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第20集|文字MP3|jingkong法师|台湾华藏大专讲座

admin 了凡四训(台湾)评论2阅读模式

了凡四训  (第二十集)  1978  台湾华藏大专讲座  档名:19-003-0020

第20集 A

MP3下载

第20集 B

MP3下载

昨天讲到修善,说到这个修善,了凡居士告诉我们,要想真正的修善,必须要对于善行的定义先要辨别清楚,所谓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如果说是为善而穷理,往往会发生误会,把善的心反而做了恶的事,这种情形往往有之。不但此地给我们辨别得很清楚,就是《永嘉禅宗集》里面它也分得很清楚。今天这个第四段就是讲是与非,可见得明辨是非也不是容易的事情。我们看文,说:

 

【何谓是非。鲁国之法。鲁人有赎人臣妾于诸侯。皆受金于府。子贡赎人而不受金。孔子闻而恶之。曰。赐失之矣。】

 

这也举出一桩事情来做一个例子,说明善行的是与非,他举出古时候的例子,孔夫子那个时候。那个时候鲁国的法律有这么一条,这一条也是有这些奖励的意思,就是鲁国人有赎人臣妾于诸侯,都得到政府的奖励。底下有一个小注,「府,掌财币之官,臣,家臣奴仆类,妾,侍妾婢女类,均坐罪而没入官家者,法有纳金赎罪之例」。这个意思我们一看就明了了,大概是那个时候犯了罪,犯了罪不但是抄家,还有罪人的子女发到官府里面充劳役的,就是类似奴隶这种制度。如果有好心的人,鲁国人犯了罪,他自己愿意出钱把这个人赎回来,这个人鲁国政府是要奖励的,所以叫『受金于府』,受就是受赏于官府。『子贡赎人而不受金』,子贡是孔子的学生,他相当的富有,他也做了这么一桩好事,花了钱赎别人的罪,但是他不受赏。孔老夫子听到就不赞成,『孔子闻而恶之』,恶就是厌恶,意思就是说他这桩事情做得不对。『曰:赐失之矣』,赐是子贡的名字,上一次也讲过,称名只有父母与老师是可以称名的,譬如别的同学、辈分,不称他赐,都称他子贡,子贡是他的别号。孔老夫子为什么要这样说法?底下就把这些道理跟我们说出来了。

 

【夫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不复赎人于诸侯矣。】

 

这一段底下有个小注,小注看明白了,这一段的意思就统统明白了。「此盖鲁国恤民之道」,这是鲁国的一个政策。意思就是说,凡是鲁国人,诸位要晓得,那个时候的国很小,并不太大,齐鲁二国就在我们现在的山东省,你看现在一个省在那个时候是两个国,可见得这个国是很小的。春秋那个时候大大小小的国总有几百个,小国大概还不到我们现在一个乡镇大,五十里,五十里现在算起来就是二十五公里,那也就是一个小国。鲁国也是爱护自己的人民,自己国家的国民,鲁国人,如果在别的国家犯了罪,被人家充为官府的劳役,如果鲁国有同乡同国的人能够以钱财把他赎回来,就是把他救回来,鲁国的政府就有这个条例,一定要奖励他。这个奖励是用金钱来奖励。刚才说了,子贡家里有钱,他也不在乎这一点赏金,所以他就不接受。他不接受,当然接受这个赏好像是伤于廉洁,不受赏当然是更好,但是要晓得,那只有子贡有财富的人才能做得到,一般人哪能做到?子贡这样一做,除非是很有钱的人他才肯这样做,普通一般中下人家就不敢做了。为什么?做了之后,到底去领不领赏?领赏,人家说是伤廉,人家都不领赏你去领赏;不领赏,自己又没有能力去救人。可见得,为善要往大处去着想,不能往小处。由于这个缘故,所以孔子不赞成子贡的做法。再看底下一个例子:

 

【子路拯人于溺。其人谢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鲁国多拯人于溺矣。】

 

