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第1集|文字MP3|jingkong法师|台湾华藏大专讲座

admin 了凡四训(台湾)评论3阅读模式

了凡四训|第1集|文字MP3|jingkong法师|台湾华藏大专讲座

「然在凡夫地,日用之间,万境交集,一不觉察,难免种种违理情想,瞥尔而生。」这是说到我们现前的地位了,我们现前是博地凡夫,既然在凡夫地位上,换句话说,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很少运用诚明这样的功夫。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複杂极了,一不觉察就会做错事。不觉察,内心裡面生愚痴、烦恼,这是讲的意业,身与口免不了要造种种的罪业,小注裡面讲的,贪瞋痴妄等等的邪念忽然发动了。为什麽有这些?因为你没有觉察。话说回来,一觉察了就不会有贪瞋痴妄。诸位想想看,我们有几个人会用?这个运用觉察,就是咱们讲堂常讲,提起观照的功夫,观照的功夫就叫觉察。像《金刚经》裡面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要果然能在日用之间,万境交集,常常这样的观察,你在这裡面决定不会起贪瞋痴妄,这叫诚与明,这叫做菩萨道。《愣严》裡面,最近我们也提了两句,句子愈少用功愈得力,「观相原妄,观性原真」,八个字,我们要能够时时刻刻提得起来,境界相一现前,根尘相接触的时候,立刻就觉悟,相是虚妄的,性是真实的,你这个裡面怎麽会有妄念?怎麽会有贪瞋痴慢?这就叫做觉察,这也就是前面讲的省察的功夫。这一点诸位千万要记住,不能够错会了意思,觉察,我今天做了些什麽事情,想想,不错,我从早上到晚上干些什麽,那种觉察,你觉察个一百年还是凡夫,那是不觉。这就是会用功和不会用功就这麽一点区别,我们读诵大乘经论有没有受用,也就是这一点区别上。

 

「此想既生」,这是讲你一下不能觉察的时候,不能觉察,刚才讲了,善恶、真妄、是非、利害都不能明辨的时候。「则真心遂受锢蔽」,真心,佛经裡面常讲,无明烦恼盖覆住了。这个小注说,「如金生鏽,如镜蒙尘」,把金、镜子比作真心,把鏽与尘比作贪瞋痴慢这些烦恼无明,比作这些东西,「一片天真遂为人欲所蔽」,这个欲就是五欲六尘,把你的真性盖覆住了。「而凡所作为,咸失其中正矣」,你所作所为失掉了中与正,都是偏、都是邪,既偏且邪,落于小人无忌惮之一路。诸位想一想,我们现在所作所为是不是偏与邪?要说你偏见,你就不高兴;说你邪行,你也不高兴。自己要检点检点自己,如果我们时时刻刻还是叫外面境界牵着鼻子走,如何得来中与正?自己要明瞭、要晓得、要承认,这才叫勇,勇于认错、勇于改过,这是超凡入圣的根本。

 

「若不加一番切实功夫,克除淨尽,则愈趋愈下,莫知底极,徒具作圣之心,永沦下愚之队,可不哀哉。」祖师这几句话,都是对于我们发好心想学圣学贤的这些人所讲的。我们既然发了心,想学好,想学圣、想学贤,你就一定要做切实功夫,这裡头着重在「切实」两个字。克除淨尽,克除五欲六尘偏邪之见,不但要除,要除得乾淨,除得乾乾淨淨。如果要不能,你做不到,不能够把这些偏邪的知见去乾淨,那就是愈趋愈下了。愈趋愈下有没有底极?没有底极。这个话的意思小注裡头有,「言若不及早省察,改过自新,则积过愈多,陷溺愈深」。我们一定要晓得自己有过失,要发心改过自新,能改过才叫做大勇、大智。我们中国圣人所讲的三达德,智仁勇,与佛讲的三菩提心是一样的意思。谁是真发菩提心?谁具足三达德?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改过自新的人,这才是真正的菩萨,真正圣贤人。否则的话,咱们依旧悠悠泛泛的,那就是祖师讲的「徒具作圣之心」,徒是徒然,你有这个心,有这个心怎麽样?你没有去做,我想成佛、我想成菩萨,但是你并没有向佛菩萨道路上走,这个想永远是妄想,永远是空想。空想、妄想还倒罢了,前面说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能改过修善,必然是造恶积恶。积恶就不得了,愈积愈深,那还有不沉沦的道理吗?永沉下愚之队,入了下愚那一队去了。这对于一个发菩提心,已经闻到佛法,知道发心、知道佛法殊胜功德利益的这些人,而不能够切实去修正,实在是太可惜了。

