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第四回) |第419集|视频MP3文字|jingkong老法师主讲

摘要读这个经典,每一章、每一小节都让我们深深的反映现实环境,我们所处的跟佛说的完全相同,好像是世尊亲眼看到现前的社会,说得这么清楚,说得这么明白,我们要相信。

净土大经科注(第四回)  (第四一九集)  2017/1/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1-0419

play-sharp-fill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MP3下载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回)》第四一九集经文

第九五八页 末3 于彼之《起信论》曰 至 第九六一页 末4 希望长生

于彼之《起信论》曰:「五恶之义,特准他经,配以十恶。其一恶者,杀业所摄。其二恶者,盗贪所摄。其三恶者,淫业所摄。其四恶者,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所摄。其五恶者,瞋恚邪见所摄。反是即为五善,亦名十善。」与义寂师之说,几出一辙。盖邪见生于痴也。

今解兼采两说。首重五戒,故说第五是饮酒恶。复广劝十善,故兼采后说。上之两说乍睹似异,实亦无违。盖好酒贪杯即是贪恶。醉后易怒,是为瞋毒。酒令神昏,饮之过度,甚至不省人事,是为痴毒。可见饮酒一恶,常与三毒并行也。《资持记》明酒有十过。记云:「一、颜色恶。二、少力。三、眼视不明。四、现瞋恚相(瞋毒)。五、坏业资生。六、增疾病。七、益鬪讼(瞋毒)。八、无名称。九、智慧少(痴毒)。十、命终堕三恶道。」其中第四第七即瞋,第九即痴。又世云:「酒能乱性」,指酒能迷乱人之心意与良善之本性,故令人造恶。今经云「耽酒嗜美」,本身即是贪痴二毒。是故饮酒一恶,实兼意业三恶。故上之两说,唯开合之异耳。

此下广明第五恶之过患殃咎。「徙倚懈怠」者:「徙倚」指徘徊,「懈怠」指懒惰。盖表心中犹豫,放逸懒惰,唯图苟安自私,不能修身行善也。故下云「不肯作善、治身修业」。「业」指正业。表恶人不肯自修其身,不务正业。其人对父母之教诲,则「违戾反逆」。「违」指违背。「戾」者狠暴。故违戾具狠毒背叛之义。「反逆」者忤逆不孝也。父母有子犹如冤家,故云「不如无子」也。如是恶子,辜负慈恩,故云「负恩」。违背礼义,故云「违义」。「无有报偿」表对于父母之恩德,全无报答。

癸二、情义俱无

【经】放恣。游散。耽酒。嗜美。鲁扈。抵突。不识人情。无义无礼。不可谏晓。六亲眷属。资用有无。不能忧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师友之义。

【解】「放恣」者,放荡自纵。「游散」者,游乐散漫。「耽酒」者,好酒贪杯。「嗜美」者,爱食美味。又「耽」者取乐过度也。「嗜」者贪而无厌也。以上指肆情酒食,贪饮无度,正明酒恶。「鲁扈」,义寂《述义》曰:「鲁者鲁钝,谓无所识知也。扈者跋扈,谓纵恣自大也。」「抵突」见前「蒙冥抵突」释。谓愚狂抵触,无所了知,无所不作也。《辅行》曰:「鲁扈等者,无惭不顺之貌。」故「不识人情,无义无礼」。「义」者,宜也,裁制事物使合宜也。「礼」者,《礼记》云:「顺人情者,谓之礼。」又《会疏》曰:「决断是非,资宜而行,是为义。甄辨尊卑,不失其节,是名礼。」盖谓能判别是非,所行合宜,是为义。能知尊卑大小,不违准则,是为礼。违反礼义,故云「无义无礼」。「不可谏晓」者,「谏」乃以道正人,即规劝之义。「晓」乃晓谕,以言说教人也。「六亲」者,父、母、兄、弟、妻、子也。又《显扬大戒论》曰:「六亲者,为身上三代,谓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身下三代,谓男女、孙男女、曾孙男女。」两说不同。「眷属」者,《无量寿经钞》曰:「六亲之外,名为眷属。」「资用」者,指资生所用之物,如财米等。如是恶子,于六亲眷属,所须维持生活之必需品,全然不顾。故云「资用有无,不能忧念」。于父母之恩,师友之义,悍然不顾,无动于衷。故云「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师友之义」。

癸三、愚痴蒙昧

【经】意念身口。曾无一善。不信诸佛经法。不信生死善恶。欲害真人。斗乱僧众。愚痴蒙昧。自为智慧。不知生所从来。死所趣向。不仁不顺。希望长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请看《大经科注》第九百五十八页第七行,从当中「《起信论》曰」,从这看起:

 

「《起信论》曰:五恶之义,特准他经,配以十恶。其一恶者,杀业所摄」,杀生。「其二恶者,盗贪所摄。其三恶者,淫业所摄」,杀盗淫。「其四恶者,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所摄。其五恶者,瞋恚邪见所摄」。说了五种。「反是」,五恶反过来就是五善,也叫十善。「与义寂师之说,几出一辙。盖邪见生于痴也」。邪见就是愚痴,贪瞋痴。

 