子路也是孔子的学生,有一个人掉在水里面,他去把他救到岸上来了,这个被救的人家非常的感谢他,送他一头牛,子路就接受了。孔子听到这桩事情很欢喜,为什么?有施有报,从此以后鲁国的人都愿意救人了,为什么?救人人家有报答。我们看底下了凡先生的一段评论,说:

 

【自俗眼观之。子贡不受金为优。子路之受牛为劣。】

 

这是我们世俗眼睛,救了人接受人家的报答,当然一个是救人不愿意领赏,这是我们世俗人眼光优劣的标准是如此,但是孔子不然。

 

【孔子则取由而黜赐焉。】

 

孔老夫子所取的,他觉得子由可取,而子贡反而受老夫子的责备。

 

【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

 

这就是圣人跟我们凡夫不相同的所在,圣人讲这个善恶是要看将来的,不是看眼前,是要看看后来有没有流弊。

 

【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

 

就是这桩事情他做了,对于社会、对于风俗,乃至于对后世,它有些什么影响。如果这个影响是好的,这才叫善行;现在善,此时好,可是它的流弊不良,那都不能算是真的善行。譬如我们印光法师对于顺治皇帝就很责备,这是说出家制度,在从前出家人的制度,一定要经过政府考核的,考的时候非常的严格,考取了政府发给你及格的证书,这个证书从前叫度牒,你才可以出家,不是说随随便便就能够剃头出家的,那是犯法的。所以从前出家人的水平他有那么高,换句话,政府所考的,认为他的品德、他的学问确确实实可以做一般官吏、老百姓的模范,这才同意准许他出家。顺治做了皇帝之后,他觉得出家是个好事情,何必要限制这么严格?就把这个制度废弃了,随便什么人喜欢出家都可以出家。你看在当时是好,当时是觉得好事情,流弊流到今天,我们就看到这个恶的果报。今天我们出家人的素质连天主教、基督教都不如,基督教的一个牧师还要普通大学毕业。你看印光法师在《文钞》里面,有多少地方提到这个事情,感到非常的遗憾。这是顺治皇帝他一生作为当中,做了一桩最大的错事情,这是害了佛教。诸位要真正明了这个善与恶、因与果,所以我们在种因的时候不能不谨慎。佛法里面常说,「众生畏果,菩萨畏因」,菩萨的眼光远大,他对于造因是非常的慎重。所以我们要看得远、要看得大,往大处去观察,往深远处去着眼,而后才晓得这个善恶是非应该要怎样去修。所以说,讲到子贡是:

 

【现行虽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

 

再看看,像子路,虽然看到好像他救了一个人,立刻就接受人家的感谢,受人家的报酬。

 

【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

 

看到好像不善,实在是大善。譬如从前佛教传到中国来,在中国立下这个考试的制度,限制得那么严格,看到好像是故意刁难,实在怎么样?实在对佛教是大有利益。这就是教给我们要从远处、从大处去观察。

 

【然此就一节论之耳。他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当抉择。】

 

这是举出事的一端,类似这个事情可以说太多太多,不胜枚举。因此我们要细心的去省察,万不要很粗率、很鲁莽的就下断语,或者就从事于行为,这样就很容易犯过失的。底下一段讲偏正。

 

【何谓偏正。昔吕文懿公初辞相位。归故里。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有一乡人。醉而詈之。吕公不动。谓其仆曰。醉者勿与较也。闭门谢之。】

 

这是再举一桩事情,这就讲修善里面善有偏、有正,偏就不圆满,虽然是善心,可是在果报上并不圆满,这一桩事情就叙述这个例子。这个吕先生官做得很大,做到宰相,年老了告老回家,闲居在故里,当然他的功业、道德、文章都是为大众所仰慕的。『有一乡人』,就是同乡的,乡里的人,喝醉了酒,大概对他有所不满,『詈』就是骂,骂这个吕先生。他大人有大量,不与他计较,告诉他的从人,他喝醉酒了,不要跟他计较,置之于不问了。

