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大意(第19集)主讲

admin 大智度论大意评论阅读模式

大智度论大意  (第十九集)  1980/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11-0019

MP3下载

《大智度论》第十九卷,这就是解释三十七道品。

 

经【菩萨摩诃萨。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不生故应具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

 

在论文里面一开头就给我们提示出来,我们把文念几句:

 

【问曰。三十七品是声闻、辟支佛道。六波罗蜜是菩萨摩诃萨道。何以故于菩萨道中说声闻法。】

 

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大智度论》这是菩萨法,菩萨法里面为什么要讲声闻法,讲小乘法?答的里面很多,我们只念一句:

 

【答曰。菩萨摩诃萨应学一切善法一切道。】

 

这就是说明,菩萨应当要学『一切善法一切道』,不但小乘法菩萨要学,人间法菩萨也要学,外道法菩萨还是要学。你要说,「这不是佛法,这是外道法,我不要学」,你不是菩萨。为什么?菩萨是博学多闻,没有不通达的,他要是没有通达,当然要学,不学那就会有障碍,所以菩萨才是具足无量智慧。

 

这首先说出菩萨是不舍弃小乘法的,但是在此地要晓得,三十七品通常我们是讲小乘的,也有大乘三十七品,我们很少听说过,正如同十二头陀行,十二头陀行我们一般也是讲小乘的。记得我们过去在大专讲座里面,曾经有一届讲《华严经》「德生童子、有德童女」章,在那一章后面有十二头陀行,那是大乘的十二头陀行,名称是一样,境界完全不相同。由此我们可以证知,一一法无不通大小乘,即使是六波罗蜜。我们讲到六波罗蜜,诸位概念当中立刻就反应到这是大乘佛法,可是小乘佛法里头也修六波罗蜜。由此可知,六波罗蜜不是菩萨专有的,小乘,就说藏教的,藏教也修六波罗蜜。实在讲我们现在修的六度是人天法的六度,我们是连小乘的六度还不到,咱们是人天乘的六度,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的。所以佛法是于人无碍,决定不能够执着,执着就是病,执着就错了,执着不能解佛所说义。第二页第一行:

 

【佛说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是摩诃衍。】

 

『摩诃衍』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大乘。这几句话是佛在《般若波罗蜜经》里面讲的,这就是说明三十七道品是大乘佛法,不是后人假造的,不是后人说的,是佛说的。

 

【三藏中亦不说三十七品独是小乘法。】

 

小乘里面确实讲三十七品,但是并没有说明这三十七道品只是小乘人有,大乘人没有,没有说过这个话。

 

【佛以大慈故。说三十七品涅槃道。随众生愿。随众生因缘。各得其道。】

 

这底下说明佛说法的原则,佛是大慈大悲,随缘令一切众生『各得其道』,所以佛说法是极其圆融。在此地我在这里打个闲岔,说法实在是一桩相当难的事情,尤其所谓称性而说更是困难。昨天我听到有一位老师,这是大学里面的老师,他在大学上课就学方东美先生那种讲学的方法。方东美先生讲学也许有人听过,他是海阔天空,漫无边际。他也学这个方法在那边教,把学生教得个个打瞌睡,后来几乎都没有学生愿意上他的课。另外一个老教授就教导他,告诉他:你不能学方先生,方先生讲学,他是讲学他不是上课,他是讲学。讲学的目的就好比播种,种子播出去。佛就是讲学,到处播种子,上根的得上乘的利益,中根的得中等利益,下根的得小的利益,各个人都得利益。这很不是容易事情,正是所谓「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是在学术上确实有相当的修养,单单靠修养还不够,一定要有相当的领悟,在佛法里面讲他有悟处,这才能做到。我们没有悟处,修养功夫都不到家,这种谈法一定会把听众说跑掉的。

 

