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概要十四讲表】第10讲表(五戒十善)

佛学概要十四讲表

雪庐老人编表/徐醒民老师主讲

民国八十五年七月讲于台中市佛教莲社大专佛学讲座

第十讲表(五戒十善)

【佛学概要十四讲表】第10讲表(五戒十善)-图片1

第十讲表「五戒十善」。五戒前面讲到是人乘,必得要保持人身的话,一定要守五戒;十善要升天的话,就是要修十善,十种善业。

(甲)五戒

「五戒」,第一个是不杀生、第二是不偷盗、第三是不邪淫、第四是不妄语、第五是不饮酒。

「不杀生」,不但是不能够杀害人类,畜牲、无论那一道都不能杀害,人道众生固然不能杀,畜牲道也不能杀,鬼道也不能杀,鬼怎么能杀呢?你不知道了。中国有个道士,有很多道士是专门捉妖怪、捉鬼的,他们鬼万一捉过来的话,他不杀他,捉鬼来干什么?就是把鬼消灭掉啊。这一套我们不要相信,不要学那一套。鬼神也好、畜牲也好,甚至于阿修罗道,人道不必说了,一切的众生,换句话说,无论那一道的众生,都不能杀害,这叫「不杀生」。儒家所讲的「仁」,仁谈何容易啊!学仁,要是我们一学就会了,孔夫子一讲,那些弟子马上就会了,那还用得着说吗?所以孔子的大弟子颜回问仁,孔子告诉他「克己复礼为仁」。儒家讲的礼就是佛家的戒,守住这个礼,不要犯礼,就是不犯戒。孔门当中,智慧领悟的能力最强的就是颜子,所以孔子教他从礼上面去学,等于佛家是从戒上面去学,是一样的。

第二「不偷盗」,我们不要认为不偷盗是很容易做到,也不容易。到一个朋友家里边,朋友家里有很多用品,没有得到朋友的同意,什么用具,或一个打火机,我随便拿来就用,用过之后,不小心就放在口袋里,就带回家了,这就犯了偷盗了。虽然物品这么小,值不了几个钱,没有经过主人同意的话,就是犯了偷盗了。佛法讲这个偷盗「不与取」,与是赠与,法律的名词叫赠与,人家没有赠与你,你取过来,叫不与取,这叫偷盗了。想想看,我们不留心的话,这就犯了偷盗了。尤其我们在公家做事情的时候,我在没有退休之前,在公家印的写信的纸,那是公用的,你办公用当然可以啊,公事写一封信给人可以啊;如果不是公事用的话,你拿来写一封信给自己的朋友的话,公家没有给你,公家不是叫你写私人的信的,那这个就是不与取。有一种权宜的办法,你跟保管的人讲,你领一卷信纸来,你跟他说明,我领的这个纸,有时候我自己要私人用的,免不了自己要用一两张,总务人家那计较这什么呢,「可以啊」,「可以」这两个字就够了、就行了,那你不算是「不与取」了,这个手续要到啊。讲这些道理,我们守这个戒不是这么简单的呀。

「不邪淫」,不邪淫大家都了解,就是不要犯这个礼。

「不妄语」,不妄语就是不要说与事实不符的话,讲的话与事实不对的话,那就是妄语。普通人不妄语,那比较容易;学佛的人最容易犯的,而且不犯则已,犯了就是犯了大妄语。怎么犯大妄语呢?为了引起人家的信心,我编造一个故事出来,让人家相信,这就不得了;或者是更严重的话,自己没有证果,自己没有神通,譬如说我有了神通啦,我证到什么果位啦,这是大妄语啊。祖师常常讲的:「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未证,你还没有证到这个果位的话,谓证,你没有证果你说是证果,你没有得了某种的道业,你说得了道了,这叫「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这是犯大妄语。犯这种大妄语非堕地狱不可。

「不饮酒」,不能喝酒。

这几种拿儒家的修持来讲,不杀生合乎「仁」的,天地有好生之德,我们做一个人应该效法天地好生之德,不能杀生。所以儒家礼记有一篇月令,月令里边就讲到,春天草木刚刚生出来,地下小虫在冬天跑到泥土里边,泥土里边可以保暖的,它可以维持牠的生命,春天暖气地上发了,牠跑到地面上了。所以月令上就讲,到春天「启蛰不杀」,蛰是蛰居在土里边的。到春天有个节气叫「惊蛰」,惊蛰是惊醒蛰居在地下,让牠跑出来,起蛰从下面起来了,起到地面上,不要杀害牠,「启蛰不杀」,这是对于动物来讲。还有对于植物,那个草啊,往外抽、往外长,叫「方长」,刚刚往外长,不要折它,叫「方长不折」。这都是好生之德。所以儒家讲到仁,不单对于人、对于动物,对于植物也是不要随便把它伤害、不要杀害它。这个为什么呢?这是养自己的仁思,培养自己的慈悲,这是儒家的。