 

【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狱。】

 

这个人可见得平素习气很坏,到了第二年犯了罪,犯了死罪,死刑。

 

【吕公始悔之曰。】

 

他对于过去他骂他没有计较很后悔。

 

【使当时稍与计较。送公家责治。可以小惩而大戒。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不谓养成其恶。以至于此。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

 

这个话说得很明白,用不着多解释。你看看这个善与恶真正不容易,吕公到底是个读书人,明理之人,后来会觉悟到。如果当时这个吕公真的要跟他计较,他骂他,抓到官府里面治罪,判他坐牢,叫他坐几年监狱,一般人大概还不会原谅吕公。当时觉得宽恕是对的,后来看看这个后果,『养成其恶』,这就不对了。诸位想一想,那个善与恶真正不容易辨别。这是以善心做了恶事,善心做恶事的多,好多好多。还有恶心行善事的,这种情形也很多。

 

【又有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如某家大富。值岁荒。穷民白昼抢粟于市。告之县。县不理。穷民愈肆。遂私执而困辱之。众始定。不然。几乱矣。】

 

这是说一个大富人家,在这个荒年,荒年当然大家闹饥荒,他家里有钱有米,饥民都到他这里来抢劫,到处抢劫。他告到官府,官府也无可奈何,也没办法来应付。于是乎这个富人他自己就把这些乱民捉到之后用私刑来治罚。这个我们看这是做的恶事。但是一想想,他这个恶事做得没错,如果要不是他这样子来对治,怕的是这一方就要作乱,那受害就更大了。

 

【故善者为正。恶者为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而行恶事者。正中偏也。】

 

善不圆满。

 

【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

 

我们看到这个善与恶,确确实实是多方面的,不是一句话、二句话能够道得尽的。再看底下第六段:

 

【何谓半满。】

 

『半』就是有欠缺,『满』就是圆满的意思。

 

【易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首先举《易经》这两句话来说明。为什么?要积才圆,才能够圆满,无论你积的是善或者积的是恶,必然有果报在后头,所谓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是千古不易的定律。

 

【书曰。商罪贯盈。如贮物于器。勤而积之则满。懈而不积则不满。此一说也。】

 

再举《书经》里面的一句话,商是讲殷纣王,他是积恶,『商罪贯盈』,满了。底下就解释,说『如贮物于器』,器是器皿,贮是贮藏,『勤而积之则满』,积蓄就有满的时候,『懈而不积』,懈是懈怠,不勤于积蓄,当然就不容易满。『此一说也』,这是就半满来解释,可见得善是要积的。这一篇标题「积善之方」,方就是方法。下面举的这个例子是佛经里面的。

 

【昔有某氏女入寺。欲施而无财。止有钱二文。捐而与之。主席者亲为忏悔。】

 

这是说一个贫人,一个贫苦之人,她到寺庙里面去,因为知道贫穷是过去没有修福,这一世才得贫穷的果报,懂得这个道理,想修福没有钱,在三宝面前想供养、想布施,没有能力。『止有钱二文』,仅有两文钱,这个两文钱她就拿出来供养,捐献出来了。『主席者』,就是寺院里面的住持,这个大和尚亲自为她求忏悔,给她回向,这是多么的隆重。

 

【及后入宫富贵。携数千金入寺舍之。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

 

到后来果报,在经上讲是隔一世,这个贫女施了两文钱之后,七天以后就死了,第二生得的福报就很大,以后做了皇后,做了皇后又到这个庙里面来,施舍了很多的钱财,她有!这个时候『主僧』,就是住持和尚,不亲自给她回向,叫他的徒弟给她回向就行了。

 

【因问曰。吾前施钱二文。师亲为忏悔。今施数千金。而师不回向。何也。】

 

