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集/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第2次宣讲)悟道法师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第二次宣讲)  悟道法师主讲  (第五十五集)  2015/2/25  台湾华藏净宗学会  档名:WD15-005-0055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MP3下载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诸位同修,及网络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弥陀佛。请大家翻开经本第二十八页第二行:

 

【观世音言。若善男子善女人诵持此神咒者。发广大菩提心。誓度一切众生。身持斋戒。于诸众生起平等心。常诵此咒。莫令断绝。】

 

昨天我们学习到这一段。这一段经文不长,但是它的义理深广无尽。我们学习经典,讲经细讲,大家彼此就比较有受用。如果简单的讲,是结结缘,受用比较少。但是细讲就必须要时间。所以过去我们净老和尚在讲席当中也常提到,经能够细讲,大家会比较有受用。能够详细深入的解说,对我们落实在现实生活当中修行,待人处事接物,就会有很大的帮助。简单讲,可以理解一个概念,但是不能深入,我们在修行上就提不起用功,提不起功夫。因此我们虽然每次的讲座时间都很短,只有二、三天,断断续续的,但是自己的道场就比较不受时间限制,虽然每次讲都是二、三天,有时候也希望有些重要的经文我们就多花一点时间大家来学习,这样对大家修行会比较有帮助。

 

我们昨天学习到观世音菩萨跟大家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有善根的男子女人,要诵持大悲神咒这样的人,无论男子还是女人,凡是你发心要诵持神咒,下面就跟我们讲要发心,『发广大菩提心,誓度一切众生』。首先教我们要发心,像四弘誓愿就是发心,发愿,发愿就是发心。「发广大菩提心」,就是我们在其他大乘经上讲的,什么叫广大菩提心?我们在很多大乘经典上都会看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你发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发这个心,就是广大菩提心。上次我们在讲专题,「如何如理如法诵持大悲咒」,也学习到这一段。这句经文我们引用《观经》善导大师的批注,怎么发菩提心,有三种顺菩提门,有三种违菩提门。违是违背的,违背的我们要避免,顺菩提的我们要来修。上次我们讲到这个。

 

菩提心在经典上古来祖师大德批注也很多。本经我都没有找到批注,一般观音三经,「普门品」、「观自在章」、「观音菩萨耳根圆通章」,这三部经古来祖师大德的批注就比较多,这部经我都还没找到批注。因此我们有一些经文,本经讲得比较简略,为了方便说明,就要采取过去北京黄念祖老居士批注《无量寿经》的方式。他不是他自己批注,他是引经据典,引用一百九十几种经论来批注这本《无量寿经》。所谓以经解经,以经典来解释经典,还有引用祖师大德的批注,菩萨做的论来批注。所以他的批注不是他自己意思来解释,他引用经论、古大德的批注来解释《无量寿经》。

 

这种方式我们净老和尚非常赞同,因为没有他自己的意思。现在我们净老和尚讲黄老居士的《大经科注》,我们看批注引用经典、论典,还有祖师大德的批注、疏钞,这些来做解释。这一段如果我们简单讲,也二、三句话就交代过去了,也很快,浅显的跟大家讲一讲,也没有错。但是大家可能听了之后是有一个概念,我们要发广大菩提心,要发愿来誓度一切众生,有这个观念。但是怎么样才是发广大菩提心?要怎么样去度众生?众生这么多,不是度一个、二个,我们现在一个、二个我们都度不了,还度一切众生?那怎么去度?如果你深入要去探讨这个问题,难免就不知道从何下手。因此,我也找不到批注,有一些像这个重要的经文这些地方,我们不能不做一个比较详细的来解说。所以这一段这次我们引用《金刚经讲义》,江味农老居士的《金刚经讲义》。

 

《金刚经》一开头就请法,须菩提请法,一开头就是问这个问题。我们把经文,还有他的《讲义》,做一个节录来解释这两句经文,也可以说这段经文,到『莫令断绝』这段经文。这里讲发广大菩提心,就是发心。《金刚经》请法的经文,我念这一段,须菩提请法。「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一段就是发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发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心,发这个心,跟此地讲的发广大菩提心,文字我们本经比较少,《金刚经》还有其他大乘经讲比较多,意思是一样的。发广大菩提心就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意思是一样的。

 

发了心,《金刚经》就讲得详细,发心之后怎么办?怎样才能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本经讲的,怎么样才能发广大菩提心?下面经文就讲了,「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须菩提请法,一部《金刚经》就是这样发起的。请问发心发了,我这个心要安住在哪里?要怎么样降伏我的妄心?我们要知道,妄心就不是菩提心,真心才是菩提心。我们妄心不能降伏,你菩提心就生不起来,被妄心障碍了。菩提心我们大家本来就有,只是现在被妄障碍了,真妄和合,真的被妄给障碍了,这就是一个重点。如果我们不以《金刚经》经文再来批注这一段经文,我们也不知道要怎么发广大菩提心。

