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第20集MP3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二十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3-0020

第20集 A

MP3下载

第20集 B

MP3下载

请掀开经本,第一百面第二行,从第四个字看起:

 

【动千变而非多者。】

 

这一句是序文,下面再给我们解释这句。但是这句的前面是「冥二际而不一」。这两句是上下句连起来的,上一次我们只讲了一半,今天我们接着讲这下句,因为它有连带的关系。这句的意思就是:

 

【泯一多也。】

 

前面这句是冥二际而不一,我们读过,就是现代的话来说,超越相对,二际就是相对的。在理论上,我们能够体会得到这个意思;实际上超越,那要相当的功夫。这个功夫就是我们的妄想,如何能把妄想息掉,使我们心真正恢复到平静?这个经上讲的这些境界,就是那个境界。所以他不是讲与我们莫不相关的事情,实际上就是讲我们在恢复到清净心那个时候的境界。可见得《华严经》真是字字句句与我们的生命是息息相关的,真正是佛门里面常说的,「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所说的都是自己本分的事情。因为我们的心,从来没有静下来过,成天都在起妄念。所以对于清净心显示的境界,反而觉得非常的陌生。禅家常讲,那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对于本来面目变得很陌生,把这个妄想的境界变得很熟悉,那就天天都在打妄想。现在我们看到这个经文难懂,原因也就在此地,好像不是我们的境界。实在讲,就是不是妄想的境界,它是真心显露的境界。二边就是妄想,这是前面讲。

 

这句从事相上显示得更明白。『动千变而非多』,这个千变,就是我们讲千变万化。说的是什么?就是说的宇宙人生的现象。本体是不变的,但是这个现相是千变万化。怎么变的?还是心变的。《华严》上给我们说出这个最高的原理。一切法,不但是我们讲的世间法,包括出世间法,是包括尽了。世出世间一切法,唯心所现。从哪里来的?是真心现出来的。为什么会有千变万化?千变万化是唯识所变。识是什么?识是分别。随着你的分别随着在变。我们这个分别心永远不停,念头永远在那里想,这个境界就随着我们这个想念在变化,这就是能变的原因。所变现出森罗万象,种种不同。诸位要晓得,能变的原理是一个。下面,这跟我们解释了。

 

【谓变动差别之法。】

 

这就是刚才跟诸位说明的,世出世间一切法,这『变动差别之法』:

 

【全同真性。】

 

诸位要从前面一直听下来的,虽然没有入这个境界,也能够体会到一点意思。我怎么会晓得你们能体会到一些?如果你不能体会,你就不会来听了。你还会来,坐在这儿听,当然,这个意思你可以领略到一些,你觉得这个很有味道,值得来坐一个半钟点。如果你要是听不懂,没有味道,你就不会再来了,这一定的道理。禅家常讲,开悟了。什么叫开悟?就是明心见性。性在哪里?我们展开禅宗的语录,你看他们那个说话、应对,简直就是莫名其妙,所答非所问。其实人家说的那个话,我们感觉的是莫名其妙,在他那个境界里句句真实。譬如问,道在哪里?道在干屎橛。干屎橛,我们听不懂。什么叫干屎橛?听不懂。如果诸位到大陆上去观光,看看农村,你就晓得什么叫干屎橛。农村里面,上厕所没有卫生纸,用什么东西?用那个竹片,或者是木头,削成小小的,用那个东西,那叫做干屎橛。它的作用就等于我们现在的卫生纸一样。我这次到大陆,看了农村,跟四、五十年前完全一样,还是用粪坑。粪坑里头放一个木板,在这个站着,不小心都会滑下去,这真是危险。我们现在看都不能看,人家习惯,生活习惯就是那样的。道就是性,真如本性在哪里?真如本性在那里。这是举一个例子,这真如本性在什么地方?无法不是,法法都是,随便拈一法都是。为什么?『全同真性』。这是禅宗的比喻。

 