念老为我们在这注解,他说「今解」,大经解,「兼采两说」,两种说法兼而有之,「首重五戒,故说第五是饮酒恶」,这是依五戒来说的。「复广劝十善,故兼采后说」,广劝细说,把五戒展开来成为十善,也很好记。佛法的修行从哪里做起?从五戒十善。所以三皈五戒十善一定要遵守,为什么?这是总纲领,大方向,是佛法修学,无论是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都是从这个根下手的,三皈五戒十善下手的。所以这个教诲看起来好像是很浅显,实际上其广其深不是真正修行人很难体会。为什么?它含摄一切戒,所有的戒行都出不了这个范围,只是戒本里面讲得详细,这个地方略说而已,是一不是二。我们一定要重视,不在这里扎根就不是佛法。佛法重在行,有解有行才有真实的受用、真实的利益;有解无行,那是假的,那变成妄语,欺骗众生。这种情形自古以来有,现在人犯的更多。宗教教育,今人把它看作迷信,对年轻人来说影响很深,纵然接触到了,半信半疑,真正相信也得四十以后,体会比较深刻,信心这才产生。

 

我们看底下这一段。念老所说的,今解,这个注解,兼采两说。首重五戒,故说第五是饮酒恶。复广劝十善,故兼采后说。「上之两说乍睹似异,实亦无违」,并不相违背,开合不同而已。「盖好酒贪杯」,这是贪心,「贪恶」。醉后容易发脾气,这是瞋恚,「瞋毒」。贪瞋痴叫三毒,酒把它引发了。「酒令神昏,饮之过度,甚至不省人事」,这是什么?「痴毒」。这个酒能引发贪瞋痴,所以佛把它列入重戒,道理就在此地。「可见饮酒一恶,常与三毒并行也」。这句话要记住。

 

酒有开缘,还特别多,开缘也叫开戒,不是犯戒。哪些开缘?最普遍的药用,中药里面有用酒做药引,这个许可的,这叫开缘。欢乐,宴会场所有开缘,特别是祝寿,大家都欢喜,你要是扫别人的兴,这个是忌讳,很大的忌讳,那怎么办?一杯或者半杯,这个行,这也是开缘。决定不能喝醉,喝醉决定是破戒了,不可以。完全在自己控制,自己看现场是开是禁,禁是禁止,决定要遵守的。如果这一桌都是学佛的,这是禁,不开,如果这一桌都不是佛门弟子,只有你一个,可以开,人家会奇怪,你怎么喝酒?你把这讲给大家听,原来戒律是这么圆融,那我也可以受,这个是随机说法,利益众生,这个可以。所以佛法念念先为众生,后为自己。这是慈悲。

 

《资持记》里面有说明,为什么佛戒饮酒,「酒有十过」,所以佛禁止。这十种过:「一、颜色恶」,酒喝了以后,你看脸是红的,颜色不好看。「二、少力」,走路都不稳,东倒西歪。「三、眼视不明」,看东西模糊。「四、现瞋恚相」,自己不能控制自己,这个时候没有办法忍辱,他会发作。「五、坏业资生」,这个业是你的事业,换句话说,常常好饮酒的人,这个主管谁敢用你,你喝酒去闹事去了。「六、增疾病」,会带给你。「七、益鬪讼」,这都属于瞋恚。「八、无名称」,名称是别人对你的赞叹,没有,人家背后批评你,不赞叹你。「九、智慧少」,痴毒妨碍著。「十、命终堕三恶道」。这十种恶,最严重的就是最后这一条,最后这一恶比前面要严重多了,这句话是佛说的,我们要记住。「其中第四第七即瞋,第九即痴」。「又世云酒能乱性,指酒能迷乱人之心意与良善之本性,故令人造恶」。「今经云」,佛在这部经上说「耽酒嗜美」,「本身即是贪痴二毒。是故饮酒一恶,实兼意业三恶。故上之两说」,前面读过的两种讲法,「唯开合之异耳」。归纳起来五恶,展开来十恶,十恶跟五恶意思相同,只是一个细说,一个略说。

 

「此下广明第五恶之过患殃咎」。可麻烦了,我们千万不要把它小看。『徙倚懈怠』者,念老给我们注解,「徙倚,指徘徊」,犹豫不定,「懈怠,指懒惰。盖表心中犹豫,放逸懒惰,唯图苟安自私,不能修身行善也」。这些话佛菩萨、祖师大德在这里劝导我们,为什么?它很容易犯,日常生活当中确实有很多很多人离不开饮酒。佛门四众弟子,在家出家,统统都要持戒,五戒、十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统统都有。佛对这个很重视,佛知道它能够引发你,引发贪瞋痴三恶,它能毁坏你一切善业,所以把它列作重戒。饮酒并不恶,醉了之后五戒十善都毁掉了,不能不知道,不能不重视,不能不遵守。

 

故下云:『不肯作善、治身修业』。「业」这个字在此地是「指正业」。「表恶人不肯自修其身,不务正业」。修行,修身为本,修是修正,行是行为。行为分三大类,起心动念是意业,言语是口业,身体的造作叫身业,造业再多,不出这三大类,佛法讲的身、口、意。佛教没到中国来,我们的老祖宗,古圣先贤就知道,《大学》里面所说的,上自天子,下至平民,皆以修身为本。佛在此地教给我们修身,是什么?三皈,五戒,十善,这是佛法修身之本。不在根本上扎根,道业不能成就。所以佛法重视戒律,因戒得定,为什么修戒律?是为得定的,为什么要得定?定能开慧,这个慧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是佛法修证的总纲领、总原则,离开这个纲领就不是佛法。真正的佛法是什么?可以说就是戒定慧,所以称为三学。用戒来帮助你入定,为什么要入定?自性本定。自性是真心,真心是定的。妄心是动的,妄心是什么?念头,你看前念灭了后念生了,一个接着一个妄念。正念,也叫正念,叫自性,真心不动。惠能大师开悟的报告上有,「何期自性」,没想到自性,记住,自性就是真心,「本无动摇」。这就说明真心本来是定的,定就是真心。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可以帮助我们修行。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1月19日09:13:0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6905.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