 

下面江老居士他有批注,「上文诸菩萨,即指此善男子、善女人而言。因其发无上心,即有成佛资格,即可称菩萨」,这段就是讲诸菩萨。大家如果你去受菩萨戒,或者你在佛前发愿,你发四弘誓愿,发众生无边誓愿度,你现在就是菩萨了,你发这个心,你就是菩萨。我们这个菩萨是什么菩萨?在《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是初发意的菩萨,初发心,《华严经》也讲初发心,我们凡夫初发这个心。发这个心,我们也不要小看,不要小看这个发心,你发了这个心就跟果觉相应,你有这个心、有这个想法,发广大菩提心,所以你一发心就是菩萨。但是现在我们是什么样的菩萨?烦恼还是很重的菩萨,不是断烦恼破无明的菩萨,不是慧行菩萨。《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破无明的菩萨叫慧行菩萨。我们这个凡夫,凡夫菩萨发这个心,烦恼没断,但是有这个心,有发这个心。

 

所以诸菩萨,我们现在只能讲菩萨。如果讲菩萨摩诃萨,那就大菩萨了,明心见性了,像观音、普贤、文殊、弥勒都是等觉菩萨。摩诃萨,登地以上的都称为摩诃萨,是菩萨中的大菩萨,不是一般的菩萨。你去受了菩萨戒,发个菩提心,你要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了这个心,你现在就是菩萨。所以你也不要说,「我不敢当」。众生本来都有佛性,那怎么不敢当?是你本分的事情。

 

下面这段解释善根。「善者,善根」,善男子善女人,善这个字就是指善根。「发无上心者,非有大善根不可」,要发无上道心,就是发广大菩提心,没有大善根他不会发这个心。下面再讲,「凡人皆有善根,若无善根,则不能入人道中,亦不能闻此大法」。这段是跟我们讲凡人,凡是我们人,什么人?就是有善根的人。若无善根,则不能入人道中,亦不能闻此大法,如果没有善根,不能到人道来,到了人道也不能闻到大法。凡是佛法,大乘经典都叫大法。我们佛门有一句话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在六道轮回当中,轮回到人道来,得到人身,这个机会很难得。你没有具足五戒十善,过去世有修善根,不能到人道来。所以能够到人道来,过去世有修人道这样的善根,非常难得。「然若不发心,则虚有此善根」,岂不孤负佛恩,也辜负我们的善根。如果说我们到人道来,又闻到佛法,特别是大乘佛法,本经就是大乘经典,你不发心,虚有此善根,辜负我们有这个善根。有这个善根,为什么要发心?发心就是启发,让我们向无上道,向无上菩提。《金刚经》讲男子女人,本经也是讲男子女人,所以男子女人,你只要发心,都一样成就。佛法是平等法,关键在你发心,不管男子女人,只要发心都一样成佛。

 

下面再给我们解释发这个字。「发者,生也,起也。谓发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期证无上果也。」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你看,发广大菩提心,誓度一切众生,是不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就是这个意思。发这样的心,期待证得无上佛果。「发字贯上下文,义通能所。上文善男善女为能发,下文阿耨等为所发。」《讲义》里面有详细的解释无上正等正觉,我们常常听经,如果常听我们老和尚讲经,应该大家都常常听过,我们在此地就可以省略。发了心之后要修,要怎么修?就是须菩提问的这个问题了,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个心应云何住?我发了心,我这个心要安住在哪里?心里现在妄念很多,要怎么去降伏这个妄念?这个是我们学佛修行人的两大问题。这里讲,「住是止于一处。降伏是克制摄持。其心之心字,指妄染而言」,心就是指妄心,心被污染、妄染,指妄心不是指真心。

 

「问有三意」,须菩提问的意思有三种意思,「凡为菩萨,须发菩提心,故先问发心。初发是心,不能如佛之随缘安住,故次问住心。意在求佛指示方法,能令此心相应而住。又以妄心数起,不能似佛之自然降伏,故次问降伏。意在求佛指示方法,能令妄心自然而降。」凡是你要作菩萨,必须发菩提心。我们要学观音菩萨,诵大悲咒,观音菩萨跟我们讲要发广大菩提心,凡是你作菩萨,修什么法门都要发菩提心,不只说诵大悲咒。你看我们《无量寿经.三辈往生》,上中下都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可见得发菩提心是修学佛法,不管修哪个法门,这是一个总原则,都必须发菩提心。所以先讲发心,须菩提先问发心。

 

