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开敷夜神章|第1集|文字MP3|jingkong老法师主讲|台湾华藏讲堂

admin 华严开敷夜神章评论阅读模式

华严开敷夜神章  (第一集)  1986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12-004-0001

MP3下载

 

第七百七十九面,也就是第二十三卷开头。这个经讲了很久的时间,由于每年我都要到国外去一段时期,经典总是断断续续。虽然断续,也可以说它是完整而连贯的。因为这四十卷经,除了本会之外,本会只有三卷经文,从第四卷起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每一参就是一部小经,有始有终。我们每次总是讲几个段落。今天经文开始又是一个段落的开端,我们要讲到「开敷一切树华主夜神」,这位主夜神代表第七地的菩萨。善财童子参访这桩事情,它里面的含义我要很慎重的告诉诸位。佛法法门很多,我们常讲八万四千法门,其实不止八万四千,八万四千还是归纳,有八万四千类,每一类里面不晓得有多少,所以严格的来讲,确确实实是法门无量。四弘誓愿里面所说的「法门无量誓愿学」,善财童子在本经里面就是给我们做一个示范,他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

 

怎么个学法?就非常非常重要,如果你善学,就是你会学的话,你一生就成佛了。如果你要是不善学的话,那个麻烦就大了,为什么?变成了邪知邪见。所以清凉大师就在本经开端讲经题的时候告诉我们,不善学的人听经闻法是增长邪见,如果你不肯学是增长无明。这事情麻烦,我不学,无明天天增长;到处去学,邪见天天增长。这两桩事情都是我们修行证果上的障碍。这桩事情我相信我们同修能够体验得到,譬如我们听讲经,我们听一个人讲经没问题,跟他一个人学没问题;另外再听一个人讲经,问题来了,这个人讲经教给我们走东,那个人说东不对,这个道路走不通,要走西;再遇到一个老师,他们两个都不对,要走北,这听了之后不知道要走哪一条路好,每条路都尝试尝试决定失败。这问题难!我们今天在这一会里面看到善财童子他到处都参访,什么人都听,这里头有正法、有邪法,有佛法、有妖魔鬼怪,他都参访。他到底是什么本事?我们要学就得要学这个本事。所以参学不容易,着重在那个参。

 

在前面,这已经讲得很久了,初会的时候,善财童子的老师是文殊菩萨,他在文殊菩萨座下成就了根本智。诸位要记住,这才有参学的本事、条件;如果没有得根本智,那就没有资格参学,只能跟一个老师,没出师。他在文殊菩萨那里得到根本智,换句话说,毕业,有资格出去参学了。我们再要问,什么叫根本智?这总得要搞清楚。根本智,简单的说就是《般若经》里面所说的「般若无知」,根本智就是无知。我们现在有没有知?有知,又知道东又知道西,又知道我姓什么名什么,又知道他姓什么名什么,你知道得太多了。你所知道的这个都叫邪知邪见,所以你没有资格参学。你一参学就打妄想,净打妄想,净搞分别执着,所以你没有资格参学,你必须训练到无知。所以般若无知,它起作用的时候是无所不知,这妙了。佛无说,你看说法四十九年,无所不说。他因为无说,所以他善说;虽然善说,善说就是无说,这个妙!

 

我们今天有跟无是对立的,佛有跟无是统一的,他不对立,有就是无,无就是有,有无不二,有无一如。几时到不二、到一如,这个智慧叫根本智,要到这个程度。这种境界,如果我们用净土念佛法门来讲,给诸位说,就是理一心不乱;事一心还不行,理一心不乱。这个标准高!怎么晓得他是理一心不乱?你看看《华严经》就晓得了。你看善财童子出来参访的时候,第一位菩萨,我们这是《四十华严》,在《八十华严》里面翻的叫德云比丘,我们这个经叫吉祥云比丘,是一个人,翻译的人用的字不同,德就是吉祥,吉祥就是德,他代表的是圆教初住菩萨。我们就明了,圆教初住菩萨在我们净土法门里面就是理一心不乱,初证得。所以证得理一心,理一心里面有四十一个等级,同样都证理一心,有功夫浅深不相同。因为圆初住就是理一心,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菩萨,统统叫理一心不乱。我们今天念佛念到什么程度?有资格参学吗?没资格。没有资格,那就得要守住一个老师,就像善财一样,他守住文殊菩萨,他得理一心不乱才可以离开,才可以参学,没有到这个境界,只有跟定老师。所以从前古人有跟老师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有一生不能离开老师。原因在哪里?没有达到这个境界,所以不能离开老师。

 

