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育杂志》第448期 本期专栏:如何与一切众生和睦相处 2016年6月15日

admin 佛陀教育杂志评论阅读模式

百家讲坛

本期专栏:如何与一切众生和睦相处

 

自古以来,儒、佛教育不外乎两桩事:第一是教我们认识自己与大宇宙的关係,这就是「诸法实相」。正确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是教育的主要宗旨,这是体。第二是教我们如何对人、对事、对物,也就是在生活中,如何处事待人接物,这是用。这个体、用包括了全部的教学,不仅是释迦牟尼佛所教导的,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化一切众生都不例外。

 

在作用上,我们为何不能与一切众生和睦相处?就是不明事实真相。诸佛菩萨、大圣大贤明白真相,所以能与一切众生和睦相处。佛教导我们,要把一切众生看作「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梵网经菩萨戒本》也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这些都是事实,不是比喻。凡夫的见解、心思、常识,多半侷限在一世,不知道过去世,也不知道未来世,所以产生了许多错觉。佛菩萨以甚深定功,突破时空界限,对于过去无始、未来无终统统明瞭,所以知道一切众生生生世世互为眷属。

 

诸佛菩萨用什麽心来对待一切人事物?「孝敬」,就是《观经》三福的第一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用「孝顺、尊敬」对待一切人事物,就是佛菩萨,就是大圣人;而凡夫的心思观念、所作所为,与此恰恰相反。相应就是随顺自性、性德,随顺诸法实相;能做到圆满的随顺,就是一真法界。若不能随顺,与此相违背,就是六道凡夫;完全相违背,就是三恶道。所以,作圣、作凡,天堂、地狱,就在自己一念之间。这一念与法性相应,就是佛菩萨;这一念与性德相违背,就是众生、恶道。

 

由此可知,外面境界正如佛所说的「梦幻泡影」,是随着我们的念头起变化,这正是《华严经》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佛又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是能生,法是所生。你所生的这些法不如意,是能生的心与法性不相应。所以一切境界不是别人变现给你享受的,而是自己变现给自己受用,这是事实真相。了解事实真相之后,我们若想生活在一个适意的环境裡,一定要遵从佛的教诲。实在讲,遵从佛的教诲,即是遵从自性的性德、自性的法则。诸佛菩萨所讲的是我们自性的法则,不是他自己的;所以佛说他从未说过一句话,他所讲的都是我们自性性德的开发。唯有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对于佛法才真正五体投地,全部接纳。

 

所以,学佛是随顺自性,佛就是代表我们的自性,菩萨、大圣大贤们是性德的示现,是性德的流露,是自不是他,这就是「自他不二」。我们要把这个意思领会过来,从此地建立信心。果真能契入,才会恍然大悟,原来诸佛菩萨是自己性德所流露,十法界依正庄严也是自性所流露。然后才真正体会到,尽虚空、遍法界只是一个自己而已,除自己之外,确实没有一法。「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自然就展现了,慈悲是性德,性德就圆满的展现、流露了。我们对佛菩萨、大圣大贤孝敬,对父母、师长孝敬,然后逐渐能对一切众生孝敬,甚至于对自己的冤家对头、毒蛇勐兽、地狱饿鬼,也同样的孝敬,决定是以清淨心、平等心待之。

 

果然入这个境界,你就成佛了。即使没成佛,也是法身大士,智慧开了。对于虚空法界一切万法,你觉悟、明白了,懂得如何去做;对于尚未觉悟的众生,也懂得如何去帮助,这就是存菩萨心、行菩萨道。所以,任何身分,任何行业,男女老少,都可以修圆满的菩萨道,菩萨绝不侷限于某一法界,一切法界皆是菩萨法界。《华严经》云:「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生生世世与一切众生相处,有善缘,也有恶缘。有些人跟我们相处很投缘、很欢喜,这是过去生的善缘;有些人跟我们是冤家对头,给我们带来种种不如意,这是过去世的冤业。过去迷惑颠倒,种下这些冤业,现在觉悟明白了,要化解冤结,还是佛的这句话「孝敬」。真诚心的孝顺、尊重,冤结自然就能化解。

 

所以对于一切怨怼,我们要能随顺,真正做到「恆顺众生,随喜功德」;随喜当中成就自己真实的智慧、真实的戒定慧,这是功德。随顺如何能真正成就功德?清淨心重要,智慧心重要。你以真诚、清淨、平等、正觉、慈悲心,就是随顺,这就有功。能够成就、增上你的真诚、清淨、平等、正觉、慈悲,就是德。

 

