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 |第49集|视频MP3文字|刘素云老师复讲

无量寿经 第49集刘素云老师 复讲2018年5月15日

play-sharp-fill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MP3下载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三十二品经文,这品经文的题目是:

【寿乐无极第三十二】

这一品经文主要的内容,是世尊向我们介绍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们,他们的寿量和他们的快乐。概括起来说就是,一个是寿量无极,一个是快乐无极。菩萨们的寿量无极和快乐无极,是我们怎么想像都想像不出来的,而且也是我们用语言难以把它表达明白的。所以,整个经文显示了极乐世界的殊胜和美好。佛劝勉我们,老实念佛,求生净土,亲近诸上善人。

这一品经文的后半段是说菩萨们生活环境的庄严,生活环境是依报。

这部经从“三十二品寿乐无极”开始,到“四十八品闻经获益”结束,是弥勒菩萨当机,当机人换了,所以这品经的开端是“佛告弥勒菩萨”,这个用意是非常深刻的。

弥勒菩萨与我们娑婆世界的缘分很深,中国人从小孩到老人,没有不喜欢弥勒菩萨的。我们大家都深有体会。比如说,有许多人家,不是信佛教的,但是家里也供一尊弥勒菩萨。为什么呢?喜欢。因为弥勒菩萨表喜庆,所以大家一看就心生欢喜,因此供弥勒菩萨的人家很多。

另外,有的弥勒菩萨像旁边有一堆小孩,围绕在他的身边。世间人不知道这是表法的。他有深刻的含义。世间人因为不知道,这是佛菩萨在表法,所以称他为欢喜佛。中国从南宋以后,弥勒菩萨的造型,都是布袋和尚的形像。我们很多人都知道。

说说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他是出现在中国的南宋,他和岳飞是同时代人,示现在浙江的奉化。布袋和尚圆寂之前,他告诉大家,他是弥勒菩萨示现再来的。说完之后他就圆寂了。所以后人塑造他的像,特征是欢喜,满面笑容,肚皮很大。表示他肚量大,能包容。

塑造孩童,就是这些小孩,围绕在他的身边。刚才我说了,这是表法的。这个可能有同修知道一点,有同修不知道。大家可能有的知道的,弥勒菩萨像的周围,有时候是五个小孩围绕他,有时候是六个小孩围绕他。为什么有时候是五个?有时候是六个?这五和六表示什么呢?今天在这里我就告诉大家,以后你就知道了,这五个小孩和六个小孩,都是表法的。

五个小孩围绕在他的身边,五是代表五欲。五欲是哪五欲呢?大家知道,财、色、名、食、睡。如果是五个小孩围绕在他的身边,就是表示五欲。

如果是六个小孩围绕在他的身边,六就代表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大家看看五欲、六尘天天围绕在弥勒菩萨的身边,可以说包围着他,但是他却如如不动。表示他能包容,不排斥,不离不即。如如不动,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给我们表什么法呢?表示在五欲六尘里,清净无染,笑面迎人。这回我们知道了,五个小孩、六个小孩都是表法的。以后我们再遇到这样的佛像、菩萨像,我们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下面再说说,为什么中国的寺院,都是把弥勒菩萨塑在山门天王殿的正中。

大家都知道,我们一进寺院,最先看到的第一个大殿,就是弥勒菩萨大殿。为什么呢?这里面含有很深刻的教学的意义。什么意义呢?简单概括说,两条。

第一条,说明什么人能够入佛门。

第二条,什么人有资格学佛。

第一大殿供奉弥勒菩萨,就是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告诉人们,什么样的人能入佛门,什么样的人有资格学佛。

那同修们肯定非常想知道这个答案。答案非常简单,学佛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哪两个条件呢?