我们再要问,善财童子他修什么法门?他用什么功夫?善财是一生成佛,肉身成佛,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肉身成佛。五十三参,他今天到此地是七地菩萨,跟七地菩萨见面,他自己本人到第七地;本人不到这个程度,见不到七地菩萨。你看他每参访一位善知识,他菩萨地位就升了一级,他是在大经里面我们唯一看到的一生肉身成佛。所以我们很关心他修什么法门?我告诉诸位,他修的是念佛法门。念什么佛?念阿弥陀佛。你要问我,你怎么知道的?我晓得。我怎么晓得?文殊菩萨自己是修念佛法门的,这后头偈子上有,文字上有。文殊菩萨自己就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所以他把他自己所修学的法门传给善财。所以善财童子是修念阿弥陀佛这个法门得理一心不乱,这是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的。

 

其次,又有一个非常有力的证明,那就是我们净土宗第四代的祖师法照禅师。上一次我们此地翻印的《念佛谱》,好像此地还有这个本子,你们同修如果没有,可以请一本回去看。《念佛谱》前面的序文写得很清楚,五会新声是法照禅师所传,他原来修禅的,他在禅宗里头大彻大悟,以后他修净土,成为净土宗的祖师,五会新声是他传下来的。谁教给他的?文殊菩萨教给他的,传记里面记载得很清楚。他有一天早晨,寺院里头吃粥(我们现在讲稀饭),他吃粥,很稀很稀的,那时候用钵。他早晨吃稀饭的时候低头往钵里面一看,钵里头现境界(就好像电视屏幕一样),什么境界?五台山。他那时候在湖南,湖南距离山西五台山相当远,他在寺庙里早晨吃粥看到五台山。这里面的景看得清清楚楚,看到五台山有个很大的寺庙,这个寺庙的名字都看得很清楚,叫大圣竹林寺,文殊、普贤两位菩萨在那里讲经,有一万多位菩萨围绕,在那里听经,法会非常的殊胜。他看了之后就记在心里,提起朝五台山的念头,有这境界,所以他就发心朝五台山。他去朝五台山的时候果然见到了,因为到那里路径很熟,看得很清楚,很熟,真的找到大圣竹林寺,跟文殊、普贤菩萨见了面。在那个时候他还听讲一次经,讲经完了之后他就叩见文殊菩萨,特别请教他老人家,末法时期人的根性很钝劣,修什么样的法门容易成就?文殊菩萨就告诉他念佛法门。他问念什么佛?他说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世界。就传授给他这个念佛的念法,叫五会新声,从那时候传下来的。由此可知,文殊菩萨教法照念阿弥陀佛,法照成就了,也成就净土宗一代祖师,第四代的祖师。

 

所以我们就晓得,文殊菩萨必定是教善财念阿弥陀佛,而善财童子果然就念到理一心不乱,这才打发他,你出去参学去。其实参学是训练什么?《金刚经》上的两句话,释迦牟尼佛教给须菩提尊者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所以他普遍参访天下一切善知识,这个一切善知识,不管他是佛门的、是外道的,统统都参访。他是善人也好,是恶人也好,是正的也好,是邪的也好,一概不管,你去参访。去参访,看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不分别、不执着,这就叫不取于相。好处在哪里?增长智慧,我样样都晓得,没有一样不知道。自己怎么样?还是念一句阿弥陀佛,如如不动,绝对不被其他的学说、行门所影响。他不受别人影响,他去参访禅宗这些参禅的人,听他们讲开示,到禅堂一样跟他们去打坐,他们参究,他坐在那里「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他不被他们所动,如如不动,他就是这个方法。所以自始至终,一直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就是一句弥陀念到底。参访过程当中学什么?华严境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样学,他有资格,他参访再多的善知识,听再多的人讲经说法,他不动心,他不分别、不执着,不被别的境界所转,而对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智能增长;不为境界所动,定力增长。所以参学是增长他的一心不乱、增长他无量智慧,这种人才有资格参学。

 

我们今天不行,听听这个,不错,满好,听听那个,也不错;今天听到念佛,想念佛,明天听到一个讲禅的,你又想参禅,再后头又听到一个教密的,你又想去持咒,再一个说是戒律的,你又去持戒,你糟了,你不知道搞什么好,这叫不够资格。所以善财有这个本事,他参学就是学一个不着相、不动心,一句弥陀念到底。他是一个念佛人,是一个标准典型的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的人,我们一定要看出这个门道。假如你要是看不出来,那《华严经》你是白读了。你真看出门道了,对于念佛法门就死心塌地,绝对不会有怀疑。我自己学佛对于净土没有怀疑,是讲《华严经》讲了十几年看出来的。张居士是我道场的老同修,你看我最初几年讲《华严经》没有发现到,讲了十几年恍然大悟,才看出门道,原来善财是这么一回事情,愈想愈有道理。果然不错,他成功了,一生圆满菩提。

 

