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心得分享/第1集/蔡礼旭老师主讲

《太上感应篇》心得分享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一集)  2010/7/19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33-0001

play-sharp-fill

大家早上好。我们今天大家一起学习《太上感应篇》。师父一直强调,要成就这一生的道德学问,一定要扎好德行的根。而扎根当中,师父强调,要学习《弟子规》、《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还有《十善业道经》。我们从我们自己做起,从我们自己的单位做起,从我们中心,我们来扎好德行的根。

我们一定要立志做佛菩萨的好弟子,做三教圣人的好学生,也要做师长的好学生。师长说扎根,我们就老老实实扎好根。而当然扎根顾名思义,这根扎下去了,他就立住不动摇。也就是能够在处事待人接物、工作当中,都依照这几部经典来处世待人,任何情况都不违背这三个根的标准,这个叫扎根。当然,还要达到这样的标准,有一个努力的过程。

我们现在知道扎根重要,所以我们受持这几部经典。受持之后要读诵,因为读诵熟悉之后,遇到境界的时候,他能够起观照。假如读的遍数不够,可能遇到事情的时候,还是随顺习气比较多,那就立不住根基,所以读诵是必要的。当我们明白这个读诵的重要性,我们才不会读的时候,好像有点心不甘、情不愿。人往往明理之后,他就会做得欢喜,这个是真正对我有益处,这个是修学不可少的过程。

孔夫子在《论语》一开始就说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应该是非常喜悦的事情。假如我们在学的过程当中,都觉得感觉不到喜悦,那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其实我们不明理。所以「理得心安」,知道这么做了有意义,就愈做愈高兴。知道读诵不可少,每天老老实实读诵。老实人得利益,因为读著读著,他自自然然起观照。遇到人事物,突然那一句经句,就出来了,当下没有随顺烦恼,依教奉行,觉得身心轻安,很欢喜,「我突破自己了」,那就可以体会到读诵的利益了,来起观照。而法喜,一定是从「解行相应」而来。《弟子规》当中告诉我们,「不力行,但学文」,就是有「解」,有了解经文道理,但是没有去力行,「长浮华,成何人」。今天有录像,应该是我紧张,怎么好像你们比我还紧张?你们要配合一下,我假如念到大家熟悉的句子,请大家配合一下。可能是我刚刚这个录音机没拿上来,造成大家的紧张。所以你看,我的紧张造成大家的紧张,还是我的问题。确实老祖宗讲的没错,「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弟子规》当中讲的,「长浮华,成何人」,这个是傲慢习气上来了。孟子讲,「人皆好为人师」。有「解」而没「行」了,他就落入一个学习的误区了,懂了这些道理,自己没做,看别人的过失。而当一个人被傲慢给障碍住了,他有没有「不亦说乎」?铁定每天很不舒服,看这个人也不顺眼,看那个人也不喜欢,所以不会有法喜。解行相应,绝对有法喜。所以看我们学习传统文化,有没有深入,有没有提升,用什么看?每一天笑的次数有没有增加。为什么?「烦恼轻,智慧长」,就高兴。看什么东西都有体悟,都有启发,都有收获,每天很充实,哪有不欢喜的道理?可是「但力行,不学文」,都只是去做,道理没搞清楚,可能就会做错了,「任己见,昧理真」。所以了解之后,要去「行」,而且要去突破,把它改过来。所以扎根,最重要是改习气。

其实我们冷静感受一下,我们最不高兴、最生气的是什么事情?其中有一件,就是自己一而再再而三犯同样的错,跟自己气得不行,还睡不着觉。所以突破自己的习气,才能扎好根基。扎根绝对不是,好,我排好时间,《太上感应篇》几个月、《弟子规》几个月、《十善业道经》几个月。师父说三年扎好根,把时间都安排好了,每一部经听几十遍。当然,有这样的规划,确实是需要的。因为我们假如薰习得不够,一来,道理不透彻;再来,薰得不够,观照力起不来;观照不够,就谈不上力行。所以遍数要够,所谓长期薰修。古圣先贤有讲到,「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我们现在是从小就没有根基,现在年龄又大,又是成年,这个时候,再不藉薰习之力,想要伏住烦恼,谈何容易。而且,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薰习的时间不足,打烦恼的时间就多;打得愈多,就退得愈多了。我们要警觉,「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不好好扎好这个根基,什么时候才能成就自己的道德,才能成就这一生的道业?那就遥遥无期了。所以,一定要下大决心才行。为什么要下大决心?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无始劫的轮回,是无始劫的习气,不下大功夫,很难克服的。什么是大决心?死都不怕,就怕守不住正念,要有这种气概。宁肯碎骨粉身,都不愿意忘失这个正念。人有决心了,所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薰习很重要,可是假如我们薰著薰著又产生执著了,「听经叫学习」,边听边执著,然后工作的时候都想听经,没有全心全意专注工作,那这个就不妥当了。薰习是「解」,解完要力行,才是「相应」,解行相应了,这个时候心境就不断提升,任何境界不动摇。所以我们要理解到,扎根是解行并进。而行在哪里?一定把它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之中,这个才是活的学问。学一句,做一句;学一句,改一句。比方我们前一段时间,大家一起学习《了凡四训》。是不是学完了?当然不是,我们听了一遍《了凡四训》的讲解,师父的开解。这一段过程当中,我们在工作的时候,有没有曾经拿《了凡四训》哪一句教诲来指导自己,来改了自己哪一个习气?假如没有、很少,那《了凡四训》学完了没有?没有解行相应,《了凡四训》这个根基就不算扎下去。