第一,肚量要大,要能包容。

第二,要能笑脸迎人,冤亲平等,万法一如,能与一切众生和合相处。

我们衡量一下我们自己,我们都是学佛人,这两条做没做到?你的肚量大不大?你能不能包容?第二,你能不能笑脸迎人,冤亲平等,万法一如?而且能与一切众生和合相处?注意有个一切!不是挑挑拣拣,有的众生我能跟他和合相处,有的众生我不能跟他和合相处,那你就不具备学佛的资格。

具备了这两个条件,这样的人才有资格学佛,才能够学佛,才有资格入佛门。

弥勒菩萨跟中国人的缘分很深,我们要明白他表法的含义,要向他学习,我们也要做一个欢喜佛。

弥勒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传人,当来下生佛,大家都知道。经典上称,弥勒菩萨现在是住在兜率内院,是后补佛。兜率天人的寿命,如果按我们世间的计算方法来计算,人间的四百年是兜率天的一天。可能很多同修知道,人间的四百年是兜率天的一天。这就是我们现代人讲的时差。我们和兜率天这个时差,实在是太大了。因为这个时差很大,所以按一年三百六十天计算,兜率天人的寿命是四千岁,按这个方法计算呢,那弥勒菩萨需要在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从兜率天下降到娑婆世界,示现成佛,成为贤劫中的第五尊佛。

现在,在我们中国或者是在印度,修学弥勒净土的人很多。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认为,西方极乐世界离我们太遥远,十万亿佛国土,太远了,而弥勒净土离我们很近,不能舍近求远。所以修学弥勒净土的人很多。但是他们不知道,弥勒净土虽然离我们很近,但是它的门槛很高,不容易考进去。比如说,像我们现在升学,有的学校录取分数线高,有的录取分数线低。弥勒净土,就属于录取分数线很高,所以不容易考得进去。而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净土,录取线比较低,只要你肯去就行,入学容易。但是入学以后的成就殊胜,是十方诸佛国土所不能比的。就这一点,很多人不知道,所以选学了修弥勒净土。

再说说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弥勒菩萨在娑婆世界示现成佛。前几天我们讲到了,如果大家没忘记,一定知道,弥勒菩萨示现成佛之后,他一定是弘扬这部《无量寿经》,一定是护持这部《无量寿经》,而且他一定是讲这部《无量寿经》。

大家想想看,你做为弥勒菩萨的弟子,他宣讲《无量寿经》的时候,一定是劝他的弟子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们想,是不是这样?那个时候,他的弟子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如果和我们相比较,那是个什么情形呢?我们早就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作菩萨、作佛去了,我们是学长。那他们呢,就是学弟。

大家想想,我们没有绕弯儿,我们抄了近路,直接就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了。而这些修弥勒净土的同学,他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时候,要比我们晚一大截。你想想,弥勒菩萨得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才能下生到娑婆世界,来示现成佛,那个时候他讲《无量寿经》。你想想这个时间该有多么遥远、多么长。所以说,我们是抄近道,早早就去西方极乐世界报到了。可以说,我们都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元老。而他们在若干年若干年以后,再去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他就是我们的学弟,他们绕了好大一个圈子。我们要这么一想,那何不现在就抄近路,直接去西方极乐世界呢?干嘛要等那么久的时间以后,绕个大圈儿再去呢?!

在这一部《无量寿经》里,第四十六品是“勤修坚持”,在这一品经文里有这样一段话,我给大家读一读。这一段话是这样说的:

“佛告弥勒。诸佛如来无上之法。十力无畏。无碍无著。甚深之法。及波罗蜜等菩萨之法。非易可遇。能说法人。亦难开示。坚固深信。时亦难遭。我今如理宣说如是广大微妙法门。一切诸佛之所称赞。”

佛讲这些话,都是指的这一部《无量寿经》。

在这后面,佛又说,“付嘱汝等。作大守护”。可见,释迦牟尼佛把守护这部大经的重任,交给了他的接班人弥勒菩萨。弥勒菩萨也欣然接受了世尊的重托。他示现成佛之后,一定是护持这部经,弘扬这部经。