到此地,他又拜访了一位主夜神。主夜神前面说过,都是菩萨示现的。《华严经》里面主夜神一共有十一位。主夜神实在讲,我们平常说得不太好听,很恐怖的,黑无常,主夜,白无常是主昼神,这是主夜神,菩萨化身,而且是七地菩萨。这在将来念到的时候,我们再来跟诸位介绍。这一地叫做远行地,远行地的菩萨。十地菩萨代表十波罗蜜,前面六地,我们看菩萨主修的,初地修布施(当然他是十度同时都修,有一个为主),二地持戒,三地忍辱,四地精进,五地禅定,六地是般若,第七地(远行地)修方便波罗蜜,后面是方便、愿、力、智,《华严经》里面讲十波罗蜜。诸位一定要记住,他是十度齐修,偏重在一度上,所谓「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这是华严境界。清凉在批注里面告诉我们,他说他到「无相住功用后边」,远远的超出了二乘,所以叫做远行地,远远的超越了二乘人。现在我们请看经文,经文从头看起。

 

【尔时善财童子。得此菩萨甚深自在可爱妙音解脱。正念思惟。增长广大。精勤显示。普遍修行。实时往诣开敷一切树华安乐主夜神所。】

 

这是一段,一个小段落。本经每一参都有六个段落,经文非常整齐。第一个段落叫「依教趣求」,依谁的教?前面一位善知识,在他那里参访完了之后,他推荐第二个善友,你去拜访他。前面一位善友是「守护一切城增长威德主夜神」,那是第六地,在前面一卷,我们不必翻了,晓得就行。他在守护夜神参访之后所得到的功德利益,在此地简单几句给我们提出,换句话说,也就是他最精要的心得报告。所以经文上『得此菩萨』,「此菩萨」就是指前面一位守护夜神。『甚深自在』,什么是「甚深自在」?般若智慧。六地般若波罗蜜就是根本智,从七地、八地、九地、十地,都叫做后得智。根本智,刚才讲了,是无知,实际上就是清净心。心地清净,像水停止在那里,极其清净。水停止了,像一面镜子,它起作用就是照。它把外面的境界照得清清楚楚,从照的作用上讲叫做智,从体上来讲就是清净。所以实际上讲,根本智就是清净心,理一心不乱,得到了清净心。清净心,那是最自在,人心清净,自在。

 

在不少的处所,我遇到很多同修都来跟我说,业障深重怎么样消除?这话是真的。业障消除有消除的相,你自己晓得,清清楚楚,你业障除了。从什么地方看?心清净了,清净了就没有业障。你这个心一天到晚起心动念,就是业障;心里面没有念头,业障就消除。这个地方有个拣别,很重要,就是有区别,心里头没有念头,一切事情都是迷迷糊糊的,这业障没有消掉。这是什么?这是无明,无明盖覆住。心里面没有念头,什么事情都清楚,这是业障消除了。就是水在静的时候它一定会照,它照得清楚;水很静,但是不起照的作用,那就是无明,那就是无明盖得太厚了,那还是业障。所以说心又要清净是又要灵明,一切事物,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一接触就明了,一接触就通达,不要思惟,不要想象,这是业障消除的现象。所以消业障,最好的方法就是念阿弥陀佛。

 

我们念阿弥陀佛求什么?求一心不乱。心里面不管起什么念头,善念也好,恶念也好,不要去理会,马上把这个念头换成阿弥陀佛,就对了。古德常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是什么?妄念。你想过去的是妄念,你想将来的还是妄念,它是妄念,妄念就是业障。所以一定要晓得,就是要有警觉心,我念头一起「阿弥陀佛」,立刻就转。妄念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绝不叫妄念相续,久而久之,你心里面就一片阿弥陀佛,没有妄念。这个境界很好,这个境界叫功夫成片,能念到功夫成片就决定往生。我这次在洛杉矶,见到史清源居士往生,我看到之后非常的欢喜,预知时至,无疾而终,这是给我们念佛人事实的证明。我十二月三十号在洛杉矶,他头七,他往生七天,周宣德居士特地来告诉我这个消息。他往生前一天告诉他太太,他要往生西方世界去了,他太太骂他胡说八道。到第二天,一切很正常,早晨吃早饭很正常,中午他太太给他做了一碗白木耳,他吃了之后,十一点半钟走的。你看看这个多自在!今年七十九岁。这个不假,这是事实,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以诸位要知道,人生苦短,这个世间什么都是假的,只有一桩事情是真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八万四千法门,在理论上讲,「法门平等,无有高下」,那是没错的;在事实上,修行上来说,有难易不同。一切法门里头,第一殊胜的法门是念佛法门,《华严经》就是提倡念佛法门。所以,我看《华严经》就是大本《弥陀经》,详细的《弥陀经》,《阿弥陀经》就是略本的《华严经》,就是《华严经》的纲要,这两样是一不是二。这么大的经到最后归宿,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它是以西方极乐世界为目标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个个都是理一心不乱,他们生西方世界生实报庄严土。要是走其他的路,学其他的法门,很难很难。

 