在佛法里面,我当初在民国四十七、八年跟李老师学佛法的时候,我们同学当中也有几个想模仿李老师讲经的方法,到外面讲给别人听。李老师一再教诫决定不能学,你一学必定就坏事。至于为什么不能学,老师并没有说出来。可是凡是学他那个样子在外面讲经的,都没有成就,都不能成功。这跟这年轻的老师学方先生是一样的毛病。我们初学出去讲东西给别人听,诸位要知道,就好像师范学校毕业去当教员,是去上课不是讲学。上课,开始学讲就是经本打开,一字一句讲得清清楚楚,都没有讲错,这就对了,没有毛病;讲学,他是这个经打开,议论风生,意在言外,那是人家真正有性德,这是我们学不到的。你要是悟了就会,不悟,老师要教你也没法子教,确实老师没法子教。悟了之后是你自己心性里面流出来的,真正是大经里面所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样一来诸位就晓得,悟很重要。

 

我们几时才能开悟?这个事情不能着急,开悟的方法无量无边,参禅可以开悟、持戒也能开悟、念佛也能开悟、拜佛也能开悟、念经也能开悟、在这里讲经也能开悟,只要你功夫到,一定有开悟的那一天,一定有开悟的机缘。悟后跟悟前完全不相同,悟前所讲的统统是别人的东西,要是拿自己意思来讲,毛病就出来了,就错了。所以悟前是别人的,讲别人的不会错,按照人家的经论注疏来讲不会有毛病;讲自己的就错了,自己邪知邪见,自己不能不承认。见了性之后才是正知正见,没有见性都叫妄想。学佛,所谓自度,自度就是见性,八万四千法门,法门虽然不一样,目标是一个,都是见性成佛,这样才能够解决真正的问题。此地引用佛说法的原则,给我们一个非常好的提示,我们为初级说就要按照规矩本本分分的来说。几时开悟了,你自然与诸佛菩萨所谓是一鼻孔出气,就没有两样了。在这一页倒数第三行:

 

【答曰。菩萨虽久住生死中。亦应知实道、非实道。是世间、是涅槃。】

 

『实』就是真实道,就是诸法实相。『非实道』,

 

真实与非真实,非真实就是虚妄,《金刚经》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道是『涅槃』,非实道是『世间』。

 

【知是已。】

 

世出世间真与妄都彻底明了了。

 

【立大愿。】

 

这个『愿』是从这里生的。

 

【众生可愍。我当拔出着无为处。】

 

我应当要救度一切众生。

 

【以是实法行诸波罗蜜。能到佛道。】

 

这一句非常重要,我们要想成佛,成佛就是成就最究竟圆满的智慧,得到最究竟圆满的福报,这就是成佛。佛称之为二足尊,就是智慧也满足、福报也满足,这叫做二足尊,一丝毫欠缺都没有,这叫成佛。我们要想达到这个目的,记住『以是实法行诸波罗蜜』,「实」是真实的,决定不能用虚妄的。虚妄与佛道不相应,佛道与真实相应。在这几句话里面我们把它合起来说,就是菩萨无住涅槃能到佛道,大彻大悟的菩萨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久住生死中,他不住涅槃;虽然久住生死中,他又能够知实道,实道就是涅槃,这叫二边不住。第三页第三行:

 

【复次。若如汝所说菩萨久住生死中。应受种种身心苦恼。若不得实智。云何能忍是事。】

 

忍不容易,世出世间法所以不能够成就就是不能忍,所以中国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我们看看这些成功的大人物,无论他是哪一界,他是在领袖地位的人物,确实人家真的是喜怒不形于色,他能忍受,他能够不动声色,这就是佛法里面所讲的定功。他不为境界所扰乱,他心是定的,心是清净的,清净心就生智慧,就能把一切事理境界看得清清楚楚,他知道应当怎么应付、怎么来处理。如果忍不过,发脾气是不能忍,生欢喜心也是不能忍,发脾气会坏事,生欢喜心也会坏事。要学着如如不动,这个功夫很难。菩萨之所以能成佛就是他事事都能忍,他为什么能忍?他有『实智』,实智就是根本智,他有根本智所以他能够忍。实智能忍,忍能够成就实智,这两个是互为因果,你有智慧就能忍,你能忍就有智慧,这才能办大事。我们常常讲忍辱波罗蜜,忍辱重要,没有智慧天天讲也不行,事到临头还是忍不过。为什么?没有智慧。由此可知,佛法教学大主意就是教我们开智慧。

 

【以是故。菩萨摩诃萨求是道品实智时。以般若波罗蜜力故。能转世间为道果涅槃。】

 