 

成佛作祖难不难?请看底下一段,「然作圣不难,在自明其明德。」这桩难事情,我们在讲堂讲过不少遍,成佛作祖是我们每个人都做得到的,不是做不到,问题就是我们肯不肯做。这部小册子我学人这次启讲,感触很深。我读这部书在二十六年以前,我那个时候为什麽不讲?我讲经已经讲了十八年,讲《了凡四训》是头一次。应当在二十年前就要讲。过去要是常讲这部东西,今天我们学佛都不是这个样子。以往一直都是在大乘经典裡面兜圈子,好高骛远,建一些空中楼阁,没有好好的在基础上下功夫,看到印光法师这个提倡,我们才大大的觉悟。实际上印光法师这篇文章二十年前我也就看过了,看虽然看过,眼睛上有一层翳给蒙蔽了,没有看清楚,没有把这个当一回事情,也没有觉得这个很重要。一看,《了凡四训》,世间法,这个老头教训儿子的几句,说的,点点头,讲的话还不错,还有点道理,丢到旁边,不再去理会它,人家的事情与我无关。

 

现在搞了这二十几年,统统搞的空中楼阁,一事无成,回头再看看这个东西,大彻大悟,晓得这个东西是无价之宝,有了它,大乘佛法才有依靠;没有它,大小乘佛法皆落空。所以我们讲堂裡讲的这些经,你们同修们没有时间不来听可以,无所谓,以后还有机会,《了凡四训》ㄧ定要听,你们能来听是你们有福报,世间法讲你们有福气。我学人当年就没有人提醒我这个东西重要,要有人提醒,我会特别注意,没有人提醒过,一直就看轻了它。现在我们要作圣,确实是不难,用这个打基础,我们把这个道理明白了,在日常生活当中照这个去做,给诸位说,我们的命运立刻就改过来。大家要好好的做,三个月就见效了,一点都不假。

 

祖师告诉我们,作圣为什麽不难?在自明其明德,这是《大学》上的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德就是本性,就是前面讲的诚与明,明德指在圣不加,在凡不减,人人本具,照耀天地之真心。在明德上面再加一个明字,可见得这个明德现在不明了,如果要是明,那你再加一个明字就错误了。现在这个明德失掉了,不明了,为什麽不明?为五欲六尘烦恼盖覆住了。你要想作圣,没有别的,把你的明德恢复就行了;换句话说,把本来明德上面那些障碍、那些蒙蔽把它去掉,你这个明德就恢复光明了。

 

底下这教给我们方法,「欲明其明德,须从格物致知下手。」这些话都是儒家讲的。我们先看小注,物指的是物欲,是对于物质上生起种种贪求的欲望,我们把它归纳为五欲六尘;格是格正的意思,司马光解释这个格,格杀。格杀什麽?格杀五欲。「绳愆纠缪,格其非心之谓也」,明明德要从这裡开始。这就是佛法常讲的放下万缘,格物就是放下万缘。万缘是什麽?万缘就是物,障碍我们真心的,障碍我们清淨心的。我们如果不能将它放下,不能将它格正,清淨光明的真心永远透不出来,这是讲的放下。致知,给诸位说,就是讲的看破,你得要有智慧,「努力觉照,勿任昏散之谓」。这个地方的知不当作一般的知识讲,不当作这个讲法,这个知是觉的意思,小注注得很好,觉照的意思,就是前面讲明的意思。致知,觉照,念念觉照,给诸位说,这叫做真实的学问,格物是真实的功夫。放下是真功夫,看破是真学问,要从这裡下手。

 