《华严》里面的比喻,那比喻得很好听。贤首国师答覆皇帝的,也是讲这个,真如本性在什么地方?他举个比喻说,如金作器,器器皆金。这个比喻很好听。那个器就是我们此地讲的「动千变」,千变万化是器。我们今天到银楼,你看看那个金器的样子,千千万万种不同的花样,那就是千变万化。可是你看看它本质是什么?统统是黄金。所以从金上看是一样的,完全都是金,这就是讲的全同真性。不管花样做多少,它的质料都是黄金。所以黄金是同,是它的体性,体性是相同。这句话的意思,叫我们从这比喻里面去体会,我们现在所看的宇宙人生,森罗万象,大,虚空,小,微尘,这就是千变万化。这个形相,那是太多了,数之不尽。它的本体是什么?本体就是真性。所以把真性比喻金,把这宇宙人生,森罗万象,比作差别之法。一切差别之法,它的真性是相同的,一个真性变出来的。所以佛法里面讲的平等观是真平等,相虽然不一样,体平等。就好像贤首国师所讲的,以金作器,这个金器花样不一样,千千万万种,但是它的质料都是黄金。一样的成色,决定平等。

 

佛法讲平等,是从真性上讲的。真性,也就是我们讲的真心。这个真心很不好懂。我们现在这个心叫妄心。为什么叫妄心?因为它有妄念,它有念头。有念头,这个心就叫妄心。如果没有念头,这个心就叫真心。所以经论里一再告诉我们,真心离念。真心里面没有念头。所以佛法非常重视禅定,道理就在此地。用禅定的方法,恢复我们的真心。因为你有念,就不叫做定。念头都没有了,这个心就清净了。清净心,我们就叫它做定。佛法修学方法很多,我们叫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法就是方法,门就是门道、门径。方法、门径很多,修什么?统统修的禅定。纵然说的名词不一样,意义、方向、目标可以说完全相同。禅宗里面,叫禅定,天台宗里面叫止观,名字不一样;我们净土宗里面,叫一心不乱,名字不一样,实际上统统是禅定,意思完全相同。

 

我们要观察到现前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立刻会觉察到禅定,比在历史上任何一个阶段、任何一个地区都重要。为什么?现在就说,这个胡思乱想,乱到不成话了。再这样乱下去,天下不能不大乱。天下大乱,一切众生所受的苦难,那是没法子想象的。这个乱的根源是什么?根源是思想,就是妄想,妄想太多了。凡是人,他都会有思想,也就是说六道众生统统有妄想。六道里面,特别是人道,这是最麻烦的一道。你说畜生,畜生有没有妄想?有妄想。牠想什么?每天想找东西吃,牠除这个之外,牠没有别的妄想。不会贪财、贪名,这牠不会有这些妄想。牠生活简单,虽有妄想,没有我们这么复杂。天人,福报大,智慧比我们高,虽然有妄想,也不会像我们这样胡思乱想。所以六道里头,的确人道是最麻烦的一道。

 

古圣先贤,要想维系世间良好的秩序,所谓能够叫这个世界和平,大家都能够过到安定幸福的生活。要怎样才能达到?必须要建立一个,就是妄想的标准。虽然有妄想,离这个标准不要太远,始终保持在这个标准的范围附近,这样就好了。也就是说,你所思、所念有一个原则可循,这样才能够使这个社会安定。在我们中国是以孔孟的学说为标准,伦常道德,用这个做标准。

 

在印度,佛法兴起之后,它是以佛法为标准,以五戒十善,以这个为标准。西方人,是以基督教的《圣经》为标准。所以过去这几千年来,社会上的确维持一个相当稳定的状况。你看最近,特别是最近半个世纪,这五十年来,中国人把孔孟不要了,打倒孔家店,伦常道德全不要了;西方人宣布上帝已经死亡了,基督教不要了。走上什么?民主自由。什么自由?就是乱想自由,个人想个人的,想到的不着边际,这怎么得了。所以现在才喊出来要建立共识,这喊出这个口号。这个口号,古时候没有的。为什么?就是每个人想法想得太离谱了,所以不得已才喊一个我们要建立共识,就是我们要想的比较接近一点,才知道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这个可以说是精神、心地的污染。这种妄想、妄念是我们清净心的污染。现代这个污染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这个继续再发展,要不了几年,这个世界就会有很大的灾难。

 