但是初发心不能像佛一样,佛发无上菩提心,佛能够随缘安住,我们不行,我们的心乱跑。所以这个缘故,次问住心,这个心安住在哪里?这个意思就是求佛指示方法,能够让这个心相应而住。妄心不断的起来,很多学佛的同修也常常跟我提到这个问题。我说这个是每个人共同的问题。很多学佛,特别我们念佛人,法师,我现在念佛妄念还是很多,止都止不住,控制不了,常常有同修问这个问题。可见得这个问题很早须菩提尊者就代表我们问了,不是我们现在学佛的人有这个问题,自古以来,过去现在未来,凡夫学佛还没成就之前,都有这个共同的问题。因此《金刚经》的经文是可以通用在各种不同法门,发菩提心,你修哪个法门都要发菩提心,包括我们念佛法门也不例外。如果不需要发菩提心,《无量寿经》佛就不需要讲「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他就讲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就好,何必上面再讲一个发菩提心?可见得念佛也离不开发菩提心。既然修什么法门都离不开发菩提心,这个就很关键、很重要了。

 

下面跟我们讲,「发心,先也」,先要发心,最先。「然必须发大心,方能修大行,得大果」,但是发的心不能发得太小,发得太小你就不能修大行证大果,只能修小行证小果。小果就是证阿罗汉,证阿罗汉果。小乘圣者他没有发大心,他证得阿罗汉果他就停止在那个地方,他没有发心再向上提升,没有发心要成佛,所以他的修学会停止在那里。佛也劝小乘要回小向大,那个还不究竟,还是要向上提升,要发大心证大果。「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果,魔所摄持故。」这句非常重要,这句也给我们提醒发菩提心的重要性。忘失菩提心,菩提心忘记了,失去了,你做很多善事好事,佛跟我们讲魔所摄持故,你跟佛不相应。你虽然做好事,但是你妄失菩提心,你没有菩提心,你做再大的好事,你跟佛是不相应的。跟谁相应?跟魔相应,所以魔所摄持,跟魔相应。可见得菩提心是我们学佛一个很大的关键。

 

现在问题就是我们要常常提醒自己,我现在有没有偏离菩提心?现在我们看到很多学佛的人,他真的也是很热心做好事,在佛门里面做各种好事,包括世间的善事,做好事,但是没有菩提心。为什么佛说为魔所摄持?因为你不能了生死,不能脱离六道生死轮回,就是属于魔所摄持的,也就是说你脱离不了六道生死轮回这个魔掌,这样讲大家比较能体会一点。这是《华严经》讲的经文。

 

下面再跟我们讲,「善男女初发心时,即应以成佛自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以我们善男女,有善根的男子女人,初发心你就要发无上菩提心,要发最高的,你不能发得很小,就要以成佛为自期,就是你发愿要作佛。这点非常重要,要发心作佛。六祖惠能大师给我们做个榜样,可以说给我们做个示范。他到黄梅参五祖,当时在唐朝时代,广东岭南这一带,现在广州这个地区,在唐朝那时候还是很偏远的地区,文化水平低的一个地区。有些官员如果得罪朝廷,被贬都会被派到那边去,派到偏远地区去。他从广东走路爬山涉水到黄梅,路途相当远,现在我们坐飞机都要坐些时间。到了黄梅拜见五祖,五祖第一句话就问他,你从岭南来,那么远跑到这里来,那你跑来这里干什么?六祖就回答,我是来求作佛的。一开口就说他是要来求作佛的。大概五祖遇到六祖一个人,跟他一见面就跟他讲他要来作佛。

 

我们现在看看,一般到寺院道场善男信女,求什么?求作佛,那个我不敢当,我不行,我是凡夫,我怎么敢想作佛?他一定是这么说的。不相信你可以试看看。你不想作佛来佛门干什么?求升官发财,求身体健康,家庭平安,事业顺利,有孩子的学业进步,做事业的能够大赚钱,求这个。你跟他讲作佛,距离我太遥远了,这个我想都没想过的。这样就不是佛教我们的。

 

佛一教我们就说,你现在是凡夫,但是你要发心作佛。为什么劝你发心作佛?劝我们大家发心作佛,因为众生都有佛性,你本来就是佛,因为你本来就是佛。只是现在迷惑颠倒,不知道自己是佛,冤枉做凡夫。佛明白了,他告诉我们这个事实实相,你就要直下承当了。因为这是本分的事情,求作佛是本分的事情,因为你本来就是佛,你求作佛是应该的,有什么不敢当?所以古大德讲,这桩事情你必须要直下承当,你必须要发心作佛,作佛才能度众生。这讲发菩提心的重要性。所以《华严经》这句话我们要常常记在心里,忘失菩提心,修诸善业,是被魔所摄持,是为魔业。

 

