轮回,就是被这些成见害了。我们现在讲成见,在佛法里面所讲的就是见取见、戒取见这二见,执着自己修学的这个法门是对的,别人都是不对的。这个我们在佛门里面,可以说自古至今,乃至于释迦牟尼佛当时的时代,他的弟子们听经,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各人有各人不同的看法,起争执的很多,所以才演变后来这么多的宗派。

 

这个公案也是两个出家人,在佛法里面起了不同的见解,于是有了争论,争论就是互不相让。其实这种事情是很平常的事情,各执一端,互不相让。但是浅一点的,也不过就是争个一时,过几天就能和好;如果成见太深的,是永远他不相让的,那个麻烦就大了,太大太大了。到这个时候怎么办?就找老和尚,找师父。甲法师跟老和尚说,说他看法如何如何,问老和尚:「我这个对不对?」老和尚说:「对!」他气消掉了,我的对,当然他错,问题解决了。乙在外面听到不服气,向老和尚提出他的见解,老和尚说:「对,你也很对」。问题就没有了,彼此都解决了。老和尚旁边还有个小沙弥,照顾他的,他提出说:「老和尚,他们两个人讲的不一样,怎么都对?」「不错,你也对。」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三个都是庸人,要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凡所有的执着全是错误的见解,真正的正见,正见无见。没有见解的那个见叫正见,一落到见解都叫邪见,哪里叫正见?诸位要细细去想想这个道理。六祖大师说得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你有一个执着就是有了一物,有了一物你的心就不清净。那个一物就是无明,就是烦恼的根源。真心里面,一个妄念也没有。一切事有没有?有。一切理有没有?有。一切事理虽然有,你不能执着它,因为事、理都在,心里头不能有,心要清净,心里面不能有东西。所以佛法表法常用法轮,法轮很有味道,轮,外面这个圆,这个圆周就是表一切事、一切理。有没有?有。心有没有?心当然有。心在哪里?找不到,心是抽象的。有没有?的确有,没有心哪来的圆?圆是个物体,心不是个物体。心是非有非无,你说它有,没有形相,没有迹象,你找不到它;你说它没有,整个事理都是心现出来的。心是本体,没有心哪来的圆?当然有心。佛法用这个来表法,代表什么?性相一如。性就是本性,是一不是二。空有不二,心是空的,相是有的,相虽然有,心里面不能执着,执着就错了,执着就是病,执着就是业。

 

修行,你看我们本经到后面讲到修行十大纲领,第一个是「礼敬诸佛」。礼敬的修法就是拜佛,拜佛是一种修行的方法,是最好的修行方法。拜佛的时候身在那里运动,就跟圆一样,那个轮它的作用就是要转,法轮常转。轮要不转还有什么用处?失去作用了。身就是轮,天天要转动,要运动;心,心要静、要空,什么都没有。所以你拜佛的时候心要空,空就灵,我们佛法里面讲的智慧、神通,是从空灵里面生的;你有执着,智慧就没有,神通也没有。心达到空灵的时候,智慧、神通就发现了。智慧、神通是自己的本能,不是外面来的,没有什么奇怪的,人人都有。你的神通不能发现,你的智慧透不出来,就是因为你心里面有东西,有东西把你那个心扰乱、搅乱了,你的智慧、神通不能现前。你要想恢复你的本能,必须把你心地里面这些见解、妄想、执着,把它去得干干净净,就恢复了。而且这个事情很有效,你能够去掉一分,的确就透一分的智慧、能力;去二分,就透二分智慧、能力。所以我们智慧、能力不相等,实在讲就是你心里面清浊的程度不相等。这是讲修行人。

 