这个灾难,比我们今天讲的环境公害的污染,不晓得要大多少,这个是人类的危机。所以我们看出这个现象,回过头来看看大乘佛法,的确是治这个时代的一服清凉剂。因为它教什么?它教我们不要想,恢复心地清净。心清净,身就清净;身心清净,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真快乐。佛法讲「离苦得乐」。什么叫苦?胡思乱想,苦!心里面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妄念,这个快乐。这个乐,一般人无法体会,为什么?你从来没有过这个经验。你们所有的乐,都是外面环境刺激的,是这个乐。这个环境消失了,你苦就来了,乐就没有了。佛法给你讲这个乐,是从你清净心里面自己生出来的快乐。像泉水一样,它从里面喷出来的,它不是外面来的,这是真乐,真正的离苦得乐。

 

所以你要问,佛法修的是什么?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提示同修,佛法所学的、所修的三大纲领,这就是通常讲的三皈依:第一纲领觉而不迷,第二纲领是正而不邪,我的思想见解正确,不是邪知邪见,正而不邪,第三是净而不染,我心地清净,没有染污。所以佛法所修的是觉、正、净。至于方法,那就刚才讲了,八万四千法门,那很多,数之不尽,无量法门。无量法门,统统修的是觉正净。

 

佛法的宗派很多,觉、正、净这三个门路,前面两个门路,普通人很难走。禅宗,走觉门。我们常说,禅宗的根性,上根利智,他才能觉得了,一般人很难,不可能开悟。教下是走正门,正知正见。路太长,为什么?经典太多了,你要去念这些经典,用这些经典里面的思想、里面的见解、里面的境界,修正我们自己对于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那要念很多书。这个事情也是麻烦事情,要很长的时间。念佛法门,净土宗,它简单,它就要你修清净心。为什么教你念这句阿弥陀佛?你不念阿弥陀佛,你就会打妄想。你心里老想着一个阿弥陀佛,就不会想第二桩事情。这句阿弥陀佛,就是说把你所有一切胡思乱想,统统归到阿弥陀佛上去,用这句阿弥陀佛,取代你一切的胡思乱想。它用这个方法,用这个方法恢复到你的清净心。所以你要晓得,无量法门所有的宗派,在修行原理原则上完全相同,只是方法、手段不一样。

 

我们应该用什么眼光来看这宗派、看这些法门?决定要用平等心。不要说,我这个法门好,你那个法门不如我,你这样修一辈子,你都入不了境界。为什么?你有分别、你有执着。分别执着就是妄想。虽然修行,还是打妄想。所以对于任何宗派法门,要以清净心、平等心、恭敬心来看待,「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不但对于佛门里一切法要平等,佛门以外的一切法,我们要不要用清净心、平等心、恭敬心来看?给诸位说,决定要。为什么?你要不是清净平等,我们自己心又落在妄想上,又落在执着上了。我们要问,佛法所有的法门全同真性,基督教同不同真性?回教同不同真性?乃至于现在讲一贯道、邪教同不同真性?全是一个真性。迷的时候,你才有分别,悟了时候,万法是一。你在一切法里面,统统得到清净平等恭敬,你才入了佛的境界,你心地才有真正的享受。心地里面真正清净、真正平等、真正慈悲。

 

这个慈悲,给诸位说,是最丰富的营养。慈悲心要生出来,你会健康长寿,青春永保。那心地没有慈悲,天天生烦恼,这个人老得很快。心地慈悲,清净平等,一点烦恼不生,他就青春永驻。所以我说,这个慈悲心是最好的营养品。有了这个东西,其他什么营养品都可以不必要了。但是慈悲从哪里生的?从清净心、平等心生出来的。心不清净、不平等,决定没有慈悲。所以一定要晓得,差别之法全同真性,我们的分别执着就会淡掉了。一下断,断不掉,逐渐就淡了。于一切法,不会像从前那么样去执着、那么样的分别,自然就淡化了。这个心境、心量逐渐拓开,能够包容,容纳万法。正法能包容,邪法也能包容;正法欢喜赞叹,对于邪法会生悲悯之心,为什么?他迷,他颠倒。所以说,起惑、造业、受报,不管他受什么样果报,起什么惑,造什么业,还是全同真性,一心无二心。

 

【性无分限。】

 

『分』是分别,『限』是限量。真性里面,没有分别,没有限量。你要是见了性,佛门有句话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多自在,能够包容一切法。

 

【故不是多。】

 