我们念佛人,如果你不发菩提心,只有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跟阿弥陀佛也不相应,往生不了极乐世界。没有发菩提心,念佛当然也有好处,也会得人天福报,但是你没有往生极乐世界你就脱离不了轮回,还是在六道里面生死轮回。佛法八万四千法门,大乘小乘、显宗密教,主要是要帮助我们超越六道生死轮回,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最终目标是这个。不是教我们求个人天福报就好了,人天福报不究竟。这点我们必须要明白。所以要发无上菩提心。

 

「无上者,正是所求故。欲求无上,必须修福度生。故次云正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欲度众生,应先自度,故次云正觉。逆言之,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就是你要度众生,必须要先自度,自度度他,度他也是度自。所以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是阿罗汉,觉他是菩萨,觉行圆满是佛。「论云:初发究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发心菩提,至无上菩提,是一心非二心。然初发心难,故须菩提先举发心为问。」发菩提心,是一心不是二心,我们《阿弥陀经》讲「一心不乱」,是同样那个心。然初发心难,初发心的确难。难不难,刚才讲了,你去找个人来,你说发心来作佛,我们不要说找不学佛的人,你找学佛的人或者到庙里拜拜的人,你说你要发心来作佛。这怎么可以,我是凡夫,怎么可能作佛?他一定跟你说他不敢当的。所以难,劝他发这个心都不容易。所以我们现在能发这个心是难能可贵,所以你不要小看你发这个心,你发这个心就跟无上菩提心相应,你只要这个目标不改变、不退心,我们就是朝无上菩提在提升、在前进了。发心难,已经发了感觉好像不难,再去找还没有发的,你就发现真的很难。所以须菩提先举发心来请问释迦牟尼佛。

 

「住降,后也」,先发心,再问这个心,我发了心,我现在发了,我要作佛了,我有这个心,但是我现在还是妄心当家,怎么办?我心要住在哪里?要怎么样才能降伏我的妄心?问的意思就是这样。这个问题是不是我们大家的问题?大家的问题。师父,我念这么久了,妄念很多,控制不住,被妄念打败了。我说我也常常被打败,不是只有你。如果不是这个问题,须菩提也不需要问这个问题了。一下子就没有妄心,问这个不是多余的吗?就是自古以来都是这个问题才要问,没这个问题还要问什么?就不需要问,就是有这个问题才要问。

 

下面江老居士跟我们讲,后也,「有人先曾发心,后时忘失,此是不知真心如何安住,致妄心不能降伏也。」他就举出我们学佛的,有人是指学佛的人,先就是前面,他就曾经发这个心,我要作佛,特别我们学佛初发心,那个心就是很真切的,发无上菩提心。但到后来,修修修到最后忘记了,迷失了。这是什么缘故?此是不知真心如何安住。一部《楞严经》讲找不到真心,真心在哪里?《楞严经》最有名的「七处征心」,阿难也是问这个问题,心乱七八糟的,怎么安这个心?佛不回答他这个问题,佛先问他心在哪里?你说心不安,心在哪里?你指出来给我看,心在哪里?阿难也很厉害,他举出七个地方,在内、在外、在中间,讲了七个地方,我们想都想不到的,他就想得出来,真佩服他。我们大概想到心就是心脏,在跳的心脏。三时系念中峰国师跟我们讲,这颗叫肉团心,那不是我们的心。我们现在能思维想象这个是我的心。是吗?也不是。

 

这个肉团心,过去北京黄念祖老居士他讲,现在医学发达,都能换心,甲的心换到乙的身体,那个心换过来,乙他的思想生活行为他还是没有变成甲,如果他变成甲就说明心就是这个心脏。这样就证明,我们现在能思维想象,我们的习惯,我们种种的烦恼习气,跟这颗肉团心是没关系的。外国人讲什么大脑细胞。这颗肉团心都不是了,什么大脑细胞,那个统统不是。你在这身体举出一个就代表所有的,这个不是,那其他统统不是,还什么大脑?还到脚底去。这个问题提出来,七处征心。有的祖师大德批注叫七番破处。七处征心就是你去找心找七个地方叫七处征心。有祖师大德说这个是七番破处,破处就是阿难举出来,佛就给他破,这个不是。到最后阿难就慌了,他真的找不到心,那怎么办?所以不知真心如何安住。因为你不知道真心在哪里,不知道什么是真心,那你怎么住?