所以我们说,这一部经,这一个法门,真的是一切诸佛如来之所护念。

【佛告弥勒菩萨。诸天人等。无量寿国。声闻菩萨。功德智慧。不可称说。又其国土微妙。安乐。清净若此。何不力为善。念道之自然。】

〔若此〕是如此的意思。

〔善〕这里的“善”是指念佛求生净土为第一善,为最善。

〔念道之自然〕“念道”,这里就是指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自然”指念佛能恢复自性的清净本然。

〔寿乐无极〕“寿乐”是寿量和快乐,“无极”是没有极限。

〖佛告弥勒菩萨。诸天人等。无量寿国。声闻菩萨。功德智慧。不可称说。又其国土微妙。安乐。清净若此。〗

这段经文的前几句是总说、总赞。这个时候,世尊特别地叫着弥勒菩萨,告诉弥勒菩萨以及与会的大众,下面的开示是非常重要的。

以前我跟大家说过,凡是佛叫着当机者的名字,就是告诉我们,下面的开示非常重要。

佛讲〖无量寿国〗就是指的极乐世界。

这里的〖声闻菩萨。功德智慧。不可称说〗,这几句经文是说的正报庄严。

我们不经常说依正庄严嘛,那就是正报和依报。这几句经文是说的正报庄严。阿弥陀佛的弟子是纯一菩萨,在这里为什么又说声闻菩萨呢?这是怎么回事呢?在前面我曾经跟大家说过,在这里再跟大家说,表示这样的一个意思。我们都知道,西方极乐世界是三辈九品。三辈九品当中,有一心不乱的,有事一心不乱的,有理一心不乱的。事一心不乱往生的相当于声闻,理一心不乱的就是法身大士。在这里讲“声闻”,不是说西方极乐世界真的有声闻,而是指那些事一心不乱往生的菩萨们,他们的功德、智慧也是不可称说的。

这是正报庄严,是说人事环境的美好。

〖又其国土微妙。安乐。清净若此。〗

〔微妙〕是讲什么?“微妙”是讲物质的精微奇妙。

我们这个世界见不到安乐,清净,一尘不染。我们的地球污染严重,科学家们提出警告,如果这样继续下去,五十年之后我们这个地球,就不适合人类生存了。好像说这个话,大约已经是十年之前,就有这样的说法。那现在我们看看现状,比那个时候更严重了。如果按照这种情况来说,那就是不等五十年,这个地球就不适合我们人类居住了。这是因为什么?是我们人类破坏大自然,所得到的恶果、恶报。极乐世界清净,清净才有安乐,心安、身安,自然就快乐。

〔若此〕是说到如此的程度。我们这面染污,西方极乐世界清净,所以那里的众生,那里的菩萨们,自然就快乐到如此的程度。

这是佛对西方极乐世界赞叹到了极处,十方世界都不能和西方极乐世界相比。

〖何不力为善。念道之自然。〗

这两句经文,是世尊非常感叹的一句话。大家要仔细听,为什么世尊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西方净土无限的美好,那一切众生,为什么不努力修善求生净土呢?这就是世尊感叹的地方。求生净土不难,是很自然的事,不需要丝毫的勉强,这真正不容易。

这里面讲的〔 道〕是指什么?“道”就是一句阿弥陀佛。

这一句佛号,不但是西方教主的德号,也是我们自性的德号。

大家想一想,我们的自性,和西方教主阿弥陀佛无二无别。

我们经常说的,“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你念这句佛号,就是念你自己自性的无量功德,所以是自性弥陀。

大家想一想,西方弥陀是从哪里来的?

是我们自性弥陀变现出来的。所以我们经常说“自性弥陀”。那自性的功德,哪有不与自性佛感应道交的道理呢!