我们通常在大乘佛法里面讲的,也许是唯识里说的,转识成智,转识成智是理上转。『转世间为道果涅槃』,这是果上转,是我们现前境界上转,这是真实的受用。你要是会了,你现在生活在这个世间,什么世间?一真法界,极乐世界。现在这个世间就事事无碍,烦恼不生,法喜充满!这个不是妄言,是真实法,问题就是你没转业。因转了,果自然就转,所谓是因圆果满,这才能够得到真实的受用。

 

怎么转法?此地也提了几句纲领,文诸位自己去读,要紧的是不取相就能转,不取相就能证大涅槃。可见得我们之所以不能够转境界,不能转境界就是被境界所转,原因在什么地方?原因是在我们在境界当中处处着相,不晓得相是虚妄的,把虚妄相当作真实,处处着取,于是得失的心就太重了。得失心是一切烦恼的根源,只要一有得失心,无论是在世法、是在出世间法,有得失心,心就不自在,心就不能得解脱。换句话说,障碍了法身,障碍了般若,法身、般若、解脱都不能现前。六祖在《坛经》里面跟我们讲,佛法是不二法;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头也给我们讲,不二法门是真、是实。第三面倒数第二行:

 

【菩萨法中。说世间即是涅槃。智慧深入诸法故。】

 

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这是菩萨法中说的。

 

【如佛告须菩提。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空即是涅槃。涅槃即是空。】

 

这几句话是《般若心经》里面的意思。第四面第四行:

 

【菩萨摩诃萨得是实相故。不厌世间。不乐涅槃。三十七品是实智之地。】

 

菩萨法确实是如此,他对世间厌不厌?不厌。在世间里面不生烦恼,心是清净的,在大涅槃里面他不生喜乐,心也是清净的。换句话说,世间是逆境,涅槃是顺境,顺逆境界里面他都不动心,这叫做菩萨法。我们要学,就是要在境界里面学不动心,这就是学菩萨法。给诸位说,这是菩萨法里面的一乘佛法,《法华经》里面所谓「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一佛乘是圆顿的菩萨,是属于圆顿教。圆顿菩萨的修学跟三乘完全不一样,三乘是声闻、缘觉、菩萨,跟这三乘人不一样,这种法子高明极了。虽然是不一样,但是诸位要记住,三乘的仪规并不舍弃,并不轻视它。要是轻视它还讲什么三十七道品?不但三十七道品不轻慢它,外道法也不轻慢它。

 

何以故?法法平等,无有高下,这才真正叫圆顿。你要是看到外道,基督教的《圣经》,那怎么能跟我们《华严经》相比?那就错了,不平等了,既不圆又不顿。这样说起来,基督教的《圣经》跟《华严经》怎么个等法?怎么个平等法?前面举《心经》的几句话,你要是念通了,原来是如此,「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基督教那个经典不是色法吗?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打开《华严经》也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它怎么不一样?文字性空,言说性空,一切诸法因缘和合而有,因缘和合就是因缘所生,凡是因缘所生法,它没有自性,当体即空,它怎么不等?所以万法平等。到万法平等,这个心多开朗、多清净,此时之心海阔天空,没有障碍了,这种智慧就叫做根本智。根本智现前,然后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念念增长智慧。智慧一增长,什么法都活了,都不是死的了。

 

我在讲席当中也举比喻给诸位说,学要学活的,不能学死的,学死的解决不了问题,不但不能度众生,度自己也度不了。为什么?死的。什么叫活的、什么叫死的?开悟就是活的,不开悟就是死的。死法子没有人愿意接受,没有人愿意学习,没有人喜欢;活的东西人见人爱,它有生趣。佛法的经典、世间的经书,如何把它念活,这是学佛、读书人第一要紧处,别把它念死了。我常比喻说,我们中国文化五千年的历史,好比这是五千年的神木,这棵大树,它在今天怎么样?它还是生芽,还是长枝条,还开花结果,这个树是活的,不是死的,只要这个树一生芽、一长叶,长新的叶子,诸位要晓得,这树整个都是活的。你要是说它的根死了,根死了怎么会长新芽?说干有一节死掉,一节死掉那也不会长新芽的。长出新芽证明这棵树是活的,不是死的。

 

