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无量寿经(第3次) |第112集|视频MP3文字|jingkong老法师主讲

admin 大乘无量寿经评论1阅读模式

大乘无量寿经  (第一一二集)  2001/1/13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2-034-0112

play-sharp-fill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MP3下载

请掀开经本《科会》第二十九面第一行:

 

【身口常出无量妙香。犹如栴檀。优钵罗华。其香普熏无量世界。】

 

这是「下化」的第一小段。接着把底下一段也念下去:

 

【随所生处。色相端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悉皆具足。手中常出无尽之宝。庄严之具。一切所须。最上之物。利乐有情。】

 

前面一段是「酬因感果」,说明菩萨修行的成就,而实际上就是教导我们应当怎样去生活,怎样与别人相处,怎样去工作,才能够成就殊胜的功德利益,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今天这一段讲到「下化」。「下化」的意思,用现代话来说,就是为一切众生服务。如果我们要问:菩萨生活在世间,他的目的何在?我们可以用四个字就解答出来:「上求下化」。这四个字,我们要好好的把它记住,这是人生真正的意义,纯正无妄。

 

我们在前面曾经跟诸位同修提示过,我们生活在世间,生生世世永远不间断的在学习,学习不是一世。中国古大德讲一世,「活到老,学到老,学不了」,一世的。佛法讲三世,讲过去,讲现在,讲未来。「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无始无终岁月当中,我们从来没有间断过学习,这个学习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其实,在儒家典籍里也有这个意思,没有佛法讲得这么圆满。儒家《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也把他的人生的意义跟目标说出来了。「明明德」就是上求,「亲民」就是下化,上求下化都要做到最圆满,那就是「至善」。所以,儒家有许多东西讲的都是纲领,这个纲领纯正没有错误。佛法里面讲得具体,讲得微细,把这些理事、性相、因果都给我们具体说出来了。我们怎样亲民?就是帮助一切众生。

 

这一科经文里面第一个小段,「妙香普薰」。『身口常出无量妙香』,我们要怎样学习?我们看到经文上这些话,如果着相,那就错了。是不是真的去找这些好香来薰香?那就错了。此地所讲的「香」是说德行,就是讲的「明德」。大乘佛法具体而言,就像本经一开端「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感得果报就不可思议,所以这是「性德之香」,取的是这个意思。我们凡夫迷失了自性,所以我们身上的气味都很难闻。真正修学与性德相应,身上确确实实有一种奇妙的香。

 

前天香港有一位老居士,送了一片「虚云老和尚传记」,现在正在中国拍摄连续剧,有二十集,好像还没有拍完成。送给我看的这一片,大概是介绍的,这一片我看过了。这里面介绍虚云老和尚一年剃一次头,所以说我们看到老和尚照相相片上,有的照片是带着头发的,头发都很长,胡须也很长,有些照片剃得很干净。剃得很干净的,那是他过年时候照的。他一年剃一次头,胡须都剃一次,一年剃一次。一年洗一次澡,一年洗一次衣服。他的衣服平常不洗的,一年洗一次,生活简单。往年我在香港讲经,有些同修告诉我,老和尚身上确实有一股清香。衣服一年洗一次,领子都是油垢,好厚,闻闻有清香。不像我们一般凡夫,三天不洗,那个里头就很难闻,气味就不一样。所以这香是真的不是假的。

 

如果我们的心,所以天天要学习,天天要修行,我们用最简单的话来说,「真诚心」,真诚心香,虚伪的心就不香,那个气味就不好闻,「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我们天天在这儿练功,如果心地果然与这五句相应,身上的香气就跟经上所说的相应,「身口常出无量妙香」,这是修行真正的功夫!所以一个人有没有修行,有没有道心,有没有道行,一接触就知道了,哪里需要多说!见色、闻声、嗅香,就能知道你修行有些什么功夫,你是真功夫还是假功夫,哪里能骗得了人!由此可知,这一桩事情是没有办法作弊的,没有办法做假的,一定要真干!

