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育杂志》第477期 本期专栏:中华传统文化代表作《四书》简介(上) 2017年9月1日

admin 佛陀教育杂志评论阅读模式

本期专栏:中华传统文化代表作《四书》简介《佛陀教育杂志》第477期 本期专栏:中华传统文化代表作《四书》简介(上) 2017年9月1日

本期内容简介

经论辑要:金刚经讲义节要述记(202)

印光大师开示:论存心立品

伦理道德:中国教育理念、方法、经验是人类的瑰宝

因果教育: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新译(42)

心得交流:eg20953同学的学佛心得

答疑解惑


本期专栏:中华传统文化代表作《四书》简介(上)

 

世界各族的祖先都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给后代子孙,令我们非常感恩。在今天交通进步、通讯发达的时代,地球变成一个村、变成了一家,使得我们能够分享各族祖先的智慧与经验的遗产,加以运用,更好的共同经营这个地球村、地球家。藉着今天伦敦祭祖大典的机会,我想跟大家分享中华传统文化代表作之《四书》的简介,希望有助于东西文化的交流互鉴,促进社会和谐与世界和平。

 

中华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三家为代表,而《四书》则是儒家的代表。《四书》在从前是中国人必读之书。《四书》开篇的几句话都是最关键的话,是全书的宗旨,所以底下我就以《四书》的开篇第一章来进行介绍。

 

《大学》开篇简介

 

《大学》一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讲的“明德”,就是《三字经》上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也是佛法里面所讲的自性。“亲民”的意思就是博爱大众,在佛法讲的是慈悲。“明明德”和“亲民”都做到圆满,就是“止于至善”。明德是大人之学,大道之体,本体;亲民是相,现象;止于至善是作用,是用。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三句话,把大人之学,体、相、用都说明白了,跟大乘佛法都能相通。

 

现在人们的情况怎么样?现在我们的明德不明。所以老祖宗聪明,在“明德”上头加上一个“明”字,这个“明”字是动词,希望把我们的明德恢复光明;这是教育的目的,要恢复明德。以佛法来讲,这是属于自利,也就是要成就自己的德行与能力。恢复明德的方法就是要断烦恼;如果烦恼不断,明德就没有办法恢复。自利之后一定要利他,亲民是利他,帮助众生恢复自性的明德,然后才能止于至善,达到善的极处,究竟圆满。谁做到止于至善?孔子做到了,老子做到了,都是止于至善的好榜样。以上是《大学》的总纲领。

 

纲领说出来之后,就要教方法。如何才能够做到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第一个要“知止”,也就是说,在这一生当中,你要有一个目标。每个人的人生目标不相同,但是这里头有个原则:无论从事哪一种行业,一定要专精,这就是知止。“知止而后有定”,目标确定之后,心就有固定的方向,不会朝三暮四;“定而后能静”,方向确定之后,你才能静得下来;“静而后能安”,静下来之后,你的心就安定;“安而后能虑”,心安定之后,智慧就生起来了;“虑而后能得”,智慧开了之后,你就得到成就。这个“得”是得什么?得明明德、得亲民、得止于至善,这些境界你都能够得到。

 

纲领和方法都知道了,修行从哪里下手?从“格物”下手。“物”是什么?是物欲,是欲望。世间人常讲的“欲海难填”,你只要有欲望,你就不能止。“格”是格斗,要跟欲望格斗,要把欲望克制住。欲望是什么?贪瞋痴慢、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凡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

 

“物格而后知至”,革除欲望之后,本有的智慧才能开显出来。格物是破烦恼障,致知是破所知障,这两种障碍去掉之后,你的意才诚、心才正;诚意就是直心、就是至诚心,正心就是深心、大悲心。然后就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亲民和止于至善的功夫、效果就出来了。

 

 《中庸》开篇简介

 

《中庸》开宗明义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什么叫天命?本有的真心是天命,天是自然的、固有的。我们现前一念心性,这个真心本性是遍法界的,充满整个宇宙,不生不灭,无有动摇,所谓“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三际是讲的时间,过去、现在、未来,十方是讲的空间;在无尽的时空里面,心性没有一处不遍满,这就是《中庸》里面讲的性。

 

“率性之谓道”,率性是讲众生有感,自性就有应。自性的大用就是能知能觉,见闻觉知,所以“感而遂通”,有感就有应。这个感应,佛法里称之为因果。这个感是什么?起心动念是感;应,境界现前就是应。因果、感应相续循环这个理就叫做“道”,那么就因果来讲,善因感善果,恶因感恶报,这个是丝毫不爽,一点也不会差错的。这是怎么来的?本来就是这样,自然而然的,这叫“道”,如是因就得如是果。

 

“修道之谓教”,明了因果法则,你就依循着因果而修,断恶修善,种善因得善果,最后你的果才能圆满。种圆满的因就有圆满的果,这种修德跟自性的性德圆融成一体,所谓“性修不二”,这叫圣人之教,圣人的教诲。《中庸》讲的理极为深广,教导我们依照自性的道而行中和。所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能够行中和之道,天地万物就会处在自然和谐的状态。《中庸》所讲的道理是《四书》所依据的基本原理;不仅是《四书》,乃至整个圣贤教育,都是以这种吾人本善之本性为体的。从这里可以看到,儒家的学问跟佛家所说的明心见性,都不外乎是让我们恢复、回归自己本有的明德、佛性而已。

 

如何开始修道?印光大师有一段话说:“其下手最亲切处,在于格物慎独,克己复礼,主敬存诚。”“格物”就是格除物欲,“慎独”是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不放肆、也不随便,还是认真格除自己内心的欲望,以期达到至善。这种慎独的功夫很重要,能够慎独才会有诚意正心。“克己复礼”,“克己”是克服自己的习气毛病,把自己的恶行、恶语、恶念格除干净;“复礼”是遵循古圣先贤的教诲。这些教诲不是古圣先贤故意弄出来、制造出来禁锢我们、规范我们的,这些教诲都是讲我们心性中本有的性德,只是我们现在不能恢复性德,也就是不能明明德,就不得不先依靠圣贤教诲来修行。等到有一天能够恢复明德,那你所做的无一不跟圣贤教诲相应,那时候圣贤教诲就没用处了,全是你自己的心行。“主敬存诚”,就是你心中要有诚敬,圣贤学问是从诚敬入手。

 

  ——恭录自上净下空老和尚讲演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9月18日08:48:0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35095.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