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礼举要讲录》李炳南教授编述 台中莲社印行

admin 电子书评论5阅读模式

未、旅行

 

「第一、将远行, 必辞亲友, 祭祖辞亲。」

 

「将远行」,你是台湾人,出远门,从台中到彰化,这谈不上。远行,是离开台湾,不是从台北到台南。

 

「必辞亲友」,还得以时间而论,要是从台北到台南,你今天去了明天回来,这个用不到,不说说会产生误会。你若是从台北到台南做事情,给公家办事情,身不由己,不能够几天就回来,总得一年功夫,这就得辞亲了。

 

「必辞亲友,祭祖辞亲」,中国的风俗,在家每年都有清明扫墓、祭祖的日子、有祖宗的忌日,都得祭祖,还有家里面的父母兄弟生日作寿,「三节两寿」(案:一个家庭,一年中,要有三大传统节令,和二老生日,需操办庆贺。)都是家庭的规矩。你这么一出去,一年不在家,就一年啦,也无法对父母朝夕承欢,也不能祭扫坟墓,这是基本问题。甚至于亲戚朋友有什么事情,你也不能去帮忙,都有关系嘛!

 

中国的学问,有上有下,可都是由近及远,这是权变办法,什么权变办法呢?先辞亲友,要到那里去一年两年才回来,比如明天要走了,先上坟,今天晚上,到明天一早,家人团聚,向祖先牌位行礼。在家这一晚上就是辞亲,称作「暂久之别」,这个我亲眼见过的,现在都不行了。

 

今天搭火车去, 明天就回来了,就不必来这一套。因为有这一套就觉得奇怪了。这是最低限度,要离开台湾到国外去,三个月或二个月,就得行这个手续。常去又另当别论。

 

讲到这, 有人会疑惑说: 「你讲这个, 都不一定啊? 」万事都不一定,给大家说明白,万法无常,都要看临时情形而动作。

 

* 明天要远行了,向祖先牌位行礼,再辞别亲人。

 

「第二、远到目的地, 必先拜访有关人士。」

 

到了目的地,必先拜访有关人士。比如,你是台北人,要到台南做事情,你跟台南没关系,到了台南那儿,与你有关系的人,你就去拜访他。没有关系不要看,有关系的要看。

 

拜客很要紧。比如,那儿有议会,你要不拜客,你到人家那儿办事,你这单位与那单位见了面还不认识,不认识,他们要是看了你没礼貌,你没来拜,到时候就不帮忙。这是必须的。

 

真正在这儿做事,除了拜客以外,还有别的举动。

 

「第三、归来必谒亲友, 或略送土物。」

 

办完了事归来,或者事没办完,临时回来看,隔了一年多。归来必谒亲友,回来何必看亲友?这话并没有说全,也没法说全,是分情形讲。你要在外头待得久,回来不但是拜亲友,还得上坟,前面有祭祖、辞亲嘛!回来就算了吗?你看历史,一个民族重视五伦主义,一定不会亡。上至父母,这是天伦关系,下至与不认识的人结为朋友,这是人伦,《论语》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五伦能联络、团结就了不起了。

 

我看京戏,我也看现在的小说,不光看以前中国的小说,现在我也看《中央日报》副刊上的《九扣连环》。不论那一篇,我看了几几乎乎站起来,给他三鞠躬,何必这样子呢?这个人的文学太好了。

 

有一些人他不懂得,以为文学有什么好处,他不知道好坏,无法分辨。《九扣连环》,简要详明,人情世故都透辟,这是一。二、连说话、动作一切一切修养都非常到家。这还不算!说出那个话,行出那个事来,那真真是贤人,文章也好,事情也做得好。要真的有这么一个人出来在学校当训导主任,那学生福气大了。从前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教经书的人很容易得,人师难得,光会讲没用处,你得自己身体表现叫人看,经师现在也没有了。再说,有些教授与同学打麻将,这太不成话了,这怎么教学生?