可惜是我们众生迷惑颠倒,我们不念自己的自性功德名号,天天念什么呢?天天念贪、念瞋、念痴、念慢。你念贪瞋痴慢,那你上哪去?你变什么?你念这些,就变地狱、变饿鬼、变畜生,变这些境界现在你的面前。

如果你念自性阿弥陀佛,就变现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你说为什么我们不念弥陀呢?念弥陀变现的是西方极乐世界。

念贪瞋痴慢,变现的是地狱、饿鬼、畜生。

我们把这一段经文听明白了,你每天该念什么,你应该是一清二楚了。我们应该这样认识,十法界的依正庄严,全是我们的自性变现的。离开自性没有一法可得。

众生为什么不努力为善呢?大家都应该知道,善中之善,至善无过于一句阿弥陀佛的佛号。

念道之自然,我们看看这句话。

儒家讲“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儒家讲出来的,但是儒家没有讲出“至善”究竟是什么。他只说止于至善,没告诉大家这个至善究竟是什么。谁讲出来了?佛讲出来了。

佛告诉我们,这个至善就是阿弥陀佛。

我们的心止于这里,我们的口也止于这里,我们的行也止于这里,这样你身语意三业都止于阿弥陀佛,这是真正的至善。所得的果报也至善。这是一得一切都得。所以能在十法界随类化身,有能力上供诸佛,下化众生。

我们听了这一段经文,大家一定要牢记,什么是至善?至善就是念阿弥陀佛。这一句阿弥陀佛佛号,一定要牢牢记在我们的心里。

【出入供养。观经行道。喜乐久习。才猛智慧。心不中回。意无懈时。外若迟缓。内独驶急。容容虚空。适得其中。中表相应。自然严整。】

〔出入供养〕“出”,就是指菩萨们飞行供养他方一切诸佛,这是出的意思;“入”是从十方诸佛刹土回来,供养本师阿弥陀佛。

〔观经行道〕这里的“观”是观照,“观经”是透彻明了。佛在经中所说的一切教诲,理、事、性、相、因果等法,就是佛所说的一切法,你都透彻明了了。

“行道”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把佛说的教训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

〔喜乐久习〕“乐”在这里念yào,不念lè。“喜乐”是一门深入,法喜快乐;“久习”是长时间的熏习。

〔中回〕是中途退转的意思。

〔容容〕这里面两个容,其中的第一个“容”是名词,指心量;第二个“容”是动词,指能包容的意思。两个容,一个名词,一个动词。

〔适得其中〕“适”是恰到好处的意思,“中”是指中道。

〔中表相应〕“中”是指内心,“表”是表现在外的。

这里是说菩萨的心契入中道,得于中而形于外,所以他是表里如一,自然“相应”。

〔自然严整〕“自然”是指一切法的自然规律,“严整”是庄严、整齐。

〖出入供养。观经行道。喜乐久习。才猛智慧。心不中回。意无懈时。外若迟缓。内独驶急。〗

这是八句经文。这八句经文是说明大众们的功德,也就是说西方极乐世界菩萨们的修持,和他们日常生活的状况。如果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也是这样生活的,和菩萨们是一样的。

出入供养

出入供养是修福。“出”是出去供养诸佛,“入”是回来供养阿弥陀佛。

供养之中,财供养、法供养,都是具足的。

财供养是什么呢?比如说香花、宝盖、幢幡遍满虚空,壮丽之极。

法供养是什么呢?就是依教奉行,依教修行供养。

这是菩萨们每天都在修福。他们修福的机会实在是太多了,所以人家的福报大。我们这里修福的机会少,想修福修不到,有时候想种点福田还种错了。是不是这样?而菩萨们每天都有修福的机会,而且是机会非常多。

观经行道,这是修慧。

“出入供养”是修福,“观经行道”是修慧。在这里就告诉我们,菩萨们是福慧双修。

这里的“观经”不是教你读经,不是教你听经。

“观经”是观照,这是真正得力的功夫。能提得起观照,也就是说要把佛的教诲,时时地记在我们的心里,遇到事情的时候能想一想,佛是怎么样教诲我们的,这样我们就会有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了。这叫观照。

观照是活的,就是我们所说的活学活用,它不是死的。什么情况之下,对什么样的事情都能够灵活地运用,而不是死在句下。开经偈里说“愿解如来真实义”,佛的意思我们懂了,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够活学活用,会用得很自在,用得很自然,用得很恰当。

