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第43集 文字/mp3)jingkong法师讲于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admin 楞严经评论2阅读模式

楞严经  (第四十三集)  1980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7-001-0043

第43集A

第43集B

三十二页第七行:

 

【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谛观。虽种种光亦物非汝。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

 

这一段是说明,物相与见性的界限是清清楚楚,并不混杂。首先辨明一切物相不是见性。佛叫着阿难跟他说,『极汝见源』,「极」是穷尽之意,「见源」就是能见的见性,尽汝能见的能力。『从日月宫』,这是举上面例子来说,往上头看,「日月宫」在我们头顶上,从上看到下,日月宫是物相,不是见性。『至七金山』,这是从远看到近,「七金山」是须弥山外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山称之为金山,我们不要误会这山完全是金、是银的,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这山里面蕴藏着金银很丰富,拿现在我们讲的矿山,有大量稀有珍贵的金属藏在这个山下。这个金属体相是光明的,所以这里说是『虽种种光』,虽然这些七宝有种种光明,它还是物相,也不是自己。『渐渐更观,云腾鸟飞』,这一段是指近,看到近处森罗万象,我们一一详细去观察也是物相,也不是自己。

 

这一段就是叫阿难自己实际上去观察,无论从高处、从远处、从近处,你仔细去看一切森罗万象皆是物相,不是见性。问的意思是启发阿难的悟门,换句话说,诱导阿难开悟,在一切物相里面如果豁然悟得自己见性,这就成功了,经上常讲「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处处都是给阿难做增上缘。阿难示现的是头头错过,这是大慈大悲。如果佛这样一说,阿难就开悟,后头就没有经文了,我们如果是利根,在这里也可以像阿难一样的开悟;如果是钝根悟不了,悟不了后头机会没有了。所以阿难故意装作懵懵懂懂不开悟,让佛再说别的方法,这是大慈大悲,是为我们装成这个样子。我们大众,这个法子不能开悟再换个法子,那个法子不能开悟再换个法子,所谓是无量法门,哪一个法门都是教我们开悟的门路。再看底下这一段,这是正式说明见性不是物相。

 

【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见性。】

 

前面说一切万物是物不是见性,这段就在一切万物当中显示出见性,见性显然不是物相。所以才再开示阿难说,这里叫着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这个意思是说,你眼中遍观一切所见的物相,或是高处、或是近处、或是远处。「物性」是指万物的体性,各个不相同,物性虽有森罗万象、千差万别,陈列在我们眼前,同是我们自己『见精清净所瞩』。「所瞩」就是所见,「见精」这是带一分妄的见,我们前面曾经跟诸位介绍过,是阿赖耶的见分,带妄之真,前面有比喻,譬如第二月。这意思就是说,一切物相『同汝』,注意「同」字,同是等同,没有分别。物相有分别、有不同、有差殊,我们能见的见是等同的,没有差殊的,全是现量境界。在这个地方我们特别要体会的,诸位果然悟了,悟了俗话叫悟道,悟了就见道。注意什么?注意是「见精清净」所见,不是眼识所见,不是第六意识所见。我们现在见一切万象不清净,为什么不清净?带着有七转识的见分,带着有相应心所的见分,于是乎就不清净。实在说,诸佛菩萨见一切万物难道不带七转识吗?不带众心所吗?其实诸菩萨们的见,跟我们一样也带七转识,也带众心所,为什么他叫清净,我们叫不清净?人家虽然带,了了分明,我们在大经里头都看得清清楚楚。我们所带的一塌糊涂,不知道哪是见精之见、哪是眼识之见、哪是心所之见,不晓得。不知道这就叫迷,清清楚楚就叫做悟,悟就跟佛菩萨没有两样,悟就是佛菩萨,迷了就叫凡夫。悟了随心应量不造众业,迷了起心动念无不是业,业就有业报,无业是解脱。你看看这个差别有多大!