现在在外国禅的风气很盛,因为大家一窝蜂的去学禅,那我也只好讲讲禅宗的东西,讲给他们听听。我在那里讲了一部《六祖坛经》,讲了一遍《金刚经》,《大珠和尚语录》也讲了一遍。讲完之后我问他,你能行吗?不要说这是佛法里面讲的上上禅,我们讲最起码的禅,欲界上去叫色界,色界的初禅天,这是最起码的,初禅的标准是欲断掉了,超越欲界。欲是什么?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财色名食睡。这个东西摆在面前,你自己问问你自己,你还动不动心?如果你还动心,换句话说,你还出不了欲界,你连初禅的本事都没有。你没有出欲界,你对于五欲六尘、名闻利养,你还有贪瞋痴慢,你还有这个东西在。所以有些人真正去想想,不行,摇摇头,没有办法,想想这一生不能成就。那不能成就怎么办?念佛,带业往生,只有这一条路子。刚才讲了,念到功夫成片,就是念头一起马上换成阿弥陀佛,念到功夫成片就能带业往生。

 

像史清源居士,他往生这么自在,他到底到什么功夫?我告诉诸位,带业往生就能预知时至,不必到一心不乱。如果到一心不乱,跟禅的功夫是相等的,没有两样。事一心不乱等于阿罗汉,等于九次第定,那超越三界了;理一心不乱更不必说了,那是证得性定,那不必讲了,我们只论功夫成片。所以功夫成片里面也有三辈九品,上品的可以预知时至,不但可以预知时至,而且可以生死自在,我愿意在这个世间多住几年就多住几年,愿意什么时候走马上就可以走,对他来说没有生死。所以叫了生死,生死了脱、自在了。西方极乐世界自在往来,功夫成片上品就可以证得。所以在今天我们要想成就,唯有这一门,我们要珍惜,决定不能错过这个因缘。古德说「万修万人去」,问题就是你肯不肯修?所以到功夫成片,你妄念虽然没断,压住了,一句佛号打成一片,也能得到相似的自在。此地是讲甚深自在,甚深自在就是理一心不乱,甚深!所以我们可以用上个三、五年工夫,得到相似的自在。

 

『可爱妙音解脱』。「可爱」叫法喜充满。「妙音」是什么?到心清净的时候,一切音声都是妙音,一切色相都是妙色。所谓妙,简单的说就是非有非无,或者我们讲相有体无,这叫妙。他在音声、色相里面得到解脱,得到自在,不会再被音声、色相所缠缚。我们今天不行,我们今天听到音声,听到很悦耳的音声,就想多听几声,就被它缠缚住;听到噪音就很讨厌,又被它缠缚住。见到色相,顺自己意思的起了贪心,缠缚住了,贪心就是一条绳子;不顺自己意思,心里不高兴,又被缠缚住了。总是被外面境界所转,所以你不得自在,心为境转,这种人很可怜。在国外,看相算命生意都很好,看风水那个收入很可观。所以有许多学了佛的人来问我,我们住的地方要不要看个风水?要不要去算个命?我就告诉他,亦可亦不可。为什么?你是凡夫,心为境转,那是应该要去看看风水。如果你真正修清净心,那就没有这个必要,为什么?你可以转境界。你转不了境界就被境界所转。佛在《楞严经》上说得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转境就是刚才讲的心清净,绝不为外境所动摇,不管这个境界是顺、是逆,自己的心是清净的。所以我们修心,修清净心。修行,实在讲就是修心。

 

佛法修学的三大纲领,就是三皈依。所以学佛,一入佛门,先受三皈依。为什么?先把修行的总纲领教给你。八万四千种法门就是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手段、不同的方法,修什么东西?就是修佛法僧,就修这个东西。佛是觉的意思,觉而不迷,这叫皈依佛。皈是回头,我们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依觉,觉而不迷,这叫皈依佛。法是正知正见,正知正见是什么?就是刚才讲了,般若无知,无所不知,那是正知正见。你要是有知,有知就错了。你看《楞严经》第四卷里面,富楼那尊者请教释迦牟尼佛,无明从哪来的?无明是几时生的?这是佛教里的大问题。佛解答得非常巧妙,「知见立知是无明本」,这一句话把问题解答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知见,这就是真正智慧,就是般若智慧。如果你叫它「这是个毛巾」,这就叫立知,这就叫无明,无明就起来了;「这是黄色的」,这是无明。它没有名字,「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你看得清楚、听得清楚,这是你般若的真智慧;你在上头去加一个名字,给它加一个什么,就坏了,这就叫无明的根本。无明就是这么来的。

 