世间人那种聪明不算的,世智辩聪,那跟佛法里面的智慧、德能完全不相干,因为它的根源不相同。佛法的根源是清净心,世间人他本源是第六意识,这是不一样的。正因为如此,佛经也不好讲,也不好懂。《华严》前面就有说,「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原因是什么?佛的经典是从清净心里面、大悲心里面流露出来的,世间人无法理解,因为世间人用的心跟佛用的心不一样,所以佛法一定要有人讲。什么人讲?也要有清净心的人讲,清净与清净就相应。佛是完全清净,讲经的人也要有个几分清净,他才能相应。假如讲经的人心不清净,把佛法也讲成世间法,那就不相同,佛法就变质了。真正心地清净的人,讲世间法也是佛法,所谓圆人说法,无法不圆。我们修行如何能够修到清净心?就是把一切执着离开、放下。第四句说:

 

【于一切境界无贪染心。】

 

『境界』是我们六根所接触的六尘,眼见色、耳闻声,乃至于意知法,都不能有贪心。贪是烦恼,清净心里面没有贪心,所以贪瞋痴决定是妄心,不是真心。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面跟我们讲得很清楚,「本觉本有」,本觉就是真心,真心是本有的;「不觉本无」,不觉是妄心,贪瞋痴都是不觉才有的,妄心,本来没有,本来无。本有的,我们决定能够恢复;本无的,我们一定可以舍掉,可以把它断除。这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念,于一切境界不贪,你的一心才能现前,你所求的才能真正得到。我们要问,贪是不是能贪得到?假如有这个贪心真正贪得到,在我想,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毘卢遮那佛都要拜你做老师,都要来跟你学,贪不到。你用尽心机所贪到的还是你命里有的,你说冤枉不冤枉!你命里头没有的决定贪不到。这个道理你好好的去念念《了凡四训》,你就晓得了。冤枉!命里有的一定就有,命里无的,怎么样去打妄想也打不到;命里有的,你什么妄念都没有,根本不想,到时候它就会来。所以古人说,君子乐得做个君子,小人是冤枉做了小人。人真正知命,真是心安理得,所以于一切境界不妄求,不贪。不但对世间法不贪,我还要告诉诸位,对佛法也不能贪。圆满功德里面没有贪心,加上贪心在里面,不但是功德不能圆满,功德破坏了。为什么?好像这一杯醍醐,贪心是毒药,加了一些毒药在里头,整个醍醐都变成毒药,决定加不得。所以我们在讲席里,这么多年,常常提醒同修,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什么人最有福报?无事的人最有福报。什么人最快乐?无事的人最快乐。无事找事,这是胡涂到所以然处,大错特错。所以诸佛菩萨有愿,决定没有求,有求就有贪心。因缘成熟了,尽心尽力去做,圆满功德;因缘不成熟,决定不强求,功德也不能贪。

 

我们现在有很多同修念佛,念了几十年,连一点消息都没有。什么原因?用贪心去念,用瞋恚心去念,用嫉妒心去念。打个佛七,我还要抢第一名;他一天拜一万拜,我要拜一万二千拜,我一定要超过他。你说这样的心怎么能得一心?怎么能得功夫成片?他一天念十万声佛,我要念十万零一千,我总要比他强一点。这都颠倒了。其实只要念到一心不乱,把贪瞋痴都念掉,他念十万声,你念一声也不比他少,他念十万声不比你念一声的人多,要明白这个道理。如何能够在一切境界里面得清净心?那一定是离污染,无贪染,不贪染一切境界。乃至于像展开《华严经》看到毘卢遮那佛的依正庄严,展开《弥陀经》、《无量寿经》看到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你要是贪心去的,那个地方太舒服了,我要到那里可享福了,我这下真的离苦得乐了。离苦得乐是方便法,是勾引你入门的,真正抱「我真可以离苦了,我可以得乐了」,你要存着这个心,也能往生,是下三品而已,品位不高。为什么?这就叫带业往生,你烦恼没断。你要真正没有贪瞋痴,你证得一心不乱,到西方极乐世界你的品位高,不是生凡圣同居土,那个不一样。念佛尚且舍贪染,何况其他的一切法?第五句说:

 

【于一切所有无悭吝心。】

 