这个前后因果宿命的事情,当她知道的时候,她就提出这么个问题。说当初贫穷的时候,到这个寺庙里面供养两文钱,老和尚亲自为我回向;现在我富贵了,我带了这么多财宝到寺庙里面来布施,老和尚为什么没有看在眼里面,叫一个徒弟来给我回向,这是什么道理?底下就说明了:

 

【曰。前者物虽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亲忏。不足报德。今物虽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令人代忏足矣。此千金为半。而二文为满也。】

 

你看看这半与满,有欠缺、有圆满,诸位要晓得,不在乎供养布施物质多少,在乎你的心地诚不诚,心诚恳切,两文钱的功德就是圆满的功德;心要不诚不切,你看看数千金才只得一半。由此可知,今日之下佛门里面修福的,说老实话,贫穷人来修福满的多,富贵人家来修福半的多。你们诸位想一想,有钱的人到庙里来一布施,我写十万、我写二十万,大功德主,到寺庙要上座,出家人要侍候他、招待他,这个活财神爷不要让他跑走了。那当时果报就报掉了,大家对你称赞、对你恭敬,就已经报掉了。那个贫穷人家捐个五块、十块,没有人理他,前面讲了,他的功德是阴德,你这个十万、二十万是阳德,马上就报掉了,不如人家捐个五块、十块的,那叫圆满功德。由此可知,贫穷人怎么不能修福?修福一定要有财富吗?不一定!有财富的人,十个就有九个九贡高我慢,这个习气就是大障碍,就叫他的功德不能够圆满。所以圆满功德要从虔诚、恭敬里面修,以真诚心、恭敬心修。也许诸位要问,这个贫女到底还有两文施舍,如果一文都没有怎么办?一文都没有,只要你那个心真,一样圆满,下面一段就说了,可见得培福不难。

 

【钟离授丹于吕祖。】

 

这是说从前的仙人,我们世俗称八仙,汉钟离最初授丹给吕祖。吕祖在台湾名气很大,仙公庙里头供他,就是吕洞宾。底下也有个小注,「吕祖唐时人,名岩,字洞宾,喜作出世装束,咸通中及第,两调县令,途遇异人钟离权授以修养方法,遂隐陕西终南山得道」。这是吕祖的小传,简单的介绍在此地。这是他授丹给吕祖。

 

【点铁为金。可以济世。】

 

汉钟离是古仙人,教给他一个方法,你要想救济世人,救济世人要财富,没有钱怎么行?他说我有一个方法教给你,『点铁成金』,你有这个本事那你就可以救天下人了。

 

【吕问曰。终变否。】

 

终究它会不会变?

 

【曰。五百年后。当复本质。】

 

变是会变,五百年之后这个金又变为铁了,它会变。要现在人那就欢喜得不得了,不要说五百年,五天他都欢喜,你看看我们这个人心怎么能跟吕祖比?人家能够成仙得道不是偶然的。

 

【吕曰。如此则害五百年后人矣。吾不愿为也。】

 

五百年后这个金会变成铁,现在我虽然救了人,到五百年之后,人家保存这个金都变成铁了,那我不都害死那些人了?你教给我点铁成金这个方法我不要学。

 

【曰。修仙要积三千功行。汝此一言。三千功行已满矣。】

 

这是钟离说的,告诉他修仙的人要积三千功行;换句话说,要修三千桩功德才够得上修仙的资格,你这一点存心,这一句话,三千功行就圆满了。

 

【此又一说也。】

 

你看这个半与满。

 

【又为善而心不着善。则随所成就。皆得圆满。心着于善。虽终身勤励。止于半善而已。】

 

这个标准又高了一层,诸位要晓得,此地他所讲的这个三段是三个等级,一层比一层高,各有半满。这是大乘菩萨法里面了,所讲的是无漏善,无漏善就是讲的三轮体空。我们把这个文念下去:

 

【譬如以财济人。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是谓三轮体空。是谓一心清净。则斗粟可以种无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倘此心未忘。虽黄金万镒。福不满也。此又一说也。】

