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第8集MP3文字)jingkong老法师主讲/台湾华藏图书馆大专讲座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  (第八集)  1988/7  台湾华藏图书馆大专讲座  档名:05-001-0008

MP3下载

请掀开经本,第三十六页,我们看第二科,倒数第二行,「二藏摄」:

 

「二藏乘教摄者,谓三藏之中,契经藏摄,二藏之内,菩萨藏摄,三乘之中,大乘所摄,五教之内,后三教摄。」在佛法里面,有所谓「藏、乘、教」这三类,这三类就类似我们现在一般学校里面所说的课程标准,有这个意思在,佛法分得很细。藏是大类,佛所有一切教法可以分为三大类,我们称之为三藏。中国以后在明代的时候,就仿照佛教图书的分类法,像《永乐大典》就开始模仿佛教这个分类。到康熙、乾隆的时候,可以说是将中国所有典籍统统收集起来,就分作四库,经、史、子、集。四库的分类法是学佛教的,库跟藏是一样的意思,藏就是收藏、仓库,佛分为三类,中国世间的典籍就分为四类。很多在学术上都是由于佛教的启示,我们中国才有的。

 

三藏就是经藏、律藏、论藏,注解后头有,在三十七面第二行。「三藏者,一修多罗」,修多罗是印度话,梵语,「此云契经」,就是我们讲的经藏,「诠于定学」,经藏的内容多半是讲定学。所以佛教众生,在教学基础上总不外乎戒、定、慧,就称之为三学。讲定的就叫做经学,讲戒律的就叫做律学,辩论智慧的叫论学,所谓戒定慧三学。但是,佛当年讲经说法的时候,分类并不是很严格的,可以说那时候没分,而是后人为了便利研修起见才分的,在佛当时没有分。因此几乎佛每一次法会,讲开示里面统统都包括了有戒、有定、有慧。譬如像《楞严经》,《楞严经》里面讲首楞严大定,这属于定;像富楼那尊者,还有阿难尊者,有许多跟佛辩论,那是属于慧;佛在经上讲的四种清净明诲,那属于戒律。所以《楞严经》里头,戒定慧三学具足。不但《楞严》如此,差不多一般经典统统都是戒定慧具足。那怎么分法?

 

所以古人分这个看文字分量,说哪一个比较多的。譬如《楞严经》,虽然戒定慧三学都有,它讲定的篇幅最大,几乎是十分之六都是讲首楞严大定,讲奢摩他、三摩、禅那;讲戒只占半卷,十卷经文里头只占了半卷;讲论的部分,也不过是两卷多一点点,这个分量是这样分配的。所以在定讲得多,那就把它编入经藏里去,这是诸位一定要明了的,佛法没有很清晰的界限。如果在论典里面,像《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它议论的部分占的篇幅大,经、戒律都有,占的分量少,就把它编到论藏里面去。像戒经,讲戒的地方多、分量多,有没有讲经?有,有经,但是它是以戒为多,重点在戒律上,这样就把它分配到律藏里头去。所以,不像世间的书籍分得那么精严,佛法没有,几乎任何一部经典里面佛都讲到戒定慧。这部经在三藏里面是属于经藏。

 

我们再看底下,「二毘奈耶」,毘奈耶也是梵语,「此云调伏,即律藏,诠于戒学,三阿毘达磨」,阿毘达磨也是梵语,「此云对法,即论藏,诠于慧学,今此经者,属于经藏,自始至终,专说念佛三昧故」。这个地方说今此经者,就是指这一卷,指我们这一章而言,「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章专门讲念佛,讲念佛就是念佛三昧;换句话说,它专门讲定,所以这是属于经。三藏就是佛经的分类,我们晓得它分在哪一类。二藏是讲的契机,是讲对众生的根性;换句话说,适合什么样程度的众生来学,什么样根性的众生来学,这个也很重要。可见得三藏完全是教科书的分类法,二藏就是众生根性上的分类,所以这不相同。适合于什么样的程度,譬如说排课程,这个课程应该排在中学,还是小学,还是大学,排在第几个学年,就有这个意思。

