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集/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第2次宣讲)悟道法师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第二次宣讲)  悟道法师主讲  (第二十一集)  2013/7/26  台湾华藏净宗学会  档名:WD15-005-0021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MP3下载

请大家合掌,我们来念开经偈,「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请放掌。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诸位同修,及网络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弥陀佛。请大家翻开经本第十五页,我们从第二行第二句:

 

【从是已来。常所诵持。未曾废忘。由持此咒故。所生之处。恒在佛前。莲华化生。不受胎藏之身。】

 

我们昨天学习到这一段。今天是观世音菩萨成道日,很多观音菩萨的道场,今天,从昨天晚上到今天,都非常的热闹,特别是在普陀山更是人山人海。这个说明观音菩萨跟我们娑婆世界众生的缘分非常深。我们今天讲千手千眼来纪念观音菩萨的成道,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我们社团法人中华民国观音佛学会理事长福定法师,今天也特别到我们台北芦洲观音山,那个道场也是以前普妙老和尚年轻的时候在那里曾经做过当家,是很早了,大概在日据时代,已经很早了。听说那里有雕了一尊千手千眼,真的是一千只手,眼睛都在这个手掌心。我还没去看过,有机会同修也可以去参观。现在供奉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的寺庙也不少,在香港大屿山有个观音庙,也是供千手千眼。供奉千手观音的寺院道场不少,但是学习这个经典的就不多,就不是很多。所以我们提倡来学习这个经,大家可以认识观音菩萨,到底他在这经上教我们什么,教我们怎么学习,这样才能得到真实的功德利益。

 

这一段是接前面,观音菩萨在千光王静住如来那里听闻到大悲心咒,当时他是初地菩萨,听到这个咒马上提升到八地菩萨,这提升的幅度太大了,非常殊胜,所以观音菩萨心里就非常欢喜。到以后在无量佛所,很多佛那个地方重复再闻到陀罗尼心咒,每一次听闻都是生欢喜,踊跃无量,所以就超越了无数亿劫微细生死。所以那个时候开始,『常所诵持,未曾废忘』,就是常常诵持,就从来没有废弃忘记。持这个咒,『由持此咒故,所生之处,恒在佛前』,因为持这个咒,所以出生的处所都是在有佛的世界。往生佛国『莲华化生』,这非常殊胜,『不受胎藏之身』。这里讲「恒在佛前」,也特别是指西方极乐世界,因为这个经到后面有给我们明确的指出西方极乐世界。而且念咒之前要先念阿弥陀如来,念本师阿弥陀如来,再持咒。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就知道,特别指西方净土,西方极乐世界是莲花世界,往生到那里的众生都是「莲华化生,不受胎藏之身」。我们接着看下面的经文:

 

【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童男。童女。欲诵持者。于诸众生起慈悲心。先当从我发如是愿。】

 

这一段就是给我们讲佛门的四众弟子,在家出家、男女老少四众弟子。如果有人,不管在家出家、男众女众,要诵持这大悲心陀罗尼咒,『于诸众生起慈悲心』,这一句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大家都知道大悲咒,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于诸众生起慈悲心」,我们众生对自己都不慈悲,那怎么可能对众生慈悲?这点我们一定要明白。所以要于诸众生起慈悲心必须先对自己慈悲。对自己就不慈悲,对众生怎么能发起慈悲心?怎么样是对自己慈悲?要学习佛法,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对自己慈悲。如果还是迷惑颠倒,还是造作恶业,那自己将来就受恶报,对自己就很不慈悲。对自己就很不慈悲,他怎么可能对众生生起慈悲心?所以于诸众生起慈悲心先从自己做起,先对自己慈悲,对自己慈悲就是基本的要先断恶修善。我们修学三个层次,转恶为善,第一个层次,第二个转迷为悟,第三转凡为圣,这就是对自己慈悲。自己得到受用、得到利益,才能够真正去帮助众生,才能真正于诸众生起慈悲心。

 