所以,有一念怨天尤人,就是大错特错。遇到一切不如意的境界、逆缘,都要回过头来反省自己,决定是自己不善业累积造成的,过失不在别人。回过头来,自己真正忏悔,改过自新,这是真修行。是我没有将他当作父母、师长看待,没有孝顺、尊重他,是我自己的错,不是他的错。诸佛如来就是以这种方法成就的,我们想作佛、作菩萨,也没有例外,还是这个方法。我们要将敬人、敬事、敬物,落实在自己生活之中,念念都不能离开;一念离开是一念迷,一念相应是一念觉,所以要在念念之间用功夫。大乘经不可不读,不可不深解义趣,我们才能保持觉悟而不迷,才能得到真正幸福美满的生活。

——恭录自淨空老和尚讲演集

 


 

经论辑要:金刚经讲义节要述记(173)

 

3.说者不可着相,远离名利,恭敬供养。闻者不可不存恭敬,尊重法故,不忘所自故。

 

『说者不可着相』。下文非常重要,要如法说、如理说,才能得利益,否则经上讲的功德利益是没分的。理是「无住生心」,所以「说者不可着相」。

 

『远离名利,恭敬供养』就如理、如法。我们发心一生随时随处弘法利生,决定不求名闻利养。如果有名闻利养的念头是妄想,是烦恼,是迷惑颠倒,会使我们堕落。虽然不存此念头,名闻利养也一定会来。愈是没有这个念头,来得愈多。自己要有智慧,把这些事相看得清清楚楚。五欲六尘、名闻利养现前,是魔来干扰。不用怕,你认识它,它就不起作用;若不认识,就起作用。名利来时,就用名利摄受众生,不可贪图享受;一贪图享受就迷了。是故,自己绝不贪图享受,而以它作为弘法利生的工具。

 

「恭敬供养」的范围非常广大,普贤行愿第一条「礼敬诸佛」是恭敬;第三条是「广修供养」。所以,「恭敬供养」在菩萨修行裡是非常重要的课题。求佛法,我们用恭敬供养求。印光大师说,「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二分恭敬就得二分利益」,求学佛法所得到的,与其恭敬心一定成正比。

 

至于「供养」,《行愿品》裡说得好,最重要的是「如教修行供养」。老师教导我们的,我们完全做到,方是供养。大家不能把意思错会了,以为供养一定要拿些钱、拿些礼物送老师,那就辜负老师一番苦心。他要你明白他说的道理与方法,认真去做。「一切供养中,法供养为最」,法供养中第一就是「依教修行供养」。若能做到,才如理、如法。

 

学佛必须恭敬,然则我们要把佛法介绍给别人,可不能以「你要是不恭敬,我就不说」来要求别人,那就不如法。因为「说者不可着相」,远离名闻利养、远离恭敬供养,不可执着恭敬供养。因为众生迷惑颠倒,不知道恭敬供养,我们不能不救,否则没有慈悲心。他不知道,我们也要帮助他。他没有恭敬心,他不识货,亦须以善巧方便把佛法介绍给他。

 

『闻者不可不存恭敬,尊重法故,不忘所自故』。接受佛法的人要知恩报恩。报恩不是对个人。如何报恩?绍隆佛法是真报恩。「续佛慧命」,将佛法发扬光大,这是真正报老师之恩,真正报佛祖之恩。说法的人、听法的人都得如理如法。

 

4.《大般若经》云,「帝释每于善法堂,为天众说般若波罗蜜法。有时不在,天众若来,亦向空座作礼供养而去。」此即诸天遵依佛说,恭敬说经处之事实。

 

『《大般若经》云,「帝释每于善法堂,为天众说般若波罗蜜法。有时不在,天众若来,亦向空座作礼供养而去。」此即诸天遵依佛说,恭敬说经处之事实。』

 

中国古代重视教育,在家庭裡,父亲坐的座位,儿子不能坐;现在不讲究这些。一个团体有主人,道场有住持,是这个道场的领导人,他的座位,乃至拜佛的拜垫,虽然人不在,别人也不能在其拜垫上拜佛。他的座位,别人不能坐,因为尊重处所。对处所都能这样尊重,何况对人,道理在「养恭敬心」。「恭敬」是性德,培养性德。「般若」,前文讲「直指本性」,目的是要我们明心见性。性从那裡见?从恭敬中。普贤行愿是法身大士所修的,第一条「礼敬诸佛」。礼敬摆在第一,方知其重要。若人人都知道礼敬,世界就太平,就不会有动乱。佛法重视,中国古代的教育也重视,都把礼敬放在第一。

 