注意这三句话:

如果你会活学活用,你会用得很自在,用得很自然,用得很恰当,你就不会不自在了。这是行道。

佛法在生活当中,离开了生活,何谈佛法。

喜乐久习“ 喜”是法喜,“乐”是快乐。

喜是从内心里发出来的,法喜是从定慧中得来的,法喜充满。乐是上供诸佛,下化众生,这是菩萨们的乐事。

“久习”就是长时间的熏习。

才猛智慧“才”是才华,也是性德,这是自性里本自具足的。勉励我们要勇猛精进。

心不中回“中回”就是回转,“不中回”就是不退转的意思。

意无懈时“意”是指心意,指一味精进,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勇猛精进,决定没有松懈的时候。

松懈是我们学佛人一大弊病,我们很多人都犯这个毛病,不能一味精进,学学就松懈了。

比如说我们念佛,行、住、坐、卧都可以念。你可以大声念、可以小声念、可以金刚持、可以默念,包括你躺在床上都可以念,只是不出声就可以了。

我们要把佛号绵绵密密地念下去,不能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有的要来精神头了,念起来真是精进,念念懈松了,一句都不想念了。你这种念佛方法,你就收不到利益了。

外若迟缓这是告诉我们,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们,他们的修行,你从外表上看,他们非常从容,非常自在、安闲,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这叫“外若迟缓”。

内独驶急但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们,他们心中的佛号是一句接着一句,从来不间断。

真正用功的人,你从外表看不出来。内行人能看得出来,外行人看不出来。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们,个个都是如此。从形式上看,他们安闲自在,快乐无比,好像是都在做游戏,没有在用功。其实每个人的功夫,从来没有间断过。这一点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

〖容容虚空〗

这两个字〔 容容〕,刚才我讲了,一个是名词,一个是动词。第一个〔容〕是表示心量,第二个〔容〕是表示包容。菩萨的容量就像太虚空一样,无所不容。

经上是这样说的,西方世界“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何以称为上善之人?就是彼此能够包容。这是西方极乐世界一个特别殊胜的地方。大家想想,如果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们不能包容的话,那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呢。看看我们目前的现实,就可想而知了。

这一句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六和敬的究竟圆满。

“容容虚空”这四个字,就是六和敬的究竟圆满。这个圆满之相,就像虚空自然包容万物一样,没有丝毫的勉强。没有作意说我要容、我要忍,而是法尔如是,是自然包容。

记住这一句,这一句话非常重要,菩萨的心量“容容虚空”。这一句话重要,菩萨的心量“容容虚空”!

〖适得其中〗

〔 中〕是中道。从容中道,恰到好处,就契合于中道。

这个境界是什么境界呢?就是《华严经》上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在这个境界里,万法皆如,法法圆融,法法无碍。这是意解心开,真的得大自在了,所以才能契入中道。这个境界对于念佛功夫来说是“理一心不乱”的境界,事一心不乱还达不到这个境界。

〖中表相应〗

〔中〕是指自性,〔表〕是指万象。性相一如,理事不二,谓之〔相应〕。

在这个境界里,尽虚空遍法界,实际上就是一个自己。自己,自性就是万象,万象就是自己。

〖自然严整〗

〔严〕是庄严;〔整〕是整齐,有条不紊,不乱。

虽然万法缤纷,但是丝毫不乱,这是一真法界的现象。如大宇宙,无量无边的星球在太空中运行,皆有一定的轨道,它不乱。小至微尘在显微镜下观察,也有许多电子围绕着它的中心,它也不乱。从极小的宇宙到极大的宇宙,皆是自然严整。假如说不自然严整,那不就乱套了嘛。

比如说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身体也是一个宇宙,有没有做到自然严整?如果做到了这四个字,我们的身体就健康无比,自然它就严整。为什么我们现在身体不健康,有毛病?就是不自然、失严整,就自然和严整都失掉了,所以我们身体里乱了。怎么乱的?谁叫它乱的?妄念叫它乱的。大家想想看这个妄念多么可怕。它能够让我们身体失去自然,失去严整,然后我们就得病了。因为什么呢?它的运行不在它的轨道上了,所以它就不自然了,也就不严整了。