下面就是教我们发愿,发愿也是于诸众生起慈悲心的一个前方便。不能说我对众生很慈悲,这不是口头上说的,发了这个愿就是要修学,你要学习,不是这个愿发了就没事。愿后面有行,修行要跟上来,这个愿才能落实,不然这个愿就变落空,变空愿。所以于诸众生起慈悲心,『先当从我发如是愿』,这也是教我们,不管在家出家、男众女众,要受持大悲神咒,一个先决条件,要对众生起慈悲心。怎么样才能对众生起慈悲心?「先当从我发如是愿」,就跟我学习发愿。下面就给我们具体教我们跟观音菩萨发愿。愿后面有行,我们净宗讲的信愿行,行是修行。我们看下面经文: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知一切法。】

 

每一愿都有念一句观音菩萨圣号,『南无大悲观世音』,这是求观音菩萨来加持。『愿我速知一切法』,「一切法」,法有世间法、有出世间法,对世出世间一切法通达明了。怎么样能通达明了?我们净老和尚在讲席当中也常讲,常常讲,所谓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一经通一切经通,你只要在一部经典、一个法门真正深入通达,所有一切法也都贯通了,不但佛法贯通,世间法也贯通。它的这个诀窍就在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所以我们发了愿还要懂得方法,这个方法不懂,也就没有办法速知一切法,速就是快速,很快的知一切法,要快就要一门深入。你搞得太多了,实在讲时间不够,门门通,门门松,什么都懂一点,但什么都不行。所以强调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样我们才能很快的通达世出世间一切法。下面第二愿: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智慧眼。】

 

这是开智慧。智慧就像眼睛一样,一个人没有智慧就愚痴,愚痴就好像瞎子一样,一个人没有眼睛就看不到路了。眼睛没有了,看不见了,走路就很危险,没办法走。这是用比喻,智慧就像我们眼睛一样,如果一个人没有智慧就愚痴,愚痴是怎么样?是非善恶、真妄邪正,连利害得失,也都没有能力分辨清楚。特别是佛的正法,如果世间没有佛陀的正法,这佛的正法,经典上形容,「人天眼目」,六道里面人天代表人道、天道,眼目就是眼睛,佛的正法就像人天的眼睛一样。如果佛的正法没有了,就好像眼睛瞎掉,我们修学没有标准,是非善恶也分不清楚,真妄邪正也不知道,那就非常可怕。智慧也要在这里说明说明,智慧是指我们自性的般若智慧,不是指世间的聪明智慧。世间的聪明智能属于知识,我们自性的智慧属于般若,那不一样,性质不一样、作用不一样。世间的聪明智慧,佛在经上讲是八难之一,所谓世智辩聪,世间的智慧聪明是世智辩聪,遭难了,他没有办法理解佛法。不能理解佛法,不能认识真正的佛法,他常常看错,他就得不到解脱。

 

你看我们净老和尚在讲席当中常讲的,现在佛教的形态基本上分为六种形态。第一个是宗教的佛教,把佛菩萨当作神这样来信仰、来拜,求佛菩萨保佑升官发财,保佑平安,这样这种形态就是宗教的佛教。第二类是学术性的佛教,像现在大学里面哲学系也有佛经的课程,还有像日本、韩国办佛教大学,在我们台湾、大陆有佛学院,大部分把佛经当作学术来研究、来考据,与我们现实生活断烦恼、了生死不相关;换句话说,我们得不到佛法真实的利益,变成一个学术性的。第三类是现在观光的佛教,寺庙盖得非常富丽堂皇,这是属于旅游观光,现在大陆、台湾盖这很大,规模很庄严的寺院,它主要是提供给海内外大众来观光旅游,它主要是这个作用。

 