 

『栴檀』,我们通常讲檀香,在此地是个比喻,佛经里面称为「牛头栴檀」,这个香我们没有见过,只是在佛经里看过这么一个名词。学佛的同修都知道,所谓「依报随着正报转」,众生有福,这些奇异的珍宝就出现;众生要是没有福报,这些东西都隐没,都不见了。「栴檀」是宝香,佛陀那个时代有,我们好像在书籍里头记载,唐朝时候还有,大概就很稀少了。我记得有书上曾经记载过,印度这些高僧到中国来,带着有四两栴檀,他带到中国来是做为礼物送给皇帝。当时朝廷里面送给皇帝的礼物,最少都要有一斤,所以几两送给皇帝是很不恭敬的,宫廷里头拒绝,没有收他的。这个法师就在宫廷之外,把这香燃一点,燃了一丸,大概是撮成丸的,燃一丸。整个长安城,长安城是当时的首都,都闻到这个香味,于是皇帝才把这个香接受了。这是在中国有这么一个记载。

 

在佛经里面讲,栴檀燃一丸,香气可以四十里范围当中都能闻得到,这个香可以治病,经书里头有记载,黄老居士注解的本子里头有引用到。《慧苑音义》说,古印度的栴檀有两种,一种是赤色的,一种是白色的。白色栴檀能够治热病,就是燃这个香气能够治热病,红色的可以治风肿。所以这个香气,能够帮助人除这些风邪而带来安乐。性德的妙香,决定不是栴檀能够比拟的,但是实在找不到东西比,用栴檀来做比喻;性德妙香远远超过栴檀。

 

『优钵罗华』,「优钵罗」是梵语,翻成中国是「青莲花」。我们在《弥陀经》里面读的西方极乐世界四色莲花,也是读到优钵罗。佛在经上常常提到,莲花也表香净,都是取这个意思。菩萨身口常出妙香,这个香当然就是经论里常讲的「五分法身香」。「五分法身」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五科,后后胜于前前;有前面不一定有后面,有后面的一定具足前面。譬如说,有戒香未必有定香,有定香一定有戒香;有定香未必有慧香,有慧香决定具足戒定。

 

佛法的教学,无论是大乘、小乘,无论是显教、密教,宗门、教下,学的是什么?诸位一定要清楚,戒、定、慧三学,这是佛法教化一切众生的内容,佛家教学的内容。总的来说,戒学就是现在人讲的守法、守规矩,这一条是基础。应该在什么时候教?古代是从婴孩时代教起,所谓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到他长大成人再教他一些规矩,难了,他已经养成习惯,要教他改,那不是一个容易事情,所以良好的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由此可知,童年的教育是多么重要,儒佛都重视童蒙的教学。

 

古时候出家人一出家,所谓是「五年学戒」,出家前五年学规矩,要学习出家人的生活方式,养成菩萨生活的习惯,学的是这些。五年以后,还要看你的成绩,再决定你可不可以学教、可不可以参禅,这都是说明重视基础的教学。而现代出家人把这一种教学的方式忽略了,我们这一代都没有接受过这种教学。佛法是师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世范」这两个字我们自己本身没有做到,怎么能够教化众生?这一桩事情,我们自己要深深的感到惭愧,要忏悔我们自己业障太重,福报太薄,谁叫我们生在这个时代!道、法衰微到极处,善知识可遇不可求,我们到什么地方去学习?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

 

时代永远不住的在变迁,古时候的这种生活方式距离我们现在愈来愈遥远。如果说把现在人恢复到古时候那一种生活方式,我们都知道,这是决定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心里很清楚、很明白,古时候那一种生活方式对于修道人来讲,是有利的、是有帮助的,现代人这种生活方式对修道人来讲,是有障碍的。我们处在这个环境当中,我们怎么办?如果随波逐流,随顺现在大众这种生活方式,我们决定是流转在轮回当中出不去。如果要想在这一生当中成就,只有自己下定决心向古人学习。现代人不守法,我要守法,我不能跟他们一样,他们走的是轮回路,我们希望是走出轮回,那决定要走佛菩萨的老路,他们走的路决定没有错误,我们循着他的足迹,肯定可以走出轮回;戒学是第一个,我们不能不懂。

 