可见妄想、妄念真是害死人。它不但障碍自性,现前它障碍我们的身心健康,这是我们眼前就受到的害,我们自己都有体会。假如说我们离开了妄想、分别、执著,我们的身体也就得到了自然严整的报身。那这样的报身是什么样的身呢?就是健康的金刚不坏之身。

【检敛端直。身心洁净。无有爱贪。志愿安定。无增缺减。求道和正。不误倾邪。随经约令。不敢蹉跌。若于绳墨。咸为道慕。】

〔检敛〕“检”是检点;“敛”是收敛。

〔志愿〕指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愿。

〔无增缺减〕是不增不缺不减。在这里表知足常乐。

〔求道和正〕“道” 是指平等心、正直心;“和”是和平、调和;“正”是中正、中道义。

〔不误倾邪〕“误”是迷惑的意思;“倾邪”指邪知、邪见。

〔随经约令〕“经”指佛讲的一切经典;“约”是约束;“令”是教诫。这是说随顺佛的经典理论的教诫,约束自己的心行。

〔蹉跌〕是失误、违背的意思。

〔绳墨〕是准绳、规矩的意思。

〔道慕〕“道”是无上的菩提大道;“慕”是仰慕。这是说对成佛的菩提大道,非常仰慕。

〖检敛端直。身心洁净。无有爱贪。〗

刚才这几个词汇我们都解释了。

这几句话和孔夫子所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它的意思是相同的。孔夫子说礼的标准,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所要遵循的。佛法教诫的标准,是大乘菩萨应化在九法界,经中所说的“善男子善女人”的标准,有天人标准的善,有二乘标准的善,有菩萨标准的善。我们这里讲的“善”,是指菩萨标准的善。我们现在这个善,距离菩萨们的这个善,是太远了。

身心洁净,这里是讲身心都要洁净,都要清净。

真正的修道人,我们凡夫真的没法比。比如说,虚云老和尚。大家都非常仰慕,非常崇拜的。虚云老和尚是一年洗一次澡、剃一次头。要按我们的想像,那得什么样情况啊。但是老人家身上有香味儿,凡是接触过虚云老和尚的人,都这样说。我们凡夫行吗?我们时常洗澡,天天洗澡,身上也没有老和尚那种清香的味道。

这是因为什么?因为老人家的身心清净、净洁。我们的身心,不如老人家的身心那么净洁,差远了。

无有爱贪,这句话是告诉我们,怎么样才能够让心清净。

怎么样能让心清净呢?必须断除“爱贪”两个字。

只要你有爱、有贪,你的心一定不会清净。你贪爱世间法,你心不清净;你贪爱佛法,心也不清净。这里的“贪爱”,它是代表烦恼的意思,是烦恼的代名词。所以告诉我们,一定要把这些烦恼习气都要断除,这样我们的心才能够“检敛端直。身心洁净”。

〖志愿安定。无增缺减。〗

这两句话非常重要。对我们修行人来说,这是我们修行用功成败的关键。凡是成功的人,一定是志愿安定。心安、心定,坚守一个法门毫不动摇。佛告诉我们,念佛法门遍及一切机宜,上自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念佛法门普被众机。当我们没有能力,没有机会选择的时候,修学这个法门决定正确。所以是十方诸佛遍赞。没有一尊佛不赞叹。十方诸佛看到我们修学这个法门,都欢喜、赞叹。

“志愿安定。无增缺减”这两句非常重要,就是告诉我们,要守住一门不要动摇。“无增缺减”就是不增不減,就是告诉我们守住这个法门,一门深入。就像大势至菩萨说的那样,“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前面经文,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念道之自然”。老法师说,这句话说得真是太好了。这就是后来祖师大德们常讲的“老实念佛”。真是佛佛道同。