一多,这些概念,在这里面统统没有。六祖讲的话,那真是讲到了家。所以在中国,不管学佛、不学佛,对六祖都非常尊敬。他老人家讲的是,「本来无一物」。真的,真如本性当中,一法不立。立是建立,一法都不能建立。为什么?它本来没有。所以一法也不舍,它统统具足,全是本性变现出来的。所以说是,「何期自性,本来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自性生的。这个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变现的。所生的这一切法就是真性。

 

「性无分限」,那一切万象上也没有一多,这样你才能真正见到诸法实相。见到诸法实相,就见性了。诸法实相就是真性。所以体、相、作用统统明了了。虽然明了,你也说不出来,为什么说不出来?超越了言语,言语达不到。不但言语达不到,思惟想象也达不到。思惟想象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功能是有限的,不是无限的。所以我们一般讲用思考,思考是有限的。在这个范围之内,你可以思考;超越这个范围思考不到。所以佛法讲不可思议。这个不可思就是思考达不到,不可议是言语说不出,这就是禅宗所讲的,向上一着。往下,可以用思考,可以用言语;往上,言语、思考达不到,要靠你自己去体会。所以动千变,那不是多。

 

【然亦非一。】

 

所以你不能说它是一,也不能说它是多。就好像我们刚才举的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你不能讲千千万万种的器是多。为什么?都是一个金。你不能说它是一,它花样很多,有金镯子、有金鍊子,那花样很多,你也不能说它是一。一与多,这个概念都加不上,你说一、说多统统是妄想。『然亦非一』。

 

【已在上句。】

 

前面一句是说明这个意思。

 

【故但举非多。而实一多皆泯也。】

 

这就是一与多这个观念加不上。在这个真相里面,我们讲佛教名词,就是诸法实相,在一切法真实相里面,一、多都加不上,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入这个境界,的确是佛家常讲的,三德祕藏,法身、般若、解脱,你就能够证得少许。入这个境界,最低限度圆教初住菩萨。我们能不能到?能到。我们如果不能入这个境界,佛要说这个经典,那就是给我们开玩笑,吊胃口了。他这说了,我们做不到,你说这个干嘛。所以诸位要晓得,佛在我们世间所讲的一切经,统统是我们做得到的。我们这个世间人做不到的,佛不说。佛要说,那叫戏论,开玩笑的话,说了,你做不到。统统做得到。虽然说做到,也是个人缘分。

 

你果然明白这个道理,譬如我刚才所说的,以及这部经开头一直到现在所讲的,还没有正式讲到经文,这都是序文上的序引。我们真正了解「差别之法全同真性」,你就证得法身。什么叫法身?法,就是差别之法,身是什么?就是真性。真性,就是自己的真心。这个时候,你不会再执着这个身体是我,不会执着了。你晓得什么是我?我的身体是什么?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自己,是以一切万法为自己的身。所以这个身不生不灭,这个身,无作无为,全同真性,这叫做证得清净法身。可见得,这个证得清净法身,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讲的宇宙观、人生观,就是这个问题。他这个宇宙人生观跟别人不同,他把整个宇宙人生看成他自己一个人,这就是佛与大菩萨。所以对于一切众生的慈悲是属于真诚的。为什么?是自己,不是别人,所以叫做同体大悲,一切万法同体;无缘大慈,无缘是没有条件,没条件的慈悲,谈什么条件!为什么没有条件?一体。我们这两个手是一体的。这个手痒,这个手去帮它抓一抓,这难道说,这是有个条件吗?还谈条件吗?不谈条件。为什么不谈条件?一体。佛菩萨对待一切众生是一体观,所以没有条件。不会说,唉呀!我巴结佛菩萨,我天天给他祷告,每天供几支香蕉水果,他会保佑我,没有这个事情。那个人讨厌佛菩萨,毁谤佛菩萨,根本就不理佛菩萨,那菩萨对他要不要保佑?一样要保佑,为什么?同体。我们凡夫不懂,不知道这个事实真相,同体,这叫证得法身。

 