 

禅宗有个公案,二祖慧可去求法,求达摩,在嵩山少林寺,求达摩给他开示。达摩就不理他。达摩在那边面壁,脸对着墙壁在那边打坐。冬天下雪下得很厚,他在外面的雪地求法,跪三天三夜,达摩还是不理。后来他就把身上配的戒刀把胳膊砍断一只,供养达摩。达摩看到这么虔诚,就问他你这何苦来?你何必这样,把手都砍掉了,是为了什么?慧可就说了,他说我心不安,求你帮我安心。就问这个来的,请你帮我安心。达摩就直接说,好,我帮你安,你心拿来给我,我帮你安。所以现在达摩有个像,就是伸一只手出来,那个就是要给慧可要心的,说你心拿来给我。还好慧可没有拿刀把心脏挖出来,挖出来就死掉了,只有砍断手臂,没有把心脏挖出来。慧可听到达摩这么一问,他豁然大悟,当下他就顿悟了。顿悟他说出什么话?他说「觅心了不可得」,心找不到。达摩说「与汝安心竟」,我心给你安好了。他大彻大悟。慧可听了这句话大彻大悟,我们听了这句话有没有大彻大悟?还是听了愈听愈胡涂?

 

禅宗是很直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他不跟你拐弯抹角。我们如果不是这种根器,跟我们讲,我们不懂,我们还在那边打妄想,想了半天,愈想问题就愈多。因此我们一般的人要经教,用语言文字慢慢跟你解释。所以一部《楞严经》就是讲这个,佛跟弟子辩论的提出来。辩不是强辩,是分辨,强辩就不是佛法。理愈辩愈明,因为大家要找到事实真相。所以古大德讲开慧《楞严》,成佛《法华》,你要开智慧,不读《楞严》不开智慧,一生成佛就是《华严》、《法华》,一生成佛的经典。

 

开始发心,后来就忘失了,这就是不知道真心如何安住。不知道真心如何安住,妄心就不能降伏。降伏对我们念佛的人非常重要,我们念佛的人也不可以疏忽。我念佛就好。是没有错,关键我们念的有没有达到经典的标准?净土虽然不讲断烦恼,但是要伏烦恼,要伏惑,这个条件比其他法门来讲容易太多了。所以讲易行道是跟其他法门来比较,这个是易行道,大家都能做得到。断惑,那个比较高难度。所以要伏惑。

 

最近我们净老和尚不断的劝我们净宗同修,每天要看海贤老和尚的光盘,一天看三遍,念一万声佛号,一年后就有把握往生。但是看也要会看,也要看出重点,我们才能得受用。如果你不懂得看重点,抓不住重点来修学,还是不得受用。海贤老和尚的光盘里面有一句话,他讲得很简单,如果你不注意听,不在意的听过去,也就疏忽了。他有一句话讲,念佛没有念到一心不乱不算念佛。这一句我们听起来好像不是什么很深的道理,但是很关键。我们平常讲我在念佛,我们这个念佛是在念没错,但是你没有达到念佛的标准。标准在哪里?《弥陀经》讲的一心不乱。所以海贤老和尚讲,念佛没有念到一心不乱不算念佛。你去想想这句话。事一心不乱比较难,要断见思惑;理一心要破无明,那更难。我们现在能做到就是最浅的一心不乱,功夫成片,伏惑。就是烦恼没断,但是念佛的功夫足以控制住我们内心的贪瞋痴烦恼,让它不要发作起来,但是没断。好像石头压草,草要长起来,石头把它压着,让它不长起来,但是根没断。

 

在修学其他法门,伏惑的功夫只能得定,不能断烦恼,不能超越三界六道。在所有的法门来讲,这个功夫是不及格的。但是在念佛法门来讲,可以带业往生,你有这个功夫就及格了。带业往生到极乐世界再去断惑,在那边断惑没问题,因为大家都无量寿,一生你就保证能不但断惑还能破无明,这叫横超三界带业往生。但是它最基本条件就要伏惑,控制住,你临终最后一念,这些烦恼妄念能够降伏住,不起现行,不发作,心里起念头就是阿弥陀佛,这样就往生了,跟佛光就相应,心光跟佛光就感应,根据这个光佛来接引我们往生,是这样的。不是说你念佛,大家统统一定能往生。念到这样才相应。这跟发菩提心关键很大。所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它是相关的。

 

这里江老居士他也举出《华严经》的善财童子的一段经文,「故善财童子,每遇善友,皆启请云: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这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每一参一个善知识,他都会跟善知识说,我已经发了无上菩提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无上菩提心。心是发了,但是要怎么样来学菩萨行?在生活当中怎么来学菩萨行?怎么来修菩萨道?遇到每位善知识他都有这句话。先表明自己已经发心,然后请教善知识,在生活当中怎么修?发心,怎么修?