戒学从哪里下手?世尊在《十善业道经》里面教导我们,「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这一句话分量很重,我们要牢牢的记住。「一切诸恶道」,不但是把三恶道都包括在其中,三善道也不例外。不但三善道这里头有苦,再跟诸位说,四圣法界也有苦;四圣法界跟一真法界去比,四圣法界是恶道,我们要懂得。菩萨用什么方法能离一切诸恶道苦?佛教导我们「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而且特别嘱咐「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个话就是《大学》里头讲的「止于至善」。《大学》里头四个字,《十善业道经》里头说了这么多,说得我们能听得懂;「止于至善」这一句话我们听到很含糊、不清楚,佛在经上讲得清楚。

 

善法的标准是什么?「十善业道」,从这个地方下手。要很认真努力,真的去干,真的去学习。「不杀生」,连小动物,蚊虫蚂蚁,都不可以杀。蚊子来咬你一口,你怎么可以忍心一巴掌把牠打死?尤其是我们学佛的人,天天在说布施供养,蚊子来叮的时候,你为什么不布施?你为什么不供养牠?你真的是学佛,蚊子来叮你,很高兴、很欢喜:「我在修布施,修供养」。所以,这一条学到了,你内心里损害一切众生这个心断掉了,这叫「从根本修」,从念头上断掉了。

 

想想世尊在行菩萨道的时候,舍身喂虎,割肉喂鹰。蚊子来叮一下,这算什么!我们要常常想到佛陀在修菩萨道的那个状况,我们要学习。所以睡觉的时候,防止蚊虫、小虫来骚扰,这个念头都没有了。以前没有学佛、不懂事的时候是要防范,现在懂得了,不防范。以前防范的时候,还常常被咬到;现在不防范,牠不来咬了。这是沟通了,我们对牠好,牠也对我们好。牠去咬什么人?咬常常欺负牠的人,对牠不好的人。我们对牠好,牠对我们也好,这些小动物统统都有灵性。所以我们要用真诚心相待,要用慈悲心相待,要用平等心相待,持戒要从这个地方做起。

 

头一条,杀生是第一恶。常常起心动念想害人,这是我们性德最严重的障碍。修行,为什么不能明心见性?自性本具智慧德能,为什么不能现前?都被这些障碍住了。我们的目的是要明心见性,儒家讲的「明明德」;「明明德」就是佛家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目的这么清楚、这么明白,你就应当把见性的障碍排除,决定要持戒,决定要修十善。

 

不杀生,不偷盗。「不偷盗」这一条我也说了很多,决定没有占别人便宜的念头。我们还有一念要想占一点便宜的这个念头,这是盗心;虽然你没有偷盗的行为,你的盗心没有断。「不淫欲」,这是六道众生里头最难的;最难,要断!佛在经上说得很好,他说:「爱不重,不生娑婆。」这个「爱」是男女的情爱。为什么会在六道搞轮回?第一个因素就是「淫欲」,《楞严经》上讲的,淫欲不断,轮回就不能出去。轮回苦,太苦了!尤其是三恶道。我们希不希望在这一生超越轮回?如果想在这一生超越轮回,这是轮回的障碍,不断就不能超越。换句话说,不断也得要断,非断不可!人一定要觉悟,生死轮回不要再去搞了。这是身三类的恶,恶改过来就是善。

 

口有四种过失。「不妄语」;「不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不绮语」,绮语是花言巧语欺骗众生;「不恶口」,恶口是说话粗鲁,别人听到很难受;口有四种过失。念头里面有「贪、瞋、痴」三种过失,永远舍离这个过失就是善业。所以佛教给我们,「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不贪、不瞋、不痴」,我们要真干!