当然你能够有如是观,入这个境界,那要高度的智慧。没有智慧,决定不能入这个境界。智慧是能证,法身是所证,能所不二,能所是一,不是二,能证跟所证是一,这个不同于世间的哲学。世间哲学,能所不是一;佛法,能所是一。所以能者,所之能也;所者,能之所也,它是一,不是二。入了这个境界,才真正得到自在解脱。所以说法身、般若、解脱确实是可以证得的,自己可以得到的。我们今天之所以得不到,实在讲,毛病出在什么地方?出在妄想执着。佛在《华严》上,这个病根给我们说出来了,「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不能入这个真实的境界。真实的境界,这《华严经》上讲的一真法界;虚妄的境界,这是讲十法界。十法界都是虚妄的,都不是真实的,一真法界才是真实的。这个地方,它的意义就是『一多皆泯』,就是这种分别执着决定不能有,都要把它消失掉。

 

【又可两句共成真俗一多。】

 

『又可』就是也可以这样说法。把这『两句』说成『真俗一多』。

 

【谓冥二际是真。】

 

这个『二际』,前面讲过了,就是相对的。『冥』,就是把它离开。离开相对,离开一切相对的概念,这是『真』。你不要说离开相对,那不是绝对了吗?绝对跟相对,还是对立,那永远离不开。离开相对,绝对也没有,这是真正离开了。凡夫这个观念,离了这边,总是倒到那边,没有办法统统都离开的,这个病很深。所以大乘法里面,常常教给我们,「一法不立,中道不存」,中道也没有了,这才是你真心完全显露的时候。

 

【不一是泯真也。】

 

这就是离真,真是一。『不一』,那就不是真了。真这一边离开了。

 

【动千变是俗。】

 

俗谛。

 

【非多是泯俗也。】

 

这个『动千变』,俗是多;多,现在跟你讲的是『非多』,非多就是一。就是两边都离开了。

 

【又冥二际是一。言不一。即泯一也。动千变是多。言非多。即泯多也。】

 

这不管怎么说法,佛真是苦口婆心,千说万说,就说明事实的真相。真相搞清楚了,才晓得我们自己错了,我们自己过去错了。我在讲席里头,中国、外国也常常告诉大家,因为有许多学佛的人,都很执着开悟。唉呀!我学佛一定要开悟。那悟怎么开法?到底什么样子才叫开悟?我把开悟的标准拉得最低,我告诉大家,我们自己知道自己的毛病,知道自己哪些地方错了,这就叫开悟。你能把这个错处、毛病改过来,这就叫功夫,你真正是有修行。修行是什么?把我自己的缺点、过失修正过来,这叫修行,这个不骗人。没什么奇怪的,没有什么玄妙之处,踏踏实实。我说这个是非常浅近的话,与今天经文里面最高的原则相应。你看千言万语,都是说出我们错误的根源。

 

对于真性,对于一切万法错认了、错解了,在这里面起分别执着妄想。分别执着妄想怎么来的?就是错认了。如果把这个事情搞明白了,我们自己才真正肯不打妄想,不再执着,不再分别,那心就定了。不管用什么方法,得到清净心、得到定容易。我晓得我这样做是对的,容易。否则的话,叫你这样做,你也会排斥、反抗,这是研究心理学的都知道,他有个反抗的力量在,不肯接受。理搞清楚了,很乐意的去接受。下面这是这两句的(就是这一小节的)一个结论。

 

【据此后义以真为一。以俗为多。不同十玄门中。一多俱取事法故。】

 

这是说明,这个地方所讲跟十玄里面所讲的有一点不相同。十玄,还留在后面,我们还没有讲到。这是《华严经》重要的经义,就是『十玄门』。这是第四段,下面是第五小段。这段经都是讲真如本性,它的标题是「本源深妙」。文,一共有六段,六小段:第一小段是融情智,第二小段是融真妄,融是圆融,第三小段是显四句百非,第四小段是泯真俗一多,我们刚才讲的这个。下面这是第五小段:

 

【融拂事理。】

 

《疏》底下这句这是序文:

 

【以性融相而无尽者。】

 

这一小段就这一句。这下面给我们解释:

 

【谓一一事相皆摄理性。】

 