中国典籍五经、十三经的《礼记》,第一句「曲礼曰,无不敬」,「无不敬」即佛法讲的「一切恭敬」,儒家也把它定在第一条。世出世间法的教育,皆建立在「敬」字上。「孝敬」,孝是体,敬是相,就是作用,有体有用。孝从敬表现,敬父母,敬尊长,敬老师,敬一切众生,孝道才显示出来。现在人间不讲究了,天上还讲究。演说正法的处所,天神从那裡经过,他一定站在那裡合掌礼敬才走。

 

曾经有人在此处讲经,虽然人不在了,天人能感觉到。这是很有道理的,即是科学家讲的磁场。磁场不一样,特别是正法,场的能量很强。我们粗心大意、麻木不仁,感觉不出磁场的强弱;可是精密的科学仪器能测量出来,所以具有科学常识的能理解这个道理。我们感觉不出的,天人可以感觉到,由此可知,他们的感觉比我们灵敏。对于这个磁场,天人能感觉到,所以对此处特别恭敬。可见心正的人、心清淨的人,他的磁场与一般人不一样。他与诸佛菩萨,与一切善神心心相应;相应就得到加持。场本身的能力已经很强,又得诸佛菩萨加持,所以一切妖魔鬼怪,不能靠近他。

 

世尊在《大般若经》裡举例,「帝释」就是「忉利天主」,中国人称为「玉皇大帝」。这些都是善神,聪明正直,他们用什麽方法教化众生?时常为天人宣扬大乘佛法,在大乘佛法裡建立共识。佛门六和敬的基础建立在「见和同解」上。大家对于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能一致,这才真的和合,真的团结。大乘是正法,是心性的流露,也就是诸佛菩萨真心的显露。诸佛菩萨的真心与一切众生的真心无二无别,那有不能感应的道理。

 

「演」是表演,做给人看;「说」是说明,用言语为人说明。《金刚经》上讲的原理原则、方法,我们都用在日常生活中,用在处世待人接物上,这是「演」。本经一开端,释迦牟尼佛「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即是演。须菩提尊者看明白,懂得了,就讚歎「希有」,为我们发问,释迦牟尼佛这才说明。「演、说」是两回事,必须懂得。我常说,身为佛弟子,一定要为社会大众作好榜样。诸佛菩萨是九法界有情众生的模范,我们学佛、学菩萨,也就是为一切众生作好榜样,此是「演」。大众看到我们,才来请教;他问,我们就「为人说」。

 

>>续载中……

 

(《金刚经讲义节要述记》讲于1995.5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美国,「华藏讲记组」恭敬整理。)

 


 

印光大师开示:示念佛方法

 

日用之中,所有一丝一毫之善,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如是,则一切行门,皆为淨土助行。犹如聚众尘而成地,聚众流而成海;广大渊深,其谁能穷?然须发菩提心,誓愿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则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若不知此义,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虽修妙行,感果卑劣矣。(正)与徐福贤书

 


 

伦理道德:用仁义礼智信治国,成礼义之邦

 

人要爱人,仁从哪裡来的?直接从父子有亲来的。父子的亲爱是性德,是自性本有的。人只是迷了性德不爱其亲,其亲不爱其子,迷了。觉悟,哪有不爱的?真爱。从这个地方生出了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给你讲这些道理,劝你爱人。五帝用这个治天下。

 

义,义是从君臣有义演变出来的,还是这个字,要特别讲求的合情合理合法,思想、言语、行为,从起心动念到一切造作一定要如理、合情、合法,大家都能够遵守。礼是礼节。人与人之间,日常生活待人接物,都有一定的规矩,像《弟子规》裡头所说的,基本的规矩,人人都必须要学习的。《弟子规》从哪裡来的?世世代代累积的经验,好东西。养老育幼、修身齐家根本的道理在裡头,真是宝。统统都做到了,这是圣人;能够做到个七、八十分,贤人;有五、六十分就是君子;做不到的,叫小人。

 

换句话说,五帝是用五常来治国,仁义礼智信。到三王,三代,夏、商、周三代,德也衰了。所以,三代的王以仁治天下,仁者爱人,以真诚的爱心来推动政治,也做得不错。到春秋战国,周朝衰了,但是春秋战国那些霸主还讲义气,这个很难得,不乱来。秦统一之后,因为不仁不义,秦始皇横行霸道,十五年亡国。汉取而代之,汉有四百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用儒治国。诸子百家的学说,用孔孟,孔孟是仁义忠恕。用儒家治国,是以礼治国,一直到满清没有改变,将近两千年。所以中国叫礼义之邦,大同之治,嚮往这个目标。

 