 

下面,『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见性』。这是佛教给我们应当要晓得,物类有差殊,而不是我们见性有差殊。譬如物相有方的、有圆的,那是相上的差别,我们见性同一清净所见没有差别。过错在哪里?我们见到方的就执着是个方的,见到圆的就执着是圆的,这一执着、一分别,坏就坏在这里。阿难所疑惑的地方也是我们大家所疑惑的地方,好像物与见混杂纠缠不清。实在是清清楚楚,性是性、相是相,既圆融又不混杂,这才是妙。可是这个真相绝不是用一句话能够把它说得清楚,在《楞严经》里面十大段这么长的经文就说一桩事情,性相是圆融的、性相是不二的。但是这十大段偏重在见性上说,到「二十五圆通」才是不二之说。在性与相当中,你看看着重的是在性,从见性而入,这是圆顿法门;从万象上而入,那是渐修法门,那个路子相当的迂回,也非常的遥远。因为你每一法,每个相、每个相都要去研究它,法相宗的入海算沙,那个入海算沙,走的是正路还有成就;世间所谓种种学术,也是入海算沙,但是他走的不是正路,所有的知见是邪思邪见,无量劫也得不到结果。

 

中国佛法的特色,就是从见性入手,无论是宗门教下,可以说目标相同,原则没有两样,就是方式不一样而已。这是中国佛法的特色,严格的说,比原来印度的佛法要高明得太多。这些理论跟方法是佛说的,但是在印度过去,佛虽然这样讲,好像没有人真正的体会到,也没有几个人真正用这个方法来修学。而现在南传的佛教,几乎对这理论是一无所知,无所知要知道自己无知,能生惭愧心还不错。他并不以为他无知,还要毁谤大乘,说大乘非佛说,不是佛说的,把大乘法还否定了,贡高我慢,这是今天南传佛教,我们应当要了解。圆顿入手,说实在话,下手容易、成就高,这是圆顿教的特色,圆顿教必须要圆顿根性的人来学习。也许我们自己怀疑,我自己是不是圆顿根性?一般说起来,中国人圆顿根性的人多,这是不可否认的。虽然具有圆顿根性,可是现在我们根性被利欲蒙蔽,不能现前。为什么晓得中国人有圆顿根性?诸位想想,假如你没有圆顿根性,在这个地方听圆顿大经,你能够坐在这里坐一个半钟点不动,这是办不到的。你叫一般人请他到这里来坐坐看,你看他坐得住、坐不住?我有个同学昨天晚上在一块吃饭,他告诉我,你要叫他在那里坐二十分钟他都坐不住,那难过死了。他坐几分钟总要到外头转转,东看看、西看看,坐不住。坐在那边听讲圆顿大经,能坐上一个半钟点不容易,这就证明我们确实有圆顿根性。听经能坐得住,道理也似乎懂得,可是怎么样?不能悟入。不能悟入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心性上有一重障碍,障碍要除掉,圆悟、顿悟不是难事。

 

经中所讲的见精妙明,哪个没有?谁不用?二六时中,从来就没有叫它停止个一剎那,真正是一天用到晚。一天用到晚,自己是不知不觉,不晓得这是自己本人,不知道这是自己的真心,而把能够思惟想象在一切境界里面生无量烦恼的这个心当作真心,这是我们吃亏上当之处。佛在大经大论里面处处给我们指点,叫我们觉悟,这一段经文尤其亲切,『见性无殊』,就是说明我们能见的见性不杂物相,也正是前面所讲「妙精明心」,妙精明心实实在在是我们的见性,不是他物。怎么晓得是自己的真性?因为真性是离一切相,不与一切相相杂的,所以佛在此地说,『此精妙明诚汝见性』。见性所见,在三量里面是现量境界,不是比量,前五识与第八识都是现量境界。前五识,诸位稍稍读一点唯识就晓得,它的作用是了别,阿赖耶识也是了别,了别唯有现量。比量是推理,不是了别,第六识、第七识才有比量、才有非量。所以真正能够见到诸法实相,见到诸法实相就是禅家所讲的见性,用什么见?我们说得再粗一点,咱们现前可以学习的,就是用前五识跟阿赖耶识,而这当中避免第六识、第七识,这就行了;第六识、第七识一混淆就乱了,迷惑颠倒。见色闻声如果不许第六识、第七识混淆,那就有真受用、有真正的自在,可见得毛病就是出在第六跟第七。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3月6日15:52:4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9341.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