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第13集MP3文字)jingkong老法师主讲/台湾华藏图书馆大专讲座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  (第十三集)  1988/7  台湾华藏图书馆大专讲座  档名:05-001-0013

MP3下载

接着再看第二:

 

「约所得,则转十二类生,而成十二圣位。」这是一个意思。十二类生是《楞严经》上所说的,是把九法界众生的生态说得非常的详细,说得很圆满。通常我们简单的说只说四种,胎卵湿化,《楞严》上说得详细。这十二类生注解里面有,在第五十二面第五行,诸位自己去看就好了,不必细说。十二圣位这也是《楞严经》上说的,《楞严经》上把菩萨位次讲得比一般经典里面要多,要详细。因为通常一般经只讲信、住、行、向、地、等觉,它在十信位的前面有干慧地,再到十回向上面有四加行,就是有煖、有顶、有忍、有世第一,再加上十地、等觉、妙觉。所以在《楞严》上讲,菩萨的位次一共是有十二大类,通常我们把四加行省掉,把干慧地也省掉。这就是转凡成圣的意思。

 

另外一个意思是「转十二处妄想,而成十二处佛德也」。这十二处妄想,十二处是讲六根、六尘。佛经当中分类的方法有许多种,理由不外乎是迷心、迷色,或者是两种都迷。譬如佛对于心迷得重,色迷得轻,佛就讲五蕴,五蕴,色只讲一个,心讲四个,受想行识。五蕴的讲法是对于迷心重,迷色轻。如果对于迷色相重的人,迷心法轻的,就讲十二处,十二处就是六根、六尘。六根里面眼耳鼻舌身,前五根都是色,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统统是色法,十二个里面只有一个识,六根里面的识是心法,心法讲一个,色法讲十一个。如果色心统统都迷了,那就讲十八界,十八界里面六根、六尘、六识,六识是心法,六根里面最后一个是心法,所以十八界里头七个心法,十一个色法。这是说心色俱迷,佛就得详细的说。这个地方是十二处,十二妄想就是十二处,六根、六尘。转十二妄想成十二佛德,就是成就六根六尘的功德,《楞严》上说,六根当中各个功德有一千二百,这都是在《楞严经》上的。我们再往下面看。

 

「然十二佛,乃古如来,非今弥陀,而其名号同者,以师资一道,古今不异,如释迦观音之类。」这几句要讲一讲,它有注子,在五十三面第二行第二句。「据大本意十二佛名,乃无量寿佛别号,唯一佛身」,这是一句。大本就是《无量寿经》,因为这个经是专讲净土的,净土里面大本经就是指《无量寿经》。《无量寿经》里面讲十二如来,就是前面所讲的名号,是《无量寿经》里面的十二如来名号。《无量寿经》讲的十二如来统统是阿弥陀佛的别号,所以佛是一个,名有十二。但是此地他讲「十二如来相继出世」,这样说起来就不是一个人。《无量寿经》这十二个名字讲一个人,一个人怎么会相继出世,一个接一个出世?那讲不通。所以这就说了,「此何说言,有十二佛相继出耶,故此通云,诸佛同名甚多,故十二佛,乃是往古,非今法藏所成佛也」。所以这个地方讲的十二如来是古佛,不是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法藏比丘修成的。底下就是解释为什么他说的是古佛,而不是阿弥陀佛。

 

「若尔,何以今名,滥古号耶。」如果这么说法,为什么阿弥陀佛的名号与古佛是相同?实在说,佛门里面同名同号的佛菩萨非常之多,前面跟诸位提过,因为佛菩萨名称都是个通名,并不是专指某一个人的称号。譬如说你一发心依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修行,你就是普贤菩萨。你的名号为什么跟华严会上普贤菩萨同名?本来就同名,你们同学的一桩事情。像你们念书,你念文学,毕业了得文学博士,他也是念文学,他也得个文学博士,名字相同。甚至于你的老师,你老师的老师,也是文学博士,那你跟他的名是相同的。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并没有专指某一个人,诸佛菩萨名号都是通称。所以与阿弥陀佛同名号的也不晓得有多少!你今天要发愿专门依照「净土三经」来修行,那就是阿弥陀佛,你修成功就是阿弥陀佛,与阿弥陀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那怎么不是阿弥陀佛?就是的。

 