第四类是邪教的佛教,邪教的佛教这就比较不好,邪教的佛教是打着佛教的招牌做一些欺骗大众的事情,甚至会害人,给人误导,损害人家的生命财产,这是有害,对社会有害。宗教的佛教、学术性的佛教、观光的佛教,它虽然不是真正的佛法,但是它对社会并不会造成一些伤害,而且还可以给大家种种善根。虽然现在这一生得不到佛法真实的利益,但是种个善根,来生来世因缘成熟了,知道学习真正的佛法,那个时候才会得利益,也是有好处,只是这个好处现在得不到。邪教这就害人,这就在政府法律上也不允许。第五类,现在又有一些作秀的、唱歌表演的,这一类的佛教。我们台湾也有歌星出家了,出家之后,还是回到电视台唱歌表演,就好像在作秀一样。那天我看到报纸,大陆少林寺僧人都练武功,也是到世界各地去表演。听说住持现在还把少林寺商业化,上股票市场了,现在又多出这样一个比较商业性的这样的佛教。这五种都不是佛教本来它的面目。

 

第六个是传统的佛教,就释迦牟尼佛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这我们净老和尚一生常常提倡的教育的佛教。所谓教育的佛教就是教我们在生活当中怎么落实佛在经上的一些教诲,教我们怎么去做。包括我们中国传统本土的,儒家、道家,也是跟佛法相应。所以现在在中国佛教讲,一提到一个就连带两个,一般都讲儒释道,佛教传入中国一、二千年,已经跟中国本土的儒家、道家融合为一体,包括儒道,也都是佛法。儒释道三教其实它的本质都是教育,现在一般人只知道说,儒家是提倡这个教育,这大家现在比较能接受,其他讲到佛跟道,大家都想到那是宗教,讲孔孟是教育,现在的人还比较能理解、比较能接受。

 

这个原因也是汉朝开始把儒家,在中国古代,诸子百家每一家都有它的学说,汉朝采取儒家做为国家的教育,采取这一家,一直到清朝,当中虽然改朝换代,但基本儒家的教育都没有改变。就连元朝是蒙古族入主中国,他不是汉族,蒙古族,清朝是满族,这两个不同的民族,在他们的朝代也都是用儒家做为国家的教育。所以讲到儒,说这是教育,大家比较能理解、能接受;讲到佛、道,那是宗教。其实儒释道三家统统是教育,在古代统统是教育,只是是一个国家的教育,佛跟道是社会教育。而且佛教还直接归皇帝管,儒教归宰相管。这些历史现在很少人去读,也很少人去研究,所以不知道。我们听净老和尚给我们说明,我们才明白,知道它的本质它是教育。

 

佛教我们目的就是开智慧,你看智慧,开智能是一个目标,我们佛法的修学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它的总原则就是戒定慧三学,总离不开这三个原则。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戒定慧三学,目标在开智能,戒定是前方便。戒定能够伏烦恼,智慧能断烦恼。我们要出离六道生死轮回,要把三界里面见思惑断干净,那你没有开智慧断不了。见思惑断尽了就证小果声闻、缘觉,声闻就是阿罗汉,缘觉就是辟支佛;如果再把尘沙惑给断了,那就证得菩萨的果位;再破无明就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自性般若智慧现前。所以我们学佛,一定要知道我们目标是开智能,不管修学哪个法门,最终目标都是开智能,开启我们自性般若圆满的智慧,这个人就叫成佛了。

 

我们修学净土法门,一般的法门在我们娑婆世界要得到圆满成就,那必须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个自性般若智慧现前,所谓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像《心经》观自在菩萨讲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智能现前,所有的苦厄都消除了。这是修不管大乘、小乘,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修行,在其他的十方世界修行,必须达到这个目标才算圆满成就。还没有达到这个目标,虽然有成就,比如说了生死,但是还没有明心见性,这是有成就,但是还不圆满。必定到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才能算圆满,达到究竟佛果才能称为究竟圆满。我们修学净土法门开启自性般若智慧,我们分两个阶段进行,现前在我们娑婆世界,我们只要有一点戒定的功夫,能够把烦恼暂时降伏,信愿念佛,带业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学习,去那边再断烦恼、再破无明,我们修净土是有这个方便,分两个阶段来进行。

 