 

「二藏」就有菩萨藏、有声闻藏,菩萨藏是大乘,「诠示菩萨理行果故」,理是理论,大乘的理论、大乘的修行、大乘的果证。就是我们讲的大乘法,必须对大乘根性的众生来说,契合于大乘根机的人。第二就是「声闻藏」,声闻是小乘,「诠示声闻理行果故,今此经者,属菩萨藏,此经演说菩萨念佛圆通法故」。净土法门是大乘菩萨藏,凡是往生净土的人,你看经上常讲极乐世界有四土三辈九品,即使是最下的品位,凡圣同居土下下品,也是菩萨,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声闻、没有缘觉、没有人天。但是我们在经上也常常看到,西方极乐世界有无量声闻大众,那是什么?那是佛的方便说。是说这些人没有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前,在他方世界是声闻、是缘觉、是天人众。但是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他的地位是平等的,统统是菩萨。所以,西方极乐世界很奇怪,是唯一菩萨的世界,这是一般诸佛国土里头所没有的一种特殊情形。这些都在《无量寿经》里,诸位仔细去研究《无量寿经》就明了了。

 

底下又讲「三乘」,实际上三乘跟二藏内容是差不多的,分得更仔细一点。小乘就是声闻,小乘跟中乘这两个合起来都叫做声闻,大乘是菩萨。「小乘声闻,谓四谛法门」,四谛是讲苦、集、灭、道,世出世间两重因果,世间因果是苦、集,苦是世间的果报,集是世间之因。灭、道是出世间的因果,出世间的果报是灭,灭就是灭烦恼、灭生死,永远不再有烦恼,不再有生死,这个叫灭。道是因,就像此地所讲的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这些都是出离生死、永断烦恼的方法、途径,所以称之为道。所以,苦集灭道是世出世间两重因果。「运载众生,出于三界,到涅槃城,成阿罗汉,犹如羊车。」这是《法华经》上的比喻,羊车是个小车,只能坐一个人,羊的力气很小,这种车在过去是在宫庭里面用的小车。证阿罗汉果。涅槃就是灭的意思,就是永断烦恼、永离生死,就这个意思。

 

「中乘缘觉」,缘觉可以说也属于小乘一类,但是比小乘的程度高。譬如讲声闻,虽然烦恼断掉了,他确实没有了,但是他习气在,习气难断。像佛在经典里说这些阿罗汉们,阿罗汉真的见思烦恼断尽了,但是还有少数的阿罗汉习气还在。因为他出身好,他是王子出家的、贵族出家的,带着傲慢的习气。出家证得阿罗汉果,傲慢真的断了,没有了,确实没有傲慢,但是那个态度,傲慢的习气还在,除不掉。因为他养成习惯,他确实没有傲慢,但是傲慢的习气在。所以佛说烦恼容易断,习气难除。经上也举比喻,好像酒瓶,酒瓶是装酒的,装酒的时间很长,现在把酒倒尽,真的没有了,里头擦得干干净净的,确实没有酒,这就好比阿罗汉;闻闻还有味道在,那就好像习气,他有没有?真没有,一滴都没有,闻闻还有味道在,习气难除。缘觉不但烦恼断了,习气也没有了,这就比阿罗汉高,他习气没有了。所以证得阿罗汉,还要修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才能把习气断除掉,断习气很难。

 