我们求学,我们学菩萨道,我们在大乘佛法里就要是一个新的芽,大乘佛法里才有你一份,是新枝!这个新的枝、新的芽从哪里发的?从故枝上发的,故枝是什么?历代的注疏、祖师所传的道,这是故枝。故枝是从根本来的,根本是什么?根本是经论,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从释迦牟尼佛所讲的,历代祖师所传,到我这个时候还是新的,绝不是墨守成规,死在故枝里面,那是死的、不作用的,那没有价值。所谓是推陈出新,儒家所讲的,做学问是「苟日新,日日新」,所以圣教永远是在时代的尖端,好像一棵树木一样,年年发新枝、年年结新果实,才能够度自己,才能够度这一个时代的众生。新枝就是新智慧,新智慧就是所谓后得智。根本那就叫根本智,后得智都是从根本智上来的,你看这个关系多么重要!

 

我们读书、学佛要是不在这上着眼,那我们真是一头迷到底了,永远不会开悟。为什么?你根本就没有向开悟的方向走,没有向开悟的道路上走,你怎么开得了悟?你的目标都是守在故枝里头,从来没有想到要突破、要超越。超越不是凭空,是依根依本,换句话说,有本有源这才是真正的超越,才是真智慧;尔后世出世间一切法、一切问题,别人只要来请教你,你立刻就能解决。这就是智慧,也正是像六祖所说的依「一般若」,一般若是根本智,「生八万四千智慧」;能大师又说,「惠能心中常生智慧」。那真是一棵常青树,天天发新芽,天天长新枝,你看多有趣味。这样读书是读活书,展开书本无量的智慧现前,那怎么不法喜充满?世出世间一切问题到了面前迎刃而解,一丝毫的障碍都没有。这个才叫菩萨,菩萨是个觉悟的众生,菩萨是印度话,翻作中国的意思是觉有情,就是觉悟的有情众生,他不迷。觉就是有智慧,是具足大智慧的众生,这叫菩萨。底下有一段说明如来说法所为,诸佛菩萨为什么说法,在第四面倒数第五行:

 

【众生心种种不同。】

 

这个『心』是指念头,众生的念头种种不同。

 

【结使亦种种。】

 

『结使』是烦恼,烦恼也有种种不同。

 

【所乐所解法亦种种。】

 

『所乐』是爱好,众生所爱好的;『解』是理解,他对于一切法的认识,对于一切法的了解,也是种种不同。这都是讲的众生,这几句叫观机。

 

【佛法虽一实一相。】

 

『佛法』是真实法,就是根本智,根本智是『一』,法界叫一真法界。禅宗里面所标榜的「识得一,万事毕」,「一」是大根大本,佛法虽然是一乘,是一佛乘,虽然是一界,一真法界,可是你看:

 

【为众生故。于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聚。作分别说。】

 

佛说十法界,佛说百千法界,佛说无量法门,都是从一实法里头分出来的,说得再多还是一,所以一即是多。佛法有没有差别说?没有差别说。为什么?种种差别法都说的一个,都是说一真。无量差别智慧都是诱导我们入一实智,所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而我们修学佛法的人不了解佛的深义,佛说差别法,我们就分别他的差别法,我们就执着差别法,不能从差别里面去认识一,毛病就产生在这里。开经偈说「愿解如来真实义」,这句话真是说绝了,如来的真实义是在一、在真,是教我们见真实。不能执着,原则不能执着,法门也不能执着。唯识里面所说的,离开依他起、离开遍计执就是圆成实,圆成实是一真。由此可知,我们为什么见不到圆成实?因为我们不能够离开遍计执,不能够离开依他起,一切的名相言说是遍计执,一切色相是依他起,色相心相都是依他起。我们读《百法明门》要觉悟,九十四种有为法都是依他起,这九十四种里面二十四个不相应是遍计所执性,更是虚假,我们为什么要执着?为什么不肯放下?诸佛如来无量的智慧德能我们每个人都具足。不是说佛有、我没有,我所有的跟佛有的一样,他不比我多一分,我也不比他缺少一分。为什么人家那么大自在?我为什么不自在?就是放不下依他起、遍计执。向下经文好的句子这在一卷里面实在太多,我们因为时间限制,没有法子一句一句,不要说是讲,念也没时间,希望诸位同修自己要用功,多看看。向下举一个例子,第五页第四行:

 

【或说一法度众生。如佛告一比丘。非汝物莫取。】

 

这是说什么?不偷盗,这是戒律里面的一条。『非汝物』,不是你的物,你不要取。

 

【比丘言。知已。世尊。】

 

比丘答覆说:我晓得了,佛说的意思我懂得,世尊。

 

【佛言。云何知。】

 

你怎么知道的?