我们凡夫,特别在这五浊恶世末法时期的凡夫,我们修行人在短短一生当中,不要说破无明,不要说断见思惑,光断见惑一生你都达不到,一品惑也断不了。能够伏惑,得一点定,这个功夫就算很不错了,更高的就很难达到,这是真话。所以开智慧是我们学佛主要的一个目标,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我们发愿,『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智慧眼』,这个愿我们要知道怎么去修,这样才能够满我们的愿。不然我们只是这样念一念也不懂得怎么修,就不能满我们的愿。所以愿后面要有行,跟净土修学是同样道理,信愿行。行是修行,它是证实我们所信的这桩事情,满我们的愿望,必须要有行。再看下面: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度一切众。】

 

这是度众生。前面我们看到,要速知一切法,早得智慧眼,速知一切法就是我们一般讲法门无量誓愿学,四弘誓愿里面讲的「法门无量誓愿学」,希望一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我们都知道、都通达、都明了。怎么样才能通达?要得智慧,你开了智慧自然就通达。这一愿就是度众生,『愿我速度一切众』,「速」就很快,能够度一切众生,我们怎么样才能很快的去度一切众生?要有智慧。如果我们自己都没智慧,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你怎么去度众生?必定自己先得度,你才能够去度人。如果自己没有得度,说去度别人,那个做不到的事情。必须自度才能度他,先度自己这个众生,自己得度了才能度一切众生。

 

这里讲「速度一切众」,这个也不是我们一般凡夫能做到,一般凡夫做不到。不但凡夫做不到,二乘圣人也办不到,权教菩萨也办不到。起码要法身大士,明心见性,最起码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分证佛,他就有能力像观音菩萨一样三十二应身,千处祈求千处应,他有这个能力同时去度一切众生,去帮助一切众生。如果没有证得圆教初住位以上的法身大士,度众生还是有限,没有办法度一切众生,这一切就是所有的众生他都能度。我们凡夫当然没有办法。没有办法,我们发这个愿不是落空了吗?如果照我们现前修学的程度,当然是我们做不到。你要修修到明心见性,你就可以像观音菩萨这样,真的能速度一切众。但是我们还要修多久才能达到明心见性?这就各人因缘就不一样。这上上根人他可以,他很快,像六祖惠能大师听人家念《金刚经》念个几句他就大悟了。去黄梅五祖那里参八个月,八个月之后五祖叫他到房间,三更半夜给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当下就大彻大悟,他就可以去度众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但是六祖度的众生还不能说一切众生,因为众生根器千差万别,有上上根、有上根、有中根、有下根、有下下根,这当中根器差别太多。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给我们讲,他度的对象是上上根人,如果不是上上根,连上根的也都没分。那神秀大师是度上根的,大乘的根性。六祖度上上根人。那上上根毕竟是少数,不是绝大多数。你看六祖他都没有办法这样,所有众生都度,他的对象是上上根的才行,参禅要那种根器,所有大乘法门也是这样的。所以这一句,我们学了净土的同修,这个不要说法身大士,成了佛、成了等觉菩萨才能速度一切众。我们凡夫只要信愿念佛,往生到极乐世界,我们带业往生一到极乐世界,我们也有这个能力速度一切众。

 

这个我们在四十八愿里面看到,四十八愿有一愿,法藏比丘在因地发的愿。他说十方众生如果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他没有说明心见性的,就是所有一切众生,明心见性的有断烦恼,还是我们凡夫一品烦恼都没断的,甚至五逆十恶的临终一念十念往生的,只要往生到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碰个面,如果这个人他要效法地藏王菩萨,他自己很着急要去度众生,阿弥陀佛就加持他,他也能够像观音菩萨一样三十二应身,回到娑婆世界或者到十方世界去度他有缘的众生。我们凡夫一品烦恼没断,不要说明心见性的大菩萨、等觉菩萨,我们连个小果须陀洹都无法跟他相比,甚至跟得禅定的人我们也不能比,是一个具缚凡夫,靠这个信愿念佛往生到极乐世界,马上那个能力就跟等觉菩萨一样,就马上能够去度众生。对我们凡夫来讲,唯有往生净土才能满我们速度一切众这个愿。如果我们不求生净土,在这个世界修行,要满这个愿一定要等我们修行到,最起码要到明心见性,那才有办法去度一切众;没有修到那个程度,我们有这个愿,但是做不到。所以往生净土,它的殊胜真的是不可思议。所以我们凡夫发愿要速度一切众,除了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大概没有一条更好的办法,更快的道路了,只有这条快捷方式才能真正满我们的愿。下面讲: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善方便。】