 

人不修十善,你就没有办法持戒。十善是基础,十善是持戒的基础,是戒学的前方便。正如同六度里面,忍辱是禅定的前方便,不能忍辱,决定不能够得禅定。不能修十善,你就决定不能持戒;不能持戒,你就决定不能得定;不能得定,你决定不能开智慧。这个道理我们要多想想,一定要懂得,我们这一生才能成就。这一桩事情,绝对不是佛对我们这样苛刻的要求,不是的,佛对我们丝毫要求都没有。说是佛制定这么多戒律来限制我们,那你完全想错了。诸佛菩萨大慈大悲,示现在世间永远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确实对我们没有丝毫要求,佛菩萨只是把这些事实真相为我们说出来。

 

我们在这个世间,为什么会堕落成现在这个样子?这个样子是果报,「果必有因」,佛把这个原因跟我们说出来了;事一定有理,果必有因,把这些事理因果的真相跟我们说出。所以十善是佛制定的吗?不是的,自性本具;迷了就变成十恶,觉悟了就是十善,我们不能不觉悟。然后感的果报就像这个经里头所说的,「身口常出妙香」,这是修善持戒自然的感应,持戒修善自自然然就是这个样子,没有加一点点意思在里头。佛经里头说:「常以戒香,为身璎珞。」这些比喻就是,璎珞,是不是真的需要这些璎珞?不需要,而以性德做为庄严身相的装饰,这个意思多好。这些话说明,我们在这一节经文应该怎样去修学。

 

底下这一句意思非常的圆满,『其香普熏无量世界』。怎么个薰法?在修因上来说,这是说明我们的修因影响所及,就是「普熏无量世界」。这话是真的吗?答案是肯定的。特别是在《华严经》里面我们体会到,佛菩萨他们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一周遍虚空法界。我们是凡夫,凡夫也起心动念,但是那个念头是邪念、恶念,我们的言语行为也是恶业。我们的恶念、恶习、恶业,给诸位讲,也是周遍虚空法界。我们自己不知道,如果知道了,你想想看,这个事情多么可怕!佛菩萨是常以妙香普熏无量世界,我们今天用什么东西薰世界?想想就明白了。我们应不应该?不应该,应当要学佛菩萨,恢复我们自己的性德。性德本来具足无量智慧、无量光明、无量相好、无量宝香,我们为什么不去做?不是做不到,而是迷得太重,关键就在「迷而不觉」。

 

佛法中常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一句话许多同修都耳熟,这个话是真的。正因为这一句话是真实的,所以我们起心动念就跟诸佛菩萨起感应道交的作用,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处所,你要跟诸佛菩萨沟通都可以。怎么样沟通?心里头一念不生。为什么心里头要一念不生?一念不生没有界限,畅通无碍;起一念分别,就有障碍,阻住了,就不通,道理在此地。所以画符、念咒、诵经、祈祷,要用真诚心,诚就通,真诚就通了。从这一桩事情我们就能够体会到,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确确实实跟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息息相关,确实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我们应当要学佛菩萨,用真心对待一切大众,不能用妄心,用妄心是对不起一切大众,要用真心;真心那是妙香普薰,我们用妄心那是秽气冲天,这是对不起大众,用现在话说,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就这么一桩事情。所以末后这一句,是把这个影响扩大了,横的扩大到虚空法界,竖的扩大到过去、未来,「横遍十方,竖穷三际」。

 

下面一段,『随所生处,色相端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悉皆具足』。佛菩萨应化在世间,色相不一定,相好也不一定。《普门品》同修们多半都念过,观音菩萨跟我们说得很清楚,他老人家在十方世界处处现身,「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所以我们看这一段经文,要懂得这个意思,这是举一个例,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佛身。「随所生处」,随是随缘,决定没有自己的意思;如果有自己的意思,这是凡夫,他的妄想、分别、执着还没有断掉,他是凡夫。诸佛菩萨、法身大士,妄想、分别、执着都断了,所以他们的示现就像《楞严经》上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这个身是感应所现的。

 

感应里面最殊胜的是「佛身」。就这一个例子来说,端,端正;严,庄严;容色端正,清净庄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就释迦牟尼佛出现在我们这一个世间所现的身相,丈六金身。昨天有同修问:「阿弥陀佛身金色」,为什么我们供的这个佛像是白色的,不是金色的?我们前面这一尊释迦牟尼佛也是白磁的。诸位要知道,佛法里面许许多多的言语,都是意在言外,你要懂得!你不能够执着音声名字,那就错了。

 