不偷盗是「义」,天地之间物各有主,人家没同意,我们取过来,不管是大的物品、是重要的、不重要的物品,你不经过人家允许同意的话,我们取过来就是犯了盗,这是不对的。义者宜也,偷盗不合宜的。

不邪淫是「礼」,犯了礼,为什么男女结婚要行大礼呢?有了礼,中国「六礼成婚」,结为夫妇,有六种程序完成大礼,犯了这是犯了礼了,犯了礼就是犯了戒了。

不妄语是合乎儒家的「信」,一个人的言语最重要就是信,信是信实,实实在在的,什么事情说出来,不合乎事实说出来就是不对的,就是不信,人家听了以后,以后不敢相信了。

不饮酒是「智」,一饮酒言语颠颠倒倒,行为自己不能控制,就没有智慧,失去了理智了,不饮酒保持正常的智慧,这叫合乎智。

前面不杀、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这是「性戒」,性是就体来讲的,这四者,不管守戒、不守戒,犯了之后就是犯罪的。受了五戒固然要守持,就是不学佛、不受过五戒,也不能犯,犯了重的要堕地狱,轻的要堕畜牲道、鬼道,那都失去了人格了。至于说不饮酒呢?这是一种「遮戒」,所谓遮戒是什么呢?因为一饮了酒,前面那几个性戒都会犯的,它能够引起来前面那几个戒,犯了戒,所以佛制定不饮酒戒。饮酒的本身不是性戒,所谓不是性戒,饮酒本身不是什么罪恶的,它没有伤害任何;可是你一饮酒饮醉了,自己言行不能控制了,可以犯上前面那几条罪,都能犯的,一犯前面那几条罪就伤害人家了,所以叫做遮戒,「遮」就是虽然不是性戒也不许做。

这五戒有「开遮持犯」,「开遮」就是佛在制戒的时候,有些戒可以开,有些戒就不准开,就一直禁止,禁止就是遮戒,不管那一条戒都不能开,都是禁止不能做的。开,有时候这个戒不能守了,他要开了,开个方便。开戒有开戒变通的办法,那不是随便的。比如说男子当兵的时候,当兵不去杀人当什么兵啊?那就杀人要开杀戒了。开杀戒,受了这个戒,暂时把这个戒放下来,在当兵期间可以开一开。一服兵役完了,又要重新再守。「持犯」是对于守戒的人来讲,不受戒则已,受了戒就要一直持戒,持是执持不要放弃,持守不犯叫持戒;持到不够清白的时候,犯了戒叫犯戒,有这些情形,这个必须要注意的。

这个是「人乘因」,守住五戒就能够保持人身了,不失为人身,人格完整,生生世世可以得个人身。但是不保险啊,你在这一世因缘好,懂得五戒,懂得儒家无常;再一转世,那些外道把他变化,社会上风气一天一天不好,再一转世也许连佛法这个都学不到啊,人格就不够健全。拿现在这个社会来讲,除了学佛,现在社会上谁讲仁义礼智信啊?谁讲五戒啊?这样子看起来,那些人寿命一完了之后,下一辈子他还想到人间来,没有这个道理,这个多危险啊!假使说我们这一生,我们受五戒就够了,不求出世法,我们生生世世都守五戒,靠不住啊!一转世,一隔阴之迷,把今生这些事情通通忘记了,那就很危险了,跟一般人一样啦。所以守五戒,佛法讲五戒这个方便法,五戒打下来基础,你要念佛,一定要念佛,学普通法门还不够的,普通法门你学得好,有隔阴之迷,这一生学的这些佛法虽然是出世法,再一转世也忘了。再一转世到人间来,把这事又忘了,社会风气一受影响,又跟那江河的水一样直下,冲下去啦,必得要学净土法门念佛。

