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应求善知识(第4集)jingkong法师

admin 开示讲经评论阅读模式

学佛应求善知识  (第四集)  2011/9/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节录自净土大经解演义02-039-0577集)  档名:29-253-0004

 

src="http://bd.amtbvod.com:88/v2/mp4/29/29-253/29-253-0004.mp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七百六十四面,我们从第五行看起,这是一个段落,从第五行:

 

「《大疏》又曰:但令善事明师,明师必自临事指示。亦同善财于文殊处发菩提心已,问菩萨行。文殊亦不具说,但令亲近善友,遂指德云比丘,展转令往矣。」前面我们学到这个地方。念老很慈悲,将这句经文引经据典,做了详细的注解,就是「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这三句经文。我们讲了六个小时,还没讲完,下面接着还是讲这桩事情。说明修行、了解经中的深义,也就是明了诸法实相,一定要有善知识,就是好老师。老师的标准一定要求有修有证,真正明心见性,禅宗所说的,教下所讲的一定要大开圆解,念佛当中要理一心不乱。名称不一样,境界完全相同,用《华严经》阶位来说,都是圆教初住以上。这些人他们已经超越十法界,不只是六道轮回,超越十法界,住诸佛如来实报庄严土。那个地方修行人有四十一个阶级,也就是说,圆教的十住菩萨、十行菩萨、十回向菩萨、十地菩萨,这四十个位次,加上一个等觉,都在这个地方修行。这是人天真善知识,这个善知识真难遇,不容易。

 

不得已而求其次,就遇不到,遇不到怎么办?那就找有修有学的,他没有证果。真正有修有学,学一定有师承,我跟这个善知识,他跟谁学的,一定要知道师承。经上给我们讲得很明白,善知识最重要的还在行持上,他能够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贪瞋痴慢,没证果,这个要注意。证果那是第一等的大善知识,没证果。对于这些事情比一般人是放下很多很多,所以他的心清净,他的心平等,他的心慈悲,对于经教他才能够契入。如果这些没有放下,他在经教上用再多的功夫,我们知道都是知识,不是智慧。智慧是从清净心生的,是从真诚心生的,是从慈悲心生的,它生智慧。这个老师确实具备这个条件,我们亲近他就没错了。

 

再其次的,他真有师承,师承重要。他从老师那个地方接受过来的,虽然自己智慧没有开,他能够如理如法,把他所学的传授给我们,不夹杂他自己的意思,这也是好老师。像我们学的这部经,经,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真善知识。他有没有证果我们不知道,居士身。我们知道老人当年在世,在中国佛教号称「南梅北夏」,这就是佛教界里面所尊崇的善知识。南面梅光羲居士,北面是夏莲居居士。夏老山东人,梅老是江西人,一南一北,在那个时代佛门的大德。他们确确实实用了很长的时间,夏莲居居士会集《无量寿经》用了十年的时间。会成之后,他三年会成,年年修改,改了十次才定稿,我们现在读的这个本子。完全依照古人的方法,不敢更动经中的一个字。因为他是会集,他不是翻译,会集一定要尊重原文,不可以随着自己意思改动字,那就是错误。古人曾经犯这个毛病,他完全修正过来,绝不犯错误。这个经变成《无量寿经》最好的一个本子。他来到这个世间干什么?就是干这桩事情的。为什么?末法还有九千年,九千年当中一切众生得度要靠这部经典。这就非常重要,我们就晓得他用意之所在。

 

经会集成功了,解释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不一样。老师交代学生,黄念老是学生,是夏老的学生,老师要他给这部经做个注解。他自己亲自听老师讲过这部经,而做注解的确是认真负责。怎么注?用佛经以经注经。佛在其他经上怎么讲的,用它来说明这个。又用祖师大德,历代的祖师大德他们注疏当中有关于本经相应的地方,摘录出来为我们解释。所以,注解也是会集本,经文是会集本,注解也是会集本。会集多少经?经论八十多种,祖师的注疏一百零一种,还有韩国跟日本的净宗大德,总共一百九十三部。注解是集一百九十三部经论、古大德注疏的大成,贡献给后代末法九千年的同学,这个功德不可思议!夏莲公我没有跟他见过面,黄念老我们遇到了,遇到是在美国遇到的。这才知道,在国内就是他一个人弘扬这部经,在海外也是我一个人在弘扬,没有第二个人。

 

我弘扬这部经,也是受老师嘱咐的。李老师在台湾曾经讲过这个本子,就是夏莲老的会集本,讲过一次,这一次讲圆满了,那个时候没有录音,当然更没有录像,也没有留下讲义,但是他的眉注留下来了。老师的注解我能看得懂,我依照老师的注解讲过几遍。这部经在过去讲过十遍,这是第十一遍,决定讲黄念老的注解。让我们深入大经,这是净土的大经,对西方极乐世界、对阿弥陀佛有更深度的认识。它能帮助我们坚定信心,能帮助我们发愿求生净土,而不会怀疑、不会后悔。信愿坚定,那就没有不往生的道理。蕅益大师说得非常好,能不能往生极乐世界,关键在信愿之有无,有信有愿决定得生。往生极乐世界之后,品位高下,那是你念佛功夫的浅深,你念佛的功夫深品位就高,念佛功夫浅品位就下,这么个道理。我们明白了,最重要的是这一生要得生净土。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3月7日20:06:2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9671.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