这个地方还有解释,「详弥陀势至,同时发心,所师之佛,亦同无异」,这讲过去十二位古佛出世的时候,阿弥陀佛在因地里跟大势至菩萨他们两个同学,都曾经亲近这十二如来,都跟十二如来学过。他虽然成佛了,这十二如来的德行他统统具足,所以在他德号上有这十二种号。第一个表示与古佛同德,第二个表示师承,他的智慧、德能是由老师传承的。这个地方讲「而今弥陀,十二别号,同古佛者,表显师资即心即佛之道,一也」,所以有这些意思在。我们今天学观音菩萨、学阿弥陀佛、学普贤菩萨都好,这都是真实的净土宗,与佛、与菩萨同号,同一个名号。「犹今释迦立号,倣同古释迦佛」,释迦牟尼佛,在过去古佛里也有称释迦牟尼佛的,并不是指我们现在这个佛,悉达多所证的佛称为释迦牟尼佛。「今观音名,倣同古观音等」,这个在楞严会上我们看到,「返闻闻自性」这个方法,是古观音佛教给观世音菩萨的,所以他跟他老师同一个名号。

 

还有一桩事情要晓得,注解里头没有的,诸佛菩萨不但没有一定的身形,名号也没有一定。名号是怎么建立的?还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并不是从他自己这边建立的,是从众生那边建立的,这个意思很重要,我觉得比古人注子里头还要紧。佛号就是佛在这个时代、这个地区,度化这一带的一个地区众生的教学的纲领,是从这上建立的。譬如像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我们娑婆这个地区,无论哪一尊佛到我们这个地方成佛,他的名号都要叫做释迦牟尼佛,他不可以叫别的名字。为什么?释迦牟尼就是现前这个时代这个地区众生教学的纲领。释迦是什么?能仁,能仁慈,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众生没有慈悲心,所以特别提出这个,教我们要学慈悲,要学仁慈。儒家也提出「智仁勇」,也提出仁,五常里面第一个,「仁义礼智信」,摆在第一个。如果这个世界众生每个人都很仁慈,那说这个话没意思了,你说它干什么!用不着。就是因为你的人心不慈悲、不仁慈,很残忍,所以佛特别提出这个教学的纲领,提出这个口号。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就是清净,我们的心太散乱了,一天到晚胡思乱想,所以佛号才用寂默,牟尼就是寂默,就是清净。释迦翻成中国意思是仁慈的意思,就是对人,应该怎么样对待别人,牟尼是对自己;换句话说,对自己要清净,对别人要慈悲。

 

佛的名号是口号,教我们念这一声佛号,就要想到这佛号的意义,是佛在现阶段这一个地区教学最重要的两个纲领。所以,不管哪一尊佛到这边来教学,都要教这两条,才能治得好现代众生的病根,大病。像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到我们这里来示现成佛了,他不能叫阿弥阿佛,他叫阿弥陀佛对我们没用处,他一定要换个名字叫释迦牟尼佛。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要到西方世界去作佛,他不能叫释迦牟尼,他一定要叫阿弥陀。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人各个仁慈,各个清净,所以释迦牟尼这个字样拿到西方极乐世界没用处,人家统统做到了,圆圆满满的做到了。

 

所以要晓得,诸佛菩萨建立名号就是对治众生病根建立的,对症下药;不是从他自己身上建立的,是从众生上建立的。因此,每个世界佛的名号不同,也有很多世界佛的名号相同,相同那就是那个世界众生的病跟这个世界众生的病一样的。另外一个世界,那个世界众生也是不仁慈,也是一天到晚胡思乱想,那个地方要有一尊佛在那里成佛,他一定也叫释迦牟尼。所以诸位晓得,看看哪一个世界,看看世界的名号,看看佛的名号,就晓得那个世界众生有些什么毛病,最严重的毛病是什么,就知道了。就好像大夫开药方,你看到药方你就晓得那个病人害的什么病,因为这几服药针对那个病,佛的名号就是药方,因为众生害的是这个病,非开这几服药不可。所以,释迦牟尼佛名号上开了三服药,一服是通用的,佛是通用的,觉,觉而不迷,释迦跟牟尼是单独为这个世界开的,这个意义非常的重要。

 

