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育杂志》第461期 本期专栏:治理环境,先转念头 2017年1月1日

admin 佛陀教育杂志评论阅读模式

 

经论辑要:金刚经讲义节要述记(186)

 

11.实相显现时,唯一清净。并信心二字,亦无痕迹。则是真究竟平等,如如不动矣。

 

‘实相显现时,唯一清净。并信心二字,亦无痕迹。则是真究竟平等,如如不动矣。’随拈一法,穷其究竟都归至法性,都归至究竟平等。佛家说“万法平等”,道理在于此。不仅性平等,相亦是平等的,作用也平等。一般人看不出来,顶多承认性平等,相不平等。我的长相与佛相不一样,怎么会平等?我们的作用也不平等。此种不平等是从妄想执着而生的。妄想执着是假的,不是真的。离妄想执着就平等,相就变,变得与佛相一样。世俗算命看相的常说,“相随心转”。佛心清净,佛的相是清净心变现的。我们把妄想执着消除,放下了,心清净,则显现出的相与佛一模一样,可见是平等的。

 

从真的方面讲是平等的,从假的方面讲是不平等的。由此可知,佛法“无浅非深,深亦可浅,直无浅深次第可说”。发心学讲经的人,一定要记住此话。佛法可以深讲,可以浅讲,可以长讲,可以短讲,没有不自在,但是一定要如教修行才行。若不如教修行,则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时,便很难做到圆融自在。自己一定要身体力行,在行持中证实佛所讲的理论境界,然后说出来自然左右逢源,头头是道。

 

12.若明佛理,随拈一法,皆能穷其究竟,归于平等。是知佛法,无浅非深,深亦可浅,直无浅深次第可说。故不可取着其相,而曰“则非”也。然为接引众生,启导进步,又不能不假设一浅深次第,以及种种庄严之事。故不可断灭其相,而曰“是名”也。

 

‘若明佛理,随拈一法,皆能穷其究竟,归于平等。是知佛法,无浅非深,深亦可浅,直无浅深次第可说’。此是真实话,佛法的确没有浅深次第。若以为有浅有深,那是你的分别执着。有分别执着,就有浅有深;离分别执着,方万法平等,毫无浅深次第。不仅没有次第,亦无浅深。因为都归一,归至心性,全是心性流露的,法法皆平等。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平等的,皆是自性变现,自性流露的。若真的明白佛所讲的道理,则随拈一法就是《华严经》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皆能穷其究竟。“究竟”即是心性。任何一法,只要仔细观察,皆都归至自性。自性就是平等,是故说归于平等。

 

《无量寿经》经题非常圆满,乃是我们修学之总纲。一般经题的“佛说”是指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此三经的经题都有“佛说”,但不仅是指释迦牟尼佛,而是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诸佛为众生都说《无量寿经》,都说《阿弥陀经》,都说《观无量寿佛经》,是故此三经是一切诸佛都必须说的。其他经,一切诸佛未必都说;因为佛法要观机,根机不对,佛决定不说。佛一定要说此三经,因为它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是故,此处的“佛说”与其他经的“佛说”意思不同。

 

“大乘”是指心量之大,广大无边,普度法界一切众生。“无量寿庄严”是我们所求的。性德圆满的现前就是“无量”,用一个“寿”作代表。无量寿命、无量智慧、无量光明、无量德能,一切都是无量的。“庄严”是表现在事相上的美好,美仑美焕,没有丝毫缺陷。清净心、平等心、觉心,用这三个方法求,所以清净、平等、觉是经题指示我们修行的总纲领。修“清净平等觉”之因,就得“大乘无量寿庄严”之果。经题中有因有果,有理有事,有性有相,真的是究竟圆满。

‘故不可取着其相,而曰“则非”也’。经文“则非”二字的意思,即是教我们不可以取相,不可以着相。“取着”,“取”就是分别;“着”就是执着。在一切现象中不可以分别,不可以执着。不仅对世法不去分别执着,对佛法亦不分别执着,方能见到真相。一落在分别执着里,真的东西看不到,你看到的是假的。佛教导我们的是实话,一定要相信。

 

‘然为接引众生,启导进步,又不能不假设一浅深次第,以及种种庄严之事。故不可断灭其相,而曰“是名”也’。自己修行着实有功夫,到达信心清净,平等性现前。法相唯识宗说得好,修行要在“转识成智”上用功夫。修行最重要的原则纲领就是转八识成四智,有的是因上转,有的是果上转。果上转的,我们不需要理会,证果自然转了。要紧的是因上转。第六识、第七识是因上转的;前五识与阿赖耶识是果上转的。由此可知,法相宗修行人着力的就是转第七识与第六识。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第六识是分别,第七识是执着。第七识是四大烦恼常相随,坚固的执着!所以必须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一切不分别,心就平等,观察就妙,见到万法一如,法法平等,妙观察。六、七二识就是妄想执着,六识是妄想,七识是执着。世尊在本经告诫我们无住,即是离妄想执着。