 

【比丘言。诸法非我物。不应取。】

 

真正大彻大悟了!诸法,四大五蕴是诸法,『诸法非我物,不应取』,不但当下就证人我空,法我也空。佛说这句话,在平常讲不偷盗,「是的,不是我的东西我不要」。这个书是我的,这讲堂是我的,那个房子不是我的,我不要。那个人聪明,人家听了这句话,我这个身是四大五蕴,不是我的,我也不要了,一切诸法不是我的,我也不取了。佛说的一句话,有的人听了,他一听就成佛,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这才叫持戒,这是不偷盗戒圆满清净之相。在戒条里头每一条都是如此,这是随便拈一条给诸位说说,我特别把这一条也提出来给大家讲讲。所以聪明利根跟笨头笨脑不一样,聪明利根一听就明了,正是所谓一闻千悟!在这一页倒数第二行:

 

【是三十七品。众药和合。足疗一切众生病。】

 

这就是佛为什么要说无量的法门?为什么要说三十七道品?因为众生的毛病太多,这个方法不能治他,用那个方法;那个方法不能治,再换一个方法,所以法门才无量无边。目的只有一个,把病治好就行了。诸位要是懂这个意思了,我再问问,佛有没有法?佛没有法。佛的法是因为众生有病才变出法来,众生要没有病,他有个什么法?药是因为你有病才有药;你要没有病,世间哪有药?就没有药了。这个道理诸位要是明白了,所以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他说他没有说过一句法,谁要说他说法就是谤佛,真的,一点不假。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一天讲到晚,确实没有说一句法,也可以说没说一个字。为什么?因为说的都是从众生相对建立的,没有众生就没有他。要明了这个道理,你才能够真正理解佛说这句话并不是自相矛盾,并不是说了四十九年到最后都否定掉,都不承认,说话不算话了,不是的。佛还能说话不算话吗?他有他真正道理在。底下举了个例子:

 

【是故不用多说。如佛虽有无量力。但说十力。于度众生事足。是三十七品。十法为根本。】

 

这就是常常讲的三十七法,实际上三十七法再把它归纳,根本法只有十。何等十?第一是信,第二是戒,第三是思惟,第四是精进,第五是念,第六是定,第七是慧,第八是除,第九是喜,第十是舍。佛十种根本法是自度化他的基础,自行化他的开始,一切万法都不离开这十个根本法。这十个根本法以下都有简单的解释。第五页倒数第四行以下,是给我们说明学习的次第,诸位要去看,对我们都有很大的受用。向下是按照顺序来解释三十七道品。什么叫四念处?第七面倒数第一行:

 

【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四念处就是这四种法。这四种法的观法,天台家有很详细的说明,智者大师有一部疏叫《四念处注》,一共有四卷,讲四念处分配在藏通别圆,藏教的四念处、通教的四念处、别教的四念处、圆教的四念处。四念处如是,诸位想想,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哪一法不如是?法法都配在藏通别圆里面。所以法是圆的,绝不是说这个法是小乘人修的,我是大菩萨不能修;或者那是菩萨修的,小乘人修不得的,不是的,彻上彻下、彻始彻终没有一法不是我们不应该修学的。所以四念处的观法我们应当要晓得,应当要学习。龙树菩萨在此地只说了个纲领,而没有智者大师说得那么详细,但是这个纲领也可以说是相当详细,比我们一般注疏或者是讲解还是要详细得多。第八页第六行:

 

【观身五种不净相。何等五。一者生处不净。二者种子不净。三者自性不净。四者自相不净。五者究竟不净。】

 

这一段文一直到第十页偈颂这里为止。第十面倒数第五行:

 

【复次。是身生时死时。所近身物。所安身处。】

 