 

这个愿也是非常重要。『善方便』就是我们一般讲的善巧方便。我们佛门有一句话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如果不懂得善巧方便,度不了众生,这我们现前就要学习的。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我们要把佛法介绍给别人,要弘法利生,必定要有善巧方便。善巧方便,我们看过去台中莲社李炳南老居士在世的时候,他在那里教学,他可以说儒跟佛都有教,特别提倡佛法。要度这些人也不是很容易的,如果没有一点方便那很难。他会中医,以前我听说有个老菩萨,是个女众,年纪很大,她的孙子得病,怎么医也医不好。后来带去给李老师看,李老师他会中医,他有中医牌照,李老师给他把脉、给他开药,她那孙子的病就好了。这个老太太非常感激,想要包一个大红包供养李老师。李老师说不用包红包了。她说我怎么来报答你?李老师就跟她讲,他说我每个礼拜的礼拜三都有讲经,妳来听经就好了。所以这老太太每个礼拜礼拜三去听经,到台中莲社听经。

 

另外李老师在台中莲社讲经,他有三方面不劝人,不主动去劝人。第一个不劝人吃素,不主动劝;第二个,也不主动劝人去受戒;第三个,不劝人出家。他有这三不劝,他不主动去劝人这三桩事情。但是劝人来听经,劝人家来听经,这个就是善巧方便。为什么?因为特别是初学的人,一般人都是有吃肉,他现在要来学佛,如果说你学佛一定要吃素,他觉得有困难,目前他做不到,他就不敢来。他说等到以后我能够吃素我再来,这因缘也就断了。也不劝人受戒,为什么?这个受戒,一般人对戒律不了解,以为这个戒受下去就很不自在,被绑得死死的,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大概他也不敢来。劝人出家,那更不得了,劝我什么都不要,放下去出家,这个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所以以前我在家的时候,我们有一些小学的同学感情不错,小时候到年纪大了常常还在聚会,大概一年有两次的聚会。聚会,大家知道我学佛了,他们就会有一点讽刺我,就是说这个学佛什么都不行,他说你人生是黑白的。说我人生是黑白的。他们的人生是彩色的,什么叫彩色?可以吃喝玩乐,杀生吃肉,这是彩色的。我在那边吃素念佛,他说这个人生是黑白的,你那人生过得什么意义?所以如果要出家他们更反对,我去听经,他们都已经有意见。他说你学佛我们不反对,但是你不要学得太迷了,你也应该交女朋友,学得女朋友都不交了,那你迷得太深了。他说我迷得太深。那个时候我也一个人,敌不过他们那么多人,他们统统不学佛,只有我一个人,孤掌难鸣,我只好静静坐在那边听他们开示。我心里想到底是我迷还是你们迷?他们认为说我迷得太深了,他们不迷。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我也没有办法去劝他。现在是他来劝我,在这种情况之下我还能劝他吗?一句话也不敢讲,讲了就被攻击,我就走投无路,招架不住。所以这些人你说劝他来吃素都不可能,受戒那更不可能,出家那别谈。我只有听经就意见很多了。所以这些必须有些方便。

 

李老师他就是有这个方便,他三个不劝,劝你来听经。劝他来听经,他觉得对他来讲没有什么影响,他还可以吃肉,也可以不用受戒,也可以不用出家,这样他们就没有压力,他才愿意来接触佛法。接触佛法常常听经,这个道理听明白了,那要吃素、要受戒、要出家,你自己的事情。像现在南投果清律师,他也是在家的时候,大学毕业就去跟李老师学经教,好像是两年,有八个人,八个学生,那八个学生后来只有他一个出家,其他的没有。所以李老师他有很多善巧方便,他不主动劝人这三方面。讲到善巧方便,我们一定要学习,这样才能够弘法利生。特别是持戒有开遮持犯,每一条戒都有开遮持犯,很活泼,戒律并没有我们想象那么可怕,是很人性化的,很合情合理的,只是我们没有学习不了解。