「金」代表什么?代表「圆满」,代表「不变」。在金属里面只有金的颜色不变,银会氧化、会变颜色,金不会变,所以取这个意思,它不是一定的。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了,我们每一个人看阿弥陀佛,说实在话,都不一样。为什么?阿弥陀佛也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怎么会一样?阿弥陀佛没有身相,随众生心念现相。你想阿弥陀佛是什么身相,你见的就是那个相,你所见的跟你想的完全一样。所以佛就是从你心想来现相给你看,这些都是事实。

 

普陀山梵音洞,大家都知道观音菩萨常在里头现相。有很多人去朝普陀,一定到梵音洞里面去拜观音,看看自己有没有缘分见到观音菩萨。有些人见到,有些人见不到。见不到的心不诚,就是你在拜观音菩萨,你心里头有妄想、有杂念,你就见不到;如果你去拜的时候,你拜个十分钟、二十分钟、半个钟点,你诚心诚意去拜,一个妄想杂念都没有,你会见到。但是见到观音菩萨像,往往每个人见到的不一样。

 

我记得我有一年在香港讲经,圣一法师来看我,告诉我,他们有三个人结伴去朝普陀,也到梵音洞里面去拜观音。拜了半个小时,观音菩萨出现了,三个人都见到,都非常欢喜。回来在路上,三个人就问:「你见到观音菩萨是什么样子?」圣一法师见到的观音菩萨是金色的,戴毘卢帽。另外两位,有一位见到就是我们通常见到的白衣观音,另一位法师见到的是一个出家比丘相。三个人都见到,三个人见的不一样。这些道理我们都要懂,懂了之后,就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不再有妄想分别执着,你才能见到佛菩萨的真身;有妄想分别执着,你所见到的都是化身,他随你的心想,变化的相状。

 

我们世间人,大概中国跟印度都差不多,认为身相某些部分,认为这是一种贵相、好相,所以三十二种叫「大丈夫相」,我们中国人讲大贵相,大富大贵的相。世间人认为贵相,佛示现的统统具足,没有一样缺少。佛为什么要做这样的示现?用这个形象去接引众生。形象,用现在商业上的话,就是包装、招牌。接引众生,摄受众生,让众生一看到佛菩萨的相好,就能生欢喜心,就愿意向他学习,相好的作用如是而已。所以世尊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佛在经上跟我们说,「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转轮王也有,可见得这个确实是过去生中无量劫来所修的福报,相好是属于福报。转轮王的相好没有佛那么样的纤细;跟佛相比,没有佛那么样的纤细。

 

在这一段经文里面,我们应当要学习的,我们明了「随类现身」是属于接引广大众生第一个手段。我们学佛,做佛的弟子,无论在家出家,对于佛教的形象,决定不能够毁坏。毁坏佛教的形象,诸位想想,岂不是等于破佛身血?这个罪很重,几个人体会到这一桩事情?无论出家在家,人家一看我们是佛教徒,我们是佛弟子,佛弟子在社会上一定给大众做最好的榜样,所以身相不能不重视。

 

可是你要晓得,身相是福德修成的,决定不是化妆能够化得出来的;那是化妆化不出来的,福德修成的,要认真断恶修善,要破迷开悟。只要认真修行,你这个色身相好一定可以获得,不必去求,自自然然就获得。这一个色身相好,就能够摄受许多众生。头一个,就能度你的家人。你的身体健康,色相庄严,心地清净,足以令你的家亲眷属、你的同学朋友,见到你生欢喜心,特别是在中年之后。为什么?人到中年之后,他都懂得寻求健康,看到你身体这么好,他就会向你请教:「你是怎么保养的?」你就可以把佛法介绍给他,你就度了一个众生。所以这个身相是个招牌,招牌非常重要。如果说你的身相不好,你道行不错、很好,这个话在佛经上讲不通的。道行是因,相好是果报,因好果不好,没有这个道理,因与果决定是相应的。

 

我们在外面把佛法介绍给广大群众,诸位想想,你不真修怎么行?这一桩事情做不得假的。电视的画面,往往是靠不住的。我听说什么?上电视的时候,都要经过化妆,还有化妆师来替你化妆。一化妆,面孔就是假的,就不是你的本来面目。我们学佛,也有机会上电视,我们决定不化妆,决定不搞假的。我们搞假的,说实在话,我们就对不起佛菩萨,我们也对不起众生。为什么?欺骗,那就不真实了。