 

古人有些文章有做得很好的,要「不以人废言」。可是得另当别论,曹操、秦桧做的文章我不看, 这些坏东西我不看。曹操、秦桧早就死了, 现在还有比曹操、秦桧还坏的人,文章做得也不好, 做得就算是再好, 像曹操的文章很不错, 他的儿子也很好, 天下之才一石, 他的儿子占了八斗,咱们连一粒也够不上,这么好的文章,我就是不看。文天祥做的文章比这些人不行,唐 宋八大家里头也没有文天祥。可是他那文章,念了另有味道。《九扣连环》这部小说,怎么比得上唐 宋八大家?我看有些地方就超过唐 宋八大家,它是事相超过。这个小说有什么好处?能正人心、正社会。你真看了这本小说,绝不在社会上搅乱大家。

 

回来必谒亲友,可是不讲父母,这话怎么讲?父母要紧,还是朋友要紧?比如这边父母,这边是朋友,都是五伦,我都恭敬,他俩人要是起了冲突,我是袒护父母呢?还是袒护朋友?我找根本,我先恭敬父母,这还用说吗?抛了根,那不是人,是畜生不如!国家对学校学生有这种讲法,同学怎么会学坏路了?

 

「或略送土物」,刚从远地归来,或可送土物给亲友。有云:「千里送鹅毛」,鹅毛半块钱也不值,可是你没鹅,人家远处有鹅,在乎人情,在乎心意,你得表现表现。

 

* 远地归来,或可送土产给亲友,「千里送鹅毛」,鹅毛半块钱也不值,在乎人情,在乎心意。

 

「第四、远行之亲友辞行,必往送行,事前或赠物,或宴饯。」

 

第四条,远行之亲友辞行,譬如咱们这些朋友、亲戚,他要出门。也得看远近、时间长短。

 

远行的亲戚,人家懂礼,他上这儿来辞行。辞行时,你不是说:「好!你走了,回头再见哦!」人走前,先跑到你家来,上门是客。你必得问:「那一天走?」他不会说我还没定个日子。你不要慌,今天他来,不会当天就去,没这个道理,不好看嘛。第二天就远行,他怕你送,但我们必得去送行,这是礼尚往来!

 

礼貌,不必一定需要物品,做种种善事,有钱也能做,没钱也能做,一个钱没有也能做很大的善事。大家的心不在这上头,做那些事就没办法了。这是送行。

 

「事前或赠物,或宴饯」,他来一辞行,这个礼貌你要明白,人家一出远门一辞行,这时,你要看交情来饯行。这一条台湾也有,老朋友走了,我给你饯行,请你吃顿饭,咱们聚聚,请几个朋友陪陪他。要是交情很厚呢?不请陪客,请到我们家来,更厚道。或者是来不及请客,也要送点东西。人家临走,若不能送东西,不能请客,这另当别论。

 

我们可以在家里送他,或请客,或宴饯,这两条一同办了更好。不能办了,办一个也可以。甚至于两条都办不到,可是送行这一趟,我们是少不了的。

 

「第五、远方客来拜访, 须往答拜, 或设宴接风。」

 

「远方客来拜访」,举个例子好懂,咱在台中,忽然间有福建人或日本人来拜访,是远方客。他要来拜访,怎么办呢?他要来了,「须往答拜」,第二天你必须回拜去,这是答拜。这像说话,一人问话,一人答复。

 

「或设宴接风」,这是指远客,来看我们,要来拜访,或是待在这住几天。他或者带土物来送我们,或是不送东西,这得看情形。不论东西多少,我们要请他,留下接风。

 

送人叫「饯别」,请人到咱们这来叫「接风」。这是远客嘛,上这里来,我们接风,他一路的风尘我们接他。或许他来不及,他谢了,你也不能勉强他。

 

「第六、旅人归来拜, 须诣回拜, 或设宴洗尘。」

 

「旅人归来拜」,这是指咱们本地人,在外头做客,回来拜访我们。「须诣回拜」,他来拜访,请客、接风,早早晚晚就不要紧了,他是回来的,过了十几天,也不要紧。

 

从远方回来的客人,虽然与本地人差不多,但他是来拜访,送礼或不送礼,你都得回拜。不懂的,须领教领教那些念过书、懂礼的人,你不要领教外行,向马克斯领教更不行。

 

「第七、受人之送行及饯别, 达到所在地, 须一一函谢。」

 

人家对我们送行,或者我们走时,人家给我们饯行,这礼该如何呢?「达到所在地,须一一函谢」。譬如你们诸位是台湾人,你上日本去,或上福建去,临走前,人家给你送过行或饯别过,不能说:「我到那边,等回来再说吧!」不行!你到日本或者到福建安定下来,先写信回家,再写给饯别的。

 