 

所以我在山东一年多,在金山寺,利用早上一个空档,跟同学们学习《五戒相经笺要》。以前我们没有学习这个经,听到这个戒,总是这个戒就是很严肃,受了戒就动弹不得了。但是经过我们深入去学习,还有广化老法师他这有《集注》,更白话,搜集很多经历的一些资料,来补充《五戒相经笺要》。《五戒相经》第一个批注是蕅益祖师,我们净宗九祖,他注得比较简单。到民国初年弘一律师,弘一大师又做补释,补充解释。我们台湾台中南普陀广化老法师他再作《集注》,这个数据就比较丰富。在这五戒属于小乘戒,跟八关斋戒一样,小乘戒。八关斋戒,大家都知道,一天一夜,受一次的时间是一天一夜,时间到了它就自动解除。在《五戒相经笺要集注》,广老他也搜集《十诵律》,《十诵律》有一个说法,就这五戒也是可以受、可以舍的。

 

所以他举出经典有一个屠夫,就是在杀生的,这个杀生为行业的人,他就是以这个为谋生的事业,叫他改行真的很困难。你看现在你去找一个杀鸡杀鸭的、杀猪的,你叫他改行,他说改行了你叫我去做什么?生活怎么办?海边捕鱼的、抓鱼的,他还是每天要去抓鱼,也是杀生,叫他改行很困难。有一天就遇到迦旃延尊者,迦旃延尊者就给这屠夫讲,他说你能不能来受不杀生戒,受这条戒?他说我就是以这为行业的,受了这个戒不杀生,那你叫我吃什么?做不到。后来迦旃延就问他,他说你现在杀生的时间,我们现在讲有个上下班的时间,你到底什么时间?他说是上午,白天。那一般像台湾那屠宰场都是一大早,大概早上四、五点就去杀生了。杀生,上午到市场去卖,大部分在白天,白天的时候他要造这个行业。

 

迦旃延跟他讲,你晚上下班,下班是不是还有在造这杀生业?他说就休息,就没有了。迦旃延就劝他,他说那你就发愿持晚上的戒,白天你没办法持就持晚上的,发愿在佛前持晚上到隔天不杀生,到你上班之前不杀生,就这段时间持戒。屠夫听听,这个他可以做到,反正晚上他没有在做这工作,只有持半天的时间,他就发愿持这个戒。发愿持这个戒,他持戒的时间就有功德,杀生的时间有罪报。他后来得到果报,就是有一个佛弟子在一棵树下,看到一个人白天就在地狱受屠宰之苦,但是到了晚上他好像在天堂一样。半天受罪,半天享福,半天享福就是他发愿持那个戒,那一段时间他就不造杀生的业。当然佛不是说希望众生这样,因为这是善巧方便,我们可以理解迦旃延他度众生,他如果没有开这个方便,劝屠夫马上放下、马上不要杀生,那很难做到。劝他你就持半天,这他能做到,这就给他种善根,给他有种善根将来才有解脱的机会。否则的话,他将来沉沦到地狱那是无有出期,非常可怜。

 

所以度众生必须要有善巧方便,不然众生也不好度。善巧方便就很多,有顺、有逆,有时候恒顺众生,有时候菩萨也做逆行的,也表现贪瞋痴的,那这也是方便。你看《了凡四训.积善之方》讲的,善有八对,有时候你对众生用一些比较严厉的方式,对他有帮助,让他少造罪业,这就是度众生,就是帮助他。所以懂得善巧方便的原则,顺逆这些手段都是帮助众生,都是对他有好处、有利益。反过来讲不懂得善巧方便,有时候对众生很好,反而是害他,反而对他有损害。你看《了凡四训.积善之方》讲,讲了两个例子,一个偏中正,一个正中偏。一个宰相,讲到宋朝一个宰相,宰相退休了,他们乡下有一个人喝醉了,无理取闹,到他的家里去无理取闹。宰相,我们一般讲宰相肚里可撑船,宰相肚量大不跟他计较,知道他喝醉了,不理他,不跟他计较。后来经过一年,这个醉汉闹的事更大了,犯了死罪。那个时候这宰相才后悔,他说当时我错了,当时我如果把醉汉送到官府,去给他惩治一下,可能他会比较收敛,不至于造成今天更大的这种错事,被判死刑。当初只是存心仁厚,不跟他计较,想不到反而害他。这叫正中偏,他存心是好心,但是结果不好,对那个人不好。