 

「是知发大心者,必修大行」,发大心你所修的行都叫大行。大行不是在外面怎么修大行,做多大的事情,不是这个,是你的心大。比如说布施,你心量大,发大心,发无上菩提心,布施一块钱那都叫大行。如果你没有发无上菩提心,心量不大,你布施几个亿还是很小,小行,微不足道。所以发大心修的行都叫大行,不管做多做少,统统叫大行。发小心,不管做多大的事情,都叫小行。这道理我们要明白,关键在心量。所以菩萨跟凡夫,跟我们一般人,生活是一样的,没有特别。你看佛在《金刚经》前面示现的,他每天要去托钵,穿衣吃饭,回来要洗脚,就我们回来要洗澡,盥洗。这个示现就跟我们一般常人生活是一样的,我们常人每天也要为了生活来奔波,就是托钵的意思。你托钵得到饮食,我们一般世间人你赚到钱,回到家里,心要收一收,整天在外面应酬,回到家里,你自己要有一段时间你自己心静一静来念佛,来收心。示现跟我们凡夫是一样的。就告诉我们修菩萨道、修菩萨行,没有离开我们现实生活,你在任何的工作,任何的岗位,任何的身份,统统都可以修菩萨六度万行。

 

所以「住降,正修行之切实下手处也。故次问住降。然此二问,实在相资。以觉心住,则妄心不降而降。妄心降,则觉心不住而住也。」觉心住,妄心你不要去降伏它,它自然就降。这用在我们念佛是最方便的,这个原理我们用在念佛上,心里提起一句佛号就是觉心。你念佛的时候就是觉,忘记就又迷了。迷了怎么办?你想到,赶快继续念,继续念又觉了。我们功夫还没打成一片就常常忘记,常忘记你心又迷了,赶快提起佛号又觉了。我们念佛,希望把这句佛号二六时中打成一片,念念不断,念念觉而不迷,就是此地讲的不降而降。妄念起来你就不要管它,不要去理会妄念,只要提起这句佛号,每个字每一句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心里记得清清楚楚,专注在佛号,不要管妄念,这就是不降而降。刻意要去降伏妄念,妄念就愈多,愈在乎妄念、担心妄念、害怕妄念,妄念就增加得更多,再来回忆妄念,那就更多,那你怎么搞都搞不完。所以你就不要去理会妄念,不要担心妄念,不要害怕妄念,不要再去回忆妄念,只要现前,这一念阿弥陀佛提起来,这样就对了,其他你不理会,专注佛号上,这样就是不降而降。你要另外找一个怎么来降,怎么样,那又是妄念又加妄念。《楞严经》讲「知见立知,是无明本」,头上安头。

 

下面我们再选《金刚经》的一段经文来学习,「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这一段,佛告诫须菩提,你请法,请问这个问题,你要谛听。江老居士有批注谛听这两个字的意思,这在大乘经典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两个字。我们听经要谛听,谛听佛才讲,你不谛听他是不跟你讲的。为什么?不谛听,你坐在这边听经,心里在想其他的事情,那就没听进去了。现在年轻人,你叫他听经,大概不太可能,手机带进来,头低低的在那边,你在讲,讲完了,讲什么,听而无听,无听而听。他在看手机在拨在拨,他在听那个,是在听手机,他不是在听谁讲经。这个佛就不讲了。因为什么?讲了对他没帮助,他坐在那边也难过,干脆就去家里计算机拨个够,不然坐在那里对他也没有什么帮助,佛讲了等于是讲闲言语。闲言语就是讲废话,讲了对他,他一句也没听进去,你就不需要浪费那个时间。讲经总是大家听,各人得的利益都不一样,这跟谛听有关系。

 

此地讲「须菩提岂有不谛听之理」,须菩提请问佛问题,佛跟他讲,他怎么可能说不谛听?当然他会谛听。佛为什么要再提醒这一句?那是「佛之诫,是为大众,及现在我们众生」,这一句有讲到我们,就是我们听经要谛听。如果你有杂事,在忙的时候,就没办法谛听。像我常听经的时间,效果最好的是清晨,或者是晚上半夜人家在休息,这时候没有电话、事物有人来干扰,这时候听是听得最清楚。如果你一旦接触到人,一下子接电话,一下子什么事情,你的心都在忙那个,听的效果就很差,常常受干扰。

 

所以听一座经,大家到讲堂来听有个好处,就是说你在这边一个半小时,你可以专心,反正我只有一个半小时,就是听这个经的,不做其他的事情,这一个半小时其他事情都先放下,你才能谛听。如果在家里,可能会有很多干扰,特别是电话。你在家里客厅听,电话来了,你接不接?很自然你要去接。如果你不在家里,你家人会说某某人他去听经了,回来你再打吧!这样你听经就不会中断。现场是有这个好处。在家里,除非你自己关起门来,外面贴个纸条,听经时间不便接电话,听完再说,或者先帮我留个电话,这样可以。如果没有的话就不行,如果再带个孙子肯定更不行。所以到道场有这样的一个帮助。

 