中乘缘觉,「谓因缘法门」,因缘法门虽然没有细说,在「十四讲表」里头有,十二因缘这是缘觉修的。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一直到老死,十二因缘。十二因缘前面讲的无明不是根本无明,是属于枝末无明,也叫做三界六道润生无明,它不是根本无明。因为根本无明要是破了,他就见性了,他就成为法身大士,那是成佛的境界。所以他破那个无明,是仅仅破除六道之内的生死,永远不再入六道。我们在六道里面投胎,舍身受身,根本的原因就是无明,无明就是迷惑。你们想想看,哪个明白的人愿意去做畜生?不可能的事情。哪个明白的人会去做饿鬼?不可能的。凡是你死了之后会去变畜生、去堕饿鬼,都是胡里胡涂去的,头脑清楚明白的人不会去的。所以实在讲,佛法要是多懂得一些,人的来生到哪里去,大致上可以判断得相当正确。就是一个人在临死的时候,如果临死的时候他很清楚,他不迷惑,清清楚楚的走,这个人可以断定他不堕三途。死的时候人事不省,胡里胡涂的,连家里的人都不认识,就非常可能堕三途。

 

念佛的人,一生念佛求生西方,如果死的时候神智不清,这个人往生西方没希望,没指望;大家给他助念都靠不住,不见得可靠。如果这个人临死的时候他清清楚楚,他并不怕,重病都不要紧,他临走的时候很清楚,这个人决定往生。所以这是福报。我们一生修福,修福不要享福,福享尽了,临终的时候就一塌糊涂,那个麻烦就大了。在修福,不要享福,希望福报留着临终的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再享这个福,那我们就决定往生。所以十二因缘里面,那个无明不是根本无明。「运载众生,过于四空,居寂灭舍」,寂灭舍跟前面讲的涅槃城是一个意思,境界是相同的。「成辟支佛」,辟支就是缘的意思,是梵语,翻成我们中国意思就是缘,因缘的缘,辟支翻成缘,佛翻成觉。所以,用梵语说就是辟支佛,用中国话来说意思就是缘觉,缘觉是中文翻的意思,辟支佛是梵文的原文。阿罗汉也是梵文原文,翻成中国的意思叫无学,就是在小乘法里他毕业了,他无学了,学完了,是这个意思。「犹如鹿车」,鹿比较大,力气也大一点,这属于中乘。

 

第三「大乘菩萨,谓六度法门,运载众生,超凡小境,直至无上菩提,大般涅槃彼岸,成于佛果,犹如牛车」。这三车的比喻是出自于《法华经》。大乘菩萨修学的范围非常的广大,不仅仅是为自己,要为一切众生。为一切众生实在就是为自己,所以大乘菩萨观念是自他不二。六度,六是把所有修行的方法归纳为六大类,这六大类能够将我们从生死之此岸度到涅槃的彼岸,所以就称为度。可是这里面的度六条是以般若为主,智慧不开是度不了的。所以,佛法自始至终是讲智慧,佛法可以说智慧的方法,佛学是智慧的学问,它是以慧为主。这六大类,前面五大类是属于事相。譬如讲布施,布施的范围就很广,我们过去讲《华严经》,《华严经》「第六回向」专讲布施,讲六、七十类的布施。我记得那一章经,我们过去好像一个星期讲一次讲了一年,讲了四、五十次,布施才讲完,所以布施不简单。

 

大别分布施有三大类,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这是通常讲一切布施分为这三大类。财布施是财物,我们身外的财物,钱财是财物,财产,像房屋、土地也是财物,总是身外这一切物能够施舍。别人有缺乏、有需要的时候我们能够帮助他,能够施舍给他。这一类的属于财布施。第二类是法布施,法里面有世间法、有出世间法,像大家不懂佛法,我们把佛法讲解给他听,介绍、推荐给他,这属于出世间法的布施。世间法的布施,像你们现在在学校念书,你们老师传授你们这些知识,这是世间法的布施。甚至于我会炒菜,你不会,我把这个方法教给你,你也学会了,这也是法布施。所以范围非常的广大,别人不会的,我会,我教给他,这都是法布施。所以世出世间法统统包括在里面。第三种叫无畏布施,无畏是什么?人家心里不安,或者是精神上有恐惧,你能够安慰他,你能够使他离开一切恐怖,得到身心的安稳,这叫无畏布施。我们举个小例子,有人胆小,晚上走路黑暗的地方怕鬼,害怕,你说不必怕,我送你回家,他就不怕了,这是属于无畏布施。使他心里头离开恐怖,这一类属于无畏布施。阿兵哥在前方保卫国土,属于无畏布施。如果没有这些阿兵哥在保卫我们,我们怕外国人侵略我们,敌人来打我们,我们身心都不能安稳。军队、警察他们都是属于无畏布施。所以布施有这三大类。