 

另外有个富人,他是不怀好意的,有一年闹饥荒,有一些饥民到处抢,人家告到县官,县官也不理会。后来这富人就私设刑场,把这抢的人抓起来凌辱一番,后来大家才不敢抢,不然几乎都乱了,社会就失去秩序了。这是偏中正,他这个存心并不是好心的,但是他做的事情对社会却是有帮助的,结果是好的。这些都是属于善巧方便,这个原则,我们应当有智慧去辨别,才懂得怎么运用善巧方便,必须要有智慧。如果没有智慧,俗话讲「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没有智慧,做错了、颠倒了。所以这个善巧方便,慈悲善巧,都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上。下面讲: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乘般若船。】

 

『船』是比喻,「船」有度的意思。我们看到『般若』,「般若」是智慧,翻经为什么不翻成智慧,翻般若?怕我们误解以为世间的聪明才智就是智慧,这个智慧跟经典上讲的智慧性质是不一样。所以翻经用般若,然后讲经的时候再来说明,怕大家造成误会。「速乘般若船」,船是我们度河、度海的一个工具,从此岸到彼岸,它是我们得度的一个工具,把这个般若智能比喻作船。所以我们一般看到经上讲「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是智慧,自性的智慧;波罗蜜多翻译中文的意思是到彼岸的意思,从这岸到达彼岸。这是比喻形容从我们六道生死轮回到达涅盘不生不灭的彼岸,这个需要般若智慧才能帮助我们到达彼岸。所以叫般若波罗蜜多,波罗蜜多是到彼岸,到达彼岸,到达涅盘不生不灭的彼岸,以这个来形容。我们要速乘般若船,要学习般若经典。般若经典,佛在《大藏经》里面有六百卷分量这么大,六百卷《大般若经》。

 

佛出现在世间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一成道就开始讲《华严》,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了,成无上道,开始讲《华严》,有的经上讲二七日,在定中讲,有的经上讲三七日。讲《华严》只有法身大士他们才能参与,法身大士。还没有明心见性的十法界的佛到地狱法界,这十法界的众生无法参与,也看不到、接触不到。佛从定中出来,看到一般大众没有程度接受《华严》的大经,所以从阿含开始讲,讲四圣谛、十二因缘,人天小乘从这里开始教。这个小乘教,像现在南传的佛教国家斯里兰卡、泰国,他们受持的经典都是《阿含经》,《阿含经》是小乘经。有的人说原始佛教就是阿含,佛讲了十二年,等于办小学、中学办了十二年。十二年之后开始进入方等,就是要进入大乘的初级班,学大乘法,讲了八年,方等经讲八年,一共二十年。二十年之后就正式进入大乘,佛法的中心般若,般若讲了二十二年。现在《大藏经》里面,《般若经》有六百卷这么大、这么多,因为它讲的时间最长。

 

前面讲了四十二年,后面七年讲《妙法莲华经》,会权显实,前面讲这个都是权巧方便,到《妙法莲华经》又回归到一乘法,跟《华严》是一样的。最后要涅盘的时候,一天一夜讲一部《大涅盘经》,就圆寂了,四十九年。四十九年这个一代时教分为五个时期,《华严》在定中讲的,在人间讲的,我们看到阿含十二年,方等八年,二十年,般若二十二年,就四十二年了,后面七年讲《妙法莲华经》、讲《涅盘经》。所以一代时教,般若讲的时间最长,几乎接近一半,可见得般若是佛法的中心。我们也可以说如果没有般若智慧,那就不是佛法,没有般若,都是变成世间法。所以我们净老和尚最近讲《大经解》,特别提到这一点。没有般若,那个智能就变成知识,知识解决不了问题,智慧才能解决问题,这点我们要认识清楚。