这个境界,有的时候你自己没有得到的起贪心。『无悭吝』是你已经得到的,你所有的,你所有的能放下、能舍弃,为什么?你才能够得到解脱,才能够得到自由自在。你要是舍不得,还有牵挂,这都是麻烦。今天早晨,我们图书馆有个念佛会,每一次念佛会都要叫我讲几句话,我今天给他们讲了一个古时候的老太婆,这个老太婆她的外号叫「百不管」,什么事情都不管。这个老太婆她遇到一个出家人,她想修行,问这个出家人修什么法门好,怎么个修法?出家人就教她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她就问他要怎么念法才能成就?他说妳把一切事情都放下,专心念佛,妳就成功了。她得到这个法门心里非常欢喜,回到家里去之后,把这些家务事情都交给她的儿孙去管,她什么都不管,念佛。念了一年还是没有得一心,于是乎再去找这个法师,她说法师,你告诉我这个方法,我已经做了一年,我还是没有得到一心。法师就告诉她,妳虽然是事上妳放下,妳心里头还有没有牵挂?她一想,对,我心里还常常有牵挂。他说这个不行,妳要把心里面所有这些牵挂统统放下,那才叫真正的什么都不管。她听了之后非常欢喜,回去之后又念了一年,念成功了。过了一年之后去看这个老和尚,她说师父,你没有骗我,我过几天就要往生了,我念成功了。这样才行,心里面有一丝毫牵挂都是麻烦,所以必须要放下。

 

我这次在美国看到史清源居士往生,我也告诉大家,他是真正放下。如果不是真正放下,对于儿女、家庭还有一丝毫牵挂的话,他走得没那么自在。他那个自在跟广钦老和尚没有两样,预知时至,无疾而终,七十九岁。他是大概一个月前就把遗嘱写好了,样样事情交代得清清楚楚,走的头一天告诉他太太,他说他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太太不相信,还说他胡说八道。到第二天早晨吃早饭,跟平常一样,没有两样,中午他太太还给他做了一碗点心,一碗白木耳,他吃了,十一点半钟走了,你说多自在。要什么都不管才行,才能这么自在,有一样事情放不下,你就不自在,那就是一条绳索,就是一个缠缚。所以人家念佛为什么能成功,我们念佛为什么不能成功?这一想一点也没错,我们牵肠挂肚的事情太多了,耽误了往生,耽误了成佛,这个亏吃得太大太大了。所以诸位同修一定要觉悟,就是一切所有的绝不悭吝,要能够施舍,要肯施舍,要欢喜的施舍。施舍是度什么?就是度自己的悭贪心。悭贪烦恼是烦恼的大根大本,是度自己的,不是帮助别人,别人所得到的好处,实在太微薄太微薄了,自己能够把无始劫以来悭贪烦恼拔除,这个功德利益是无量无边。所以要晓得,这是度自己,不是度别人的。下面第六句:

 

【于一切布施无疑惑心。】

 

不要怀疑,布施就是布施,心地要清净,不要想到我这个布施到底有没有功德?将来有没有果报?你想这些就错了。佛门也鼓励人布施,但是那个鼓励要看什么人。所谓舍一得万报,大家拼命在佛门里面布施,为什么?佛教里头布施一文钱将来利息很大,有一万个钱回来,一本万利。哪个生意能比得上这个生意好?他到佛门里面来出钱出力来修功德,干什么的?他来投资的,他是要来赚钱的。你要跟他讲佛门里头布施将来什么也得不到,他不来了。凡是抱了这种心来修布施的,是得人天有漏福报,与你断烦恼、证菩提、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统统不相干,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对于布施不要起疑惑。布施有没有福报?真有福报,因为布施是因,福报是果,种瓜一定得瓜,种豆一定得豆,这是一定的道理。你财布施你得财富,法布施你得的是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的是健康长寿,这个因果一定相应的,决定无需要怀疑的。所以真正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他肯布施,他晓得布施才是自己真正永久受用不会缺乏。我喜欢财布施,我一生的财用不缺乏;我喜欢法布施,我的智能必定天天增长;喜欢无畏布施,就是能够保护别人,不伤害别人,得的果报一定是健康长寿。所以对于果报不要怀疑,你才真正的肯布施,乐意的去布施,布施的功德不可思议。第七:

 

【于一切果报无希望心。】

 

前面是修因,布施是修因,修因你一定得果报,但是你对果报不要有希望,因为你有希望你就有贪心,果报上又起了贪心。所以果报现前之后要舍,不要去受用。诸位要晓得,你果报舍掉之后,你的果报像累积一样,愈累愈多,永远享受不尽。这个好,自在!如果你享受不肯舍,换句话说,就那么多,你在享受的时候有很多限制,不自由,而且享用尽了就没有了,后面不会继续来了。而且又免不了增长悭贪,增长贡高我慢,甚至于还牵涉一些是非人我,无量无边的烦恼与那个福报同时而来的,这个福报不清净。清净的福报来了舍掉,我不要,我只要我的衣食住行很自在就好了,这样的人有智慧。出家人应当要这样学,在家人也不例外。你说出家人到处有人供养,我们在家人谁供养我们?你果然真正肯修这个福,供养你的人可多了,一样的。我看到有许多的在家人,大概在家人比出家人数量还要多,走到哪个地方都有人供养,都有人照顾。这是他前生、今生所修的福报,不是偶然得来的,所以一定要修福。修福不希求果报,你的心才清净。第八句说:

 

【于一切荣好无羡慕心。】

 

这一条也非常的重要。像这个世间的荣华富贵,如果你要有一念羡慕的心,麻烦可大了。为什么?你所修的那些功德来生就得这个果报。得这个果报好不好?或者来生做国王、做大富长者,生在豪门贵族,享受世间荣华富贵,享完了还要到三途受苦,非常的不值得。所以对这个世间一切荣华富贵,没有一点羡慕之心,晓得那是假的,过眼烟云,不是真实的,贪图这点享受不值得。这在佛法叫「三世怨」,第一世修福,第二世享福,第三世又堕落。所以决定不可以,不贪图。末后这一句:

 

【于一切因缘无迷惑心。】

 

因缘果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都不迷惑,这是智慧。菩萨见这些众生苦难,大悲心里面起了这么许多作用,这些作用全是慈悲。再看下面,底下这个经文是「双运悲智」,慈悲心一定要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就是理智,不能感情用事,要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上。这个下面也有十几句,底下有十三句:

 

【起观察真实法性心。】

 

这个段落的开始用一个『起』字,前面是起大悲心,为利益一切众生,这个地方,这是第二个段落,『起观察真实法性心』,这就是我们佛门常讲的观照。也正接着前面一句,「于一切因缘无迷惑心」,他怎么不迷惑?因为他能观察一切法性,这对于修学关系非常之大。无论你修哪一个法门,你要常常能够见性,不着相,那哪有不成功的道理!众生之所以不能成功,就是不知道观性,他着相了。相是假的,因缘生法,缘聚缘散,缘聚就有,缘散就灭。实在讲,缘聚的时候也不生,缘散的时候也不灭,只是聚散而已,哪有生灭?譬如我们这本书,这本书是许多张纸订在一起,聚起来,这是一本书,缘聚了,书的形状现出来;我们把这个线打开拆掉,一张一张纸,书没有了,书灭了。诸位想想,哪有生灭?没有生灭。聚起来,好像是生,其实没生;散掉了,好像是灭,其实不灭,不生不灭。相是假的,性是真的。所以叫你见一切法性,一切法无有自性,无性之性就是真正的法性。所以佛门常讲「万法皆空」,空就是讲的性。这一句就是观万法皆空,你只要一看到它是因缘生的,你就晓得它是空无自性。我们这个人身是四大五蕴聚集有这个形状,生了;四大散了,五蕴离开了,没有了,灭了,也是缘聚缘散,何尝有个生灭?你常常能看一切法性,你对于相自然就不执着,你在这个相里头决定不会生烦恼。这是叫你常常要见性,莫着相。这一句非常的重要。

 

【起救护一切众生心。】

 