 

所以「色相端严」我们一定要注意到,要认真努力修清净心;心地真诚清净平等慈悲,你的色相自然端严。你再能够修积功德,凡是利益社会大众的事情,一定要多做,做得愈多愈好,做得愈大愈好,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你相好才能够具足。这个不是自受用,是为了他受用,为了接引一切广大众生,我们不能不这样作法。所以菩萨念念都为众生,行行为一切众生,确确实实没有为自己。为自己就错了,一切都是为众生的,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学习。

 

第三个小段,这是「最上利乐」。『手中常出无尽之宝,庄严之具,一切所须,最上之物,利乐有情。』这一段就是修布施供养。在佛法里面归纳为三个科目:四摄、六度、普贤十愿,这就是「手中常出无尽之宝」。菩萨当中,有「宝手菩萨」、有「妙臂菩萨」,在我们居士林四楼天台上,我们供养的有千手观世音菩萨。宝手、妙臂、千手,都是表法的意思,都是代表菩萨欢喜布施。我们凡夫心念跟菩萨恰恰相反,凡夫吝啬,不肯布施,他常常想到「我们生活非常艰难,这个钱财得来不容易」,所以对于财布施就感到恐怖,于是不敢发这个心。

 

其实这个观念是错误的。你为什么会遇到这么样的艰难,这么样的辛苦?你不了解这个道理,这个道理就是因为你没有修财布施。福报,过去、今生都是修积得的。佛在经上跟我们讲的,我们要能懂,要能体会到,财物愈布施愈多。「手中常出无尽之宝」,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菩萨能,跟诸位同修说,我们个个人都能,问题就是你肯不肯施。愈施愈多,不肯布施就难了,永远缺乏。这一桩事情确实很难教人相信,唯有自己真正依教奉行的人,他才能体会得到。

 

财布施得财宝,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财富、聪明、健康长寿都是我们所希求的,无论古今中外,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提到这三桩事情,每个人都求、都要,他不会拒绝。怎么能求到?佛家常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话是真的吗?千真万确,确确实实有求必应。我们要懂得求的道理,要懂得求的方法,如理如法的去求,决定得到。但是得到,诸位要知道,得到决定不能够保持,不能够据为己有,这个道理懂得的人就更少了。

 

为什么不能据为己有?保不住。不但世间所有一切财物你保不住,就是连我们这个身都保不住。试问:哪一样东西你能保住?这个身,剎那剎那在衰老;人老不是一年一年老,不是一天一天老,剎那剎那在衰老。你懂得吗?连这个身都保不住,何况身外之物!我们明白这个道理,财富得来是什么原因?是因为你修因感果。那个因要永远不断的去修,决定不能停止。正如同我们讲学习,生生世世永无间断的在学习。我们修布施,修财布施、修法布施、修无畏布施,也是永恒没有终止的。所以「舍得」,你舍一定有得,得到的那个「得」,也要把它舍掉,把那个得再舍掉。这样愈舍愈多,手中才常出无尽之宝,是这么个道理来的,这是事实真相。

 

「庄严之具,一切所须,最上之物」。一切众生生活在世间,受用不外两大类,一个是物质的,一个是精神的。这两种受用,物质比不上精神;换句话说,精神生活远远超过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里面有真实的受用,物质生活里头没有。于是我们就想到,什么是「庄严之具」?什么是「最上之物」?目的在利乐有情。在这里我们一定要能够记住,佛法在世间建立的宗旨是什么?经论里面常讲八个字,「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你明了这个宗旨,你才晓得此地所讲的庄严之具、最上之物是什么。我们应该给众生什么?帮助众生破迷开悟。众生苦是从迷来的,众生乐是从觉悟来的,我们要帮助他离苦得乐。离苦得乐是果报,它的因就是破迷开悟,这个事情只有菩萨办得到。菩萨怎么样?他本身觉悟了,所以他才能够帮助别人。自己没有觉悟,怎么能帮助别人?