 

我们发了愿,「愿我速乘般若船」,我们不管修学哪个法门,实在讲大乘小乘,包括就是世间善法,也都离不开般若,因为它是佛法的中心。因此我们修净土的同修也不能疏忽这方面,这是江味农老居士在《金刚经讲义》他特别提出来劝我们念佛人也要修般若。《金刚经》可以说是《般若经》的一个代表。因为六祖是从这部经开悟的,所以《金刚般若》在中国佛教非常有名,过去古代读书人,没有学佛的人也都知道有《金刚经》。它这名气是因为六祖惠能大师从这部经开悟,听人家念这个经开悟,五祖也用《金刚经》来给他印证的。因此这部经经过六祖的弘扬,这部经在中国佛教名气就很大。所以可以说家喻户晓,大家都知道佛门有一部《金刚经》,过去读书人大家都读这个经。另外有一部经《楞严经》,也是一般读书人,没有学佛他也会读。有些文人他把这个经当作一个文学作品来读,所以这个名气很大。讲到《金刚般若》,大概佛门弟子没有一个不知道的。

 

另外一部《心经》,《心经》二百六十几个字,可以说是大般若部的《心经》,就是最扼要的。《心经》讲到「照见五蕴皆空」,关键在「照」这个字。江味农老居士在讲《金刚经讲义》,也特别强调观照功夫。观照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们净老和尚常讲的看破,看破宇宙人生事实真相。我们平常讲看破,真正看破才能放得下,如果放不下表示没看破。因此这个经,《般若》,它帮助我们看破、放下。我们念佛人如果真正放下万缘,这个心里一点牵挂都没有了,当然也不需要再学这个经,因为都放下了。如果心里还有放不下的,那放不下就表示还有看不破的,还没看破,或者看破一部分,还有没看破的,不彻底,不彻底的就是还有放不下的,这就必须藉助《般若经》来帮助,帮助我们看破、放下。

 

我们净土修学只要真正把这个世间万缘放下,一心念佛,发愿求生,就可以了。你那个功夫还达不到什么断烦恼,那都可以带业往生,但是要放下。我们现在关键就在放下万缘这桩事情,我们念佛功夫不得力,关键也就是说没有放下。没有放下的原因就是没看破,没有看破,这个般若就很需要了,我们就不能说不要,不要可能我们这一生往生净土还是有障碍,所以必须藉这个来辅助。我们自己到底有没有彻底放下身心世界,这也不需要问别人,问自己就最清楚。真正放下身心世界,什么都不需要,只要提起一句佛号,这一生决定往生净土。因此江味农老居士在《金刚经讲义》也劝我们念佛人你要懂得一点观照功夫,对于我们念佛功夫的提升一定有帮助,这些方面我们也必须要知道。当然不是叫我们去参禅、去学教,但是基本上来帮助我们看破、放下,这还是有需要。

 

你看《金刚经》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经这两句经文我们常常听,净老和尚讲经也常常提,我们也同意,但是我们是不是真的认识清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果真认识清楚,就是看破了,我们对世间这一切应该就能放下。如果还没有放下,对这两句话我们真的还是不懂,所以必须深入提起观照,才能真正达到看破、放下。所以速乘般若船,我们要知道怎么来学习。实在讲一句佛号是无上般若。我们如果真能放下万缘,一心念佛,这不要说般若,所有的佛法都在其中,这句佛号圆圆满满,一样也不缺。如果放不下,不是这句佛号的问题,是我们自己还有障碍。佛号没有问题,佛号它是圆满的,什么佛法都在其中,主要是我们还有怀疑,信心不足,这就是障碍。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先学习到这个地方,下面的经文我们下一次再继续来学习。请大家合掌,我们来念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阿弥陀佛。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19日06:50:2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2443.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