有事,一定有个理,理事是一对。有事,一定有理;有理,一定有事。这个连现代科学家都承认,而且应用在科学上,特别应用在太空探测的星球。这些科学家用原理、用方程式在推算,算出这个地方一定有个星球,慢慢去找,果然被他发现了。所以有理一定有事,有事一定有个理。不管这个事大小,理浅深,理事一定是有密切的关联,而不可分开。佛法的名词讲就是性相,性就是理,相就是事相。就是『一一事相』,它都有个道理,都有个体性。事相不一样,前面讲的千差万别,这个『理性』是一样的。所以说:

 

【由性融之。故能包一切。】

 

不但『能包一切』。

 

【能遍一切。】

 

这就是《华严经》上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这很难懂,为什么?完全超越了我们的常识。绝对不是凡夫能够想象得出这个境界的。无法想象,可是这是事实。我们今天觉得我们这个宇宙已经很大了,这个太空已经非常的广阔。也许我们这个世界,只在另外一个众生的一个汗毛毛端上,我们无法相信。其实,我们这一根汗毛的毛端上面有无量的大千世界,有无量诸佛菩萨在那里转法轮,我们肉眼见不到。今天科学虽然很进步,还没有发现。但是也相当了不起,发现什么?发现我们这一根汗毛就是一个宇宙,这个发现了。他观察到什么?原子、电子就跟我们银河系一样,许多的星球围绕着在那里转。这个小宇宙跟这大宇宙没有两样,这个他发现了。但是还没有发现到,这个小宇宙里头一颗星球里面,还有很多众生在那里活动,这还没发现,这还有待于科学的进步。小里面还有小,无有止境;大里面,还有大:

 

【重重无尽。】

 

所以千万不要执着这个身是我,那你亏吃大了。尽虚空遍法界,哪个地方都有我存在,不只是这个世界有我。我,遍虚空遍法界,这是真的。所以他能包一切,『能遍一切』,这叫一一事相,这就是微尘纳法界。所以古德说,这《华严》叫大不思议经,《维摩》叫小不思议经。因为《维摩》只讲到,芥子纳须弥。芥子是芥菜子,须弥是须弥山。芥菜子里头,可以把须弥山装到里面去,这不可思议。但是《华严》讲得比它更要超胜。微尘,微尘比芥菜子小得多,法界比须弥山大得多。微尘纳法界,所以这是大不可思议,这是事实。这就是此地所讲的,「由性融之,故能包一切,能遍一切,重重无尽也」。

 

【以性融相者。明重重之所以也。】

 

这一句话七个字,『以性融相而无尽』;而无尽是从事上说的,就是法界是『重重无尽』的。这个重重无尽,的确没有法子想象。但是有一个事实,诸位要是细心去体会的话,能够想象到一点点,彷彿能够有这个意思。那就是我们作梦,人人都有作梦经验,你有没有在作梦里头,再作梦。有没有这个经验?你有这个,这是重重无尽的意思。我们在作梦,作梦我在睡觉,又做了个梦,那就梦中还有梦,这就重重无尽。能够从这个地方体会到这一点意思。所以佛经里常常用梦境来做比喻,希望我们从这个比喻里面,去体会到那个真实境界。如果有人曾经作梦,梦中再做个梦的话,你就能够领略到这一点味道,重重无尽的味道,这是事实。所以你要晓得,一切法,无有一法不如是。你才晓得尽虚空遍法界的确是一个自己。

 

佛菩萨承认,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我们凡夫不了解真相,迷失了自性,不承认,死也不承认。你不承认,是不承认,事实真相并没有破坏,只是你自己不承认而已。你在这里面迷惑、造业、受报,虽然迷惑、造业、受报,还没有离开这个事实,始终没有离开。所以这个起惑、造业、受报,这个苦叫冤枉。就好像在梦中受苦一样的,你梦醒了,一切是假的,了不可得。但是梦里头那个感受真有,那不是没有,确实是有。诸佛菩萨明了一切法的真实相,所以这个弘法利生讲,常说,「大作梦中佛事,启建水月道场」。建道场,建得再大,道场什么?水里头的月亮,水月道场。讲经说法是佛事,大作梦中佛事。虽然造作,他知道,他绝对不执着,绝对没有分别。所以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他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妄想。所以以性融相这一句就是说明重重无尽的道理,所以然的道理。

 

【此则十玄门德用所因中。第四法性融通门意也。】

 

跟『十玄门德用所因』里面讲的第四的意思相同,是这个意思。

 