 

这就是我们佛法里常讲的有漏善与无漏善,这是最高的标准了;换句话,要能这样修,那个功德福报是无量无边。这就是讲的要离相,要不着相。可见得比前面两层要高,吕洞宾所修的还是着相。三轮体空确确实实相当不容易!哪一个人不想这样修?为什么做不到?我们要认真的想一想《金刚经》里面所说的,《金刚经》在末后做结论,两句话,「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两句话实际上就是说的真如本性上的三德秘藏,不取于相这是解脱德,如如是指的法身,不动这是般若,所以这两句就是把真如本性上的三德秘藏显示出来了。可是要怎样才能做到这两句话?后面那一首偈子就是非常好的方法,在平素就要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样去观察,然后你才能够离相,才能够不着。可见得不着是最上乘的功夫。讲到三轮体空就是不着,善修不修?修,修善而不着善。不但善不着,能所皆空,能修、所修都不执着,这才叫一心清净,一心清净就是法身理体之显露,这种修法就叫做称性起修,那个功德是没有边际的。

 

所以说『斗粟可以种无涯之福』,斗粟这是施的物少,很少,但是这个福是没有界限,不可以称说,『一文』,这是钱财里面最少的,『可以消千劫之罪』。这是说明离相称性而修,功德是无量无边,这个道理必须要懂得。所以诸位要想功德圆满,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离相修。《华严经》教我们离世间才能够行成证入,可见得离相的重要。如果要着相而修,虽然说圆满,并不是真的圆满,在中下功夫里面比较上说得圆满。『倘此心未忘』,这个心是什么心?妄心、能所之心、执着心、分别心,说的这一些,没有能忘我,无论你修多少福德都不能算圆满。《金刚经》里面较量的例子更明显了,经上讲的,三千大千世界须弥山王的七宝布施,不如《金刚经》的四句偈,这是说半与满说到了极处,『此又一说也』。再看底下文:

 

【何谓大小。】

 

这是讲善有大、有小。

 

【昔卫仲达为馆职。】

 

这也是指过去的一个人。

 

【被摄至冥司。主者命吏呈善恶二录。比至。则恶录盈庭。其善录一轴。仅如箸而已。索秤称之。则盈庭者反轻。而如箸者反重。】

 

此地这个大小就由这个地方轻重来说明了。这是说过去有一个人,也是在公家做事的,他的神识被阴差捉去了,捉到阴曹地府里面去了,这个主者大概就是阎王、判官,叫这些小鬼把他一生所造的善恶记录拿出来。拿来之后,他造的那些恶的记录太多了,摆在房子里面,大厅上摆得满满的,尽是他的罪恶,造的那些罪恶。有没有善?善好像看起来很少,善就做了那么一桩,只有一轴。结果阎王叫人拿秤来秤一秤,他这个一箸善反而重,『盈庭』之恶反而轻。

 

【仲达曰。某年未四十。安得过恶如是多乎。】

 

这就怀疑了,我现在还不到四十岁,我怎么会有这么多的罪恶?自己都不相信。

 

【曰。】

 

这个『曰』是判官给他说的。

 

【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

 

由这一句话我们就明了,可见得那个善与恶,动了念头,鬼神那里就有记录,不必要等你去犯。由此可知,我们一天二十四小时,善念有多少,恶念有多少,我们不读这些文不知道警惕,成天在打妄想,要想叫念头止是止不住的!换句话,念头有三种,不是善念就是恶念,否则的话叫无记念,无记念就是无所谓善恶,总不出这三类的念头。我们普通一个人,无始劫以来内里面烦恼的熏习,在外面五欲六尘为增上缘,勾引里面的烦恼,说个老实不客气的话,不必要怀疑,决定是恶多善少。何以见得?你要读过《百法》就晓得,烦恼心所有二十六,善只有十一,这不就很明白吗?何况那十一个善心所的力量远不如二十六个烦恼心所大。所以你看佛在《地藏经》里面说,「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所以,那个真正会修行,心地很细的,观察自己的念头,念头一起,你就晓得哪一个心所起作用,你看看是十一个善心所起的念头多,还是二十六个烦恼心所起得多?这个造善、造恶不就很明了了?要不深入佛理,确确实实是不相信,懂得这个道理你才晓得,举心动念必定结业。