《了凡四训》四个部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比方「改过之法」里面讲到的,「一日不知非,则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则一日无步可进」,这一句怎么落实在生活工作?每天要静下来,我今天有什么事情不妥当,什么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对,赶紧把它写下来,写下来印象深,而且提醒自己后不再造。印象很重要,自我提醒、自我鞭策,非常关键。为什么?别人提醒有限,自己有这个态度了,二十四小时都能提醒自己。假如功夫到家了,连睡觉做梦都能提醒自己。大家学《了凡四训》有没有学到在梦中念《了凡四训》?那就不简单了,就非常专注在学习。

我们讲到这里了,「我昨天有哪些念头跟言行不对?我在今天有没有保持一个高度警觉性?」真的有这样的态度了,每天都能发现过失去对治、去改过。比方我今天已经犯了好几个错。第一个,太紧张,连这个录音的设备都忘了拿上来。紧张的根源在哪里?我们「如斩毒树,直断其根」,所有烦恼的根源,我们得找到。有时候我们在思考,我怎么会有这个习气?思考老半天,就过去了,没思考透彻。根源要找到。紧张的根源,就是得失心作祟,没有平常心。得失心还好听一点,叫虚荣心,名闻利养的心。刻意要把它讲好,反而讲不好。要讲好,最重要是真诚,「一念不生是谓诚」。还有一大堆念头、烦恼,就不是真诚的状况。所以,今天就发现,很惭愧,都多少年过去了,这个得失心还这么重,我想应该再去参加个大学联考,看看还会不会睡不着,还得吃安眠药。这个是主动勘验,在境界当中,观察自己有没有去掉习气。改习,才能改命运。我们《了凡四训》后面举的几个人物,袁了凡先生看到冯开之先生,「大变其幼年之习」,他小时候那些习性都改掉了,了凡先生说,他今年一定考上。所以人要改变自己的命运,进一步要能够去为人演说、感化他人,都是建立在改自己的习气的基础上。

所以,刚刚我们提到观照。《了凡四训》我们学过一遍了,一遍够不够?很明显,不够,我们还是记不住。所以这个叫「学贵自知」,学习不是像交作业,啪啪啪写完,就像小的时候,老师派三十行作业,然后刚好邻居有同班同学,坐在那里比赛谁快,真的是字迹潦草、龙飞凤舞。用这样的赶的心去学习,不可能会有好效果的。所以,不是赶作业,学每一句都要落到我们的心上,去观照、去力行。《了凡四训》里面,我记忆很深,行善的十条当中,「爱敬存心」,时时提起爱心、恭敬的心。像今天吃早饭,我就没爱敬存心,还没供养,我就吃了。这个是贪心作祟。所以一个人,用功夫在哪里?在每一个境界,每一个当下,吃饭也可以炼功夫的。今天一个孝子,他看到任何的食物,很自然的,先想到谁?父母。人家是性德流露。我自己看到吃的,如入无人之境,谁也没想到。薰习了这么多年,还没把三宝放在心中,还没把众生放在心中。

所以我们学习净土法门,我们共同深入的大经,《无量寿经》,开始的时候就讲到,「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既然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当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提到这个目标挺高兴,你们好像怎么没有高兴的表情?不要把它想得太难,《无量寿经》说,「其国不逆违」,「无极之胜道,易往而无人」,不是很难去的。可是为什么很少人去?想得太难,不相信,真的这样就可以往生作佛吗?所以,搞清楚了,就有真信切愿了。怎么往生?善男子、善女人的标准,把它做好。就是师父讲的「扎好三个根」,就符合标准了。然后又不希求、不贪恋世间的福报,一心念佛,就可以成就了,不是很复杂的事情。