一切众生可怜,他着相不见性,所以迷惑、造业、受报,这就是惑业苦造成的三界六道轮回,永远的没完没了,叫生死疲劳,他不觉悟。觉悟的人一定要生起大悲心帮他的忙,把他点醒,使他也觉悟,他要一回头,那就是佛菩萨。所以要有种种善巧方便把他点醒,这就是『救护』,就是唤醒他。「护」是唤醒之后他还有一条相当长的道路要走,那就是在境界里面历事练心。练什么心?前面讲无贪染、无悭吝、无疑惑、无希求、无羡慕,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换句话说,我们在这个世间接触一切人事物,在这个里头修什么?就修这个,我在这个境界里面我不贪染,我修这个。从前贪染,我现在不贪染;从前羡慕,现在不羡慕;从前吝啬,现在不吝啬,就是修的这个东西。诸位要明了,不是说你要吃素、你要拜佛、你要念经,你天天吃素、拜佛、念经,心里面还充满了贪瞋痴,那有什么用?一点用都没有,你心不清净。修行就是把心里面这些染污一点一点把它去掉,从哪里去?要在境界上去。你不接触这个境界,你怎么能晓得你的染污没有?你接触到这个境界,才晓得真正没有了。

 

譬如你不贪财了,你根本没有钱,你怎么贪法?今天人家送个几亿黄金、美钞给你,真的如如不动,就像废纸一堆一样。证明什么?我的贪心没有了,真的没有了。所以历事练心,不在境界上,你不知道你的心清净不清净,修行是在这个地方修法。如果说吃素就是修行,我告诉诸位,我们怎么样修,修不过那些老牛,牛羊比我们都高明,牠是我们的祖师,我们怎么能学得了牠,牠连油盐牠都不吃?所以你要明理。素食实在讲是保护自己慈悲心的,「闻其声而不忍食其肉」,是养自己慈悲心的。心地真正慈悲,真正不着相,你说我一定要吃素食,那你又执着了,你于事又执着了,前面讲「于一切众事离执着心」,你又执着,又错了。我在此地不是劝你们去吃肉,不是的,你要明白不执着。我们自己生活,我们素食晓得对自己身心有绝大的好处,可是在外面的时候可以随缘。特别是在家的同修,刚刚学佛开始吃素,你的父母看到心里很不舒服,一天到晚要骂你、要反对你,不准你学佛。为什么?怕你吃素食营养不良,他是在爱护你,爱护你才障碍你。你跟他们在一起,肉也可以多吃几块,没有关系。他一问:「学佛也可以吃?」「可以,没有问题。」「那这个佛我也可以学。」你看,你还度了他学佛,这叫善巧方便,所以不要固执。但是必定是为了利益众生的,不是为自利的,是为利益众生的。最低限度是有一个机会为众生说正法,使他了解佛法究竟是一回什么事情。最低限度他以后不会毁谤佛法,不会破坏佛法,使他有个正知正见,这就是无量的功德,是个好事情。这是举一个例子来说,就是要保护这些众生,要时时刻刻帮助他,在菩提道上有个相当遥远的路程,帮助他历事练心。

 

【起深入一切诸法自性漩澓心。】

 

这一句比较上难懂一点,何谓『漩澓』?一切诸法是讲的相、是讲的事,自性是讲的理。如果我们用今天哲学的名词来说,一切诸法就是现象,自性就是本体。现象离不开本体,离了本体哪有现象?本体也不能离现象,所以它两个是一不是二。从法相上你就能见性,就能见法性;从法性上你就能够彻底了解法相,当体即空,而不是分析空,当体即空。空不是无,空是有,它虽然是不住的在变化、在活动,那种种变化、活动当体即空。性相不二,理事一如,这叫真正的见性。到了这个境界,你才真正的觉悟,真正得自在,显示出修行人的生活活活泼泼,是真真实实的美满、幸福,才是佛法常常讲的目标,离苦得乐,真正才能得乐,要入这个境界才行。世出世间一切法相、一切法性完全通达明了,而且应用自如,全部变成了自己的生活,叫『深入』。但是这个境界最低限度也是圆教初住菩萨的境界。讲「深入」,当然是要登地才叫深,才能说得上深。此地夜神是代表七地,的确是深入,不但是登地,已经是第七地的菩萨。这是讲理体。理明了之后:

 

【起于一切众生住平等大慈心。】

 

这个虽然是佛与大菩萨的境界,可是我们现在应该修学,这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待人接物之处要训练。训练什么?用平等心待人,因为平等心是真心,不要管别人。别人对我们不平等,他是凡夫,他不学佛。我们既然学佛,他对我不平等,我为什么对他平等?换句话说,他要堕地狱,我为什么不堕地狱?这胡涂!所以我们要学佛菩萨,效法佛菩萨,以佛菩萨做我们的榜样,不能跟凡夫一般见解、一般见识,那就错了。决定要用平等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

 

【起于一切众生行方便大悲心。】

 

『方便』就是随缘,但是「方便」里面有一个原则,这个原则,最高的原则,要顺性。就是像前面所讲的,顺法性、顺平等慈悲,这是对自己来讲,要顺性;对他来讲,要生善法。他作恶你也帮助他方便,那就错了;他作恶,要以善巧方便把那个恶导向于善,诱导他走向善道。能够化恶为善,化染为净,这是菩萨所行的方便。正所谓于一切善法要帮助他、成就他,于一切恶法要障碍他,障碍的时候还要叫他生欢喜心,这才叫做善巧方便。如果你阻止他作恶,他起了反感,这个不好,尽量要避免的,这是悲心,真正的慈悲。

 

【起为大法盖普覆众生令无热恼心。】

 

『大法盖』是比喻,佛门里面所用的这些,现在的话讲道具,佛菩萨像上方的宝盖。在台湾很少,台湾建筑物都很矮小,大陆上的寺院建筑得很高,佛像上面有宝盖。宝盖有什么作用?遮尘土的,防止灰尘落在身上。它是表法,尘土就是烦恼,因此宝盖的普覆,即是以佛法教化一切众生,使一切众生个个都能够明了世出世间一切事理的真实相,而不为一切法所染着,这就是宝盖代表的意思。不但我们不能为世间法所染着,出世间的佛法我们也不染着,这才叫清净自在。如果为出世间法所染着,你也生烦恼;换句话说,你染是一样,只是换了个对象,把五欲六尘换作佛法,叫法尘,那还是错误的。所以佛法也不能染,佛在《金刚经》里面给我们说得很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就是指佛法,佛法都要舍,不染着,何况世间法?真正做到了一尘不染,这个烦恼的根才能够拔除。第七句说:

 

【起以大智金刚杵破一切众生烦恼大障山心。】

 

『金刚杵』在古时候是兵器,在武器里面是利器。尤其是佛经里面讲的欲界天有金刚神,他的武器就是金刚宝杵,这是最坚固的,能坏一切物,一切物不能破坏它,所以是一种非常殊胜的利器。这是比喻众生的烦恼非常坚固,烦恼不但障涅盘,也障菩提。不但障菩提涅盘,如果这个现行的烦恼不能伏住,还能障你念佛功夫成片,这个事情麻烦了。功夫成片是念佛人最起码的功夫,带业往生,如果功夫成片都达不到,这一生往生就没指望,全是烦恼障碍了我们。烦恼是指见思烦恼,我们要用般若智慧来把它破除。「大智金刚杵」就是般若智慧,才能够真正的断烦恼。它的效果比定还要殊胜,甚深的定功可以能够断见思烦恼,但是总不如智慧的效果大、来得快、来得猛利。智慧从哪里来的?一定要听经,要如理的去思惟、去修学。金刚般若智慧从清净心里面生起来的,不在《金刚经》里头,《金刚经》里头没有智慧,诸位要晓得,是在你清净心里面。为什么它叫金刚般若?《金刚经》不是告诉你吗?「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11月13日15:35:4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55243.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