 

佛说布施所得的果报不可思议,财布施的果报是你财用不缺乏。你看算命、看相的常说你命里有财,命里面怎么会有财?前生修的财布施,修的因,这一生得的果报。如果你前生没有修这个因,你这一生用什么样的方法,你再聪明,方法再巧,你也得不到财富。你看到发财的机会,你告诉别人,那个人命里有财的,他一去做他就发财了,你自己去做就赔了本。为什么?你命里头没有财,你前生没有造这个因,你怎么会有这个果报?不可能的事,真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前就你前生所修的。聪明智慧是果报,是法布施的果报,你喜欢帮助别人,喜欢教别人,你就得聪明智慧;你喜欢安慰别人,喜欢保护别人,你得的是健康长寿,健康长寿是无畏布施的果报。放生是无畏布施,眼看着那个众生立刻就要丧命了,你把牠买来把牠放生,这是属于无畏布施。你花钱给牠赎命,这是财布施,你去放生是无畏布施,所以放生里头有财、有无畏,是一桩好事情。我们自己得的果报是财富不缺乏、智慧增长、健康长寿,这些都是大家喜欢得到的。喜欢要果报而不肯修因,这是颠倒,这是大大的颠倒。你希望果报殊胜,你就得好好的修因,要多修这三种布施。这是菩萨法。所以,菩萨的福报比声闻、缘觉都大,声闻、缘觉有智慧没有福报,为什么?他布施纵然有修,太少了。不像菩萨,菩萨修得多,所以菩萨的福报就大,三种福报都大。

 

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里面最重要的是两个项目,你看《金刚经》上,《金刚经》是讲菩萨法的,布施讲得最多,其次忍辱,这两条很重要。布施是修积功德,忍辱是累积功德,如果你光修,你不晓得累积,随修随都丢掉,那很可惜。所以,一定要修忍辱波罗蜜,忍才能成就,忍才不会散失;不能忍,佛经里有个比喻,叫「火烧功德林」,你所修积的功德,修积是不少了,可是一把火烧光了。什么火?发脾气,无明火,心里一不高兴,一发脾气,你的功德统统没有了,就烧光了。所以你要想想,我这一生究竟有多少功德,你想想哪一天起到现在还没有发脾气,你功德就这么多。如果你前一个钟点发的脾气,你的功德就完了,一切都没有了。决定不能发脾气。

 

功德是清净心、是定,脾气一发,心就乱了,功德就没有了。但是福德在,福德烧不掉,纵然堕了恶道,恶道还有享福的。畜生道里面享福的,我们见到很多,尤其是在外国,我在美国看到人家养的小狗、小猫,那真享福,比我们一般人的福报大。牠还有专门理发的地方,给狗理发的地方,还有狗餐厅,主人带牠到那个餐厅里去吃饭,开着车子侍候牠好好的,真是享福。死了之后,还有畜生的公墓,葬在那个地方,还给牠立了碑,还有照片放在那里,主人走到那里还给牠插几朵鲜花。我还照了一张照片回来。在我们中国,早就把牠吃掉了,外国人还有狗公墓,我们看了,那真是有福!所以,福报在,牠有福,但是在畜生道里面去享了。

 