所以你明白这个道理,道能不能言说?不能言说,凡是言说的都不是正道,不是真的,所以真正的不可思议。我提出这个,我现在问你,离开一切名字相道一句来,你说给我听听。说不出来,每个人看得清清楚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连这么一个东西都不可思议,还谈其余吗?所以真正的法是不可思议,不可思就是不能够用心思惟,就是不能用心意识;不可议,就是不能议论,不能说,「开口便错,动念皆乖」,真的东西失掉了。离开一切思惟、言说,这个世界是真实的,叫一真法界;才动一念就变成十法界、千法界、万法界,无量无边的法界,就变质了。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真知是无知,无所不知,这你懂吧!你看得清楚、听得清楚,怎么不知?样样都知道。虽然知道,言思所不及,达不到。所以一切言语都叫方便法。佛四十九年给我们讲的什么?方便法。你要从方便法里面去悟入真实,你才能得受用;你要是不能悟入真实,把方便当作真实,那就变成邪见,增长邪见,你根本没有懂得佛的意思。所以佛是无说而说,说而无说,我们会听的人是听而无听,无听而听,你才能跟佛心心相应、相契合,才能懂得他的真实义。《开经偈》里面讲「愿解如来真实义」,这个不简单,一定要懂得这个诀窍。这就是法,法叫正知正见。

 

皈依僧,僧表清净,六根清净,一尘不染。从染污里头回过头来,依清净,就是依清净心。染污什么?我们在境界里面起分别,被分别染污;起执着,被执着染污;起贪爱,被贪爱染污;起瞋恚,被瞋恚染污;起心动念就被外境染污。所以真正修行在哪里?诸位要晓得,真正修行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在六根接触六尘之处,在起心动念的地方修行。这叫真正会修行,真正会用功。而不是天天坐在佛菩萨像面前,念着经、拜着佛、烧着香,再敲着木鱼,好像有那么回事一样,心里还是胡思乱想,装模作样。所以你要真正懂得。那种形式也有必要,做给什么?做给不学佛的人看的,「这个人是个学佛的人」,做给他看的,引起他、激发他向道之心,所以那也是个方便法。换句话说,拿今天的话来讲,那是宣传,那是广告,做出样子,那是广告、是宣传,接引众生的。真正修行,不注重这些行迹,而注重在起心动念之处,保护自己本来有的觉正净。八万四千法门,那是方法、是手段,统统修的是觉正净。

 

所以中国外国、在家出家,他修的法门不一样,他念的经典不一样,他有一个是一样的,三皈依是一样的,他早晚课诵一定有三皈依。你就晓得,三皈依是修行的目标,是八万四千法门修行的总纲领,太重要!你想学佛,先授给你三皈依,你一生就向这个目标去努力、去精进。修净土也不例外,心净则土净,自己真正能够达到觉正净,就是一心不乱。乱心里头没有觉、没有正也没有净,清净心里面有觉、有正、有净,修的是这个,待人接物当中就是修的这个,这是真正用功。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教给我们如何来修觉正净,你看他参访的善知识,这些人很复杂,他在这个复杂的人、复杂的事,复杂的这些物里面,修他的觉正净,这叫可爱妙音解脱。六尘里面有一个,有一个其余都包括了。譬如说可爱妙音解脱,可爱妙色也解脱了,一个解脱一切都解脱,色声香味触法无一不妙,无一不可爱,无一不自在,解脱就是自在,不被它缠缚了,就是自在,就是解脱。

 

『正念思惟,增长广大』。这刚才跟诸位说了,「正念」,可见得念不是无念,是无有邪念。所谓无有邪念,禅宗里面讲,特别是中国南传的禅宗,达摩祖师、六祖所传的这个,禅是以无念为宗。无念就是正念,无念是无邪念,不是没有正念。什么叫正念?这个你看得清楚,这就是正念;一切音声你听得清楚,这是正念。六根对六尘起的第一念是正念,希望你第二念也能保持着第一念。这一看,这什么?毛巾,毛巾是第二念,第二义。我们佛门常讲第一义,第一义,不可思议。你一接触的第一个剎那,这是第一念,是不可思议,第二念就变成可思可议。那就落在哪里?落在心意识里去,就落到第二义去。其实,第一义跟第二义有没有界限?没有;有没有区分?没有,真妄不二,邪正一如,只有迷悟,悟了法法都是第一义,迷了没有一样是第一义,就是迷悟之分。换句话说,就是起心动念之分,你只要不起心、不动念,这是第一义;起心动念了,第二义。

 

这里面关系很大,诸位必须要牢牢的记住,起心动念是生死的根本,六道轮回的原因。因为起心动念是生灭心,不起心、不动念是常住真心,超越六道轮回,那是一真法界。佛与大菩萨们住一真法界,住一真法界他对一切境界,他不起心、不动念,所以心是常住真心,没有生灭。我们凡夫、权教菩萨,他在境界起心动念,他分别执着,所以他住的是十法界,他落在生死轮回里面;换句话说,他失掉了正念。善财童子人家有本事,他正念。正念当中怎么又加个思惟?思惟是不是又落到第六意识去了?不是的,此思惟不是彼思惟,这个思惟是没有思惟。它代表什么?代表明了。你说我一看就明了,并没有去想,一看就明了,从明了上来讲就叫做思惟。因为我们凡夫一桩事情总要思惟一下,他才能觉悟,他才能明了,所以思惟是代表明了。