这花钱嘛,当然花钱!社会上就是这样子嘛。平素省吃俭用节俭,就是预备随时报答应酬,这少不得。为什么呢?家里多么穷,人家来要帐,还可以说到明天还,或再待五天,还可以推,还可以讲得下去,这个「应酬」不行。人家星期三结婚,发了帖来了,我没钱,你通知人说:「你暂且别结婚,我没钱,你再待五天结婚好了,我可以给你送礼了。」这样行吗?你看要紧了吧!来了一分帖子,没钱也要卖了东西,借了钱也得办,这是在社会上的困难处,不容刻缓,这笔帐厉害极了。假使你知道这种困难,婚丧嫁娶要自己出帖子,这种事情就得慎重又慎重。

 

譬如说三条事情:结婚、家里的丧事(父母的丧事)、作寿,这三条事,你说那一条都是要紧的,这得念书才明白呀!作寿、贺喜、发丧,这三条那一条重要?《孟子》书上有说,什么叫大事?死了父母叫大事,这个事最大。这个帖子必得出,死了父母是天下大事。从前做官与现在不一样了,不论做什么大官,一死了父母,这个官就不能做了,这个叫丁忧。为什么呢?国家有事的时候,移孝作忠,家里老的小的可以撇开, 给国家卖命去。太平的时候, 你对国家对得起了,你要死了父母,国家必得叫你回去守丧,国家也对得起你,百善孝为先,孝是第一。

 

所以父母死这桩事情就是最大的。第二就是结婚,这比作寿还重要。死父母是大事,结婚是民族主义,中国的结婚与外国的不一样,外国的结婚是恋爱。中国的结婚,如诸葛亮这个人才那还了得啊!当诸葛亮的太太,他结婚当然这么挑那么挑,是他老朋友给他介绍的,挑了一个最丑的女子,谁也不要的!诸葛亮他那个太太,没人要,诸葛亮要。

 

你要念过《诗经》,读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为文王太太一定很漂亮,有这种想法,这种念书人就是胡涂蛋一个。诸葛亮设计木牛流马等那一些能力,都是他太太教的。他太太是黄承彦的小妹(案:《三国志》引《襄阳记》,为黄承彦女),长得很丑、没人要。她还谁都不嫁,什么人配给我做丈夫,一肚子草包给她去端尿盆,她都不要。诸葛亮太太是这样子的,你知道吗?

 

* 临走前,人家要给你送行或饯别,到目的地安定下来,先写信回家,再写给饯别人。

 

「第八、人之接风或洗尘毕, 须还席。」

 

我们来了,人家给我们接风,或者给我们洗尘。接风与洗尘是两回事,都是到本地来不走了。例如,你是台北人到台南去,你拜访台南人,人家请你的客,那算是洗尘也算接风。

 

你以后待在台南一天两天,必须还席。这是必须的。你不能在那边吃人家的就完了,必得还席,这才是礼尚往来。以后你在台南这地处,在各机关办事、开会,彼此常见面,这有关系,也是礼貌。

 

「第九、入境问禁, 入国问俗, 入门问讳。」

 

你到外国去,那儿有不同规矩,言语也不一样。现在比从前好,现在有报纸,大概懂得些。我不大出去,我有些话不知道,普普通通的台湾话、官话,我能懂,要说起土话,我也没办法了,所以到市场就没办法。

 

譬如我是济南人,县城东边的章丘,也就是几十里地而已,就像彰化与台中一样种种不同。譬如在济南,见了面都是你兄我弟、大哥二哥的,见了面都是称呼你大哥。你要是章丘人,称他大哥,那糟糕了,那他一时就不高兴,必得称呼二哥,你这个不知道就不行,称呼大哥就被挨骂,他也会打你。

 

譬如山东人到北京,见了北京人,在此地见面称「先生好」,这很恭敬,可是你到北京见面称呼「先生」,那就糟糕了,「先生」是风化区里的称呼,这个你得懂得。各处有各处的不同,你总得问明白,别在那里冒一句不好听的话,这很重要!

 

「入境」,境是还在本地、指本国而言。「入国」,就不行了,指到别国去了,那就与本地更不一样了。外国人的酒,你拿来尝一遍,他们就赶紧拿走,给你换一个。如果你还不开窍,又尝一遍,还再第三遍,这个人连警觉都没有。所以你上那一国去,你得问问人。

 

「入门问讳」,你要知道他家平素的事,现在人是不在乎了。如家中父母等等什么的,你得先问明白,不问明白,你去满嘴胡说。从前取名字都有些注意,譬如在《古文观止.讳辩》,韩文公劝李贺考进士,为着李贺的父亲叫「晋肃」,大家妒忌他,科举考试想少一个人多一个名额,就说李贺不能下场考,因为下场就是个「进士」啊!他的父亲叫「晋」,他得避讳。那篇文章,要是你来给李贺答辩答辩,你答辩得出来吗?韩愈答辩理由很充实,甚至于打赢官司。你光学会那个有什么用处?你们有人查《古文观止》吗?有查,那也不错,能查到就不错,就知道我不是造谣言!