 

什么时候不结业,就是不造业?明心见性,就是真正的做到了四相、四见空了,就不造业了。诸位想一想,这谈何容易!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证得须陀洹果以后才不造恶业,就是说你要是证得须陀洹了,你决定不堕三恶道。为什么?你从此以后不再造恶业了。虽然阿赖耶识里面有恶业的种子,是不错的,但是种子要没有缘不会起现行。换句话说,初果以上的圣人,造恶业的缘就断掉了,所以他可以不堕恶道。要到圆初住以上,这才是明心见性,破根本无明,证得法身自性,才叫做不造业。由此可知,心行实在是非常的微细。这是说一个未满四十,记录就盈庭。他还有一桩善事,这个善事很大。

 

【因问轴中所书何事。曰。朝廷常兴大工。修三山石桥。君上疏谏之。此疏稿也。】

 

做了这么一桩好事情。『朝廷』,政府想建一个很大的工程,这个工程当然是劳民伤财而未必是重要的。如果真正是重要的那是好事,不是重要的要劳民伤财,这就不好了。所以他上奏章谏止,希望政府不要兴这个工程,这个『疏稿』。

 

【仲达曰。某虽言。朝廷不从。】

 

虽然他有这个意见,但是朝廷没有接纳,依旧还兴建了工程。

 

【于事无补。而能有如是之力。】

 

他说我这个建议有这么大的功德吗?把我所有一生的罪恶都盖住了吗?确实。

 

【曰。朝廷虽不从。君之一念。已在万民。向使听从。善力更大矣。】

 

回过头来我们看前面所讲的,所以为善,一桩事情、一个念头、一桩善事,要叫天下人都得福,这个善大,这个善太大了!可见得我们要想修大善不是太难的事情。同样的,造大恶也有造大恶的因缘。造大恶的因缘毕竟是少,为什么?人起恶念都为了自私,都为了我,这个罪是小,为什么?你一个人,甚至于你一家。一桩大事是为天下、国家来着想,这个善太大。在佛门做功德也是无量无边,续佛慧命,佛法是人天眼目,所以护持佛法是护持一切众生的慧命,这个功德是无量无边的,比他这个做得更要大。诸位懂得这个道理,要是障碍佛法,障碍弘法利生,那个罪过也就无量无边,那就是一个道理。

 

所以我们在《感应统记》里面,你看上次我们也提到宋朝的偏将军曹翰,这是有一段感应的公案。这个人在唐朝时候他是一个做小贩的,是贩卖布匹的,肩挑的,扛着布匹在外面卖,是个小贩。有一次经过一个寺院,寺院里面正好在讲经,他就在那里听了一座经,就是听了一次经,听完以后很欢喜,就拿出钱打斋供众,就以这一次的福报,他做了三辈的官。诸位想想看,那像我们现在天天讲经、天天听经,那福报比曹翰大得太多了,他一生只有一次就享三辈子福,诸位想想,我们大家要享多少生多少劫的福报?这也是千真万确的。既然晓得我们在这里修福了,更要努力、更要勉励自己,使我们的福报要纯、要真、要满,万不可生贡高我慢的心,不可以自负,不可以傲慢,更应当虚怀若谷的努力去勤修。像前面昨天所讲的,你看几位老人,知道自己有福报,更努力修,更得要加功用行,我们的福智才能够圆满。底下这个结论就好了。

 

【故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

 

这个道理不可不明白,我们修善要往大处着眼,要往天下国家去着眼,要为一切众生去着想,这个善就大了,这个福才能够圆满。再看底下一段,这是八段里面末后的一段。

 