(乙)十善

「十善」还是根据五戒来的,五戒无论如何要守得很好。前面比如说持与犯,持是怎么样持法?罪恶的事情就要「止持」,绝对不能做,止恶就是持住;善的事情呢,不能不做叫「作持」。一个止、一个作,就是前面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众善必须要作,叫作持,不作就犯了戒了,犯了持戒。诸恶必得要莫作,诸恶必须要停止,诸恶不止的话就犯了止持的戒了。「持」有这两个意思:一个是止持,该止的就要止,该作的就作,止是止恶,作是作善,两者都不可犯,两者犯任何一种,持就是不够。犯有作犯、有止犯。我们的身口意三业,随时在轻举妄动地,三业自己不能控制,都在作业、都在造恶业了,都能触动我们的止持,所以犯要特别注意的。我们要注意作犯,「止犯」也要注意的,我们的三业一懈怠的话,该止的不止,该作的不作,又犯了。所谓犯就是这方面,就是针对前面持这一方面,持这一方面该止的不止、该作的不作,该作的不作你就犯了作犯了,该止的不止犯了止犯了,我们凡夫都非常容易犯的,因为一动念就让我们身口意不能控制,所以在持戒的话,随时起任何一个念头,自己就要注意了。

【佛学概要十四讲表】第10讲表(五戒十善)-图片2

这个基础好了,再看十善业,十善业把「身三业」,身体这个三业:「不杀」,我们造杀业是身体造的,「不偷盗」、「不邪淫」,不邪淫也是身体造的呀,这个身三不造业。

「口四」在五戒里面是不妄语,在十善业里面把不妄语分开来详细来讲。第一条还是「不妄语」,不妄语就是不要讲不符合事实的话。再有就是「不恶口」,恶口就是出口就是伤人的,说这一句话就让人家心理受到伤害了,骂人的话,这是恶口。「不两舌」,当然讲的话都是对两方面的人,对甲来讲:「乙对你不好」,对乙来讲:就是「甲对你不好」。甲也许讲了一句话,他就加上好几句话,他传到乙那边去了;乙也许讲了一句话,他就加上很多话,对甲来讲了,这叫两舌,拨弄是非,挑起人家种种的纠纷。还有最后是「不绮语」,绮语说的话很动听,大家听起来就很容易接受,现在电视里边那些节目主持人,说那些似是而非的话,那些话说出来,男女主持人对于女性主持人说那些引起人家非想非非想,想入非非的话,大家一听起来觉得很有兴趣,这叫做绮语。这些绮语就引起人家,坏人家心术的,这叫绮语,这都是造口业了。

「意三」在心意方面,意业这方面要「不贪」,不贪就是不要爱取,在讲十二因缘的那边有「爱取有」嘛,不要爱、不要取。「不瞋」不要发了瞋恨心。「不痴」就是不愚痴,最重要不要有那些邪知邪见,邪知邪见最主要的就是不相信三世因果,不信因果。

身口意三业,十善业怎么守啊?在身业这方面,「约身如绳」,如绳是什么呢?绳墨,那是木匠要裁木材,他用锯子把木材锯成木板,他拿一个绳子,绳子染上墨色,那一头定住,这一头拉到这边来很直,然后在中间弹一下子,那个墨就弹在木料上面了,然后按照这个木料锯下来,这个木头很直,这叫「绳墨」。身业要保持得很清净,就像木匠来裁木料的时候,用绳墨先把木料让它很直,然后再把木料裁得很直。把身业修得很清白了,就把不合理的行为裁掉,用绳墨把它取得很直,然后不合理的行为自动地不要犯那些行为,这叫约身如绳。约是约束,约束自己的身体行为,如同那个绳墨是一样,很直,保持得很正直,这样的话身业清净了。

口四业怎么呢?最重要的「守口如瓶」,瓶口一个一个把它扎起来,瓶子里面东西倒不出来,那就清净啦。我们人的口就跟瓶口一样的,瓶口不扎起来,一天到晚话往外讲,讲得多了,言多必失啊!虽是无心的,无心当中说著说著,我们凡夫的习气很重,说著说著妄语就出现了。孔子到周家看见那个「金人三缄其口」,金色的神像把口扎起来、蒙起来,弟子问他:「为什么呢?」,孔子讲:「金人三缄其口,他要守口如瓶啊!口业要清净啊!」你想想看,孔子不是大菩萨,他怎么了解这些道理?能够守口如瓶,「口业就清净」。

