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讲记(第5集)jingkong老和尚主讲

admin 六祖坛经评论1阅读模式

六祖坛经讲记  (第四集)  1981  台湾中广  档名:09-004-0005

MP3下载

【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房过,唱诵其偈。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童子言:尔这獦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此偈,依此偈修,免堕恶道。能曰:我亦要诵此,结来生缘,同生佛地。上人!我此踏碓八个馀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童子引至偈前作礼。能曰: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时有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能闻已,因自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别驾言:獦獠,汝亦作偈,其事希有。能启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

 

过了两天,一位童子从碓房经过,口裡唱诵着神秀的偈颂:「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六祖说:「我一听,就晓得这首偈没有见得本性。虽然我来黄梅八个多月,未曾蒙和尚指导教授,但却早已明白佛法大意。」于是就问童子:「你诵的是什麽偈?」童子说:「你这獦獠不晓得,五祖说世人生死事大,要想传付衣法,所以命徒众、门人作偈呈大师看,如果悟得大意,就传衣法为第六代祖师。神秀上座在南廊牆壁上写了这首无相偈,五祖叫大众都诵持此偈,说依此偈修,可免堕恶道。」惠能说:「我也要诵持此偈,结来生法缘,同生佛地。上人!我来到此处,破柴踏碓有八个多月,从来没有到过法堂,希望上人能引导我到堂前偈颂处去礼拜。」童子就引导惠能到堂前廊下,惠能说:「惠能不识字,请上人为我读诵一遍。」这时,有一位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他就高声朗诵。惠能听了以后,就对张别驾说:「我也有一首偈,希望别驾代为书写。」张别驾说:「獦獠,你也会作偈,这真是一件希有的事。」惠能对张别驾说:「要想修学无上菩提,不得轻视初学。下下人也会有上上智慧,而上上人也会有没意智的时候(没意智的意思是智慧埋没而不能现前)。如果随便轻视人,就会有无量无边的罪过。」

 

《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云:「过去世有威音王如来,在佛的像法时期,增上慢比丘有大势力。同一个时期,有一位菩萨比丘,他见到出家或者在家的男女四众,都一律礼拜讚歎说:我不敢轻慢你们,你们都应当作佛。菩萨这麽做,甚至于被人笑骂侮辱,他也不在乎,我行我素,于是人们都称他作:常不轻菩萨。」由童子也称他「獦獠」一词就可以想到,六祖在黄梅八个月被人轻视。这正是孟子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金刚经》云:「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六祖于此期间乃是真参实学,他称呼童子为「上人」,是常不轻菩萨无异。能受众人轻贱而无改其平等慈悲清淨心,正是实践受持《金刚般若》,消业障、证菩提的身教示范。由此可见佛祖真慈,教化善巧,止于至善。看经,须于此等文句中体会,才确知三宝恩重。

 

【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云:亦未见性。众人疑息。】

 

张别驾说:「你只要把偈子念出来,我替你写上。你如果得法,必须先度我,别忘了我这几句话。」惠能的偈颂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张别驾将偈写好以后,五祖门下弟子们都觉得十分惊奇,无不讚歎!惊讶的互相传说着:「真奇怪,不能以相貌来看人!怎麽没有多久,确使他成就肉身菩萨?」五祖看到大众这样大惊小怪,恐怕有人伤害惠能,于是用鞋子擦掉这首偈,说:「也没有见性。」众人的疑怪才平息。

 

我们谈谈六祖这首偈颂。其实,六祖何尝作偈?只不过是将神秀的偈子改正过来而已,替神秀指出一条出路,为末后开示「法门对示」一章的章本;也是六祖一生应机开导众生,无所说、说无说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章本。《金刚经》云:「如来有所说法不?如来无所说」,也正是此意。如果要问:「六祖此时究竟有没有见性?」此事前面我们已经谈过,何况下一段还有经文明证,可知五祖所说「亦未见性」用意之所在。

 

六祖偈中「本来无一物」一句,也就成了而后开东山法门接上上根人的顿教宗旨;这一句的确是大乘了义圆顿教的总纲领。佛法于「本来无一物」上,建立四谛、菩提、般若、六度诸法,是四谛、菩提等诸法「本来无一物」也,于是诸法中执取便错了。世间法又何尝不是于本来无一物上,建立生死流转、六道轮迴、一切因果,是生死六道等法「本来无一物」也。悟本来无一物,就叫做佛菩萨;迷本来无一物,就叫做凡夫。其实,佛菩萨和凡夫也是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哪裡还有什麽叫佛、叫菩萨、叫众生的!本来无一物究竟是什麽样子?人生宇宙的体、相、作用的真实相,就是所谓诸法实相,「本来无一物」。怎麽证得?佛教人不住尘境而生的清淨心便是。下面一段经文,说明五祖传法、六祖得法的经过情形。