 

不管你有多么大的学问,多少得有点理,没理就乱七八糟。不论多少都得有理,不必在那妄作聪明,说「那个是我发明的」,那是你所见不广。

 

譬如有个小故事,一对没主意的父子,两个人去卖驴,两人牵着驴往前走。

 

有个人说话了:「你这个人真笨,父子俩牵着驴在路上走,驴闲着,坐上一个人,也省力气嘛!」有道理,父亲就让儿子骑驴。

 

走了几里路,有个人看了说:「唉!好没道理,你这么大年纪了,他一个年轻人,他跑跑有什么关系,应该给你坐。」父亲觉得有道理,叫儿子下来,他坐上。

 

走了几步,又有人说:「你这么大年纪了,路又那么远,一个小孩子他如何跟得上?」

 

是啊!想想叫谁坐呢?我抱着这孩子,爷儿俩都坐上吧!这可没话讲了。

 

走着走着有人说:「去卖驴,你还叫牠受苦,你俩下来,别坐着压着牠。」

 

父子一听也有理,这怎么办呢?一个人坐也不行,两个人坐着都不行。好!咱抬着吧!把驴捆起来,两个人抬着驴,一过桥,走路不稳,驴掉到河里,完了!

 

今天《中央日报》说三面五层的「木造浴池」,这是我们中国《汉书》就有的,多少年的一些东西。你多么大的能力,也出不去古人的范围。

 

「第十、入国不驰, 入村里必下车马。」

 

「入国不驰」,入国,你要下车马。现在还是有这条。到人家的国土,你得有礼貌,慢慢走,不妨害人,否则显得不恭敬。入国,车马不驰,人不飞跑。你到人家去,在台阶下,主人迎你,你得「趋」,快走。一上台子,一进门,就不须奔驰。

 

「入村里必下车马」,现在有火车,不按此条可以。你自己的车,到人家庄

头上,必得下车马来。你不下来,那就麻烦了。庄子是人家的,到人地处,当然

你得有礼貌,必须下来的。

 

就是在本地,譬如你住中正路,你到灵山寺来﹔回去时坐着车,一到中正路口这一头,你就要下车。你不信,你可以去问老先生,这是恭敬庄子。你父母住这个街,曾祖也都在这个街,不下车马,你架子大啊!现在不懂这条的是年轻人。这里头供着的牌位都比你小吗?

 

中国书注重五伦主义,例如拜年,不光是给人家贺年,上人家去先拜寿。到了村庄,必得下来,恭敬人家。你一下来,村庄的人都懂规矩,问说:「客人上那里去啊?」等等,他就给你打招呼,那就是礼貌。他们会忠实地招待你喝水,喂马或驴什么的。你要坐着车不下来,他们就骂说:「今天咱们视野不好,碰见失了腿的人了。」怎么失了腿呢?不能走路嘛!这还是轻的,重一点的就说:「你这车不能在那儿走,我们的路都是老路,你的车一压,我们的路不行。你要到庄外头走,庄里头没路。」

 

古人的话,台湾也有,所谓「有理走遍天下,无理是寸步难行。」这礼是必须的!就这一点,现在还有点道。你坐着自己自用车、摩托车,这条还可以适用。

 

* 庄子是人家的,到人地处,当然你得有礼貌,必须下车马,慢慢走过。


学一分有一分受用

儒家的礼教,无论上中下那一等人材都能学,也都必须学。学到一分便有一分受用,学到十分便有十分受用,学到圆满地步便能成就大道,所以孔子特别着重教礼。过去有一派文人反对礼教,那是因为他们别有用心,故意说礼教不好,阻止一般人学礼。现在还有不少人受他们的影响,不知道礼的大用处,非常可惜。有志学儒的人不能听那些邪说,应该接受圣人的教化,自己学,也劝人学,成己成物,为复兴固有文化尽一分力量。

(明伦月刊一五七期社论.礼教的功用)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10月6日09:43:2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5481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