而经上告诉我们,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不难背,「普贤十愿」,一定要背起来。还没背起来,今天只有五十九分,不合格。为什么?「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一句经文,我们很早就读过了,怎么还没背起来?那代表我们求学问不够主动。人不主动,就容易往后退。学问成就,不可能是靠别人,得靠自己下功夫。我们连要行普贤大士之德,都没把它背起来,我们怎么观照?明天就考,我们明天早课《太上感应篇》读完,一起齐读「普贤十愿」。我现在给人家派作业,其实我也不轻松,派完以后,我都得陪着他们背出来,其实也是鞭策我自己。我现在教古文其实是诚惶诚恐,每一次叫他们背一篇,我就得跟着背一篇。我挺喜欢这种感觉的,为什么?因为我容易懈怠,藉这个因缘,让我不可以偷懒。所以,我很感激因缘对我的提携。

「普贤十愿」里面讲,「广修供养」,这一分供养、礼敬的心,有没有时时提起来?吃饭的时候,就照着师父的教诲,「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法界一切众生」,念三遍。当下高不高兴?你看,恢复本来的心量,高兴。什么时候不高兴?迷失自己的真心了,在那里斤斤计较的时候,最不高兴。我们真明白了,那是我们好日子不过,自讨苦吃。「圣狂之分,在乎一念」,转成普贤十愿,转成正念就高兴了。当然,吃饭前供养,保证这一碗饭结晶很美,吃下去更健康。我们有没有把日本江本博士的水实验,好好运用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这个是先念三遍供养。供养完了,念「此食遍十方」,这个食物遍十方,「一切鬼神共」,一切众生,我们希望他们都能接受这个供养,念七遍。最后念十句佛号。吃饭就是修普贤行,很充实,每天都没有混日子。

而我们今天吃饭的时候,把碗拿起来,碗是谁洗的?我们大家自己洗的。我们在洗碗的时候,有没有爱敬存心?我把它洗得很干净,明天就有一个幸运的人拿到。我今天很草率,把它洗一洗,上面还有一点泡沫,「算了算了,没关系,谁吃到关我什么事?」那就没有爱敬存心,也没有礼敬诸佛,也没有广修供养。真的,道在哪?一切时、一切处,都能爱敬他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做每一件事情都高兴。今天在工作当中尽心尽力,我在广修供养,我们把事做好了,让更多的人接触正法,得到正法的利益,工作就是普贤菩萨。包含,不只是对人爱敬,对一切事物都要爱敬。佛门,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在哪?彻法源底,「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个「诸佛」不指是人而已,是一切的动物、一切的众生,都包含在其中,众缘和合而生,都是众生,所以这个「礼敬诸佛」,是一切皆恭敬。

所以师父讲经都讲得很清楚,那桌子你也要礼敬。当然你礼敬桌子,不是给它鞠三个躬。你用它很爱惜它,把它擦干净,礼敬,长养自己的恭敬心。今天吃完了,我们把椅子放正,这就是落实普贤十愿。尤其我们是最后一个走的,一定把八个椅子摆得整整齐齐,礼敬落实了。今天我们最后一个走的,完全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代表我们的「敬」没有保持。更重要的是,我们浮躁了。心浮气躁,眼前这些事物观照不到,好像觉得一天很快就过去了,也不知道忙什么。心没静下来,静下来就能礼敬,就能知道什么时候落实,处处都是依教奉行,把它摆好了,整整齐齐。说不定哪一位同修突然说,「听说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在推广传统文化,我看看他们搞真的还是搞假的,到他们的餐厅看看,厨房看看」。结果一看,椅子乱七八糟。「不要上去听课了,光看椅子就知道了」。人家内行人看门道,他一看,不上去了,我们有没有过失?有,我们没给人家表演好,让人家没信心,我们就没有广修供养。所以这个爱敬存心,当下就可以用上。

今天跟大家交流到这个扎根,除了把道理搞清楚之外,更重要的,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去行,解行相应,遇到任何境界,都能依教奉行不动摇,这个根就扎下去。那又一心念佛,这一生的当生成佛的因缘,就可以圆满。

今天先跟大家谈到这里,谢谢大家。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1月31日15:17:0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42609.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