从这个以下一共有二十三行文,详细说明『不净』的苦相,我们应当要熟读,要深思。我们不是要离苦吗?离苦首先要知苦,要觉苦,而后才能够离苦。在第十二面倒数第四行第二句「以乐受故」,从这以下是『观受是苦』。第十四面第三行:

 

【凡夫人于有漏法中心着。】

 

有漏法是心执着。

 

【以有漏法无常失坏故生苦。】

 

这是苦怎么来的。

 

【无漏法心不着故。】

 

无漏这是圣人,是一个觉悟的人,他为什么觉悟?因为他不执着,他在一切法里头都不执着,所以这是无漏法。

 

【虽无常。不能生忧悲苦恼等故。不名为苦。】

 

这是他觉悟了,觉悟不执着,不执着就不生烦恼,不生烦恼就不叫『苦』。

 

【亦诸使不使故。】

 

『诸使』是烦恼的代名词,就是这些烦恼不起现行,不再牵着你的心走了。这几句话,总而言之是说有漏则苦,无漏是无受,无受则无着,这才叫做正受,正受只有佛菩萨才有。我把这一段归纳成十六个字,我再念一遍,诸位应当记住:「有漏则苦,无漏无受,无受无苦,是为正受。」这就是这两行文的意思。第十四面倒数第四行:

 

【无漏乐上妙而智慧多。】

 

无漏的乐趣最上最妙而智慧多。

 

【智慧多故能离此着。】

 

他也不执着,这是讲无漏的人,无漏的受用多么圆满。你再看看凡夫,有漏的人他得不到。

 

【有漏乐中爱等结使多。】

 

这地方讲情识,情识多、烦恼多。

 

【爱为着本。】

 

『爱』是贪爱,是一切执着的根本。

 

【实智慧能离。】

 

如何才把这个根本的执着能够离开?要有真实的智慧才能够离。真实的智慧好不好离?给诸位说,真实智慧一现前,不离自离,真是妙极了!

 

【以是故不着。】

 

再给诸位说明白,诸佛菩萨无漏者,他用的心是真心,真心是永恒不变的。我们凡夫有漏者用的这个心是妄心,妄心会变的,今天很好,两个相爱了,明天恼了,两个又变成冤家对头,他会变,心会变,假的不是真的。佛菩萨对于一切众生是真心爱护永远不变,你尊敬佛菩萨,佛菩萨对你不变;你恨透他、侮辱他、要杀害他,他对你那个爱心还是不变,这是真的。很可惜我们凡夫茫然无知,认假不认真,真的他不晓得,假的天天打交道,自找苦吃。所以学佛是学真,要学真心用事,这里面才能得到上妙的真乐,真心里面具足无量的智慧,没有烦恼。妄心里面才有烦恼,结使多故,结使就是烦恼,世人所讲的心有千千结,你看这个烦恼多苦,苦死了。那就是没有智慧,从迷惑颠倒当中生的千千结;智慧一开,那个结就没有了,才能够得大自在。

 

【复次。无漏智慧,常观一切无常。观无常故。不生爱等诸结使。】

 

『无漏智慧』观一切万法,万法是无常的,是因缘所生的,是当体即空,所以无漏之人在一切万法里面他有享受、他有自在,他没有执着、他没有贪恋。我说这些话诸位不大容易懂得,很难体会,我用个方便再比喻,从前在我们这里听经的郑老师,给你们讲人生哲学的,他听了我这个比喻,他很欢喜。我用什么比喻?我说无漏的菩萨好比享受他有使用权,他没有所有权;我们凡夫颠倒了,有所有权,没有使用权。譬如这一栋大楼是你的,你有所有权,可都是别人来住,别人在这里用这个房子,他得受用;你盖了房子给人住,主权是你的,你自己落不到里面享受,享受是别人。他虽然在那里享受,享用很自在,他没有主权,没有主权在那里享用,他很自在,房子坏了塌了,这不是我的,不关心;主人虽然不在那里住,心还牵挂着,房子这么久没有修,得修修,修来还是给人家住。我举大楼这个例子还不大容易体会,再举有钱人家盖别墅。我那个时候初学佛的时候,有一个财主陈居士他很有钱,他在文化学院后面盖了个庙,那个庙也是他的别墅,盖得很不错、很清静。我听说他盖了庙之后他一生就在那里住一个晚上,请人家在里面住还要给人家薪水。你看看那也很自在,他到那里去享受,你盖这个别墅,我在这里享受,还得要拿钱给我,不拿钱给我,我还不愿意来享受,这个是聪明人,世间一等聪明人。