 

就跟菩萨所修的三慧一样,闻思修。我们往往把这三个字搞错了,闻是什么?我今天在听经,我在闻法,这叫闻慧,我听得很清楚,闻慧;我再去想想,想这什么意思,这是思慧,就弄错了。如果是这个样子就叫做闻慧、思慧、修慧,我试问问,哪个人没有?个个都有。闻思修三慧,阿罗汉都没有,凡夫更别谈了。过去我在大专讲座里头有一个学生就是误解了佛法,他听我讲经听了两年,有一天上课之前来告诉我,他说法师,我从下次起不来听经了。我说为什么?他说我已经听了两年,我只有闻慧,没有思慧,我回去不来听了,多去想一想。我说我明白你的道理,我说你今天这堂听不听?今天这堂听。我说,好,在上课的时候我就跟他解释闻思修。他误会了,他听了两年没有心得,他什么都没有学到,完全曲解佛法的意思,两年白听了。这个两年听了什么?古人有个比喻,「说食数宝」,一点利益没有得到。说食,肚子饿了,想象饭店里头这个菜也不错,那个菜也不错,说了好半天,说了几十道菜,肚子空空的,叫说食数宝,自己没受用,没得到。我说好,你回家去想、去思惟,叫胡思乱想。你搞了两年,说食数宝,再回去两年胡思乱想,想了两年,再用两年时间盲修瞎练,你能成功吗?哪有这个道理!这是曲解了意思。

 

所以你要晓得,三慧是以慧为基础。这个慧是从哪里来?是戒定慧。必须有了慧,才谈得上三慧。你没有戒、没有定,你没有慧,你只能叫闻思修,不能叫三慧,因为三慧是一体的。三慧怎么讲?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单单讲接触,叫做闻,用这个字来代表,这个字代表接触;思是什么?明了,一接触就明了,从明了这个意思叫思;一明了,当然你就不迷,从不迷叫修,所以它是一体的,是一而三,三而一,这个当中没有先后次第,是一剎那间一次完成的,这叫三慧。所以阿罗汉还没有,这只有实教的菩萨才有,权教都没有。我们拿这个经来讲,圆教初住以上他才修三慧,初住以前他不是修三慧,他慧没开;换句话说,念佛人里头,理一心不乱的才是修三慧,哪有那么简单!所以完全误解了。下了课,我再把这个学生找过来,我说你下次还来不来听?他说我下次来。不能够误会。

 

此地这个思惟,「正念思惟」,正念就是清净心,就是照,就是观照,思惟就是明了,对于一切境界观照、明了,就是经上讲的正念思惟。「增长广大」,容易懂,增长智能。他样样都明了,接触就明了,增长智慧。这个增长叫后得智,权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增长权智,增长后得智,样样知道,没有一样不知道。另外一个增长定力,无论什么境界,他都经过考验,哪个境界里头他都如如不动。所以无量的智慧,甚深的定功,就是一心,增长广大是指这个而言。可见得人家那个参访没有白参,真正得到殊胜的功德利益。所以你们这边有些同修,我请日常法师在此地代替我负责这边的道场,日常法师过去曾经跟南怀瑾居士参过禅,跟陈健民居士学过密,受他们两位影响很深。你们许多同修跟着我都是念佛的,乍然跟他相处很不习惯,好像我们修的法门不同,如果你用善财这个办法,问题就解决了。

 

我请日常法师也并不很简单,我不随便请人的。我跟日常法师认识并不久,过去他认识我,我不认识他,前年我在洛杉矶讲经,他来听经,是听经当中认识的。我每次讲经他都在场,我都看他坐在前面。洛杉矶有些同修告诉我,那个人是个怪人,他平常关门,谁都不见的,哪个法师到这来,他从来不理会的,他说法师你来讲经,他会会都来听,这不简单,怪人都来听了。不但来听,我住在一个同修家里,他找来了。他自己会开车,确实一般人不晓得他会开车,他驾驶技术还不错,他自己借个车来找我、来拜访,来跟我谈这些念佛的问题。他修念佛法门,他现在虽然穿的是西藏喇嘛的服装,我们看了很不习惯,他念佛。他告诉我,他跟陈健老、南怀老虽然那么久,这两位老人长处、短处他都知道,他能够采人之长,舍人之短。我说你这点倒不简单,这个不容易。虽然跟他们,没有被他们所转,我说行,你这点不错。他说我虽然用的是禅与密,我是老实念佛。他是真正念佛,这样我才请他的。

 