后面两行咱们把它念下去,「故大本弥陀经云」,大本《弥陀经》就是《无量寿经》。为什么用大本《弥陀经》?因为《无量寿经》五种古译本翻译得不理想。在宋朝的时候,龙舒王居士,我们后人称他为王龙舒,这个称呼是最尊敬的称呼。我们现在对人称呼连姓带名的喊,这在古时候不可以,这是骂人的,骂得很重。古人称名,你在没有成年的时候大家称你名。女子十六岁成年,行笄礼,就是梳头发了,表示你成年了,就不能叫你名;如果称你名,这是骂你。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戴帽子,你不是童子了。冠礼、笄礼之后,只有两个人称你的名,第一个是父母,父母一生都叫你名的,第二个是老师。除这两种人之外,都不再称你名了。因为你在行笄礼、冠礼的时候,你的同辈,兄弟或者是朋友,送一个字给你,名字,送一个字给你。从此以后都称字,字就是别号,称字不称名了。你的叔叔、伯伯,你的祖父、祖母,都称你的字,都不称你的名;名是父母专称的,老师专称的。

 

你要是在朝廷里做官,皇帝也称你的字,不称名;如果皇帝哪一天称你名,那你就犯了罪,只有对囚犯才称名,犯罪的人那就称名。所以称呼,古时候非常的讲求。如果更尊敬一点,连字也不称,起个外号,称号,所以有字、有号,连字都不称,表示对这个人更尊敬了。如果再要尊敬,那尊敬到了极处,连号都不称,称什么?称他的地方,地名。像龙舒,龙舒是地名,这个地方出了个了不起的人,是这一个地方的光荣,所以称他叫王龙舒,这是最尊敬。你看清朝李鸿章,那个时候了不起,大家都尊敬他,他是安徽合肥人,大家尊称他是李合肥,连号都不称了,这是最尊敬的。龙舒这个地方是现在的安徽舒城,舒城古时候称龙舒,现在叫舒城。

 

王龙舒居士是宋朝人,他考取进士之后没有做官,专修净土。大概他也是看到《无量寿经》古来这些译本都不很理想,所以他第一次做会集本,把古译的本子统统找来校对,重新编辑,他写了一个本子。这个本子叫《大阿弥陀经》,流通很广,确实比四种原译本好。因为五种原译本他只看到四种,《大宝积经》里面的「如来会」这一部经他没有看到。所以美中不足,他的会集本只有四种,他只见到四种。因为古时候书籍都是手抄的本子,很不容易找得到,这五种本子统统找到不是个容易事情,所以他只找到四种,用四种会集,比原文要好。因此《大阿弥陀经》从王龙舒以后一直流传下来,连近代印光大师对这部书都相当赞叹。古时候很多人讲到净土宗,凡是引用《无量寿经》,多半都是引用王龙舒会集的本子。这个历史渊源我们要晓得,大本《弥陀经》就是王龙舒居士的会集本。

 

「故大本弥陀经云,过无量佛剎,同名释迦者,不可胜数」,在我们大宇宙里面,十方恒沙诸佛国土里面作佛的,用释迦牟尼佛做名号的很多,不只我们娑婆世界一个。原因就是我刚才所说的,大概就是这些世界众生的根性、烦恼、病苦非常接近,所以佛才用这个名号。像西方极乐世界就一定要用阿弥陀,因为那个世界的人心地已经清净,各个慈悲,而且都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他统统做到了。佛在那里用什么东西教?只有教他的觉正净更增上、更加深,叫无量觉。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无量觉,只有用这名号了。用其他的名号都不恰当,只有用无量觉这个名号,在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意思不可以不知道。「则无量寿佛之名,百千万亿,不可穷尽,何止于一佛耶。」这是破除我们的疑惑,十方世界同名的佛、同名字的菩萨很多。

 

再看底下这一段,这一段是「别示教道」。前面说过,大势至菩萨在无量劫之前,曾经亲近过十二如来,最后这一尊如来叫「超日月光佛」。接着经文上说: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这个『彼佛』就是指前面的十二佛,还并不是指十二佛最后一尊佛。如果是最后一尊佛,就不要讲那十二个了,就是「无量劫前有佛出世,号超日月光佛」就行了,何必要说前面十一个?从这个地方我们看到,大势至菩萨在过去因地当中缘很殊胜,他曾经连续没有间断的亲近十二尊如来,这个缘太殊胜了,而且十二如来都教他念佛。念佛法门,前面跟诸位说过了,无量法门里面的第一法门,可见得他的善根深厚。所以,我们要想接引众生,劝一个众生学佛,我们劝他学什么?第一就是要劝他念佛修净土。如果他说我不喜欢念佛,我一念佛就打瞌睡,我一念佛就没精神,那你不妨再劝他学别的。我们给人家法门的时候,总是要把最好的法门先给他,他要是不要,那好,我给次一等的给你,再不要,再差一等的给你,为什么?他不识货,那没有法子。

 