【何谓难易。先儒谓克己须从难克处克将去。夫子论为仁。亦曰先难。】

 

确实修善是不容易,尤其对于初发心,世间常言说得好,「善财难舍」,财是身外之物都难舍,何况于内财?可见得修善是一桩不容易的事情,但是愈是难愈是要去做,古圣先贤都要从难的一方面去开始。我们看底下它有两段小故事。

 

【必如江西舒翁。舍二年仅得之束修。代偿官银。而全人夫妇。】

 

这是说难,一个穷秀才,辛辛苦苦教书教了两年,得了的一点钱,遇到一个人,大概是服务于公家的人,把公家的钱丢掉了,那个时候是性命难保。他见到人家有这样苦难,这是难舍能舍,把自己两年辛辛苦苦的积蓄全部都舍了,保全了人家的夫妇。下面又有一桩。

 

【与邯郸张翁。舍十年所积之钱。代完赎银。而活人妻子。】

 

这个比前面更难,十年的积蓄,肯帮助人。在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真实的学问就是在肯诚心诚意的去帮助别人,这就叫学问,佛法里面说难舍能舍,要不是见理见得明,做不到!

 

【皆所谓难舍处能舍也。】

 

这是钱财的难舍。

 

【如镇江靳翁。虽年老无子。不忍以幼女为妾。而还之邻。此难忍处能忍也。】

 

无怪乎《金刚经》里面六度里头特别详细说明的是布施、忍辱,那就是教发菩提心、学菩萨道的人要从这两个做起,这才叫学佛,这才称得上是一个善男子、善女人。《金刚经》里面所讲的「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男女二众,说这个二众就包括四众。你看六度为什么不提别的,特别就这两度发挥得那么多?可见得这两条是最难的,佛就是教给我们要从这里下手。

 

【故天降之福亦厚。】

 

果报也不思议。

 

【凡有财有势者。其立德皆易。易而不为。是为自暴。】

 

『自暴』就是自暴自弃。

 

【贫贱作福皆难。难而能为。斯可贵耳。】

 

这就是俗话常讲的难能可贵,这个也不必多说,在前面半满里面我们能看到,有财富、有势力,他想修福确确实实是比较容易。但是所谓是利令智昏,他虽有力量做,他不愿意做、不肯做,纵做也勉强,或者是带着傲慢的、骄慢的习气,这是富贵人的毛病。贫穷人难是什么?难在多年的积蓄,看到人有苦难,能够说全部的拿出来救济人家,解决别人的困难,这实在是不容易。

 

这是了凡居士给我们举的对于善行的辨别有这八段,这个八段都是就纲领上说的,我们要详详细细的把它辨别清楚,而后才晓得自己修的是真善还是假善,是真是还是非是,理路明白了,理是认识路,行是走路,路子才不会走错。诸位想一想,大经大论我们是应当研究,《了凡四训》与《感应篇》能少得了吗?决定少不了的。假如我们自己真正做到三轮体空了,这个可以不要,为什么?举心动念无不是善,而且还是无漏的善,可以不必要这个。心在没有到清净之前,换句话说,我还空不了的时候,《了凡四训》跟《感应篇》是非要不可。换句话说,现前我们善恶的标准,不读这些书不知道,读了这些书才明白哪些是善、哪些似是而非,然后自己才知道自己应当怎样做法。下面讲:

 

【随缘济众,其类至繁。约言其纲。大约有十。】

 

这是讲的细行了,讲我们一般所修的这个善行,也举十个纲领来叙说。

 

【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

 

这就是讲把一般的善行归纳在这十类,凡是这些事情你也不必去找着去做,随缘济众,遇到了就要做,遇不到不要去找,什么时候遇到什么时候就做。这个十条,它底下有十段,一段一段的给我们讲解。今天时间到了,明天来细细的研究这十段。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4月28日18:42:4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23400.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