下面跟我们解释谛听谛这个字。「谛者,真实正确也」,谛就是什么?真实,真实的意思叫谛,我们一般讲真谛,就是真实的义理、真实的道理叫谛,真实正确就叫谛。「一不可以贡高,二不可以卑下。倘犯此二病,即不能谛听,即听亦不能正确。有人稍研求经论,即自以为通晓佛学,此犯贡高之病。有人高推圣境,以为如此大法,我们如何能解,此犯卑下之病。贡高是慢,卑下亦是卑慢。如此听经,即不能真实正确。是以学佛者务须免除以上二病,虚心领受,故云谛听。既能谛听,岂可不说。」这给我们举出我们听经不可以犯这两种毛病,一个是贡高、一个是卑下。

 

这两种毛病也常常看到,有些人听了一些经教,他自己以为自己懂了很多,到处要给人家讲开示,这我常常碰到。常常碰到有些居士,都要给我讲开示,他怕我不懂,给我讲开示,遇到人就要跟人家讲开示。过去我们华藏有个开出租车的居士,在机场遇到人就抓一个人,管他听不听,就要跟他讲开示。所以后来有些人碰到他就赶快躲得远远的,敬而远之,怕听他讲开示,一讲就没完没了。这个犯了贡高,这个是心态就不正确了。也不可以卑下,卑下就是如此大法,就是我们刚才讲的,我不敢当,这怎么可以?我不行。这个也不行,这个叫卑下慢,自卑。贡高自以为了不起是慢,自卑也是慢,这两种心态都去掉,不贡高也不自卑,这样才是正确的。

 

如果有贡高或者自卑,他听的经就不能真实正确,他不能消归自性。贡高,自以为是,实际上自己没有真懂,以为懂了,他就真不懂。自卑的人他不敢当,不敢当怎么办?佛教你要成佛,你不敢当,那成不了佛,而且听了他也无法接受。所以学佛就必须避免这两种毛病,这两种毛病避免,虚心领受,故云谛听,这样的心态来听经叫谛听。既能谛听,岂可不说,既然大众能够谛听,怎么可以不跟他讲?不跟他讲就对不起他。他能接受,他能谛听,你就要跟他说了。这是佛提醒须菩提,实在是提醒我们。

 

所以佛讲,「故云当为汝说」,意思就是倘若不谛听就不为你说,你不能谛听,我就不跟你讲。像我们净老和尚,他到澳洲、到海外,这些大学,他说大学请他去当教授,还有佛学院请他去当教授,他不愿意接受,他不要去学校上课。他说现在的学生没耐心,最长的耐心是十五分钟,学校教授在上课,大概十五分钟的耐心,正式上课只能上十五分钟。十五分钟后学生就心浮气躁,要跟他讲笑话,要跟他讲什么其他不相关的,正经课他就不上了。因为他的耐心只有十五分钟的时间。过了十五分钟,他已经心浮气躁,心在浮动,他就没有心情再听你讲课,你讲你的,他想他的。这样对他就没帮助。没有帮助,何必去浪费那些时间?就不需要。所以现在的学生要找到谛听的都很难。六十年前,方东美教授在台湾,台湾大学的老师不像老师,学生不像学生。六十年前都这样的情况,六十年后的今天,这个情况不晓得严重多少倍,多不止了。现在的学生真的心浮气躁,心定不下来,你跟他讲真实的谛理他听不进去,感受不到。为什么感受不到?心浮气躁,他没有耐心听,心静不下来。

 

这个话就是「警策我们,在听经时,从前知见,必须一切抛开,不可放在心里」,这句话非常重要。我们在听经,以前我们听过的或者看过的先放下,这样听你才能领会到它的真实义。如果自己心里装得满满的,讲经的法师再会讲,对他都没有帮助,因为他自己有个东西挡在那个地方。或者你讲一句,我想哪一句来破你,那他是要来破你的,他不是来听你的。以前我们老和尚到香港去讲经,好像一九七七年的时候,第一次接受香港邀请去香港讲经。到那边就有人给他提出警告,他说法师,我们很多法师来这里讲经,到最后都被打败了。为什么被打败?被问难。他说那些来听经的不是来听经的。不是来听经他来干什么?来找麻烦的。找什么麻烦?有时候经讲一半,他举手他就要问问题。法师如果被他问的答不出来,法师最后就很惭愧的赶快走了,不敢再讲,怕来找麻烦。所以我们老和尚到香港就有人给他提出警告,有人会找麻烦。看到很多人来不要高兴,听众这么多,那不是来听经,是来找你麻烦,来找碴的。后来我们老和尚去讲了一个月,竟然一个找麻烦的都没有。这也是我们老和尚他有辩才,善巧方便,他们要问难的问题,大概在讲经当中统统已经先给他讲出来,他就没得问了。他要问的,统统还没有问都被他讲出来了,他就不需要再问了。

 