堕在鬼道里头也有福,在我们本省就特别多,外国比较少见,外国畜生道享福的很多,在我们中国,鬼享福的很多,大概有福的鬼都到台湾来了。像妈祖、王爷公的,这些都是鬼神,你看多少人去烧香、拜拜、祭祀,他福报很大,他的受用绝不比人差,富足超过我们世间人。只有地狱道里没福,那是没法子了,饿鬼、畜生里头都有很大福报的。所以,福德不会失掉,功德会失掉,一发脾气、一动瞋恚心,功德会失掉。我们要想积功累德,一定要保持心平气和,不被外面境界所转,看到怎样不如意的境界也不发脾气,也不冲动,这样子你的功德才能够累积,功德累积多了就开智慧,这是很要紧的事情。所以,六度里头这两度是关键,布施是修福,忍辱是积福。

 

以六度法门运载众生,运载是比喻,以六度做工具,超凡小境,超越凡夫、小乘他们的境界,直至无上菩提,这就成佛了,大般涅槃岸,成佛果。大般涅槃跟阿罗汉所证的涅槃不一样,阿罗汉的涅槃称之为偏真涅槃,不是究竟涅槃,大般涅槃是究竟涅槃。刚才讲了,阿罗汉的涅槃只断见思烦恼,尘沙烦恼他没有断,无明烦恼没有断。大般涅槃是连根本无明都断了,所以才叫究竟涅槃,这是成佛。比喻牛车,这是大乘。「今此经者,属于大乘」,它不是小乘,不是中乘,它是属于大乘。「以如来怜念众生,势至摄念佛人」,如来是指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助手,帮助阿弥陀佛接引十方世界的众生。「安乐诸乘,度脱九界故」,诸乘是讲我们这个世间有三乘、有五乘。但是如果说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统统属于菩萨乘。没有到之前,可以说三乘、五乘,往生之后都是菩萨乘。

 

下面讲「五教」,五教是说课程的编排,应该编排在某个阶段,就是适合于哪一种程度的人来修学。五教是小、始、终、顿、圆,这是贤首家的分法;天台家分做四教,藏通别圆。四教跟五教实际上内容没什么大的差别,大同小异,只可以说有开合不同。「小教,唯谈人空故」,小教就是小乘教,声闻、缘觉所学的,只证人空,不能证法空。「始教」,这是大乘始教,就是大乘的开始,「但明法空故,亦名分教,但说法相故」。所以在贤首家判教,法相唯识是判在大乘始教,像《百法明门》这是大乘的开始,希望在一百法里彻悟人我二空。一部《百法明门论》的目的,就是教你明白人法是抽象的概念,不是事实。所以,这部论实际上就是解释经上的一句话,「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证二无我,就是人我空、法我空,就是证这个。

 

「终教」,这是到大乘的终极,这就高了,所以大乘从始至终也是相当长的一段道路。「复说中道故,亦名实教,多谈法性故」,所以大乘开始多谈法相,到最后专门讨论法性。前面叫权教,权教菩萨,说的是方便法;后半段说真实法,所以称为实教,实是对权说的,权巧方便,这是讲真实,真实这讲法性。第四「顿教」,顿教是很特别的,因为前面自始至终它是有次第的,好像我们读书,有小学、中学、大学,有次第,逐渐提升的;顿教那就是所谓天才班,不用次第,可以顿超,不必经历许多的阶段。像禅宗就属于顿教,它没有次第,没有阶级。这是要天分非常高的人,就是上根利智是它教学的对象,不要经过阶级,不要那么长的时间,不要那么麻烦,可以顿超直入。「唯辨真性故」。第五是「圆教」,圆是圆满,究竟圆满,没有一丝毫的欠缺,在整个佛教里头是最高无上的教学了。「唯说法界故」,这是讲十法界的性相、理事、因果,所以这是究竟圆满的教学。

 