他对于教理没有下过功夫,谈到其他的一切经,请他讲经他有困难,所以他只讲《菩提道次第广论》。《菩提道次第广论》一般人不了解,都把它认为那是密宗的东西。不错,是密宗的东西,宗喀巴大师做的。我在学佛最初,章嘉大师介绍我,叫我念的书就是《菩提道次第广论》。那个时候我找不到这本书,现在这本书流通得很广,在那个时候没有,我只找到一本《略论》,是当年台湾印经处印的,薄薄的小黄本,我只看到那个东西。它是一本什么书?它是佛学概论,等于我们中国的《天台四教仪》、《贤首五教仪》,它是这个东西。所以讲《菩提道次第广论》,它是佛学概论,是西藏人写的,跟我们中国《四教》、《五教》内容大致是相同。

 

所以密一定要有显教的基础才能学密,没有显教的基础不能学密,密是属于加行的。你要问日常法师是不是学密?他不是学密,他没有资格学密。他今天为什么这个打扮?他是受了老师的恩德,他的老师是西藏的喇嘛,受他的恩德。所以他整个用的功夫,还是在念佛法门。如果你读《菩提道次第广论》,你晓得它是一部佛学概论,可以跟《四教》、《五教》贯通的,你就不会误会,这个误会就可以消除。我也曾经跟他讨论过这个问题,能够跟中国大师们这些著作会通,那你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所以他说他讲这部书,我并不反对,初学的人一定要懂得发心修行的次第。由此可知,它是渐修,讲次第,次第就是渐修。

 

念佛,给诸位说,有渐、有顿。经里面讲若一日到若七日,这是顿。你看窥基大师,这是我们中国法相宗开山的祖师,他对《弥陀经》赞叹备至,说这部经是极圆、极顿,圆顿到了极处。我在国外特别强调这一点。这大概也是三宝加持,诸佛菩萨护念,你看一切经翻译的,在当中第二次给我们做证明的,我们找不到,可是《弥陀经》,玄奘大师、窥基大师给我们做了个证明。这话怎么说?玄奘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没有人不尊敬的,在印度留学十七年,回来之后一生从事于翻译工作,为太宗、高宗所尊重的。他老人家也翻了《弥陀经》,现在在《大藏经》里头有,没有单独流通,没有这个流通本,他也翻译《弥陀经》。窥基大师是他第一得意的大弟子,窥基的出身也好,是尉迟敬德的侄子,尉迟敬德在那时候是封王的,他是王孙公子,玄奘大师劝他出家,这个人极高的才华,得玄奘大师的器重,传法。

 

照现在人说起来,现在人感情作意,现在人了生死出三界不容易,为什么?情太重了。古人常讲,「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这个爱,你爱妻子是爱,爱父母也是爱,爱老师也是爱,爱佛法也是爱,不管你爱的什么,那个对象不谈,只要有爱,就是六道轮回生死的根本。佛是叫你断贪爱,断烦恼的根本,不是叫你换对象。我今天世间法我不爱,我爱出世间法,你爱没有断,你只是换对象而已,那个没用处的。要以今天的人来说,我老师翻译的经绝对不比鸠摩罗什大师的差,那应该怎么样?要弘扬老师的,要把老师著作的弘扬全天下,大家去念这个本子,这是理所当然。他给《弥陀经》做个批注,那应当注老师的本子。可是事实不然,他还是注的鸠摩罗什大师的本子,没有注他老师的本子。你们诸位想一想,这是什么意思?这给我们后人很大很大的启示,那就是说老师所译的本子跟罗什大师译的本子一样好,他的本子现在已经流通,已经流通就让它流通,我这个本子没有流通的必要,除非我的翻译比他还要好,那可以。我翻译的跟他一样,平等的,他已经流通了,我这个不要流通,留给后人做参考而已。

 

窥基批注,批注罗什大师的本子,不注老师的本子,并没有觉得对不起老师,老师也没有怪他,「这是我的叛徒,不孝顺」,没有说这个。可见得玄奘大师心胸开阔,窥基大师依法不依人,这是留给我们后来的人做一个榜样。今天我们看某人与我有关系,他的著作我们赶快给它流通。花的那些钱也许冤枉,也许他这个著作里头有几句话是不对的、是误解的,那你还要贻误众生,你将来还要背因果,所以我是绝对不印今人的著作。有些人觉得我这个人很傲慢、很自大,眼睛长在头顶上,其实不然,我是怕背因果,因为我自己没有开悟,我不能辨别邪正,我没有这个能力,我自己小心谨慎,我只印古人的东西。古人的东西不背因果,为什么?几百年来、几千年来多少人鉴定了,如果将来要问起责任的时候,前人有责任,我把责任可以推给别人,我不负这个责任。所以我都选古大德好的东西,我们印出来流通,不敢印今人的。像这些是很普通的常识,我们要留意。

 