 

在过去,菩萨做这个事情,「庄严之具」,不外乎是建立道场,这是庄严之具;「最上之物」,无过于弘法利生。过去国家做!那些帝王他懂得,他懂得修福,建道场、弘扬佛法,他懂得;长者居士大德们他们懂得;所以无不是尽心尽力在办好宗教教学,这是「一切所须,最上之物」里面最重要的一件。现在,在佛的末法时期,在全世界佛教衰微到极处这个环境当中,我们怎么作法?建道场不难,道场建立之后,没有人来讲经弘法,这就是从前李炳南老居士常讲的:「有庙无道,不能兴教。」所以今天建道场的风气很盛,弘法这个事情被遗忘掉了。道场建得金碧辉煌,目的何在?招来观光旅游客人,做为观光的景点,收取这一方面的利润。与菩萨「利乐有情」的愿望相违背了,这个我们要懂。

 

过去南北朝时候梁武帝,这是我们佛门的大护法。他以国王的权力护持佛法,在他管辖区域之内建了四百八十座寺庙。四百八十座!他喜欢人出家,所以度出家人有几十万人;他非常喜欢人出家,他护法。达摩祖师那个时候到中国来,他们两个见了面,梁武帝就把他在佛门做的这些事业,向达摩祖师炫耀:「我做的功德大不大?」达摩祖师老实告诉他一句话:「并无功德。」诸位同修仔细想想这句话,那个时候梁武帝建那么多道场「并无功德」,你们今天建了多少道场?还说自己功德很大!

 

在这个地方我怕诸位同修疑惑,我略略加以解释。功德跟福德不一样。功德能了生死、出三界;断恶修善、破迷开悟是功德。如果十恶没有断,做一切的善行都是属于福德。如果当年梁武帝问达摩祖师:「我的福报大不大?」达摩祖师一定说:「很大很大!」福报,不是功德;他修的是福报,不是功德,这个我们要辨别清楚。福德再大,顶多到天上去作天王,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这个同修们一定要记住。功德就不一样,功德,持戒有功,他的果是得定,他能得定,定是德;持戒是功,定是德。修定有功,开慧是德。这个果报不一样的,所以功德跟福德我们要把它辨别清楚。

 

在今天我们所处这个环境里面,应当要修大功德。大功德,不为自己就是功德,为众生的是功德;为自己的是福德。为自己,出不了六道轮回;为众生,就超越了。念念为众生,决定不为自己,希望大家记住。为社会、为国家、为世界、为众生,不要为自己,你得的利益不可思议!为自己就错了,为自己都变成了福报,纵然享天福,天福享尽依旧要堕落,所以它是不究竟的。决定不为自己,要做大功德。

 

大功德,一定要利用现代的高科技。像我们现在用的网际网络的传播,我们讲经在这一个现场,全世界在这个时间收我们的网站,统统都能收到,这是二十一世纪的道场。不在乎寺庙的大小,在乎你传播工具的现代化。再小一个房间,我在这里讲经说法,全世界人都听到,这是大道场!要懂得运用科学技术,要懂得用现代化的方法。我们讲经,对现代人来说,这是第一手。能听的人、能理解的人并不多,可是这一手非常重要,这是第一手的资料。希望真正能听懂的人、听明白的人发大心,你懂得之后,最好能够把它编成剧本,用电视连续剧的方法来推广。全世界每个地方人都喜欢看连续剧,天天在电视旁边坐着,用这个方法推广。

 

现在我们这个地方也刚刚开始,看到《了凡四训》有两片电视剧的方式推出来了。别看这两片东西,比我在讲台上辛辛苦苦的讲一遍《了凡四训》效果大得多!这两片时间太短了,实在讲,还是不够。所以我们希望将来能够拍摄到六片,也不要太多,使内容更充实一些,把它配成各种不同的语言发音,就能够流通到全世界,这是「一切所须,最上之物」。「最上之物」是这个东西,最好能够从卫星电视台去播放,收听的人就更多了。得用这个方法去「利乐有情」。希望我们同修都能有这个概念,将来因缘成熟了,国家政策改变了,我们的宗教教学可以在电视上广播了,我们要在这一个大事业上尽一分力量。当然,最希望的是诸位能够参与,将来拍摄电视剧,希望大家能够发心参与,这个功德无量无边。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12月24日15:23:1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39332.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