文摘恭录—二零一二淨土大经科注(第一五四集)2013/1/30 档名:02-040-0154

 


 

因果教育: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新译(13)

 

清朝崑山周梦颜安士氏述/民国蓬岛思尼子新译

 

广行阴骘,上格苍穹。

 

【发明】上文的「未尝虐民」等五句,都是帝君所做的阴德,无法完全列举出来,所以就用「广行」二字来概括它。

 

⊙阴骘,《洪范》蔡注解释为「默定」,但与这句话的意思不相符合,似乎应当作「阴德」来解释。

 

⊙苍穹指的是天。苍是说它的颜色,穹是说它的高度。如果根据日天子身上衣服和宫殿来说,那麽所谓的苍,应当是青琉璃色。根据忉利天的形状及容量来说,那麽所谓的穹,实际上离地有八万四千由旬 (1) 。
(1)由旬:一由旬的长度,古说有三十里至六十里不等。

 

【下附徵事】

 

清河善政

 

帝君说:我既已离开恶道(遇佛之后),就投胎到赵国,做了张禹的儿子,名勳。长大后做清河令,以宽正清明自我期许,不忍心欺压百姓,对待下属就像同事与朋友,视人民像自己家人。下属若有失误的,就加以纠正;鬆懈怠慢的,就加以劝勉鼓励;粗野莽撞的,就加以教导训勉;虚伪欺骗的,就加以责难;争夺财物贿赂的,就以义理来平息;争执礼法的,就用情理使他理解;做贼的,要他偿还钱财;打伤人的,叫他上门向冤家赔礼道歉。初次犯错、情有可悯的,还是能够宽恕他;他的本意有可以原谅的,还是能够开脱他。一定要在言词说尽、心力使尽,然后才使用法律。如果可以开脱而却加以惩罚,纵容恶行而却加以诽谤,那是我所不愿意做的。主理政事五年,能够风调雨顺,蝗灾瘟疫都没有发生,人们的祝祷和颂扬就传播出来。

 

【按】汉朝的好官很多,但有像帝君那样把人民的痛苦看作是自己的痛苦,而对他们慈祥悲怜的吗?如果考证历史记载,只看见无理地诬衊张禹,而他后代的良好政绩都不让人知道。既然如此,那麽历史记载真的可以全部相信吗?

 

雪山大仙

 

帝君说:我在周幽王当政时,已经因为直言劝谏而招来死罪(当时幽王因为帝君直言谏诤,就以毒酒赐死),魂魄没有安容之处,在宫殿上哭了三天。幽王以为是妖怪,命令庭氏向着哭声方向射箭。我就永远离开王宫,一心想去西方。经过岷山、峨嵋山,离开人群聚集的乡里,登高飞过山岭,遥望西方尽头有一座山,面积有一百多里,白雪堆积,寒气凝聚,并不是凡俗境界(山在印度边界,靠近梵衍那国,唐朝玄奘法师曾经到过这裡)。山神白煇说:「这裡叫做雪山,从前多宝如来在这裡修行,八年得道(释迦如来曾在此山修道六年。如果是多宝如来,则是贤劫以前的古佛,山神怎麽能够知道?因为佛的名号随处不同。经上说,一个名号有无数佛,一尊佛有无数名号。既然如此,那麽这裡说的多宝如来,应该是指释迦如来而言),何不留下来呢?」我听从了他的话。不久,上帝有旨,任命我做雪山大仙。

 

【按】帝君掌管科举考试登第人员的名籍,名列仙班,都是感通上天的事实,这只是其中之一罢了!

 

⊙凡是经过上帝任用的,都是要听命于天庭。上帝既然可以让他尊贵,那麽也就可以让他卑微。只有修行出世法的人,或往生清淨佛国的人,或暂时投生色界禅天的人,才能来去自如,不必受到上帝的支配。

 

>>续载中……

 


 

心得交流:ed33715同学的学佛心得

 

标题:淨戒为本,淨土为归

 

要解决知行不合一的严重局面,唯有在严格的家庭教育和严厉的私塾教育下,再加上薰陶于持戒精严的苦行氛围中,方能把解在一边、行在一边的棘手问题解决掉。作为在家弟子,学习在家人之五戒、八戒、菩萨戒,以菩萨戒沙弥的形象轨范自身心,是我们应具备的基本信念。俗语常说,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也许只得到百分之六十的成果。若目标仅定在根本重戒,不重视轻戒和小小戒,不具备「轻重等持」的精神,很可能到最后连根本重戒也会崩溃瓦解,无法持守。所以把目标定得高些,把戒律抓得紧些,不容许自己有丝毫放逸,在当今五欲六尘的花花世界裡,才能站得稳,不被情欲、物欲所转。