 

众生于境界未转过来时是凡夫,是二乘,是权教菩萨,对这些人必须大慈大悲,以善巧方便引导他们,方假设浅深次第。此浅深次第是五乘佛法、三乘佛法。小乘有四果四相;大乘有五十一个阶级,信、住、行、向、地,都是世尊假设的浅深次第。果证中种种庄严,是随心所变的。心理不同,外面境界就生变化。依正都变化,正报是自己的身心。身心起变化,相貌就变。人心一天比一天清净,一天比一天慈悲,相慢慢就变成菩萨一样,别人一看即生欢喜心。如果每天嫉妒瞋恨,相也慢慢变成阿修罗、罗刹,人家见到就恐怖、害怕。相真的随心转!

 

正报身心变,环境也随之变。环境是依报。依报随着正报转。此地人心善良,忠厚老实,此地便没有天灾人祸,居住的环境(依报)好。许多外国人都赞叹新加坡,因为老百姓老实、守法,其他地区比不上。所以,新加坡虽然小,可以说是全世界的模范城市。多少国家到此地来参观,学习新加坡。人人能守法,社会才能安定繁荣,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过幸福快乐的日子。佛法讲得更深入,佛法让每一位众生自动自发、改过迁善、断惑证真,乃是世间法所不能比的。由此可知,佛法讲许多浅深次第,是方便说,是故经上常有“是名”,即是显示此意。

 

13.“无有定法”四字,通贯一切。会得此义,头头是道。荐得少许,活泼泼地。于深义趣,自能领会。

 

‘“无有定法”四字,通贯一切。会得此义,头头是道。荐得少许,活泼泼地。于深义趣,自能领会。’此四字义趣很深、很广,我们必须深入体会。它贯通一切。不仅佛法无有定法;世间一切法亦无有定法。何以无有定法,原因就是一切众生的念头,起心动念千变万化。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想不定,生的法那有一定!世间众生心想不定,佛说法也就无定。佛所说的一切法,无非是众生有感,佛才有说。众生起心动念就是感。众生若没有感,佛则无法可说。事实真相是众生动念无有一定,无有定法。所以,“无有定法”贯通世出世间一切法。我们明白此义理,明了事实真相,弘法便会头头是道。

 

“荐得少许”,能契入一点点。“荐得”与“契入”是一个意思,“证得”之意亦相同。佛所讲的理论、方法、境界,你能证得一点点,就能真正享受到一点。你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定法喜充满,快乐自在。佛所讲的甚深义趣,你自然能领会。佛法最重要的是要能实行,要去做,要一门深入。

 

佛在此经中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不断的劝我们要受持读诵、为人演说。遍数听多了,自然就受到感动,有许多同修真正发心想为人讲经说法。古代寺院丛林培养讲经人才,都用复讲小座的方法。头天师父讲经两小时,第二天早晨,你也能上台复讲两小时,老和尚一定提拔你,专门学教,培养成讲经的人才。如果没有这个能力,就当护法,为常住服务,担任常住的职事,称为“内护”。信徒是“外护”。

 

自古以来,我们在佛教寺院看到讲经的法师,都是小座培养出来的。如果要学,不难,我们今天在此地听的,明天就找人来讲给他听,找自己的亲戚朋友,请他坐下来,为他讲《金刚经》,能讲多少就讲多少。经上的四句偈,讲一句就行,讲两句也行,讲四句亦行,活泼泼地,一点都不呆板。若真肯发心,真肯天天讲,讲上三年,有这个恒心、毅力,三年以后,不知不觉就成了法师。在家、出家都可以当法师,都可以讲经。要真干才行,要很热心地干,很努力地干,方能学成功。没有什么方法技巧,自古以来,讲经的法师就是如此成就的,所谓方法技巧只不过是经验的累积而已。学的时间多了,遇到奇奇怪怪的事多了,就产生经验。吃多少苦头,受多少教训,得多少经验。最重要的就是热心复讲,把我们所听到的转告别人,把自己修持所得的好处转告别人,即是弘法利生,续佛慧命。务必要记住,“无有定法”是《金刚经》一句最高的指导原则。

 

>>续载中……

 

(《金刚经讲义节要述记》讲于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国,“华藏讲记组”恭敬整理。)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1月3日11:55:1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6830.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