 

这就好比无漏的菩萨,他在这个世界上的时候,他是样样都享受、样样都自在、样样不执着。为什么?晓得万法皆空,一切都是幻有。幻有当中是享受幻法,他的人生是美满的、是真实的、是幸福的,心里没有一点牵挂,可以说是解脱的。我们苦在哪里?这个东西是我的,所有权是我的,苦死了。所以一点事业还没有成就,头发已经白了一半,操心太多!我有一些朋友,最近晓得了,「你有图书馆,又那么大」,问问我,你那里现在住多少人?我说常住就是平常在一起大概也有十口之家。他说不容易,你生活费用从哪里来的?我说我不晓得,我真的不晓得。你怎么维持的?我也不晓得。我什么都不晓得,我很自在。住在这里就行了,不住了怎么办?打个电话,景美区公所派人来接收,我还是自在。有这么好的地方,又统统做好了,送给景美区公所,景美区公所还在报纸上大大表扬一番我得了多少功德,你想想看这多自在!

 

学佛就要求开智慧,生活上就要自在,绝对不要自己去找苦。诸位晓得,我们自己本来不苦,本来没有苦,本来就是乐的,快乐得不得了。苦是自己找来的,你自己不找,谁给苦给你吃?所以觉悟就乐,你不觉悟就苦。这经文一共有九行,希望诸位要多念几遍。在末后有一行结论,在第十五页第四行:

 

【乐受中不生欲着。苦受中不生恚。】

 

没有怨恨的心。

 

【不苦不乐受中不生愚痴。是名受念处。】

 

这是这一段的结论,这是讲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我们应当要用什么样的态度去享受,你就会得自在。

 

十五页倒数第三行以下是讲三心不可得,就跟《金刚经》里面讲的三心不可得意思是一样的,同一个道理。三心不可得,再问,谁受苦受乐?一入这个境界,他怎么会不解脱?在第十六页的当中,有三行经文是讲受的真实相,我们应当要了解。第十七页第二行「心无常最易知」,这个以下是「观心无常」。倒数第四行第二句「问曰」以下,是说「观法无我」。在第十九页第三行以下是给我们讲三种四念处:「性念处,共念处,缘念处。」这个文有好几页,一直到第二十四面倒数第三行,都是讲三种四念处。二十四页倒数第二行以下,是讲「内外身」,这是进一步教给我们学习不净观。在第二十五页后半段,是说一切法不可得,得无所着才是真正的解脱。第二十七页倒数第二行,这是讲四正勤。在这一卷里面虽然说的是三十七道品,四念处说得最多,四念处是根本法,四念处的道理懂得了,三十七道品都很容易,所以后面讲解都很简略。

 

第二十八页第六行是讲四正勤,后面接着讲四如意足。四如意足是欲、勤、心、观,但是在此地勤是用「精进」,观是用「思惟」,文字用的不一样,意思是一样的,此地讲的是依精进心思惟,是说这四种。第二十九页第一行是讲五根五力。这一段最后一行是讲七觉分,开头一看诸位就能够明了。第三十页第二个段落是八圣道分,这是讲八圣道。七觉分在此地是讲了一点理论,七觉分的名词以及七觉分的作用,是在前面第七页第五行、第六行,这都是讲七觉支,它的名字在此地,它的作用也说出来了。

 

第三十面倒数第一行最后这一句以下,是讲五种邪命,这是应当要晓得的。第三十一面第四行以下,是说明八正道就是三学,这个大本里面有三种是戒、三种是定、二种是慧,在此地也不必细说。三十二面第四行以下,一直到这一卷的终了,就是到四十四面,这是大乘三十七道品,应当要晓得,应当要学习。从这个以下尽这一卷,最好能够背过,依教奉行,一定有大利益、大功德。大乘三十七道品此地都有解释,我们由于时间上的限制不能跟诸位细说,可是前面大意明白了,后面可以看得懂。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7月20日10:07:0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3442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