 

平常多读戒经,深入律典,要深深明白什麽该做,什麽不该做。佛陀不允许做的,我们坚决不能做;佛陀鼓励做的,我们要积极努力去做。何者可为,何者不可为,脑子裡一定要清清楚楚,善与恶的分别,心裡丝毫不能迷煳。特别是六根接触六尘时,高名、厚利、美色来临时,该与不该,这条界限务必要划得一清二楚。自己一定要有羞耻心,不能违背任何戒律,给世尊脸上抹黑!因此,具备孝顺佛陀、孝顺父母师长的德行,具有《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的基础,在持戒生涯中方能获胜,所谓获胜,是指三聚淨戒戒体的获得。

 

当然,戒律之纲骨,则必然是因果了。深入律典,就要瞭解每种轻垢罪、方便罪、断头罪的果报差别。先瞭解造作每种罪的在世花报,再瞭解造作每种罪的来世果报,瞭解违犯各种戒,分别堕地狱多少劫。并且,对每一条戒的开遮持犯、因缘法业,都要了了分明。其实,真信因果,戒律就不可能违犯。世尊在律典裡,苦口婆心劝我们止恶、行善、持戒,广说种种恶报,弟子看后汗毛直竖。只祈求今生能保守好自己戒体的洁白,顺利生西,满度生愿,就不敢再动别的念头了。

 

最后我们一定要回归淨宗,归到《淨土大经科注》,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一心念佛,求生淨土。唯有真正学透《无量寿经》,才能得道共戒。华严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念佛一法,含摄无量无边诸菩萨行。俗语说,一屋子都扫不好,怎麽治理天下?!弟子依印光大师十念记数法念佛,明白了一个道理:若自己没有毅力集中意志淨念相继来念佛,或常常念着念着就间断夹杂,这就代表自己没有定力,也代表自己无论做什麽事儿,都会半途而废,甚至代表从事任何事业,都无法取得巨大成就,乃至从事讲经、讲戒、持戒,亦复如是。此乃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理。所以,佛号若能认认真真地念,就能培养强大的毅力、定慧,不但在世间能把戒持好,能把法弘扬好,更重要的是能超越六道十法界,速往极乐淨土作佛,度化群迷,使令同证无上道啊。因此,我们要安住在当下,把每一句佛号念好,把每一组的十声佛号念好,念完一组,务必要有毅力,把下一组的十声佛号立刻接上,安住当下的名号,三心不可得,所求之正觉必如愿以偿。

 

(文章来源「佛陀教育网路学院-心得交流」)

 


 

答疑解惑

 

问:佛陀教我们要热爱生活,做个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都有用的好人。另一方面佛陀又教弟子们,要专心念佛脱离生死轮迴往生西方。请问二者是否矛盾?

 

答:不矛盾,自利利他是一不是二!因为你利益别人,实在讲就是利益自己。你所发的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怎麽度众生?自己现身说法,做个很好的榜样,去感化别人,这就是利他。虽做这些事情,心地清淨,没有名闻利养的念头夹杂在裡头。为什麽?因为你那个念头是求生极乐世界,所以这个世间统统能放下,为一切众生做这些事情是提得起。放下跟提起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它没有矛盾。这个学佛叫真正功夫得力,这裡面得自在。

 

问:对于患绝症,知道自己时日无多的病人,是不是应该放弃治疗,顺其发展?

 

答:多看「山西小院」就明白了。放弃治疗,一心念佛,你心裡头没有杂念、没有恐怖,把病忘记了,很可能那个癌症就没有了。这就是心理治疗比药物治疗效果大得多,所以清淨心能治病。

 

问:弟子读憨山大师《愣严通义》有省,于法源寺观世音菩萨像前发愿,「以耳根圆通法门直入如来大圆觉海,觉悟天下一切众生」。至今匆匆十多年来,念念颠倒,行行造业,苦海迷深,恳请慈悲指示。

 

答:观世音的这个法门是没有错,但是,那是对上根人有利,中下根人很不容易修学。所以中下根人修念佛法门就比较可靠,念佛法门与耳根圆通有没有矛盾?给诸位说没有。古大德教我们念佛的方法,跟观音菩萨耳根圆通就相应,佛号从心裡面生起,心裡面真有佛。从心生起,从口念出,从耳朵听进去,这样就容易摄心。这也是跟观音菩萨耳根圆通相应,心生、口念、耳听进去。那你用这种方法,就能够远离烦恼,就能够得念佛三昧,能够摄心。
(节录自21-338学佛答问)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16日16:00:0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1994.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