【谓若唯约理。】

 

『唯约理』,拿现代话就是单就理论来说,就是这个意思。

 

【则但一味。无别相入。】

 

理是一个,所以是『一味』,无二味。

 

【若唯约事。】

 

若单单就事相上来讲:

 

【则互相碍。不能相入。】

 

单就事相来讲的话,事与事当中有障碍,没法子『相入』。从理上来讲,理是空的,空理,说不上入,没有入这个事实。单就事,事与事决定是有障碍。为什么《华严》跟我们讲,「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就是理事都不是单独的,理事是圆融的,所以它就无碍。我们今天理事不能圆融,事事不能圆融,所以处处都有障碍。为什么不能圆融?是因为你有分别执着,不能圆融。离开一切分别执着就圆融了。

 

现在这个理,就是这教讲解,我们明了了,事实上还是做不到。为什么?还是有分别、有执着。如果真的没有分别执着,这个墙壁可以穿过去,决定没有障碍。我们今天为什么看到墙,因为它是墙,我过不去,这就过不去了。如果你观念上头,没有这个墙,没有这个墙,过去了。这不要说古人,距离我们现在不远的人,有一个例子。你们看看圆瑛老法师,他这篇文字不晓得是在《楞严经》的序文里头,还是在《弥陀要解讲义》的序文,我记不得了,诸位仔细可以找来看一看。他有一个经验,他在序文里写出来。

 

他有一天在他房间里面打坐,忽然想到一桩事情,他腿子一放下来,马上就出来,办事去了,就出来了。出来之后,一想,我刚才门关的,我没有开门,怎么出来的?回过头来一看,门果然是关的。这就是说明,在这一剎那当中,他没有分别,他没有想到这个门是关的,没有想到自己出不去,他一想到有事情,马上就出去了。这门虽然关的,他怎么出来的?但是再想进去的时候,不行了,这就有障碍了,这就没有办法了。为什么?念头生了。在那一剎那当中,他没有念头,他没有分别执着,真的,他讲事事无碍。才一起心动念,什么障碍都起来了;才生一念,无量无边的障碍统统生起来了。所以这个清净心,一念不生,全体大用,统统在眼前。这是圆瑛老法师一生有这么一个经历,他告诉我们的。我们相信这个老法师不会打妄语,用不着拿这个事情来骗我们,一定有这个事实。

 

在我们中国历代高僧里面,像这一类的事情,有很多。诸位可以看《高僧传》、《神僧传》里面,有不少人的确有这事事无碍的境界。有人是偶尔,像圆瑛法师那是偶尔,那不是他修行的功夫。修行功夫应该保持,经常保持,他保持不住,他偶尔就发生过这一次,第二次再就不行了,就没有法子了。如果是修行功夫成就了,他能够保持。但是这个功夫会失掉,什么时候失掉的?妄念一起来,失掉了,就没有了。你能够保持清净心,就能保持这个境界。

 

过去李炳南老居士教给我们一个方法,做试验。他教的这个方法,周家麟居士做过试验,周家麟给我们讲过。李老师教我们什么?在作梦的时候。有的时候作梦,自己知道在作梦。如果有这种状况,就可以试验一下。譬如这个墙壁,我现在在作梦,梦这个墙壁是假的,人也是假的,我撞一撞看看,一撞就撞过去了,就没有障碍了。周家麟做过这个试验,他给我们讲,他说李老师给我们讲,我在梦中有一次真的晓得自己作梦,豁然想到老师这个话,就来试验一下。果然墙壁没有障碍,我就出来了。这是梦中境界。这李老师教学生的时候,可以在梦中做试验。这些都是说明,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都是说明性相交融。

 

所以诸位要晓得,不管你学哪一个法门,不管用什么方法,你是持戒,你是读经、念佛、持咒,那是方法,那是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手段。你要晓得,你修什么?修清净心。一定是用这些方法,把我们的分别执着妄想去掉,恢复自己的真性,恢复自己本有的德能。像「出现品」里面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统统具足。六祖所说的,本来具足。佛法教学没有别的,恢复你自性的智慧德能,不是向外求的。智慧德能人人本具。你跟诸佛如来比较比较,并不跟他缺少什么,完全平等,是一样的。就是佛菩萨他不迷,我们迷,不一样就在此地。他心清净,我们心不清净,不同的在这个地方。如果我们也不迷,也能恢复清净心,我们跟诸佛菩萨无二无别。所以这是佛法教学,跟其他的宗教、世间的学术不一样。一切宗教跟世间学术,都是心外求法;佛法是向自性里面求。所以佛法称为内学,经典称为内经,道理就在此地。我们看末后这几句,在一百零一面倒数第三行,从第二句看起:

 

【今约事理融通。】

 

这是真实的,这就是一切法的真相,『事理融通』。融是圆融,互融。通是通达,没有障碍。

 

【故得有斯无碍也。】

 

前面跟你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重重无尽,这无障碍法界。

 

【谓不异理之一事。全摄理性时。令彼不异理之多事。随所依理。皆于一中现也。】

 

所以在事相上,任何一个事相,必定具足整个法界的事理。具足整个法界的理,这是理事无碍;具足整个法界的事,是事事无碍。所以《华严》它最殊胜之处,就是把宇宙人生真相给我们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如果再说得妥贴一点,就是禅家所讲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华严经》上讲的,是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就如此而已,这说得非常之亲切。你要是真晓得这桩事,这佛经不能不读,不读对自己不认识。读了《华严》,才认识自己,这讲的是本来面目。

 

【若一事摄理不尽。则理有分限失。若一事摄理尽。而多事不随理现。则事在理外失。今既一事全摄理性。多事岂不于一中现。故经云。华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界。】

 

这句是《华严经》的经文。它这几句所说的就是这一桩事情。我们把它归纳起来讲,理、事、性、相是一桩事情,这是我跟诸位做一简单的结论,你们能够把握这个结论就对了。此地,不管横说竖说,从哪一方面说,说它一桩事情,理事、性相、心境,一切万法是一。一,不但摄一切万法,也遍一切万法。一切万法没有一法不入一法。这个境界,你很难体会。所以《华严》的祖师用这个比喻来说,帝王千珠,光光互射,用这个比喻。这个帝王千珠,我们也不懂,这个帝是什么?忉利天主。我们中国人讲的玉皇大帝,外国人讲上帝,就是说的他。佛说天地有宝网,网与网孔当中,都系的有摩尼宝珠。这个珠可以放光,我们就不说这个。我们说我们讲堂这么多灯,我们把这个灯当做宝珠,那些灯都会放光。我们今天这一个房间,你看有几十盏灯光,每个灯里面,融摄一切灯光;每个灯光都会照着这一个灯光,这一个灯光又照着一切灯光,这就是互融互遍的意思。所以你不能说一,也不能说多。你要说一,它的确一个一个的;你要说多,光光融合成一个,你分不出这个光,哪个光是这个灯的,哪个光是那个灯的,分不出来,融在一起。整个世界,这个真相就是如此。所以,你心要是得真正清净的时候,这个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在这个境界里头,绝对不会起一念分别,绝对不会起一念妄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智慧,般若智慧。你在这个境界里面受用自在,这是解脱。你体认整个世界是一,不是二,这是法身。法身、般若、解脱统统得到了。这是佛法教给我们修学、求证的最高的境界。

 

学佛,希望得到什么?希望就是契入这个境界。禅家讲,恢复我们本来面目。这是《法华经》里面讲的,「入佛知见,佛知佛见」。佛的所知,佛的所见,真实不虚,绝对不是虚妄的,这是真实的。《华严经》上这两句经文显示得非常的清晰。这个概念给我们很清晰,『华藏世界所有尘』。尘是微尘,最小的,我们肉眼不能看见的。『一一尘中见法界』。今天时间到了,这段我们都念不完了。这个底下是:

 

【宝光现佛如云集。此是如来剎自在。】

 

这个《华严经》经文一共是有四句,这四句是经文。

 

【言无尽者。正辨事事无碍。重重无尽。通十玄门。故此一句中。四字明所以。】

 

这四字,就是「以性融相」这四字。后面这三字『正辨重重』也,这三个字就是「而无尽」,就是这段都是解释「以性融相而无尽」。理事都讲得清清楚楚、圆圆满满。所以全是讲我们自己本分上的事情。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9月9日10:59:0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53852.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