 

【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即问曰:米熟也未?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第二天,五祖不让别人见到,一个人潜到碓房来,看见惠能腰上绑着石头正在舂米。五祖说:「求道的人,为法忘躯,应当是这样的。」随即问道:「米熟了没有?」惠能答道:「米早已熟,只欠一筛。」这一番问对原是一个谜,意在言外。五祖是问他:见性了没有,觉悟了没有?惠能答说:「早就见性,觉了、悟了,只欠和尚为作印证而已。」于是,五祖以手杖在碓上敲了三下就走了,惠能当下就领会五祖的意思,于夜晚三更时进入五祖的方丈室。五祖用袈裟遮围着窗户,不让别人看见,为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于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的真理。

 

六祖《金刚经注》云:众生的心本无所住,因外境与根身相接触,于是随境生心动念。而不知根身触境是本来空,误以为世间诸法是实境,便于境界上住心;起分别、生执着、牵肠挂肚,就是住心的相,就像「猿猴捉月,病眼见花」一样。应当明瞭,一切万法皆从心生。如果悟明真性,心即无所住。无所住心就是真智慧,决定不起烦恼。譬如虚空,无有罣碍。心有所住,就是妄念,六尘竞起,像浮云似的飘盪不定。《维摩经》云:「欲得淨土,但淨其心;随其心淨,即佛土淨。」离却有无一切诸法,此心如日月临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岂不是省力的事!到此之时,一念不生,觉性现前,就是行诸佛行,如同诸佛,无所不觉,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大师此时破无始之迷妄,开真实之知见,大彻大悟,彻见一切万法不离自性,故能息心达本源。

 

【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于是他向五祖说:「没有想到自性本来清淨,没有想到自性本来是不生不灭,没有想到自性本来具足一切,没有想到自性本无动摇,没有想到自性能生万法。」这五句,才是惠能大师向五祖陈述悟后的见解,可见前面请张别驾所写的,确实是改正神秀之作。六祖此处所陈,与释迦牟尼佛在愣严会上开示阿难尊者「十番显见」之经义、旨趣全同。佛陀指示阿难:「见性是见真心,就是自性。此性本来不动、本来不灭,不失、无还、不杂、无碍、不分、超情识、离妄见。」又云:「如来藏中,性觉真空,性空真觉,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又云:「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经上又讲:「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淨,云何是中更容他物?」这几句经文,皆可作六祖所说「本来无一物」及「何期」五句入佛知见的印证。

 

【祖知悟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五祖听了惠能所说,知道他已经悟见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流通本经文在「祖知悟本性」下,有「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这二十一个字曹溪原本没有。「丈夫」,就是佛陀十种通号之一的「调御丈夫」,佛能善调善御一切众生。六道之中,诸天及人无不以佛为师,故又称「天人师」。黄檗禅师说:唯直下顿了自心本来是佛,无一法可得,无一行可修,此是无上道,此是真如佛。学道人祇怕一念有,即与道隔矣。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佛。学道之人要想成佛,一切佛法总不可用心意识来学,唯学无求无着。无求即心不生,无着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所谓八万四千法门,为的是对治八万四千烦恼,只是教化接引的方便门径。其实,本无一切法,离即是法,息即是法,放下即是法;知道离,知道息,知道放下,就是佛。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心法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

 

惠能大师三更接受五祖传法,寺内大众皆不知。五祖传授他顿教心法及衣钵二物,对能大师说:「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五祖这四句话实在是语重心长,自度度他成败关键就在能不能善自护念。何谓顿教?《修心诀》云:「顿悟者,凡夫迷时,四大为身,妄想为心,不知自性是真法身,不知自己灵知是真佛。更向心外觅佛,劳苦参学,万里寻师。忽被善知识,指点入路,一念迴光,见自本性。而此性地,原无烦恼。无漏智慧,本来具足,与十方三世诸佛分毫不差。故云顿悟也。」到底要如何护念、流布?五祖又为能大师说偈:

 

【听吾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第一句,一切有情众生来此种下成佛的种子。第二句,由因地菩提种子,佛果还从此而生。后两句是离相,与《金刚经》所说的「即非、是名」同属一类的格式。即相离相,离即同时;双照双遮,遮照不二。《愣严经》云「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也就是六祖说的「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不碍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也。此偈前两句是有为,后两句是无为;前两句是慈悲普度,后两句是清淨平等。正如佛在般若会上教须菩提:「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正是无住生心的样子,是我们应当记取修学的。

 

六祖坛经讲记(第5集)jingkong老和尚主讲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11月19日08:57:2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5453.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