意三呢,「防意如城」,意是我们第六识媡N识,很难防,就像古代守住城墙一样的,外面的贼寇不能够进来,侵犯不进来,我们内在有什么不好的事情也不要让外面知道。古代作战,里应外合,家里出些贼寇,跟外面的贼寇一应合,这个城就是攻破了。我们内在有些贪瞋痴,必得防范不要出现,外面色声香味触那种六贼就进不来,这样「意业就能清净」了,防意如城。这是「天乘的因」。

(丙)应辨

第三段应该要辨别「因果」,因就是讲人乘的因、天乘的因;果就是人的果、天的果,人天的小果。这个因有真的、有假的、有真伪」。真的,譬如说,五戒守得干干净净的,心里不杀生,行仁,确确实实在那里学,那是真的呀。还有假装的,表面做给人看的,内在他不是啊。所以一般人讲某某人假仁假义,假仁假义的时候是假装的,叫伪。这个是因,真因才管用的,才有果;假的因就没有果的,不会结果的。还有「纯杂」,纯是虽然有真的,但是有杂了,搀杂着、不纯粹也不行。所以真还要很纯的,很纯粹是真的。什么是不纯粹、是杂的呢?你做了善业,拿了很多钱去帮助人家,街上有什么乞丐,拿十块钱硬币、铜币施给他,就想着明天我作生意就能一本万利赚回来了,这个是杂的、有企图、不纯粹。还有「大小」,种的因有大因、有小因,大有大果,小有小果。做善事有发大心,比如说我们学佛的人,同样受了五戒,能同时学出世法,行菩萨道,这就是大因;你不了解,只学人世间的小果,这是小因。

「转变」呢,就性质方面来讲,这个性质虽然是做善事,你先发心做善事,到后来一想,做善事,我能力有限啊,然后又转变了,不想做了,后来又退转了。或者先不想做善,然后听从别人的劝告,又发心做善了,这个当中有转变的。果有「依正二报」,得的果也就是说得的人天小果是得了人身、得了天道,这是「正报」。得了人身的话,到人间来,环境生活享受各有不相同啊,这是「依报」。这个当中差别太大了,叫「千差万别」。

再就因果来讲,有「有漏」的、有「无漏」的。什么叫「有漏」呢?做世间的功德,修五戒、修十善,你只要著了相了,我今天做了多少善了,心里有做这个善的相,我求的目的,我将来得了很多福报,福报来了,我就享福。这一着相、一求福啊?u着相求福」,这就是有漏的。漏什么呢?就是漏在生死,漏在生死六道里边,世间出不去,死守在六道里边轮回。「无漏」的怎么呢?就出世间的功德,出世间的功德也并不是说,做这个善业是世间的善业,那个善业是出世间的善业,没有这样分别的。同样地拿了十块钱来施给乞丐,我也是拿十块钱给那个乞丐,并不是说你拿了十块钱是世间法,我拿一百块钱或是拿一千块钱出来,我是出世间的功德,不是这么讲法。只要是「离相去障」,离了相,人家拿十块钱,他就著了这个相了,他就变成世间功德。拿了十块钱,甚至于拿了一百块钱、一千块钱、一万块钱出来,只要不着相,离了相,就变成出世间的功德了。反过来讲,不能够离相,譬如说拿了一千块钱出来,十万块钱出来,不能离开相,一著了相了,这还不是出世间,还是世间功德。佛家讲心法,完完全全在了解心法,心法最重要的就是离相,所以金刚经里面讲「不要着相」,教人不要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特别重要。要著了相就有障碍了,这种障碍,障碍生死不能了,一离开这个相,不着相就离了相了,离了相没有任何障碍,这个六道那一道也障碍不了,三界任何一界就障碍不了。著了福报的相,那天上的福报就把你障碍住了;一离相,天上再好的福报也不是障碍,也没有障碍,这就是无漏的出世间功德。这个辨别清楚了之后,你每一天随便帮助人家一点,即使没有能力帮助人家,看见人家做善事你帮着欢喜,随喜也有功德,妙就妙在这一点。

所以这个辨别清楚了,五戒十善虽然是世间法,懂得方便法,可以把它转变成出世间法,由有漏的转变为无漏的,这就在乎我们觉悟不觉悟的问题,懂得这个方法,也能觉悟了,这就是大学问了,那就是帮助了生死。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1月11日10:43:1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40759.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