佛教化众生也是如此,一开端就把最好的给我们,我们不接受,这才降等,这样才真正对得起众生。他能接受,换句话说,他的善根福德深厚。因为我们不是佛再来的,也不是菩萨再来的,不会观机,不会观机就试验试验,选最好的给他试验,不行再换第二,次一等的,再不行又次一等的,这样接引他,接引众生。像诸佛菩萨他有神通,他会观机,他用的方法非常恰当,一给他就能得利益的,他有能力。我们没有能力就试探试探,试探总得从最好的来试探,先把最好的法门教给他。这个地方就能够看得出来,大势至菩萨在因地善根深厚,所以佛传法给他就传『念佛三昧』,就叫他念阿弥陀佛。前面讲了念大势佛,大势佛就是阿弥陀佛。我们看注解。

 

「彼佛,十二佛也,语言指示,谓之教。」这是佛教给他。底下这一段相当重要了,因为这章里面所说的就是念佛法门,我们对「念佛」这两个字的含义一定要清楚,底下就解释念佛这两个字。「言念佛者,若据事念,一心忆想之谓念,三身接引之谓佛,则能念属己,所念属佛。」到这个地方这是一段,我们先说这一小段。实在讲,这就是我们现前能够做得到的,这是念佛里面教义最浅显的,浅显的有效果;不要认为浅显的,我们不愿意去学,那就错了。我们今天的能力只能做到这一点,但是成功了,那是不可思议,这个法门奇怪就在此地。这是就事上说。「一心忆想」这四个字很要紧,念就是一心忆想,一心就决定不能夹杂,夹杂就不是一心,所以念要专。夏莲居居士有个《净修捷要》,我让他们打字已经打好了,印了五十份可以赠送给诸位,要不够的话,再多印一些。我们道场同修每个人也可以先带一份回去。

 

他这个方法确实是捷要,快捷、重要,简单,总共只有三十二拜,每一拜念三声佛号「阿弥陀佛」,念三声佛号拜一拜。但是每一拜里面都有观想,观想的内容就是《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往生论》这四种东西里面,四种经里头的境界就在这三十二拜里头,编得好,编得真好。所以,我们赶快把它印出来,将来我们还用大字本来排印,便利诸位修行,这个给大家先看。好的东西我们得来之后,恨不得立刻就传出去,希望大家都能得到,人人都能够得到。这叫能念。

 

「佛」是什么?佛就是阿弥陀佛,我们将来往生的时候阿弥陀佛来接引我们。这个接引,佛是三身佛,法身佛、报身佛、应化身佛,我们念佛念到功夫成片,这带业往生,是化身佛来接引我们;如果我们念到理一心不乱,那就是报身佛来接引我们。所以三身接引之谓佛。我们画阿弥陀佛的像,塑造阿弥陀佛的像,几乎多半都是造的接引像,像我们这里供的阿弥陀佛就是接引像,左手拿着莲花,右手垂手接引你,这是接引往生的像。这叫佛。这是自己能念,佛是我们所念,有能有所,所以叫事,这是从迹象上来说的。

 

「若据理念,念即始觉,佛即本觉,以始合本,名为念佛。」这个意义深了,也正是蕅益大师、莲池大师他们所说的,我们能念的心是始觉,我们所念的阿弥陀是本觉。所以念佛的时候,声声始觉合本觉,始本不二,这个叫念佛。这个意义深了,比前面深得多,这个叫理念。是不是我们事念就得事一心,理念就得理一心?不是的。得事一心跟得理一心与理念、事念不相关,事念也可以得理一心,理念要功夫不成熟,还是事一心。所以事一心、理一心不在乎事念与理念,那是功夫。我们念到见思烦恼断了,就叫事一心,事念可以达到的,理念也可以达到;念到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叫得理一心,用事念也可以达到这个境界,也可以念到理一心,用理念也可以。因此我们念佛,事念也好,理念也好,不要紧,没有关系,理念我们觉得困难,就用事。实在讲,理事也是不二的,事里头有理,理里头有事,不要那么样去分别,不要去执着。总而言之,最要紧的就是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这是比什么都重要。真正能够做到这个三句,我们在半年、一年就会有很显著的功夫,就能看得到效果。这个里头最大的毛病就是夹杂,像我们现在净土经,有这样殊胜的因缘,天天在听、天天在读,怀疑大概不至于有,间断可能有,夹杂决定有,这是大病。如果真能做到不间断、不夹杂的话,三个月见效,就有效果。所以,大家要好好去努力。这叫念佛。