这句佛号老老实实念下去,自自然然功夫成片,自自然然得一心不乱,自自然然心开意解。这就是“念道之自然”。

我把这几句重要的话,再给大家读一遍:

这句佛号老老实实念下去,自自然然功夫成片,自自然然得一心不乱,自自然然心开意解。这就是“念道之自然”。

〖求道和正。不误倾邪。〗

〔 和〕是和平,〔正〕是中正。

这告诉我们什么呢?就是用功不能急躁,急躁了往往失败。就是我们平常说,有人干活儿啊,恨债。我们这个念佛用功也是这样,不能急躁。有的来了那个劲儿了,成天成宿地没完没了,也不知道休息了,什么都不顾了。真是谈不上叫精进,因为他没有长劲儿。所以告诉我们,用功不能急躁,急躁往往失败。

下面又说了,也不能迟缓。

你迟缓就懈怠,懈怠了,你功夫不能得力。所以告诉我们一定要懂得“和正”,正好,要适中。

不误倾邪,这个对我们来说也非常重要。

因为从世法来说,现在的岔路很多。什么叫岔路?岔路就是邪道。如果我们没有智慧,不辨邪正,很容易误入歧途。就当前情况也是这样。有很多同修由于不辨邪正,就误入了歧途,你再想回转回来,真的很难很难。当今世界大乱,人心无所归依,善恶利害没有标准,这是天下大乱之相。所以我们大家都看到,现在全世界危机重重,非常可怕。看看我们佛门也不例外,今天的佛法也倾邪。这个“邪”,是邪知邪见那个邪。“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邪得不像样子。

现在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有这一部《无量寿经》。这部经把什么是邪、什么是正,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什么是正?

清净是正,平等是正,觉是正。

所以,我们一定要把邪正鉴别清楚。

那什么是邪呢?

心不清净是邪,心不平等是邪,心不觉悟是邪。

这样我们就用这个标准,来鉴定什么是正、什么是邪,我们就不至于走到岔路上去了。

〖不敢蹉跌〗

这里面用〔 蹉跌〕比喻违背教训,就是跌倒、摔跟头的意思。

为什么我们修行的路上有时候摔跟头了?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我们没有依教奉行。我们没有遵循佛陀的教诲,就会用错心、做错事、走错路。你不依教奉行,就这三个“错”,你会用错心,你会做错事,你会走错路。

〖若于绳墨〗

这是对“和正”而言的。

“绳墨”,大家都知道,就是木匠用的墨斗,用一根绳子把线拉直,然后弹出一条黑线,用锯按照这条黑线来锯,就会锯得很平很直。

这里的〔绳墨〕是比喻规矩方圆,就是我们做事情一定要依规矩。不这样说嘛,“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那什么是“绳墨”呢?经典就是“绳墨”。

特别明确地告诉我们,经典就是绳墨,这个绳墨就是标准。告诉我们,一定要遵守标准――这些修行的原理、原则。

修行的标准,从上上根到下下根都是适用的,所以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咸为道慕〗

这句是讲一个真正念佛人的心态。

就是你知不知道,你是一个念佛人,你应该有什么样的心态。这四个字,就是一个真正念佛人应有的心态。用现代话讲就是意识形态。

我们的意识形态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真正念佛人就是“道慕”――心在道上,仰慕阿弥陀佛,心里头没有其他的念头,这就叫“咸为道慕”。

我们的心要住在道上,我们的心要仰慕阿弥陀佛。除了这个之外,我们的心里,没有其他任何别的念头。

【旷无他念。无有忧思。自然无为。虚空无立。淡安无欲。作得善愿。尽心求索。含哀慈愍。礼义都合。苞罗表里。过度解脱。】

〔自然无为〕就是自性清净本然,没有丝毫的造作。

〔无立〕是指一法不立。

〔淡安无欲〕“淡安”就是淡泊安宁;“无欲”指没有贪瞋痴等欲望。

〔善愿〕指广度众生的大愿。

〔含哀慈愍〕指大慈大悲的心。

〔苞罗表里〕“苞罗”就是包容含摄;“表”指一切事相;“里”指道理。

〔过度〕是超过、度脱。

〖旷无他念〗

〔旷〕是心里空空的,什么都没有,没有第二个念头,只知道想佛、忆佛、念佛。

〖无有忧思〗

就是没有牵挂、没有忧虑、没有烦恼。

心地清净,智慧就现前了。智慧现前,一切事情都会迎刃而解。

这里再一次告诉我们:

真正放下了,功夫就得力了。念佛念到生死自在,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想多住几年就多住几年。你看这有多自在!这是快乐无比的大自在。

大家想想,人生在世总有走的那一天,如果你念佛念到,你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你想用什么形式走就用什么形式走。你说这个自在该有多么大啊!还有比这个自在更大的自在吗?我们人人都可以做得到,就看你想不想做。

〖自然无为〗

〔自〕是自性;〔然〕是清净本然,完全是真性的显露;〔为〕是作为、造作,〔无为〕就是没有丝毫的造作。就是六祖大师讲的“本来无一物”,无有为,亦无无为,这才是“自然无为”。

〖虚空无立〗

比喻心像太空一样。

虚空中一法不立,心就像这样,一念不生。既不生,当然就不灭。这是纯正的理一心的境界,而且是理一心中很深的功夫。

〖淡安无欲〗

淡泊安然,没有欲望。

欲望和愿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欲望是有希求心,愿望没有希求心。比如,四弘誓愿里“众生无边誓愿度”,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愿愿要度无边的众生,这是不是欲望?不是,这是愿望。

在这个世间,我们的欲望愈低,日子就过得越快乐、越幸福、越充实。特别是物质上的欲望,我们能吃得饱、穿得暖,有个遮风避雨的小房子,就够了。不要跟人家比排场、比享受。争物欲上的享受,实在是太辛苦了!我们现在很多人活得很苦、活得很累。为什么?就是我们争物欲上的享受,所以把我们自己争得这么苦、这么累。

〖作得善愿。尽心求索。〗

学佛人在因地所发的愿是真实的。愿要有机缘。机缘成熟了,愿就兑现了。缘不成熟,不要勉强。不有这么一句话嘛,“缘不成熟先等着”

作得善愿“作得善愿”是什么意思?就是帮助佛接引众生,帮助佛教化众生。

那同修们问,怎么样帮助啊?非常简单,把念佛法门普遍地、广泛地介绍给一切有缘众生。这就是“作得善愿”,这是最善的善愿。

尽心求索

就是尽我们的能力尽心尽力去做。尽心尽力做就圆满了,就善巧方便。如果没有那么大的力量,硬要去把每一件事情做成就不如法。

我在这里跟大家说,就是随缘去做,不要攀缘。

〖含哀慈愍〗

〔含哀〕是大悲心,是怜悯一切众生的心,这叫“含哀”。

〔慈愍〕是大慈。

这一句就是“大慈大悲”。

大慈悲心,只有法身大士才能称得上,就是我们平时老说大慈大悲。什么人能称得上大慈大悲呢?只有法身大士才能称得上。

〖礼义都合〗

〔礼义〕,老法师告诉我们,要现代化、本土化。什么意思呢?就是能够适合于一切众生的生活习惯,这样佛法才能普度众生。

〖苞罗表里。过度解脱。〗

〔表〕是事相、现象,〔里〕是道理。

一切“事理”在佛法里称作“性相”。性相事理都〔苞罗〕,这就是华严经里讲的“事事无碍”的法界。这是究竟圆满的真善美慧。

到哪里去找真善美慧?到佛法里才能找到真正的真善美慧。

过度解脱“过”是超过,“度”是度脱。

这句话就是说,超越六道,超越生死,得到究竟圆满的解脱。

这节课就交流到这里。

感恩大家!阿弥陀佛!

 

无量寿经 |第49集|视频MP3文字|刘素云老师复讲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10月21日14:45:4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54985.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