「今此经者,属后三教」,念佛法门,就是刚才说了,不仅仅是「念佛圆通章」,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弥陀经》,都是属于终教、顿教、圆教,在五教里头,在教义上来讲,它属于这三类。「下云」,底下经讲的,「二忆念深」,二忆就是佛念众生,众生念佛,佛想众生,众生想佛,二忆念深。「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这两句是比喻,像一个母亲想儿子,儿子也想母亲,彼此就产生感应的作用。这个意思是大乘终教的意思。「渐渐念时,终当成佛故」,这就是劝我们念佛,开始教给你一定要念。为什么要念?佛念你,你念佛,这当中有感应,你念得久了你就成佛了,把你自己的自性佛念出来。

 

底下经上讲,「以念佛心,入无生忍」,这就是念到功夫成就了。念佛心,注意那个「心」字,所以不是口念,口念心里头没有佛,这个得不到受用,要心里有佛。心里真的有阿弥陀佛,真的想阿弥陀佛,想久了之后,这个境界就是我们常讲的「一心不乱」,你念到一心不乱。这是念到理一心不乱,为什么?证得无生法忍,这是念到理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没有到这个境界。理一心是无生忍,完全的这一句术语,当中还要加一个字,「无生法忍」。这当中省掉一个字,无生忍是略说,省略了一个字,无生法忍。法是什么?一切万法,就是宇宙人生一切万法。无生是什么?宇宙人生一切万法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不常不断,你真的明了,真的见到,承认了、同意了、认可了,这叫无生法忍,你到这个境界。我们凡夫不到这个境界,看了有生有灭,看到有常有断、有净有染、有生有死,我们看的是这些现象。功夫念成了就不是这个现象,这就跟诸佛与大菩萨见解完全相同,这是佛知佛见。

 

「不假方便」,假是藉,不要藉任何的方法来帮助你修行,不用,它直截了当,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成功了。不必用观想,也不必用参究,也不必持咒,什么法门都可以不必去修。单单修这个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可以念到明心见性,可以念到无生法忍,就用这一个方法,它妙就妙在此地。念佛人要修观不是不可以,但是不要用其他的观法,用净土本宗的观法,就是《观无量寿佛经》里面所讲的观法。这个观法一共有十六种,叫十六观,不必完全修,取一、两种就可以了。譬如通常我们一般念佛人有修观佛像的,十六观里头的一种,就是常常想佛像,观想。因此,我们供养佛像要选择,选择一尊你最喜欢的,选择我们最喜欢的,我们看了才欢喜;如果看这个佛像就讨厌,这个事就很难了。看到这个佛像愈看愈欢喜。而且供养,一生最好供养一尊,不要换,不要常常换,选定了我一生就不改变。天天看这个佛像,天天想这个佛像,将来你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来接引,阿弥陀佛像什么样子?就是这个像,你认识他,绝对不会搞错。如果你常常换佛像,魔来变一个佛像你认不清楚,你跟他不熟。这就是虽然没见面,我天天看你的照片看得很熟了,一见面,果然没错,就是他,就认定了。所以,佛像供养一尊,不要改变。

 

譬如我们到外面旅行,佛像不好带,现在方便,照个照片,照片带着,每天还是看这个照片,还是看这尊佛像。见到别的像,不同的阿弥陀佛的像,我们也欢喜、也礼拜,但是我们自己不想,我们想我们自己供的那一尊,这个很要紧。统统都是教你要专,不要搞杂了。因为每个人喜欢的不一样,这个地方应当要慎重的去选择。这是讲不假方便,这个非常的重要,可见得这个法门真的是容易修,难信而易修,这是顿。「知佛即心,疾成佛道故」,这是顿教。底下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这是圆教的意思。这是统统引用的经文,所以经文里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显示这部经是终教、是顿教、是圆教的教义。「了三无别,圆通法界故,准知此经教义,深广幽远,非浅近矣」,这个意思容易懂。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9月11日09:38:3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54374.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