「倘人欲之物,不能极力格除,则本有真知,决难彻底显现。欲令真知显现,当于日用云为,常起觉照,不使一切违理情想,暂萌于心。」这再细说功夫与学问、方法。这个倘之一字是假设,假设人欲之物要不能够极力的格除,这个要拿佛法来讲,放下再放下,彻底放下。这个事情确实是很难,有人对于财能放得下,名放不下,好名;有些人名能放得下,利放不下。换句话说,五欲六尘总有个一、二样他放不下的。世间法放下了,出世间法还要放下,极力格除,除到乾乾淨淨。昨天《愣严经》裡面讲的,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说得相当的精闢。下个星期六我们接着讲底下的第三段,空不空如来藏,这些都是给我们讲出这个道理。为什麽要叫我们彻底放下,一法不立?要真正做到像六祖惠能大师所讲的,「本来无一物」,那就是此地讲的极力格除,格除得乾乾淨淨,心裡面一物不存、一法不立,这个时候真如本性裡面的般若智慧光明就现前了,本有真知就透出来了。

 

真正的智慧是我们自己本有的,不是外面求得来的。像明镜一样,明镜的光明不是外面来的,是它自己本有的。而镜子上面被灰尘盖得很厚,失去照的作用,你只要把灰尘去掉,那个能照是镜子本来的,并不是你给它的,它就能照了,不是的。聪明智慧是本具的,本来具足。换句话说,心地愈清淨,智慧愈高,心愈淨、愈定,智慧愈大,这是一定的道理。你要看这个人心定不下来,静不下来,一团糟,这个人决定没有智慧。世出世法是一样的,办大事情的人,心常常是静止不动,什麽境界现前他都能如如不动,他才有智慧光明,才能把事情处理到恰到好处。事情一临头,心地就慌乱,这种人决定成不了器。诸位要开智慧,要从定静当中下手。所以说,你要不能够极力格除,你本有的真知没有办法现前,绝难彻底显现。换句话说,我们本具的般若智慧,你有一分格致的功夫,智慧就透一分,你有两分功夫就透两分,你有十分的功夫你就透十分。智慧的显现就在我们自己格物致知功夫的浅深而定,这是这个道理也说出来了。

 

底下这就是从日常事务当中我们应该要修学的。欲令真知显现,当于日用云为,常起觉照,这句话也就是教给我们平常用功的方法。日用云为就是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当中,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眠,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常是不间断,常起觉照,就是觉照的功夫不要叫它间断。为什麽?一间断,觉照功夫一失掉,无明就起来,烦恼就现前;你的觉照功夫提起来的时候,无明没有了,烦恼也没有了。烦恼好像是霜露一样,觉照好像是太阳一样,太阳一出来,霜露都溶化了,烟消云散了。可见得这个觉照的功夫对我们来讲非常的重要。常起觉照,重要是在常字,偶尔的觉照我们也有,我们现在就是不能够保持常这个字。说实在的话,一天当中觉照的功夫,在我们现在的人来讲,能够有五分钟、十分钟就不得了。我们同修自己想想,我们一天有没有个五分钟、十分钟觉照什麽?恐怕从早到晚一刹那也没有。到这裡来听经的同修也许会有一点,为什麽?听经的时候会起一念觉照的功夫,但是离开讲堂之后又忘掉了,功夫又提不起来。要不常常听经、看经的人,单单是烧香拜佛,恐怕一生当中难得有几次觉照现前。

 

失去觉照的现象就是违理情想,理是指的什麽?前面讲的诚与明、真心不二之理,也就是《愣严》所讲的相妄性真之理,《般若》裡面所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这个理,违背了这个理。违背了这个理,一定就落在情识这一端上去了,情想了,情就是分别执着,这就是识做主了,理是讲的性,情就是讲的识;换句话说,转本性成阿赖耶识,成为情想了。转真如本性成阿赖耶识,就是转圣作狂了,这不是大大的颠倒了吗?祖师在此地教给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常常提起觉照功夫,不使一切违理的情想暂萌于心,不要叫它常常有这个现象,暂时有这个现象都不可以。可见得古人常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是什麽?违理情想是念,不在乎这个,怕的是你没有觉照。一有觉照,这个违理情想立刻就烟消云散,常住真心立刻又恢复光明了。

 

小注念一念就行了,「如此则庶乎处暗室无亏,履平地若恐,对青天而惧,闻雷霆不惊」。这是举几个例子,说你心安理得。如此是说的你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提得起观照的功夫,你处暗室不会亏心,不做亏心事,为什麽?你心地永远是清淨光明的。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11月16日09:15:1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5330.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