所以有玄奘大师,还有窥基大师他对《弥陀经》这样一个批注,使我们对罗什大师,就是现在念的《弥陀经》,充满了信心。因为原本玄奘大师见过,窥基大师又来批注,又这么样赞叹,我们还有什么话说?这个经是千真万确,绝对真实,依照这个方法修行决定成功。「圆顿至极」这句话是窥基大师说的,就在《弥陀经通赞疏》,我上次印了四千本,我带了一千多本到美国,香港也流通了不少,诸位在此地都能看得到。所以我印这个经就是给净土做一个证明,玄奘大师、窥基大师给我们做证明,这个经绝对真实,依照这个法门修行决定成就。这也真正是三宝加持,为什么?末法时期不相信净土,所以请窥基、请玄奘来给我们作证。其他的经还真找不到人作证,这个经能找到这两位大善知识给我们作证,所以才能够断疑生信,这是增长广大。

 

『精勤显示』,「精」是纯而不杂,叫做精;「勤」就是精进,进而不退,只有往前进,没有往后退,这叫做勤;「显示」,是非常明白展示在我们的眼前。这是总结前面所讲的。『普遍修行』,所谓「普遍」,也是《华严》圆满的教义,一修一切修,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叫普遍。着重的,「修行」这两个字,修是修正,行是行为,我们思想行为有了偏差,把它修正过来,叫做修行。像前面所说的,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就是修行;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你起分别、起烦恼,这就偏差了。诸位要晓得,真正入了门的人,你学佛入了门路的人,法喜充满,他心地一天到晚清凉自在,无处而不得其乐,处顺境乐,处逆境也乐,这是真正修行有了成就。如果修行一天到晚有痛苦、有烦恼,你的路走偏差了,走错了。因为佛法是离苦得乐的,不是叫你离乐得苦的。离乐得苦,谁干这个事情?我早就不干了。离苦得乐,真正的快乐,无比的快乐,这是佛法真正给我们的,所以这叫普遍修行。譬如说无论哪一法,你修的什么?觉正净。觉心、正见、清净心,广大无边,正是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就是普遍的意思,也是密宗里面所讲的大圆满,大圆满就是普遍。讲到这个几句,这就是善财童子在参访前面一位善知识时的心得报告。你看人家参访没有白参,得到这样殊胜圆满。

 

后面,『实时往诣开敷一切树华安乐主夜神所』,他到底下这一位善知识了,来参访这位善知识,已经一路走,这一路已经到达了。这位夜神的德号,前面长行里面有过解释,但是怕诸位忘记了,在此地我们略略的再提一提。「开敷一切树华」是比喻,在佛门里面花代表因,就是先开花后结果,所以花就是代表菩萨行,菩萨行就是觉悟的行为。觉悟的心、觉悟的言语、觉悟的行为,就是我们在事事物物上都能够觉而不迷,这是花的意思。在此地,特别是「开敷」,这是讲花开得非常的茂盛,花开得好,我们就会想到将来的果结得好,这是一定道理的。因为他已经是七地菩萨,所以这个花一定开得非常茂盛,为什么?快结果了,到十一地就是结果,十一地就是等觉,是取这个比喻。

 

名号里面是「安乐」,这个安乐就是法说,前面树华是比喻,这是法说。我们哪个人不想求安乐?安乐从哪里求?我们中国文化受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法,影响非常之深,这些名词术语都是从经典上来的。安上面有个平,平安,心要是平等你就安了,心在一切法不平等,你永远得不到安。所以平是因,安是果;安又是因,乐是果。因为你身心都安稳,这才得到快乐。如何能够做到平?你看和平,首先你要做到和,于一切人、一切事不争,能够和睦相处,你的心渐渐才得到平等,平等心现前,身心就安,安了就有乐。它是互有因果的,这个字是一连串下来的,上面是因,第二个是果,第二个是因,第三个是果,非常有味道。所以诸位要从这里明了,真正能够觉悟,这是主夜神的德号。德号,实际上就是他法门的纲领,一看他的名字就晓得他修什么法门,他自己所修、所学以及传授给善财童子的,就是这个法门。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只介绍到此地。

 

这次我回来之后决定一个星期讲一次,为什么讲的这么少?诸位要晓得,现在海内外弘法的人才太缺乏,所以一定要帮助年轻人,要来培养他们,把他们带起来。培养人才,人才怎么训练?要在讲台上训练,所以我把讲台的时间尽量让出来,让他们来练讲。让他们来练讲,希望你们同修们来听。我听说听经的人数不多,这个不多就是你们大家没有福报。为什么?将来我一往生,后继无人,底下没有人讲经,不是你们没有福报吗?福报怎么培养的?你们今天到这来听初学的人讲经,就跟种树一样,你们来的人多,讲的人很起劲,他精神能够振作起来,「大概我还讲得不错,有这么多人来听」,他才能精进。讲了几天人都没有了,他信心没有了,「讲经太难,我恐怕不行,不是这块材料」,就可惜掉了。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11月13日15:30:4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55237.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