 

「念佛有四」,这是讲在形式上有四种不同,第一个,「称名,谓闻说佛名,一心称念」。这就是持名念佛,专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佛的名号,这个方法最方便,也是古来祖师大德特别提倡的。释迦牟尼佛也给我们提倡,《无量寿经》里面所用的方法是持名,《阿弥陀经》里面也是讲持名,执持名号,都是采取这个方法。第二种,「观像,谓设立尊像,注目观瞻」。这是第二种念佛的方法,叫观像念佛,这个方法出在《观无量寿经》第十三观,《观无量寿经》一共十六观,这是第十三观,观像。我们将来如果有因缘,机缘成熟的话,最理想的道场,有一个念佛堂,有一个讲堂,讲堂专门讲经,念佛堂专门念佛。念佛堂里面的陈设,四面都要供养佛像,就是你不管眼睛转到哪里都看到阿弥陀佛,叫观像念佛。佛围绕着你,必须四面都是阿弥陀佛,都是西方三圣,不管你身怎么转,佛围绕着你,念佛堂应该是这样的设施。可是我们用还是以持名为主,观像为帮助。为什么用持名为主?要紧的讲不间断,持名随便到哪里可以不间断;你说观像,离开念佛堂、离开佛像就断掉了,你观像就断掉了,所以这个不间断不容易保持;持名不间断容易保持。所以这是一种方法。

 

第三种是「观想」,观想就不一定佛像在面前,佛像不在面前也可以想。可是这个想不能照自己的意思去乱想,这个不行,要有根据的。这个根据就是《十六观经》,《观无量寿经》,要把经典里面所讲的那些像一样一样都把它想出来,这个不容易。《十六观经》里面,从第一观到第十二观都是属于观想念佛,十二种。我们就举一种,第一观「落日悬鼓」,先观西方,西方怎么观法?观太阳下山,落日,观那个。我想这不难。你要照经上讲的那个就难了,经上怎么说?这个观观成了的时候,我们眼睛不管在哪里,眼睛一张开,太阳就在我面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眼睛一睁开,太阳在面前,那个落日就在面前;眼睛闭着,太阳还在面前,这才叫观成。如果你张开眼睛没有看到太阳,闭着眼睛也没有看到太阳,这不行。它这个观想的时候一定要把太阳想真正发现在你面前,这样才行,这个第一观才观成功。

 

第二观观什么?观大海结冰,地平的、绿色的、透明的,观这个。这个观要观成功了,你不管在哪个地方,你看这个地,地是琉璃。如果你一看这个地是磨石子的,那就不行,你这观没成功;你走到街上看那个马路,马路是柏油的,你没有成功。你一定看到的统统是翡翠的,绿色的玉,翡翠的,不管你眼睛张开,或者眼睛是闭着,统统是这个境界。所以,十六观很不容易修,理论是很好,依照这个方法修行的人很少。这就是我们凡夫心粗,境界太细了,观不成。所以,古人用的方法多半是观像、持名,用这两种方法最多。其实持名念佛还是出在《十六观经》的,《十六观经》第十六观,就是最后一观,就是教给我们持名念佛。这是佛很慈悲,也就是说观想你不行,观像你没时间,最后教给你持名。因此,持名念佛是诸佛菩萨、历代祖师弘扬最为普遍的一个法门,效果也最显著的一个法门,我们决定不能轻视,古德所说下手容易成功高。观想是「以我心眼,想彼如来」,这要依照十六观,依照《观无量寿经》。

 

第四种叫「实相」,这是没法子学的,大家晓得就好了,做不到的,「即念自性,真实相佛」。什么时候才能做到实相念佛?我跟大家说明一下,前面不管你是用事念,或者是用理念,念到理一心不乱,以后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念佛都叫做实相念佛。实相一定要见性,没有见性以前不叫实相,见了性以后,你观想也好,观像也好,持名也好,事念也好,理念也好,统统叫实相念佛。所以,实相念佛的标准是明心见性以后的事情,在我们没有明心见性以前,晓得有这么一桩事情,这不是我们的境界。所以,十六观里头它只有观想、观像、持名,它没有讲实相,道理就在此地。用前面三种念到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以后都是实相。所以实相念佛是谁?如果我们一般讲法,从圆教初住菩萨开始就实相念佛,一直到他成佛,四十二个阶级。他这念佛不管用什么方法,就前面讲事念、理念、观想、观像、持名,统统都可以,他统统叫实相念佛。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9月11日09:39:5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54379.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