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要解(第1集)

 

佛教的理论方法,在这个内容里面,「内容三藏」,藏是库藏的意思,像仓库。佛经传到中国来之后分为三大类,称之为三藏经典,「经藏、律藏、论藏」,分为这三大类。在前清康熙、乾隆所编辑的《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就是从三藏那个地方所启发的。将我们中国所有的这些书分为四大类,就经史子集四藏。佛经的三藏在前,《四库全书》在后,所以《四库》是模仿三藏的形式来编的。佛经里面三藏的经藏,经是定学,在这个地方特别跟诸位介绍的,经律论没有办法很严谨的把它分开,为什么?佛当年讲经说法,并没有一定的法则,因此,每次所说的戒定慧统统都具足,换句话说,都有。现在这个经律论如何来分?只看这部经典这三个意思哪个占得多,在篇幅上占得重。譬如说这本经书里面,讲定的事情占的篇幅多,我们就把它编在经里头;讲戒律的篇幅占得多,把它归到律藏;慧的分量占得多,就把它归在论藏。其实一部书里头,往往戒定慧它统统都有,只能够看这次讲演偏重在哪方面来分类。所以讲诸经,经里头也有说戒,也有说慧的,譬如说《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就是讲戒律,阿难与富楼那尊者跟释迦牟尼佛讨论的都属于慧学,但是它总是以楞严大定为主,因此把它编在经藏里面。诸如这种情形太多了。佛法的根本学问就是戒定慧,因戒生定,因定发慧,这是佛学,就是觉悟之学,智慧之学。在我们中国古人教学里头,也提出了三个纲领,就是「智仁勇」,与佛法「戒定慧」的确是有相应之处。也许正如古人所说,「英雄所见,大略相同」,这是不谋而合的。

 

佛法的教学,是以经、以论来印证我们的知见,就是我们的常识、我们的见解是不是正确?有没有错误?拿经与论做标准来印证。初学的人以这个为修学知见的标准,到你自己证果的时候,拿这个来对照一下,来印证一下,我们知见对不对。为什么?凡是达到智慧圆满的人,他的知见一定相同的。所谓是「英雄所见,大略相同」,因为英雄还不一定成就圆满的智慧,所以说大略相同;而佛与佛是圆满的智慧,所谓说佛佛道同,他的知见一定相同,因此经论可以给我们做印证。而戒律则是修正我们行为上,行持、行为的标准,我们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以戒律来做为标准。戒律里头有小乘戒、有大乘戒,小乘戒律,就是我们自律的生活规范;而大乘戒律,则是我们入众的生活规范。由此可知,生活规范是很重要的,这是世间的秩序;如果我们失去了规范,这个世界就乱了。佛家的戒律跟儒家的礼,它的精神、它的用意完全相同,有礼,人就安了,身心安稳;无礼,身心就危险,社会就不安定。学佛也是如此,大家都遵守戒律,每个人身心安稳,身安则道隆才能入道。

 

如果身心不能够安稳,诸位想想,禅定从哪里得到的,没有定,智慧怎么能够现前。所以佛法教学的内容不外乎戒定慧三学,从初发心一直到无上道,初发心是我们初学,无上道是成佛,绝没有违背戒律的。因为戒律这是正行,正确的行为,是从定慧当中自然显露的,因此它是属于性德。修德与性德相应,不是佛菩萨制作的,不是他的意思,不是佛菩萨要规范我们,不是的。这是一切人的天性,我们今天觉得,我们自己的思想行为与戒律相违背,那是我们失去了天性,迷失了本性。本性里面的行为就是戒律,因此戒律我们焉能够不守?守戒律就是恢复我们的本性。

 

佛法修学的目的又是什么?这是很重要,我们要晓得佛法修学的目的所在,从「正信」开始,及至正确的理解,可见这个信就不是迷信;如果只叫你相信,不叫你去理解,这个信是迷信。信了之后一定要去研究,要去理解它,这个信是「正解」,正解就是正信。事理都正确的明了了,你的行为自然就正了,所以行也正。最终的目标是「正觉」,正觉是讲成佛,成佛就是成正觉。我们讲信是信这个,正信是信自己有佛性,信自己知见、行持,与十方诸佛本来无二无别。解的是经律论,信的是经律论,行的是戒定慧、是智仁勇,这样才能够成就大智、大觉,这是我们讲到信的一点意思。

 

第二段要跟诸位说明,「佛陀教育之修学」,佛陀教育的修学以今天的观点来看,确实属于「科学方法」,前面讲它是统系的学问。因为它修学的精神着重在「慧解」,智慧正确的理解;「破迷启悟」,启是开启,打破迷惑,大彻大悟。释迦牟尼佛鼓励这些学佛的,就是修学这个教育的这些人,要立定志愿「取大道」,大道就是前面所讲正信、正解、正行、正觉之道,成佛之道。如是的理解,如是的发心,而后起行,「践行」,践是实践,行是行为,我们要去做到。解了以后我们要行,解是知见,知行合一,行解相应。怎么去行?「师法佛祖」,佛是我们的根本老师,释迦牟尼佛;祖是代代承传这个教育的大师,这些人都是我们的榜样。我们看他是怎么自己修行,他们是如何教化众生的,我们要学「自行化他」。自行化他的榜样,一切大小乘经典里面都有,不但是《华严》里面具足佛祖自行化他的榜样,我们这本《弥陀经》里面也说得详细。希望诸位在这些地方要特别留意,要好好的学习。

 

还有一点这很重要,修学的态度,我们修学成败的枢纽就在这个地方。记得在十几年前,我初到台北来讲经,有不少的同修来请教,希望我教给他们讲经的方法。我当时告诉他们,学佛是态度重于方法,方法在整个修学过程当中,实在说充其量只占百分之十;而态度是成败关键,它要占百分之九十。由此可知,这个求学的态度是成败之枢纽,决定我们修学的成功与失败,良好的态度自然产生良好的方法。诸位如果一昧只求方法,不明了修学态度,这是迷失了方向,很难谈得上成就。

 

在方法里面,第一条「至诚感通」,这是我过去求学,老师教给我。因为老师问我的志愿,我的愿望是希望能够像历代的祖师大德弘法利生。老师点点头,而后告诉我,这桩事情不容易,因为弘法利生必须要通达佛法,就是三藏经典。诸位想想,中文所翻译的经典,当时《大正藏》的书本,在台湾影印流通,这部《正藏》所收集的九千零六卷,有这样多的分量。一个人一生去研修,能不能通达都不敢说。可是如果你只通达佛法,而不能够通达世间法,还是枉然;换句话说,世间法也得要通达。世间法,外国的学术我们暂时不谈,以我们中国的学术做个比喻,《四库全书》这个分量,大大的超过了《大藏经》。这些年来蔡念生老居士们,几个人编辑的《中华大藏经》,所收集的经典已经有好几万卷了。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4月20日18:06:1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21203.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