所以我们听经一定要把知见抛开。对这法师没信心,你就不要去听他的。像我听我们师父上人净老和尚讲经,那就是接受他讲的,他讲的我们可以理解。很多人听了,他不能接受,排斥毁谤。为什么?我们在旁边听了也很奇怪,这么好的经,怎么他还在批评?因为他没有去听,或者听了他有个排斥的心在那个地方,都把那个意思都听错了,都把讲的意思都扭曲了,把他自己的意思加进去,他认为怎样怎样,这就造业了。这是听经的心态,从前的知见,不管你学什么,先放下,这样才是谛听。这个讲安心之法。

 

《金刚经》为什么我会提出来跟大家分享?因为我自己本身也是过来人。我也很想找一个清净的地方来修学多好,但是往往有很多因缘由不得你。要做一些有关弘法的事情,当然难免很多事物,而且我们凡夫现实生活也都需要衣食住行。如果你再管理一个道场,那事情更多,操心的事情更多。往往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自己有经验,也看到其他的同修也有这种情况,自己喜欢,不要,放下,去找个山洞躲起来算了,自己修多好,要逃避现实,总是有这样的想法。逃避现实,心能不能清净?也不一定,你离开这些,住在山上,我们的心能清净呢?还是不行。所以就会很烦恼,好像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后来我才想到,以前我听到《金刚经讲义》,很久没有再听了,你念佛伏不住烦恼,所以就想到这个来补助。

 

《金刚经》讲的就是这个,不要住法相,也不要住非法相。你做这件事情,执着这些事相,着了法相;不做了,统统丢掉了,躲起来了,着了非法相,两边都偏在一边去了,都不对。怎么办?随缘,随你现在的因缘,在这当中不着法相,也不着非法相。在什么环境,什么人事当中,你都会得到解脱、得到自在,只要我们不取不着,任何的人事物环境我们就得解脱。你去逃避,未必得到解脱,只是暂时的避免,我们心里还是有罣碍。如果你懂这个道理,你心就没有罣碍。所以这个也值得我们花一点时间大家来学习。

 

这里举出,你看佛示现凡夫尘劳之相,「无我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你看佛天天还是要忙着这个衣食,天天要去托钵,也是很辛苦。我们现在比佛享福太多了,有厨房可以煮。佛要打赤脚,下雨又不能打雨伞,这样去托钵,要走很远,从这山走到舍卫大城要走很远,打赤脚,没鞋子穿。每天为了那一钵饭,就这样来来回回。这示现给我们,就像我们凡夫,在家出家都要为衣食。你出家了,修行,也是法轮未转食轮先,柴米油盐酱醋茶,一样也少不了;在家人更不用说,也要为了生活在忙碌,要工作、要上班。我们在这种生活当中,你怎么得解脱?就是教我们这个。你要逃避,你甩又甩不掉,又不能得解脱,所以教我们如何在这种尘劳里面得到解脱、得到自在。

 

佛示现给我们看,不管你做什么职业,你看我们是苦恼众生,无论贫穷富贵,一生都是忙忙碌碌的,穷的人为三餐奔走而忙碌,富贵的人为了赚更多的钱、做更大的事业而忙碌,大家都很忙。这就是佛示现乞食的意思给我们看,大家都为了生活在忙,忙忙忙,忙这些东西。忙完之后总是有休息的时候,你上班下班,佛示现托钵回来,吃饭吃好了,脚洗一洗,就打坐。这种示现就是我们现在生活,你工作,工作回来,吃饭,盥洗,盥洗好了不要去玩电动玩具,干什么?读经,或者念佛,或者打坐,收收心。起码你早上有半个小时,晚上半个小时,收收心。没有半个小时,十五分钟也好;或者你再没时间,三分钟也可以,总比没有要好。所以佛门有个早晚课,早晚课怎么订?因人而异,看你自己的时间,自己一个人做早晚课,你自己可以自己订。大家共修,订个共同的。像我们净宗,我们净老和尚订个《净宗朝暮课课本》。不一定说每个都按照这个课本。如果你时间忙,你修十念法也可以,早晚十念,这个都很方便。

 

总是说我们每天这么忙碌,佛示现就是告诉我们,每天有忙完的一个时间,一个空档,休息的时候,你要收收心来修心、来修行,我们念佛法门就来念念佛。像海贤老和尚讲,念念佛,到佛堂去回向回向。这叫还至本处,佛去托钵乞食入大城,然后回来。像我们到公司去上班,下班回来,回到家就还至本处。跟佛回到僧团一样,还至本处。赶快把心静一静,回光返照,不要去做一些不相干的事情。这就是学佛的敷座而坐。所以要把经文语句回归到自己身上,我们自然有受用。果然能够在寻常当中,时时返照,就是降伏,就是两边不着,就是念佛也才念得好。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先学习到这里。下面我们明天再继续来学习。我们今天说听的功德还是回向给福定师,愿以此功德,回向福定师。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19日09:19:5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2514.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